黄河象教学反思
爱习作提供的黄河象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黄河象教学反思 篇1
我为双流华阳的两位老师上了一堂随堂课《黄河象》,上完以后和两位老师共同探讨了本课的得与失,下面是清河小学的谢小明老师整理的课堂设计以及她个人的反思。
一、导入
师板书课题:《黄河象》
1、请孩子们齐读课题。(生读)再读。昨天,我们已预习了课文,你有什么疑问吗?
2、生质疑
生A、黄河是一条河,课题《黄河象》为什么用黄河来命名呢?
师:以“北京人”和“元谋人”为例解释黄河象的名称。
生B、黄河象和其它的象有什么不同呢?
师:学习的过程就是一个“猜”的过程……并以“活化石”、“银杏树”为例说明。
生C、人们又是怎样发现它的?
师:往往你认真倾听别人说话的时候,自己加以思考、分析,总会有更大的收获!这也正是倾听的好处。
反思:
导入语言干净利索,能够敏锐地抓住学生的质疑点,认真倾听、思考学生质疑的出发点,及时进行分析,并给出正确、合理的解释。如:学生提出为什么用地名“黄河”来给课题命名时,教师用“北京人”和“元谋人”为例来解释。之后又分别用“活化石”、“银杏树”的相关知识来类推本课的知识点。当学生能够在认真思考之后,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时,及时给予表扬,并说出认真倾听的好处,对学生进行学法指导。此外,看似不经意的讲解“猜”的过程,又为本课安排学生梳理文章结构埋下伏笔,增强学生猜测黄河象骨骼化石来历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理清结构
1、要求学生快速浏览课文,并根据题纲,将课文分成四个个部分,完成填空练习
2、学生浏览课文,师提醒学生要一边看,一边思考。
3、鼓励学生拿出课堂作业本,先抄题,自己试着填一填,再四人小组交流,要求学生只要能填通顺就可以了。
反思:
这一板块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能够理清课文结构,掌握文章脉络。教师给出一个填空式的题纲,既降低了学生学习的难度,又能更准确有效地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当发现学生连有效完成填空都还比较吃力时,再次降低难度,只要求他们能将空填通顺即可。这样,教师能根据学生学情,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案,显示出执教者较强的教学机智及课堂应变能力。
三、分析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检查学生的练习情况。
2、以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为例,指导填空。(附:学生给出了许多不同的答案,教师否定错误答案,并根据学生的回答,及时肯定最恰当的答案。)
(博物馆里)的黄河象
3、用同样的方法,指导学生读课文2—3部分,完成填空
(两百万年前)的.黄河象
(被挖掘出土)的黄河象
4、读课文最后一段,指导学生完成填空。(这次多数学生根据字面意思,理解为“被命名的黄河象”)教师示范朗读,故意将“因为”、“这头”两个词语发音较重,学生听后,才恍然大悟。
(唯一)的黄河象
5、讨论:课文一、三部分写出了黄河象骨骼化石的哪些特点?要求学生抓重点词语汇报。
庞大、被完全保存下来的、姿势斜斜的……
6、设疑:如果是一头头完整的黄河象,又怎么会斜斜地站在沙土里呢?四人小组,根据象骨骼化石的特点,展开想象,并用“因为……所以……”句式写几句话。师先举例,让学生从课文的第二部分去找。
7、生讨论,教师加以指导,要求学生一边说一边写。
黄河象教学反思 篇2
教学《黄河象》一文,从审题、阅读交流文章的内容安排,到课文内容如何详写科学家假想黄河象的来历,都由学生自己主动探索主动发现。课题一出现,学生即运用已掌握的审题的一般思路开始了审题交流。有个学生提出《黄河象》到底是重点介绍黄河象化石的样子,还是黄河象的来历?是介绍黄河象,还是说明黄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通过阅读课文,加上老师适时的点拨:介绍黄河象化石的样子容易,说明黄河象化石为什么保存得那样完整难,科学家为了说明黄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对黄河象的来历进行了严密的假想,故应着重来探讨作者怎么详写科学家假想黄河象的来历。
