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童年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童年教学设计 篇1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欣赏图片,引出话题。
“老师搜集了许多图片,想给大家欣赏欣赏。看看你们能从这些图片中感受到什么。”
2、(播放五彩缤纷的儿童生活图片,并配上欢快的音乐。)“这些图片正是为我们展示了五彩缤纷的童年生活,你觉得自己的童年生活快乐吗?有趣吗?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童年的泥巴》,来感受一下作者的`童年趣事。”(板书:童年的泥巴)
3、齐读课题,质疑:说说看到题目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得正确流利,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同桌或前后桌互读互听,指出对方的不足,并根据对方的评价再读课文。
3、再读课文,理清条理。
(1)课文讲了什么内容?
(2)用“‖”标出段落。
(3)汇报。
三、品读课文,理解内容。
1、分析3、4、5自然段,写了童年生活中的哪两件事?用“︱”
标出来。
(1)、学生自读课文后汇报。
(2)、找学生读3、4自然段
A、用 ——画出歌谣。B、读最后一句,画出“三美”。
2、分析5自然段。
四、质疑、讨论。
1、课文中有哪两句话几乎是一样的?动笔画一画,读一读,想一想:这是不是重复了,说说你的理解。(引、导学生理解“这风一样的日子哟!”和“啊,童年的泥巴,那风一样的日子哟!”的作用和内涵。)
2、小结写作特点。
五、扩展阅读《孵小鸡》
板书设计:
1、 童年的泥巴
总写 童年生活让人留恋
分写 童年的美好生活3、4捏泥人5、野餐
总写 童年的日子像风一样
童年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拳、调、羹、邦、献、憋、制”,会写6个生字“粒、睡、拳、调、献、制”,积累6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体会“我”与童年的朋友小熊之间真挚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7个生字,会写6个生字,积累6个词语。
2、体会联想句的作用。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让学生说说自己在美好的童年时代有哪些好朋友。引导学生不仅说出陪伴自己玩耍的伙伴,还要说说无生命的玩具朋友。
2、出示学生喜爱的玩具的图片,激发学生对玩具朋友的回忆。
3、过渡:很多玩具朋友陪伴我们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代,今天,我们跟着一位外国作家走进他的'童年,看一看他童年的朋友是谁,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故事。
二、检查预习
学习生字。
认读字学习字音,理解字义;会写的生字让学生从音、形、义几方面讲一讲。
音的重点:“拳”:三拼音节;“调”:多音字;“制”:整体认读音节。
形的重点:“拳、制、睡”。第一个字是上下结构的字,后两个是左右结构的字,指导书写。
2、学习词语:拳击家、代替、形影不离、硬邦邦、沉默、克制。学生开火车领读词语。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边听边思考:文中“我”童年的朋友是谁?我们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回答:我童年的朋友是谁?板书:玩具小熊
3、学生默读课文,思考我和小熊之间发生了什么样的故事,完成下面填空。
(出示幻灯片):“我”一开始要当(拳击家),拿童年的朋友——小熊来(练拳),但是“我”后来想到(小熊曾经带给我的快乐),于是“我”改变主意,永远不想当(拳击家)了。
板书:要当不想当
四、品读感悟,理解课文。
(一)学习第1自然段。
指名朗读课文第1自然段,边听边思考,这一段写了什么内容?
