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鲁迅读后感

2025/09/09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鲁迅读后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鲁迅读后感 篇1

鲁迅的名字,是家喻户晓的。但在我的心目中,一度是高不可攀的。据说他写的文章很难懂,据说他的文思耐人寻味。再加上“家喻户晓”的冠名,诸如“中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等,都让人与这位“大人物”难以亲近。可是,课本中的文章分明在打破心目中那个“神圣”的印象,迅哥儿也有烂漫的童年,被禁锢的童年。

而当看完整本《朝花夕拾》,鲁迅的童年,鲁迅的青年时期,都历历在目地展现在面前。《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散文集《朝花夕拾》中的一篇文章,文中充分描绘出百草园这个荒原充满着无限的乐趣,那儿有“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这里无疑不是一座儿童的乐园,无不充满生气,无不充满快乐,难怪鲁迅先生喜欢这儿了。当鲁迅先生到了要上学的`时候了,家里将他送进了三味书屋。三味书屋是鲁迅先生的老师家的书房。进了三味书屋,鲁迅先生开始了乏味的学生生涯。“每天只读书,正午识字,晚上对课”,这便是他的工作。

鲁迅先生上的是私塾,在教学方法上,先生完全采用注入式。讲课时,先生正襟危坐,凡先生规定朗读之书,学生须一律背诵。另外,私塾中体罚盛行,遇上粗心或调皮的学生,先生经常揪学生的脸皮和耳朵、打手心。这样的教育束缚了学生爱玩的天性。作为中学生的我们总在埋怨学习负担重,但和当年的鲁迅比起来,我们又是多么的幸福!我们现在上的学校,每天都安排丰富的课程,在课上我们可以各抒己见,还有动手实践的机会,老师是我们的良师更是益友。

鲁迅先生的这篇充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给我的感受一切都是那么天真烂漫,令人回味,也引起了我心中的共鸣,真不懂自己怎么会那么喜爱《朝花夕拾》中的这一篇,也许是作者以一个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读起来让人感到亲切,充满激情。

鲁迅读后感 篇2

今天,我读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篇文章,读完之后受益匪浅。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篇文章是作家周晔为纪念伯父鲁迅先生而写的一篇回忆性文章,相信很多读过这一篇文章的读者都被文章所写的鲁迅先生的形象所震撼了,我也不例外,我从文章的字里行间看到了一个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鲁迅先生,我们从作者对伯父的回忆的一系列描写,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周晔对伯父鲁迅先生的深切怀念、热爱以及敬仰之情。

读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一篇文章,我被震撼了,我被感动了,我还受到了很大的启发。鲁迅先生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他是中国文学的奠基人,他是一个真正的大文豪。我国伟大的领袖毛泽东主席曾经这样评价鲁迅先生:“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由毛泽东主席这一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到鲁迅先生这一个人、鲁迅先生身上所代表的文化素养在当时那个年代所具有的地位是多么高和号召力是多么大,就连国家领导毛泽东领袖也对他赞不绝口。多少年来,鲁迅先生所写的文章,激励着多少读者前进,他写的的名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更是中华儿女学习的榜样。他是人民眼中真正的“民族魂”。

鲁迅先生去世了,多少人民百姓冒着生命的危险也要来吊唁他,不正告诉了我们,鲁迅先生爱人民百姓,而鲁迅先生也同样受到了人民百姓的爱戴吗?是的,没错,鲁迅先生为人民所做的一切,人民永远不会忘记,鲁迅精神永垂不朽,鲁迅先生虽死犹生,他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

鲁迅读后感 篇3

书,是一杯苦而甜蜜的咖啡,教育我们要学会吃苦;书,是一杯纯洁的茶水,告诉我们要学会真心品尝;书,是一杯让人苦色至极的良药,告诉我们要知道劳动人民的辛苦。

前几天,我读了一篇周晔写的文章,以一个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鲁迅先生为主题,记叙了:“我”有一个人人尊敬的伯父——鲁迅,在一家人吃饭时,他告诉我看书要认真不能马虎,同时,要待人真心,做事细心,看书要专心。

还有一次在伯父家里,伯父用浅短的一句话:“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告诉了“我”当时旧社会的白色恐怖,革命者遭受迫害。(把自己的鼻子“碰扁了”)。教育了“我”一定要做一个对人民、对社会有用的人。

一个夜晚冰冷冷的,伯父和爸爸救助了一个车夫,当“我”问他们为什么要救那个车夫时,伯父的脸没有了以前那慈祥的表情,反而用严肃的脸面对着我,不说一句话,那时,我又懂得了:帮助别人是不须要任何理由的。伯父逝世后,女佣阿三对我说起了伯父在世时,每当夜晚来临,伯父独自一人在房间写文章,传出一阵阵咳嗽声,而他却叫女佣去休息。这时,我才真正懂得了要怎样关心别人,怎样真心对待别人。

读了这篇文章,我悟出了一个深刻地道理:我们今天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是先辈革命者用生命换来的。因此,我们要用心去对待每一个人,继承光荣传统。用心读书、不断进取。最后,我们还记住一句话:帮助别人不用任何理由的!

