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2025/09/10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草船借箭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清文章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认识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诸葛亮有知识、有计谋、有胆量、有胆略。更重要的是有利创新精神。

4、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重点:

理清文章叙述顺序,通过草船借箭这件事了解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教学难点:

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教学时数:

约二课时

教学准备:

1、师生课前收集草船借箭有关资料;

2、教学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播放多媒体课件,生可以跟着节奏齐唱,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语文学习情境。

师:会唱这首歌的同学还真不少,有谁能说说,这首歌哪部电视名著的主题曲?

生:根据自己的了解汇报。

师:关于《三国演义》,你们都有哪些了解呢?(引导学生回答课前收集到的资料,重在强调学生收集资料的过程和方法。)

2、谈话。

同学们收集的资料还真多,说明大家都读过不少的课外书籍。这节课,我们也来学一学根据《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改写而成的有关“草船借箭”的故事。

3、板书课题:11草船借箭

二、整体感知

1、生自读课文,想想从中知道了什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旨在考查学生的阅读能力,对生字词的掌握情况。教师要善于抓住来自于学生的每个契机,强化学生“读”的本质训练。)

2、听读课文录音,观看课文录像。想想课文写了哪几个有关人物?主要人物是谁?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本环节在于把学生引入课文中去,让学生走进文本,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把握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师相机板书:诸葛亮神机妙算

3、再读课文,看看课文是怎样一步步写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的?

重点引导生体会“神机妙算”,并以此为突破口,引导学生弄清诸葛亮做了些什么?为什么这样做?

(或以“从哪些地方体现了诸葛亮神机妙算?”为问题,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作进一步的探究。)

4、根据我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试着分析与概括一下,诸葛亮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么?用关联词连起来说一说。

生小组为单位展开讨论,然后小组选派代表汇报讨论结果。

(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主要有:知人物、识天文、巧安排。)

师相机板书:知人物

通天文、地理

巧安排

三、课堂回顾,体验文本,感情读文。

1、在草船借箭这个故事中,作者匠心独运,着力刻画了四个典型的人物形象。周瑜阴险狡猾,诸葛亮从容镇定,鲁肃忠厚老实,曹操谨慎多疑。他们的这些性格特点,大多数都体现在人物之间的对话之中,请同学们把这些对话找出来,同桌或小组内试着分角色读一读。要读出不同的语气。

2、小组推荐代表分角色读文,或者小组与小组之间挑战朗读。

四、实践天地

1、你还知道《三国演义》中的哪些历史故事?请给大家讲一讲。

2、将《草船借箭》改成课本剧,演一演好吗?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在我国的古典名著中,还有许多英雄人物的故事,希望同学们课外注意收集,讲给家人或朋友听一听。

设计理念:本案以“大语文”观为指导,把课堂阅读与课外阅读结合起来,寓学生的主动研究于阅读活动之中。重在培养学生的自主阅读,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综合素养;同时注重体现出“反复诵读,情感熏陶,自主感悟”的语文学科个性。

设计特色:课内、课外结合,以读感悟,抓重点句进行突破性教学。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通过读课文,把握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3、学习后能较生动地复述课文。

课前准备:

1、教师、学生读《三国演义》第42————46回。

2、要求学生读后互相交流:

(1)当时魏、蜀、吴三国的对阵形势怎样?

(2)周瑜因何要加害诸葛亮?他说过哪些要加害诸葛亮的话?

(3)“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季节?这对于借箭成功至关重要吗?

3、布置学生预习课文。

4、布置学生了解一个“兵不厌诈”的故事或实际战例。

5、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谈话导入。

1、创设情境,交代背景,复习旧知。

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的主题曲,曲终画面定格于“火烧赤壁”:

(1)简介魏、蜀、吴的局势(即:“草船借箭”的时代背景)。

(2)三言两语忆“火烧赤壁”。

(周瑜巧用火攻之计以少胜多,足见其善谋略,是个足智多谋之人。)

2、谈话导入。

我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的《三国演义》中有许多这样光彩不灭的人物形象、脍炙人口的故事。今天将要学习的“草船借箭”就是发生在“火烧赤壁”之前的又一个为人民群众熟知的故事。

(创设情境,复习旧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求知欲望。)

二、读题,破题,质疑。

1、板书课题,读题。

2、抓住学生朗读的'重音点破题。

3、质疑。

(由破题入手,再由疑激趣。)

三、初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脉络。

要求:通读课文试填空

1、周瑜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用(十天造十万之箭)来为难诸葛亮,这是“草船借箭”的(原因)。

2、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可以信赖,请其帮忙,积极做着“草船借箭”的(准备)。

3、诸葛亮用(雾中曹营借箭)的妙计来对付周瑜的暗算,这是“草船借箭”的(经过)。

4、诸葛亮(如期如数)交箭,周瑜的阴谋被(挫败)了,这是“草船借箭”的(结果)。

(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要求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引导学生更好的整体感知全文。)

