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孔子游春》教案

2025/09/08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孔子游春》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孔子游春》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联系上下文体会课文中成语的意思,并任选两个成语造句。

(2)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提句子,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课文中蕴含的深刻道理。

教学重点:

读中想像泗水河畔美丽的春景,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浓浓的师生情。

联系生活实际,体会孔子所说的那段意味深长的话语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春游过吗?春游给你带来怎样的感觉?今天我们将穿越时空隧道,来到2500年前的春秋时期,跟随着我国古代圣人孔子一起去泗水河畔踏青,相信沿途中,你一定会饱览到很多如画的美景,聆听到圣人如诗般的教诲。

今天,我们来学习《孔子游春》(板书课题)

简介孔子生平。

二、初步感知,了解大意

1.读了课题,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2.请大家带着问题快速默读课文,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3.检查学生自学生字词的情况。

4.通过预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生字和词语吗?

5.读了课文,你解开了哪些疑问?

三、自主学习,直击重点

一提到春游,我们肯定会兴奋不已,那孔子带着弟子们游赏完泗水河畔是一种怎样的心情呢?(兴奋、快乐等)

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语句看出来的?(“竟情不自禁手舞足蹈起来”)

孔子为什么会这样的快乐?请大家带着这个问题,去细读课文,找出有关的语句画下来。可以设身处地地去想,可以有感情地去读,也可以在感受最深的语句旁作上批注。

四、合作学习,深化理解

1.自学完的同学可以在组内交流读文后的感受。

2.全班交流。学生读出自己圈画的部分,并联系实际谈自己的感受。

3.引导学生按照三个阶段来品读课文。

①初步性认识--弟子言志

A.孔子是听完子路和颜回的志向后,听着颜回的志向歌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的。那么,子路和颜回的志向分别是什么?

B.颜回的“志向歌”里会唱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合理想象将歌词补写出来。

C.孔子听了弟子们有福同享、不为自己表功的志向后能不高兴吗,请同学们想一想,子路和颜回为什么会有这样高尚的志向的?请大家认真研读课文,从课文中寻找答案。

②深层次认识--师生悟理

A.子路和颜回之所以有这样高尚的'志向,是因为他们听了孔子关于水的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后,深受启发。孔子望着水说了怎样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呢,把它画出来读一读。

B.学生质疑:为什么孔子最后说:“水是真君子啊!”

在孔子眼里,水具有怎样的特点呢?(有德行、有情义、有志向、善施教化)这实际上也是谁具有的特点?孔子和弟子们谈论水的目的是什么?

C.大家请看“善施教化”的后面有一个省略号,省略了什么?(水的其它特点,也就是君子的其它特点。)谁能合理地补充一些其它的特点?(胸怀宽广、博学多才、孝亲敬长......)

D.孔子教育弟子们做人,却没有直接说教,而是用水来打比方,巧妙地暗示弟子,你觉得孔子是一位怎样的老师?

E.孔子的确是一位充满智慧、和蔼可亲、对弟子循循善诱的好老师。让我们一起有感情地朗读第八自然段,

在读中体会孔子的语气,语调以及语言中蕴含的深意。

③升华性认识--自然馈赠

A.孔子从泗水的绿波参悟出了做人的道理,说明了孔子是一位怎样的人?那到底是什么帮助了孔子悟出这个深刻的道理?请大家再次研读课文,想一想答案。(绿如翡翠的泗河水,说得更准确些是大自然母亲的馈赠)

B.课文中的哪些语句写出了泗水河畔美丽的春景,找出来,读一读。

C.赏析美景:

学生质疑:为什么称大自然是一位伟大的母亲?

讨论交流:这个句子写得很美,美在何处。读中想像,读中品味。

练习说话:仿照()是她()的()句式,展开想像,练习说话。

D.指导有感情的朗读,指导背诵。

④小结:

阳春三月,泗水河畔桃红柳绿,草色青青,春意盎然,置身于大自然母亲宽广的怀抱中,怎能不让孔子和他的弟子们心旷神怡,神情愉悦;当孔子欣然地接受了大自然母亲的馈赠,从泗水的碧波中参悟出做人的道理时,他又怎能不心花怒放;当孔子听到子路和颜回的高尚志向后,看到自己的教育思想在弟子身上生根发芽时,教书育人的快乐充盈着他的整个心灵,他怎能不高兴得手舞足蹈呢?

五、回读课文,总结收获

1.当我们跟随着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经历了一趟春光之旅,一趟精神之旅后,你有了哪些收获呢?

