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的读书心得
爱习作提供的苏菲的世界的读书心得(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苏菲的世界的读书心得 篇1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哲学启蒙书,她用深入浅出的文字想我们每个读者展示了哲学从古到今的发展历程。从苏菲在信箱中取出的一封写着:“你是谁?”的信开始,在艾伯特的指点下,苏菲从哲学的摇篮雅典出发,对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的哲学有了初步了解。她对文艺复兴时期的认识包括达芬奇的绘画、莎士比亚的戏剧、古登堡的印刷机……涉及艺术、科学、建筑、数学等许多方面。
至于近现代,艾伯特的“哲学函授课”包含了康德、黑格尔、弗洛伊德乃至于马克思的哲学思想。看这样一部作品,让我看到了全人类的文明。在苏菲的所到之处,到处都凝结着文明的精华。看过之后,我已经不仅仅是学到了一些东西,更重要的是心灵的震撼。“我思故我在”可读完全书的我却很茫然,我存在吗?不过是在这个时段、在这个特定的空间的相对存在罢了。试问,多年以后,一切都归于湮灭之中,我会存在?渺小的我会存在过,或曾经存在过?真不敢相信“恐惧”竟是我读完书后的第一感觉。我不知道他人读此书的.过程中是否会有这荒谬的感觉。
这是我真实而自觉荒谬的心灵体验。讫今为止,《苏菲的世界》是让我感觉最奇特的书,真的,在以往没有任何一本书会这样让我沉迷其间而深感“恐惧”,读后对这“恐惧”深感荒谬。要解决这种恐惧这中荒谬就只有通过自己的思考,通过思考来更加清楚的认识这个世界,这大概也是作者的最终目的吧!
苏菲的世界的读书心得 篇2
我读过许多名著,但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苏菲的世界》这本书。这本书主要写了14岁的少女苏菲不段地收到一些奇怪的信,从而她便迷上了哲学……
让你更加深刻的了解这个世界,这里面还有许多宗教。看了这本书之后,我对基督教有点感兴趣,不去为名利而烦恼,为死去的人和活着的人祈祷……这个世界上有许多东西是可以改变的,但也有许多东西是不可以改变的。世上所有东西都是由几个不变的物质所组成的';也有许多东西是循环不变的,草的轮回其实就是生命的轮回……
人的一生也许会遇到许多不幸,有些人能够坚强的面对,而有些人却选择了逃避,甚至甘愿失败,也有的人只会怨天尤人。《苏菲的世界》这本书的宗旨就是在不幸中寻找幸福,苏菲是幸运的,因为她为真理而活着,不是为别人而活着。一个人再有头脑,再有抱负,如果单单只是为他的“责任”而活着,那也许太没意义了。
我读了这本书之后最大的体会就是:人活着有很多原因,但最重要的是为了真理,生命的真理!
苏菲的世界的读书心得 篇3
我记得自己是在看完同名电影后去找来《苏菲的世界》这本书看的。我在图书馆找到唯一的一本92年版的《苏菲的世界》。说是“唯一”毫不夸张,当时的网上除了对电影的简单介绍,几乎找不到书的相关情况,“苏菲的世界”是一个非常冷门的词组,所有的中文网页搜索结果也只不过三页,而且大多是繁体。翻着泛黄的书页,我用了整个暑假的时间咀嚼完。期间思考的乐趣以及原著带来的惊喜伴我度过了几十个不眠之夜,受益匪浅。虽然电影的内容远没有原著的丰厚充实,但还是非常感谢它带领我走进了那个“世界”。看原著的过程像是登山,一级一级地爬上去,走到最后,你发现自己仿佛已经远离了芸芸众生,远离了庸碌的生活细节,你抬头望着星空,心中油然而生的`是崇拜和敬畏,然后,你试着向周围的同类呼唤,却发现他们总是不屑一顾。他们没有嘲讽,只是不解,然后走开继续他们无关痛痒的蜚短流长。
