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
爱习作提供的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 篇1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集锦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要在教学中快速成长,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 篇2
在第六章《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里,从人们对外界的信息的感知入手,引出眼和视觉以及耳和听觉,这样做的目的是强调人体通过自身的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来适应周围环境的变化;强调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强调关注人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强调要从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出发,引导学生沿着科学发展的本来面目更加合理的学习。
《人体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教材内容:包括“视觉”探究和“听觉”探究两部分。现将“视觉”作为第一课时内容讲授,分情景导入—眼与视觉—走进生活—近视及预防—课外拓展—我的.收获六个版块。
本节课我采用的教学方法体验式学习法、归纳总结法。着重突出“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分析讨论等手段,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分析、思考,同时通过模型、多媒体辅助教学,使抽象的东西形象直观化,使枯燥的知识趣味化,使学生愉快全面接受新知识。
本节课结束后,我反思本节课的成功之处有以下几点:
l.以学生的发展为方向,在授课的过程中注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提出问题,引导他们广泛地开展讨论。
2.把重视学习成果转移到知识的形成过程上,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学习、创造性学习以及合作探究性学习。
3.采用学生自主合作研究式教学模式,创设问题情境和画面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合作探究能力,达到突破难点、突出重点的目的。
4.授课时,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观察自己熟悉的事物、图画等,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培养生的观察能力。
不足之处:
1.教学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教学内容设置的比较多,可适当进行删减。比如在讲授视觉的形成过程时会形成倒像的内容与照相机的成像原理较难,可删去;在最后的新课环节—“近视的预防”可作为作业内容,以减少占用的课下时间。
2.学灵活性不够。比如在进行“瞳孔大小的调节”实验时由于天气原因效果不够明显,应适当调整实验方法。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 篇3
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教师在科学学习活动中主要起引导作用,启发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自主探究,这是我们经常提到的一句话。我们都知道在教学活动中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却常常没有意识到,有时我们的行为实际上是限制了学生。同样是上这节课,探究实验的每一个步骤,我们经常是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按部就班来探究,比如:老师不让学生来提出问题,自己直接给出问题,生怕学生胡思乱想,五花八门的问题让自己下不了台(其实老师回答不出问题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坦白说出学生反而觉得你坦诚,更喜欢你,不让学生提问会扼杀孩子的好奇心和兴趣);再比如,在设计探究方案时常常担心学生丢三拉四而干脆给出实验的具体步骤,在学生实施探究方案时又担心学生计时不准,而常常由老师统一计时,这样,在某种程度上束缚了学生的手脚。而这次上课,我放得很开,从提出问题到作出假设,从设计探究方案到实施探究方案,一切都是学生自己思考出来的,我只是起了一个积极的引导作用,在学生漏掉某些重要的注意事项时把需要交代的问题交代清楚以确保实验的准确性。学生们在小组内相互配合,密切合作,积极思考、提问、表达、动手,很好的完成了这个探究活动,并且在实验后的分析处理数据的过程中也能灵活运用数学知识,表现出很好的实际应用能力。在探究活动的整个过程中,学生在积极动手、动脑的同时,潜移默化地体验了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留给他们的课后探究问题也再一次激起学生继续探究的热情。
通过这次教学,我深有体会,在备课过程中,只有结合学生实际,设计出符合学生年龄思维特点和便于操作的教学方法、实验方法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激发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
每次上课,每次都有一些缺憾,反思这堂课也有不足。比如在教学时间的安排上,课前我意识到一节课时间不够用,却没有相应的安排调课换成二节连堂课,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让学生独立选择并完成类似的另一个探究实验。由于本课是本书安排的第一个探究活动,安排学生课堂上完成类似的另一个探究实验有利于学生巩固对探究的一般过程的理解,同时,这也是课堂反馈的一个极好形式。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 篇4
教后记新版生物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是把旧版两节的内容合二为一,部分内容有缩减,但学习目标没变,重点是要让学生通过课本上的途径的探究以及在实际教学中的实践,让学生已形成了良好的动手意识和实验操作能力的学习。学生能力自觉动手主动寻找实验材料。学生动手操作对生物学知识有了更深的认识,增强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学生的劳动观念增强了。
