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中彩那天》教学设计

2025/09/08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中彩那天》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中彩那天》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①认识本课的6个生字,掌握14个生字。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③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父亲”诚实、守信的品质,懂得“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句话的含义。

④想象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情感。

教学重点:

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理解诚实与守信的珍贵。

教学难点:

对“道德难题”这一意思的理解。

教学准备:

写着名言的投影片。

课时分配:

2课时

第一课时

●名言导入,直奔中心

①导入:齐读一句名言:(出示投影)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一位普通的母亲朗读课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除了记得这句话,还了解了哪些内容?

(再次感知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明白父亲遇到了什么样的“道德难题”)

●品析词句,探究父亲的心理变化过程

(一)学习三~五自然段:走向父亲的心灵深处。

①自读三~五自然段,并用“──”画出描写父亲中彩后表情的句子。

②学生汇报学习情况,品析词句。

a、中彩后父亲的表情。(中彩获车──神情严肃)

b、品读句子:

“只是,他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我几次兴奋地想上车与父亲共享这幸福的时刻,都被他赶了下来。”

揣摩:为什么父亲会不高兴呢。比较父子间的不同态度。

c、拓展想象,练习说话,深入体会父亲的内心世界。(出示配乐投影)

大街上人声鼎沸,只有神情严肃的父亲缓缓地开着车,他的心里矛盾极了:

(4)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二)学习六~八自然段

①默读思考:父亲回到家里,他又做了些什么?

②学生根据有关词句汇报学习情况。

③体会父亲当时的内心世界。

深入体会父亲当时的心理活动,启发说话。

同学们,现在的你,就是这位家境贫寒,梦寐求车,并用自己一个人的收入来维持一家六口人生活的父亲,你在擦掉“k”字时,心里都想些什么?能对同学们说说吗?(引导学生从两个方面来说:1、昧着良心满足个人私欲;2、对家庭的责任感)

④品析句子,再次剖析父亲的人物形象。

理解句子:可是,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呀2

a、出示配图朗读投影。(同学们,文中的我因百般喜爱这辆车,而又担心失去这辆车,竞委屈得差点流泪了)

“可是,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呀!”我激动地说。

b、显而易见,“我”的`意见是留下车。理由是什么?同学们想一想,这个理由成立吗?

c、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句。

次引入情境,小组讨论。

语言引入情境;这声音强烈撞击着父亲那本想留下车的欲望。同学们,如果你是这位贫穷而有责任感的父亲,面对眼前的这位正在成长的儿子,你会做出何种选择呢?

⑤深入探究心里变化,感受父亲的人格魅力。

同学们,家境贫穷,靠自己一个人的工资来养活老老少少一家六口的父亲,在金钱与诚实,欲望与守信面前,经过了复杂的思想斗争,毅然选择了后者,这怎能不令我们对这位父亲肃然起敬呢?请大家用心来读这句话。(出示投影)

“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第二课时

(三)学习第九自然段

①朗读。

《中彩那天》教学设计 篇2

《中彩那天》教学设计(通用15篇)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可能需要进行教学设计编写工作,教学设计把教学各要素看成一个系统,分析教学问题和需求,确立解决的程序纲要,使教学效果最优化。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中彩那天》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彩那天》教学设计 篇3

设计理念:

一、培育语文素养:创生自由的心灵对话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

“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要实现“思想与思想的碰撞、情感与情感的交融、心灵与心灵的接纳。本课教学设计让学生直面文本,充分读书,积极交流,允许学生”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积极鼓励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感言于心,以心化言。

二、弘扬创新精神:走向生命的自由天堂

语文教学要具有生命活力,就要选取最本质最精华的内容,融进自己的教学

思想,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

本课教学设计以“中彩”切入,引发学生的思辨,整个教学注意抓住重点词句去体悟人物内心变化和矛盾心理。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维持、财富、精湛、器重、属于、闷闷不乐”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理解故事内容的同时,懂得诚实,讲信用是人的精神财富,它比物质财富更珍贵的道理,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体会。

