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感》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夏感》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夏感》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诵读课文,感知内容,理清思路,体会情感。
2、过程与方法:体会文章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尤其是比喻和拟人句),注意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夏炽爱之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强化诵读,感知内容,理清结构,把握情感。
三、教学难点:体会文章善于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注意对比手法在文中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
五、教学时数:一课时
(一)导入
1、听一段有关夏天的音乐。然后请同学们看四季图,说说最喜欢哪个季节,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教师提示:不同季节有不同的内涵,春有春的风情,夏有夏的韵律,秋有秋的色彩,冬有冬的个性。每个人的人生阅历、生活体验、认知能力和审美情趣不同,就会有不同的感悟。
在当代著名作家梁衡的眼中,“夏”是怎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梁衡先生的散文《夏》,看看梁衡先生对夏有着怎样一种情感。
(设计意图:利用课前放一段音乐可以使学生有进入夏天的感觉。调动他们对四季尤其是夏天的兴趣。)
(二)落实基础
1、配音乐读:老师范读课文(学生注意朗读的语音、语速、语调、节奏、重音与情感)。在朗读过程中老师播放一些课文中描绘的图画。
(设计意图:学生可以一边听课文一边对课文内容有具体直观的了解。这样可以尽快熟悉课文。)
2、检测字词并齐读两遍:
芊芊(qiānqiān)黛色(dài)磅礴(pángbó)匍匐(púfú)迸发(bèng)澹澹(dàndàn)
(设计意图:生字词是基础,训练学生依靠自己的能力解决,老师及时检测。)
(三)整体感知:默读课文,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作者眼中夏天的的特点是什么?(紧张、热烈、急促)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致的?(夏天的自然景色;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
3、作者对夏天怀有怎样的情感?(作者对夏天、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设计意图:有针对性的三个问题就可以让学生比较全面的把握课文内容及作者思想感情。让学生理解夏天的特点,特别是要找具体的句子,并体会对比手法的作用。)
板书小结:
紧张
夏之景:景美
夏感热烈夏之色:五彩缤纷
夏之人:人勤
急促
(四)语言品味。
学生讨论:选出你最喜欢的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你推荐的理由。
(设计意图:自由的品评语言对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很有好处。老师给出一个示例这样学生在鉴赏时就更容易表达了。)
(五)拓展延伸:
1、关于四季的古诗还有哪些?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积累名句。)
2、仿写:仿照以下句式,结合课文或发挥想像,写一写“夏之色”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夏之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意图:品味语言之后,让学生想像心中的夏,然后进行仿写,这样达到了讲练结合的目的,对提高写作水平也大有裨益。)
(六)总结全文
(七)作业:你家乡的夏天美吗?试用一段优美的文字对你家乡的夏天作一番描绘。
《夏感》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
教学难点: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
教具准备:三用机、小黑板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导入:
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对于季节,我们有着太多各自的感触,现在大家仿照小黑板的句式进行表述。我们大家一起来看一下句式:仿句:我爱春天,爱她的万物复苏,爱她的草长莺飞。我爱 ,爱她的 ,爱她的 。
(要求:从春夏秋冬中任选一季进行表述。)(生思并且作答同时统计爱这季节的人数)好,大家对季节的喜爱各有缘由。然而爱夏的却寥寥无几,今天,我们就来欣赏梁衡他爱的夏天,看看他到底爱她的什么,那就让我们共同走进他的《夏感》,去领略夏天的独特之美。(板书课题)
2、了解作者: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 他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治家。
3、检查字词预习: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贮满(zhù ):储存、积存
澹澹(dàn ) :水波荡漾的样子
芊芊(qiān qiān ):草木茂盛
磅礴(páng )(bó) :气势盛大
黛色(dài ):青黑色
匍匐(pú )(fú):爬行
二、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真朗读,注意字词,句读,情感。(全班齐读)
朗读本文要大声,要有“磅礴之势”,倾吐“升腾”之气,表达出“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的情调、语调,读出梁衡散文语言的刚性气质、男性风格。
2.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的感受?
