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2025/09/05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寻找等量关系,初步掌握列方程解两、三步计算的简单实际问题。

2、从不同角度探究解题的思路,让学生学会在计算公式中求各个量的方法。

3、让学生初步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教学重点:

1、让学生学习在计算公式中求各个量的方法。

2、让学生体会利用等量关系分析问题的优越性。

教具准备:

配套教与学的平台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解方程

8x ÷ 2 =28 7(x+3)÷ 2 =28

2(x +17)=40 6(5+x)÷ 2 =36

2、任意选择一题进行检验。

3、复习以前学过的公式:C=2(a+b)

C=4a S=ab S=ah÷2 S=(a+b)h÷2 ……

[说明:复习部分安排解方程,一方面帮助学生巩固方程的合理解法;另一方面也对方程的.检验格式稍作复习,便于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同时,适当地帮助学生整理与复习计算公式,这样导入新课比较自然,也有助于展开后续的学习。]

二、探究新知

1、出示例题:用一根长为28厘米的铁丝围成一个长方形,这个长方形的长是8厘米,宽是多少厘米?

(1)学生尝试。(抽生板演)

(2)分析、交流

先设这个长方形的宽是x厘米,

再找等量关系来列方程。

(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就是一个等量关系。)

(3)板书:解:设这个长方形的宽是x厘米。

2(8 +x)=28

8+x =14

x =6

答:这个长方形的宽是6厘米。

(4)比较算术与方程的解法。(建议学生,选择方程的方法。)

(5)检验。

2、补充例题:一块三角形土地的面积是900平方米,高36米,它的底边长多少米?

问:(1)这道题已知条件是什么?要求什么?

(2)能不能直接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算出高。

(3)可以利用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列方程,未知数高怎样表示?

学生练习并交流。

3、小结:根据计算公式列方程解应用题。

[说明:让学生通过尝试、分析、交流、比较的探究活动,进一步体会用方程解的优越性。探究活动开始,先让学生尝试练习,学生会出现方程和算术两种解法;后小组比较、大组交流,让学生自己来解决问题。其主要目的是通过方程与算术解法的比较,让学生体会用方程解的优越性,特别是列方程时的优越性。]

三、巩固练习

1、只列方程不求解

(1)有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3600㎡,宽是40m,长应是多少米?

(2)已知长方形的周长是26厘米,它的长是8厘米,它的宽应是多少厘米?

(3)已知正方形的周长是100厘米,它的边长是多少厘米?

2、练一练:列方程解应用题

(1)长方形游泳池占地600平方米,长30米,游泳池宽多少米?

(2)面积为15平方厘米的三角形纸片的底边长6厘米,这条底边上的高是多少厘米?

(3)一块梯形草坪的面积是30平方米,量得上底长4米,高6米,它的下底长多少米?

(学生练习并交流。)

3、总结: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

四、课堂总结

1、通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什么问题?

2、布置作业:练习册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2

学生独立分析数量关系,并列式计算,并独立尝试画线段图。

指名板演后说一说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总结:要求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就要从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中去掉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而要求西宁到格尔木的铁路长多少千米,就要从西宁到拉萨的铁路全长去掉格尔木到拉萨的铁路长。

请观察以上两道问题与之前第(1)题有什么联系?

总结:第(1)题实际是已知两个数,求它们的和是多少,做加法;而(2)(3)题是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做减法。

想一想:减法是一种怎样的运算。

总结: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叫做减法。在减法中已知的和叫做被减数,其中的一个加数叫做减数,所求的另一个加数叫做差。

2、探究加、减法各部分间的关系

你能说一说加法和减法各部分之间的关系吗?

