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教案含反思
爱习作提供的幼儿园教案含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幼儿园教案含反思 篇1
设计意图:
小班是幼儿动作发展最关键的时期,我班幼儿对体育活动十分感兴趣,滑板又是幼儿最喜欢的体育器械之一,在认识滑板的同时,我们以趣味的“小蝌蚪”形象初步让幼儿学习做滑,幼儿参与性很强,户外活动中会大叫“我是小蝌蚪”。
在幼儿逐步掌握坐滑的本领后,我设计了本次活动,运用了“小青蛙”情景化的教学手段,学习趴着滑的动作,激发幼儿学习的欲望。
活动目标:
1、掌握和巩固滑板的动作要领,发展幼儿四肢协调能力。
2、乐意大胆的参与活动。
3、通过活动锻炼幼儿的跳跃能力,让他们的身体得到锻炼。
4、能根据指令做相应的动作。
幼儿园小班体育教案《好玩的滑板》
活动准备:
1、幼儿以认识过滑板。
2、幼儿每人一个滑板,平衡木二个,大球一个
活动过程:
一、准备活动:
1、幼儿有序地进场,坐在滑板上。
2、“小蝌蚪”模仿操。
3、“小蝌蚪”学习本领。
二、游戏活动:
1、“小青蛙”找食物,学习趴在滑板上滑动的动作。
2、小青蛙抢皮球,比一比谁滑得快。
3、小青蛙钻桥洞。
4、小青蛙找食物,学游泳。
三、结束活动:
1、幼儿将滑板摆放整齐。放松游戏:找乖乖。
活动反思:
这次游戏叫“快乐玩滑板”,听到可以玩滑板,小朋友们都很兴奋,有些会手舞足蹈、乱跑乱跳。到了户外玩游戏小朋友们都很欢悦,这带来的一个负面效果是纪律难以控制,易造成局面失控。小朋友排好队,站好,听我说话,这个过程也花了不少时间和精力。若是没有老师的帮助,估计我花的时间和精力会更多。到后来回教室玩游戏时用了铃铛,纪律马上好多了。下次带着铃铛去户外游戏会有利于游戏的顺利开展。
这次游戏的'缺陷仍是在讲解规则这个环节。我只是站着,手拿滑板和小朋友讲述游戏规则,而自己没有进行现身示范或者是请个别小朋友来示范。解说也不够到位。在讲解“用胸贴在滑板用手向前滑”时,没有讲准确,应该说是用“胸腹部”去贴,而且提示在用手滑的同时将脚翘起来,可以减少摩擦滑的更快,若是当时有请小朋友示范这样的错误时可以弥补的,将游戏玩法说的到位准确。所以游戏示范在游戏活动里起着有相当重要的作用的。在游戏解说方面我还需要多加注意,吸取经验教训,总结过失,尽快进步起来。
不仅如此,我在细节把握方面也有很大不足。对小朋友的指导用语要精确,多用儿童化的语言,注意说话的词语把握,尽力做到一个老师的样子。
在带游戏活动时,要在脑海里面认为“他们是不会玩这个游戏,我要教他们玩这个新游戏”,而不是想着“他们已经会玩这个游戏”,这样行为表现方面也会有改善,游戏解说也会更加精细,减少一些错漏失误。
一句话,同志尚需努力,而我一直在路上。
幼儿园教案含反思 篇2
活动目标
1、通过观察图片,讲述画面内容。
2、能安静倾听同伴,并愿意在集体面前大胆的表现自己。
3、引导幼儿细致观察画面,激发幼儿的想象力。
4、激发幼儿感受到同伴之间相互关心,帮助的情感。
5、鼓励幼儿大胆的猜猜、讲讲、动动。
教学重点、难点
我确立了目标的整和观,科学观,系统观,使活动呈现趣味性,综合性,活动性。《纲要》的基本点是以儿童发展为出发点和归宿。因此,在教学目标的确定和教学方法,过程的设计上努力体现以儿童发展为本的现代幼儿教育理念,把”乐意参与讲述活动,并能鼓励幼儿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大胆,合理地进行想像和讲述,作为本次教学活动的重点。活动的难点在于让幼儿知道“奇怪苹果”的“奇怪”的处,理解故事的寓意。
活动准备
1、奇怪的苹果的大挂图
2、歌曲《我的好妈妈》
活动过程
根据小班幼儿学习语言和年龄的特点,结合幼儿园教学工作原则和本次活动的目标,我设计以下四个环节:
一,利用学过的儿歌《我爱妈妈》,引导幼儿应怎样关心妈妈。
妈妈整天上班很辛苦,因为无论什么天气都要坚持上班,而且下班之后还要照顾自己。那我们小朋友应该怎么办呢,能为妈妈做些什么呢,利用幼儿已有的经验,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活动一开始,我就提出问题,为下面的讲述作铺垫。
二,出示挂图,引导幼儿观察
这一环节通过让幼儿逐步观察你图片,第一幅图片上你都看到了什么,这会是在什么地方呢?桌子上有什么呀?第二幅图上,请你想想毛毛虫妈妈对什么咬了一口苹果想起了小毛毛虫呢?第三幅图上,小毛毛虫为什么那么的着急呢,它们之间会说了些什么呢,请你说一说。最后一幅图上,你又看到了什么,毛毛虫妈妈和小毛毛虫它们为什么会这么高兴呢?
