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百科 > 心得 > 正文

《弟子规》学习心得

2025/09/05心得

爱习作提供的《弟子规》学习心得(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弟子规》学习心得 篇1

为加强学校的德育工作建设,丰富校园文化,我校响应教育局的号召,全校师生进行诵读《弟子规》,学习圣人经典,传承民族圣人经典文化的读书学习活动。全校上下、师生之间、班级之间,处处呈现出学习、诵读、力行《弟子规》的情景。现在,学生诵读学习《弟子规》的情景给我们的校园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

在学习《弟子规》的过程中,使我受益匪浅,它增长了我的智慧,震撼了我的心灵。通过对《弟子规》的学习我有三点体会:

第一做人要懂得感恩。对一个人而言,应该报答的最大恩情是父母的养育之恩,所以《弟子规》第一章就是《入则孝》感恩之心体现在一个“孝”字上,“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父母教须敬听父母责须顺承”。这就充分体现了“孝”字的重要性,古人有云:“百事孝为先”,可见,孝是做人的根本。

第二待人接物要怀着恭敬之心,为人要谦虚。“满招损,谦受益”、“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这些都是古人总结出的`经验。而《弟子规》则给出了系统的准则“称尊长,勿呼名。对尊长,勿见能。”如果能够把这些都落实到行为上,那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融洽,整个社会都会更加和谐。

第三要找准自己的人生目标。《弟子规》教人向善,长养人的德行,目的是让人活得有意义。“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则警。”只有懂得时刻反省自己,规正自己的人,才可以使其自身有长足的进步。这才应该是人一生所追求的终极目标。

《弟子规》讲述的是我们身边的学问,我们学习古圣贤经典文化,是教育学生从小学会为人处世的根基。学习弟子规优秀心得体会。学习《弟子规》,不光要会诵读,重要是能做到,并且长期坚持,最终把它作为我们生活中的的行为准则。

《弟子规》学习心得 篇2

《弟子规》第三篇‘谨’。这一章总共二十四节,所说的都是日常生活中衣食住行生活小事。圣贤教导童蒙,教导初学都要制定一些生活的规范,让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来修炼自己的诚敬之心。诚敬是我们学圣贤,最关键的一种心态。

《中庸》讲‘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诚,就是天道。人的行为能够时时用真诚,这就符合天道了。人道是‘诚之者’,我们心地至诚的时候,已经跟天道相应了。何谓圣贤?‘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这样的人称为圣人。他的行为是自然而然,没有一点造作。所行的都是中道,没有个人的执著、分别、妄念,这种人就是圣人。但是没有天生的圣人,圣人是靠教、靠学出来的。如何学?就是要‘诚之者’。‘诚之者’,就是要‘择善而固执’,一心为善。言语、动作、起心动念都与本性本善相应。做到了圆满就称为圣人。而人的诚敬心,是要在生活点滴中来养成的。 当我们每时每刻都不放松自己,而养成诚敬心的时候,诚敬就变得自然而然,不用刻意。古人讲‘诚于中,形于外。’从生活的行为表现出我们的心地。如果放纵自己,行为上一定有亏缺。有智慧的人,是诚敬到了极处的人。他观察任何事情真的是入木三分。从很小的动作神态上,就可以看出个人的心地,就可以预知一个人吉凶祸福。因为人的一生吉凶祸福,都是他的心地决定的。他的心善,他的境界,他所遇到的任何的人、事、物都是善的。如果他的心地不善,那么他的一生,必定有很多坎坷。

一个人如此,一个国家也如此。有智慧的人,他百姓心态,从国家的媒体里播放的内容,从一个领导人的言行,就可以预知这个国家的兴衰。《中庸》说,‘至诚之道,可以前知;国家将兴,必有祯(zhen)详;国家将亡,必有妖孽;见乎蓍(shi)龟,动乎四体;祸福降至,善必先知之;不善,必先知之,故至诚如神’。至诚如神’,也就是说他观察问题敏锐。心地清明有智慧的人,看到了他马上就明了情况,他能从一些小事,小的现象里面看到整体,甚至能够预知未来。因为未来的祸福,兴亡都有前兆。这个前兆,就是我们所看到的小现象,而粗心大意的人就忽略了。吉凶祸福表现在人的动作形态上。‘见诸蓍龟’。蓍龟,是用来预睹未来的东西。‘蓍’是一种草,‘龟’是龟壳。古人用来占卜用的。何以能占卜?因为必定有一个前兆,这个前兆就是一种像。这种像能够预卜未来。