2.谈收获(可从词、句的积累,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表达方式诸多方面来总结,着重于谈文章的思想感情。)

3.积累词句:

如果积累的是自己喜欢的词语,则用这个词语造句;如果积累的是句子,则背诵这个句子。

4.课文结尾说:“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春意为什么会变得更浓呢?你能回顾课文,说说你的理解吗?

(春光不变,但人欣赏春光的心情在变;春光不变,但春光中人心中的春景在变;春光不变,但春光中人的思想境界在变;春光不变,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变......)

六、自置作业,课外延伸

《孔子游春》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感受泗水河边的醉人春意,体会第八自然段孔子所说的那段意味深长的话语所蕴含的道理。

3.凭借课文的具体语言材料,领会孔子的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

一.师述导语,导入新课。

1.你知道哪些孔子的名言?

2.孔子还有句名言:“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不论是波平浪静还是汹涌澎湃,不论是涓涓细流还是浩浩荡荡,不论是清水一泓还是烟波浩淼,都能让孔子这样的智者流连忘返,赏心悦目。这是为什么呢?课文《孔子游春》或许会给我们一些启迪。

二.精读课文:

1.浏览课文,找出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或者感受最深的内容。

2.过渡:泗水河畔美丽的春景和孔子意味深长的话给大家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3.重点学习第二节。

(1) 出示:

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习习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

(2)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泗水河畔美丽的春景?

(3)引导学生谈感受:泗水河畔的'春天美在哪儿呢?(从两个层次引导学生:一是景色美;二是语言美:叠词,比喻,排比。)

(4)指导朗读:春光是如此灿烂,你能把泗水河边的春景美美地读出来吗?

(5)练习朗读,指名读。

(6)过渡:这么美的春景,一定也激起了同学们对春天的美好回忆和无限向往,谁来给我们描给一下你眼中的春天。

(7)过渡:春天在我们的盼望中不知不觉就已来到了我们身边,让我们再一次感受这美好的春光。

(8)齐读这一段话。

(9)填空练习:这样的美景是大自然这位伟大的母亲造就的。你会用这样的句式来描写我们的大自然母亲吗?

(10)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滚滚的春雷)是她(前进)的(脚步)

(漫天的云朵)是她(洁白)的(裙裾)

(茫茫的大雾)是她(神秘)的(面纱)

(11)小结:你们简直就是诗人,你们用诗一样的语言给我们描绘出了诗一样美好的春天。

4.交流学习第二个重点段。

过渡:浪漫的泗水春景让人赏心悦目,孔子充满智慧和灵性的语言更给我们启迪。

出示:孔子凝望看泗水的绿波,意味深长地说;“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

(1)指名读。

(2)师述:这一段话的含义的确很深刻,读了这段话,你有疑问吗?

(3)四人小组交流解答这些问题。

(4)全班交流,师相机小结:

水滋润万物,哺育众生,像君子一样无私仁厚;

《孔子游春》教案 篇3

教学要求: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和师生间浓浓的情谊。

3.引导学生体会“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的涵义。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春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了,你能用一个字来概括一下你对春天的印象吗?两个字呢?用个成语行吗?

导读过渡:春意盎然,孔子带着弟子们来到了泗水河边,那里的春天怎样呢?

二、精读课文:

(一)出示:阳光普照着大地,泗水河边桃红柳绿,草色青青,习习的春风像优美的琴声,在给翩翩到来的春天伴奏。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广袤的大地是她宽广的胸怀,茂密的森林是她飘逸的长发,温暖的太阳是她明亮的眸子,和煦的轻风是她甜蜜的.絮语……

1、指名读,相机指导,再指名读;

2、大自然多像一位伟大的母亲!为什么说大自然是位“伟大的母亲”?自由读考虑;

3、学生交流,教师相机引导(联系生活,重点在母亲上:温馨、舒适、甜蜜)

4、再进行有感情朗读。

5、学了这小节,你有什么话要说吗?

过渡:泗水河边的春意很浓了,但是课文最后一节说:泗水河畔的春意更浓了。从“春意更浓了”你又能读出什么呢?

(二)、学生自由读课文3-17小节,考虑:你又读出来怎样的“更浓的春意”?

1.学生自由读课文,把自身有感受的句子画下来,在旁边写上批注。

2.小组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教师相机引导,朗读。

(1)教师的循循善诱;

(2)教育的效果(子路、颜回的语言);

(3)、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4)师生的朋友般的和谐,浓浓情谊。

4、重点学习:教师教诲

(1) 出示:孔子凝望看泗水的绿波,意味深长地说;“水奔腾不息,是抚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万物入水,必能荡涤污垢,它好像善施教化……由此看来,水是真君子啊!"

