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教学课堂反思
爱习作提供的北京教学课堂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北京教学课堂反思 篇1
1、这是一堂克和千克的新授课。整堂课以“感受生活化数学”和“体验数学的生活化”为教学理念,引导学生亲力亲为,亲手实践,重视实干、实效、实在、实际。
2、克和千克这两个质量单位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有密切关系。设计中以学生熟悉的生活片段导入来认识生活中各种各样的秤,再以学生天天都能接触的实物入手,称重量、掂重量,最大限度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激发主动学习的愿望。
3、整个教学活动还突出学生的亲手实践。从1克到1000克的`逐一认识,都是有学生实实在在的经历和自我感受,掂一掂、拎一拎、称一称,这样的教学,学生最后获得的不仅仅是一些干巴巴的数学知识,而是我们为学生提供得一片天地,能让孩子的心灵在指尖舞动,让他们尽显思维,对这些数学知识有最深刻的了解。
4、在练习这一环节中,设计一些有层次性、过渡性的题目,由简到难,增加对比度,并和学过的知识融汇贯通,达到传授新知(克和千克的认识)、巩固旧知(长度单位)的目的。
北京教学课堂反思 篇2
《北京》是我们祖国的首都,是一座美丽的城市。我想作为每个中华儿女都应该知道。但作为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虽然对北京略知一二,但北京到底有哪些美丽的地方?“美”在哪里?如果没有去过北京的孩子或没有父母帮助认识北京的孩子可能都不是很清楚吧!但让这些孩子能更直观地认识北京,让其心走进北京,热爱北京。我想这是一个语文老师教会孩子学会热爱祖国、热爱祖国灿烂悠久的历史的第一步吧!所以我决定选下这篇课文,在 “教学开放周”活动中,让我自己和学生一起去更多地感受、了解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北京。
经过课前搜集资料,学生对北京已有了许多认识和了解。在教学过程中,我便把“朗读指导”与“美景展示”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课件欣赏美丽的北京的`同时,再读相关文字,边读边想书上所描写的是否和课件展示的一样,做到“图文并茂”,使学生对北京的认识由抽象到直观,由表象到内化。这样就能更好的“读”,更深透的“悟”。
北京教学课堂反思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1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变化。
3、有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感情。
教学重难点:
认识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感受北京的美丽和巨大变化,有热爱祖国首都的意识和感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师:我们中间有人去过北京吗?
生:(摇头)没有。
师:那么我们在电视里看过北京吗?
生:看过,北京真漂亮。
师:你能说出北京有名的地方吗?
生1:天安门
生2:万里长城
生3:水立方、鸟巢。
师:真不错!看来,大家知道的还真不少,大家想去北京吗?今天我们一起去看
一看北京更多更美的地方。
师:(出示北京风景图片:天安门。)这是什么地方?你看到了什么?用一句完
整的话说出来。
生1:天安门城楼上红旗高高飘扬。
生2:天安门前面有五颜六色的鲜花。
师:(出示北京风景图片:立交桥。)这是什么地方?你能说一句完的话吗?
生:立交桥很漂亮,像画一样。
师:是啊,非常美,这就是北京新建的立交桥,桥的四周是工人叔叔设计建造的
花坛,远远望去,花坛和桥组合在一起就象是一幅图案。
认识生字:周、案
二、初读课文,
师:听老师读一遍课文,看谁听得最认真。
师:听清任务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难读的字多读几遍。
(师巡回指导)。
师:画出带生字的`词,联系上下文想一想词义,同桌可以互相讨论、交流,你是
怎样记住生字的?
生1:我知道“碑”为什么是石字旁,因为墓碑都是用石头刻的。所以它是石字
旁。
生2:三个直在一起就是“矗”,矗立一定就是很高很直。
生3:门里加一个“活”就是“阔”。
……
三、感悟朗读
师:这篇课文分为几个自然段?在每自然段前面标上序号。
(在一年级时,学生就已开始给课文分清自然段,所以这个问题生很快就能
回 答)
师:课文是围绕哪一句话来写的?
生:围绕第一自然段来写的。
(师生齐读第一自然段)。
师解释“首都”。
师:你喜欢北京的什么地方?把你喜欢的地方读给大家听,好吗?
(小手纷纷举起,于是整篇课文便可以开火车读完)
当一个男生读到“柏油马路”时,错把“柏”读成了“拍”,读完后。
师:请大家说一说他刚才读的课文,有没有要注意的地方。
立即有学生举手,指出了他读错的地方。并说出应该读“bái”。
师:板书 “柏”______
“拍”______
(全班一起分析这两字的字形、读音、字义)
师:大家都知道,提手旁的字与什么动作有关?
生:与手的动作有关。
师:读什么?能用它说出几个词吗?