能有预知未来的本事这个人很神,而学了传统文化就能够培养出有智慧的人。通过观察一个人的神情动作,吉凶祸福‘动乎四体’。看一个人四肢的动作,就知道是吉凶还是祸福了。总之,动作轻薄无礼的人就无福。动作恭敬,待人谨慎厚道的人就有福。因此‘祸福将至,善必先知之’。善先知之,不善也必先知之,都是因为读了圣贤书,学会了怎样去看待事物、看人。当然学习最关键的不是去看人,而是要反观自己。希望自己这一生有福,就要在‘谨’上下功夫。过去没人教我们,现在学习是“亡羊补牢”也不算晚。 “1(38)朝起早,夜眠迟,老易至,惜此时”。‘朝起早,夜眠迟’是讲我们的起居作息要有规律。要勤奋。早上要早起,晚上不要睡得过早。因为如果睡眠占据的时间太多了,我们宝贵的光阴就给睡掉了。人一生光阴本来就不多,如果一天睡八个小时,一天就去掉了三分之一了。再忙于日常生活的琐事、生病了要调养、休闲娱乐,这样又去了三分之一。剩下来就只有三分之一时间,可以用来学习和工作。了解了这个情况,我们就要格外珍惜时间,努力进德修业,抓紧每一寸的命光。

古今中外,大凡是有成就的人,决不会浪费光阴。很多人专心于工作,精力集中就没有什么妄念,这种人反而睡眠会少。因为,他的心比较清净,心定消耗的'能量就比较少。

有统计表明,一般人的时间,百分之五十是花费在烦恼未来。总是想着将来该怎么做,很多忧虑,很多规划。百分之四十人的时间,是用在后悔和回忆过去。总之百分之九十的时间,不是妄想未来,就是追忆过去。过去的事情过去了,追忆也没用。未来的事情还没到,想也是妄想。人真正有用的时间,只有百分之十,真正帮助我们的只有当下。缅怀过去、期望着未来,都是浪费时间。如果能够把这些妄想、忧虑减少,就可以省出很多时间来了。

我们自己的学业、事业,也都要抓紧时间去提升。古人讲得好,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不要等到年纪老了,才悔恨自己浪费了时光。

这里的‘朝起早,夜眠迟’,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标准才是比较正当的?现在很多人都‘夜眠迟’做得不错。你问他晚上几点钟睡觉,可能十二点,可能是一、两点甚至三、四点都没睡。‘夜眠迟’他做到了。但是‘朝起早’他做不到。要知道古人讲,‘朝起早,夜眠迟’意思不是让我们凌晨两、三点钟还不睡觉。

古人的作息是随着日头,所谓‘日出而做,日入而息’。晚上七、八点钟天就黑了,就入夜了。‘夜眠迟’晚上九、十点钟这就很迟了,那个时候就该休息了。早上几点钟起来比较合适?最好是五点前,不要超过六点。这样就比较符合‘朝起早,夜眠迟’。这是有科学根据的。

依照中医的理论来看,一天可以分为四季,早上三点到上午九点是春季;九点到下午三点是夏季;下午三点到晚上九点是秋季;晚上九点到第二天早上三点是冬季。人在春夏秋冬一天里的四季,应该遵循什么时间起居?春发万物生长,人开始苏醒应该起床了。夏天是做事的时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冬天一定要躺下睡觉。这是最符合生理卫生的。

《弟子规》学习心得 篇3

《弟子规》学习心得正文:

在开展《弟子规》为核心的国学教育学习中,通过开班会、分小组讨论、写心得体会、谈心、行为规范训练等多种活动,受到很大教益,其中最大的收益应该是让学生重新审视自我价值,重新定位,找回了自我。下面是他们的一些学习感言:

潘xx: 多人说《弟子规》里的道理很简单,早就知晓,我很是羡慕,因为有很多道理我是在学习了《弟子规》之后才真正懂的。《弟子规》启蒙了我的智慧,震撼着我的心灵,我常常在想,如果我早点知道这些道理,也许我的人生机遇会大不相同,我学习《弟子规》有四点体会:

1、做人要懂得感恩;

2、待人接物要怀着恭敬之心;

3、为人要谦虚;

4、要照准人生目标。

《弟子规》教人向善,培养增长人的德行,目的'是让人活得有意义,而我也是想从《弟子规》学到做人的智慧。爱因斯坦说过:“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而不应该看他取得什么。”所以我大可不必去羡慕别人取得的成就,获得多少财富,过多么奢侈的生活,而是要把“努力学习,积蓄力量,勤奋工作,贡献社会”作为人生目标。