四、再读课文,寻求突破点。

1、本故事中主要人物有哪几位?本故事着力赞美谁?请划出文中直接赞美他的句子。

2、交流。

3、读句子:

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解释“神机妙算”)

(在初读到位的基础上,把握本课的研究主题。)

五、精读课文,深入研究。

1、诸葛亮到底“算到了什么?”,竟让周瑜这样一个自恃甚高、心高气傲的人自叹不如呢?读课文划出你认为最能表现诸葛亮“神机妙算”的句子,再用心体会。

2、汇报、交流。

a、识天时

生:诸葛亮算到三天后江上会出现大雾:

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指导学生反复读此句,表现出雾的大。)

师:何以见得这场大雾是诸葛亮事先算到的?(师引导学生抓住相关句子体会,并指导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

生:1、诸葛亮敢立三天造好十万支箭的军令状,立下军令状后并不是急于造箭,而是悄悄向鲁肃借好20条草船,是因为他算到三天后有大雾,心中早已想好利用大雾去借箭。

2、诸葛亮在前两天按兵不动,偏等第三天四更时分才行动,也是因为他早已事先预知到这场大雾。

师:当三天后江上果如其所料,出现大雾时,诸葛亮心情如何?被秘密请来船中,全然不知的鲁肃当时的心情又会如何?试想象一下:当时俩人各会想些什么或说些什么?

(诸葛亮暗喜、得意:老天果然助我,公瑾你何以能加害于我?鲁肃害怕、吃惊:这么大的雾,若误入曹军水寨,如何能脱身?)

师:同看这场大雾,俩人心情截然不同,试以俩人的口吻分别读“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一句。

师引导学生议:草船借箭发生于何季节?(冬季)这对借箭成功至关重要吗?

总结:

1、诸葛亮算到冬季雾在四更时最浓,以雾做掩护,曹操定会上当;

2、冬季刮西北风,使借箭后船能顺风顺水地离开。

b、懂地利

生:诸葛亮借箭的过程考虑周全,安排巧妙,因为他熟悉地形。

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语句,组织讨论:诸葛亮是怎样利用地理位置巧妙、周全地实施借箭妙计的?

c、识人心

(一)根据学生要求,让学生自愿组合成三个学习小组:

a组研究:诸葛亮对周瑜:

b组研究:诸葛亮对鲁肃:

c组研究:诸葛亮对曹操。

(二)依据各组的研究提纲汇报、交流,得出:

1、诸葛亮看透周瑜是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为顾全大局于是果断的决定将计就计;

2、诸葛亮深知鲁肃为人忠厚,守信义,因而知人善用,请鲁肃帮忙做好借箭的准备并为其保密;

3、诸葛亮利用曹操生性多疑,用兵谨慎的弱点,巧用天时、地利一举借箭成功。

(三)抓相关语句朗读;引导发现诸葛亮“识人心”的内容主要通过人物对话来表现。

1、深究“笑”的内涵,体会用词之准确。

诸葛亮在笑谁呢?

(1)他笑鲁肃忠厚老实、不知底细,这是宽厚的笑。

(2)他笑周瑜自不量力、阴谋落空,这是胜利的笑。

(3)他笑曹操生性多疑、轻易中计,这是讽刺的笑。

(4)他想到自己足智多谋、神机妙算,轻松击败周瑜的暗算,这是自负的笑。

2、练习添加提示语。

诸葛亮那一“笑”,让我们看到一个谈笑风生、充满自信的诸葛亮。可见提示语中描写说话人动作、神态的词能反映人物的个性特点,使人物更鲜活。文章的第二自然段是周瑜、诸葛亮俩人的语言交锋,却缺少这样的画龙点睛之笔。请大家合作试添加。(学生合作探究,组织全班交流。)

(重点围绕中心词“神机妙算”展开研究,并以此为点辐射全篇,摆脱传统的逐句、逐节讲解模式,尽量让学生在反复诵读的过程中,自由感悟,合作探究。)

六、总结,归纳。

天时、地利、人和等各方面因素,诸葛亮全考虑到了。这“箭”借得好,这就叫“神机妙算”。而这一切,周瑜都没设想到,当他从鲁肃口中知道这一切,惟有“自叹不如”。指导读好中心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七、深究“借”字,再塑诸葛亮的智者形象。

1、组织辩论:是“借”箭还是“骗”箭?