生:读pāi,有拍手、拍球、拍打。
师:(点刚才读错的小男孩)那么你已经知道了你刚才是怎么错了的吗?
小男孩:我把木字旁看成了提手旁。
师:今天学的这一个“柏”字,大家猜一猜,会与什么有关?
生:与树有关,因为它是木字旁。
师:真聪明!它本来是一种树的名字:柏树,在这里是指一种用沥青和沙等材
料混合在一起铺成的很光滑的路面。我想大家以后再也不会弄错了。
师指导学生再欣赏“天安门”图片: 理解 “庄严”、宽阔等词语。
师出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图片,理解“矗立”等词语。简介人民英雄纪
念碑。
师:用什么词可以替换“中央”、
生1:用“中间”。
生2:用“中心”。
师:“四周”能用别的词替换吗?
生:用“周围”可以替换。
师:书中说“各种各样的车辆在桥上桥下来来往往,川流不息” 。川流不息
是什么样子?
生:我知道“川”是指“河流”,“息”就是停止。(课前所知)
师:(指导学生看图)想一想,桥上桥下的车多不多?就像什么在流动?
生1:多,多得就像河水在流动。
生2:哇!车多得就像一群群蚂蚁数不清啊!
师:你们见过川流不息的场面吗?能用这个词说一句话吗?
生:(想了想)十月一日这一天,街上的行人和车辆来来往往,川流不息。
师:真棒!(鼓掌)
(生读完第四自然段后)
师:你们能说出北京的风景名胜吗?
生:故宫、天坛。
(师出示北京风景图片:颐和园、万里长城……一起欣赏)
师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同学们,我们当中如果有人将来去北京了,可别忘了多拍一些北京风景照
片,带回来让大家欣赏哦!
教学反思:
北京是全国人民向往的地方,山里的孩子们对北京更是神往,谈话导入新课,激起孩子们对课文的兴趣,自觉走进文本。
对低年级,特别是山里的低年级学生课外阅读量不多,教师范读课文非常重要,可以减轻学生阅读新课的困难。在识字教学中,教师注意发挥学生的积极性,启发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自主识字,互相介绍识字窍门,便于积累识字经验。每当学生朗读到位时,教师及时给于鼓励。
课堂上,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学生出现朗读错误时,如果只给他纠正一下就算了,不帮他找出错误的原因,就象医生给病人治病一样,没有去掉病根,于是师板书“柏”和“拍”,全班一起分析这两字的字形、读音、字义。让学生真正改正错误,掌握正确方法。
学生对“川流不息”这一词语的理解是逐步加深的,如果要求学生只凭工具书理解词语,学生就会死记硬背,对词语的理解就停留在词语的表面,必须让学生走进文本,联系上下文,发挥想象,有了深刻的体验,对词语所蕴涵的意思才能真正理解,也才能灵活自如地运用。
本节课不足的是在欣赏北京风光时,资料还停留在图片上,有更多的音响效果好的资料,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
北京教学课堂反思 篇4
在这节课的设计与教学中,我抓住插图、品尝头尾,通过对文本精巧的处理,让学生逐渐形成对课文主线的把握能力,从而达到能自主研读的目标。
《菩萨兵》一课,朱德那几句话中的深义既是文章的重点也是难点,若停留在按部就搬的情节分析、字词理解上,那么这堂课将会上得很琐碎且费时严重,这样的教学效果显然并不理想。因此如何从整体上把握全文,寻找一个合适的切入点来提高这节课的课堂效率成了我思考的问题。细细读课文便发现本文虽在按事情的发展顺序叙事,但贯穿其中的一条暗线则是在于藏胞的情感变化。而要体会人物情感的变化,最简单、直接的方法便是从神态、动作上入手。此时,我注意到了课文中的那幅插图,图上藏胞们围着朱德喜笑颜开,有种掩盖不住的感激与幸福感。于是,我决定利用这幅图作为突破口。在学生在对反动军队与红军部队有了深入了解并知道文中菩萨兵指的就是朱德带领的红军部队后,我在第二课时的开头这样设计到:“同学们,好好观察一下这幅图上人物的表情与动作,你看懂了什么?”学生看着图上人物的表情与动作很容易便能描述出当时的情景。我趁势把他们引回 到文字中:“请你们快速读课文,说说课文哪几自然段描写的是图上的情景?”学生很容易便找到了是8、9两个自然段。此时,我引导学生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并提问:“红军部队刚到藏民居住地时,藏胞们都早早躲进了深山,不敢露面。怎么到后来的`转变竟是如此之大呢?”由此,我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了文章开头与结尾的对比上,不仅让学生体会到了文章结构上的前后呼应,也为学生真正进入文章主体而作好了铺垫。
接着,我紧扣第1自然段中,“急坏”两字,引导学生去寻找朱德在心急如焚的情况下想了什么办法来解决难题。学生很容易便找到了主体部分2-7自然段,并概括出了朱德一共想了两次办法,第一次是第2-5自然段,叫翻译去说服藏胞(没有见效);第二次是第6-7自然段,亲自带领部队用行动来感化藏胞(终于见效)。课文的主线此时已经非常清晰,学生已经从整体上把握了全文,此时,再引导他们从具体的对话中去感受人物心情已并非难事。事实上在后来的实际教学中,学生的课堂反应也正如我的设想,一切水到渠成。通过这节课的设计与教学,我真切地感受到了研读文本的重要性,一幅小小的插图便可以是个极好的切入口,而利用好开头与结尾的反差更是抓住了要害。当问题能提在节骨眼上的时候,学生的学习就变轻松了许多,课堂的效率也便提高了许多。真切地感受到了研读文本的重要性,一幅小小的插图便可以是个极好的切入口,而利用好开头与结尾的反差更是抓住了要害。当问题能提在节骨眼上的时候,学生的学习就变轻松了许多,课堂的效率也便提高了许多。