三,以图片的导入,自然导出故事《奇怪的苹果》
利用挂图和上面的提问,完整的讲述画面上的内容,画面上的毛毛虫妈妈和小毛毛虫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教师有感情的讲述故事,并对故事进行提问,进一步的理解故事。1)故事的名字叫什么?故事中都有谁?2)毛毛虫妈妈下班回家看见桌子上有什么?3)毛毛虫妈妈就走过去拿起来咬了一口,啊!苹果怎么了?4)咦!苹果的一侧怎么被人咬过呢,心想一定是被谁咬过的?5)小毛毛虫发现那苹果好甜好甜,自己不舍得吃掉,把它留个了谁呀?6)那小朋友有好吃的、好玩的应该怎么做呀?并为第四个环节“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埋下了伏笔。
四,移情讲述
主体升华,以幼儿为主体,小毛毛虫吃到好吃的苹果不舍得吃留给了妈妈,因为它知道妈妈下班回来后一定会很累、很渴,所以小毛毛虫不舍得吃留给了妈妈。如果换成是我们,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创造条件让幼儿参与活动,在前面活动的经验基础上让幼儿的思维得到充分的发展。
五、以歌曲《我的好妈妈》来进一步知道妈妈的辛苦,知道自己该怎么做。
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利用歌曲来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教学反思
1,讲述在前,故事在后。
我在设计这一活动时,打破以往上语言课的常规模式,教师通常是一味的讲,不让幼儿参与观察,不去思考,往往都是教师自己包办代替。这个环节的巧妙之处在于,既让幼儿通过画面进一步的观察,练习幼儿的观察能力,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同时也让幼儿和自己的生活相联系,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来说说自己应该怎么做,所以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得到了发展。
2,开放式教学情境:本次活动采用了开放式提问,开放式情境。
在语言教学活动中,提问的恰当与否非常关键,而传统的语言活动的提问,比较单一,封闭。开放性提问则是一种全新的提问方式,它是以幼儿为主体,强调幼儿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水平,引导幼儿自己观察和认识世界,从而建立起全新的师幼互动关系的提问方式,它不仅有利于培养幼儿思维的独创性,变通性,精密性,还有利于锻炼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师通过两个问题“毛毛虫妈妈为什么这么高兴”及“那我们小朋友又好吃的、好玩的应该怎么做呀”,让孩子在已有的生活经验基础上合理想像。
3,根据小班幼儿的语言教学目标和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以幼儿的需要为基础,能把语言讲述活动与生活经验有机地结合起来。
幼儿园教案含反思 篇3
活动目标:
1.幼儿会用对折的方法折出小猫头,并添画猫的眼睛、鼻子、嘴巴,胡须。
2.发展手部小肌肉群的灵活性。
3.培养幼儿耐心完成任务的习惯,享受折纸活动的乐趣。
4.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大胆自信地向同伴介绍自己的作品。
5.增进参与环境布置的兴趣和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重难点:
会用对折的方法折出小猫头。
学习添画,添画出小猫的特征。
活动准备:
1.小猫图片。
2.《找小猫》音乐。
3.小猫折纸示意图。
4.正方形彩纸、水彩笔、固体胶,绿色画纸若干。
活动过程:
一、让幼儿认识小猫
1.玩听说游戏“看谁说的对”引出小猫,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
教师:我来说; 幼儿:我来听; 教师:想一想,猜一猜,什么动物咩咩叫?
