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俗世奇人读后感

2025/09/05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俗世奇人读后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俗世奇人读后感 篇1

前不久重读了冯骥才的《神鞭》与《三寸金莲》,到女儿家又翻出一本冯老师写的《俗世奇人》,薄薄的小册子,故事引人入胜,一鼓作气半天读完。

《俗世奇人》的短小故事,都是市井民间的奇人趣事,反映了天津卫水陆码头五方杂处的众生相与“集体性格”。佳篇首推《刷子李》,这位粉刷匠整日刷浆,偏爱着皂衣黑鞋,干活利落潇洒,从来滴白不染,令人称奇。某日,细心的小徒弟居然发现师傅裤子上有个白点,以为艺高胆大的师傅这回玩儿砸了,却不料师傅主动抖包袱──抽烟不慎把裤子烧了个洞!接下来一篇,写《泥人张》,鞋底抠泥,餐桌下“盲”捏出惟妙惟肖的海张五,让财大气粗蔑视艺人的土豪当众出丑,不得不花高价成批买断泥塑作品及泥模子。钓者《大回》擅长钓鱼,号称“鱼绝户”,最终却死于鱼(被运鱼车轧死),故事情节惊悚;《死鸟》,一只学话的八哥让刻意逢迎溜须拍马的官员在大庭广众之下得罪顶头上司,几乎丧命。《酒婆》,嗜酒如命的老妪喝假酒过马路挺清醒,安然无恙;忽一日,奸商偶然天良发现,不再干酒里掺水的缺德勾当,酒婆却真的'醉倒街头,死于非命。道德悖论。《苏七块》,接骨神医,明码收费,自己立的规矩绝不能改,宁可私下退费。特立独行。《冯五爷》《绝盗》《小达子》都是小偷故事。有的是手段高超,防不胜防;有的是大偷在神偷面前栽了跟头。《蓝眼》《蔡二少爷》,说的是字画古玩行里遍地陷阱,水深莫测,道高一尺魔高一丈,行家里手也难免受骗上当。《认牙》,牙医专心医牙“目空一切”,对患者熟视无睹,最终配合破案,靠认牙而不认人。《张大力》,大力士举起店铺前无人敢问津的沉重石锁,却没有获得铭刻其上“招贤榜”承诺的巨额赏银,原来以此为噱头做广告招徕顾客的设局者料事如神,在石锁底部提前刻字声明,将张大力排除领奖人之外。出乎意料的精彩结尾让读者忍俊不禁。

当赞的还有书后所附作者《题外话》。冯老师答日本新锐作家南条竹则问,承认他这些篇作品深受冯梦龙影响。具体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传奇。传奇主要靠一个绝妙的故事。要学古人把故事写绝了的能耐。二是杂学。杂学是生活,也是知识。地道的杂学需要日常广泛收集深厚积累,杂学是小说的肉,只有情节骨架、没有杂学筋肉的故事干巴巴,难以流传。心里没跟的事情不写。三是语言。小说语言受散文影响。写小说要十分讲究文字功力,用字要反复推敲,文章要多遍修改,力求字字珠玑,精当。这些都是名家体会经验之谈,对初学写作的新手大有裨益。此书书名和各篇名字体稚拙,由孙伯翔先生题写,借民国《醒俗画报》插图,彰显风格特色。陈祥其

俗世奇人读后感 篇2

以前我最喜欢看漫画书了,它简单明了的图片给我无限轻松,无限愉悦的享受。最讨厌的就是看那满是文字的书了,不能一目十行,要逐字逐句地看,多累呀!可是今年暑假,只是因为在书店里,看了一本书的题目,我就被迷住了!它就是《俗世奇人》。

俗世里,会有什么样的奇人?我脑子里冒出各种问号。是会“水上漂”的武林高手,还是能生吃仙人球的怪人,还是像蜘蛛侠一样会飞沿走壁的超人?带着十二万分的好奇,我迫不及待地开始了阅读。

