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有感》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对话有感》读后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对话有感》读后感 篇1
著名的教育学家陶行知老先生就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教育的故事,是老师用心来创造的,正是因为那是我们创造的,所以才是我们最可珍贵的!教育的故事,更是老师与学生一起来创造的,正是那些可爱的孩子,使我们的创造有了意义!陶行知先生说,教育自己并没有生命,它是以民族的生命为生命的,教育只有融入民族的生命,才会获得自己的生命。我想,我们教师自己也并没有生命,教师的生命是以学生的生命为生命的,教师只有将自己融入到学生的生命之中,才会获得自己的生命。————当然,我这里的“教师”并不是指一名教师,而是指“教师”这么一种特定的身份。没有了学生,教师自然不复存在。教育的快乐,或者说我们教师的快乐,也正是我们的学生给予的,是建立在学生快乐的`基础上的。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一生在研究学生,我们在苏霍姆林斯基的书中到处可以看到他对于学生的记载。名师如此,我们平凡的教师也是如此。只要是一个真正热爱教育的人,他(她)必然是热爱学生的,只要一谈起学生来,就会滔滔不绝,就会神采飞扬,当然也会“恨铁不成钢”。但我们至少看得出,他们对于学生是了解的,是理解的,是深深地关切的。当然,在新的课程改革中,仅有关切,是不够的,我们知道了“已然”,还必须设计出对策,还必须有方法,去发展他。见过这样一个实验:请二位教练用二个月的时间训练40名学生跳高,一位是懂教育心理学的,一位不懂。学生分成二组。不懂教育心理学的教练,就要求学生拼命地跳,越高越好。懂教育心理家的教练,先是观察每个人的跳高,然后进行个别谈话,给每个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先提了二个星期的要求,然后再根据他们发展情况提出新的要求。结果二个月下来,二组的效果是大不同的。研究学生的已然,研究学生的潜力,发展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把握这样的一个度,我们的教育才是植入学生心灵之中的。我们教师的最大成功也就在于能够对于学生的发展给予艺术的影响,教师之最大快乐正是学生给予了的学生的快乐。
在新课程的保护下,我们能做,我们敢做,做了一些我们以前不敢做的事情。我们都在追求变化,追求属于自己的东西。我们追求新颖,但我们要从新颖走向深刻,从新颖走向深刻的中间环节是迷惘与困惑!没有经过迷惘与困惑,我们不能走向深刻!掷一块石头,激活一池水,流动的水,永远充满活力。
《对话有感》读后感 篇2
读《与神对话》第一卷,时不时有想要拍案叫绝的冲动;
读《与神对话》第二卷,有好几次看着看着感觉浑身血脉豁然通畅,身体变得很轻很轻,说不出来的舒服,以至于忍不住闭起双眼,细细体味这种美妙的感觉;
读《与神对话》第三卷,觉得人类真的很渺小很渺小,感觉自我是站在宇宙间的某个星球上看着地球上发生的一切,所有的事情是那么的透彻,这个星球根本就没有什么秘密,也没有什么是让人不明白的!就好像人类在看着蚂蚁们的生活一样!看到结尾的时候,有一种很稳定,很祥和,很感动的情绪充满了整个身体,这种感觉真得很棒!
最后看了《与神回家》!对人的生死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这真的是一个全新的视角!尼尔。唐纳德。沃尔什怎样就有这样的智慧呢?我只能坚信他真得是在与神对话了,哈哈!
就像书里一向在说的,这套书不是无缘无故来到我的`手上的,他是响应我的要求,被我吸引而来!
写这段话的时候,爸妈在遥远的外婆家,正因外公危在旦夕!