幼儿:小羊小羊咩咩叫。 以此类推,分别替换小动物小鸡、小鸭、小猫。
教师:孩子们,你们爱这些小动物吗?那我们来唱首歌送给它们吧。 (放音乐,歌唱“我爱我的.小动物”) 2.让幼儿观看小猫图片,认识小猫脸部轮廓。 教师:你们唱的真棒,今天小猫来到我们班做客啦。小朋友们看看小猫是什么样的? (重点引导幼儿从小猫的耳朵、眼睛、鼻子、嘴巴及胡须进行观察描述)
二、引导幼儿观察小猫的折法。
老师示范讲解步骤:
教师:小猫可爱吗?你们喜欢它吗?今天老师教你们一个新的本领——折纸:可爱的猫咪。想不想学?那请小朋友先仔细看好老师是怎样折的。
1.先将正方形对角折成三角形,抹平。
2.再将三角形中间的角对着自己,将左右两边的角向下折。
3.最后将中间的角向上折。折纸部分已经完成,将小猫脸翻过来,画上眼睛、鼻子、嘴巴和胡须,可爱的小猫脸就完成了。
三、出示示意图。
让幼儿一边看示意图一边折纸,添画。 提醒幼儿角对齐、抹平。幼儿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教师对幼儿作品进行评讲,好的作品给予表扬。
五、音乐游戏《找小猫》。
活动反思:
在开始部分,我用语言对小猫外形进行总结,并示范折纸的过程,培养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结束部分幼儿不仅能体验到成功感,而且在活动结束后我们进行互赠礼物,也增进了同伴间的友情,用小猫喝水的方式引导幼儿喝水,符合小班年龄特点。本次活动也主要让幼儿掌握简单的三角形的折叠方法,本次活动大部分幼儿掌握的还是不错的,在手工这方面我们会多多加强。让幼儿得到更多的锻炼。
小百科:猫,属于猫科动物,分家猫、野猫,是全世界家庭中较为广泛的宠物。家猫的祖先据推测是起源于古埃及的沙漠猫,波斯的波斯猫,已经被人类驯化了3500年(但未像狗一样完全地被驯化)。
幼儿园教案含反思 篇4
活动目标:
1、理解画面内容,能用自己的语言大胆地讲述,培养幼儿的阅读兴趣及口语表达能力。
2、学习句式:“哦,XX就是你的太阳帽”,知道一些防暑降温自我保护的方法。
3、知道关心孝敬长辈。
4、通过语言表达和动作相结合的形式充分感受故事的童趣。
5、喜欢并尝试创编故事结尾,并乐意和同伴一起学编。
活动准备:
1、实物太阳帽一顶,贴绒教具小姑娘、太阳帽、花瓣、小蚂蚁、荷叶等。
2、大图书一本及多媒体课件。
3、20xx年第8期《咪咪画报》每人一本。
活动过程:
一、出示实物,引发猜想
1、出示太阳帽,请幼儿说说它有什么用?