虽然如此,实践中还是面临着很大的困惑。在实验课教学中,虽然我们十分重视“动手”的训练;但由于教学进度等原因,有时也只限于教学生学会教材中给定的一种方法,或者验证一个已知的'事实。这样,一堂实验课下来,学生只有把前人做过的实验依样画葫芦地重复一遍,收获很小。这种模式显然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要求还有一定距离。
其次就是在新课程实施中面临着硬件“跟不上”的现象。由于经费紧张,学校的生物仪器装备还停在不年的普实的验收标准上,特别是新课程中的创新实验的仪器更是缺口更大。教学设备的陈旧,老化无法适应新课程的教学要求,教师无法进行必要的演示实验,学生无法动手实验研究,探索。
再加上课堂实验又受时间,空间,人数,器材等限制,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动手操作机会大为减少,学生的创新意识难以培养,主动探究能力也没有得到有效的提高,这将成为我们下一步研究的新的课题。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 篇5
本节课将第二章《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中的第二节和第三节巧妙结合,学生很容易理解生物与环境(包括生物环境与非生物环境)是相互影响的这一教学重点。首先环境影响生物这个观点是同学们在日常生活中就有所体会的,我在课程的开始先向同学们出示兔子在青草地当中的图片,然后提出一个非专业性的问题:兔子生活在草原上都要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呢?同学们回答很踊跃“狼”“虎”“青草”“阳光”“水”等等,我把同学们的答案作了总结,像“狼”“虎”“青草”这些影响生物生活的生物称之为生物因素;像“阳光”“水”这些影响生物生活的非生物称之为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与非生物因素统称为环境。
“环境”是一个比较不容易解释的概念,而且按照同学们之前的理解环境仅仅是空气,水之类的非生物因素而已。在这节课中我并没有直接去解释环境这一概念,而是将同学们观察,思考的现象总结出什么是环境,这样安排既有利于学生形成生物与环境是不可分割的这一生物学观点又为第四节《生态系统》的教学做了一个铺垫。
了解了“环境”这一概念之后,再提出生物与环境之间是相互影响的,并且生物能够适应生存环境这两个观点同学们容易接受也理解的有深度。并且同学们能够举出一些很具体的生物与环境相适应并互相影响的例子,比如“骆驼的睫毛比较长适合在沙漠中行走而不被风沙迷住眼睛”“仙人掌的叶片退化成刺更有利于节约水分”等等。
通过课后练习的反馈来看,同学们对这堂课的掌握很好但是根据教学内容应该可以找到更加精彩的视频作为这节课的总结让他们能积极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在学习中产生乐趣和兴趣。
生物与环境的教学反思 篇6
在中学生物教学中,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情境,是构建良好的教学气氛,使学生自觉地学习,提高课堂效率的重要手段。而教师对新课内容的巧妙导入,问题提出的策略,探究实验的设计,知识检测的方法,都能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情境。
谈谈我自己在《环境对生物影响》一节教学中所采用的,创设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情境的方法。
一、课题导入
本节课所要讲的新知识是,第十六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课题到导入,我采用了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切入课题,以及利用多媒体效果进入教学主题的方式。
1.联系学生生活实际:课前我的导言是,“五一长假,去你们哪儿了?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色?”同学都会思考他五一长假去哪了?看到了哪些自然景色?在他们的头脑中就会自然形成,“生物,环境”相关内容。这样一个思维情境的创设,吸引了每一位同学,使学生的注意力快速的集中到课堂来。
2.采用多媒体导入:请同学们欣赏几幅自然风光,“水中,远处帆船,盛开的荷花”“东北虎在森林觅食”“土壤中的蚯蚓”欣赏后提出问题,“图片中的生物离开他们的环境,会产生怎样的后果?”。学生回答“生物离不开环境”,进一步提问“三者的生活环境有那些相同点和不同点?”导引出课题:第十六章生物与环境,第一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利用多媒体导入教学,图片鲜明,环境真实,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形成了对新知识的强烈渴望。
问题情境的创设,设计了分层。所有同学都能答上来“生物离不开环境”,但三者的生活环境相同点和不同点不是所有学生能根据现有图片分析出来的。利用分层问题的创设,调动了全班同学的积极性,每一位同学都有问题可思考,无论是学习优秀的学生还是学习有困难学生,都能产生相应的学习效果。
二、探究活动的设计
播放东北虎森林捕食的视频。请学生分析东北虎的栖息环境的组成因素,完成相应的分层思考题及《实验报告册》。
利用视频为学生创设一个参与观察探究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有可能去探究,在探究问题的设计上也设计了分层,问题由简单到复杂,鼓励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提问,使所有的学生都能够参与探究,都有事可干。对复杂问题的探究以小组的形式完成,为同学之间的合作交流创设了平台,提升了学生参与教学的深度。
三、教学检测扩展知识
我们往往要采取课后检测来检查学生对所学新知识的.掌握程度,我在这节课没有采取往常的检测题的形式,而是为学生创设了一个理论运用实际的检测情境。将一株生长状况级差的盆栽花卉展现给学生,让学生为我的花卉设计一个拯救方案,并谈谈方案设计的依据,全班讨论看那一方案快速可行。这一检测情境的创设给学生一个将理论知识用于实践的机会。这样不仅检测了学生对当堂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还锻炼了他们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面对美丽的花卉即将死亡这一事实,每一位学生都情不自禁的怜惜它,都想改变它的生活状况,所以方案设计过程中学生的积极性都非常高,表现了对这件事的极大兴趣。这一件检测过程又是学生的一个积极的参与学习的过程。所以我想,我们的课后检测有没有效果。还需要有心的教师认真的设计创设情境来达到理想的效果。
每一节课,每一个教学环节都需要我们教师用心的为学生创设学习情境,用您创设的教学情境引领我们的学生,让他们积极的投入到课堂学习中来,在学习中产生乐趣和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