(1)自由读句子,仿照写句子(让学生上黑板写);

(2)交流评点句子;

(3)句子应该怎么写?学生交流;

(4)指导朗读理解、体悟这段话,然后学生再写句子,再交流;

(5)指导朗读这一段话;

(6)练习背诵这一段话;

(7)读了孔子的话,你想说什么吗?(真君子的涵义,结合资料学生自由表达。)

三、总结:学到这里,你还想怎么样?

四、作业:

1、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

2、语文综合实践:收集有关孔子的故事,言论,做手抄报。

3、语文综合实践:孔子和苏格拉底的异同点。

板书:

春意浓

孔子游春 真君子

春意更浓

《孔子游春》教案 篇4

文本(教材)是作者独特思想和体验的载体,为了让其发挥更大的功能、价值,实施新课程倡导的“生本”理念,不少老师加大了对文本价值和内涵的发掘,以增加文本资源利用的含金量,毋庸置疑,这对促进学生言语实践能力的提高和精神的成长有着诸多益处,但如果教师不能够深入细致地钻研教材、把握教材,一味地追求个性化的理解,反而会减损了教材的价值,使阅读教学走入误区。

《孔子游春》是苏教版小学语文12册中的一篇美文,文章说理透彻,浓浓的师生情谊宛若清水缓缓地流淌字里行间。尤其是论水一段,叙物明理,内涵十分丰富、厚重。笔者曾多次聆听多位教师执教《孔子游春》这一课,发现执教教师在教学时,在引导学生体会、领悟孔子论水的宏论时,对水和真君子间的联系把握不够准确,有的老师甚至引导学生偏离了孔子论水的目的。请看下面一段课堂实录:

师:孔子说的有道理吗?你由此想到了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

生1:由‘水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我想到了黄河;由‘水和顺温柔’,我想到了桂林山水,

由‘水穿山岩,凿石壁’,我想到了瀑布……

师:你的想象力真丰富!

生2:我觉得孔子论水很片面,“水流必向下”,只能说明水没有远大的志向,人们不是有句常话“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吗?可见,这不是君子的行为。

师:有道理!

生3:孔子说水能荡涤污垢,我认为应该是藏污纳垢才对,它包庇、隐藏污点,难道是君子的行为吗?

4:水不像孔子说的那样完美,比如说,泛滥的洪水曾淹没了多少农田,又让多少老百姓无家可归!

生5:为什么会有洪水?我觉得人类应该好好反省,如果不是你们乱砍滥伐,造成水土流失,又怎么会有洪水?

……

在上述片断中,学生把“水的德行”仅仅理解成“黄河”,把水的不同形态和相对应的景物联系起来,又在洪水的问题上有了争议,谈到了环保;显然,学生的这种建立在自己生活阅历和体验上的理解与感悟,已经脱离了文本主旨,甚至违背了文本主旨。面对这种浮浅的、片面的自由发挥,教师若不适时地正确引导,课文教学则失去了对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教育和引导,更无法继续深入下去,因为文中的第三部分弟子们各言其志就是在建立在论水的层面上的,子路之所以悟到应该“有福同享”,颜回之所以悟到应该做“不为自己表功的人”;都是悟到了孔子论水的主旨:即要做一名像水一样的“真君子”!由于上述案例中的老师忽视了文本内容的价值取向,所以导致下一环节的教学走入了误区,可以说,这节课看似体现了生本理念,实则是失败的。

教育是要解放人,而不是束缚人,更不是压制人(陶行知)。我们要解放学生,让学生敢说,敢想,敢干――敢于创造,善于创造。新课程强调尊重学生的独特感悟,并不是说可以摒弃课文的文本价值。怎样才能把人本理念贯彻到教学环节中从而使学生得到发展呢?特级教师于永正在总结推广其教学经验时指出,“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教学艺术来自于对教材的准确把握,因为没有一节充满艺术魅力的课,不是首先来自执教者对所教内容的准确把握上的。”笔者在认真学习于老师经验的基础上,对《孔子游春》一课进行了深入钻研,从文本语境出发,重视让学生联系已有的体验来感知文本,并对学生的一些感受和看法进行二次讨论。

笔者在进行本课教学时,从文本语境出发,重视让学生联系已有的体验来感知文本,并对学生的一些感受和看法进行“二次讨论”。

师:水与真君子之间有那些相似的地方?