2、夏天到了,带上太阳帽真凉快。小朋友们都有太阳帽,那小动物有太阳帽吗?它的太阳帽又是什么呢?
反思:开门见山,直奔主题;“小动物有太阳帽吗?”在人们的眼中小动物是没用太阳帽的;老师的提问抓住了孩子好奇的心理,孩子们顺着教师的思路展开联想,发展了幼儿的想象力,同时也激发了幼儿的阅读兴趣。
二、自主阅读、了解大意
出示图书,引导观察“在这本书的第一页和第四页里藏着一个好听的故事,它究竟讲了一件什么事呢?请小朋友们自己看看,注意看清图上的画面,想想是什么意思并轻声的告诉同伴。”
反思:“太阳帽”这一故事,选于20xx年第8期《咪咪画报》一书,其画面色彩艳丽,情节简单却内容丰富,蕴涵着很好的防暑降温自我保护及情感教育,在盛夏来临之际选择其内容适时适宜,并拓展了我园。同时,自主阅读、了解大意,打破了阅读活动固有的教学模式,让幼儿成为学习的主人,符合《纲要》精神。
三、播放课件、观察体验
1、观察课件第1幅。
师:老师把故事制作成了课件,请小朋友看看;图上的小姑娘叫贝拉?她戴着什么?心里怎样?你是怎么知道的?
2、观察课件第2幅。
师:贝拉遇到了谁?他们会说些什么?
师:小蚂蚁在做什么?它把什么顶在头上,为什么?组织幼儿学习短句:“哦,花瓣就是你的太阳帽。”
3、观察课件第3幅。
师:你们看到些什么?
师:小青蛙在做什么?它把什么顶在头上,为什么?
师:贝拉看到了,会说什么?组织幼儿学习短句,“哦,荷叶就是你的太阳帽。”
4、观察课件第4幅。
它是谁?它的太阳帽又是什么呢?学习短句:“哦,大树就是你的太阳帽。”
5、观察课件第5幅。
师:它是谁?许多的小动物都有太阳帽,它有吗?
师:小袋鼠不用花瓣、也不用荷叶、更不用躲在大树底下呢?为什么?
师:为什么袋鼠妈妈头上有汗,而袋鼠宝宝却没有呢?帮助幼儿理解“哦,原来妈妈就是你的太阳帽。”
6、观察课件第6幅。
贝拉在干什么,她的帽子哪去了?为什么她要脱下太阳帽呢?
7、观察课件第7幅。
师:这是什么地方,贝拉会对***妈说些什么?
师:贝拉、小蚂蚁、小青蛙、袋鼠都有“太阳帽”,贝拉的妈妈有吗?她的太阳帽又是什么呢?理解并学习短句“我明白了。妈妈,家就是你的太阳帽。”
反思:现代电教集文字、图形、图像、动画、影象和声音多种方式显示教学信息。它新颖生动,感染力极强;它具有形象化和表现手法多样化的特点,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改革老套的教学方法,优化传统的`教学过程。该课采用电化教学,集声音、图像于一体,变静态为动态,深深的吸引了幼儿,充分调动了幼儿的积极性。
四、总结提练,情感提升
1、太阳帽这本书都讲到了谁,还有些什么东西?(师根据幼儿所说,逐一贴出。)
2、请你帮它们找找自己的朋友,并用一句话来说。花瓣、荷叶、大树还可以是谁的太阳帽?
3、指读游戏:幼儿根据教师或小老师(能力强的幼儿)的描述,在书中寻找相同的画面,进一步激发和维持幼儿阅读兴趣。
例:请小朋友翻到第3页或请小朋友翻到胸前有袋子的小动物哪一页,说说图上讲了什么。
4、讨论:最后一页,当贝拉高兴的说完“我明白了。妈妈,家就是你的太阳帽。”妈妈为什么要搂着贝拉,还说“是呀,还有我的贝拉。”?
