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等词语的意思。
2.品味重点词句,感情朗读课文,积累文中优美语句。
3.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感受异域风情,理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生境界。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重点词句,读懂课文。
2.了解德国风俗特点,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不光崇扬本地、本国的风土人情,我们还应该了解世界各地的风土人情。今天我们就到欧洲的德国去看看德国人养花有什么与众不同。
二、从“家家户户”切入,解读文本。
(一)检查字词。
(二)从“家家户户”切入,了解课文内容。
1.接读课文。思考:文中有个四字词语出现三次,找到并划出它所在的三个句子。
2.汇报。
3.交流句子,发现有什么不同?
4.质疑。
[设计意图:从家家户户切入,发现文中相同与不同,理清文章脉络。]
三、学习课文,感受作者的情感。
过渡:时间在变迁,景色却依然,读课文第二自然段。思考:作者看到德国人家家户户都养花有何感受?
1.学生汇报。
2.作者首先吃惊什么?还吃惊什么?
3.强调三个“都”字,体会作者情感。
4.这花为什么都朝外开?(探究)
5.分句读这句话,感受情感的强烈。
[设计意图:读中悟,读中思,感受德国人爱花之真切。]
四、理解课文
过渡:在屋子里看到的是花的脊梁,走上街头又看到怎样的景象?读相关语句。
1.当我们眼前出现“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景色时,你想用哪个词概括?文中用哪个词?
2.作者为什么用奇丽?再读并思考:这里的景色哪奇丽?
理解词语:透过“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时,你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景象?
为什么普通的'街道变成了花的海洋?感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再读第三自然段,提炼板书借景抒情
五、小练笔
六、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家家户户吃惊赞叹
借景抒情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2
一、导读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七单元,请同学们自由读本单元导读,看本单元的主题是什么?导读中为我们提出了哪些训练要求?(交流。看来在本单元中我们要进行一次跨国旅行了。导读中为我们提出了3个要求。)今天,我们先进入异国风情之旅的第一站“德国”,跟随作者一起去了解那里的异国风情。齐读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二、初读感知
1、下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读课文,注意将课文读通顺准确。
2、老师检查一下你们自读的效果怎么样?
检查生字词,指导读准读音、读准句子。
3、看来你们已经将课文读准确通顺了,那你刚才跟随季老先生在德国看到了怎样奇丽的景色呢?请同学们浏览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三、研读“别人看到的花”
1、德国人养花,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那别人眼中的花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三段,在文中画出来,交流。
2、找得很准确,你能试着将它读熟练吗?自由读。
3、指名读2名:
从这段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4、相机指导读:
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意思,及“家家户户”、“任何”、“都”传递出的独特风情。
5、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老师为大家读一读这段话,大家边读边展开想象,说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德国是一个美得像童话一样的地方。那里不仅有古老的城堡、蓊郁的森林、绵长的莱茵河,悠闲的城市风光更是风情独具。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些窗子连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生:我仿佛看到从阳台上走出了一位女主人,朝我们打招呼。
(待到窗花烂漫时,她在窗前笑。)
生:我仿佛进入了花的海洋,香飘十里,蜂蝶飞舞,如人间仙境,逛街是一种莫大的享受。
(人在街头逛,似在花海中。)
四、研读“自己看到的花”
1、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通过刚才的研读,我们知道别人看到的是花的海洋,而自己看到的是“花的脊梁”。什么是“花的脊梁”(花的背部)并用人体示范。
2、季老先生初到德国时看到这与在中国绝然不同的养花方式很惊奇,所以他不禁询问自己的女房东。下面老师找2个同学分角色读读人物对话,注意语气和人物表情,季羡林要用惊奇不理解。
3、抓住一个写神态的词:
“莞尔一笑”怎么笑?笑一笑。你就把自己当成房东,老师就是季羡林,我问谁,谁就对我莞尔一笑回答。
其实这轻松自然的莞尔一笑更真真切切地让我们感受到,“自己的花让别人看的”这一我们看着奇怪的现象,在女房东看来是那么普通、自然,已经是一种融入了血液的习惯。
五、研读“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1、“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看着这样奇丽的景色,听着“正是这样”这样朴实的回答季羡林心中感慨万千。我们再回到第三自然段,将季老先生的心中的感叹画出来。
2、指名读:
“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这种境界颇耐人寻味,同学们,你觉得“人人为我”在文中指什么?“我为人人”指什么?
