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花》教学反思
爱习作提供的《荷花》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荷花》教学反思 篇1
我先让学生熟读课文,并且归纳出荷花的三种姿态,学生很快就总结出来了,一种是才开,一种是全开了,还有一种是花骨朵儿,接着,我让学生看着板书,把荷花的三种姿态进行复述,学生因为有了刚才熟读的基础,现在又有板书的提醒,让他们复述下来轻而易举,这样既体会到了荷花的三种姿态,而且学生在课堂上就积累了好词佳句,课后背诵课文时就比较轻松了。最后,我让学生进行想象,除了这三种姿态,还会有哪些姿态?
有的`说昂首挺胸,像士兵,有的说低头不语,像害羞的小姑娘……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于写其他的花都有了一定的基础。所以在课后布置作业时,我把学生分为三类,如果自己有能力,可以自己选择其中的一种花,用自己的话来介绍;如果有一点困难,可以采用大家刚才讨论过的,如果还是不会写,可以利用荷花这一课中的第三自然段。这样的方式学生比较容易接受了。
《荷花》教学反思 篇2
在平时备课中,我们往往注重教学参考书要求的重点和考试的重点,而往往忽视学生的兴趣和理解能力。在传统的“一言堂”教学模式中,学生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我非常同意一些老师的观点,我们应该提出不同层次的问题,以反映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了将学生从教师的单向灌输中解放出来,成为学习的主动者,应该允许他们建立同伴小组学习的意识。在组织活动时,教师应注意这种“同伴效应”,并为学生创造一个独立学习的平台。例如,在《荷花湖》的对话中,如果老师仍然一个接一个地分析人物对话,学生的'兴趣就会降低,因为这些都是以前学过的,他们会觉得老师在“煮冷米饭”。那么,学生们能找到自己的阅读背景,写出自己的问题,巩固自己的学习吗?我认为这是可行的。因为学生提供的问题或答案符合他们的年龄思维方式,这往往会导致全班激烈的辩论,而在“少思考”甚至“不思考”的传统课堂教学中,讨论中表现出的语言表达技巧和思辨技巧被严重忽视。
因此,在第一节课采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前提下,在第二节课中,我尝试让学生独立行动。每个小组负责对话的一部分,并进行主角剧本阅读比赛。然后,在其他学生对表演学生的评价之后,我进行了人物欣赏和分析,并添加了“讨论”环节,评价的学生可以向表演学生提问(例如,你为什么要处理这段对话的语气?等等)。学生在学习小组之间进行交流和讨论,通过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欣赏技巧,从而理解小说中详细描述的内涵。在课前的主角戏中,学生们讨论并准备好自己,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在互助中产生思想火花。例如,学生们问“是的”;为什么女人会想到她们的丈夫,但她们说的是口是心非。事实上,这个问题一直与本文的学习重点,通过对话分析人物性格特征有关。学生们的答案也不同于以前盲目抄袭的参考书。虽然他们有点天真,但他们能看到思考的过程,学会运用表达技巧进行理性分析,从而达到本课的教学目标:理顺小说情节的发展,分析和欣赏人物的性格特征。
通过对“有效教学”的深入讨论,我对课堂教学从知识型向发展型的转变有了更深的理解。为此,我尝试各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创造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积极探索,唤醒学生的睡眠潜能,激活封闭的记忆,打开幽闭恐惧的心灵,焕发语文课堂的活力。
《荷花》教学反思 篇3
荷花,你的清香是你们醉人,你的样子是那么迷人,你的姿势是那么动人!荷花,你的魅力令我们难以忘怀,看着你,我们感到了渺小;读着你,我们忘记了下课……(学生语)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说过:“我一千次的确信,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
优秀的文章都符合美的规律,语文教学中应创设情境,寓教于乐,寓教于美中,实现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的和谐统一,让学生借助美文,走入美的境界,与文章共鸣,与人物共乐。在听说读写训练中陶冶感染,潜移默化的受到审美教育,逐步提高自己的审美水平。让学生知道哪是美的,为什么是美的,如何去欣赏美,如何去创造美,这才是我们所要达到的真实目的。而不是“同学们,你们看作者写的多美啊,我们美美的读一读吧!”学生知道了它们是美的,可是到底美在哪里,它们为什么是美的,学生似懂非懂,甚至机械地人云亦云,这样学生的审美水平何以得到有效提高?