雷xx: 学习了《弟子规》,我懂得了很多道理,它从孝顺父母,尊重长辈,兄弟和睦,做事谨慎,诚信做人,德爱相待等等,它使我知道原来平时不知道的小细节。 就如“出必告,反必面”,出去一定要告诉父母,回来也要跟父母说,这虽然是一个小小的细节,却也表现一个人的品德,不要让父母担忧和挂虑;“问起对,视勿移”,当长辈问你话时,视线要对着长辈,这个细节又有多少人能做到呢?“年方少,勿饮酒,饮酒醉,最为丑”,在这个物质泛滥的世界,对于小孩子喝酒又有多少人去理啊!“奸巧语,秽污词,市井气,切戒之”,说粗口的人何其多,像那些大学生,硕士,博士以骂粗口来泄愤的大有人在,更何况是小孩。 我们是礼仪之邦,不要让文明在现代“暴粗”中流失,真的该好好学习《弟子规》,好好践行《弟子规》。

《弟子规》学习心得 篇4

《弟子规》是一本教育我们立身、做人、处世、学习的道德规范的书。《弟子规》里教我们许多良好的习惯、对我们与人交往,培养良好的品质有着很大的帮助。

在学习《弟子规》的过程中,令我印象最深的一句是:“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当我读到这一句时,对这句中的“心眼口,信皆要,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不怎么明白,于是便好奇地翻开这句的解释:“读书的方法要注意三到,就是心到、眼到、口到。这”三到“都要实实在在地做到。

读书时正在读这一段就不要想到另外的一段,这段还未读完,不要因为没有兴趣,失去了好奇心,就跳到别的内容,而东翻西阅,必须定下心来,按部就班地读完。读书时要有规范,读一本书,要有比较宽裕的期限,但是不能因为时间多余,等期限快到了才开始用功,一急之下反而耽误事情,所以一定要有计划,计划好就要开始赶紧用功。”原来是这意思。

以前我在学校图书室办了借书证,借了一本书,结果双休日吵着要妈妈带我去放风筝,妈妈只好答应了我。放完风筝回到家,刚好表姐来我家,又和表姐美美地玩了一天。等表姐走了,才想起了借的书周一要还,囫囵吞枣地胡乱翻看完了。

周一早晨该我汇报课外阅读时,我东拉西扯,牛头不对马嘴,好不容易熬过了3分钟。那3分钟,我没看到同学以前羡慕的表情,没听到以前热烈的掌声,我难受极了。

不知怎么走下讲台的,只记得老师摸了下我的头,什么也没说,但我懂其中传递的语言。自从学习《弟子规》后,我明白了“读书时要有规范,读一本书,要有比较宽裕的期限,但是不能因为时间多余,等期限快到了才开始用功,一急之下反而耽误事情,所以一定要有计划,计划好就要开始赶紧用功。”

《弟子规》中的文字虽少,但表达的意思却很深奥,值得我们去学习,研究里面丰富多彩的人生哲理。《弟子规》里还有着许多“规矩”,等着我们去更好地学习,更好地理解,更好地体会。

教师评语:小作者能通过学习《弟子规》知道读书要做到“三到”,并能联系自己的学习实际更进一步把《弟子规》中读书的规范理解到位。让每位读者都能引以为戒。

“冬则温,夏则凊”这句话字面上解,是子女对父母要时时关心,处处留意。冬天要给父母温暖床被,让父母晚间休息的时候比较暖和。夏天天气炎热,儿女应该给父母扇扇凉,让父母生活在一个清凉的环境里。这些行为虽然都是小事,但是处处都表现出,一个孝子的纯孝之心。久久能养成了对父母爱护、关怀的习惯,我们的心地也就变得非常的善良。当这个纯善的心养成以后,不论待人、处事、接物都自然而然地生起,温良恭俭让的态度,做事都是为他人著想,而不是为自己求名求利,自然就得到大家的尊敬,爱戴。

「冬则温,夏则凊」,这是有个典故,历史上,有一个很著名的黄香温席的.故事。东汉年间,有一个孩子叫黄香。黄香九岁的时候,他母亲就病故了,只有他父亲跟他在一起。他深深懂得孝道,黄香日夜思念自己过世的母亲,於是就把这种哀痛的心,转成对父亲的孝顺。家里无论大小事情,他都主动去做,虽然年纪很小,但是他侍奉父亲确是无微不至。盛暑,天气酷热,黄香吃完晚饭,就会到父亲住的屋子里,把席子扇凉,当父亲要入睡的时候,黄香就在床边给父亲扇扇子,左手扇完,用右手扇,一直扇到他父亲入睡。这时候黄香的双手都已经又酸又累了。但是黄香年复一年,为他父亲这麼做,乡里的人都非常赞叹这位孝子。