3、体会叙事条理清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式,能复述课文,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

体会故事中人物的情感变化,理解诚实与守信的珍贵。

教学难点:

理解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前谈话:跟彩票有关的话题。

一、开门见山、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第5课,齐读课题。“中”是一个多音字,还可以读

第几声?“中彩那天”究竟发生了些什么呢?请打开课本,放声读读课文,注意读准确生字的音。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本课生字新词较多,都认得吗?我请一组的同学来接力读,如果他读得正确,咱们就跟着他一起读两遍,如果他读得有问题,咱们就帮助他纠正。你们认为哪些字是需要提醒同学格外注意的.?

1、刚才朗读了一遍课文,你们从文章中都了解到些什么内容?

2、小结过度:咱们对文章有了一个大体的了解,这还不够,还要深入到文字中去品读、体会,去感受文本带给我们的心灵触动。

三、读文悟道、品评故事

(一)以“彩”切入,激发矛盾。

1、通过初读课文,我们知道了课题中的那个“彩”就是指的?(出示汽车图片)

2、这是一辆什么样的汽车啊?(预计:崭新、昂贵、漂亮、让人羡慕、父亲梦寐以求的)

3、这样一辆汽车,现在就属于你了,喜欢吗?那你认为父亲会喜欢这辆车吗?

(1)知道什么叫梦寐以求吗?(训练读)

(2)引读:是啊,白天干活时,父亲想的是————

晚上睡觉时,父亲想的是————

坐在餐桌边,父亲想的是————

看着人家开车,父亲想的是————

这就叫梦寐以求,谁来读读这句话?(训练朗读)

(3)他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可现实的条件允许他梦想成真吗?(扣:拮据)

越是生活贫困,那份渴望越是强烈,所以他梦寐以求的是————(生接读)

(二)探究心灵,想象写话

1、终于有一天,幸运之神降临了,父亲中彩了。拿起书,自己读一读文章的3——5自然段。用笔画一画中彩后我和父亲分别是什么样的心情?为什么心情会截然不同呢?

2、拓展想象,练习写话,深入体会父亲的内心世界。(出示:

大街上人声鼎沸,只有神情严肃的父亲缓缓地开着车,他的内心矛盾极了:_______。)

(三)抓住矛盾,引发思辨

1、是啊,父亲遇到了一个道德难题,小小年纪的我明白他的心吗?我想请三位同学分别读一读文章的6、7、8三个自然段,你们给推荐一下!

2、出示:

(我不明白父亲为什么中了彩还不高兴,闷闷不乐地回到家里,向母亲诉说刚才的情形。

难道我们中彩得到汽车是不道德的吗?我迷惑不解地问。

“可是,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呀!”我激动地说。)(练习朗读)

3、母亲帮我解开了心中的疑惑,一个淡淡的K让我们明白了父亲神情严肃的原因,原来这车本应属于库伯。同学们,现在的你就是这位家境贫寒,梦寐求车,并用自己一人的收入来维持一家六口人生活的父亲,你在毅然决定擦掉“K”字时,心里都想了些什么呢?(回扣:他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

4、那为什么你们最终又决定将车还给库伯呢?

(出示)虽然他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但是他更求的是。

5、当情感的天平失去平衡的时候,父亲选择了做个道德高尚的人。正如母亲所说: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希望我们记住这句话,并一起共勉。

《中彩那天》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认识本课的20个生字,学会其中的14个生字。鼓励学生运用结合语言环境、联系生活实际或查字典的方法理解课文中出现的生字新词。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指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提出问题,讨论解决问题的读书方法。同时结合本册前面学过的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进一步指导学生读懂课文。

4、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学习“父亲”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初步渗透“拥有诚信就等于拥有一大笔财富”的思想。

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指导学生理解“父亲”从开始时的犹豫,到最后把汽车还给同事的经过;体会课文中“母亲”说的话的含义。