鲁迅读后感 篇4

前几天,我学习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后,颇有感触。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内容不是那么错综复杂的,主要讲了三件事。

第一件事主要讲了作者周晔读书不认真。读《水浒传》只是囫囵吞枣,复杂的内容全搞不懂。当鲁迅先生问起的时候,小周晔就张冠李戴地乱说一气。鲁迅先生听了,摸这胡子笑着说:“哈哈!还是我的记性好。”小周晔虽然感到很羞愧,但她知道,伯父的这句话是在暗示她要好好读书,不能马马虎虎。

第二件事是主要讲了“我”和伯父谈起了“碰壁”。伯父说他小的时候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作者当时恍然大悟,觉得伯父的鼻子跟自己父亲的不一样,原来是因为碰壁碰扁了。但后来才知道,实际上是伯父与反动势力做斗争时受到的残酷迫害。

第三件事主要讲了鲁迅先生与小周晔的爸爸救助了一位黄包车夫。他们把那位车夫扶上车子,伯父一个膝蹲着,另一个半跪着,小周晔的爸爸拿镊子夹出玻璃碎片,鲁迅先生拿硼酸水给他洗干净,又给他敷上药,扎好绷带。他们细心的照料黄包车夫的这一幕已深深的打动了我——深深的印在了我的心里。鲁迅先生“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形象怎能不使我们感动?

鲁迅先生逝世后,在殡仪馆的追悼会上,形形色色的人都来吊唁他,向他致敬,有的竟失声痛哭。

后来,“我”又见到伯父家的女佣阿三,她眼睛起了蒙,看东西都是朦胧的,她说:“先生自己病的很厉害,夜夜咳嗽不断,人也枯瘦如柴,却常劝我多休息。”

我要学习鲁迅先生这种高尚的品质,做到为自己想的少,为别人想的多!

鲁迅读后感 篇5

下午下班回家,感觉很累,洗完澡变躺到床上,突然发现身旁一本很久没看过的《鲁迅散文集》,也很无聊,便拿来翻了翻。

翻开有些泛黄的封面,看完题记,第一个感觉:好飘渺,好有深度!换句话:不知所云。可能用噶指代太多啦,我唔系当时噶人,所以就唔明白,不过可能简SIR会明噶!啊,不是“可能”,系“一定”会明白!做本天才噶老师一定要有翻甘上下先得噶嘛!

再看下一篇:《野草》。写噶系野草吸收天地精华,顽强甘生存,即使成日比人踩系脚下!系度我霖应该系指代我地受苦受难但自强不息噶当时噶人民。但距又讲句唔中意野草生存所在噶土地。好简单~就系指代当时噶社会现状啦。嗯嗯,我真系天才~

紧接着又看了一篇《过客》,讲一个“城市生活无着落的流动乞讨人员”遇到一个阿伯同细路女,问阿伯比杯水距饮。阿伯好人甘同意左,叫距个孙裸水比距饮。于树阿伯又好无聊甘问距叫乜名,想去边。跟住个“过客”好酷甘回答:“我不知道”。嗯嗯,“究竟我系边个”呢个问题的确系一个好深奥噶问题,难怪咯乞丐唔识答啦。个乞丐又话“要到西边去”,但是阿伯讲“西边系坟墓喔”。乞丐讲“我不知道,但有个声音叫我一定要去”。

最后又看了《复仇》,可是看完不知所云,只感觉有些倦意,便倒头睡去了。

鲁迅读后感 篇6

细读鲁迅先生的《故乡·少年闰土》,享受着不时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来的那份天真烂漫的感情,眼前不由出现了一幅幅令人神往的自然画。

我读鲁迅先生的这篇布满对童年回忆的散文,正如读着发处鲁迅先生心底的那份热爱自然、向往自由的童真童趣。忽然间,我仿佛看到了幼年的鲁迅。他,正和闰土在厨房里谈天说地呢。这是初遇闰土的第一天。闰土很高兴,他和我不停的述说着在城市里看到的东西。少年闰土是一个富于表现力的少年,是一个有更多的新鲜生活和新鲜感受要表达的少年。

然而,闰土在岁月里一点点一点点地长大,成了一个大人。他不可是身体上的改变,也是心里之中的改变,他对鲁迅恭恭敬敬地叫:“老爷。”而先前那欢笑着叫鲁迅:“迅哥儿!”的闰土早已经在社会的冷酷之中淡淡的,消亡了。让人费解。所以说以前的社会是吃人的。才让鲁迅要拿起笔去反击这个社会,为后人开出一条大道来,让后人走过这条道开出新的路来,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成了路。人们常常说要懂事,可这不必须,还不如天真无邪,欢声笑语要好的多。

当看了这篇文章,我感到了一种凄然的感觉,自我不禁颤了一下,难道友谊在时间的过滤之后会褪色,会暗淡吗?当鲁迅激动得叫了一声:“闰土哥!”而闰土默不吭声。之后,又喊了一声:“老爷!”我明白他俩的友谊不那么深,原先的大海已如一条溪水。

我变得恐惧起来,我害怕此刻的挚友会贬值,多年以后,也许知识记得有这么一个人。我不期望这样,就像鲁迅不期望水生和宏儿走他们的路。哎,难道世界上没有永恒的友谊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