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透镜教学反思

2025/09/08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透镜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透镜教学反思 篇1

这堂课我感觉有以下三点比较成功。

一、引入。能抓住同学们仍然记忆犹新的社会实践活动来引入,熟悉的场景和画面,激起大家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的欲望。

二、让孩子们经历制作模型照相机的过程,经历如何照相的过程,让他们获得成功的愉悦。通过投影仪演示,使孩子们很直观地知道投影仪的.成像特点。通过自主探究,引起他们的兴趣,让他们体会到物理就在身边。

三、通过照相的过程和对投影仪演示的观察及自主探究和相关拓展,让孩子们学会观察,学会思考,学会归纳。

这节课所有的结论基本上都是学生总结出来的。同学们在老师的指导下进行有序的自主探究,也体现了新课改的理念——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透镜教学反思 篇2

透镜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很强的课堂教学能力,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很好地改正讲课缺点,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透镜教学反思 ,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透镜教学反思 篇3

本课在教学活动设计上主要体现了“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小组探讨展示环节上,体现在以下方面:

在教学环节上,先让学生从“合作、探讨”入手,在充分的讨论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日常观察到的现象提出自己还有哪些疑问,从而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展示时敢于放手,让学生成为舞台上的主角,我们只能作为配角,或者只作为幕后的“导演”,不能去抢占“演员”的舞台,要充分相信学生,多鼓励他们有这个能力,他们可以做的更好。我们要努力创设情境,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去操作,尽可能地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在探索中发现规律,得出科学结论并自悟学习的方法。

另外,我们物理学习上还要逐步培养学生细致观察的习惯,动手操作的能力,归纳概括的'能力。在物理探究的过程中,仅有动手做是不够的,动手做后的表达与交流,同样是物理探究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也是探究的重要目标之一。因此,在以后教学中应给学生提供充分表达与交流的机会,让学生汇报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归纳总结探究后找到的规律。

优点:课堂注重实效,形式少,整体框架好,具体体现为:

1、探究问题,整体抛出。四个探究问题同时抛给学生,使学生合理利用实验资源,分头进行试验,有效的加快了实验进度,使探究富有实效。

2、反思归纳,落到实处。反思归纳就是指学生小结环节,以往都是由学生口头说,往往流于形式,本次课我设计了表格,让学生填写,将所学内容落实到笔头,还利于梳理当堂知识。实践证明,这种方式是有效的。以后可让学生归纳自己设计表格或框架进行课堂小结。

3、已经学会,不再重复。在预习中已学会的问题,在探究中不再出现。

不足之处:主要在学案设计和小组合作学习中。

(一)学案不足:1、在处理预习疑难时时间较长,影响了授课进度。2、预习学案中的问题设计还需揣摩,要有思维含量,不要太直白。例如,学习透镜时可以给学生列出生活中不同的透镜仪器让学生选择其中的凸透镜或凹透镜。3、问题要明确、具体,使学生一看就知道该做什么,怎么做。4、适当加一些探究问题的细节,培养学生在探究中评估反思的科学素养,逐步提高探究能力。

(二)小组合作学习不足:1、小组合作学习仍需加强。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中缺少便于操作的、有效的激励措施,使主动学习、合作学习成为一句空话。如何能激起每个学生的团队意识和集体荣誉感,这需要班主任和各科老师共同努力。由于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淡薄,需要学生通过课后复习巩固的知识不能及时复习,使学生的学习不够扎实,长期下去学生只能囫囵吞枣式的学习,根本无法完全的学会、学通、学懂,更难以灵活运用所学,才能真正从根本上提高学生成绩。

通过这一课的教学,我体会到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少一些束缚,多一些放手,多一点指导。学生就会多一份自由的天地,就能更好地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透镜教学反思 篇4

本周教学进入第三章《透镜及其应用》,这一章总体上难度有所提高,尤其是第三节《探究凸透镜成像的规律》。

《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是一节很重要的实验课,也十分有趣。在教学中,我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参与设计实验,在实验过程中让尽可能多的学生体验实验,参与实验,主动描述实验现象,概括实验规律。

课堂上也出现了一些老问题,尽管再三强调课堂纪律,提前打预防针,但仍有部分学生因被实验强烈吸引而向前走动,课堂气氛有些杂乱,影响了正常的教学秩序。看来在活跃的课堂气氛与高效的课堂质量之间有一个平衡点,这还需要我进一步努力探索。

讲课中也出现了一个另人意外的现象,在总结凸透镜成像的规律时,有些学生的理解能力令人吃惊。“物近像远像变大”这个规律我认为比较难以理解,就先让学生记在书上,再解释意义,可有一个学生却抢着发言,并准确地解释了这个规律。看来我还是没有给学生足够的信任,部分地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应该放手发动学生,相信学生的学习能力,努力做学习的引导者,而非控制者。

透镜教学反思 篇5

x月15日全县小学教学开放日在我校举行,我也有幸参与了这次活动。下面就就针对我的教学课题做一简单的反思。

凸透镜成像规律是本章的重点,通过学习凸透镜成像规律,可以进一步理解照相机、投影仪、放大镜的原理及使用。本课是个探究实验课,通过探究活动,使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和方法,并学习到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科学规律的方法。

