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红楼梦》读后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红楼梦》读后感 篇1
开谈不说红楼梦,
读尽书诗也狂然。
一曲红楼多少梦,
情天情海幻情深。
这是清代诗人得舆写的《京都竹枝词》,读完这首诗,你应该知道讲的是哪本书了吧?对,就是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
红楼梦是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原名《石头记》。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爱情小说,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小说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矛盾冲突,揭示了封建社会走向没落,衰亡的悲剧现实。
《红楼梦》里面的人物形象各自具有独特的个性特征。
贾宝玉是个封建社会的叛逆者,他鄙视功名利禄,平等待人,尊重女性。林黛玉性格孤傲,多愁善感。薛宝钗温柔端庄。王熙凤精明能干,处事圆滑,泼辣狠毒。史湘云开朗豪爽,心直口快……
这本书有很多有趣的地方吸引着我,比如刘姥姥在贾府吃饭的时候说:“老刘,老刘,食量大如牛,吃头老母猪,不抬头!”说完就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
众人先还发怔,后来一齐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撑不住,一口茶都喷了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在桌上直叫“哎哟”!宝玉趴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叫“心肝儿”。惜春离了座,拉着她奶娘直叫“揉揉肠子”。
你们看是不是很好笑?感觉真的看到了那个好笑的画面。
在这本书里,我最喜欢的人物就是林黛玉了。
我觉得她非常可怜,她11岁时失去了父母,她是贾母的外孙女,和宝玉是青梅竹马。
虽然她性格孤傲,多愁善感,也非常爱哭,但是她琴棋书画,样样精通,特别是她的`诗写得非常好,在贾宝玉过生日时,她们诗社作诗比赛,林黛玉写了首《问菊》: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欲谁影,一样花开为底迟?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话片时?夺得了第一名。
林黛玉虽然才华横溢,但是她非常可怜,从小得了怪病,又因为不能和贾宝玉在一起,整天忧郁寡欢,最后,眼泪流干而死。
看这本书不同年龄段的人得到的感想也会不同,对我来说,我觉得作者非常有才华,整本书看下来,书中很多优美诗词,但最后的结果是不好的,我不喜欢这样的结局。
这本书的精彩故事还有很多,我建议大家去看一看,我还没有看够,我会反复的去多看几遍。
《红楼梦》读后感 篇2
一路有你,伴我走孤独,走过无知,走过稚嫩,多少次执子之手,便忘却尘寰,直到“滴残紫塞风前泪,惊破红楼梦里心”。
初读《红楼梦》,如同管中窥月,只知道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欢离合,无论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的初次相逢,还是到最后的黛玉焚稿、宝玉哭灵,都体现出他们的真挚的幸福却又照化弄人。待读到红楼儿女们的香消玉损,每每眼空蓄泪,才知晓人间不只是美好。还有那样一座姹紫嫣红的大观园,虽然终究也不是人间天堂,却至少隔断了许多园外的肮脏。可是当园外的势力一点点侵入园内,便是无可挽救的悲剧的开场。园内园外,竟是咫尺天涯。十二女伶的离乡怨,林黛玉的潇湘馆,薛宝钗的蘅芜苑,直至贾宝玉悬崖撒手遗红怨,唯与作者共掬一把热泪洒于闺阁之中。在很多时候,我总是觉得贾宝玉最终的出世是因为他的世界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化,是他终于明白他的斗争,他的思想其实全部是依附着家庭,他的家倒了,他的一切也完了,什么思想啊,斗争啊,统统没了,他不得不离家出走,也许是为了避祸,也许是无法承受。
“三春事业付东风,明月梅花一梦。”一部《红楼梦》,有多少作者的自伤。情痴抱恨长,是一个家族兴亡血泪,在这其中又有多多少少无可奈何啊。唐太宗的一句“以历史为镜,可以知兴替。”谁知千年后的一部《红楼梦》也道出了其兴替。在隐隐约约中,我也或多或少读出了多少堂堂须眉的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而“才自精明志自高”的如美画卷都被裹挟其中,飞鸟各投林,一番梦幻之后的“假语村言”又寄托着多多少少真挚的哀思呢?