此刻想想,自我有一段个性想看书,就觉得没看书很难受!有一次我还在QQ签名上写了:很久没看书了,很想看书!为这个还被同学挪揄了!但是此刻回想那段时刻刚好是闻知表姐夫病重的时候!表姐夫是家里的顶梁柱,一家5口,就靠他和表姐打工赚钱养,两个儿子都在读大学,需要很多钱,表姐夫有点手艺,一年下来也还不错,养养家也就这样维持着!可能是表姐夫太节约了,一年到头吃了太多腌制的东西(我猜测的),不幸就得了尿毒症!当表姐夫得知病情的时候,他没有采取任何的医疗,他说:家里好不容易好点了,不能正因要给我治病就又把大家拖累了!因此他一向坚持着不医治!当姑姑把事情告诉我爸的时候,表姐夫已经病入膏肓了!
父亲把这件事告诉我的时候,我无言!
表姐夫才40出头呀!姑父也刚去世不久。姑父的死又纯属意外,他是爬上屋顶盖瓦片的时候摔下来猝死的!
人的性命怎样就这么脆弱呢!从20xx年我回国,5年的时刻就有5位亲人相续离我而去!
大概就是这个时候我很想看书,在网上一搜,就看到《与神对话》了,于是就尝试着买了一本,结果一看之下惊为天书!立马追买了整套书!
这真是一本充满智慧的书!里面牵涉了科学,宗教,社会,政治,环保,早教,教育,物理,哲学,生死,亲子关联,两性关联。。。。。。任何你想到的和你没想到了里面都有了!强烈推荐兄弟姐妹们买来看!
《对话有感》读后感 篇3
大问题,小问题,愚蠢的问题,明智的问题,简单的问题,深奥的问题……整个世界充满了问题。有些问题值得你去深深地思考,像有什么方法会让学习变得更简单更轻松?怎样让生活变得更美好?……但有些问题,像天为什么是蓝的?爸爸妈妈为什么要上班?……对于这些问题你可能会不屑,或许你只会说:天空本来就是蓝色的;上班是为了挣钱能生活下去……至少在我还没有读过《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之前是这样想的。而当你听了诺贝尔奖获得者的回答时,你就会发现:小问题蕴含大奥秘。
我的第一眼落在这本书的目录上,看到了这些只有幼儿园的小朋友才会提出的问题时,觉得真是幼稚可笑,觉得这些小问题只要上过学的人都会回答得出来。可当我看到诺贝尔奖获得者对我所认为的这些“幼稚”的问题的回答时,才发现我的看法更可笑——我就像一个井底之蛙,不知道小问题的背后竟是那么广阔的世界。他们的语言非常独特,但也是只有这种独特的语言才能完全解开这些小问题,而且讲得头头是道。我也知道了,这是他们坚持不懈的研究才得出的答案。有了诺贝尔奖获得者们的回答,再“小”的问题都会变成“大”问题,变得神秘。也就是这个的吸引,让我想马上把所有“为什么”的道理吸干,浸到心里。
为什么布丁是软的,石头是硬的?因为物体都是由分子构成的,布丁的分子连接的.不紧密,并且很快便又互相分离;而石头的分子已经连结成坚固和有规格的晶体。我为什么会生病?因为一种外在的致病的物质——细菌、病毒、毒物,和人的易感性两种因素的同时存在……一个个深奥又易懂的回答,使我心里的问题有了“家”,有了答案。同时,又使我的知识接触的范围更广阔深远、让我学会了思考。
《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通过大人物的解说,让我知道了:什么问题都不是简简单单、平平常常的,就算再愚蠢的问题都有它准确、有道理的答案。这也激发了我探究问题答案的激情与动力——我也要向诺贝尔奖获得者一样,学会从全方面思考与探究问题,不管什么问题。不管简单还是复杂,是愚笨还是聪明,我都要找到它最精准的答案。不要只看到问题的表面,要再深入下去,就算是一块干涸的土地,我也要一直挖下去,直到挖出清泉。
《诺贝尔奖获得者与儿童对话》这本书,值得我去细细地、慢慢地、用心地去品读。并且每一次读,都能从里面学到不一样的知识。我永远也读不尽书中的道理,读不尽书中的奥秘,读不尽书中的“玄机”,读不尽书中的精华。
《对话有感》读后感 篇4