指名回答,概括本段内容。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这段课文是从哪几个方面描写小熊的?(颜色、眼睛、双手)
2、具体说一说它的颜色、眼睛、双手分别是什么样的。
3、教师引读:小熊坐在我的面前,一身(巧克力色)。两只眼睛(一大一小);大的是(原来的,玻璃做的);小的是(用一粒纽扣代替的)。小熊用它那不一样大小的眼睛(十分快活地瞧着我),两手(朝上举着),似乎在(开玩笑,说它不等我打就投降了)。
(三)重点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第3自然段,想一想“我”和小熊以前的关系怎样?(非常亲密)
2、让学生说一说通过哪个词语最能感受到“我”和小熊之间的关系非常亲密。板书:形影不离
3、理解“形影不离”的意思。
4、再读这一自然段,找一找哪些句子具体写了“我”和小熊的形影不离,用直线画出来。
5、指名回答。(出示幻灯片):那时我走到哪里都带着它。吃饭时让它坐在旁边,用调羹喂它;当我把什么东西抹到它嘴上时,它那张小脸就十分逗人,简直像活了似的。睡觉时我也让它躺在旁边,对着它那硬邦邦的小耳朵,悄悄地给它讲故事。)齐读,读出“我”和小熊关系亲密的语气。
6、小组讨论:还有哪些词语写出了“我”和小熊之间的亲密关系。
学生汇报。板书:一心一意真正的朋友
7、让学生说说读了这些语句的体会。
教师总结:我和小熊就是这样一对形影不离的朋友,甚至为了他,把命献出来都舍得。带着这份感情齐读第3自然段。
(四)学习4、5自然段。
齐读第4、5自然段,思考:“我”为什么流泪了。
(五)学习完这篇文章谈谈自己的感受。
总结:童年是最美好的,童心是最可贵的,让我们善待自己童年的朋友,珍惜所有带给我们快乐感受的事物。
五、体会联想句的作用
(出示幻灯片):比较句子,哪一句的效果好?好在哪里?
(1)那不一样大小的眼睛十分快活地瞧着我,两手朝上举着。
那不一样大小的眼睛十分快活地瞧着我,两手朝上举着,似乎在开玩笑,说它不等我打就投降了。
(2)当我把什么东西抹到它嘴上时,它那张小脸就十分逗人。
当我把什么东西抹到它嘴上时,它那张小脸就十分逗人,简直像活了似的。(联想句能让句子中的事物变得生动、活泼、有趣起来。)
六、布置作业
略
七、板书设计
童年的朋友
“我”形影不离(小熊图)
想当珍惜
不再想当关爱
童年教学设计 篇3
童年教学设计15篇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我们应该怎么写教学设计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童年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童年教学设计 篇4
一、设计理念
高年级已经具有了一定的写作基础,积累了丰富的词语,有着一定的生活阅历。所以本次作文通过引导学生在短时间内确定写作范围,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激发习作兴趣,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提升情感,审美的价值,享受作文教学的愉悦,从而真正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
二、教材内容
这次作文是人教版六年制第十一册第五单元的习作《童年趣事》。本单元学习了两篇童年的课文,角度不同,都充满了童真童趣,从中勾起了对自己类似经历的回忆。在学习课文时学生就有了想向别人倾诉的愿望,想一吐为快,与别人分享自己的快乐,此次作文为学生提供了表达的平台,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童年趣事》从而降低了写作的难度,也是我选择快速作文(20分钟)完成习作的原因。由于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使学生能言之有物,按一定顺序表达,做到言之有物和言之有序的统一,使学生在写作中获得乐趣,激发了习作的兴趣,体会到作文并不可怕,不是一件苦差事,六年级的学生写过很多记叙文,童年趣事是自己亲身经历的事,我在学完两篇童年的课文之后让学生回忆,写三件童年趣事,这样为写作文做好了准备,结合这次作文的内容,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教学要求:
1、选材要新颖,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体现个性化。