你从中“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慨叹中你寻味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将你想到的内容记在这句话旁边。
3、交流批注。
六、研读最后一段
1、“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四五十年过去季先生再次踏上这块土地时,又有了怎样的感受。
“变化是有的,美丽为什么没有改变“,美丽到底指什么?”
2、师小结:
谈得好,在美丽的花背后,却隐藏着这么多美丽的东西,难怪作者说,请大家一起来读这句话──
“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3、畅游在“花的海洋”里,闻着花香,季羡林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仿佛又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故乡也有了这样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的景色。
七、总结升华,布置作业
这节课我们跟随季羡林先生走进了德国,感受到了德国的风景美和人情美,感谢季羡林老先生引领我们感悟美丽,课后希望同学们能将第三段熟练背诵下来,将德国美丽的风情、人情永远定格在我们的脑海中。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篇课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第十册第八组教材中的一课。本篇课文讲的是“我”在德国读书时,发现德国家家户户都把花养在邻街窗户外,他们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多年后,“我”又回到德国,发现变化很大的德国,“美丽”依旧没有改变。由此,我体会到“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崇高境界。教材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语言优美且内容丰富,是一篇供学生细品的好文章。这篇课文篇幅较短,语言亲切自然,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还带给孩子美好的情感体验,更有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这是我国著名语言学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北京大学教授季羡林先生的作品,具有不同凡响的人文性价值。作者用生动的语言,雕刻精美隽永的短文,表达故地重游的真切感受。展现德国家家户户窗口都开满鲜花的情景,在奇特的风景里,抒发了内心真实的感受。在“美丽奇特”的境界里,潜移默化的营造净化心灵的氛围。在讲述德国风景民俗的同时,用最精练概括的语言揭示了意味深长的人生哲理,让学生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自然而然地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人格教育,真正起到丰盈学生的人文精神内涵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认识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诵课文,背诵第3自然段,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
3、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合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与教育。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读通,读懂课文,读出感情。
2、体会“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从中受教育。
【教学准备】:
1、课前,教师反复读课文,达到读通、读熟、读出感情。同时,通过多种途径(书籍、网络等)了解关于德国风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对德国和作者有所了解。
2、利用课件媒体的辅助功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课文内容,为品味课文内涵而服务。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轻松谈话。
■小试牛刀。
第1课时
(执教课时)
一、一写一读,巧做铺垫,情感初萌。
师:有这样一个奇特的民族──他们爱花,他们更乐于把自己种的花让给别人看,让别人陶醉于花的艳丽与芳香中。
1、板书课题: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⑴和老师同写课题。
⑵指导“看”字的书写。
2、品读课题。思:透过课题中的一个“让”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二、突破常规,直扣中心,引发赞叹。
师:这篇文章是季羡林先生写的,季羡林何许人也?一位北京大学的著名教授,一位享有“东方学者”盛誉的大人物。他的一生写下了许许多多名篇佳作。
1、学生自由读课文。
出示要求:
①读到生字或优美的词语、句子,及时用笔把它圈划下来,然后多念几遍。
②想想,课文能读成哪一句话?
2、出示句子:
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⑴个别朗读,读出一个“奇”。
⑵引导质疑,追寻一个“奇”。
板书:奇丽?奇特?
三、紧抓双奇,深度探究,体会画面。
㈠学习2、3自然段。
师:请大家快速地默读2、3自然段,用波浪线划出描写景色奇丽或民族奇特的相关语句。
(快速地默读、圈划,2分钟左右)
预设㈠:
家家户户都在养花。他们的花不像在中国那样,养在屋子里,他们是把花都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
1、体会“家家户户”,明“吃惊”原因之一
①理解“家家户户”。
②体会“爱花真切”。
2、体会“脊梁”,明“吃惊”原因之二
⑴体会“脊梁”。
a、“脊梁”是什么意思?
b、在文中指什么?