2、教学难点:指导学生理解“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情演讲,导入新课

教师激情导入:“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因为有着这样一个平凡而伟大的信念,一个贫困的家庭在面对突如其来的巨大财富时,他们才会做出那样的选择。让我们一起走进《中彩那天》这篇文章,用心去感受诚信的魅力。(板书课题;强调“中”的读音、“彩”的写法。)

二、检查预习,顺情引导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轮读课文,教师根据学生朗读情况相机指导学习词语:拮据、器重、梦寐以求。

思考: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引导学生利用扩展课题的`方法来概述课文的主要内容。

三、创设情境,启发疑问

用有感情地朗读的方法,学习第三至第六自然段,指导学生在阅读中提出问题。

1、创设情境:体会“我”中彩之后的兴奋与激动,并有感情地朗读第四、五自然段。

2、启发疑问:再读第四、五自然段,试着提出问题,初步学习联系生活实际提问。

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1)神情严肃的父亲,此时心里在想些什么呢?

(2)父亲为什么不让“我”上车?

学法指导:通过人物的外表去表现人物的内心。(表达时可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表去表现人物的内心,阅读时可通过描写人物外表的句子去揣摩人物的内心。)(此环节设计旨在指导学生从读中去领悟表达方法,做到以读促写。)

3、以第六自然段巧妙过渡,引导学生在读书过程中边读边想地解决问题,进一步学会提问。预设学生提出的问题:“父亲”遇到的道德难题是什么?

四、渗透学法,边读边想

用多读多想的读书方法,学习第七至第八自然段,引导学生一句句读通课文,初步理解“父亲”面临的“难题”,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1、学生自己阅读,尝试解决在上一阶段读书过程中提出的问题:“‘父亲’到底面临怎样的难题?”

2、针对学生阅读中的困惑,老师和学生交流读书方法,帮助学生一句句读通课文。

3、学生尝试运用学到的读书方法,自己阅读,边读边想,初步理解“父亲”面临的难题。

4、学生再读书,并大胆质疑,为深入学习做好铺垫。

五、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维持、财富、精湛、器重、属于、百货、情形、道德、号码、橡皮”。

2、用“精湛”“梦寐以求”写一句话。

3、课外收集关于诚信的小故事。

《中彩那天》教学设计 篇5

设计理念:

1、探究学习:

在教学中应重视学生的主动思考和主动探究的学习精神,让学生主动去发现、探究、创造,前提就是疑问。通过学生自读,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感受学习的乐趣,积累疑问——质疑疑问——解决疑问等过程的情感体验。

2、合作学习:

在合作的学习氛围中,让学生养成主动参与的强烈渴求和形成对学习活动的积极态度,主动地学习,在主动学习中互相依赖,互相帮助、促进的效果。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合作学习解决文中的疑问,再反馈给教师,教师起一个指导者的角色。

3、情感体验:

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快乐和感受到文章本身的情感因素,也就是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和情感参与。

教学要求:

1、通过学习课文,结合实例,懂得“一个人只要活得有骨气,就等于有了一笔财富“的哲理,并能说出“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那贫困的家最富有的时刻”这句话的意思。

2、回答课后的问题并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3、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一些词语的意思并能用其造句。

4、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懂得“一个人只要活得有骨气,就等于有了一笔大财富”这一句话的哲理。

2、说出“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那贫困的家最富有的时刻”这句话的意思。

3、体会人物的内心感受与思想感情。

教学前准备:

1、多媒体教学辅助课件;

2、卡片若干张;

3、小旗子若干面。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课内预习,完成预习练习。

师: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获过奖呢?获奖时你们高不高兴啊?(生齐回答:高兴)那么我们今天就来看看这篇课文里的主人公是不是也一样高兴吧!

