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800字

2025/09/05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不做教书匠读后感800字(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800字 篇1

责任心是一个人必备品质。社会学家戴维斯说:“放弃了自己对社会的责任,就意味着放弃了自己在这个社会中更好地生存机会。”一个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应该心中常存责任心,敬重自己的工作,在工作中表现出忠于职守,尽心尽责的精神,这才是真正的敬业。

教师更需要责任心。没有教育责任心,也就没有真正的教育。教师的工作是凭良心的工作,做一个有责任感的教师对待教育,不做机械重复的事,作出灵气来,不做不动脑子的事,做出思想来,不做人云亦云的事,做出个性来,不做应付检查的事,做出实效来。

同时还要对家庭负责,对学生负责。对我们教师来说,也许一届学生未教好,还会有下一届,还可以重头再来;而对于家长,只有一个孩子,根本不可能重头再来。也就是说一个学生对于我们来说可能是百分之一,可对于家庭来说他就是百分之百。

家长把孩子交给我们,就对我们报有希望。我们要想赢得家长的信任,赢得社会的赞誉,实现学校的发展和老师的自身价值提升,就必须把我们的责任心分解在平凡、普通、细微甚至琐碎的日常教学每一个细节之中去,让每一个孩子在我们的手中都得到发展,让每一个孩子都能健康成长,让每一个孩子都享受成功。

学生也是人而不是神,是人就会犯错误,因此,我们要允许学生犯错误,允许学生在改正错误和缺点过程中的反复和反弹,要能细致观察到学生的变化,那怕是细微的进步。

作为一名教师更要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对学生体贴入微的爱心、宽广的容人之心和锲而不舍的耐心。或许很多人只把教育当做职业来做,而不能当成事业来从事。但是“在其位某其政”这是最起码的职业道德,当我们走在校园,站在讲台上,面对着孩子纯净如水的双眸,我们一定要谨记自己是一名教师,清楚自己应该说什么,做什么,不能说什么,做什么。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800字 篇2

粗粗读完前四章,对第三章中的第三种态度感触颇深。文中说到教育的三种态度:第一种态度,把教育的事当作学校的事来做;第二种态度,把学校的事当作自家的事来做;第三种态度,把自己的事当作教育的事来做。作者推崇的是第三种态度。

说起态度,我对一些老教师总是充满敬意。记得徐善英老师退休前夕,将一套口算卡片赠送给我。那完全是手工制作,原本洁白的卡纸经过多年使用已泛黄。可以想象得出有多少小朋友曾使用过,徐老师兢兢业业的工作态度可见一斑。我们除了要继承上一辈人认真踏实的优良传统之外,还需要发挥年轻人爱学习、爱不拘一格的特点,不做机械重复的事,做出灵气来不做不动脑的事,做出思想来不做人云亦云的事,做出个性来不做应付检查的事,做出实效来。这是作者向我们提出的四条建议。

在学生时代,时常听到老师这样批评人:端正你的学习态度。以前也曾听人说:一个人的态度决定他的高度。的确,态度对于一个人的学习和工作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一个教师如果有了明晰的教育人生方向,并且能朝着这个方向矢志不渝地进行探索、坚持下去,终将有守得雾开见日出的一天。

我们每天和学生打交道、授课、批改,周而复始,天天如此,看起来很机械琐碎的事,但在有想法、敢作敢为的老师手里,每天的精彩就会各不相同,而在另一些老师手里,就是别有滋味在心头。

要试着去改变自己,做一些尝试。尝试,并不总会成功,但失败也是一次宝贵的经验,如同爱迪生在一次次电灯实验失败后的态度,他说:至少我知道这是不适合做灯丝的。拥有超然、豁达态度的人怎会和成功失之交臂?

威廉·詹姆斯说:我们这一代最伟大的发现是,人类可以经由改变态度而改变生命。这句话为所有准备具有第三种态度的教师扬起希望的风帆。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800字 篇3

据我所知,很多青年教师在遵守学校规章制度上都存在着这样那样的轻视心理,认为偶尔违反学校的规章制度没什么大不了。纪律和自由是孪生兄弟。纪律越完善,自由度越高。一方面,中国人从封建社会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没有经受大工业化时代的锤炼;另一方面,中国人一向讲究人情和面子,做事随感觉和情感而定,做事随性、任意已成为当前中国发展的一股巨大阻力。