2、全班交流:“兵不厌诈”的故事。(如:空城计)

(通过辩论和课外拓展,唤起学生的探究意识,变换角度对课文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

八、观看经过精心“剪辑”的电视剧中“草船借箭”的精彩片段,深化理解。

九、复述课文。

(通过列提纲复述,可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十、拓展谈话。

周瑜阴谋落空,没能杀掉诸葛亮,这成了周瑜的一块心病。此后,俩人还有过多次较量,周瑜均败于下风,以至临死前还发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哀叹。想知道更多故事,,课后大家可以去读原著。

(激发学生对课外阅读的兴趣和爱好,开拓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十一、课外排演课本剧。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学会本课的五个生字。掌握“商议、都督、委托、水寨、轻易、支援、甘受惩罚、大雾满天、饮酒取乐、神机妙算”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认识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识、有计谋、有肚量、有胆略,更重要的是有创新精神。

(2)能力目标: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3)情感目标:

1、感悟祖国灿烂文化的民族底蕴,激发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和创新意识。

2、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克服嫉妒心理。

3、体会古典故事的民族文化美。

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草船借箭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和一步步的发展过程。

教学难点:从“草船借箭”这件具体事情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和他的创新精神。

教学方法:

(1)教师教法:谈话法,演示法,导读法。

(2)学生学法:自学讨论法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及实物投影

第一课时

一、揭题导入:

1、大家知道我们今天要学哪一课?(板书:草船借箭)

2、谁知道“箭”是什么样子?(前面是一个三角形的铁头,中间是一根竹竿,后面有翎羽。)大家再看看这个“剑”和这个“箭”一样吗?谁谈谈对“剑”的了解?(剑后是一个把儿,前面是剑刃子,双面的,是一种短兵器)。战场上什么情况下用“剑”?(短兵相接)“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最好?(箭)文中故事所用哪种?知道不?

二、检查预习:

投影出示:

区分:瑜

字音:都督

翎毛

擂鼓

弓弩手

理解:妒忌

甘受惩罚

委托

三、初读课文,感知人物:

1、在预习时,同学们肯定都不同程度地读了课文,还想读吗?想听吗?打开书,听老师读文,边听边画出文中写到的主要人物。

2、故事听完了,人物勾划出来了吗?能不能简单地谈谈你对文中主要人物的印象?

板书:周瑜

诸葛亮

鲁肃

曹操

四、再读课文,了解人物:

1、想不想再读?自由挑选你最喜欢的人物所处的段落来读,边读边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2、“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三国)都有哪三国?(板书:魏、蜀、吴)分别由谁统治?(魏大权已在曹操手里。当时曹操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孙、刘联合抗曹。刘备派诸葛亮去帮助孙权,以共同抗曹,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才有了“草船借箭”的故事。)

五、研读课文,分析人物:

1、默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对以上这几个人物,能不能结合课文具体内容再谈一谈对他们的印象?

2、汇报交流

瑜:心胸狭窄

妒贤忌能

诸葛亮:心胸宽阔

顾全大局

智谋两全

肃:忠厚守信

操:疑心太重

六、读议结合,理清层次:

1、在这些人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也就是说,什么事把这些人联系起来了?

2、汇报:(比如:周瑜让诸葛亮造箭,诸葛亮答应了;诸葛亮请鲁肃帮忙,鲁肃答应了;诸葛亮用计向曹操借来十万支箭。)

3、谁能用一段话把这几个人物联系起来说一说?(周瑜让诸葛亮短时间内造十万支箭,诸葛亮答应了,鲁肃借船给诸葛亮造箭,诸葛亮用计谋向曹操借来了十万多支箭。)

4、如果现在分段,能不能分?

事情的起因是什么?(妒才造箭)

事情的结果呢?(如期交箭)剩下的呢?(经过)

如果我们把经过再分两部分,可以吗?(借箭准备、借箭)这才是“草船借箭”的'过程,将是下节课要着重解决的问题。

七、分清事情的前因后果:

一件事情的发生、发展,总有原因和结果。搞清事情的前因后果,对于我们理解课文、写好文章、都是很有好处的。“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我们搞清楚了。那么在事件中的一些具体情节上也都有自己的前因后果。主要反映在课文的一至五自然段。

八、总结:

这节课,我们采用读、议的方式,理清了文章的层次,分析了人物的性格特点,从中知道了周瑜是一个妒忌心很强的人。但文章的最后,周瑜说了一句: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这又是什么原因?大家一定想搞清楚吧!对于这个问题,将在下节课进一步了解。九、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起因

经过

结果妒才造箭

借箭准备、借箭

如期交箭

第二课时

一、温故而知新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文章写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充分展现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谁来说一说“草船借箭”的起因是(),相机板书——周妒忌诸;“草船借箭”的结果又是()相机板书——自叹不如。起因和结果截然不同,是诸葛亮的什么(板书:神机妙算)使周瑜自叹不如的。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草船借箭》。

二、自读自悟,感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1、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认为重要的地方可以画下来,感受深的地方可以在旁边写一写。课件出示(神机妙算什么意思,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体现在哪些方面?)