季羡林是我国语言学家、翻译家、作家,他提畅中小学生要“热爱祖国,孝顺父母,尊重师长,同伴和睦”。今天,我读了一篇关于他的文章——《小苗与大树的对话》。
这是一篇访谈录。1999年8月21日,小学生苗苗访问了德高望重的学者季羡林老先生。他们从四个方面交流了看法:一是阅读闲书,说明阅读闲书有助于提高写作水平;二是偏科问题,季羡林老先生教导苗苗不要偏科,要做到中西贯通、古今贯通、文理贯通;三是学习外语的问题,季羡林老先生认为,学习外语早学比晚学好;四是积累古诗文的问题,季羡林老先生倡导多背诵古诗文。
读罢本书,我深切地感受到季羡林老先生平易近人、关爱少年的品质,每一棵小树都羡慕大树的枝繁叶茂、苗壮挺拔,但不要忘记,大树也是从小树成长起来的,小树只有历尽艰辛,努力生长,日后才能蔽日遮天。因此,我们只要抱着坚定的信念,脚踏实地、持之以恒、广泛阅读、勤于积累,不断汲取各种营养,就一定会茁壮成长的。
对于苗苗与季羡林老先生所谈论的话题,我有自己的看法。对话题一,我认为多读课外书是写好文章的基础,只有多读课外书,才能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写出来的文章才是佳作。对于学习偏科这一个话题,我认为,一个人的能力毕竟有限,若真的像季羡林老先生一样做到文理贯通,那么,我觉得,他一定都不专通,这个社会需要长,“全才时代”已经过去了,这不是古代,不需要即会泼墨又会兵法,这个世界是信息世纪,数据在未来,互联网将成为我们的“大脑”。所以,英语很重要,数学更重要,语文最重要!不是有句话说“得语文者得天下”吗?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至于季羡林老先生说外语的,我认为,我们只要掌握好世界通用的.英语就好了。对了,还有我们的普通话是一定要学会的,毕竟真正实现环游世界梦想的人太少太少了,再说,就算我们真的想要架一条船环绕世界的话,我想会有一口流利的英语应该是能够走遍天下的。
但总而言之,季羡林老先生对我们青少年的帮助是很大的。
《对话有感》读后感 篇5
这是一部作者自称与神对话的丛书,上海书店出版社从美国引进出版,2009年到2011年三年内出齐全套三册,加印了许多次,这在这十几年来都不够振兴的书业中,这是很好的业绩了,算得上是畅销书了。
这本与神对话的书,在书的封底众多报业媒体的推荐中,却绝口不提它的神学面貌,只把它讲成是心灵鸡汤似的东西,译者李继宏也是将它解释成有宗教的色彩,却不属于任何宗教,至于它是什么,只笼统地说是整合了东西方众多宗教和哲学流派的智慧。而以我翻来覆去地多次阅读所形成的认识,它含有宗教和哲学智慧,但也可能是神学书。然而你可以不同意它的神学观点,但仍可折服于它所含有的人生智慧。所以,它是不是神学书无关紧要,关键看它的智慧对您的启发和引悟。
对于我来说,可说是在恰当的时候遇到了恰当的它。我读它,无比地震动,一遍一遍地读,如饥似渴地读。我无比亲切地读它,将它放在我的枕边,甚至有的时候,半夜醒来还要摸一下枕边的它才再安然睡去。它开启我的从未启封过的灵魂世界,安慰我的.逃逸的魂魄心神。总之,它极大地帮助了我,甚至是拯救了我,它在我的心中种下了种子,让我的灵魂回归力量。
所以,意识到灵魂,意识到神,是我们发现自己、过好一生的门径。
这就要说到神了。神,是什么?难以表述。也许它是有意识的灵界生命,也许它是有无穷之力的、有目的的大自然,也许它仅仅是我们自己心中对于人类的最美好愿望和期许。但不管是哪一种,它都是一种至高无上的力量,它是有意义的。也许我们一下子不能弄明白它,但它却能引导我们走出最好的一生。
我的重大感悟之一是:听到神。
在我们许许多多的愿望中,常常有许多愿望是互相不一致甚至互相矛盾的的,我们心里的许多声音在发声,常常让我们一会儿向东,一会儿向西。我们常常分不清楚自己到底要什么才好,糊里糊涂地生活,无可奈何地生活,到底要怎么做才让我们最服帖、最幸福?