2、要突出趣字,内容要有教育意义。
3、记事的内容要具体,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中心明确。
4、4000字以上。
教学重点:
《童年趣事》明确选材范围,与《童年记事》的选材要区分,《童年趣事》紧扣“趣”字,在选材上选择趣事,不应选择值得回忆的事、有意义的事,从理论上说学生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我把两个范文共同欣赏,通过对比,学生马上明白了他们在选材上的不同,一字之差,选材不同,要使题目与内容相呼应,紧扣中心。
教学难点:
把所选择的材料加工整理,按一定的顺序表达出来,做到言之有序,内容要具体,中心要突出是本次作文的难点,通过独立修改,提高修改能力,把自己的篇作文修改成一片优秀习作。
三、教学流程
1、教师充满感情的导入新课,勾起学生对童年的回忆,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同学们都会唱童年这首歌吧,老师是听着这首歌长大的,我们每个人都有美好的童年,尽管不同的家庭、不同的`经历,人的童年是不尽相同的,但有一点是一样的,童年的故事都让人难以忘怀的,因为童真,因为有趣,因为幼稚,故事就多了几分色彩。生活中的每一天,你们身上都发生着不一样的故事,今天,老师让同学回忆一下童年那充满稚趣而又很有意思的事,用文字表达出来。
2、明确范围,教师指导。
(1)、首先让学生阅读习作提示,归纳出习作要求。
(2)、出示老照片或引起童年回忆的物品,同桌交流法身了那些有趣的事。
(3)、教师点拨,解题
这个题目,选取什么样的材料?怎样写法?童年趣事,要紧扣趣字,不一定要些有意义的事或值得回忆的事。此时,我出示另一个题目,对这个题目不必讲太多,出示范文,让学生明白两个题目的区别,他们选材是不同的,前者紧扣趣字,后者要有意义的事或值得回忆的事。本次作文要体现一个趣字。事情要有教育意义,有些事情虽然也很有趣,但是低级,庸俗,没有积极意义的事,也不值得去写。要写出童年的特点。运用恰当的童年的语气,用天真、幼稚、生动、活泼的词语,不要追求成人强调。范文起到了引路的作用。教师根据《童年趣事》范文出示思考题,文章给人的感觉真时吗?有意思吗?有趣吗?范文中的语言、动作、神态及心理活动的描写怎样?那些地方值得你借鉴?你能说说你有哪些有趣的事,告诉我们大家,学深说完以后,马上把它写下来吧。
3、快速习作,提高写作能力
教师因材施教,对写作困难的学生适当降低难度,只要抓住有趣的事,写出自己的真情实感就行,课后独立修改,使之完善。
四、学生读自己的习作,简单评
由于时间紧,没有多少时间进行修改,不能二次作文,回家修改,在下次习作时进行讲评。做到在评中提高习作。
童年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记事,要把事情的经过写清楚。
2.通过事情表达童年的美好,旨在突出“趣”,选择自己印象最深的事,体现个性化。
3.记事的内容具体,要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中心明确。
教学重点
具体有序地写出童年有趣的事情,表达真情实感。
教学难点
把事情的过程写清楚,表达了童年生活的“趣”。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课前调查。
教学过程
一.课前游戏,营造氛围
这个游戏的名字叫“拍手反应快快快”。我叫准备的时候,请你们摊开双手;我叫开始的时候你们就拍手。真是一个有趣的游戏!其实呀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非常有意思、非常值得回味的趣事。
二.情景激趣,走回童年
(一)播放五彩缤纷的儿童生活图片,并配上歌曲《童年》
(二)揭题、释题
[设计意图:学生怕写作文,通过创设轻松、愉悦的环境,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调动课堂气氛,自然而然地引发学生学习兴趣。]
(三)回忆童年故事,选择最有趣的事说一说。(板书:选好材)
三.出示片段,指导写作
现在我们已经选好了材料,那如何把材料,把我们的趣事写具体呢?(板书:写具体)
(一)欣赏《我给爸爸化化妆》的片段。自由地读一读吧!(课件出示精彩片段)
当爸爸照着镜子,发现自己的脸已经被我画得像个孙悟空的时候,他顾不上洗脸,拿起我最怕的“打狗棒”,追得我满屋子跑,边追边喊:“你给我站住,不许跑!你这个捣蛋鬼,居然敢在老虎头上拔毛,看我今天怎么收拾你!”我吓得抱着脑袋,边跑边喊我家的“王母娘娘”——妈妈帮忙:“救命啊!救命啊!孙悟空大闹天宫啦!”