2、熟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通过学生自读、默读来了解课文内容。遇到不会的字词,应学会查字典或问教师,初步理解的词语的意思。

3、读写本课的生字,进一步理解文中的词语意思以及有关课文内容的重要词语。利用多媒体和写有生字的卡片来帮助学生学习生字、记忆,也便于利用卡片来考查学生对生字词的认读能力。

4、请一小组开火车读课文,注意读准生字的字音。

5、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不要求统一。

父亲将不属于他的奖品还给了库伯,但因父亲的抉择使我们这贫困的家庭感觉到无比的富有,明白了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6、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

(2)解释课文的词语并用其造句。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1、引入课题

师:上一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一下《中彩那天》这篇课文。我们知道了课文的主人公很幸运地得到一辆汽车,但却没有拥有到它,今天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这篇课文。

2、细读课文,从课文中找出不理解的句子,和课文中前后矛盾的地方,由学生自己发现提出,较为重要的疑问板书在黑板上。积累学生的疑问便于学生之后的合作学习。

3、带着疑问全班齐读一次课文,加深学生对课文的内容,易于从文中找出疑问的答案。

4、小组合作学习。

尝试找出刚才学生所提出疑问的答案,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方向。

回答、交流问题的答案。

5、辨答交流。

(1)分小组,进行答辨。

师:父亲正面临一个什么道德问题?如果请你帮父亲拿一个主意,你觉得该“还”,还是该“留”?认为“留”的插上一面红旗,认为“还”的插上一面绿旗。

(2)小组讨论,寻找依据,找出“留”或“还”的理由。

(3)大胆提出学生自己的观点,教师板书于黑板上。

(4)通过对比了解父亲的思想感情。

(5)朗读相关课文内容,加深印象。

(6)理解:汽车开走了,父亲为什么还高兴?原因是什么?

“一个人只要活得有骨气,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里的“财富”是什么?

理解了这里的“财富”就更易于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中彩那天是“我”那贫困的家最富有的时刻。处理方法主要是由学生感悟,教师只从旁引导,不直接说出答案。

(7)齐读有关段落的课文。

6、小结课文。

父亲将汽车还给库伯,因为他坚信“一个人只要活得有骨气,就等于有一大笔财富”。而我在成年以后,也终于明白了这个道理。

7、布置作业。

(1)在生活中,我们是否也遇到过道德难题呢?是如何解决的?

(2)收集课外资料:看看还有没有关于战胜自我的材料,下节课学生交流。

板书

14中彩那天

中了汽车父亲神情严肃?

想与父亲共享被赶下来,

要我滚开

汽车开走父亲显得特别高兴?

父亲打电话时是我那贫困的家最富有的时候?

留还

理由梦寐以求“k”生活拮据人穷志不穷没人知道要有骨气

一个人只要活得有骨气,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第三课时

教学过程:

1、温故知新,考查学生对生字词的掌握程度,词语的理解并能用“安慰”、“梦寐以求”等词造句。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主要采用小组朗读或个人朗读,适当指导学生的朗读,注意轻重音与停顿。

3、学生之间交流,谈谈自己的道德难题的经历。可让学生发表自己若对有这样的事情发生时,自己会如何做,为什么这样做。

4、资料交流。让学生收集到的资料互相传阅,并发表自己的个人见解和感受。教师可选取学生资料中的某一则事例,让学生讨论,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精神。

5、布置作业。

结合自己的个人经历或资料,写一篇有关道德难题的作文,题材不限,题目自拟,字数约100字。

6、课堂小结。

《中彩那天》教学设计 篇6

设计理念

以语言为载体,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与神情,揣摩人物心理。在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中,切己体察,通过联系上下文,逐层朗读感悟,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丰满人物之形象。

教学目标

1、引领学生通过品读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深入人物心灵,体会父亲崇高的精神世界。

2、理解“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中彩那天父亲打电话的时候,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等重点语句的含义,思考故事对我们做人处事的启示。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设计

一、直面“道德难题”,感知父亲心情

1、课前导入

2、听写词语:迷惑不解道德难题诚实信用财富

3、出示:不要烦恼,你父亲正面临着一个道德难题。

4、学生质疑,梳理问题:想一想,父亲面临的道德难题到底是什么?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划一划有关的句子,并写上自己的感受。

5、反馈交流,体悟心情

(1)交流:道德难题指的是否把中奖得来的汽车送还。

(2)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父亲正面临着这样一个道德难题?