由于物体通过凸透镜所成的像的性质与物距有关,而物距又与透镜的焦距、二倍焦距有关,凸透镜的焦点、焦距比较抽象,所以在引课前,设计了蜡烛成像的演示实验让每为学生大致了解凸透镜能成各种像的情况,为接下来的教学作铺垫。

遵循探究实验的要求,先让学生提出问题。由于此实验学生不能独立完成,所以没有让学生猜想,直接引导学生设计实验。介绍实验器材,并着重讲解光具座的作用以及物距、像距、实象、虚象的判断。指出实验中需要注意的问题,即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中心在同一高度。然后统一要求,探究在物距尽量大时 ,观察像的性质及记录物距和像距。并引导学生概括出凸透镜成像的第一条规律。然后,再放手让学生观察减小物距时,像的变化情况,并概括出另两条成像规律。这样,降低了学生认知的`难度,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整节课进行比较顺利,由于考虑学生的原因,大多数是在我的引导、点拨下进行。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较慢,后面显得时间有点紧,没有得到很好的训练和扩展。以后还要注意培养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和数据进行规律总结的能力。

透镜教学反思 篇6

《透镜》这一节是在学习了第四章的光线、光的反射现象、光的折射现象、平面镜成像、光的色散等内容的基础上学习的,这一节主要研究的是透镜对光的折射作用。我认为教学过程应侧重于凸透镜、凹透镜、光心、主光轴、焦点、虚焦点、焦距、会聚、发散等概念的理解,凸透镜和凹透镜对光的作用的实验教学以及三条特殊光线。

在这一节中,开头我使用了亚运会和全运会主火炬点燃方式的不同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其中凹面镜对光线的会聚作用是第四章已学内容,学生能够顺利说出点燃原理,而凸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是本节内容。

在感知透镜的结构差异方面,让学生亲手触摸透镜,明确凸透镜和凹透镜的概念。紧接着用作图法说明透镜的主光轴和光心的`概念。

举例近视眼镜和远视眼镜的不同,找出辨别透镜的多种方法,探讨是否存在别的方法,根据上一章的学习,我们知道凹面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进而引出透镜对光的作用是否也有区别。在实验教学这一部分,使用了激光演示仪,由于小透镜对光起的作用现象不够明显,于是采用大的透镜,使实验现象更加明显。通过实验教学明确焦点、虚焦点和焦距的概念。

为了进一步说明会聚与发散的奥秘,利用“小试牛刀”,让学生产生困惑,然后释惑。得出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与两条入射光线的传播方向相比较,通过凸透镜的两条折射光线相互靠近了,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与两天入射光线的传播方向相比较,通过凹透镜的两条折射光线相互远离了。采用分割法,结合上一章所学折射知识,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和凹透镜对光起发散作用。

在最后结合前面所学,总结凸透镜和凹透镜的三条特殊光线。重点强调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经过凹透镜折射后光线是发散的,但不是任意发散,而是反向延长线要经过虚焦点,强调作图的规范性。

在教学过程中,概念讲解清晰,过程流畅,学生的学习热情高,以下主要阐述本节课后我的一些思考,谈谈我的不足。

首先,本节中的难点之一是对于刚接触透镜的学生而言,要理解实验中以立体形式呈现的实验现象较难,主要障碍在于:将“会聚作用”和“会聚光线”混淆,将“发散作用”和“发散光线”混淆。

对于这一点,我认为排除课堂时间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考虑这样去释疑,第一步:用激光光源演示“会聚光线”和“发散光线”。“发散光线”和“会聚光线”是相对于平行光而言,会聚光线沿着传播方向会相交于一点,发散光线沿着传播方向不会相交于一点,而是逐渐远离。第二步:用两个激光光源作为平面平行光,演示平行光通过凸透镜后会聚,通过凹透镜后发散。第三步:演示凸透镜的会聚作用并不一定使折射光线成为会聚光线,凹透镜的发散作用不一定使折射光线成为发散光线。最后强调凸透镜对光起会聚作用:与两条入射光线的传播方向相比较,通过凸透镜的两条折射光线相互靠近了,凹透镜对光的发散作用:与两天入射光线的传播方向相比较,通过凹透镜的两条折射光线相互远离了。这样的实验现象直观,明显,能够加深学生对该难点的理解。

第二,在概念理解时,要强调与主光轴不平行的一束平行光经凸透镜后也要会聚成一点,这一点不再在主光轴上,而在焦平面上(经过焦点且与主光轴垂直的平面)。完全可以通过激光演示仪演示出来。

第三,对于光心的特点,教师可以强调“经过光心的光传播方向不改变”,有的学生会错误地理解为“入射光线、光心、折射光线与主光轴一样在一条直线上的特殊情况”,其实方向不改变包括两种情况:(1)在一条直线上,(2)入射光线与出射光线平行。

第四,在拓展提升时,可以提出这样的问题:“如果遮住凸透镜的一部分,平行光经凸透镜另一部分折射后还能会聚成一点吗?若能,这一点亮度如何?会聚的位置是否变化?”(这恰好是能力培养与测试的最后一题),在这里我们可以通过演示实验展示,通过结合凸透镜对平行于主光轴的光线起会聚作用的光路图来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