2、学生读书感悟。

3、小组交流,质疑问难。

(教师相机小组间巡回指导点拨,如:神机妙算——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形容有预见性,善于估计客观情势,决定策略。)

4、全班汇报交流

谁来说说从哪些句子可以体会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知天文

A、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课件出示,引导朗读)设疑

1、从哪些词体会到雾大呢?“这时候”指的是什么时候?(师范读,生练读。体会雾的大。)

2、雾大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

同学们联系联系上文,看谁能找到可以联系的句子?(指名答:第一天,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第二天,仍然不见诸葛亮有什么动静;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课件出示

引导学生反复读此句,要读出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在读中悟到(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3、课文的前边那句话也说明了这一点呢?(诸葛亮说:“只要三天。”------“我愿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

4、“不过,我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啰嗦!前两天不是没动静嘛,没动静有什么可写的?完全可以写成这样嘛: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课件出示】这样写既清楚又简练,多好!改不改?为什么?”(组织学生讨论。)

教师小结:“这样写突出了诸葛亮早就预测到第三天一定会有大雾,而这一切,周瑜不知,鲁肃不知,更加突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当鲁肃回到东吴后向周瑜汇报借箭的经过时,周瑜长叹一声: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学生练读,指读,评价朗读。

教师小结:诸葛亮学知渊博,熟知天文地理,所以算到了第三天四更有大雾,算到了回来时顺风顺水;他又善于分析人物个性,所以算到了周瑜忌贤妒能,算到了鲁肃忠厚、讲义气,算到了曹操生性多疑,不敢出兵,只会射箭,所以说他神机妙算。

三、课堂练笔,升华“神机妙算”

曹军有80万,诸葛亮他们只有602人。曹军已万箭齐发,大敌当前之时,诸葛亮却一边饮酒取乐,一边欣赏着美妙的琴声和箭声。听,这琴声多么悠闲、这箭声多么畅快,诸葛亮笑得那样轻松自在。此时此刻,你想对诸葛亮说些什么呢?

四、角色扮演,回味“神机妙算”。

1、诸葛亮并没有呼风唤雨的本领,但他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这不是神机妙算又是什么呢?怪不得在故事的最后,连一向忌妒他的周瑜也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2、分角色朗读:“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体会人物心情:周瑜(心有不甘,自叹不如),曹操(一拍大腿,后悔莫及),鲁肃(十分敬佩,心悦诚服)

3、每个环节都关系着借箭的成败,每个细节都彰显着诸葛亮的智慧。是神机妙算让鲁肃心悦诚服,是神机妙算让曹操追悔莫及,是神机妙算让周瑜也自叹不如,让我们发自心底地说一声:“诸葛亮真是神机妙算啊!”

4、诸葛亮草船借箭——满载而归

五、课外阅读,拓展延伸

1、出示后人借这件事赞美诸葛亮的一首小诗:(课件出示)

一夜浓雾满长江,远近难分水渺茫。

骤雨飞蝗来战舰,孔明今日伏周郎。

2、经过这次失败,周瑜对诸葛亮真的是心服口服了吗?请大家课后阅读《三国演义》第51到56回诸葛亮三气周瑜的故事。

3、搜集有关《三国演义》的成语、诗句、歇后语等和同学合办一期电子报刊。

六、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的】

1、了解草船借箭的前因后果。

2、体会诸葛亮的神计妙算。

【教学重点】从草船借箭这件事中体会诸葛亮的神计妙算。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9课《草船借箭》,首先,我们先来复习本课的生字词。

(水寨、饮酒、都督、惩罚、神计妙算。)

2、同学们对字词掌握的非常好,上节课我们还初读了课文,了解了草船借箭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谁能简单的说一说呢?

二、新授

1、说的非常好,《三国演义》是一部智慧之书,而《草船借箭》则是智慧里面的智慧,对于这样一个充满了智慧、充满了谋略的故事,我相信同学们一定非常的感兴趣,下面就从智慧和谋略的角度去看,你对黑板上的四个人物谁最感兴趣?最喜欢谁呢?

2、看来每个同学都有自己喜爱的人物,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的品读原文,找出你喜爱这个人物的原因和依据,读到人物对话的时候,要设身处地的想一想当时他们的想法和情感,试着揣摩他们当时的心里活动。

(学生自读课文。)

3、先读到这,刚才同学们读得很认真,谁愿意把你品读的结果互相交流,互相补充呢?

(学生交流汇报。)

4、刚才某某同学说,他非常佩服诸葛亮,原因是因为他在借箭的过程中表现出神计妙算的才能,那神计妙算是什么意思呢?谁能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

5、你们答对了,神计妙算就是指惊人的机智,巧妙的谋划,本课就是形容诸葛亮的计谋非常的高超。

6、结合你们刚才读课文,围绕神计妙算这个词语你们还有什么问题想提出来呢?

7、下面就请同学们围绕你们刚刚提出的问题用心的再读课文,遇到不明白的问题小组同学之间可以互相交流讨论,一会儿选一处你认为体会最深的地方讲给大家听听。

(学生自读课文。)

8、刚才大家读的很认真,讨论的很热烈,谁愿意把你们小组讨论的结果和大家交流交流呢?

(学生汇报交流。)

9、现在我们就实地的感受当时受箭的过程,在看的过程中,要求同学们一边看、一边听、一边想,诸葛亮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他这样安排的好处有哪些?