《苏菲的世界》本身只是一本所谓的哲学启蒙书而已,并不包括一切。可笑的是,我当时像一个意外获得宇宙最大秘密的小孩一样,对书上的每个字都视如蕴藏巨大能量的咒语。随之而来的是对生活中琐碎事务的极大厌倦感以及对大众口味中的盲目部分极度反感。这里不想赘言书中的内容,只是觉得一场梦醒来之后,人类是多么的孤独和可笑。在感叹宇宙和生命的同时,我也不禁唏嘘:人类只是进化链上的一环,那么的渺小!于是不得不对生命和自然产生敬畏,对上天的馈赠心存感激。哲学让我清醒,我学会了在不容乐观的现实中平静地走在路上,没有悲观,也没有愤世嫉俗,只是想明白了一些事情之后,一种坦然的心境。我很庆幸当时的自己在陷入迷惘前仔细读完了它,我知道,自那以后我的人生和态度将会改变很多,能有这样的改变也就够了。
《苏菲的世界》最好是仔细读过、思考过,至少要浏览过,毕竟它的讲解章节有些枯燥,需要很大的耐心。如果我到现在才读到它的话,相信自己已经习得的知识和形成的观念会影响阅读的质量,以那种废寝忘食的痴迷状态阅读一本厚达五百多页的哲学启蒙书,我想以后是不会再有了。所以对这本书更怀有特殊的感情。
苏菲的世界的读书心得 篇4
《苏菲的世界》讲述是从女孩苏菲一天放学回家接收到了一封神秘的信——你是谁?世界从哪里来?拉开序幕。通过一名哲学导师向苏菲传授哲学知识,苏菲了解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程——由前苏格拉底时代到亚里士多德、笛卡儿、黑格尔等人的思想。这些都通过作者生动的笔触跃然纸上,并配以当时的历史背景加以解释,引人入胜,令人回味无穷。在此同时,书中又提及挪威小女孩席德的爸爸,为了让他的宝贝女儿开始接触哲学,编出了苏菲的世界的故事。这整本书由这两个亦真亦假的故事互相穿插而成,使我看得饶有兴趣。虽说是哲学书,但曲折的故事情节和鲜活的人物形象又使人感受到了这本哲学书独有的魅力。虽然我对这类书籍还十分陌生,但在读《苏菲的世界》的时候,我却觉得读起来毫不费力,并没有我想象的哲学书那样深奥干涩、枯燥乏味。
“我是谁?”“世界从哪里来?”看上去虽然普通,甚至提问的人会被别人笑称为“呆子”但是这两个问题是蕴涵着很多的哲学意义的。我刚看到这两个问题,先是觉得简单,但后来细细一想,就觉得这两个问题很有意思,我是谁?万一我换了一个名字,我还会是自己吗?那我是谁呢?世界从何而来?什么是世界?它是怎么形成的呢?世界中包含着什么呢?这似乎有些令人头疼,但也很有意思,因为没有一种文化不关心“我是谁?”“世界从何而来”这样的问题。这就是哲学,比较饶舌但也很有意思的一门课程。似乎在哲学课上,提出问题要比解答这些问题简单得多。当然,哲学家不光要提出问题,还要去解答这些问题。
苏菲的哲学导师艾伯特把宇宙比作魔术师突然从一顶原本空空如也的帽子里拉出的一只兔子,而我们人类则是寄居在兔子毛皮深处的微生虫。而哲学家则是想看清楚整场魔术表演的奥秘而冒险死命攀到兔毛尖儿上的人。由此看来,哲学家就是一些好奇心很重的、为了探询奥秘不怕生命危险的、与常人不同而被常人称作“捣蛋鬼的”。哲学家对一切都感到惊讶,就像刚出生的婴儿对所有事物感到好奇一样。但是我,并没有哲学家的.精神,我是一个习惯了周围环境的人。哲学是包涵科学在内的一门课程,因为哲学家在解答一些他们所提出的哲学问题的时候,往往要用到科学来加以解释,其答案看起来便更为可靠。但哲学又不同于科学,在研究哲学问题的时候,我们可以用丰富的想象力去回答,就像在对大自然一无所知的时候,用神话来将它加以解说。这看上去一点儿也“不科学”。
《苏菲的世界》是一本风靡全世界的哲学启蒙书,可以说,《苏菲的世界》是一本令我对文学有了不同见解的书,文学,往往是感性的,而《苏菲的世界》则是理性的。关于类似的问题在书本中举到很多,是作者对人的本质人生终极意义的探索与思考的一本书。我知道我没有完全把这本书的深层含义与精华完全读透,读明白。但是我知道了,哲学,是一个人活在世上,必须要思考的。它甚至比我的高分还要重要。我要把《苏菲的世界》好好保存起来,等我再长大了一些的时候,我要再把这本书从头到尾细细咀嚼,与生活相结合地再去看一遍,再来品味一下这本书的内涵精髓。因为这本书不同于别的书——它是一本哲学书,而且是一本通俗的哲学书,简单易读,但又含义深刻它是值得我们去慢慢品味、细细咀嚼的一本书。每一个岁月过去,我对《苏菲的世界》又会有不同的理解。