预设㈡:
出示对话:
我曾问过我的女房东:你这样养花是给别人看的吧!
她莞尔一笑,说:“正是这样!”
1、齐读,分角色读。
2、理解“莞尔一笑”的意思。
3、说说形容笑的四字词语。
4、体会“莞尔一笑”的内涵。
思:这一笑,知道女房东笑出了什么?
5、生读对话。
预设㈢:
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1、生读句子。
2、体会“花的海洋”。
(播放德国大街视频)
3、读句子:“许多窗子……应接不暇。”
4、体会“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听老师朗读,大家闭上眼睛想象:说说眼前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课件展示花儿的图片)
板书: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师:孩子们,再来美美地读读这个句子,让我们一起走进画里吧!(全班齐读)
5、角色体验:
①假如我是一位背着书包的小学生,走在这如花的的街头,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假如我是一位工作压力大,非常烦闷的青年人,看到这怒放的鲜花,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假如我就是留学在此的季先生,闻到这温馨的花味,我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预设㈣:
每一家都是这样,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1、如果给“颇”换一个词,可以怎么说?
2、理解“耐人寻味”。
3、联系上文,体会“境界”。
板书: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4、创设情境,感受“境界”。
①我想问问这位女士,在屋子里的时候,你每天只能看到凌乱的花枝,花朵的背影,难道你不觉得厌烦吗?
②我想问问这位先生,走在街上的时候,你每天都能看到这些怒放的鲜花,你又在想什么呢?
四、小结课文,升华主题,情感共鸣
师:读着读着,课文既如一幅美丽无比的画,又成了一首颇耐人寻味的小诗。
走在德国,
满眼花团锦簇、姹紫嫣红。
这──
多么令人赏心悦目!
这──
多么奇丽的景色!
走在德国,
感受到的是,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崇高境界!
这──
多么奇特的民族!
走在德国,
让季羡林先生回忆起──
留德十年的求学足迹!
这──
怎能不令他思绪万千?
(播放《阳光三叠》的曲子)
(引导情境朗读)
第2课时
一、听写生词,温故知新。
1、让学生当场默(2分钟)。
2、现场听写并展示(选择有错的学生,达到对难写字的正确指导。如“脊”“嫣”“暇”)。
二、学习末段,感悟美丽。
师:同学们,让我们入情入境地朗读最后一段,记住:把作者的种种思绪,滴滴感受都读出来。
1、齐读第4自然段。
2、体会作者的话。
出示句子:“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
⑴想想:什么变化了?唯独什么没有改变?
⑵“美丽”指什么?
⑶生读句子。
三、补充资料,领会主题。
1、出示补充资料:
那一条整洁的街道依旧整洁如新。从前我经常看到一些老太太用肥皂来洗刷人行道,现在这人行道仍然像是刚才洗刷过似的,躺下去打一个滚,决不会沾上一点尘土。
──节选自季羡林《重返哥廷根》
在我写博士论文的那几年中,我用德文写成稿子,在送给教授看之前,必须用打字机打成清稿;而我自己既没有打字机,也不会打字。因为屡次反复修改,打字量是非常大的。适逢迈耶家的大小姐伊姆加德能打字,又自己有打字机,而且她还愿意帮我打。因为原稿改得太乱,而且论文内容稀奇古怪,对伊姆加德来说,简直像天书一般。很长一段时间,她几乎天天工作到深夜。
──节选自季羡林《我的人生感悟》
思:从这两段文字中你又有了怎样的体会?
2、引导学生读“每一家都是这样,……又看别人的花。”“走过何一条街,……应接不暇。”
师:正是有了这样的一种境界呀,才让季先生把这当作了自己的第二故乡,才会发出这样的感叹──
3、出示句子:多么奇丽的景色!多么奇特的民族!
师:感叹之余,作者内心又涌起另一种情思。请读课文的最后一句。(生读)
4、出示句子:“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
①作者陶醉于鲜花之中,触景生情,沉浸于思乡情绪之中。这是一个怎样的梦?梦中他在思念什么?
