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动手做做看》教案

2025/09/07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动手做做看》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动手做做看》教案 篇1

学习目标:

会认“朗”等10个生字,会写“另”等9个字。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唤起学生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能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想象,并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谈话导入:

1)同学们,当你们在生活中遇到不懂的问题,你们是怎么做的呢?(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老师随讥评价)

2)今天,老师要向大家介绍一位新朋友,她叫——(出示生字卡片,学生齐说“伊琳娜”)“伊琳娜”在遇到疑问的时候,是怎么做的?(板书课题:动手做做看)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识记生字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要多读几遍。

2)自主识字:学生自己识记生字,对自己认为难记的字,想办法把它记住,把不好记的字标出来。

3)小组内交流学习生字的情况:介绍自己是怎么记字的;讨论不好记的'字怎样把它记住。

4)全班交流:全班齐读去掉音节的生字,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

5)书写生字:讨论如何把字写正确、写好看;完成课后“我会写”的内容,老师巡视指导;学生展示自己所写的字,老师随机评议

3、学生自读课文,用“——”勾出科学家朗志万提出的问题

第二课时

1、复习

2、导入:孩子们,谁来告诉大家,科学家朗志万提出了一个什么问题?(课件出示朗志万的问题,生齐读)

3、再读课文,讨论交流。

1)学生自读课文,

2)想想孩子们听了科学家的问题是怎么想的?用笔勾画出来。把不明白的地方做上符号

3)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4)老师巡视指导。

5)交流体会:老师重点引导体会句子中带横线的部分,让学生感受在生活中要勤于思考,敢于实践。

伊琳娜越想越生气,第二天一早就去问朗志万:您怎么可以提这样的问题,来哄骗我们小朋友呢?

朗志万听了,哈哈大笑。他说:“我不是哄骗你们。我是想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伊琳娜听懂了朗志万的话,高兴地笑了。

4、拓展课文内容

伊琳娜听懂了朗志万的话,高兴地笑了,你想这时他可能会说些什么?

1)学生思考后自由发言

2)鼓励学生把自己说的话试着写下来

3)老师小结

5、巩固生字

做组字游戏,出示要求会认、会写的字,学生进行组词竞赛。

6、课外作业

动手做做课文中的实验:把放入手中的物体变一变,仔细观察,满出水的多少与放进物体大小有没有关系。

《动手做做看》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2、学习本课生字,认识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2、使学生懂得科学家说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

【教具准备】

生子卡片、课件、调色盘、画笔、金鱼等。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请看,老师手中拿着两种什么颜色的水粉颜料呢?

2、把这两种水粉颜料混合在一起会变成什么颜色呢?

3、那究竟会变成什么颜色呢?老师就动手做做看。(当场演示)

4、哎呀,真的变成绿色了,同学们凡是对任何不明白的事情想弄个清楚就必需要齐读课题。

过渡:那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故事呢?我们来学习好吗?

二、初读课文,认字词

1、下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借助课文下面的拼音读准字音,自己开始读吧。

2、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课文中的生字朋友你们都认识了吗?谁愿意当小老师,带领大家读读这些生词。

3、小老师当得真棒,看,现在拼音没了,你还会读吗?愿意开火车读吗?开始吧。

4、同学们读得真不错,现在只剩下生字了,请同学们拿出生字卡片,把自己认识的摆在桌子上,不认识的可以问问同桌或请教拼音朋友。

5、同学们看,老师把生字朋友集中在卡片上,会读的同学老师抽到哪里你就读哪里,只要认识就大声读,不需要举手了。

6、对这些生字你们都是怎么认识的,说说吧。

过渡:刚才老师见识了同学们识字的本领,下面请同学们看故事中的主人公伊琳娜这时的表情怎样? 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后来的表情又怎样了呢?那伊琳娜为什么生气了?后来她又为什么高兴了?

三、朗读感情

1、请你们带着这两个问题试着默读看看有哪个同学能做到不出声。

2、同学们读得不错,请你们分小组去讨论一下伊琳娜为什么生气了,你是从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中知道的?后来她又为什么高兴了,你又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中知道的?讨论完后再分角色读一读,开始吧。

3、好,下面我们来交流一下:

⑴ 师:伊琳娜为什么生气了?是从课文的哪几个自然段中知道的?我们来看这位同学说对了没有,请一位同学读第1自段,第1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生:向小朋友们提出了一个奇怪的问题。

师:奇怪是什么意思?