苏菲的世界的读书心得 篇5
世界从何而来?在没有读过这本书之前,我从未问过或想过这个问题。或许是偶然间爸爸妈妈告诉我这里是世界,从此我就知道这儿是世界。一天当中,我会遇到很多人,很多事,但我却从未提出过一个为什么?不只是我一人,大家都把世界想得理所当然,世界仿佛与我无关。所以,作者用了很生动的比喻,宇宙就好像魔术师从帽子中拉出来的一只兔子,关于突然变出兔子的事,我们知道这不过是魔术师耍得把戏罢了。
我们只是想知道他如何办到而已。然而,谈到有关世界的事实,情况便有些不同了。我们知道这世界的不只是魔术师妙手一挥、掩人耳目的`把戏,因为我们就生活在其中,我们是它的一部分。事实上,我们就是那只被人从帽子里拉出来的小兔子。我们与小兔子之间唯一不同的是:小兔子并不明白它本身参与了一场魔术表演。我们则相反。我们觉得自己是某种神秘事物的一部分,我们想了解其中的奥秘。关于小兔子,最好将它比作整个宇宙,而我们人类则是寄居在兔子毛皮深处的微生虫。不过哲学家总是试图沿着兔子的细毛往上爬,以便将魔术师看个清楚。
一些地域,一些风土人情,但思想是没有限制的。苏菲只是书中的一个虚拟人物,你又是谁呢?苏菲是智慧的意思,苏菲的世界是智慧的世界,梦的世界。第一次读《苏菲的世界》懵懵懂懂,第二次,第三次,我会收获更多。
苏菲的世界的读书心得 篇6
每天11点农场主会按时给火鸡投食。聪明的火鸡,通过99天的观测,发现了这个伟大的定量——每天11点天降美食。结果到了100天,恰逢平安夜,农场主把火鸡烹饪了。
这是英国哲学家波特兰·罗素提出的“农场主假说”。这个理论我曾在三本书都有遇见。《黑天鹅》、《三体》,还有刚刚读完的《苏菲的世界》。
作为一本通俗易懂的科普读物,作者乔斯坦·贾德通过主人公苏菲的视角,带领读者畅游了一遍西方哲学的蜕变历程。重温哲学前辈的高光时刻,见识伟大的智慧。
说到哲学,你脑海中大概会浮现出灵魂三问——我是谁?我从哪来?要到哪去?这些深奥晦涩的终极命题。而《苏菲的世界》作为一本入门级的哲学书,从苏格拉底到柏拉图;从柏拉图到亚里士多德,对于西方每个历史时期的哲学家及其哲学体系,仅仅只是浅尝辄止。
虽然只是粗鄙地了解一下,对于我这个普通读者来说足够了。每个时期哲学讨论的话题都不尽相同,重要的是前人的思考方式值得我们借鉴。
除了按照时间顺序对西方哲学进行扼要简述以外,不断反转的故事情节也很吊人胃口。主人公苏菲和她的哲学老师艾伯特,只不过是一本名为《苏菲的世界》的书籍中的两个虚拟角色。而这本《苏菲的世界》是少校给女儿席德15岁的生日礼物,以此作为课外读物。当然少校和席德也是作者虚构的两个人物。
之所以把这本科普读物,写成俄罗斯套娃式的叙事结构,想必作者是在暗示读者:不要被习以为常的真实,束缚了我们的思维。
苏菲和艾伯特知道自己是少校笔下虚构的人物,作为读者的我们也知道少校和席德同样是作者虚构的人物。苏菲和艾伯特之于少校和席德,少校和席德之于乔斯坦·贾德和读者,谁是真实的人类,谁又是被人类创造的'虚拟人物,这本身就是一个可怕的哲学问题。就像农场主假说中傲慢的火鸡,绝对不会相信“每天11点天降美食”这个亘古不变的自然现象是人为操控;傲慢的我们,同样不会相信“四季轮回打雷下雨”这个亘古不变的自然现象是上帝之手的玩弄。
当你质疑有没有外星人的时候,你怎么能确定此刻外星人没有在做“有没有地球人”这方面思考?哲学的魅力便在于此。让人类明白自己一无所知,抱着质疑一切的态度,虚心向大自然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