A、交流一:

出示句子:只是,他神情严肃,看不出中彩带给他的喜悦。

我几次兴奋地想上车与父亲共享这幸福的时刻,都被他赶了下来。

引导体会:

(1)父亲此时内心的闷闷不乐,虽然中彩,但是他知道车子其实不该属于他,但是他又很想要这辆车子,因此并不快乐。

(2)抠“赶”体会父亲的举动十分反常,父亲的态度很不近人情,甚至近乎莽横。

(3)朗读感悟。比较父子间的不同态度。(我的心情与父亲的心情形成鲜明而强烈的对比,体会父亲此刻正在接受内心的煎熬和道德的洗礼,非常痛苦。)

B、交流二:

(1)出示句子:可以看出,那K字用橡皮擦过,留有淡淡的痕迹。

引导体会:抓住“擦”、“淡淡的痕迹”等词语,并联系上下文,感悟父亲的心情。

(2)回文读第二小节

出示:父亲是汽车修理厂的技工,技术精湛,工作卖力,深得老板的器重。他梦寐以求的是能有一辆属于自己的汽车。

(3)回文读第一小节

出示: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我们家六口人全靠父亲一人工作维持生计,生活很拮据。

C、创境体验:当你面对这辆你梦寐以求都想得到的崭新的汽车时,你悄悄地擦去中奖彩票上的“K”,此时此刻,你都想了些什么?

想象填空:

面对这张奖票,父亲慢慢地拿起橡皮,他想:()渐渐地那橡皮终于落在了那个K字上,轻轻地擦了起来……(引导学生体会两层含义:一是满足个人欲望,二是家庭的责任感。)

D、带着感受,汇报朗读

E、“留有淡淡的痕迹”又说明什么呢?(父亲欲檫又止的异常举动,感受到了父亲内心的挣扎与斗争。)

6、小结

二、抉择“道德难题”,引发矛盾冲突

1、设身体验,引发思考

同学们,此刻是你,面对这样的道德难题,你会做出怎样的决定?请大家再一次默读课文,找到依据,摆出自己的观点。

2、教师引导:此时文中的我是怎样想的?

引:当母亲告诉我事实真相时,我激动地说——

出示句子:“可是,库伯是有钱人,我们家穷呀!”我激动地说。

评价朗读,理解意思。

3、仅仅是穷就要留下车子,擦去中奖彩票上的“K”字吗?同学们想一想,这擦去的还是什么?(诚实、善良、友情、人格和做人的美德等。)

三、处理“道德难题”,感受人格魅力

1、过渡:文中的父亲最终是怎么处理这个道德难题的呢?

引:话音刚落,我听到父亲进门的脚步声,接着听到他在拨电话号码,是打给库伯的。

理解父亲的心情

2、设问:现在,你学懂了吗,为什么说中彩那天,是我家最富有的时刻?

小结

3、回中心句,升华主题

引出句子: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指导朗读,体会含义

4、拓展延伸,收获启示

学了本文后,你一定有许多收获和体会,请你把自己的收获和体会写成一句名言,并在结尾处写上自己的名字。

例1“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

——————一位普通的母亲

5、学生写话,反馈交流

6、课文总结

板书设计:

道德难题

留?还

诚信汽车

《中彩那天》教学反思

3月19日,笔者在县小学语文名师荟萃的课堂教学活动中执教《中彩那天》,有很多体会,现整理归纳如下。

《中彩那天》是一篇很有教育意义的课文,主要记叙了“我”的父亲经受了道德考验,把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一辆奔驰牌汽车还给了库伯先生,来反映父亲诚实、正直的品质,从而体会“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句话蕴涵的哲理。