生:出乎意料难以理解。

师:我想请同学来读读这个奇怪的问题形式:个别读(2~3人),全班同学提出奇怪的问题后课文中的两个小朋友说得是不是一样呢?

生:不。

师:那么他们又是怎么说的呢?我请同学来读一读(2~3人读→师引导用的语气去读→再请2~3人读→师表扬 )伊琳娜觉得他们有没有说对?

生:没有。

师:她回到家里问妈妈,妈妈是怎么说的呢?请女生(2~3人)读妈妈说的话→师引导用鼓励的语气去读→并让学生我想的意思,(只想不做→全班女生读)伊琳娜听了妈妈的话后,她是怎么做的呢?我请同学来读第5自然段,再请1位女学生扮演伊琳娜来做这个实验。让全班学生观察伊琳娜这时的表情怎样?(生气)伊琳娜为什么会生气呢?

生:因为伊琳娜做了一个简单的实验,就证明了朗志万的.问题是错误的,所以很生气。

师:接着第二天一早就对朗志万说了些什么?谁会读 (请2~3人→教师引导读出生气的语气)提问:这个语气该怎么读呢?她又为什么生气了?

生:因为伊琳娜认为科学家朗志万在哄骗小朋友,所以她越想越生气。

师:哄骗换个词还可以怎样说意思相同欺骗,欺骗是不是个好词?

生:不是。同学们以为朗志万不是在真的欺骗他们,他是善意的欺骗,他就是想看看有没有孩子遇到问题时不去动脑筋想了,还必须动手做做。

⑵ 后来,伊琳娜为什么又高兴了,是从课文的哪个自然段中知道的?

(生:是从课文的第7自然段,那朗志万是怎么回答的呢?用 画出朗志万说的话,再读一读。)

⑶ 读后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出示板书)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所以伊琳娜高兴地笑了。

4、假如你是伊琳娜,听了郎志万的话,你可能会说什么?

(生说→把你说的写下来)

5、反馈:课文读到现在你们还有不明白的地方吗?

四、拓展

请同学们看,老师这儿有装满石子的瓶子,里面还可以放东西吗?(生说师做试验后并点题:对任何不明白的事情想弄个明白,必需要动手做做看。 )

五、板书设计

生气(图) 高兴(图)

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

《动手做做看》教案 篇3

一、激趣导入,出示课题。

一只杯子里装满了水,我在上面放上一张纸,杯子倒过来,水不会撒出来。遇到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做?出示课题《动手做做看》。

二、自由读课文质疑。

1、对别人提出的问题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你动脑筋了吗?动手做了吗?读读课文,看看伊琳娜是怎样做的。

2、提出不懂的生字词或课文中不理解的句子。

(1)字词:

鳞(l0n):鱼类、爬行动物或少数哺乳动物身体表面具有保护作用的薄片状组织,由角质组成。

哄(h%ng)骗(pi4n):用假话或手段骗人。

(2)理解难句:

“我不是哄你们。我是为了让你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是科学家朗志万的话,意思是朗志万不是真的哄骗孩子;他这样做的目的是教育学生不要轻易地相信权威,凡事要亲自动手做一做。

三、再读课文,小组讨论:

1、默读思考

(1)课文中哪部分写了科学家朗志万向小朋友提出了一个奇怪的问题,小朋友是怎样回答的。

(2)伊琳娜是怎么做的'。

(3)伊琳娜是怎么说的。

(4)你赞成“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这句话吗?

2、汇报:

课文(第1-3自然段)科学家提出为什么往装满水的杯子里放一条金鱼,水不会漫出来的问题。

(第4-5自然段)写了伊琳娜亲自动手做实验,发现科学家的话是错的。

(第6-7自然段)写伊琳娜听懂了朗志万的话,明白了他这样做的目的。

3、学了“动手做做看”你明白了什么?受到了什么启发?