长大以后,他的这个孝行传遍了四乡八里。当时的太守听说有这样一位孝子,也非常的赞叹,特别推荐黄香出来做官。古人称之为‘举孝廉’。为官者他们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就是为国家推荐栋梁之材。推荐人才的两个标准,一个是孝,一个是廉。当一个人能够孝顺父母,他一定会忠诚於国家。他能够廉洁,他就不会贪污,他能够奉公守法,他为官能就能做到刚正不阿。太守把黄香推举出来,后来黄香官拜尚书,现在讲的尚书令。为官一生的也是处处为民众著想。那时候的皇上给黄香一个很好的赞叹,说「江夏黄香,举世无双」,黄香的典范流传千古。相信皇上做出这个动作,对人民有没有影响?他所带动的是全国人民效法黄香,所以领导人的一言一行都会带动整个国家风气。像我们当家长的、当老师的,你所强调的、你所爱好的是什麼,也会同时影响你的小孩跟你的学生。所以,当父母的重视德行,小孩就重视德行;当老师的重视德行,小孩也会起而效法。《弟子规》“冬则温夏则凊,黄香孝行是最好的写照。从东汉起,孝子黄香温席的故事一直流传至今

所以,确确实实有孝心的人,他也同样可以忠於国家,忠於人民。「忠臣出於孝子之门」,确实不错,因为孝子这分心一定可以推而广之,去爱一切人的父母、一切人的子女。

《弟子规》学习心得 篇5

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

“亲仁”顾名思义就是亲近仁者,也就是说选择有仁爱之心的人来做朋友, 我们应该亲近这样的人,特别要有意识地亲近有仁德的人,这样的一个成长环境非常重要。换句话说,我们要注意交朋友的情况,和什么样的人交往,这是非常重要的。《弟子规》告诉我们应该和那些有仁的人交往。所以,《弟子规》在“亲仁”部分首先讲“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大家都是人,但是类不齐,也就是说大家都是人,但是人和人之间差距太大了。那么什么样的人才能称得上是志士仁人?在现实生活中要怎样分辨好朋友与坏朋友呢?

《弟子规》讲“果仁者,人多畏;言不讳,色不媚。”如果真正是仁者,那么大家都会对他有敬畏之心,看到他非常敬畏。什么是仁者呢?“言不讳,色不媚”他说话的时候非常地正直,他不会是花言巧语,不会是嘴上一套说得很好听,口蜜腹剑,仁者应该是实事求是说话,非常直率地说话。色不媚,也就是他的举止、他的行为不会很献媚。换句话说,仁者不会拍马屁的,他不会溜须拍马。

我认为的仁者有几点:

第一、要有大公无私的精神、有博爱的情怀,仁爱爱人也,首先要有爱心。

第二、这个人应该是能够克制自己的私欲,依照社会秩序和道德规范来要求和约束自己,不能由着自己的喜好,由着自己个人的想法,根本不管社会的秩序、不管社会的道德,这是不行的。

第三、应该具备崇高的境界和道德的.修养。

第四、应该智、勇、言兼备,并且遵循中庸之道。智,你要有智慧、要有知识。勇,你要有勇气、要有担当、要有责任感;言,你要会表述、会表达,按照圣人之言来表述、来弘扬这种仁义的思想、来推广这种仁义的道德。必须智、勇、言兼备,同时还不够,你还要奉行中庸之道,你不能走极端,你必须中庸之道来强调一种和谐、平稳、雍容的这样一种境界。

最后一点,仁人,也就是仁者具备了品德的人,要有具体的行动和行为,你不能自己关在门里大讲仁义道德,或者就在课堂上讲仁义道德,或者说就把它作为书面上的一些教条,不行,你要有行为,这是仁者的要求。

《弟子规亲仁》篇告诫我们,内心一定要以仁义道德作为衡量标准,要明辨善恶、亲近仁者、结交君子,“能亲仁,无限好;德日进,过日少。”如果你能够亲近仁者,那么无限好,是最好最好的事情,你的过错会每天比每天少一点,因为你接近的都是仁者,都是行为很好的人,那么你参照他,你会每天都意识到自己哪个地方做得还不够好,哪个地方做得要改正。所以,你的过错就会越来越少,而你的品德就会与日俱增,你的品德修养会一天比一天高,这叫德日进。你如果不亲近仁者,你就有无穷无尽的坏处,什么坏处?小人近,如果你在和别人交往的时候接触的是小人,小人就会乘虚而入,会进到你的社交圈子里,这样的话小人就会影响你,你就会被小人的这种不良的言行、不良的行为给污染,结果你一百样的事情都会坏掉。

《弟子规》的亲仁部分的要义。对于我们今天教育来讲都有至关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