衰落的贾府是不可逆的现实,同样也曾是作者头顶的一方天地,然而大观园中无数灵动的红颜,大多只是作者的思想,我在多少回读《红楼梦》之后,才知林黛玉和薛宝钗的战争,晴雯与袭人的战争,都是现实与理想的不可调和。而黛玉的风流婉转,晴雯的心比天高,正是作者最深的理想化身。而宝钗的经济学问,袭人的温柔和顺,却又是现实的闺阁尘缘。于是就知道了,贾宝玉和薛宝钗的存在,是不可避免的.,是现实的许多的弊漏却又根深蒂固,欲罢不能;而林黛玉和晴雯的逝去,也是理想的难行却至死不渝。理想与现实在此冲突,现实多弊却根深蒂固;理想难行却矢志不渝。可柔弱的理想如何改变黑暗的现实?“质本洁来又洁去”“一抔净土掩风流”这才是最深的悲剧,才是作者最大的苦闷。
当我合上书页,人去,楼空,青山依旧,夕阳残红。细细咀嚼书中那岁月的故事,年龄不同,心得不同。在一曲红楼的陪伴下,凝望,成长……
亲爱的红楼梦,是你,一点一滴地教会了我关于悲剧,关于美,关于理想,关于梦……
《红楼梦》读后感 篇3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小说以上层贵族社会为中心图画,极其真实、生动地描写了十八世纪上半叶中国末期封建社会的全部生活,是这段历史生活的一面镜子和缩影。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
有人把莎士比亚比作高山,我认为曹雪芹是一个大海。山再高,终有人可以登上它的顶峰,而大海,要想探究她的深底,却非常之难。“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曹雪芹在写这部书时,用了“谐音寓意”的手法,他把贾家四姐妹命名为元春、迎春、探春、惜春,这是谐“原应叹息”的音;在贾宝玉神游太虚幻境时,警幻仙姑让他饮的茶“千红一窟”,是“千红一哭”的谐音,又让他饮“万艳同杯”的酒,这酒名是“万艳同悲”的谐音,这样的手法几乎贯穿了全书。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黛玉低吟着的悲凉试句一直被古往今来的独孤人士吟唱至今,这句诗出自曹雪芹的手笔,似乎也暗示着这部小说的悲凉结局和它之中蕴涵着的封建社会独有的苍凉和无奈。
《红楼梦》在艺术上的成就是巨大的,这首先体现在典型形象的塑造上,它探索到人物灵魂的深处,描写了不同人物的精神面貌,塑造出不同的典型。这一大群性格鲜明,有血有肉,真实可信的人物形象,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道瑰丽的艺术画廊。在这一人物群中,不仅有大家闺秀,豪门公子如主人公: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王熙凤等。
《红楼梦》中除了众多的人物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之外,还有就是作者所要表达的一个主题,他没有明说,但通过这成百的众多人物的神志,语言,动作,心理活动表现的惟妙惟肖,一个庞大的繁荣的贵族大家庭,到后来的家破人亡妻离子散的下场,我们不难看出封建资本家的.无能以及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不长久,文中描述了如林黛玉,贾宝玉……
这样的“叛逆者”的形象,他们的爱情没有结果,甚至可以说凄惨,但他们代表的是新生命,敢同顽固势力作斗争的新主派代表,我们都江堰市知道林黛玉的眼泪。
但也知道她的尖酸刻薄以至使别人都嘲笑她挖苦她,我们也知道贾宝玉“潦倒不通世务,愚须怕读文章,行为偏僻乖张,哪管世人诽谤”纨绔子弟的形象,他们鲜明的人物性格也使黑暗中有了一丝亮光,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红楼梦》读后感 篇4
那个晚上,我抱着《红楼梦》,正津津有味地读着......不知不觉,我竟来到了一个宛如仙境的地方。咦,这是哪儿?我一边打量着,一边跨进那高高的门槛。一进门,便看见一位长得沉鱼落雁、闭月羞花的女子正由人扶着,只见她行动处似弱柳扶风,仿佛病若西子胜三分......刚想上去问问这是哪儿,却又见一位貌比潘安、风度翩翩的公子出来,定睛一瞧,觉得很眼熟却又说不上在哪儿见过,不料他们竟往一处去了,我也痴痴的跟在后面......