——选自《我给爸爸化化妆》
这件趣事重点描写了人物的什么?(师板书:语言)
[设计意图:通过品读范文,拓展学生思维,把学到的写作方法运用到实际的写作之中。]
(二)课件出示《吃辣椒》。
我三步并成两步,直蹿上台前,真恨不得一步跨上讲台。来到讲台上,我迅速抓起一个“红果子”往嘴里一塞,牙齿使劲一咬,“哎哟……”一种火辣辣的味道快速地钻进了我的嘴里。我惊恐的张开嘴,伸出舌头,呼呼地直喘着粗气,不停地用手扇着,汗珠顺着额头直往下流,接着就“哇”的一声哭了起来,小朋友们都吓坏了。陈老师慌慌张张地倒来了一杯水,我迫不及待地抢了过来,“咕咚咕咚……”一大杯凉水一眨眼就被我喝光了,嘴里依然火辣辣,脸红得像关公……
——选自《吃辣椒》
生找出哪些地方很有趣?(生找出动作)(板书:动作、神态)
(三)哪一段写得好,写得更有趣?你是从哪些句子比出来的?
出示两段话:
1.那天下午,我在外面玩得满头大汗,口渴极了,便回家喝开水。可是家里的开水没有了,爸爸妈妈也不在家。怎么办呢?忽然,我看到桌上有一瓶红色的葡萄酒,就拿过来“咕咚咕咚”喝了好几口。没过多久,我就醉了。幸好爸爸回来了,看到我这个样子,就把我抱到了床上。
2.这天下午,我在外面玩得满头大汗,口渴极了,便跑回家喝开水。咦,怎么没开水了?爸爸妈妈呢?都不在家!怎么办,我渴得受不了了。忽然,眼前一亮,桌上不是还有一瓶没喝完的葡萄酒吗?我想:爸爸总是说酒不好喝,可他自己却那么喜欢,一定是在骗我。今天我倒要尝尝酒的滋味。于是,我拿了那瓶红色的葡萄酒,小心翼翼地打开瓶盖,一闻,还真香啊!一喝,还有点甜呢!口渴的我忍不住咕咚咕咚喝了好几口。原来酒是这个甜味儿!可是慢慢地,我感觉浑身热乎乎的,脸颊烫得像在燃烧。糟了,糟了,房屋里的东西怎么都会转了?我赶紧坐到凳子上。恰好爸爸回来了,他看到我这个样子,先是一急,马上又笑了,问我:“是不是偷酒喝了?我看你是酒喝醉了!”说完,就把我抱到床上,我很想告诉爸爸我没醉,可就是没力气了,话也说不出来了,渐渐地便什么也不知道了……
[设计意图:通过范文引路,小结写法,从而掌握要把一件有趣的事写具体、生动,可以加上人物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等。学生在习作课前完成此练习,为完成本次习作奠定基础。]
(板书:心理)
四、学生习作,教师巡视
1.先写标题。
2.不写整个故事,只写最有趣的片段。适当地加上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活动使事情变得更具体、有趣。
五、评议修改,完善习作。
1.故事导入,激发学生修改的兴趣。“文章不厌百回改”,孔尚任写剧本《桃花扇》,十五年中作了三次大修改;曹雪芹写《红楼梦》,批阅十载,增删五次……大作家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小学生呢?
2.自主评议。自读习作,看有无添字漏字、有无病句,是否写具体。
3.小组评议。四人小组相互传阅习作,互批互改。
4.集体评议。选择典型习作三篇,师生共同评议。从是否写出了童趣、是否把事情的`经过写具体了等。结合评议,引导学生对习作口头修改或补充。
六、总结延伸
1.结合总结,提醒学生写作注意的几点问题:
(1)“趣事”不等同于“难忘的事”,也不等同于“有意义的事”。本次作文所记叙的事不必包含深刻的思想教育意义,但要具有健康的生活情趣,使人感到心身愉快,或者包含有趣的内容,使人增长见识。但也不能写一些低级趣味的东西。
(2)要想写出“趣”,要注意用词的生动性,尽量多形象的描写,少平淡的叙述,
(3)在叙述事件描写人物时,要多仔细观察,多写人物的细节,写出人物有趣的地方。
(4)在结构上也要精心构思,什么话写前,什么话写后,哪里详,哪里略,都要仔细考虑。
2.教师总结:老师希望你们回去的时候给这件趣事添头补尾,把童年趣事写得更具体,更生动,当我们长大读起来的时候都能回忆起儿时最有趣的事,也让更多的人来分享你们童年的美好和欢乐!