夏天的自然景色 、夏天的色彩、夏天的旋律
三.研读课文
1、你认为文章哪一段最优美?请简述理由。
从修辞和感观两个方面赏析第二自然段
配乐朗读优美段落(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
“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配乐朗读让学生感受句式的特点:短小体现节奏快
2、找出课文中你认为精彩的三至五个个比喻句和拟人句,品味它们的表达效果。
此题意在品味语言,巩固前面所学的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
先看比喻句:
“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具有视觉效果,应合开篇第一句话,以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就化抽象为具象了。
“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这是以彼物喻此物,用人们习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
“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
再看拟人句:
“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是作者的想像,生动形象。
“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曼舞”是想像,用了拟人写法,想像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描写人一样,很有趣味。
“这时她们……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
3、文章最后写道:“遗憾的是,历代文人不知写了多少‘春花秋月’,却极少有夏的影子。”思考:那么据你所知,有关夏天的古诗句有哪些?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宋代杨万里《小池》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代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旧时茅店社林边,路转溪桥忽见。
――辛弃疾《西江月》
赤日满天地,火云成山岳、草木尽焦卷,川泽皆竭涸。轻觉衣重,密树苦阴薄。
――王维《苦行》
四、品味语言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请你发挥想像,写几笔“夏之色”、“冬之色”。
此题意在品味语言,又学以致用,训练富有诗意的语言表达。对这个学段的学生来说,或许仿句难了点,不必要求太高,只要句式大致相同就可以了。
这两个描写春和秋的句子,概括性强,又生动形象。它们句式相同,字数也差不多,语句错落有致,琅琅上口。
仿句可以丰富多样,如:
夏之色为火的红,如太阳,如辣椒,昭示着旺盛的生命。
夏之色为浓的绿,如树叶,如劲草,展示着美丽的青春。
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
五、展示才华:课堂小作:(片断描写)
本文启示我们“生活中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请你也另辟思路写一篇《夏感》来体现夏的美。
示例:夏日数阴
时近中午,骄阳高照,好象一位醉酒的汉子在发泄着胸中的'怒火。山路蜿蜒盘旋,拾级而上,两侧的树木郁郁葱葱,浓密的树叶挡住了烈日的毒辣。树下一片凉爽。嶙峋的山石,深黛于飘渺中,仿佛一位钟情的少女在脉脉流洒着朦胧之美。
(走在夏天的树阴下,一片片随风飘落的树叶,拍打在身上的那种轻柔的触感,还有夏季特有的浓密的绿荫下的清凉。)
提示:
乡村的夏季(夏季到来,晒场上铺洒着汗水浸黄的谷粒,任凭笑声破碎一生扼守的清白,这是夏季的乡村。柳的风姿在月光下舞蹈出妙蔓轻雅,诱惑成群的莹火虫点缀她紫色的衣裳,这是乡村的夏季。)
夏季乡村的傍晚(夏季乡村的傍晚,村口的老树下,男人们席地而坐,他们谈论着今年的收获,计划来年的种子,就着激情饱满的话头,一碗老酒在他们的手上传递,就如传递着沉重的希望。晚霞悄然停歇在她们淡雅的睡衣上,微风拂动下,宛若颤抖的蝶翼。孩子们是夜的精灵,他们骑着竹马木牛,驰骋在黑暗自由的创意中。)
夏季乡村的清晨(夏季乡村的清晨,你跟随母亲走进朝阳铺满的田野,看落花生的叶儿们徐徐打开,在温柔的表达中,聆听她们与阳光的对话。听玉米在露珠中拔节,随风动作的红帽子,一个一个调皮的孩子。你能够深深地体会到:与土地的结合,就能够品尝汗水的滋味;与土地亲近,就会得到果实最深情的回报。)
夏季的着装(走在夏天的街道上,一位位拥有美好身段的女同胞们,毫不吝啬的显露出他们雪白的肌肤,“紧身短衣”“超薄迷你裙”,实在是可以为夏季增添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夏季的稻田
夏季的菜地
……
六、课堂小结
本文围绕三个方面来写夏天突出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
七、作业:
1、收集描写夏季的诗词
2、修改你的片断并书写好在班级学习园地展示你的才华和书法
八、板书设计:
夏之景:
景美 修辞:比喻、拟人
感观:由视觉、听觉到嗅觉。
夏之色: 金黄(收获已有而希望之未尽)
夏 感 紧张、热烈、急促
梁 衡 人美 夏之律:紧张、急促(人勤快)
《夏感》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引导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把握文章内容。
学习修辞手法的运用。
感受作者对夏的赞美。
教学难点:
品味文章的优美句子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一年四季、春夏秋冬、周而复始、有人钟爱百花争艳的春天,有人喜爱瓜果飘香的秋天,有人喜欢白雪皑皑的冬天,但是夏天,好像总是寂寞的时候多,请同学们在记忆中搜索有关夏的诗文。
的确,历代的文人墨客书写春、秋、冬的比比皆是,但是写夏的却很少,可是当代作家梁衡却敢于履新涉奇,从人所寡言处言之,高声赞美这春与秋之间,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夏季,令人由衷的叹服。今天,让我们踏着夏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与作家梁衡一起,来一次夏天的旅行!
