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皮囊》读后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皮囊》读后感 篇1
首先,文字很优美,读起来很舒服,但有些地方总感觉有些刻意,不够自然。
其次,故事很感人,尤其是写亲人的几篇,阿太的人生哲学、父母的`爱情故事都足以让人深思和落泪;写朋友的那几篇读起来感觉有点怪怪的,虽然说是揭示贫穷环境下个人理想的脆弱,但总能读出作者的优越感(或许是我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了),所以不是很喜欢中间几篇,包括“两个阿小”、“天才文展”和“厚朴”;结尾的几篇都比较短,开始哲理性收尾了;最喜欢的一篇是“我们始终要回答的问题”,特别是里面那句直击灵魂的“你根本不知道怎么生活,也始终没勇气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很多时候都不敢面对现实,所以只好用所谓的“梦想”和“责任”来为自己开脱,不过,每个人最终要跟自己和解,回答怎么生活的问题,说到底,家才是每个人的归宿,感觉这也是作者绕了一大圈想表达的东西。
《皮囊》读后感 篇2
一口气看完了蔡崇达的《皮囊》,记不得是怎样随手在微信读书里翻到的。刚读几行,就被吸引住了。我义无反顾的一路阅读,微信读书记录,一共花了五小时十分种。
从这本书中,我看到了他硬气的、颇有见识的阿太。勤劳能干、而带点小倔强和小任性的'可爱母亲。爱交友,豁达却又总受病痛困扰的父亲。那些天才的,很有思想的阿小们。敢为人先却不被世俗接纳的陈美丽。活在理想幻象中不肯面对现实,最后被现实无情撕裂的大学同学。还有善于反思,细腻敏感的阿达。他们都让我感动。
在《我的神明朋友中》,母亲一次次地去神明处,带着点小任性地讨要预言、讨要说法,真是把我乐坏了,同时一个坚韧而又可爱的母亲形象,喷薄而出。《厚朴》让我再次审视青春与现实的链接。《海是藏不住》,让我反思孩子的教育问题。《阿小与阿小》、《天才文展》,让我了解了少年们成长时的迷茫与追求。
全书大部分都是描写阿达的家庭琐事,至亲友人,读来却全无琐碎烦闷之感。反倒觉得,人物性格立体,节奏有张有驰,剖析深刻真诚。我想这与阿达强悍的语言表达能力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的。跟随着阿达的描述,与他一起深入、思考、剖析,深深地被触动。
《皮囊》读后感 篇3
在世俗的地方世俗的时间看着这本看似世俗之人写出的世俗之书,多少对自己,对人生也有点感慨的,想到了之前超人介绍的一部电影《甜蜜蜜》,很老的一部电影,但是很好看,一生很短,留给自由的你只有几十年,一生又很长,因为变数太多,而你又不得不一个一个去慢慢感受,我在高中的时候就曾经幻想过我过完一个普通甚至平庸的一生,但是心中又有另一个念头告诉我,还可以换种方式去生活。见的多了,想的多了,之前有一个30多岁的人和我一起面试同一个岗位,当时我们在一起聊天,后来聊到年龄的时候他就说了,他可能是年龄最大的了,可能他觉得我们会看不起或者不理解他的情况为何这么多年还要和我们面试一个执行岗位,我看出来他准备要解释的'时候,我就说了,我理解,每个人的经历不一样。虽然只是说了这一句话,但是我想到了很多,我想到了他可能经历了多少艰难困苦,就像我也没有多好,有的人可能一帆风顺,但有的人一定要经历些什么。只要保持乐观,开心,不放弃,积极向上就行了,毕竟不管是谁,也只是一个人。
《皮囊》读后感 篇4
《皮囊》带给我的不仅是一种文学盛宴的享受,更是一种对于自己内心世界的解剖。
蔡崇达通过现实主义的写法,向读者展示了一幅幅有血有肉的'人物画卷,以自己的人生经历为主线,不同的灵魂在“我”冷静的审视下走进读者的心里。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追求,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独特的灵魂,可是,每一个生活在这个社会中的人,也都摆脱不了皮囊对自身的束缚。在灵魂和皮囊的交战中,有的人终究不得不面临失败,可是,能够面对失败的人,又有多少?
说实在的,《皮囊》这部作品谈不上有什么高超的写作技巧,我想,此等技巧也并非作者所追求的。蔡崇达的高超之处就是以平凡的故事,普通的语言,却能带给读者撼动灵魂的心里体验。
我们总会不自觉的思考:我到底是谁?我将去往哪里?读罢此书,你是否也和我一样有了更加明确的答案。
《皮囊》读后感 篇5
读完此书,没有想象中的沉重,也没有如何的感动,反而心一丝苍凉。作者的那些关于故乡的眷念,那些关于亲人的眷属,那些关于友情的回味,关于人生与生活的感悟,都装在四处漂泊的皮囊里了
人生就像一个无底的空杯,我们总在不断的往里面装进许多东西,亲情和友情,财富和地位,又在不断的'失去,而身体这副皮囊更像是一个活着的象征与符号
年幼时的天真与善良,年轻时的欲望与野心,中年时的挣扎与妥协,老年时的叹息或回归,人生多像猴子掰玉米
当一个人还在不断眷念着的时候,也是最脆弱与幸福的时候,我们的传统文化孕育的众生,一生都在寻找外面的世界,对于亲情是一场投资与还债的关系与过程,更像一场约定俗成的责任,也像一座山。对于友情,更像是一种慰藉与填充,对于爱情,更像是一种奢侈与完成人生成人礼的一种形式,不停奔跑,不停寻找,却从未真正审视过自己内心的需要
贪嗔痴与断舍离,本无不同,一个是在完成寻找外界的认同,一个是在寻找自我,对于完整的人生,应该都是需要,平衡就成了一种生活的智慧
对于人,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甜品与大麻的作用所带来的结果并无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