原来,这本书写的是天津许多知名手艺人的传奇故事。你看,刷子李,刷房时穿一身黑衣,刷完房子,身上绝对不会粘上一个白点,如有一个芝麻大的白点,那白刷,不要钱;泥人张,鞋底抠块泥,不用看就能变戏法似地捏出个活灵活现的人,就像把人的脑袋割了放在桌上一般;苏七块更绝,看病者,不论贫富亲梳,先得码七块银元在台上,逢到有人伤筋断骨,他手指一触,隔皮戳肉,用两只手,如燕子一样在病人身上上下翻飞,没等病人感到疼痛骨头就接上了。哎,苏七块要是能马上变出来就好了,让他赶紧治好奶奶扭伤的腰,让奶奶不再疼痛。

还有张大力,华大夫,蓝眼江……个个都身怀绝技,我越看越入迷!

慢慢地,我体会到了,这些人的绝活绝对不是一天两天就练成的,而是坚持了好几年,甚至好几十年才练成的。就如我的弹琴一样。从最简单的“哆”、“来”、“咪”到枯燥的“哈农”指法,从生硬的手指,到熟练的双手配合,每一次进步的背后,都是无数次的辛苦,汗水,甚至是泪水。记得当我第一次完整地弹出一首只有四个音组成的'曲子——《大大马铃薯》时,我和妈妈都兴奋得不得了,奶奶甚至说这是她听过的最美妙的乐曲。

后来,为了弹得更好,我牺牲了很多玩乐的时间,因此我痛恨弹琴,甚至放弃过一段时间。可是,妈妈每天都要逼着我进步。每天晚上的7点到8点,我都得端坐在琴前,从中班到现在,整整练了6年了。每一个音符,每一种指法,每一首曲子,我都得认真地练。渐渐地,我在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里听到了命运之神在敲门;在柴可夫斯基的《四只小天鹅》里看到了四只可爱的小天鹅在湖中跳舞,在弹莫扎特的《土尔其进行曲》时,我的心会随着强劲的节奏上下起伏,心潮澎湃;这些曲子就像是我的朋友一样,在我开心的时间与我一起分享喜悦,在我不高兴的时候,任我发泄……

现在,每周五晚我都会享受流行音乐节目《中国好声音》。选手的歌曲,听一遍,我就能判断出曲子的节奏是几分之几的拍子;听两遍,我就会哼主旋律了;听三遍,我就恨不得把它弹出来了!厉害吧!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水滴石穿,非一日之功。你看,我现在能不能算是一个会“奇事”的“俗人”呢?我正在向“弹琴余”进军!

俗世奇人读后感 篇3

我们都是那夜空中的星辰,在这茫茫星海中,层出不穷的奇人们就是那一颗颗最闪耀的星,点缀夜空,精彩无限。

冯骥才老人笔下的主人公,就是这平凡生活中,那些身怀绝技,光彩夺目的奇人们。骨科大夫“苏七块”,精通隔肉接骨之术,治疗百姓无数,患者倘若再次登门拜访,“定是鞠大躬,谢大恩,送大匾”;牙医华大夫,医术通天,凭借着“过目不忘牙”的本领,居然成功捕获了一名罪犯,令侦探们惊叹不已;粉刷名匠“刷子李”,刷墙过后一袭黑衣不沾半点墙漆,徒弟曹某亲眼目睹刷墙过程,佩服得五体投地,深信师父的黑衣“有种神圣不可侵犯的尊严”。

飞贼“燕子”李三,飞檐走壁,视高楼为平地,虽是一介小偷,但劫富济贫,深受劳苦大众的爱戴;包子店老板“狗子”,不断尝试、勇于创新,成就了名满四海的“狗不理”包子;饭馆东家冯五爷,出口成章,落笔生花,无人不服;金牌销售杨巴,能言善辩;火炮制造商崔家父子熊心豹胆……