一个教师经常对学校的纪律及要求感到苦恼。在我看来,出现这种烦恼,你首先应该感谢这个社会依然容忍你这个不成熟的教师呆在教师队伍里;感谢学校领导依然热切地盼望你成长,等待你成熟;感谢你的学生依然亲切地呼唤你,把你当作真正有学问的老师。意识到这些,你应该奋起直追。曾经名噪一时并放言“肯德基开到哪,我就开到哪”的荣华鸡惨败而归。总裁姜伟闭门思过两年后归纳出几大失误。其中一大失误是“管理规章不实不细”,姜伟说:法规的制定仅仅是第一步,其后必须增加两方面的内容,即法规实施细则和实施检查细则。

一个学校如果连教师遵守纪律、模范地完成任务都有问题,这决不是一所好学校;一个青年教师如果连遵守纪律、完成任务都有问题,哪怕自身素质再好,再有才华,也绝难成为一个优秀教师。有一些教师总以为纪律是管理者有意与他们做对,以为所有的制度都是管理者吃饱了没事干想出来整人的。其实,在这样一个开放的社会里,一个校长想要凭自己的喜好来制定纪律,已不大可能。我以为,如果管理者制定的纪律,出发点是为了学校的发展和教育的发展,就无可非议。对敢于得罪人做点实事的校长,我心存敬重。

年轻的老师们,面对学校的种种规章制度,我们也可以尝试着去超越它,一旦超越了它,我们就不会有束缚感,我们会看到束缚之后真正的自由,纪律之后真正的自由。那是别样的天空,你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湛蓝天空,这是人生的大境界。

一个真正走向成熟的教师的困难和艰辛就在于既要在老于世故中保存自己,又要在老于世故中保持自己。不“老于世故”,你就永远是个不受欢迎的“愣头青”;沉溺于“老于世故”,你就失去了作为教师该有的那颗长青的童心。我并不想说,中国式的集体意识如何美好,但是如果你在现实的世界里蔑视它,就不可避免地会彼此伤害。很多体罚事件调查到最后,大家都觉得惋惜,都觉得这个老师工作蛮认真、蛮负责的,就是一刹那间控制不了情绪。这就是缺少约束感,由此酿成终身遗憾的苦酒。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800字 篇4

最近不知什么原因,就是写不出东西。每天的生活都发生着很多感人的事情,自己也留心积累了不少的素材。可是每当自己坐在电脑前,脑子里就是一片空白,想不出一个句子、一个词语,写作出现了“失语状态”,键盘上敲不出一个字来。这种状态我不知道会持续多久,心里焦躁不安。有时甚至还担心会不会从此就写不出文章了?着急也没有办法,我只有放弃写作,还是静下心来读点书吧。就这样,在今天,终于读完了校长的赠书《不做读书匠》。

纵观全书,有这样的一句话

“实践是孕育思想之花果的肥沃土壤”(第149页)。我极为赞同,并深有感触。

2006年年底,我开始了自己的阅读生活。过去的两三年里,我读书只是为了求量,根本谈不上系统性、目的性,逮住一本是一本,胡吃海塞地吞咽,看得脑子乱哄哄的。与别人交谈的时候,口里蹦出来的都是书中这个大家、那个学者的观点,自相矛盾的现象时有发生,自己却不自知。

出糗多了,就有了自知之明。羞愧的我就特别渴望拥有自己的见解,发出自己的声音。当时我苦无良策,还是选择了读书。那时自己一直相信,读书就能读出明白来,读出明白也就能活出明白来。

三年过去了,成效并不大。

2010年3月初,开学后的第一周,我根据教材的内容设计了一个访谈调查的实践活动。从访谈问题的设计、访谈对象的选择、学生访谈过程的注意事项、活动小组的分工安排、访谈后感受的资料整理、分析以及最后结题报告的撰写,我一点一滴地做到最后。静下心来读书,我可以毫不费力,但静下心来做事,我从未有过。每次做事,我都是在脑子里过一遍,自认为懂得了,就动手草草地完成。

整个活动结束,我没有疲惫的感觉,胸中反而充满了愉悦感和成就感;整个活动结束,我发现自己好似学会了深思,对所读的教育理论有了自己的真正理解。我感受了做好一件事是这样的快乐。接下来,我又尝试着让学生自己做小老师,到讲台上讲课,我走下讲台;学生访谈调查后,我也寻求突破,对被采访的老师进行了回访……

就这样,在一件又一件的做事中,在一次又一次的实践中,我从封闭的读书状态中慢慢地走出来,开始积极地做事,并在做事中学会思考。在思考中,我发现我的心胸变得比以前开阔了。比如,以前自己的学习之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读书。现在已扩展为三条:读书、向身边的人学习和做事。

真地感谢这句话——

“实践是孕育思想之花果的肥沃土壤”,它道出了我的心声。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800字 篇5