本文通过写伊琳娜自己动手做实验,明白了一个道理,教育我们不要轻信权威,对别人提出的问题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要多动脑筋想,多动手做。

附:板书:

《动手做做看》教案 篇4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识字、写字、朗读、复述。

难点:理解有些问题只有自己动手试一试,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

教学时间: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二、揭示课题,解题。

1、板书课题。

2、解释题意。

动手试一试里的试,意思是尝试、试验的意思;试一试是尝试一下;动手试一试是动手做一做,看结果是什么样的意思。动手做和动脑子想应当结合起来,但有时要强调动脑子想,而有时就要强调亲自动手做。这篇课文就是强调要亲自动手做。

三、初读指导。

1、自学生字词。

(1)标好节号。借助拼音轻声读课文,画出不认识或不理解的词语。

(2)会读本课的生字,能识记田字格里的生字的字形。

(3)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实验觉得漫问题正确科学家

2、检查自学效果。

(1)出示词卡。

另丽夫试一试如果只有著名

(2)指名读生字词,注意平翘舌音、前后鼻音等。

(3)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下列词语:

另:另外。问题:要解决的疑问。觉得:感觉到。正确:对。

科学家:作科学研究工作有成就的人。

(4)抽词卡让学生读。

3、个人练读课文。

四、写字指导,教认新偏旁。

五、布置读课文,思考问题。

1、科学家做了什么实验?提了什么问题?两个同学怎么回答的?

2、玛利亚作了什么是实验?提了什么问题?科学家怎么回答的?

3、玛利亚后来成了什么样的人?

第二课时

一、检查复习。

提问上节课留的思考题,依次指名回答。

二、精读训练。

1、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至四自然段。

第二部分:第五六自然段。

第三部分:第七自然段。

2、依次进行讲读。

第一部分:

(1)指名读

(2)问:第一段讲了什么?

(3)第二段有几句话?每一句分别说了什么?这是为什么会产生什么结果呢?

(4)第三四段说了什么?

(5)看图回答问题。

图上画有几个人?他们是哪些人?桌子上摆着什么?科学家的手势说明他在说什么?

(6)小结:这部分讲科学家做实验、提问题,两个同学分别作了回答。

第二部分:

(1)指名读

(2)第五段有几句话?分别说了什么?玛利亚是画上哪个人?她是怎么动手做试验的?结果她看到了什么?哎呀是什么意思?

(3)第六段有几句话?分别说了什么?从什么地方看出科学家提出的`问题是错误的?科学家有什么反应?只有……才能……这句话强调什么?

(4)小结:这一部分讲的是玛利亚作了试验,向科学家提出问题,科学家作了回答。

(5)齐读第二部分。

三、布置再读课文。

1、思考:读了这篇课文有什么体会、收获?

2、照课文习题三的要求抄写词语。

第三课时

一、听写词语。

二、继续精讲训练。

1、指名读。

2、这一自然段只有一句话,说了什么?

3、简介居里夫人。

4、为什么这篇课文最后要写这一句话?

三、总结。

这篇课文说的是居里夫人小时侯学习有疑问就亲自做试验,得到正确的答案。说明了有些问题只有自己动手试一试,才能得出正确的答案这个道理。你们学了这篇课文以后,有什么收获和体会,可以自由谈谈。

四、朗读指导。

五、复述指导。

1、揭示复述提纲以启示学生复述的顺序。

2、利用板书,让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串连。

3、指名复述,师生评议。

4、同座二人交替复述,互提意见。

六、作业练习。

1、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科( )如( )另( )

种( )和( )只( )

2、用如果……就……、只有……才能……各说一句话。

3、听写:有些问题……正确的答案。

4、把这个故事讲给家里人听。

《动手做做看》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会正确认读朗、志等9个生字,能理解哄骗的意思,区分满、漫的意思。

2、能正确朗读课文,读好伊琳娜得知事情真相后大吃一惊的语气。

3、通过学习,唤起学生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教材分析】

这是一则比较有趣的故事,科学家朗志万为培养孩子们的科学精神和实践能力煞费苦心。他把一个错误的结论告诉孩子们,再问孩子们为什么,目的是让孩子们知道,科学家的话,也不一定都是对的,要动手做做看。伊琳娜是个肯动脑筋的孩子,她不盲从,不懂就问,她的这种质疑问难和不盲从的精神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

整篇文章篇幅较短,没有特别难记的字、也没有特别难读的地方,学生易于理解和接受。

【教学重点】

在记住生字、理解词语的基础上,唤起学生不轻信盲从的意识。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唤起学生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是课堂的组织者和管理者,将学习、质疑的`权利还给学生,重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本堂课的设计试图突破传统第一课时以识字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试图淡化集中识字,尝试随课文识字的生字教学方法,试图根据课堂目标选择教学内容,让学生自主提问、带着问题接触文本,并随课文情境一步步展开和深入,把学生带入文本中,感受文本带给我们的思想碰撞。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设疑:一张长方形的纸,剪去一个角后,还剩几个角?