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教师并板书。

你觉得加法和减法之间有什么关系?用一句话来概括。

教师总结:减法是加法的逆运算。

三、巩固发散

1、根据加、减法之间的关系,写出下面算式对应的两道减法算式。

125+346=471

34+595=629

654+528=1182

2、独立完成P3做一做,说一说你是怎么想的。

四、评价反馈

说一说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加、减法的意义和各部分间的关系

814+1142=1956(千米)1956—1142=814(千米)

1956—814=1142(千米)

加法:把两个数合并成一个数的运算减法: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其中的一个加数,求另一个加数的运算

和=加数+加数差=被减数—减数

加数=和—另一个加数减数=被减数—差

被减数=减数+差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数学教案

沪教版四年级下册《四则运算》数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复习四则运算。

过程与方法:

通过复习四则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认真、仔细的做题习惯和检查习惯。

教学重点:

通过复习四则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难点:

通过复习四则运算,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教学准备:

学生练习本。

教学过程:

一、口算练习

巡视学生练习情况,集体校对。

做口算练习第一页上的1。

二、情境引入

学习有关奥运的知识。

(出示贺年卡)谈话:这是老师在假期收到的贺年卡,你认识它吗?(福娃)

说说有关“福娃”的知识

三、四则运算练习

1、提问:

你想了解更多奥运知识吗?

正确计算结果就有答案了!

学生同桌说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

1。没有括号的计算题。

出示:

2630—867+133

581—31×18

做完自觉复习

2。有括号的计算题。

(158+125)×2

196÷(712—698)

456÷19×83

交流自己检查的方法。

3。小结计算顺序并练习。

组织学生集体校对答案。

齐读奥运知识

2、将答案填入书本第一页,全班一起朗读有关奥运知识。

3、你们还想了解吗?

33×(225÷15)

944÷(105—89)

1210÷(89+21)

2112÷(16×3)

134×16÷67

1300×(700÷10)

组织学生集体校对答案。

学生同桌说说运算顺序,再独立计算。

做完自觉复习

交流自己检查的方法。

齐读奥运知识

将答案填入书本第一页,全班一起朗读有关奥运知识。

四、课堂总结

归纳:四则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我们要注意什么?

指名回答问题

板书设计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3

第五单元小数乘法和除法

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教学内容:

课本第76页。

教学目标:

1、掌握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经历计算、猜想、验证等数学活动过程,初步理解和掌握整数加法、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法、乘法同样适用。

3、能运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掌握简便计算的方法,培养简便计算的意识。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小数四则混合运算,应用运算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难点:

运用乘法的运算律进行小数乘法的简便运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课题。(4分钟左右)

1、回忆一下,我们学过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乘法运算律有哪些?请用字母表示出来。

总结:

(1)同一级符号从左往右依次计算;

(2)既有加减,又有乘除,先算乘除,再算加减;

(3)有小括号的,先算小括号里面的。

乘法交换律ab=ba

乘法结合律a(bc)=(ab)c

乘法分配率a(b+c)=ab+ac

2、明确课题。

今天就一起来学习“小数四则混合运算”。

二、自学例14。(15分钟左右)

1、明确例14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2、自学。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看图,根据题意列出综合算式。

(2)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进行计算的?为什么可以这样计算?

(3)比较两种解法,哪一种更简便?

(4)计算并比较三组算式。

点拨:先分别算出种茄子和辣椒的面积;或先算出这块长方形菜地的长是多少米。

点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和整数相同。

总结:“先算出这块菜地的长,再算它的面积”相对简便些。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顺序是怎样的?

(2)三道算式的圆圈里能填等号吗?为什么?

(3)整数加、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乘法也都适用吗?

4。集体交流。

导学要点:整数加法、乘法的运算律对小数加、乘法同样适用。而且,应用运算律常常能使计算过程比较简便。

三、巩固练习。(13分钟左右)

(一)适应练习。

1。整合“练一练”第1题和练习十四的第2题,先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点拨:“练一练”第1题的(1)可以先同时计算乘除法,再算加法;练习十四第2题的最后一题,算式中既有中括号又有小括号,先算小括号里的,再算中括号里的。

2。整合“练一练”第2题和练习十四的第2题,用简便方法计算。

点拨:0。25×36=0。25×4×9

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2。4×1。02=2。4×(1+0。02)

运用了什么运算律?