教师是蜡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教师是人类的工程师,培育着祖国未来的希望,教师是阳光底下最崇高的职业。近期读了《不做教书匠》,感受颇深。他给我的教师成长路上点亮了一盏盏希望的灯,书中一共有八个章节详细的讲述着怎么做一名成功的教师。我想先从以下两点开始做起。

做一名自信的教师。书中引用盖叫天先生的一句话“凡事总要有信心,老想着‘行’。要是做一件事,先就担心着‘怕不行吧’,那你就没有勇气了。”想着自己的行为,回忆起我每去做一件事情,我总会怕,总觉得自己不是很会,怕自己做错,所以,我决定当不确定的时候,就去问,问确定了再做,这也使我发现,我的问题越来越多,做事的速度也变得慢了。管建刚老师的一句话提醒了我“缺点不是问题,缺点也不可怕。可怕的是抱住自己的缺点不放。”所以,不能再畏惧每一件事,你越怕它,它就会越强大。而当你把“怕”它的精力放在努力完善自身上,使自己变得更强大,那么,成功就离我们不远了!

做一名微笑的教师。“有人说,是金子总会发亮的。但金子被埋在沙里久了,就不认为自己是金子,而认为自己是沙子,从而自愿地过起沙子的生活。这样金子也就成了沙子。更何况,学生正处于一个从沙子到金子或从金子到沙子的可塑期呢?”当看到这段话时,我的心被震了一下,教师,这真是一个“可怕”的职业,你的教育过程、甚至是微笑的一言一行都影响着自己的每一个学生,你批评他、教训他,或是夸赞他、鼓励他、欣赏他,都会左右他的成长。教师们,我们在学生面前一定要三思而后行。让教师成为“阳光下最崇高的职业”!让我们微笑着欣赏每一位学生,让他们健康快乐的成长。就像卡耐基所说的:“微笑,它不花费什么,但却创造了许多成果。”

《不做教书匠》这真的是一本为青年教师量身定做的励志书,管老师,我想我也不要用手去做老师,而要用心做好老师,我会明确教育的方向,相信自己,我行,我可以的!

不做教书匠读后感800字 篇6

最近,我一直在读《不做教书匠》这本书。这本书的作者是管建刚。起初是被它的书名说吸引。

本书作者管建刚是一位特殊的教师。他用对联来谈论他自己“病重一年,休养两年,经商三年,农村八年。七代耕田,八面无书,九九冬,十年板凳。”也许正是这种独特的人生经历使管老师成为一位独特的老师。

当然,我喜欢读这本书,不仅因为管老师这份与众不同,更因为这本书的内容给了我很多启发。结合我自己的工作经验,我有了更多的新见解。

举其中一个例子——“教育,从小做起”,我也有同感。它说:只有那些愿意做小事的人才能做大事,只有那些能把小事做好的人才能把大事做好,一件大事不就是由无数小事结合而成的吗?

的确,作为老师,我们每天面对的都是“鸡毛蒜皮的小事”,需要花很多时间做的都是这些鸡毛蒜皮的小事。

例如:早上到学校,进了班,看看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在这里,如果没有人,是什么原因?谁没有完成作业?为什么?学生们在课间休息时吵架,不得不调解等等。虽然这些都是小事,但是这些小事是我们老师的日常工作,通过这些小事来教育学生,是我们的工作。

这本书还讲述了一个哲学家的故事,他让他的门徒去麦田里摘最大的麦穗,条件是没有人能回来。因此,当哲学家们说“时间到了”时,很多门徒都空手而归。

因为他们总是在比较,总是认为前方有很多的机会,没有必要过早的做出决定,所以一次又一次的错过了机会。直到那时,门徒们才突然意识到,追求生命中最大的麦子的唯一方法就是把你面前的那粒拿在手里。

这个故事的重点是,不管你喜不喜欢,不管你想不想做,不管它离你的期望有多远,既然你已经在做了,你需要全身心地投入进去。读到这里,我也有些庆幸,庆幸的是,我是一个牵着麦子的手,踏实的工作,踏实的管理自己的生活。只有珍惜现在才不会抱怨,才会感到幸福。

随着我阅读深入,我真正理解了作者的观点,那就是要求老师用心做事。《不做教书匠》意味着心中要有教育的终极目标。

最后,我想说,面对成长中的孩子,我们应该更宽容,更爱他们。我们不仅要关注他们的知识储备,还要引导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不要做教书匠,要做一个辛勤的园丁!我相信,在教育的过程中,孩子们就像一朵朵鲜花,即使经过风雨,也会有一天盛开,让我们期待着春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