二、检查预习
读“读一读写一写”:强调下列加点字注音并解释:
贮满(zhù):储存、积存
澹澹(dàn):水波荡漾的样子
芊芊(qiānqiān):草木茂盛
磅礴(páng)(bó):气势盛大
黛色(dài):青黑色
匍匐(pú)(fú):爬行
三、初读课文,感知结构美
1、认真听读,思考问题:
①、找出作者描写夏天特点的关键词。
②、阅读课文,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致的?
③、文题是“夏感”,那么作者要表达的“感情”是什么?全文的结构有什么特点?
2学生思考,发言,明确:
(紧张、热烈、急促。自然景物、色彩、旋律。热爱自然,赞美劳动人民。
总——分——总。)
四、再读课文,感受夏之美
1、精读2———4段,思考:
①画出第二段中写夏天天气的句子。在炎热的天气里,作者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②找出第三段具体描绘夏之色的句子。这种颜色是一种什么样的颜色?
③说说第四段写了农民哪些活动?让你会想到以前学过的哪首诗歌?
2、讨论,明确:
(炎热或者火热;草,树,蝉,阳光,远处的山,天上的云,麦浪;是一种金黄的颜色,更是一种透出旺盛的生命力的颜色。割麦子,打麦子,半夜听风观云,给秋苗追肥浇水,《悯农》)
五、三读课文,欣赏语言美
语言是思想的外壳,一篇好文章往往用精美的语句表达其思想感情。文中多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试着在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句子,并说说你推荐的理由。体会优美语句中重要词语运用的精妙之处。
1、请同学们默读2、3段,圈划出你认为用得好的词或是写得美打动你的心的句子,用下面的句式说一段话。
“我欣赏的佳句是,它所采用的修辞手法是,这样写的好处在于”
①方法提示:也可以从用词之美或句式之美来赏析
②小组讨论、交流阅读心得
示例、
比喻句范例:
①“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
这句话具有视觉效果,应合开篇第一句话,突出了夏天“热烈”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了,更加生动形象。
②“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
这里用人们常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的表现了林带的颜色由浅变深的过程及其生长的繁茂。
③“麦浪翻滚着,扑打着远处的山、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这是“公路上的汽车”比喻“舰船”,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麦浪比喻海浪,写出麦子之多,说明春天的灵秀之气在夏天已酿成了磅礴之气。
④“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
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草生长的繁茂。
拟人句范例:
⑤“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
“曼舞”是想象,用了拟人写法,想象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⑥“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
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描写人一样,很有趣味。
⑦“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
分析关键字词在句子中有何作用
A、“田间那挑着七八片绿叶的棉苗,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挑”“举”“匍匐”三个动词分别写出了农作物怎样的情形?)