板书设计
童年趣事
选好材
写具体(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心理活动)
叙完整
童年教学设计 篇6
【教材简析】
本课是一篇鼓励求知、鼓励大胆想象、鼓励探究发现的课文,通过作者回忆童年时发现胚胎发育规律这件趣事,反映了儿童求知若渴的心理特点和惊人的想象力。第一部分先概述了“我”九岁时发现了有关胚胎发育的规律,却在后来因此受到惩罚。第二部分具体叙述“我”发现有关胚胎发育规律的前后经过。最后,写这个发现在几年后老师讲课时得到证实,“我”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结果被老师误解受到处罚,但“我”从中获得感悟。本文故事情节充满童真童趣,语言风趣幽默,并有多处内心活动的描写,真实展现了孩子内心世界。
学习这篇课文,要让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和讨论交流,了解课文主要内容──“我”发现了什么、是怎么发现的;从中激发学生勤学好问、大胆想象、乐于探究的学习精神;体会心理活动描写对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作用,能真实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
【教学目标】
1、认读7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胚胎、祸患、滑翔、天赋”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的意思,领悟作者童年求知若渴、寻根究底和大胆想象的精神。
4、激发学生探究兴趣、培养想象能力和积极关注生活的态度。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入情入景地朗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了解“我”发现了什么,重点了解“我”是怎么发现的。
2、感受人物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课文幽默活泼的语言风格。
【教学难点】
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危险”等含义深刻的句子。
【课前准备】
1、回忆自己童年的“发现”。
2、通过查阅课外书,上网等途径收集有关科学家发明发现的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读题质疑,激发兴趣
难忘的童年生活中,我们不知不觉得成长着,有笑,也有泪;有喜,也有忧……今天我们学习《童年的发现》,不知它又能带给我们哪些感受。
出示课题:
童年的发现
从课题中,你最想了解什么?
(从课题着手,学生提出自己最想了解的问题,五年级的学生已具有较高的阅读能力,因而学生通过自行梳理,确定有探讨价值的问题,如:“我”的发现是什么?是怎么发现的?即明确了本课的主要学习任务。)
二、紧扣“发现”,初读课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我”童年的发现是什么?在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从细胞变成小鱼,经过了很长的时间。现在,这一段时间就折合成一个月。从小鱼变成青蛙又得经过很长时间,又折合成一个月。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3、仔细读读这几句话,理解句子意思,并带上自己的理解转述这几句话。
4、联系整段话,反复朗读,体会当“我”发现这个规律时,是怎样的心情。
(格外高兴、得意……)
(前后几句连起来理解,抓住“绞尽脑汁”、“想啊想啊”、“嘿”、“哈”等词语体会发现的来之不易,从而更能体会出发现后的兴奋之情,才会发出“如此简单明了”、“大概还没有人发现这个道理”的感慨。)
5、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三、围绕“发现”,精读课文
1、默读课文,思考:
“我”是怎样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又是怎样找到答案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谈谈自己的体会。
分小组学习,将找到的句子读一读,谈谈自己的体会,并讨论交流不理解的问题。
2、探讨交流,理清脉络:
⑴“我”是在做梦中发现自己总在飞翔,并且发现其他同学也具有“飞行”的天赋,于是便产生了好奇,想解决这个奇妙的问题。
“只要双脚一点,轻轻跃起……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借这些优美的词句,闭上眼睛想象这段话描写的情景,体会“我”在梦中飞行的无比快乐和惬意。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成长过程中是否有类似的经历,进行大胆的想象和扩充,并带着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
⑵我们一起找到老师,请他给我们解答。
“为什么只有晚上睡觉时才长?”“那么为什么人在生长的时候就要飞呢?这究竟是什么道理?”“人怎么会是鸟?”