(运用多媒体课件播放草船借箭的过程。) 10、谁能说说这样安排的好处是什么呢?

(学生汇报。)

11、诸葛亮一算了天、二算了地、三算了人,可以说各个方面他都考虑周到,而且每一方面都一一的、巧妙的做出安排,这就是神计妙算。

(师板书神计妙算。)

12、面对诸葛亮的神计妙算,难怪周瑜长叹一声说到:他说什么呢?

13、当时周瑜说这句话的时候心情是怎样的呢?

14、读的不错,无论是诸葛亮的神计妙算、还是周瑜的嫉妒之心,曹操的谨慎多疑、鲁肃的仁厚守信,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中体会出来的`呢?

15、对,这也是《三国演义》这部名著在刻画人物方面的一个重要的方法,因为只有通过语言的描述,才能帮助我们更加深入的体会人物的内心活动。

16、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同学们自己当导演,邀请你喜欢的合作伙伴,把你们认为课文中印象最深、最喜欢的片断表演出来,哪一组愿意先来试试呢?

17、这几组同学表演的非常好,除了这几组同学之外,我想在座的同学也许也有很多的话想说,那么就请同学们把你们最想说的话用一句话表达出来,他它送个故事中的他们,同时也送给今天在座的我们好吗?谁先来说?

(学生汇报。)

18、诸葛亮把借箭的过程安排的严密妥当、滴水不漏,不仅让周瑜叹服不已,更让我们后人佩服称赞,通过草船借箭这课的深入学习,使我们看到了一个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知人善用、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千百年来他是我们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同学们你们还知道哪些有关诸葛亮神计妙算的故事呢?

(学生汇报,多媒体课件播放空城计的故事。)

19、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欣赏到这,课后同学们可以以小组为单位办一次有关三国故事的手抄报展,也可以由班长主持搞一个有关三国的故事演讲会,我们这样可以使我们更加的了解到有关三国的故事,另外老师也希望同学课后能认真的品读《三国演义》这部名著,我想里面会有更多的故事和人物让你过目难忘的,多读书,读好书也是老师对你们以后的期望,你们能做到吗?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草船借箭》是篇历史故事,它记叙了诸葛亮神机妙算利用草船借箭获得成功的经过。它告诉人们必须把握有利时机,充分利用周围环境和事物才能取得成功。

学生分析

六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分析课文情节,分析人物个性等能力。因此,可以让学生充分参与学习过程,自己去分析,掌握课文及人物。

设计思路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应以学生的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使学习过程成为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本课着力点就是通过简要介绍战争,学生分析了解草船借箭的过程及课文几个重要人物的性格。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理解“神机妙算”的含义。

2、了解课文中人物诸葛亮、周瑜的性格。

3、引导学生分析借箭成功的原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能自主地选择自己喜欢的学习方式,小组合作进行交流。

教学流程

一、导课

1、昨天,老师布置了一份练习,让同学们回去查找有关诸葛亮和周瑜两个人物的资料,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

学生交流

[探究性阅读是开放性的阅读,课前查找资料,课上交流,学生可加深对人物性格的认识,能更好地理解课文]

2、出示课题(齐读)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个有关人物的一个故事。

二、初读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你能结合课文内容来说说你对“神机妙算”的理解。

2、自读课文,交流。

三、精读

1、师:《草船借箭》既是历史上一个有名的故事,同时记录和描写这场战争的文章也非常精彩。因此,我们既可以从军事家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诸葛亮是如何神机妙算借箭成功的。也可以从文学欣赏者的角度来了解一下课文中诸葛亮、周瑜这两个人物的特点。我们更可以作为一个故事的叙事者,说说这场战争的起因、经过、结果。

你们更喜欢从哪个角度去学习呢?请4人小组进行交流讨论。

2、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陶行知说过“创造力量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学生自由选择学习方式,民主合作的伙伴,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3、交流

(1)军事家小组分析:

①诸葛亮为什么不揭穿周瑜要陷害自己的阴谋?

②诸葛亮敢于用草船借箭,是因为什么“

③“借”是需经过别人同意的,而这里是周瑜中了诸葛亮的计,诸葛亮应是“诈”箭,为什么要用“借”呢?

(2)文学家小组:

周瑜:妒忌心强、自傲

诸葛亮:知己知彼、识大体、顾大局

找出体现人物性格的词句,抓住有关词句进行朗读训练,采用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读出两人语言态度上的不同特点,不同语气。

(3)故事员小组

起因: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

经过:诸葛亮同周瑜斗智,利用了大雾的天气,用草船借箭。

结果:诸葛亮挫败了周瑜的暗算,借箭成功。

用讲故事的方式复述课文,看谁能抓住人物特点,以及关键情节,发挥自己的表演能力,看谁说得更生动。

[学生经过思考发表自己的意见,通过各种思想的互相碰撞,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

四、总结

《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只是一个节选,选自——《三国演义》,这部书里还有许多有关诸葛亮、周瑜的故事。同学们有兴趣可以去看看有关的课外书籍,丰富我们对这场战争和这些个性鲜明的人物的认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点评]