正如冯老所说,“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奇人们凭借绝活,行走江湖,不断创造着超越凡人所能及的社会价值,因此,收获了人们的肯定和仰慕。

奇人们的绝技也并非上天的赏赐,而是不懈的努力换得的。冯老并没有细细道来每一位奇人所付出的努力,但三两个故事可见一斑。泥人张为了精进手艺,长期驻扎在人来人往的戏院和饭馆,潜心观察形形色色的过客,用心创作形态各异的泥人。崔家父子所在的崔家村,敢于创新并勇于尝试,惨失了半个村的性命,方才研制出最为大众喜爱的烟花炮火。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这让我不禁想到了古今中外的`“奇人们”。他们付出了常人不能想象的努力,历经了常人难以克服的困境,战胜了常人无法跨越的难关,最终成就了不同时代的奇迹。王羲之儿子王献之,依缸学书,用完了十三缸墨水,经历了十年之久的苦练,成为书法界的千古名家。

西方古典乐作家贝多芬,年幼时每天花十几个小时苦练琴艺,为他后期创作举世闻名的作品奠定了坚实基础;明末小说家吴承恩,为写《西游记》,在小山上专门养了一群猴。不管风吹雨打,每天前去观察并记录猴子的日常起居和生活习性,花费整整七年时光最终完成了这部千古名著;数学家陈景润青年时期,坚持每天凌晨三点就去图书室,如饥似渴地汲取书中的新知识,验证了“哥德巴赫猜想”,在数学界获得了极大的成就。

奇人们的故事让我深刻地体会到,收获和成就背后是孜孜不倦的探寻和付出。虽然我只是一名小学生,但是现在我每天的认真学习、思考和探索,都在为成长集聚能量。

相信不久的未来,我也会通过我的努力获取我的一技之长,开创我的一片天地,在这个“俗世”中成为一名“奇人”,活得有趣,活得精彩,活成那茫茫星海中一颗闪耀的星。

俗世奇人读后感 篇4

近来,我阅读了冯骥才的小说集《俗世奇人》。冯骥才以细腻而平俗易懂,传神而富有人情味的笔触,塑造了36个“奇人”,令人叹为观止。在天津卫这个鱼龙混杂、卧虎藏龙的地界,是“不强活不成”的,但“一强就出现各种空前绝后的人物”,可见这“俗世”之俗,“奇人”之奇了。书中既有“苏七块”这种本领高强的怪人,也有“酒婆”这般不同寻常,充满传奇色彩的奇人,甚至还有陈四这种善于送礼讨好的歪门邪道的货色,实在令人目不暇接,回味无穷。

但其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人物要属李金鳌了。他五大三粗,极讲义气,是天津卫出名的混混头儿。一次,闻名天下的小杨月楼戏班被大水围困天津,为了有饭吃,只好将行李押在典当铺,而今却无法取回。李金鳌一听说戏班子的困难,二话不说,到典当铺楼下一声吼就解决了困难,还分文不收。后来,李金鳌去上海办事,恰逢数千脚夫因黄浦江上冻忍寒挨饿,不忍放手不管,于是请小杨月楼义演三天,竟靠着这戏票钱就养活了上千人。李金鳌临行,小杨月楼送还谢礼并盘缠,李金鳌仍是分文不收,一番话更是说得又热又辣:“想想看,您和我这段交情,有来有往,打谁手里过过钱?谁又看见过钱?折腾来折腾去,不都是那些情谊吗?钱再多也经不住花,可咱们的交情使不完!”