生:“水奔流不息,是哺育一切生灵的乳汁,它好像有德行”。我认为水是生命之源,不论是人类、动植物还是其他生物,离开了水,都无法生存。

师:那你觉得水和真君子有什么相似的地方?

生:都有种奉献的精神!

师:说得好!水哺育着天下万物,君子呢?对社会、对他人有所帮助,他们都具有高尚的道德。

生:“水穿山岩,凿石壁,从无惧色,它好像有志向”。从这句话中,我感受到水非常勇敢,勇往直前。哪怕是前面有坚硬的山崖和石壁,君子也应该有这种品质。

生:我还想补充一点,我们都学过滴水穿石的故事,我觉得水还有恒心,毅力,永不半途而废。这也是君子应有的行为。

师:是啊,君子和水一样有志向,遇到艰难险阻也不退缩。

生:“水没有一定的形状,或方或长,流必向下,和顺温柔,它好像有情义”。

我从这句没有感受到君子的行为,相反,我觉得水好象没有骨气,你看它没有一定的形状,也就是说它不能坚持自己的原则,它流必向下,我感觉它好象没有进取心。

生:我不同意!“大丈夫能屈能伸”,弯曲不是倒下,而是为了更好地发展。我想,这也是君子的做法。

师:同学们听过这句话吗?“水唯能下方成海,山不矜高自及天。”水顺其自然而不争;甘愿处于人都厌恶的低下之地,这不也说明水有着君子般的谦谦之风吗?

生:水虽能荡涤污垢,可同时它也是藏垢纳污的场所,君子都是光明磊落的。这一点好像不能与君子相提并论。

师:水的本质是晶莹透剔的,放到水中洗的万物虽是不清洁的,可拿出来的'却是干净的、光洁的,它洗净了万物的污浊,这不正是君子所倡导的与人为善吗?

生:我明白了。君子正是以自己的言行影响着周围的人,用自己的美德影响着周围的人。

师:“善施教化”后有个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生:水还有君子的其他特点。

师:孔子不愧为古之圣人,他教育弟子做人,没有直接进行说教,而是用水来打比方,巧妙地暗示弟子。请你们想想,水还具备哪些君子的特点呢?

(心地善良、胸怀宽广、博学多才、公平公正……)

在这“二次讨论”中,通过师生深刻的对话,较好地挖掘了文本的人文价值,让文本所蕴含的智慧的光芒与学生生命的灵气碰撞,由此丰富学生的生命体验,实际上体现了一种新的价值追求。我们不难想象,有了这样的理解,学生再读课文可能就有更深的感悟,更能读出语感。

《孔子游春》教案 篇5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孔子游春》第2、8自然段,苏教版十二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

2、学会本单元的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莫泊桑拜师的故事,知道仔细观察、不断积累、勤奋练习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4、体会刘老师顽强的意志和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从中感受浓浓的师生情。

5、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师生间浓浓的情意。

6、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材料,体会同学们对母校、对老师和同学的眷恋之情。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孔子游春》第2、8自然段。

2、学会本单元的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

1、学习《理想的风筝》作者采用的见物思人,列举事例,边叙边议的写作方法。

2、体会《孔子游春》第八自然段孔子所说的那段意味深长的话所蕴含的道理。

2、能结合课文《明天,我们毕业》的具体内容说出一些重点的句子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

挂图、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13课时

21莫泊桑拜师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通过莫泊桑拜师的故事,知道仔细观察、不断积累、勤奋练习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4、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莫泊桑拜师的故事,知道仔细观察、不断积累、勤奋练习是提高写作水平的必由之路。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福楼拜的循循善诱和莫泊桑虚心好学、勤学苦练的精神。

教具准备:挂图、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初读课文,了解莫泊桑的背景,理清课文的脉络,指导分段和书写生字。

教具准备:挂图、录音机。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导入新课

1、揭示课题,简介莫泊桑:

莫泊桑(1850-1893):十九世纪法国文学史上短篇小说创作数量最多、成就最高的作家,人们曾称他是"短篇小说之王",他一生写的短篇小说将近三百篇,其中《我的叔叔于勒》《项链》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他的短篇小说构思别具匠心,情节变化多端,描写生动细致,刻画人情世态惟妙惟肖,令人读后回味无穷。2、谈话导入:像莫泊桑这样的大作家,并不是一开始就能写出好的作品,也有一个不断学习、不断提高的过程。那么,莫泊桑是怎样学习写作的呢?