②引导学生朗读。
四、拓展练习,读写结合。
请同学们结合你对作者的了解,对课文的感悟,以《梦见了》续写一段话。
五、交流谈话,推荐书目。
我写出的东西不见得都是精金粹玉,都是甘露醍(tí)醐(hú),吃了能让人升天成仙,但其中绝没有毒药,绝没有伪劣假冒,读了以后至少能让人获得点享受,能让人爱国,爱乡,爱人类,爱自然,爱儿童,爱一切美好的东西。
──—季羡林先生语
季羡林作品:
《季羡林文集》《季羡林散文集》
《谈人生》《留德十年》《病榻杂记》
板书设计:
25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奇丽 奇特
花团锦簇 人人为我
姹紫嫣红 我为人人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基础知识积累】:认识13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正确读写“脊梁、家家户户、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
【方法与能力】: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结下上下文与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启示和教育。
【情感与思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课文中优美语言;从课文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思想的教育。
【拓展与延伸】:背诵课文,摘抄文中描写花美的句子。
【重、难点突破】:体会含义深刻的语句,从中受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启示和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现在,我们很多的人家家里都养着或多或少的花草,供自己观赏。可“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吗?
相机板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二、学习课文
1、初读课文,结合课文内容,说说题目的含义。
提示:抓住两个方面来理解,一方面是作者在德国看到的奇丽景象,一方面是文章的中心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附相关例句:
“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这句话承接上一句,进一步点明了德国人养花的与众不同之处。因为花朵都朝外开,那么在屋里看到的“花的脊梁”就是花朵的背面(包括枝干和叶子)。显然,德国人养花是给别人看的。
“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我觉得这一处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颇”是“很、非常”的意思。“耐人寻味”指意味深长,值得仔细体会琢磨。“我为人人”是说每个人心中要有他人,要有社会责任感,要用实际行动为大众着想,为社会尽到自己的义务。“我为人人”是“人人为我”的前提。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一谈。
2、找出自己不理解的句子,与大家一起交流。
提示:
(1)“变化是有的,但是美丽并没有改变。”作者是说德国沿街的奇丽风景没有改变,德国人那“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美德没有改变,这种境界是更美丽的。
(2)“我仿佛又回到了四五十年前,我做了一个花的梦,做了一个思乡的梦。”作者时隔四五十年又来到德国,见到那家家户户窗口上的鲜花,不由得触景生情,仿佛进入了梦乡,回到了四五十年前的留学生活时代,他陶醉在鲜花艳丽之中,沉浸于思乡情绪之中。
3、学习了这一课,你从中爱到了怎样的启示与教育?
学生自由交流。
三、作业
背诵课文
板书设计:
栽种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朝外:我为人人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奇丽的景色,
奇特的`民族
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这是一篇叙事散文,要让学生积累写景的好词好句,发挥想象,仿佛置身于德国街道的花海里。使学生领略到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高尚品德。本课的设计我在拓展和深化方面做得不够到位。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5
【教材分析】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是季羡林先生写的一篇精美隽永的短文,为我们讲述了“我”在德国读书时,发现德国家家户户都把花养在邻街窗户外,他们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多年后,“我”又回到德国,发现变化很大的德国,“美丽”依旧没有改变。在奇特的风景里,抒发了内心真实的感受:“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崇高境界。
教材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语言优美且内容丰富,是一篇供学生细品的好文章。这篇课文篇幅较短,语言亲切自然,字里行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不仅能帮助学生积累语言,还带给孩子美好的情感体验,更有助于他们建立正确的'人生观。
【设计理念】
在读通读顺的基础上,以中心句切入教学,以此贯穿教学。教学时重视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通过不同层面、不同方式的“读”培养语感,积累语言,加深对主题的理解,并提升审美情趣,陶冶情操,努力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及理解“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等词语。