是啊,“人脉就是钱脉”,“多一个朋友你就多一条路”,自古以来,朋友都是人们人生中的一大追求。朋友,是永远可以依靠的避风港,是会认真听你倾诉的.那个人。他们总能在艰难困苦之中,让你们心灵深处的纽带牢固的连在一起,患难相扶。如若朋友满天下,不论流落何方都不须彷徨,不论于何处为困难所阻挠都不必慌张,朋友总会递给你一只手,为你送来万里晴空。鲁迅先生说过,“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但李金鳌此人,奇就奇在于他无论对哪个朋友都能推心置腹,都愿为其赴汤蹈火,两肋插刀。亚里士多德说过,“对谁都是朋友,实质对谁都不是朋友。”但李金鳌此人,人脉广,交情深,真心实意,我们自然无法做到我们自然无法效仿,因而我们更应去追寻那最真挚、最永恒的交情,去守护、去奉献那本已存在的情谊,让自己时时刻刻为交情所围拢,去体味朋友怀抱的温暖。

李金鳌与小杨月楼的情谊更是告诉我们,当你可以无条件地,丝毫不犹豫地帮助你的朋友,且在你的朋友帮助你时,你的心里全无愧疚,无任何欠还之意,你才是获取了最为真挚的情谊,而你们更是融为了一个整体,无论如何,总可以一同紧握双手,披荆斩棘,走上辉煌之路。

“俗世”之“奇人”,“奇”却仍未脱“俗”,“俗”却非凡离“奇”,无时无刻不为我们这些身处“俗世”之“俗人”指明为人处世之“奇”妙所在。

俗世奇人读后感 篇5

冯骥才的《俗世奇人》,很薄的一本小书,十几个故事,都是市井之间颇有些传奇色彩的人和事。说是传奇,并没有惊天动地的磅礴大气,有的只是平凡人身上那么点儿闪亮的火花。这些火花,有的是因为身怀绝技,有的是因为人格魅力,有的是因为傲人风骨。正是这样,一个个平凡人物背后往往隐藏着不平凡的故事,发人深思。

开首第一篇《苏七块》中的苏大夫医术高明,什么骨折扭伤他都能轻易应对,可他却有个不成文的规矩:看病必要先放出七大洋,不会因任何人面打破规矩。这也使他背了不少骂声,说他这个人认钱不认人,谁要是有钱,才肯治病,要是没钱,怎么求他也不会给别人治病。可是他依旧不为所动。大家都以为他贪财,他却在一次治病时免费给车夫几包药,并把华大夫偷偷给车夫的大洋还给了他、这让华大夫包琢磨不透。从苏七块身上,我看到的是近乎古板的执著和不露声色的乐于助人。

而《死鸟》这篇文章讲述了贺道台的两个绝活——“伺候上司”和“伺候鸟”,可是他最后却被这两样绝活给害惨了。这则故事讽刺了那些阳奉阴违,表面对上司阿谀奉承丽背地里却骂骂咧咧的人。而他最后既被大人骂又被鸟儿气的场面却十分搞笑。现实中的有些人不也是这样的吗?

又如《刘道远活出殡》一文中,刘遵远假死后,原来的那些哥们现在一个个都翻脸,连最好的兄弟也要在他“死后”抢夺他的名声。一件件事把刘道远气得半死,可最后他却想明白了。读完这篇文章,我不禁感到有时好心也得不到好报,就像刘道远把银子全给了要帮助的人,可最后人们却骗的骗、偷的'偷,没有一个人来感激。而文章结尾,“他突然从棺材中跳出把所有人都吓跑了,然后仰天大笑”,如此黑色幽默的情节,揭露了现实中那些忘恩负义的人的行为。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刷子李》中的一句话:“手艺人靠的是手,手上就必得有绝活。有绝活的,吃荤,亮堂,站在大街中央;没能耐的,吃素,发蔫,靠边呆着。”我个人认为作者所言极是。手艺人靠的就是一身本事,没有本事的人在那样一个社会就很难有立足之地,更不必说得到世人的尊重了。不仅手艺人需要本事,我们每一个人都要练就自己的本事。一个人如果没有一搜之长,没有自己可以拿得出手并经受得住考验的专业知识和才能,那么他终将会被这个时代所淘汰,很难在社会上找到自己的位置。

“各行各业,全有几个本领齐天的活神仙。刻砖刘、泥人张、风筝魏、机器王、刷子李等等。天津人好把这种人的姓,和他们拿手擅长的行当连在一起称呼。叫氏了,名字反没人知道。只有这一个绰号,在码头上响当当和当当响。”书中还有背头杨、蔡二少爷、好嘴杨巴、蓝眼、冯五爷、张大力、酒婆、大回、小达子、绝盗等。这砦“市井人物”犹如一道道人物画廊,在天津这个“俗世”中,凭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和能耐,组成一组组不俗的风景。

只要有一技之长,我们肯定是“俗世奇人”,我相信!