(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见解。)

2、教师引导:不急,不急,让我们一起动手做做看。(教师做,学生看,分别剪出3、4、5个角。)

3、从刚才这件事情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4、揭题导入:是啊,很多时候,我们动手做了,才能得到比较客观的结果。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以《动手做做看》为题的文章。

二、正确读题,自主提问

1、念课题。(重点正音:做做看的轻声)指名──齐念。

2、小朋友,念了课题,你有什么想问的吗?

(随机板书:做什么?为什么动手做做看?谁?)

教师引导:很多时候,带着问题去读课文,你能很快把课文读懂。下面,就请小朋友带着这些问题读读第13课,要求把文章读正确。不认识的字可以圈出来多念几遍。

三、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课文到底向我们提了一个怎样的问题需要我们动手做做看?(根据学生回答随机出示第一自然段)

2、引导学生学习第一段:

⑴指名读第一自然段(要求念准确):

①随机正音:朗志(特别注意字形)。

②识记漫,区分满和漫。

(通过实验理解当水杯里的水已很多,不能再盛时用满,它表示静态的;当水过多,往外流时就用漫,这是一个表示动态的词。)

⑵设疑:这个问题奇怪在什么地方?

(同样是物,为什么东西放进去水就会漫出来,金鱼放进去水就不会漫出来?)

四、理解动手做做看的其中一层意思──科学家的话也不能全信

1、事实上是怎样的呢?请小朋友读读后面的课文。(要求学生用课文原话回答。)

2、随机出示句子:哎呀,和朗志万说的不一样,水漫出来了。

①正音:哎。

②感情朗读(难以置信的语气)。

③理解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语气。

3、进一步设疑:是啊!他可是堂堂的大科学家,怎么也欺骗我们小孩子。伊琳娜越想越生气(板书出示生气的人物脸谱图),可是最后,她又笑了(板书出示笑的人物脸谱图)。这是为什么呢?(板书?)

4、理解朗志万的话:

⑴自由读、指名读,随机正音。

⑵谈谈自己的理解。

⑶小结:实践出真知。

⑷伊琳娜听懂了朗志万的话,她会说什么?写下来。

⑸反馈点题:小朋友所言极是,看来,很多时候,很多事情,我们都得动手做做看。(板书:动手做做看)

《动手做做看》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故事的趣味,并从故事中受到启发;

2、唤起不迷信权威、不轻信盲从、勇于实践的意识;

3、会写“哄、喝”两个生字,并掌握如何把口字旁的字写好看。

教学准备:

1、杯子、水、尺子、鸡蛋;

2、课件;

3、奖状、王冠、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铅笔用起来不方便,人们发明了自动铅笔;扇子扇风很费力,于是人们发明了电风扇、空调。每一种发明和发现,都是人们用心思考、不断实践获得的。

2、出示鸡蛋,思考:一只熟鸡蛋和一只生鸡蛋,用同样的力,在同样的地方,同时旋转两只鸡蛋,谁先停?

3、板书课题:13、动手做做看

二、学习课文

1、评选“故事王”,教师出示王冠,并说明评选要求。

2、指名讲故事。

3、全班投票评选“故事王”,并授给王冠。

4、教师出题:我会连,学生思考后发言,并说明为什么这么连。

5、出示插图,观察表情,给伊琳娜配音。

6、指名表演,并请大家给表演者配音。

7、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拓展实践

1、出示问题:把尺子放进装满水的.杯子里,从杯子外面你会看到:

A:尺子和尺子上的字变大了;

B:尺子和尺子上的字不变。

2、学生选择,把奖状发给动手做的小朋友,并鼓励大家向他学习。

3、学生实验,提出要求。

4、汇报观察结果。

四、教师总结

我们在生活和学习中会遇到很多这样的问题,我们不仅要动脑思考,还要动手实践,做生活的有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