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生门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罗生门读后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罗生门读后感 篇1
罗生门伫立在京都中央大道上,这四周没有人声,整条街道都被萧条充斥着。本该辉煌的寺庙被破坏,死尸被随意堆放。这里已经承受不了哪怕一场灾害了。
家丁被多年的雇主解雇,在这荒凉的环境下,他又该去往何处。吃不上饭的,穿不了好衣服的生活,他又能撑几天呢?
楼阁里,死尸遍地,一个一身树皮儿色衣服的小老太,正毫不留情地拔去一个死去的女人的头发以求谋生。她已经到了不得不对同胞下手的地步了。这番场景让原本“饿死也不做强盗”的家丁无比愤怒。老婆子为了生存只能这么干,这个被拔头发的女人生前把蛇切段晒成干当做鱼干卖到禁军营。最终她死了,也还是逃不过命运的轮回。而这个老婆子,也遭到了家丁的迫害。但正是老婆子的行为给了家丁致命一击,也给了他一个理由——他自己扒了老婆子的衣服卖是因为她连死人都不放过,自己只不过是在教训这种恶举,这是她罪有应得。
这是一个弱肉强食的社会,可能在和平年代并没有这么明显,但一旦遭遇了什么灾害,这种本质就会显现出来。善良在这里显得毫无用处。自己善良,那别人呢?让自己生存下来,是每一个人的信念。于是,地位最高的雇主解雇家丁,让自己的处境更过得去;生前作恶却死亡的女人被老婆子拔了头发做成头套;以“惩恶扬善”之名,自以为“行善”的`家丁扒老婆子的衣服卖。从最高级的人渐渐往下,到身无分文的可怜人,再到死人,一个都没有被放过。
但他们必须这么做,让自己变得残忍冷酷,不再对“善良”有任何留恋。这黑暗堕落的社会里,没有人会因为一个人善良而怜惜、放过。只有变得强大,才得以使自己能够生存下来。
毕竟生存才是第一位的。
罗生门读后感 篇2
描述了黄昏时分在罗生门下避雨的家仆偶遇正在偷死人头发的老太婆所引发的故事。故事短小精炼,九页,一个小时就能读完,却发人深省。
故事背景是几年来接连遭遇地震,台风,大火,饥荒等灾难的京都,民不聊生。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主人公,一个家仆,在罗生门下避雨。因为他被主人家辞退所以无处可去,前路迷茫,生活没有着落。这个时候家仆面临的结局也许是落草为寇,也许是饿死街头,需要作出抉择,家仆的内心是矛盾的。这个时候他在避雨的地方发现楼梯上面有些动静,上去查看发现是一个老妇人在死人堆里拔死人的头发。
初时,家仆是愤怒的,拔刀相向,呵斥老妇住手,待听得老妇的解释,这个死去的人生前也不是什么好人,所以她辩解说拔这个死人的头发维持生计也是可以被理解的。听到这些,家仆的`内心再次矛盾起来,在饿死和做强盗之间的选择似乎也做出了决定,家仆突然抢前夺走老妇人的衣服,把她踢倒在死人堆里,带着抢到的衣服,消失在夜色里。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篇幅短小,人物关系简单,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也交代得清清楚楚。作者用了很多动物的比喻来对人物进行描写,比如“猴儿般的老妪”,“像老猴给小猴择虱子般”,“那手腕恰似鸡爪”,“目光如食肉鸟般”,“鸦叫似的”,“蛤蟆低声咕哝般的声音”,令人印象深刻。
故事读过之后也引人深思,善与恶的定义是什么?是否在不同环境下的取舍也有所不同?当我们在生活中面临取舍时,究竟应该守善,还是为生活所迫而从恶?恶是否有大小之分,是否也是影响我们抉择的因素?