二、初读课文,理清思路

1、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生词,教师正音。

"孜",平舌音;"吆喝"中的"喝"读轻声。

3、提醒字的写法。

"奈"上半部分要写得扁而宽,撇与捺向两边伸展。下半部分的"示"要尽量上靠。"陋"的最后一笔是"L"。"吆"的右边不能与"么"混淆。

4、交流学生不理解的词语,教案《苏教版十二册语文教案:第七单元》。

酷爱:非常爱好。

揣摩:反复思考推究。

烙印:烙铁烫下的印记,比喻深刻地留下印象。

孜孜不倦:非常勤勉。

滔滔不绝:形容连续不断(指话多)。

5、这篇课文写了件什么事?分段。

第一段(第1自然段):莫泊桑拜师的原因。

第二段(第2-9自然段):莫泊桑拜师的经过。

第三段(第10自然段):莫泊桑拜师的结果。

《孔子游春》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一、二、八自然段。

2、理解生字词,联系上下文体会成语的意思。

3、体会第八节中孔子所说的那段意味深长的话语所蕴涵的道理,领会孔子循循善诱的教育方法及师生之间浓浓的情谊。

重难点

通过多媒体课件的适时自主使用,生动形象地展示水在大自然中不同的形态,使学生加深了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孔子巧借水诱导弟子,教给他们做人道理。

一、揭题导入。

板书课题:孔子

师:孔子是谁?同学们课前搜集了资料,谁愿意上来为我们简单介绍一下。

师:同学们对孔子了解的还真不少!

(看网件关于孔子的介绍)

师:现在春暖花开,正是出游的好季节。于是孔子便带着他的弟子们去欣赏春天的.美景啦!

板书完课题:孔子游春

学生活动:

生1:孔子是春秋时期鲁国人,是我国古代的大教育家和思想家……

生2:南京的夫子庙就是纪念孔子而建的……

生3:……

生n:相传他有弟子三千,贤弟子七十二人………

生读题。

二、教学活动。

1、学习第一段。

(1)、(看网件上泗水图片)

现在我们随着孔夫子的脚步来到泗水河畔,你们喜欢这儿的景色么?

(2)看来同学们很喜欢这儿的景色,我们来读读课文是如何描写泗水河畔美景的。

(3)指导有感情朗读,读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引导学生朗读“大自然多象一位伟大的母亲!…”,体会排比句的用法。

部分学生试着在有感情的基础上背诵。

你最喜欢文中哪句对春天的描写,就先把他背下来。

(4)同学也很喜爱春天的美景,把它带到了教室里。

2、学习第二段。

师:泗水河畔的美景让人心旷神怡,可是孔子却顾不上欣赏,原来是奔腾不息的河水引起了他的思考。由这司空见惯的河水会想到什么呢?

师:看完了你想到了什么?

师:我们来看看孔子想到了什么?

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如下:

哺育生灵——有德行

流必向下——有情义

穿石凿壁——有志向

荡涤污垢——善施教化

适时引导学生体会水的特点与孔子联想到水的品质之间的联系,思考孔子对学生讲这段话的原因,明白孔子是在借水教育学生要做真君子。

指导有感情的配乐朗读。

教学省略号。

这里的省略号省略了什么?

你还能由这千姿百态的水想到什么呢?

三、当堂总结课文。

1、随孔老夫子去泗水河畔游春,大家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老师呢?

2、看来大家都觉得孔子关于水的论述很有哲理,那么我们一起来把他背诵下来,一起做真君子。

指导背诵。

学生活动:

生仔细看图,说出图中描写的景物,表达自己的喜欢。

生自读课文,体会哪些地方觉得写的美?感受到什么?

(生从“阳光普照”、“桃红柳绿”、“习习的春风”等处体会,把大自然当作母亲来写)

学生朗读,小组内评议再读。

学生仿照句式“()是她的()”展开想象练习说话。

各小组创作的春景图通过共享在班级中交流欣赏。

生欣赏表现水不同形态的视频。

指名说。

生读孔子的话,思考讲了水的哪些特点?孔子由这些特点分别联想到什么?

学生质疑。

生再看“水”的视频。

在小组内讨论对孔子话的理解。

小组汇报。

生第三次观看“水”的视频,补充省略号。

生1:……水好象很勇敢。

生2:……水好象很彬彬有礼。

生3:……水好象很宽容大度。

生4:……水好象……

…………

生1:他很有智慧,能够从水里看出这么多做人的道理……

生2:他对学生和蔼可亲,有问必答……

生3:他在讲水其实是想教育他的学生能作真君子……

………

生练习配乐背诵第八自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