至此,学生的交流进入到对课文内容及思路的揣摩。我顺势引导:默读课文,以文章的重点内容为基点,可划分为几块?少顷,自主探索交流继续:“我认为文章按主要内容来划分,可分为三大块:先介绍黄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形象,再写科学家对黄河象来历的严密假想,最后写人们发现了发掘这具黄河象化石。”段落划分好,学生进入理解课文重点内容过程,他们发现问题:“假想最重要的事实依据是什么?”我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课文,通过探索讨论,学生一致认为最重要的事实依据是黄河象失足落水陷进淤泥淹死河里,并引申出黄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原因。此时,却有学生提出为什么黄河象会失落水淹死在河里?有的说因为不小心急要喝水,有的说因为石头滑,有的`说因为天气热……面对学生零碎、不全面、不系统的答案,通过看全过程再选词填空,使之变得有条理,引发科学家假想黄河象从(热)—— (渴)——(喝)——(陷),最后淹死河里的结论,并指出这个结论是科学业家从已知求未知,以结果推原因,运用逆向推理的方法推出来的。
这样,学生一次又一次的主动探索、发现构成教学过程的一个又一个的教学环节。学生发现以后,懂的就讲,老师则因势利导,于学生疑惑处启发,于思维陈列阻塞处引导,于学习关键处点拨,起到了“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作用。
黄河象教学反思 篇3
《黄河象》是一篇科普小品文,为我们介绍了1973年春天在甘肃省庆阳地区合水县的马莲河畔,发掘出的一具古代黄河象化石,重点写了科学家假想的这头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
(一)假想的目的
课文意在介绍黄河象的化石,为什么把重点放在假想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上呢?原来,介绍事物总要抓住事物的特点,这具象化石体格高大,保存完整,在目前世界上已发现的剑齿象化石中堪称第一。课文正是抓住它这两个特点来介绍的。这两个特点,人们容易注意到高大,而忽视其完整,课文便把完整这一特点写得更具体一些。这具象化石为什么会保存得这样完整呢?为了解开我们可能产生的疑惑,便重点写了对老象落水情景的假想。
(二)假想的依据
假想总是根据一定的事实进行的。科学家假想黄河象失足落水的依据是什么呢?细读课文最后一段,我们不难找到,科学家的假想是依据发掘这具黄河象化石现场的沙土、砾石以及象化石斜插的姿势、高翘在骨架之上的象牙等情况进行的。
(三)假想的内容
科学家们假想这具黄河象化石,是由于二百万年前的一头黄河象失足落水而变成的。那么,这头黄河象为什么会失足落水,又是怎样失足落水变成化石的呢?从课文第二段我们可以知道,天气炎热,黄河象渴得难受而四处找水喝,以及河底有淤泥,是它失足落水的主要原因。由于天气炎热引出的河流水面很低,老象的鼻子够不着,它喝水心切而顾不上环境是否安全,以及身体疲劳而有气无力,是它失足落水的又一原因。此外,这只领头老象跑在象群前头和它的身体笨重,也是它失足落水的原因。老象失足落水的情景是:天气炎热而渴得难受,喝水心切而不顾环境,够不着水面又往前走,踩陷石头又来不及抬脚,踏进河里又陷入淤泥,挣扎呼救却越陷越深。正是它陷入淤泥被那冲积的泥沙掩盖在地下,经过二百万年的漫长岁月,逐渐变成了一具象化石。这样建立在可靠事实依据上面的假想,从过程上看是那么自然严密,从环境条件上看是那么周全合理,难怪我们读来能够感到真实可信。
黄河象教学反思 篇4
应用交互式电子白板教学小结,在教学过程中我主要运用白板解决以下教学问题:
1、课前导入环节利用白板的放大图片功能揭示游戏的谜底,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
2、利用白板电子笔的书画功能和橡皮擦功能,对课文第一自然段重点词语进行批画,使学生掌握阅读方法。
3、利用电子笔让学生能够上台来亲手操作,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互动性。
4、利用移动、拖拽复制的功能,使得课文的线索清晰可见,感受科学家的假想生动形象、严谨周密。
5、在欣赏图片环节中,利用白板的聚光灯功能,使学生充分感受到黄河象骨骼化石“完整”的特点。
白板的使用增加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和知识的丰富性,增进了师生之间的交流,化解了教学中的重难点,使学生一直保持着饱满的情绪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适时恰当地选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以形象具体的“图、文、声、像”来创造教学,使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清晰化,使学生的思维活跃,兴趣盎然,有助于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思考,更好的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而有了电子白板,师生之间的交互更密切,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强,下面结合《黄河象》的电子白板教学谈谈我的体会。
一、教学环节的易改性。