这份教学设计的特点是让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行为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的学习个性和创造力得到充分的展示,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宽松的学习氛围中思维会更活跃,学习效果会更好。

[建议]

这节课主要体现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因此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有效的引导作用,力创自主、民主的学习氛围,指导学生的合作学习,避免流于形式。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篇5

教材分析

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发生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课文写周瑜由于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要诸葛亮在十天内造好十万支箭,以此陷害他。诸葛亮同周瑜斗智,用妙计向曹操“借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才智超群。

课文结构严谨。故事以“借”为主线,按事情发展顺序进行叙述。先写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着写了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准备;然后重点写了草船借箭的经过;最后写了事情的结果——箭如期如数交付周瑜,周瑜自叹不如。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叙述得清清楚楚。不仅如此,文中的许多内容还前后呼应,如,结尾与开头照应。这样严谨的结构,大大增强了故事的完整性和严密性。

诸葛亮、周瑜是文中的主要人物。诸葛亮,文中着力赞美的人物,他神机妙算,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但他不动声色,按周瑜意愿立下军令状,并对借箭妙计进行了通盘考虑和周密安排。他算到了天气,算好了受箭的方法,也算好了人——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知道周瑜聪明过人,知道曹操谨慎多疑。周瑜,智谋过人,但他自负,妒贤嫉能。此外,文中还塑造了忠厚守信的鲁肃、多疑谨慎的曹操等人物形象。鲜明的人物形象,更增添了故事的吸引力。

教学目标

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都督、推却、迟延、探听、私自、调度、水寨、擂鼓、呐喊、支援、丞相、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教学重点:

通过对故事情节的了解,感受鲜明的人物形象,特别是诸葛亮、周瑜的形象,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教学难点:

研读文本语言,从语句的前后联系中领悟诸葛亮的神机妙算。

课前准备:

师生共同查阅与课文有关的资料,预习课文。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知道中国四大名著是哪四部?其中元末明初的罗贯中写的著名长篇历史小说叫什么?(《三国演义》)关于这部书的很多人物,后人根据他们的名字制作了很多谜语,想猜猜吗?

师生猜谜:鸟笼(关羽)油煎豆腐(黄盖)儿童体育(曹操)山东宁静(鲁肃)凿壁偷光(孔明)

孔明就是诸葛亮,你知道他的哪些故事?

揭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学习起因,研读对话

1、齐读第1句。什么叫:“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2、从第二节的人物对话中我们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吗?

⑴指名2生分角色读课文第2节,师读旁白。

大家听2人对话共几轮,为每一轮编上序号。

⑵每一轮对话中,都能看出周瑜对诸葛亮的妒忌。让我们再来看看,周瑜在与诸葛亮对话时,心中是怎么想的吧。

3、学习第一轮对话。

⑴齐读,思考:周瑜这时心里是怎么想的呢?同桌讨论。(学生多元表达)

⑵交流:2人一组,一人读周瑜说的话,一个说周瑜的心理活动(可发挥想象,有不同答案)。

⑶过渡:显然,周瑜正在设计想陷害诸葛亮,那他怎样一步一步进行下去的呢?

4、学习第二轮对话。

⑴指名2人读对话,师插问让大家思考周瑜的心理活动

“公事”是什么意思?“推却”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能推却?(周瑜以公事来压诸葛亮,使诸葛亮无法不答应。)

⑵同桌一起像刚才一样讨论周瑜的心理活动。

5、学习第三——六轮对话。

⑴分四组讨论~六轮对话,学着刚才的方法,先分角色对话,再说说周瑜的心理活动。

最后一轮,周瑜没有问话但有动作——

⑵讨论、交流。

6、小结:周瑜是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从每一次对话中,我们都能看到周瑜的妒忌、怨恨之心。而诸葛亮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计划得逞了。真的是这样吗?

思考:诸葛亮为什么答应周瑜如此难办到的任务?(结合介绍孙刘联合抗曹的背景)默读1~2节,思考这些问题。

诸葛亮其实已识破了周瑜的计划,但他以国家大计为重,为水战胜利考虑,不顾个人恩怨,答应三天造十万枝箭。)

分组分角色,指名一生读旁白,朗读第1、2节,体会人物内心活动。

四、小结。

周瑜想害诸葛亮,而诸葛亮更是立下军令状,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课文的第一段,知道了“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诸葛亮,用10天造十万枝箭的命令来设计暗算诸葛亮,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三天就造十万枝箭。

二、理清借箭过程,感受“神机妙算”

1、草船借箭的过程是哪几节?(6-9节)

自读,研究诸葛亮借箭船队的航行路线。划出提示航行路线的句子及行进途中航线改变的句子。(学生动手画船队航行路线。)

“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天还没亮,船已经靠近曹军的水寨。”

“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

“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诸葛亮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

2、教师提示:靠近水寨时,该怎么走?在句子中有没有给提示的词语?