2、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作者所介绍的德国风景与风俗特点;品评重点词句,感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境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优美语言,并从中体会蕴涵的情感。
教学重点:
朗读与推敲中读懂含义深刻的词句,积累优美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文中蕴含的哲理和情感,受到启发与教育。
教学准备:
通过多种途径(书籍、网络等)了解关于德国风情民俗以及作者季羡林先生的资料,对德国和作者有所了解。
利用课件媒体的辅助功能,使学生更直观地感知课文内容,为品味课文内涵而服务。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读题激趣:
同学们,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一个字。(板书:花)看到这个字,你会想起哪些带“花”的成语?(预设:百花争艳、花红柳绿、春暖花开、花好月圆、繁花似锦……)
一提起“花”,我们总是把它和美丽芬芳联系在一起,而在季羡林先生的眼中,它更代表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崇高的精神境界。让我们跟随季老,一起走进这爱花的国度,这奇特的民族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认读“脊、莞、锦、姹、嫣、暇、颇”等7个生字。
(2)能正确理解“真切、脊梁、莞尔一笑、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应接不暇、耐人寻味”等词语的意思。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熟记课文第三自然段。
2、过程和方法
(1)初读课文,读通课文,了解大意。
(2)深入研读,围绕重点词句正确理解课文的内容和思想,培养阅读能力、想象能力、表达能力。
(3)在情境中,在想象中、在感悟中,在拓展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加强语言的运用。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感受德国的奇丽景色。
(2)初步了解德国的民族风情,懂得“人人为我,我为人人”是一种美好的思想境界。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德国的奇丽景色,领悟“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奇特民族风情;在读中培养想象、理解、表达能力。
2、教学难点
理解奇丽的景色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奇特民族风情的内在联系。
三、教学准备
1、读读课文。
2、搜集关于德国的有关信息。
3、搜集整理有关季羡林的信息。
四、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季羡林先生在回忆起自己留学德国的生活时,动情地对人们说:“在我的`心灵深处,那里早已成为我的第二故乡了。”(幻灯片出示句子1)
德国,为什么会给季羡林先生留下这样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呢?今天,就让我们走进季羡林爷的写的文章――《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板书课题: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
(2)生读课题。
2、初读感知,直奔重点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顺。
(2)选择你认为比较难读的句子读一读,把它读通顺,读流利。(要想成功,一要自信,有信心,二要努力实践,克服困难。同桌读――个别读,教师随机指导。)
(3)读了课文,你能概括地说说,季爷爷心灵深处的德国,是个怎样的国家?(美丽)
(板书:美丽)
3、深入研读,感悟美丽
(1)默读课文,想想季先生为什么会觉得德国的美丽。用心地静静地去读,想想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的。
(2)交流反馈。
预设学生的答案可能有:
A、“走过任何一条街,抬头向上看,家家户户的窗子前都是花团锦簇、姹紫嫣红。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了一个花的海洋,让我们看的人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幻灯出示句子2)
从:“任何一条街”、“家家户户”“许多窗子连接在一起汇成花的海洋”、“如入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可以看出花的多,可以看出景色的奇丽。
(幻灯出示“如入山阴道上”的图片。指导理解花的多,花的密,花的美丽。指导学生朗读体会花的多。)
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可以看出花一团团拥在一起,各种颜色都有,很美。
(幻灯出示花:你还准备要什么词语来赞美这美丽的花?指导学生朗读体会花的美。)
☆这儿的景色是多么奇丽,难怪季羡林爷爷会把这份美丽刻在心中。(板书:奇丽的景色。)
B、从“把花都栽在临街窗户的外面”、“花朵都朝外开,在屋子里只能看到花的脊梁”、“在屋子里的时候,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走在街上的时候,自己又看别人的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可以看出德国民族的奇特,他们种花是给别人看的。
(理解“脊梁”、“莞尔一笑”的意思。理解花的主人把美丽留给了别人,心中想着他人,在他们看来,这一切是那么理所当然。他们的心灵就像他们的微笑一样美丽,这是一个多么奇特的民族。)(板书:奇特的民族)
(学生圈出三处“家家户户”,师引读。他们家家户户都把美丽留给别人,人人为他人着想,这是一个多么奇特的民族。)
(四五十年前,他们家家户户养花给别人看,四五十年后他们依然是家家户户都养花,岁月流逝,没有流逝的美丽的风景和人们美好的心灵,这是一个多么奇特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