分析:三个动词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农作物旺盛的生命力。
“挑”让读者感觉到棉苗的顽强;“举”字让读者感到了高粱玉米的欢悦;“匍匐”让读者感受到瓜秧爬行延伸的样子。
B、“火红的太阳烘烤着一片金黄的大地……”(“烘烤”能替换成“照射”吗?)
分析:“烘烤”使人感到夏天“火红的太阳”的温度特别高。而“照射”是指光线射在物体上,不能表现出夏日的特点
2、仿写句子。体会描写春之色、秋之色的例句,仿照句式写一写“夏之色”和“冬之色”。示例:
夏之色为火的红,如太阳,如辣椒,昭示着旺盛的生命。
夏之色为浓的绿,如树叶,如劲草,展示着美丽的青春。
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
六、总结。
本文紧扣“夏感”,先总写对夏天的感受,然后具体感知夏天的景、色、人,抒写了作者对夏天的赞美和喜爱之情。感主要有三层含义:感受、感知、感情,写出了自己对夏天的独特认识。
七、作业
一年四季,周而复始。对于季节,我们有着太多各自的感触,你喜欢哪个季节呢?仿照下面的句式,发表你的看法。
《夏感》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感受夏天的特点及文章的语言魅力。
2、学习课文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对比的写法。
3、体会文中所表达的对夏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重点
诵读、品评优美语句的含义及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从小学到初中,我们学过不少吟咏四季的古诗。背诵一下有关四季的古诗。
说说你心中的夏天是怎样的。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当代作家梁衡的散文《夏》。看看他心中的夏天又是怎样的。
梁衡,1946年生,山西霍州人。长期从事新闻写作和新闻出版管理工作,创作了大量新闻作品和文学作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预习
(1)给加点字注音。
芊芊(qiān)黛色(dài)贮满(zhù)磅礴(pángbó)匍匐(púfú)澹澹(dàn)
2、大声朗读课文。
朗读本文要有“磅礴之势”,倾吐“升腾”之气,表达出“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的情调、语调,读出梁衡散文语言的刚性气质、男性风格。
3、整体感知
(1)在作者的眼中,夏天有何特点?(紧张、热烈、急促)
(2)文中突出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热爱、赞美、向往)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理清文章思路。
(1)夏天总体特点第一部分
(2)夏天的自然景物第二部分
(3)夏天的色彩和农民劳作的景象。
(4)夏天的旋律
(5)对夏天的情感态度第三部分
2、这几部分之间是怎样的关系?
总-分-总:首段总领全文,中间三段具体描述,末段总结上文。
3、作者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景物?
四、研读课文,理解内容;
1、文中哪些段落是写夏天的热烈的?(第2、3段)哪些语段写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第4段)
①第二段中哪一个词语紧扣住了第一节中的“热烈”一词?(“沸腾”一词)
②找出第3段中心句,并思考夏天的色彩为什么是金黄色的。(用文中原句回答)。
中心句:夏天的色彩是是金黄的。
原因:夏正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花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③找出第4段中心句,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感情。
中心句:夏天的旋律是紧张的,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
“他们的肩上挑着夏秋两季”隐含着作者怎样的情感?
此句隐含着作者对辛勤劳作的农民的赞美和同情之情。
2、作者为什么不歌颂春花秋月,而要赞美这充满紧张、急促旋律的夏天呢?