(贝拉在外面玩不仅仅只是想到自己,回家时还为妈带回了野花,问妈妈在家热不热,关心爱护自己的妈妈。妈妈觉得贝拉是个懂事关心她人的孩子,所以搂着贝拉;还说贝拉是自己的太阳帽。我们小朋友也要象贝拉一样做个懂事关心他人的好孩子。)
反思:维果茨基认为:“幼儿的任何学习活动都需要中介因素,需要通过符号来帮助他们提升和巩固学习经验。”为此,教师通过句式的学习与提炼帮助幼儿掌握其主要内容并抓住其核心问题有意引导(为什么袋鼠妈妈头上有汗,而袋鼠宝宝却没有呢?最后一页,妈妈为什么要搂着小女孩?)将幼儿的思绪引向深处,步入了情感的殿堂,教学环节层层递进。
五、完整欣赏,感知意境
这本书讲了一个非常优美的故事“太阳帽”它告诉我们自然界中有许多可用于避暑的东西,我们一起来告诉大家吧。(师幼依大图书讲述故事)
反思: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说开了,本环节拓展了幼儿的扩撒思维;同时,也发展了幼儿的口语表达能力。
六、户外活动,实际体验
小朋友们,太阳帽的故事讲完了,它告诉我们夏天戴上太阳帽,真凉快,外出时可别忘了!等会我们去外面玩,有帽子的可戴上,没帽子的想办法使自己更凉快。
反思:孩子们到了户外,高兴的玩了起来;不时抬头看看,寻找着自己的“太阳帽”这一环节不因阅读而阅读,起到了学以致用的作用,促进了幼儿的可持续发展。
活动延伸:
1、制作帽子,防暑降温
2、续编图书,发展能力。
3、提供道具,表演故事。
幼儿园教案含反思 篇5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掌握双脚在直线两侧左右交替行进跳和立定跳过障碍物的动作要领。
2、锻炼幼儿不怕困难,勇往向前的意志。让幼儿在活动中体验成功的乐趣。
3、发展幼儿的观察比较能力。
4、在活动中,让幼儿体验与同伴共游戏的快乐,乐意与同伴一起游戏。
活动准备:
1.边长30厘米的拼板人手一个,拼板连成方框3个,2cm和5cm高的积木各4块。
2.录音机,音乐磁带。
活动过程:
一、开始部分
1.利用拼板玩开汽车游戏,能根据教师提示的信号及时变换或调整自己的运动状态。
师:小朋友,天气这么好,让我们把拼板变成方向盘,开着汽车去青青草原郊游好吗?(快开、慢开、停)
2.热身活动:做拼板操,动作节奏快。音乐《繁荣昌盛》
3、探索拼板的多种玩法。
(1)师:拼板除了可当方向盘开汽车玩,做拼板操外,还可以怎么玩?请你们找个空地方玩一玩,看谁玩得好,我们跟他学。
(2)交流、分享拼板的不同玩法。
师:看,某某小朋友会用垫子玩骑马游戏了,我们一起跟他学一学。
(以此类推,引导幼儿相互学习拼板的玩法。)
二、基本部分
1.产生活动兴趣。
请幼儿小结拼板的玩法,教师介绍新玩法:左右交替跳。
2.学习基本动作。
(1)教师讲解示范侧跳的基本动作。
请2——3位幼儿示范,学习方法,教师再重点交待要求:起跳时,并并脚,弯弯腿,用力摆臂向侧跳。(教师边念儿歌边示范双脚并拢、屈膝、摆臂跳过拼板的动作。)
(2)教师带领幼儿集体练习,帮助幼儿初步掌握侧跳的基本动作。
师:你们想不想试一试?你会在拼板两边跳来跳去吗?听口令,练习两次。第一次慢跳,第二次快跳。
3、幼儿分组结伴,练习行进跳。
师:请小朋友到空一点的地方把小路变长一些,看看能不能依次从拼板的这头左右交替跳到对面去。
(1)幼儿站在三路纵队后,教师请一位幼儿示范连续跳过小路再跑回来。讲解动作要领。(教师重点提醒幼儿要双脚并拢、屈膝、摆臂跳过垫子.注意要等前一个幼儿跑回击掌时,自己才起跳。跳过的人要到队尾去。比比哪队跳的又快,队伍站的'又好。)