俗世奇人读后感 篇6

每一个人,都在这硕大的世界里,焕发出自己微小却耀眼的光芒。我们都是那微小的一份子。

——题记

我最近看了一本书——《俗世奇人》,看着颇有趣味,细细品读起来也有不少道理。冯骥才的文章感觉着是真真实实的、贴近我们的生活的。看着他的书,就好似有着人在给你讲故事一般活灵活现、生动有趣。这个故事的舞台,就在那小小的、不起眼的天津码头上,一群看似普普通通的人,发生了那么些不普普通通的事。

就像立下规矩的苏七块、力大无穷的张大力、卖东西卖成精的蔡二少爷以及机智勇敢的泥人张等等,我们不知道他们的住处,不知道他们的习惯,也没真真实实地看见或听见他们,但我们似乎能看见他们的容貌,听见他们的声音,就仿佛是活在我们的周围一般,是平常打过招呼或擦肩而过的形形色色的人们。即使是那些再普通不过的人们,也过着不普通的生活。不怕官,不怕商,他们凭借着自己的手艺吃饭,他们什么也不怕。手艺人怀揣着自己的手艺,就像吃了一颗定心丸,有了一块护身符,不怕抢不怕夺,不像钱和权一般,有的多了便担惊受怕。他们,是用着自己的努力和才能闯出了一片天。他们用尽自己的全身力量,在这伟大磅礴的宇宙里,散发出一片一片微小却耀眼的光芒。

接下来不妨让我给你讲讲我遇见的那些俗世奇人们吧。

绍兴,安昌镇,河流旁的小路上。

来往匆匆的行人们,都路过老人们的身旁。河流潺潺的水声,乌篷船悠悠的划了过去,阳光温和的照在老人的身上。老人身旁熬着的一锅白糖散发出浓浓的香气,晶莹透亮的金黄色,像是吸收了阳光的温暖,香气十分吸引人。他终于决定站了起来,拿起大铁锅中滚烫的白糖,放到了木架子上,围成一个圈,拉长,又重新在绕回去。不一会儿,透亮的金黄色变成了雪一样的纯白色,散发出麦芽糖的浓浓气息,这一下子,许许多多的人都被吸引了过来,好多好多的小孩叽叽喳喳的想拿糖,原本寂寞的老人家一下子受欢迎了起来。塘栖,运河旁,一棵硕大的古枫树下。每每都会有一个捏泥人的',早就忘了他叫什么,他也早不来做泥人了。但就是他,陪伴我度过长长的童年岁月。在他那儿买来的泥人。也早已是数不过来,等到干裂了还是舍不得丢,所以至今我的桌子上还摆着一个唐僧,一个孙悟空,一只像会唱歌一般的鸟儿,还有一个小小的我。每一次,当我们没有事情做的时候,那许许多多的孩子们就涌上了他的摊位,用积攒了两天卖鸡蛋饼的钱去买一个小小的泥人。有一次,他说他要走了,回老家了,临走前,总要给我们些礼物,留个念想。他捏了每一个我们,活灵活现,栩栩如生。我到现在还是仍旧记着这段回忆。

更多更多的俗世奇人们,我想,我根本就讲不过来,买兔子的人,蘸糖画的人以及养花的爷爷,都是一个个的俗世奇人。

我想,每一个人抑或都是这样,用自己的力量,焕发光芒,感染着身边的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