采用对比手法,表明作者写夏天的原因,在于歌颂劳动,赞美辛勤劳动的农民。
五、语言优美,品味赏析
1、本文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方法?试从文中找出例句,分析其表达作用。
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
比喻句:①“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
这句话具有视觉效果,应合开篇第一句话,突出了夏天“热烈”的特点。本来这些“特点”是抽象的,这里用比喻,化抽象为具体了,更加生动形象。
②“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
这里用人们常见的“长墙”喻“绿烟”,更加直观的表现了林带的颜色由浅变深的过程及其生长的繁茂。
③“天上的.云,扑打着公路上的汽车,像海浪涌着一艘艘的舰船。”
这是比喻“公路上的汽车”,它们在麦浪中行驶,让人产生幻觉,像是“舰船”,以喻其疾速、气势雄壮,说明春天的灵秀之气在夏天已酿成了磅礴之气。
④“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
比喻,生动形象的写出了草生长的繁茂。
拟人句:⑤“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
“曼舞”是想像,用了拟人写法,想像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⑥“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
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描写人一样,很有趣味。
⑦“这时她们已不是在春风微雨中细滋慢长,而是在暑气的蒸腾下,蓬蓬勃发,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这些农作物的“旺盛的活力”本来是比较抽象的,这里用人的跑步冲刺来形容,化抽象为形象。
六、赏析写法,拓展探究:
1、对比手法:
找出采用对比手法的句子,体会妙处。
春夏景物比较:明确夏天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特征。
夏天的色彩与春秋天的色彩比较,写出夏之热烈。
“春日融融、秋波澹澹”与“苦涩的汗水”对比,欲扬先抑写出作者写夏天的原因在于歌颂劳动,歌颂劳动人民。
2、抓住特征描写景物
试举例分析抓住特征写景的方法。
第二段描写夏景——选择细草成厚发,绿烟成黛色长墙,蝉,太阳烘烤,麦浪翻滚,热风浮动等极具季节特征的景物描写,诉诸视觉、听觉、嗅觉,虚实结合来。作者认为乡野景象更有季节特征,
对“旺季”描绘——麦子刚割过、棉苗(挑)、高粱玉米(举)、瓜秧(匍匐)妙用动词,写出了夏天农作物迸发出的旺盛的生命力,表现了夏天的热烈。
用“五月人倍忙”体现夏于紧张、急促的旋律,用田间挥镰农民、弯着腰、流着汗、快打等来具体表现。作者认为农人夏季劳作更为紧张、繁忙。
抽象事物具体化——色彩冷、赤(抽象),用“碧波、嫩竹”具体表现冷,用“夕阳、红叶”具体表现赤。
3、拓展探究
品味描写春之色、秋之色的精彩语句,发挥想像,写一写夏之色、冬之色。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如:冬之色为冷的白,如冰雪,如天云,孕育着新的生命力。
冬之色为死的灰,如草木,如泥土,宣告旧生命的终结。
七、教师总结:本文抓住夏天热烈、紧张、急促,收获已有而希望未尽的特点,描绘夏天金黄色的大地上暑气蒸腾、麦浪翻滚、万物蓬勃生长的景象,表达了对夏天的喜爱之情,深情赞美了辛勤劳作的农民。
八、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习题三的仿句练习。
2、根据自己的感受抓住特征写一段夏景。
3、搜集写夏的诗词。
别院深深夏簟清,石榴花开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宋代苏舜钦《夏意》
泉眼无声惜细流,树阴照水爱晴柔。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宋代杨万里《小池》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宋代杨万里《晓出净慈送林子方》
《夏感》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品味语言,理解文中运用多种修辞方法的作用;能自主地搜集和整理信息,能自主地表达。
2、过程与方法:反复朗读,通过富有感情的美读来体会文章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品赏精彩生动的文学语言,启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与热情。
教学重点:
通过语言的品味,感受字里行间对劳动者的赞美,启发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教学难点:
能自主地搜集和整理信息,表达自己的见解和赏析。
教学方法:品读法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初来内地,感受了夏天,谈谈你在夏天的所见所闻所感:炎热、汗流浃背、文字、虫鸣、清晨的美好、莲花……
二、整体感知,搜集和整理信息。
1、教师示范朗读,学生思考:
(1)文章的题目是《夏感》,作者对夏天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2)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描写夏天景色的?
学生自我总结,归纳:
(1)总体感觉是:紧张、热烈、急促
(2)从:夏天的自然景色、夏的色彩、夏的旋律三个方面来描写夏天,最后表达了对夏的赞美的态度。
三、细读品味
1、夏天的自然景色具有怎样的特点?哪些景物体现了这种特点?
磅礴:草——密密的`厚发
林——黛色长墙
蝉——长鸣
太阳——火红、烘烤
麦浪——拍打
热风——浮动
2、夏的色彩是怎样的?哪些景物体现了这种色彩?(这种色彩来自哪里?只有一种金黄吗?为什么只写这一种色彩?)