在教学中,笔者的教学设计紧紧抓住课文中的矛盾点展开,以自学、质疑、讨论的方式组织课堂教学,在发现问题中学习,在讨论问题中领悟,在解决问题中提高。既重视了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更重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努力为学生营造出一种自主参与的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在提问、讨论的过程中,也注意把重点落在发展学生的思维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上,从而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笔者采用组块教学的方式组合教学过程,教学活动力求整合,形成板块,每个板块对应一个教学目标,每一个目标都有相应的教学活动,努力体现每个板块语文目标集中而明晰,努力将课程目标落到实处,努力提高阅读课的教学效率。执教后,笔者体会较深的几点是:

一、直面“道德难题”,抓住冲突,激发求知欲

同学们都清楚,如果中彩的话,肯定会皆大欢喜,但作者的父亲中了梦寐以求的彩票时,为什么却心事重重?原来父亲正面临着道德难题。这个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的经历产生了强烈的反差,使他们产生了好奇心,强烈的求知欲望驱使他们认真阅读课文。教学中直面“道德难题”,感知父亲心情。通过思考讨论后,才知道原来真正中彩的是父亲的同事库伯,而这中彩的奔驰汽车,父亲完全可以占为己有,因为外人都以为是父亲中了彩。父亲心事重重的根本原因是违背道德信义占有这辆汽车呢?还是遵守道德信义,把这辆汽车还给库伯呢?

为了让学生体会文中父亲中彩后的那种矛盾的心情,笔者设计了一道想象填空,让学生写写当时父亲会怎样想,完成后进行了交流。学生在写的时候就是在换位体验。从学生的发言来看,学生换位体验的效果非常好。当然,学生成功的换位体验有赖于老师的成功引导。在让学生写之前,笔者先让学生说一说,并让学生从课文中找出理由——从哪些词语中可以看出父亲正面临着这样一个道德难题?当学生充分表达了意见之后,笔者又用动情的'语言激发了学生的情感,然后进行感情朗读。这些铺垫为学生的换位体验和想象填空打下了一个扎实的基础。从课堂效果看,这样的引导是成功的,安排的学习任务也顺利完成。

二、抉择“道德难题”,引发争论,升华感悟

在语文的阅读教学中,让学生进行设身体验,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有助于情感目标的实现,有助于学生想象力、创造力的发展。在教学抉择“道德难题”这一板块中,教师设问:此刻是你,面对这样的道德难题,你会做出怎样的决定?“汽车到底应该留下吗?”请你为父亲找到“留”与“不留”的理由。这一论题启发学生思考、争论,让学生说出真心话,并在辩论中发展学生的思维,锻炼学生的口才。同时在这个过程中也让学生自己明白道德的准则,懂得人应有志气,人穷应志不短,金钱有价道德无价。

三、处理“道德难题”,书写名言,提炼能力

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发展学生的语言。通过课文阅读扩大学生的语言积累,进行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训练,应该是贯穿于小学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每堂课有扎实的表达运用训练的设计和指导,应该成为教师自觉的语文意识和教学追求。文本中,母亲常安慰家里人:“一个人只要活得诚实,有信用,就等于有了一大笔财富。”这是许多学生在课堂教学争论中“不留”的重要理由,也是本文要学生明白的一个做人准则,因此,它也可以成为一句名言。为进一步强化意识,笔者设计了书写名言的训练,既是对文本阅读的总结,也是一种动笔写话的练习;既达到了德育这一目标,也提炼能力,可谓一箭双雕。最后的写话交流和教师评点,可以让全体同学分享同伴思维的火花。

当然,在课堂教学中,还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如何根据儿童认知规律,做到教学目标更加集中简洁,让教学显得简约而丰满,更富有成效。这些问题,都需要笔者细细琢磨思考,努力追寻。

总之,这是一篇充满强烈人文色彩的课文,但怎样使学生领悟父亲的精神品质,笔者并没有进行空泛的说教,简单的“告诉”,而是以语言文字为根,始终引领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品味、赏析、感悟和运用中来解读父亲的形象,在积极自主的阅读实践中获得心灵的震撼和人生的启迪,注意了语文教学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凸现了语文本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