(二)口答练习。

1、练习十四第1题中的6道题。

提醒:

(1)数位对齐;

(2)从个位算起;

(3)不要忘加小数点。

(三)整合练习。

1、练习十四第4题。

提示:要求这四名同学完成接力赛的总时间,只要把表中的四个数据相加就可以了;而求这四个数连加的和时,可以应用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使计算简便。

2、练习十四第5题。

点拨:

(1)400×0.25×0.35先算400棵向日葵可收葵花子的千克数,再算可榨油的千克数;

(2)0.25×0.35×400先算每棵向日葵可榨油的千克数,再算400棵向日葵可榨油的总千克数。

(四)创编练习。

简便计算:7.3×9.9 0.125×8.8

提醒:7.3×9.9=7.3×(10-0.1)

0.125×8.8=0.125×8×1.1或

0.125×8.8=0.125×(8+0.8)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

教学反思:

精选阅读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练习课》数学教案

苏教版四年级上册《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练习课》数学教案

第七单元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第3课时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练习课

教学内容:

教材第73页。

教学目标:

学生进一步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逐步形成计算技能,经历分析数量关系的过程,巩固解决问题的策略,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掌握三步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巩固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过程:

一、计算训练

1、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练习混合运算,完成练习十一上的练习。(板书课题)

2、口算:

720÷90 484÷2 450÷50

28+42 3×48 40÷2

360×2 65-17 56+8

3、计算下面各题。指名说说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完成练习十一第9题。

学生独立计算,提醒自觉验算。

4、练习十一第10题。

说说每组中两道算式的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再判断哪道算式的得数大。

通过计算检验。

二、解决问题练习

1、练习十一第11、12题。

学生独立解答。

反馈交流各自的解题思路。说说是怎样整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的,怎样分析数量关系的。

2、练习十一第13题。

先让学生独立完成估算,并说说是怎样估算的。

再列式算出结果,并把它与估算的结果比较。

3、练习十一第14题。

学生读题,独立解答。

反馈解题思路。

引导思考“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学生提出问题并解答。

三、课题总结

通过今天的练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教学反思:

四则混合运算

这一单元的目标是这样定的:

1、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正确计算三步式题。

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的方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3、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

从教参的教学目标定位来看,应该是既注重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又要重视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然而结合我们学生的学习实际情况来看,两样都已初步的感受过,但又不是很深入,如:四则运算的计算顺序包括带括号的计算顺序都在平时的练习中曾经碰到过,但不是很多(但有的学生在家长的`帮助下对于先乘除后加减的运算顺序了然于胸了)。所以是不是把四则混合运算顺序作为重点来教我真的曾不止一次的怀疑过。让我怀疑动摇的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太差,新课程一线教师都清楚现在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欠缺。所以,这一次四则运算知识的教学也正是加强学生解决问题能力训练的一次好机会,与我有这种相同想法的教师还真不少,认为还是有必要侧重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

在教学式题过程中,我要求学生用先算,再算,最后算来口述式题的运算顺序,减少运算顺序的错误,同时也加强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写作业时还要求学生根据式题的运算顺序用简单的画顺序线,以增强运算顺序的形象感。如:第11页例题5:先说出各题的运算顺序,再计算。

(1)42+6(12-4)

(2)42+612-4

口述顺序是:先算括号里的减法,再算口述顺序是:先算乘法,再算加法。最后

括号外的乘法,最后算括号外的加法。算减法。

而在教两三步计算解决简单的数学实际问题时,我先要求学生口述解题思路,让其明白列综合算式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最后算什么,把抽象的、明理的东西搞得的尽可能的形象,从而更接近于小学生的实际。

只有多巩固练习,就能熟能生巧,做到四则运算式题的顺序无误,列综合算式条理清晰,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更大的收获是差生做式题的计算减少了不必要的错误。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练习,使学生能系统地总结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以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2、适时渗透法制、德育教育,让学生建立正确的法制哩念。教学重点:能系统地总结出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