北京教学课堂反思 篇5
《看云识天气》是一篇介绍云彩知识的科技小品。课文以云的变化为线索,以怎样看云识天气为重点说明了云和天气的关系、云的变化与天气变化的关系,告诉人们可以看云识天气。
本案例是借用多媒体教学的优势,运用部分中央远程教育资源进行直观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清文章思路,能说出云和天气的关系,能识别云,预测天气的阴晴雨雪,同时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因此我事先要求学生预习课文,分小组讨论填表,准确列出云及其光彩的种类、特征和它们分别表示的天气情况。然后在课堂上通过小组之间的竞赛,使学生在协作学习中对整篇课文有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同时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也相应得到提高。
一、收获与亮点:
首先,本案例力图体现陶行知“教学做合一”的教育思想,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的学习活动(做)贯穿课堂始终。从情境导入、出示学习目标,创设问题以引导学生自习、学生带着问题进行合作探究到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总结延伸,都充分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核心的重要思想,激发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始终处于兴奋状态,教师在课堂的任务只是观察和思考、发现和指导、激励和监考,整个教学过程,是一个教师自我坚持、发现、改正的过程。
其次,本案例在落实教学目标的关键环节,即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的过程中进行了一些探索,即运用“互教”、“班教”、“导教”的方法,即以会的学生教不会的;有代表性和共性的问题教师设法激发学生的积极性积极讨论,各抒己见,在相互讨论中掌握知识;对于个性的或通过以上环节仍然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教师通过启发、引导,帮助学生回答。
再次,在练习环节里,本案例采用自练、互练、导练等方式,巩固学习效果。
总之,本案例体现了老师在做上教,学生在做上学,教学做得到了和谐统一的.教育思想。
二、不足之处
1、课堂教学的环节多,课堂容量过大。容量大导致个别环节没有充分展开,时间仓促,学生讨论不够,理解不深透。
2、引用的远程教育资源——图片过多,导致情境导入时间过长,时间分配不合理,且设置问题放置太散,不利于学生集体讨论也是导致时间不够的一个原因。
3、对于学生的发言,没有进行适当的激励性评价。
三、改进方法。
1、科学有效地利用远程教育资源,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育的弊端,突破传统教育的时空局限,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创造性。
2、结合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教育思想,开展课堂教学,让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做中学,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3、合理安排每节课的内容、时间,从40分钟里要质量。
北京教学课堂反思 篇6
我在执教本课时,重点引导安门广场是北京的标志,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它不仅有悠久的历史,而且有恢弘的气魄。它是中华民族一路成长的见证。集历史氛围与现代气息于一身。孩子们都知道北京天安门的升旗仪式非常的庄严肃穆,但其场面到底是怎样的?北京的天安门广场很宽阔,可是它到底有多大?北京还有中国历史上最大的“纪念碑”,可是这纪念碑的作用等都不清楚。我想对于这些光凭老师的解说和学生的读悟是很难让学生真切感受其内涵的.。
我便充分利用信息资源,通过播放万众瞩目下的天安门升旗仪式让学生了解天安门的“庄严”;把天安门广场与我们的学校作比较,让学生感受其大;展示雄伟高大的“纪念碑”并让学生知道其作用。让学生对其有一个感性的认识后,再让学生去读文,这样自然用情于文中。不需要生硬的指导,学生就会饱含深情地读出对北京的赞美与热爱。在此后的景点学习中,我采用了放手让学生读悟去理解课文。这样不拘一格,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总之,我认为这节课是一节真实、平实的课,虽然不尽完美,但一定能让学生学有所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