金黄:麦子、棉苗、高粱、玉米、瓜秧
夏天当春华秋实之间,自然应了这中性的黄色——收获之已有而希望还未尽,正是一个承前启后、生命交替的旺季。
3、夏天的旋律是怎样的,体现在哪里?
紧张:人们的每一根神经都被绷紧。
收割——半夜防止下雨——收获后追肥、浇水
四、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句子,美美的读一读,并说说喜欢的原因。
提示:
1、从遣词造句的角度(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或形容词)
2、修辞的角度(比喻、排比、对比、拟人)
3、多感官的运用(视觉、听觉、触觉、嗅觉)
归纳:
1、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起而终于沸腾一样
比喻,具有视觉效果,化抽象为具象。突出夏天“紧张、热烈、急促”的特点。
2、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的长墙
比喻,把长长的林带比作了绿烟、长墙。
3、像海浪涌着一艘艘舰船
比喻,“麦”比作“海浪”,“汽车”比作“舰船”,十分巧妙。
4、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
拟人,包含作者的想象,生动形象。
5、轻飞曼舞的蜂蝶不见了
“曼舞”是想象,用了拟人的手法,想象其优美的舞姿,很生动。
6、那朝天举着喇叭筒的高粱、玉米,那在地上匍匐前进的瓜秧
写两种作物,用了两个形象的动作,像描写人一样,很有趣味。
7、这时她们……向秋的终点作着最后的冲刺
用人的跑步来形容农作物的生命力,化抽象为形象。
8、第一段:各种景物、蝉鸣、麦香动用了视觉、听觉、嗅觉,生动,使读者如临其境。
五、拓展延伸
改写“夏是……”小诗
《夏感》教学设计 篇6
一、教材分析
《夏感》是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第三篇散文,这单元都是声情并茂的优美篇章,《春》、《济南的冬天》《夏感》和《秋天》,这四篇文章为我们展示了色彩斑斓的大自然。本文写夏,以热情洋溢的语言,以具体刚劲细致的笔触尽情描摹,表现出作者对夏天的赞美与热爱之情。
学习本文,不仅可以让学生欣赏名家精美的语言,还可以培养学生热爱夏天、热爱自然、热爱劳动生活的感情。
二、学情分析
对于我所带的初一学生,务实基础,掌握基本的文本分析方法和语言赏析技巧是学习的重点。
刚上初中的七年级学生,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毕竟知识储备和生活经历有限,因此需要老师创设情景,帮助学生在充分感知课文的基础上体悟情感。
三、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根据新课标和本单元要 “注重诵读,理清思路,将整体感知与抓住重点深入理解有机结合起来”的要求,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感受夏天的特点
2. 体会作者的感情。
3.感受文章的语言魅力。
重点、难点
学会鉴赏语言和组织运用语言写景抒情。
四、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听梁静茹的《宁夏》设置情境,“知了也睡了,安心的睡了,在我心里面宁静的.夏天”,宁静的夏天,优美的旋律,夏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呢?带给人什么感觉呢?(生答)
夏天是阳光炽热,夏天是雷雨忽至,夏天是接天莲叶,夏天是麦浪飘香,夏
天是如此的多姿多彩,让我们走进梁衡的《夏感》,感受夏天的精彩。(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激趣导入的方式很多,以音乐的方式入题,既把握了本课“夏感” 的主题,又使课堂气氛很快被煽动起来,让每一位学生在愉快的旋律中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作者简介和基础强化
PPT呈现
1、梁衡:当代作家。1946年出生,山西霍州人。主要从事散文创作、散文理论研究。作品曾获青年文学奖、赵树理文学奖、全国优秀科普作品奖;有散文三篇(《晋词》《觅渡、觅渡,渡何处》和《夏感》)入选中学教材。
2、芊芊细草 黛色 主宰 磅礴 春华秋实 挑 匍匐 澹澹 闲情逸致
(环节说明:作者简介和字词教学往往使课堂缺乏活力,但这个环节一旦缺失基础知识强化的目的就达不到,所以以多媒体形式辅助教学可以省时省力。但要注意的是,作者简介一定要简,字词部分读音和书写要略作强调)
(三)默读课文,整体感知
PPT呈现问题
1、你是怎样理解文章标题的?作者眼中的夏天有何特点呢?