我之前做过这课的PPT课件,一张张图片很多,上课时按照我课件出示图片的顺序进行教学,有时学生先讲另一个部分,但由于课件的限制,还得跳过几张图片,做的'时候比较复杂。但电子白板的课件不需要,学生讲倒哪我就可以直接用电子笔在白板上操作,教学时一些环节的顺序可以适当改变,不再是唯一的。
二、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理解力。
白板与ppt相比,对图片的运用更方便,不需要时把图片藏起来,需要时把图片拉出来,便于学生比较、分析,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例如:在欣赏黄河象骨骼化石图片时,利用聚光灯功能瞬间把黄河象骨骼化石聚焦在很难发现的舌骨上,学生感到很惊讶,帮助学生深刻理解体会了黄河象骨骼化石“完整”的特点。
三、增强师生的交互。
在做游戏这个环节中,学生猜谜底,老师把谜底所显示的图片放大,利用白板图文并茂的展现出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了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在评价科学家假想的环节中,让学生把自己所评价的词语利用电子笔写在白板上,增加了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互动。白板还可以把教师和学生学习过程的所有细节,都记录和保存下来,看到书画痕迹,便能回忆这节课所学到的重点知识。
黄河象教学反思 篇5
结合学校的“干部与课改同行”活动,我有幸成为其中的一名执教教师,参与此次活动,以此为契机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黄河象》教学反思。我执教的是五年级的一篇说明文——《黄河象》。
《黄河象》是一篇科普小品。写的是科学家根据陈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馆古生物大厅里的一具古代黄河象骨骼化石,假想了这头黄河象的来历。“科学家们是怎样想象黄河象的来历?其想象的根据是什么?”这是全文的重点。根据教材自身特点,采用“逆推法”教学,从中教给学生由已知求未知,从结果推原因的追溯性逻辑推理方法,从而突破了课文的重点、难点,教学反思《《黄河象》教学反思》。为了激发学习的学习兴趣,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相结合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己去思考,自己去讨论,自己去发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由被动的学变成以学习为乐,使他们真正的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的过程中,除了引导学生们接触新的思考问题的方法——逆向思维,我还注意了对学生们回答问题的评价。评价作为一种对学生回答问题是否合适界定的方式,要发挥其真正的实效,是不能以单纯的“好!”“真棒!”“太完美了!”来表述教师听了学生发言后的看法,而应结合学生在回答问题过程中具体表现出来的优点和不足加以点评,比如,在这堂课中,我对于学生朗读的指导就从他朗读的语速和朗读的投入程度进行了评价,“你读得真好!入情入境!”“听了你的朗读,老师真得感觉到了它的高大!”……而对于学生回答的问题,我则进行了自己的'概括:“你抓住了黄河象的特点!”“你善于从文章中去寻找所需要的信息,真会学习!”“你回答问题时从比较完整,还运用了一些连接词‘于是’‘因此’,让你的描述更加完整!”学生们听了教师的评价对自己回答问题的方向性就更加明确,为他们后面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其实,教师教学手段的采用都是为学生的发展服务,有时候其实我们并不需要一些看上去有着光环的手法,只要在我们的教学中自始至终保持“以人为本”的观念,就会使我们的教学效果在不断进行的教学过程中突显出来。《《黄河象》教学反思》
黄河象教学反思 篇6
课文第二段讲科学家是怎样假想黄河象的来历的,这是本课的重点段。而这些“假想”不是凭空想象的,是以充足的事实作依据,用科学的道理进行辩证的、客观的分析,假想有根有据,推理非常严密。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一推理过程,教学时可以在改变文章结构方面加以突破。
先学习第一段,在学生了解黄河象化石保存完整的特点后,直接跃到课文最后一段,让学生读后思考:化石是怎样发现的?又是怎样挖掘的?黄河象化石的.姿势怎样?从化石站立的姿势和各部分骨骼互相关联中,科学家推想出什么?然后,自然引入课文第二段关于科学家假想黄河象来历的学习。
这样围绕重点段,上引下联,能提起全篇,促使学生思维流程化,又能使学生很快触及文章主旨,理解课文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