书中的神告诉我们:我的信息永远是你最高级的思维、最清晰的话语、最美好的感受。别的则来自其他的根源。
最高级的思维永远是包含了欢乐的思维。最清晰的话语永远是包含了真实的话语。最美好的感受是你称之为爱的感受。
欢乐、真实、爱。
这就是神的启示。
无比地珍贵。
把握了这三样,就把握住了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
所谓的人生真谛,不就是这些吗?
《对话有感》读后感 篇6
很早的时候冯老师将这本书推荐给了我们,而再此之前就已经多次听到冯老师有说起过这本书,所以虽没拿到书,心中却已经对这本书充满了渴望,觉得它肯定是一本好书,是一本非常适合于我们目前状态的书。好书大家都喜欢,所以未阅读放在桌上,便给谢抢了先,我在十二月的时候也终于看上。读阅这本书,感动于伊老师对于自我专业成长的渴望,感动于伊老师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感动于伊老师坚忍不拔的工作韧性。读后感的题目也由书中而来,书中有一篇为“与专家对话:感受心灵的激荡”,我套用过来,有偷懒之嫌,却也实实在在表达了自己内心的真情实感。
书分四篇:春之篇、夏之篇、秋之篇和冬之篇。春之篇中展现的是伊老师刚刚迈上教师之路的迷茫、羞涩,以及对职业的深思考,尽管艰难、不知所措,但伊老师终究坚定自己前进的方向,并为之努力;夏之篇中呈现的是伊老师经过一篇迷茫之后的的专业发展道路,期间与同伴的互助、研讨,以及自己在教育实践中所开展的各项活动;秋之篇描述的又是伊老师担任骨干教师之后在教研活动中的做法,体验式教研、主题案例式教研等等,一个又一个巧妙而又富有生机的教研活动在伊老师的精心策划下得以实施,并收获成绩;冬之篇则是伊老师在又迈上一个台阶之后的学习和心得,并总结了自己的管理经验。
读阅这本书给自己的启发很多,印象最深的有两点:
一是该幼儿园以及伊老师所策划的一些教研活动,那么生动而又有趣,借助着一些游戏,让枯燥的学习变得生机勃勃,又借用案例、情景表演等模式,将枯燥只有文字呈现的教研活动,变得丰富而又深入浅出起来,既瞬间拉近与教师之间的距离,又让教师真正成为研讨的主人。读阅了这本书,知道了体验式教研的内涵,了解主题案例式教研的精髓,很多东西值得我们学习,有些方法及内容也会经过自己的整理与思考之后,用于自己的教研管理之中。
二是文中的一段话也再三被自己所咀嚼。文中是这样说的:日复一日的.工作看似雷同,却对每一个人的专业发展起着积累经验、积蓄内力的作用,一次次的教科研活动看似平常,一遍遍的实践反思看似在做重复劳动,收效甚微。但是,我们千万不要因为付出多而收获少就放弃努力,因为一点点超越的往往是一群人,一线之隔往往决定着伟大与平凡、成功与失败。我喜欢这段话,也折服于伊老师的胸襟和对事物的看法,更欣赏伊老师对工作的韧性和对专业发展的执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