4、看着这条航线,你想对诸葛亮说什么?用一个词(神机妙算、才智超群、有胆有识、足智多谋……)板书:神机妙算

5、“神机妙算”仅仅表现在航线上吗?继续读句段,你还能从哪体会到他的“神机妙算”?生边读书边作批注。

学生交流:⑴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

指导读出雾的大,闭眼感受“大雾”。从哪句话中看出诸葛亮算到了漫天大雾?(……直到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地把鲁肃请到船里。)

小结学法,板书:联系前后照应的词句

你还能找到哪些有联系的句子,看出“神机妙算”?

⑵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

哪个字、词让你看出“神机妙算”?(一定、只管、笑着说)

6、学习写鲁肃的话,你感受到什么?指名读诸葛亮的话。同桌练读对话。指名二生读对话。

师描述情境,再读对话。

三、总结全文

诸葛亮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神机妙算,用妙计向曹操借到了十万支箭,挫败了周瑜的暗算,难怪当周瑜知道了草船借箭的经过,长叹一声,说——(生齐读“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四、作业布置:

1、缩写本文。

2、排演课本剧。

板书设计:

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篇6

课题

草船借箭

课型

讲读课文

授课时间

2课时

教学

目标

1.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

2.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3.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周瑜、诸葛亮等人物的特点。

4.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重点

1.默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说一说故事的内容。

2.紧扣课文语言,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

3.通过学习,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激发学生学习、亲近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

教学难点

体会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感悟文中人物的特点。初步学习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瑜、忌”等9个生字,会写“妒、忌”等11个生字,正确读写“妒忌、推却、都督、迟延、探听、幔子、私自、军令状、自有妙用、神机妙算”等词语。2.默读课文,理清层次,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教具准备

课件: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演义》及作者简介、词语解释

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

导入

( 8 )分钟一、创设情境,激情导入

1.(1)【出示课件1】教师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请同学们欣赏。

(2)播放完毕后出示歌词:【出示课件2】

(3)学生阅读歌词,说说对这首歌的了解。(这是电视剧《三国演义》主题歌。)

(4)学生互相交流,说说自己对歌词的理解,教师评议并梳理词意:滚滚长江向东流,不再回头,多少英雄像翻飞的浪花般消逝。争什么是与非、成功与失败,都是短暂不长久。只有青山依然存在,依然地日升日落。江上白发渔翁,早已习于四时的变化。和朋友难得见了面,痛快地畅饮一杯酒,古往今来的纷纷扰扰,都成为世人下酒闲谈的材料。

(5)问题交流:歌词里说“浪花淘尽英雄”,你最崇拜《三国演义》中的哪个英雄?(学生自由发言。)【出示课件3】老师相机呈现三国人物形象。

(6)导入课题: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节选自《三国演义》的一篇课文《草船借箭》。(板书:草船借箭)学生齐读课题。

2. 简介《三国演义》。【出示课件4】

《三国演义》全称《三国志通俗演义》,是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作者是明朝的罗贯中。《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与《西游记》《水浒传》《红楼梦》齐名。

学生阅读,师生交流。引导学生说说自己对《三国演义》中人物的了解。

3.简介作者。【出示课件5】

罗贯中(约1330年-约1400年),名本,号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说家。《三国志通俗演义》的作者,山西太原人。

以《三国演义》主题歌导入交流,激发学习参与课堂活动的兴趣。

简介《三国演义》,同时了解作者及写作本篇文章的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激发了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

新课

教学

( 32 )分钟 二、初读课文,解决字词

1.学生自读课文,要求:

(1)默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遇到自己喜欢的语句,多读几遍。

2.自学课文生字词,可以用笔在文中圈出来,然后用合适的方法来解决生字词。

3.检查学习效果,相机指导。

三、再读感知,整体感知

(一)理清顺序。

1.学生默读课文,思考: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叙述的?是按照什么顺序将故事串接起来的?哪些地方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读后的收获,教师巡视指导。

3.小组推荐一名同学汇报交流的结果,其他同学做补充。

4.全班交流,教师订正。

(二)了解起因、经过、结果。

1.快速浏览课文,试着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

2.小组交流,小组长整理小组同学的意见。

3.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教师评议并小结。【出示课件6】

(1)故事的`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的任务来为难、陷害诸葛亮。

(2)故事的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万只箭。

(3)故事的结果: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自叹不如。

四、细读课文,了解起因

1.教师简介“草船借箭”的时代背景。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称为“魏、蜀、吴”三国。当时,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孙、刘联合抗曹的时候发生的。

2.请同学们默读文章第一、二自然段,看看从这部分课文能了解到哪些信息。

3.学生作批注,自我品读探究。

4.学生小组交流自学结果,教师适时引导学生抓人物对话交流自己的感受。

5.小组派代表作汇报发言,全班交流:

(1)从这部分课文中,你了解到什么?(周瑜要陷害诸葛亮。)

(2)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周瑜为什么还要害诸葛亮?【出示课件7】

周瑜对诸葛亮心怀妒忌。(学生齐读)。

从这句话你了解到周瑜的什么特点?(嫉贤妒能。)

(3)周瑜要害诸葛亮,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词句了解到的?(他们的对话。)【出示课件8】

①当时,周瑜是吴国的是大都督,难道他不知道水上交战用什么兵器好吗?(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问。)

②周瑜这样问的目的是什么?(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能,意欲加害诸葛亮。这是周瑜设好圈套,明里共商军事,暗里设陷阱害人,明知故问。)

(3)周瑜设计想陷害诸葛亮,他是怎样一步一步达到自己的目的的?【出示课件9】

①“公事”是什么意思?(朝廷之事;公家之事。)“推却”又是什么意思?(借理由推托、拒绝。)为什么不能推却?(诸葛亮回答“用弓箭最好”,这正中周瑜下怀,于是假借“公事”逼迫诸葛亮承担造箭任务。)

②从这段对话中你觉得周瑜是个怎样的人?(周瑜是个具有险恶用心的人。)

③同桌一起交流,想象周瑜当时的心理活动。【出示课件9】(请同学根据自己的课文内容的理解,选择描写人物说话时动作和神态的词语填入括号里。)

④学生交流,教师小结。

⑤再读加入描写人物语言和神态词语的语段,总结下列问题:【出示课件10、11】

A. 周瑜设计想陷害诸葛亮,诸葛亮是怎么做的?

B.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不揭穿他,反而接受赶造十万枝箭的任务,还要立下军令状,说三天造好十万枝箭呢?从中可看出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

诸葛亮说:“怎么敢跟都督开玩笑?我愿意立下军令状,三天造不好,甘受惩罚。”……诸葛亮喝了几杯酒就走了。

⑥指名读这段话。

⑦当周瑜听说诸葛亮三天能造好箭,还立下军令状,他的心里为什么很高兴?(周瑜知道在当时,三天肯定造不出十万枝箭,既已立下军令状,完不成是要杀头的。周瑜以为他的计谋要成功了,所以很高兴。)

⑧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为什么还要立下军令状,说三天造好十万枝箭呢?(诸葛亮为顾全联吴抗曹的大局,不计个人得失。)

⑨从学习中你了解到诸葛亮是个怎样的人?(胸有成竹,顾全大局。)

⑩全班交流,教师小结。【出示课件12】

(4)教师小结:学了这部分课文,我们知道了诸葛亮,顾全大局;而周瑜却妒忌诸葛亮,心胸十分狭窄,阴险狡诈。

(5)指导朗读:分角色朗读课文第1~2自然段,,要读出人物不同的性格特点。如读出周瑜表面客气,内心暗藏杀机;读出诸葛亮明知周瑜不怀好意,却以大局为重,从容镇定,胸有成竹。

6.谈话过渡:从课文第1~2自然段的学习中,我们了解到:周瑜想害诸葛亮,他步步紧逼,把诸葛亮圈入了他设置的圈套。而诸葛亮立下军令状,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让周瑜的计划得逞了。(板书: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用十天内造十万只箭的任务来为难、陷害诸葛亮。)

那么事情又是怎么发展的呢?下节课继续学习。

此环节的设计是教师帮助学生找到梳理文章结构的方法,帮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

采用读、思、议等多种方式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人物形象,理解故事情节。

课堂作业新设计

一、读拼音,写词语。

他dù jì( )小亮的才干,sī zì( )逼迫小亮立下一定要完成任务的jūn lìng zhuàng( )。但小亮shén jī miào suàn( ),先他请来了cáo ( ) 老师。在老师的帮助下,轻松地完成了任务。

二、给加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妒忌(yǐ jì) 幔(màn wàn)子 都督(dū dōu) 水寨(zhài zài)

丞(chéng céng)相 呐喊(nèi nà) 调(tiáo diào)度

三、比一比,再组词。

诸( ) 虚( ) 妙( )

都( ) 虑( ) 沙( )

著( ) 虎( ) 炒( )

四、根据课文填空。

1.《草船借箭》节选自《 》,作者是( )。

2.草船借箭的起因是( );草船借箭准备是( );草船借箭的过程是( );草船借箭的结果是( )。

【答案】

一、妒忌 私自 军令状 神机妙算 曹

二、妒忌(jì) 幔(màn)子 都督(dū) 水寨(zhài) 丞(chéng)相 呐喊(nà) 调(diào)度

三、诸位、都督、著作;虚心、考虑、老虎;绝妙、沙场、炒菜;

四、1.《三国演义》 罗贯中

2.起因:周瑜妒忌诸葛亮,用十天造十万支箭的任务来为难诸葛亮。准备:请鲁肃帮忙准备好船只、草把子、青布幔子、士兵等。 经过: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结果: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诸葛亮神机妙算,自叹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