咦,这地方倒漂亮,不知是谁住的......正想着,他们已进了屋,不一会儿屋里便传来了欢声笑语。我扒着门,偷偷的往里打量:只见一位八旬老母正坐在宝座上,身旁并着几位貌美如花的姑娘和几位谈笑风生的夫人。我不禁细细打量起姑娘们,她们个个恍如仙子般脱俗,其中有两位长得异常美,一位是我之前见过的,另一位则脸若银盆,眼若水杏,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竟又是一个妙人儿。只见那公子时而和那闭月羞花的'女子说话,时而与那貌美如花的女子谈笑,我竟看呆了......忽醒,却见那身子娇弱的女子正向老母告退,我也竟撇开众人,随她去了,只见她来到一处桃红柳绿、有山有水的地方,拾了那些花将它们一一归类葬了,口中不觉又吟出一些令人伤感失魂的诗句。细听,却流露出对原先那位公子的相思之情。听着听着,我不觉落泪,觉得甚是感人。不久,那位公子竟也往这里走来,听到女子的喃喃自语后,不觉流下了泪水,远远的对着女子的背影痴痴地站着。只是葬花人尚未知觉,过了些许,两人便又都默默走了,我倒很希望他们能在一起,成为一对天合之作。可惜天意弄人,我偷偷在那府上逗留了些时日,却听有人说公子要娶小姐了,却不知是哪位小姐,大家都认为是那位貌比西施神似貂蝉的姑娘,听了那些传闻,姑娘十分高兴,我也站在门外,望着她的背影替她高兴,并真心祝福她。哪知,直到成亲前两三天,才传出消息:娶的是另一位脱俗而雅淡清新的姑娘。这造成的最终结果就是姑娘因听闻这个消息,气血攻心,悄无声息的离开了人间;而公子则在结婚后,离家当了和尚,指点教化人间......
我不禁为他们的命运感到悲哀,明明两人相爱着,却被人给活活拆散了。但那又有什么用呢,自古“媒妁之言,父母之命”谁都抗不过紧紧束缚住你的命运,虽说公子和原先那位小姐情投意合,但他们只是有命无运,终不能成为一对佳人。现在的社会是自由平等的,再也不会出现这样的悲剧了!
不觉,思索了一番后。一睁眼,竟发现周围依然摆着一堆书、一张小茶几和一盏台灯,回想起刚刚的景象,我不禁抿嘴一笑......
《红楼梦》读后感 篇5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前世的情缘,后世来还。一段神话揭开了尘封的记忆;一块宝玉勾出如烟雨如云的世事,如醉如痴的想念,一脉情思,让我们回味再三。
我曾感叹结局的悲哀,黛玉的抱憾而亡,宝玉的看破红尘,宝钗的夜对孤灯以及贾府的衰败萧条,我也曾抱怨曹雪芹的狠心:“为什么不成全宝黛的爱情,反使他们阴阳相隔,最后落得个天各一方,人世间就真的只有忧愁。与伤心的泪雨吗?”
放下这本书,却放不下一腔忧愁,放不下宝黛的爱情悲剧,放不下颦儿的泪,颦儿的忧,颦儿的愁,颦儿的苦。
她有闭月羞花之娇美,却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显出她的弱不禁风,她的泪眼朦胧,魂牵梦萦。她本是冰雪聪明的奇女子,魁夺菊花式的潇洒,芦雪庵中争联即景赋诗的`敏捷,与湘云月下吟诗的才情,至今还历历在目,她将无人能比的才情发挥得淋漓尽致,令我折服,令数千万人为其倾倒。但细细品来,纤巧感伤的字句后又隐藏了多少眼泪,多少辛酸。身世的凄惨,寄人篱下的痛苦。谁人知晓?孤傲自许的清高,天真,率直,反封建的叛逆性格,注定凄凉结局,泪尽而逝。
三月花朵验放花香满天,待遇却用除将一半半青春的碎片连同自己的泪珠。一起埋入芳草菲飞的泥土中。“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她把自己的渴望,梦寐,生活的苦涩全都埋入土中,却埋不掉孤独如影随形的孤独,与生俱来的孤独。
与宝玉爱情的凄苦,本是情投意合,情意绵绵,宝玉是他的知己。可天不由人,性格孤僻,人缘不好,成为她通往幸福大道的一块绊脚石,使得原本疼爱她的贾母对她渐渐疏远,胜利的天平自然倾向了城府极深的宝钗这边。凤姐的一出偷梁换柱计,使两人痛失所爱。爱黛玉含泪焚尸,含恨而去,从此阴阳相隔,搞玉疯疯傻傻,后看破红尘,消发为僧。可悲奇苑仙葩早做北邙乡女!
黛玉的悲剧,始于封建社会的黑暗,“女子无才便是德”的愚蠢,曹雪芹之所以塑造这样一个悲剧典型,可能是为了告诉世人。那时还有多少才情兼备的女子被封建社会的黑暗所淹没。在苦难中挣扎,多少才子厌恶官场?落得个一生贫困潦倒,曹雪芹是否也把自己的痛思寄托在这个奇女子身上呢?无人知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