生思考后作答
教师点评并明确:“夏感”是对夏天的感觉和感受;
“充满整个夏天的是一种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是作者对夏天的总体感受。 (教师板书:紧张、热烈、急促)
2、你在文章中读到作者的情感了吗?
生思考后作答
教师点评并明确:作者在文末直抒胸臆“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强烈地表达了热爱赞美之情。
教师指导学生感情饱满地大声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读出感情,表达出“我却要大声赞美这个春与秋之间的黄金的夏季”的情调、语调。
(设计说明:默读课文提高阅读速度,教师事先设置问题让学生在默读中学会搜集和处理信息,对文旨句的阅读予以强调,感受作者的感情)
(四)跳读把握,理清思路
学生再次阅读课文,以跳读的方式把握文章内容,感受行文思路,教师提出问题
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夏天的?你感受到作者的行文思路了吗?
学生阅读、思考、作答,不足处互相补充
教师点评并予以归纳:作者抓住了紧张、热烈、急促的感觉,从夏天的景色、色彩、旋律三个方面行文,整篇文章思路严谨而流畅,开篇点题,中间分三层来写,分别照应“紧张”“热烈”“急促”,篇末直抒赞美与热爱之情。这样的行文方式使文章很有条理,井然有序,这对我们写作极有启示作用。
(设计说明:此环节耗时不长,着重让学生感知作者的行文思路,在思考中感受文章严谨的结构,以期在写作时结构的设计上能得到借鉴启示启示)
(五)精读课文,赏析语言
PPT呈现
问题:选出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你喜欢的理由。
点拨指导:分析语言可以从以下角度入手
1、修辞的角度;(比喻、拟人、排比、对比等)
2、遣词造句的角度(动词,形容词生动运用、长短句交错对称等)
3、感官的角度(视觉、嗅觉、听觉等)
4、表达方式的角度(描写、议论、抒情等)
范例说明:好像炉子上的一锅水在逐渐泛泡,冒气而终于沸腾一样,山坡上的芊芊细草长成了一片密密的厚发,林带上的淡淡绿烟也凝成了一堵黛色长墙。
比喻形象地表现从暮春到初夏、盛夏的发展过程,新奇形象朴素自然;调动视觉感受,从形、色对比中突出夏蓬勃的生命力。
学生互动讨论,以“你问我答”的方式交流,教师下课堂予以指导
学生展示讨论成果:两组
教师点评作出总结:分析语言一定要找好角度,由对语言的分析可知本文语言生动、准确、表现力强、呈现出一种刚性气质。
(设计说明:本课难点较易突破,重点即为语言赏析,语言的赏析很多学生找不到切入点,教师在这方面就要予以具体的指导,引导学生抓住切入角度进行赏析,学生掌握了方法,以后的语言教学就能事半功倍)
(六)图片欣赏,探究“情”
PPT展示图片,说说本文还表现了怎样的感情?
学生自由讨论,选两组展示探究结果
教师总结:对夏天充满“紧张、热烈、急促的旋律”的赞美;对“在天地间升腾”的力量的惊叹;对田间地头“蓬蓬勃发”生命力的讴歌;对“浸在苦涩的汗水里”的农人的敬意;对这种充满激情火热的黄金生活的向往……
五、作业布置
品味描写春之色、秋之色的语句,仿照这个句式,结合课文的内容或发挥想象,写一写“夏之色”与“冬之色”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老师示例:夏之色为晶莹的蓝,如蓝天,如海浪,充盈着清凉。
冬之色为清冷的白,如冰雪,如梨花,满含着纯净。
夏之色为热的白,如沙滩,如船帆,充满着烈日的豪情。
冬之色为冷的灰,如枯枝,如铅云,标志着终极之后的空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