教学难点: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一、基础练习

⒈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将前几节课学习的混合计算进行练习,比一比谁练习得最好。(板书课题)

⒉口算

90÷3012×578×2270÷903×1557÷3200÷5027×396×12280÷40

4×1960÷15

二、整理混合运算顺序

⒈运算顺序。

⑴出示:280+120÷10280+120×10

请同学们算一算,说说这两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⑵出示:30÷6×530-6+5

请同学们算一算,说说这两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⑶出示:(120+150)÷9017×(78-29)请同学们算一算,说说这两题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⑷提问:刚刚计算的几道题可以分成几类?应该怎样计算?

⒉完成练习五第2题

⑴出示:480-180+6031+2×30240÷4×20480-(180+60)(31+2)×30240÷(4×20)请同学们分组分别进行计算。

⑵比一比。

提问:每组中两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不同的地方呢?

三、实际应用

⒈完成练习十一第5题。

①出示题目列表。提问:通过这张表,你知道了哪些信息?根据这些信息,要求的是什么问题。请同学们列综合算式来计算。

②指名请同学们说说解题思路,并相应地说综合算式为什么这么列式。

⒉完成练习十一第6题。

①出示第6题的3小题。提问:这3题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②同学们独立完成。

③分析、比较有什么相同的地方和不同的地方?

四、布置作业

完成练习十一第1、3、4题

练习十二⑵

教学目标:

通过练习,使学生进一步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体会到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了解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并体会到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思考方法。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基本训练

⒈揭示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复习混合运算,完成练习十二上的练习。(板书课题)

⒉口算:

720÷90484÷2450÷5028+4213×4840÷21360×265-1756+8

⒊计算下面各题。指名说说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是怎样的?

87-49+21(90+70)÷80100-5×1332×(47-17)

二、灵活运用

⒈完成练习十二第7题。

⑴出示题目:请同学们一线一组地算一算。

⑵比较:每组中的两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每组中的两题有什么关系?

⑶小结:能过这组题的计算,我们可以认识到一个数边续除以两个数,与除以这两个数的积,结果相同。⑷组织同学们分组举例,并证实以上的结论。

⒉完成练习十二第8题

⑴请同学们独立完成,可以不计算,通过观察比较。

⑵集体订正,指名说说每题比较时的思考过程。

⒊完成练习十二第9题

同学们独立完成,发现问题及是纠正。四、全课小结:通过练习,你有那些收获?

十二、布置作业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2、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情境中,进一步认识分数,发展学生的数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难点:

结合具体的情境,进一步体会“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教、学具:

长正方形纸片若干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感受分数。

师:图上画的是什么意思?生:小明和小红要喝一杯水,小明说:“我一口能喝这杯水的。”小红说“我一口能喝这杯水的。”师:两个人到底谁喝得多?生:(①分子相同时,分母越小,分数越大。②把一杯水平均分成2份,和平均分成3份,其中平均分成2份的,每一份多,所以小明喝得多。)

出图:

师:你们能说一说这幅图的意思吗?生:小丽和小凯也要进行喝水比赛,两人都说:“我一口能喝这杯水的。”师:他们俩喝得一样多吗?生:(可能是一样多的,也可能是不一样多的)

出示图片中的两个杯子。

师:现在你能回答吗?生:小凯喝得多。虽然都是,因为小凯的杯子大,所以小凯喝得多。

师:原来相同的分数还表示不同的大小,你对分数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认识?二、分数的`再认识1、出图(书)

师:你们从图上看到了什么?生:林林和明明各拿一本书,林林说:“我看了这本书的。”明明说:“我也看了这本书的。”师:他们看的页数一样多吗?(学生讨论)

生:不一样多,因为两个人看的书的页数不同,所以它们的也不同。

2、看图讲故事出图:

师:你们爱吃蛋糕吗?笑笑就特别喜欢吃蛋糕,她对妈妈说:“我一次能吃块蛋糕。”结果妈妈笑了笑,给她拿来块蛋糕,笑笑怎么样了?这是为什么?生:(笑笑想的蛋糕是一个小蛋糕,妈妈拿来的是一个大蛋糕)

3、捐款:

师:淘气和笑笑为希望工程捐款,两个人商量好把自己零用钱的拿出来,这两个人捐款的钱数一样吗?为什么?生:可能一样,因为两个人的零用钱是一样的。可能不一样,因为两个人的零用钱是不一样的。

师:现在知道了淘气捐了10元,笑笑捐了8元,你知道了什么?生:淘气的零用钱有20元,笑笑的零用钱有16元。

三、画一画。

1、画一画。

分别画出下列各个图形的。

它们的大小一样吗?为什么?2、摆一摆。

一个图形的是□,画出这个图形。(生摆)

我的图形的是□□,摆出这个图形。(生摆)

3、圈一圈。

圈出下面图形的,说一说你有什么感受?

四、 小结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对分数有了哪些新的认识?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课本第52页。

教学目标:

1.掌握用计算器进行一些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正确率达到90%以上。

2.体会使用计算器工具进行计算更简单,更快捷,初步学会使用计算器探索一些简单的数学规律。

3.体会数学学习的趣味性和挑战性。

教学重点:

用计算器正确计算稍复杂的小数加、减法的方法。

教学难点:

在计算器上暗处纯小数的简便方法,利用计算器探索规律。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口算热身。(3分钟左右)

算一组一位小数、两位小数的加减法(不进位、不退位),共8题。

0.2+0.8= 0.76-0.36=

5+4.8= 6.9-0.5=

5.4+3.6= 7.72-6.52=

3.6+2.1= 9.1-1.1=

二、自学例3。(15分钟左右)

1.明确例3中的数学信息及所需要解决的问题。

出示:教材例3情境图。

导入:图中有哪些数学信息?围绕导学单进行自主学习。

2.自学。

导学单(时间:5分钟)

1.根据所求的问题列出算式,估算结果。

2.尝试用计算器计算。(你遇到什么问题?)

3.对照书本第52页例3的提示,自己的方法不同在哪里?怎样按键更简便?

4.模仿练习:用计算器计算下面各题。

4.75+12.63=

7.03-0.895=

0.268+3.87=

导学要点:

在计算器上输入小数,可以按照顺序依次按键。

用计算器再算一遍,进行检验。

3.小组交流。

交流内容

1.你是怎样在计算器上输入买铅笔的钱数的?

2.小数部分是0的小数还可以怎样按键?

4.全班交流。

分析学生在自学中出现的各种情况,给予适当点评。

三、练习。(15分钟左右)

(一)适应练习。

1.第52页试一试,用计算器计算并验算。

点拨:可以直接利用例3的得数来列式计算,也可以用100一次减去每种商品的金额。

2.第52页练一练,比一比,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同桌互相核对计算结果。

提醒:

要按照运算顺序连贯地进行计算。

(二)比较练习。

1.完成第53页练习九第1题。

每桌南边的学生用笔算或口算进行计算;

每桌北边的`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2.完成第53页练习九第2题。

用计算器进行计算并填表

示范:

用上月余额减去9月2日买米、油等的金额等于9月2日的余额。

点拨:

用上次余额减去本次用去的金额就等于本次余额。将两次收入相加等于合计

收入,7次支出相加等于合计支出。

(三)探索练习。

第53页练习九第3题。

用计算器计算上面三题

思考:这三题有什么规律吗?

用计算器完成第四题

(四)应用练习。

第53页练习九第四题

先列式,再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五)创编练习。

1.小马虎在计算1.86加上一个一位小数时,由于错误地把数的末尾对齐,结

果得到2.19,你能帮他算出正确答案吗?

2.用计算器计算,探索规律。

1122÷34=

111222÷334=

11112222÷3334=

111111222222÷333334=

四、课堂总结: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学到了什么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