(找出这些问题之间的关系,明白后一个问题都是对前一个问题的追问,从一个又一个的追问中,感受到“我”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想象当时的情景,分角色朗读对话,读出人物的心情,加深对人物的印象。)
⑶老师并没有给我们一个满意的答案,便激发了“我”的想象力,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以至于亲自抓来鱼,仔细观察,想从鱼身上发现人应具有的某些特征。
“我想得是那样痴迷,以至于从河里抓到一条鱼,我都会翻来覆去地看个仔细,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具备的某些特征。”
(用心朗读这句话,想象“我“研究一条鱼的样子,会翻来覆去地看些什么?想些什么?初步感受“我”执着探究的精神。)
⑷“我”经过思考、推算,终于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四、转述发现,小结课文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我”发现胚胎发育规律的过程,体会作者执著探究的精神。
五、布置作业
用自己的'话说说“我”的发现和发现的过程。
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的朗读。
第二课时
一、回忆导入,激趣朗读
“我”的发现有趣吗?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二、再读课文,体味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说说作者的秘密被是怎样被证实的。
2、引导理解“老师误解了我的笑声,以为我的笑不怀好意。”
当老师讲到“母腹中的胎儿再现了从简单生命进化成人的过程”时,“我”想起了自己的发现居然跟进化论的观点完全一致,因此,“情不自禁”地笑出了声音。这里丝毫没有恶意。那么,为什么老师会以为“我”不怀好意呢?
3、引导理解“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这句话的意思。
⑴结合自己的实际回忆讲述生活中探究秘密的小事。
⑵引导学生结合课前收集的资料,通过哥白尼、布鲁诺、伽利略等人的遭遇,用自己的话举例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
⑶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三、结合课文,赏析作者
从“我”的发现和发现过程,你觉得“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找出相关的句子来理解,并带着理解有感情地朗读。
1、“我”是一个富于幻想的孩子:
“每天夜里做梦我都会飞……似乎想去哪里就能飞到哪里。”
“人是由细胞构成的……这样推算下来,到变成人,正好是九个月。”
2、“我”是一个执着探索的孩子:
“那天我们几个人决定去见我们的老师,让他来解答这个奇妙的问题……等你们升入高年级,上课时老师都会给你们讲解。”
“我渴望弄明白,人究竟是怎么来的……恨不得从鱼身上发现将来的人应该具有的某些特征。”
3、“我”是一个幽默风趣的孩子:
“听完这句话,你大概会忍不住哈哈大笑……竟使我当众受到了惩罚。”
“幸亏他没有容我解释……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或发现,有时还会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四、联系生活,总结交流
1、从“我”的童年发现中,你有什么启发或体会?
(鼓励学生多角度地理解、体会,如:“发现童年的胡思乱想,异想天开也是一种发现、创造”“童年很美好,可以漫无边际的幻想”“我们也要培养大胆创新、坚持不懈的钻研精神”……)
2、你在学习、生活中有没有自己的发现?说出来和大家交流交流。
五、布置作业
1、写一写自己的“发现”。
2、收集同学间的发现,看看谁的发现最有意义。
【练习设计】
1、写出近义词:
祸患──迷恋──妨碍──
2、写出反义词
轻盈──澄澈──
3、理解句子:
“我明白了──世界上重大的发明与发现,有时还面临着受到驱逐和迫害的风险。”
我对这句话的理解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补充资料】
1、胚胎:在母体内初期发育的动物体,由卵受精后发育而成。
2、滑翔:某些物体不依靠动力,而利用空气的浮力和本身重力的相互作用在空中飘行。
3、细胞: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形状多种多样,主要由细胞核、细胞质、细胞膜等构成。植物的细胞膜外面还有细胞壁。
4、繁殖:生物产生新的个体,以传代。
5、草履虫:原生动物门,纤毛虫纲。体圆筒形,前端较圆,中后部较宽,后端较尖;从背上看,形状像倒置的草鞋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