(2)幼儿迂回练习2遍。教师巡视并指导个别幼儿掌握侧跳的基本动作。
4、尝试行进跳和立定跳
(1)出现拼板方框,让一幼儿示范跳过方框的动作。(教师强调动作要领:脚靠近方框,双腿屈膝,用力摆臂,同时登地用力,并轻轻落地)
(2)幼儿练习一次,并纠正其错误动作。
5、游戏“勇往直前”,增加基本动作练习的密度。
①交待游戏名称、玩法和规则。
师:现在老师带小朋友玩一个游戏,名字叫《勇往直前》。我们要跳过一条小路和方框,但每个关口的方框都不一样高,你能发现他们有什么不同吗?(第三关的高度最高,)每次你只有1次机会,每通过一关都有一个小奖品,通过三关,可以得到一个更特别的奖品,比比谁能冲到最后一关。规则:双脚不同时落地,碰到小路和方框,算犯规,并取消继续闯关的机会。
②幼儿挑战游戏,及时颁奖。
③反馈游戏中出现的问题,(请幼儿注意靠近栅栏再跳,要用力摆臂、屈膝蹬地跳。)
三、结束部分
1.播放《深呼吸》音乐,师幼一起做放松腿部的游戏。
2、教师小结幼儿活动情况
3、再次尝试拼板的新玩法。(根据时间适时调整)
①少部分幼儿玩拼板“履带小坦克”的游戏。(将场地上的3个方框利用起来,2—3名幼儿站在方框里,依次向前行走)
②部分幼儿骑拼板“小马”离开活动场地。
活动反思:
在中班我们努力为孩子们创造条件,给他们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组织和帮助他们投入到中。孩子们不仅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而且通过的游戏,我们也很好的解决了孩子们在奔跑拐弯时不协调的问题,让他们学会了在面对面跑的过程中侧身相让的能力。让孩子们健康身心、活泼个性,给他们带来了的快乐。
幼儿园教案含反思 篇6
活动目标:
1、学习尝试用胶泥团圆,并用小竹棍串起圆球制作糖葫芦串。
2、喜欢胶泥,感受泥工的乐趣,体验活动的快乐。
3、不要将小竹棍对着自己和别人的脸。
4、激发幼儿感受不同的艺术美,体验作画的乐趣。
5、在浸染、欣赏作品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活动准备:
已分好的各色胶泥、小竹棍、货架、已有尝试做棒棒糖的基础
重难点:
掌握团圆和串的技能
能将糖葫芦团揉得圆圆的
活动过程:
一、游戏:猜猜看。激发幼儿兴趣,导入课题
小结:冰糖葫芦是我们中国北方人们常吃的一种传统小吃,它酸酸甜甜的,你们喜欢吃吗?
二、教师制作,幼儿观察糖葫芦的制作过程
讨论:
1、手指要伸展、撑展,不能弯的,为什么?
2、教师展示自己做的糖葫芦,让幼儿说出它们的`颜色
3、它和棒棒糖一样吗?为什么?
三、幼儿制作糖葫芦,教师巡回指导
四、指导幼儿将已做好的糖葫芦放到货架上。
结束部分:
共同欣赏,分享成功的快乐
活动反思:
在活动中通过实物:冰糖葫芦引入话题,与幼儿围绕冰糖葫芦的味道、形状、颜色进行讨论,之后通过观察制作步骤孩子们了解了制作方法。在孩子的操作中老师适时介入、指导,在操作中孩子学习了团圆和串的技能,整个过程井然有序,孩子们不仅体验到制作糖葫芦的乐趣而且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活动中巩固了对三原色的认识和加深了对“一个一个成许多”的理解,整个过程循序渐进,效果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