罗生门读后感 篇3
现在网络上流行一种“杀人游戏”。这个游戏之所以能够流行,是因为当中充满了欺骗。杀手通过欺骗隐藏自己;平民通过欺骗找出凶手;就连不能说话的法官和被杀者的眼神也充满了猜疑。欺骗的背后其实就是每个人的自私自利。
《罗生门》中的主线就是杀人,但这个“游戏”并不好玩。
罗生门因年久失修而衰败不堪,在大雨滂沱之下,它静静地迎接着前来避雨的人们。平常人烟稀少的罗生门,似乎恢复了一点生机。可是罗生门下的人们谈论的.却是死气沉沉的东西——杀人。人们彷佛都进入了“罗生门”的世界。
“罗生门”的世界是阴暗、欺骗、自私的。卖柴人是第一个看见武士被杀的,但他也是第一个说谎的。他为了不被卷入其中,捏造了事实,因为他拿走了那把好匕首。抓住多襄丸的男子说他是从马上摔下来的,而多襄丸却说是因为自己喝了有毒的泉水;多襄丸说,喜欢真砂是因为她的刚烈,而真砂在作供时却表现的无比脆弱;神巫“请”来了武士的魂魄,并自编自导自演了一出武士自杀的好戏。
每个人都说着不同的“故事”,这其中除了欺骗,还是欺骗。我们究竟还能相信谁。但黑泽明导演并没有让影片在欺骗中结束,他让我们重新相信了我们自己。和尚是整个影片中唯一没有说谎的人,而且极易相信别人。他相信了卖柴人,相信了多襄丸,相信了武士……,可是在他相信所有人后,他开始迷茫了。在卖柴人讲出他亲眼所见的真相后,他的信念动摇了;在眼睁睁地看见被遗弃小孩的衣服被人扒掉时,他失去信念了;在他以为卖柴人要扒走小孩最后的贴身衣物时,他找回了最初的信念。雨过天晴,卖柴人抱着小孩走远了。
黑泽明导演通过“杀人”使我们看到了人们自私自利的一面,但最后一句“你让我能重新相信别人”,又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善面。罗生门是黑泽明心中的地狱,人们在走进罗生门后,就变得自私自利起来。当雨过天晴,人们走出罗生门后,一切又变得真实可信了。其实“罗生门”并不存在,它只存在于我们的心中。
罗生门读后感 篇4
《罗生门》以令人窒息的紧凑布局将人推向生死抉择的极限,从而展示了“恶”的无可回避,展示了善恶之念转换的轻而易举,展示了人之自私本质的丑陋,传递出作者对人的理解,对人的无奈与绝望。
罗生门,一隅残破的断壁颓垣,在瓢泼的雨水中,边嗟叹人世的纷乱边试图为躲雨的凡夫俗子示范理解洗礼的畅快。然而,在这个悖逆的时代,说教显得如此苍白,各种人性的罪恶与堕落早就以失控的速度滋长,道德瓦解,价值崩溃,连基本的底线在利益面前都不堪一击。
一、无望的恶中寄寓有限生的期望
《罗生门》中,具有芥川特色的那种浓重阴沉的气氛得到了最大的发挥。荒凉景象中,便有狐狸和强盗来乘机作窝。白昼,这些乌鸦成群地在高高的门楼顶空飞翔啼叫,异常到夕阳通红时,黑魆魆的好似在天空撒了黑芝麻,看得分外清楚。所以一到夕阳西下,气象阴森,谁也不上那里来了。
二、恶的谎言的对立面不是真诚
《罗生门》从头至尾坚持了沉重而直接的风格,这也是背景部分简化的优点。家将思维的变化,从起初的“当强盗还是饿死”到见到老妪后“对一切罪恶引起的.反感愈来愈强烈”和最终急转而下的“这也是为了生存,要不然也得饿死”的“恶”的觉悟,《罗生门》是对人性中“恶”的暴露、揶揄和鞭挞。
总之,这是一篇将人性自我困惑集中在如此密集的时间空间加以剧烈地激化呈现的作品,作者用冷峻的语气磨平了世俗思考问题时略带惯性的棱角;用简洁的文字把“恶”那光怪陆离的丑态直接暴露于作者面前进行审视与拷问。
罪恶感的消解,是社会的悲哀。
罗生门读后感 篇5
罗生门这本书是由日本近代文学大师芥川龙之介先生所创的短篇小说。小说的写作背景是在作者一段失败的情事后心情极为苦恼悲伤。在这种悲观厌世的情绪之下,芥川把眼光投向了古典,创作了取材于日本古典故事的《罗生门》。
在罗生门中,芥川龙之介描写了一个普通的家将在利己主义的驱使下堕落的全过程,这是什么意思呢?就是一个人在一种大环境的趋势作用下,为了生活,为了自己活着,不断的把自己的过错全部退到环境和他人身上。然后一步一步成为自己原来心里最讨厌和最不可能成为的那种人。这是多么可怕!家将(也就是仆人)思维的变化,从起初的'“当强盗还是饿死”到见到老妪后“对一切罪恶引起的反感愈来愈强烈”的正义和最后急转而下的“这也是为了生存,要不然也得饿死”的恐怖的觉悟,这一切的转变让我感到很突然,很气愤,但是又会思考“如果是我会如何选择呢?”
从作者的笔下我们可以看出这篇文章无非就三个人:一个死人,两个活人,从老妇人的口中我们可以得知这个死人生前的所做所为“曾经这个妇人,用蛇肉晒干当做鱼干来卖,吃了鱼干的人们觉得很好吃,妇人得以维持生计。我并不觉得这妇人做错了,她跟我一样都是为了生存啊!”是啊!为了生存我看不到任何我们口中所谓的“人性的真诚”。被抛弃的女尸生前“吃”百姓的钱,死后被老妇人“吃”头发。而家将在听到老妇人这种“虽然我很可恶,但是我作恶的对象也是恶人,所以我的恶便是可以原谅的”的无耻的思维后便扒了老妇人的衣服跑路了相传此后再也没人看到他可以想一下家将会不会成为下一个“老妇人”呢?他会不会也会被别人“吃”呢?我们自己的生活中也会不会有这样的人呢?
读完这篇小说最大的感受,用日本文学评论家吉田精一先生的话来说就是:“你一辈子都很难看请的人性终于在《罗生门》里露出了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