在教学中,我们注重了总结和概括,却不能将概括和总结再具体化,使我们的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脱节————作文中反复强调描写、叙述要具体生动,可是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利用了大量的时间不断地要求学生“概括一下这段或者这几段讲的.什么”,讲的什么固然重要,可是具体的描写却忽略不计了。以至于学生对如何是具体、如何做到具体显得非常茫然,困惑。
因此,我认为:文章的美、极致体现在具体的叙述和描写上,应该把更多的功夫用在体味文章的具体描写上,从中感悟美、感悟生动。达到真正的读为写服务,读写有机结合。
《荷花》教学反思 篇4
《荷花淀》,作为学生比较熟悉的小说单元的一篇文章,我从小说的三要素着手进行授课,着重依托这篇课文来强调人物形象赏析,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下面是我对这堂课的反思:
反思一、关于课前准备的`自我反思
在备课时,我对教学内容和学生进行了综合分析,明确这一节课的教学重难点以及它应达到的效果,开发符合教学目标的教学资源和资料。这堂课要充分以学生为中心,通过课前学生的预习,把课文相关内容快速的过滤一遍。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的作用,在学生原有的基础上,加深难度。
反思二、关于教学实践中的自我反思
情节、环境、人物是小说的三要素,本单元是小说单元,我牢牢抓住三要素指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尤其是人物小说作为小说的中心要素,因此是本堂课的重点。但是由于学生对小说阅读在方法上还有待提升,因此在理解人物形象这一环节就显得比较吃力了。
《荷花》教学反思 篇5
为了在35分钟时间内,较好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突破教学的重点、难点,在本课教学中我采用以下三条教学策略:
(一)、阅读中识字的教学策略。
“将识字与阅读相整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是我们进行《新教材大量识字教学策略研究》这一课题研究中,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总结的优化识字教学的教学策略之一。即将识字教学与听、说、读、写相结合,让学生在听说读写的环节中,不断接触生字,复现生字,从而达到提高识字效率的目的。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已经具备运用拼音读准字音,运用多种方法识记字形,具有较强的识字能力。在教学时只在难点处加以点拨即可。
本课的8个生字,集中分布在课文的第2节,描写荷花姿态的句子中和第4小节,作者的'想象中,因此识字教学我采用随文识字的方式。描写荷花姿态的句子是一句长句,其中又有2个生字。为了让学生能正确读好句子,先学习生字以扫除在朗读时可能遇到的障碍。每个生字的教学各有侧重,其中“展”重在字形,“冒”重在部首。
同时识字教学,我还采用了在游戏重识字的教学策略,尤其是在复习和写字中,我设计了2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游戏,有效的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达到快乐识字的目的。
(二)、以读为抓手,读中感悟,读中积累。
叶圣陶先生说“熟读方能品位、而后美读”,他将这一过程称之为“煮书”。语文课程标准重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替代,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文语言优美,在阅读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以读为本,在熟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感悟、积累文本语言。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课文第2小节时,我采用了创设了赏一赏、读一读、说一说的学习活动,抓住这节中的一些精言妙语——描写荷花各种形态的句子,如何引导学生感受荷花姿态的婀娜,让学生有滋有味地进行诵读。当看到学生读书目在纸上,心入书中时,引导学生将文本语言内化,设计填空式的说话练习,进一步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荷花的各种美姿,感受荷花的美,体会作者的情。在学生有所感悟的基础上读好这部分课文,熟读成诵,达到语言积累的目的,在赏读中培养审美语感。使学生从文本的语言中感受荷花的美,体会作者的情,在赏读中培养审美语感。
(三)、借助媒体,借助想象,丰富学生体验。
为了更好的使学生与文本、作者交流,感受荷花的婀娜多姿,体会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教学时我借助媒体,创设了一个学生与作者一起“看荷花、赏荷花、想荷花”的情景,让学生和作者站在同一角度上,从而更好的达到情感上的共鸣。例如:文中作者被荷花所吸引产生了自己也是一朵白荷花的联想,这种忘我的境界就是深深陶醉的一种表现。我在教学时通过媒体的画面、音乐和教师的朗读,让学生沉醉在其中,激发学生的想象,而后在学生有所体验的基础上,抓住重点语句或转换角色体验或在朗读中体验,让学生感受到作者想象的美妙与有趣。
《荷花》教学反思 篇6
今天,和学生一起学习了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写景散文《荷花》。描写了公园里盛开了一池美丽的荷花,荷花有各种各样的以及我看荷花时的。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一、朗读感悟,体会优美的
本文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语句优美,充满,让人读后能身临其境,赏心悦目。为了让学生能好好体味文章语言文字的美,我运用了多媒体课件的展示,那一池婀娜多姿、千姿百态的荷花,深深地吸引了学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采取多种多样的读书形式来激起学生读书的兴趣,有个人读,指名读,男女生赛读,齐读等。学生们在充分理解的基础上,读得津津有味,声情并茂,似乎自己也变成了一朵亭亭玉立的`荷花。
二、抓住留白,指导想象说话
这节课我觉得最成功的地方就是利用课文的留白进行写话指导,学生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
1、对第二小节的“白荷花在这些大之间。”这句话,我进行了这样的写话练习设计: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地冒出来,仿佛______________。利用这句话中的两处空白,激发学生的想象,感受白荷花的生机勃勃,充满灵气。学生的回答十分的精彩,例如:“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欣赏大自然的美景)。”“白荷花从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想向人们展示自己美丽的样子)”“白荷花在这些大圆盘之间冒出来,仿佛(要呼吸大自然新鲜的空气……学生能结合课文内容有这么丰富的想象,让我感到欣慰。
2、第四小节中还有一处留白:“风过了,我停止舞蹈,静静地站在那儿。蜻蜓飞过来,告诉我清早飞行的快乐。小鱼在脚下游过,告诉我昨夜做的好梦……”我抓住了最后的省略号,问学生,还有谁会告诉我些什么?提醒学生抓住清晨荷塘的时间和地点的特点,展开大胆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回答:“蝴蝶飞过来,告诉我她要为我授粉。”“小鸟飞过来,告诉我,今天早晨它看到的事情。”“一只小青蛙跳到上,告诉我在池塘游玩的乐趣。”等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这节课,我借助美丽的范文,引导学生进入美的境界,与文章产生共鸣。在听说读写的训练中受到熏陶,收到了教师与学生共同双赢的效果。但自己的教学语言还不够精炼。课堂教学中,点拨语、评价语等语言设计,还不够到位,必须好好斟酌,应该更有针对性。今后要努力发现课堂教学中的不足,并加以改进,这样才能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