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老头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高老头读后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高老头读后感 篇1
《高老头》这部世界名著是出自于法国19世纪大作家巴尔扎克之笔,巴尔扎特以自己的生活体验,通过细致描写,入木三分地刻画了资本主义社会里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读了以后,不禁使人掩卷沉思。
《高老头》是一部批判现实主义的时代小说,它浓缩了时代色彩,展现了当时社会里人与人之间的虚伪、狡诈、残忍……这部小说最成功之处,我认为是作者形象地描写了主人公高老头的两个女儿。她们在父爱的滋润下,从小过着奢华的生活,长大后贪图富贵、追求名利,便都带着父亲精心准备的巨额嫁妆,嫁给了有钱有权之士,进入了梦寐以求的上流社会之中。从此,便抛弃父亲,让他孤苦一人过着寒酸的生活……直至高老头临死前哭天喊地想见她们最后一面,都感化不了她们的铁石心肠,最终只能带着遗憾离开人间。巴尔扎克用他那锋利的笔,把这两个女人卑鄙的心理、虚伪的面孔、惨无人道的行为揭露得淋漓尽致。这两个女人简直就是当时社会中无数妇人的缩影,巴尔扎克这一以小见大之笔,真是恰到好处。
从小说的字里行间,无不流露着高老头那深沉的父爱。但这无私的爱在金钱社会里是一文不值的,几乎沦落为女儿们索钱的工具。两个女儿残忍不已,虽然抛弃了父亲,但一需要钱就马上想到了父亲。她们一而再、再而三地利用父亲善良的心、无私的爱,从而夺取大量金钱。之后,又狠狠地把父亲踢开。这时,高老头就如同从天堂掉进地狱,心痛得无法言喻。虽然他知道女儿们的心思,但只要看到女儿们的笑容,就毫无怨言,而且还非常乐观,总安慰自己:女儿是爱自己的,她们这样做也是迫不得已的……但高老头只能以一次次的希望换来一次次的失望。这是无私的父爱!他只懂得付出、给予,却不曾索取过、抱怨过。这是伟大的父爱!他只要看到女儿们快乐,自己也就跟着快乐。他的呼吸与女儿们同步,至死为止……
高老头为女儿们献出了一切,乃至自己的生命。其实,他所做的这一切,只是想女儿们快乐地生活着。就是这样一个小小的、单纯的愿望而己,这也是现实生活中许多父母的共同心愿。父母对孩子倾注了一生的心血,让孩子茁壮成长……到头来,孩子长大了,成人了,父母也没有多大的期望,也只是希望孩子快乐。父母对我们付出了这么多,处处为我们着想,而我们有时却不能理解父母的良苦用心,有时甚至是误解。现在想想,我们真的'很不懂事,所以以后我们要多体谅父母、理解父母。在这里,请记住一句话:“你的笑容,永远是父母的安慰。”我们要经常在脸上挂着心中的笑容,让父母与我们同乐。
读了这部小说,使我不得不感叹金钱社会的残酷无情:钱可以买到一切,但买到的都只是表面的东西。亲情在金钱社会中沦落,友情、爱情当然也不例外。可怜的人们,都被金钱、名利冲昏了头。人性早已泯灭,良心早己丢失……
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有了这个经典的故事作为教训,我们要引以为戒。不要太看重金钱、名利、地位之类,这一切将使我们迷失方向,以至人性泯灭。我们要多关心身边的人,希望不会再出现第二个可怜的“高老头”!
高老头读后感 篇2
一次偶然的机会,得了《高老头》这本书,“人间的真情,美好的爱情,父母的亲情……这一切的一切在赤裸裸的金钱面前显得是那样苍白无力。”书本后面的这几句话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读后感触颇深,思绪万千。其中父亲对子女的爱让我深深感动。
高老头有两个女儿,在高老头的养育下,一贯过着奢侈的生活,她们一个高攀贵族,进入了上流社会,成了新贵雷斯托伯爵太太;一个喜欢金钱,嫁给了银行家,成了纽沁根夫人。她们之所以这样,是因为她们出嫁时,每人得到80万法郎的陪嫁,因此对父亲百般奉承体贴,但不久,父亲老了,不会挣钱了,也没有积蓄了,这时女儿双双将父亲赶出大门,让他过着寒酸的生活。高老头在临死之前哭天喊地的想见她们一面,但是这深深的思念,无尽的牵挂丝毫感动不了女儿们的冰冷心肠,这使他悟出了金钱社会的残酷无情:金钱可以买到一切,甚至可以买到女儿。
在繁乱纷杂的大千世界里,一些人把亲情、友情、爱情视为一张普通的网络。父母为了把自己的儿女养大成人,吃尽了人间的苦头。从牙缝里省下一粒米,从指头缝里省下一分钱,从身上节约一件衣服,田野里,大街上,小巷中,工厂里留下了他们奔波、操劳、晃动的身影,终于孩子们一天天地长大了,翅膀硬了,成了家立了业。孩子们呢,好像变得很厉害,动不动就把父母当佣人一样使唤,稍微有不顺心就对父母一通发泄,从来不给他们好脸色看。好像变得很有钱,出入父母消费不起的场所,抽着他们买不起的烟,用着他们没见过的奢侈品,然后嘲笑他们是没见过世面的土包子,和他们没有共同语言。我们好像变得很爱抱怨,抱怨父母没能给自己一个好的经济基础,抱怨他们总是爱唠叨,抱怨他们做的事、说的话总是不合心意。急着赚钱,急着想要买房,急着交际应酬,却唯独忘了要好好善待父母,陪陪父母。
或许我们没有发现,曾几何时,我们的父母变得很听我们的话了,就如同我们儿时听他们的话一般。害怕孤独重亲情的他们,开始担心自己哪里不对,会让本来压力就大的儿女不高兴了。于是他们开始变得小心翼翼,对我们说话的语气从最开始的命令,到现在的商量或者征求,更或者有些讨好。父母其实也挺可怜,年轻时为家庭打拼,孩子长大了,自己也慢慢苍老。他们已经变老,他们的地位从强势变成了弱势,而我们从之前的弱势地位变成了强势。我们不经意、没意识地说的话,做的事,可能就会让他们难过好几天。可即使伤害到他们,他们却依然爱着我们,就像小的时候爱我们那样。
我们一边嫌弃着父母,又一边依赖着他们,把他们的.爱当做理所当然,却越来越忽视他们的感受。都说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这句话对于亲情同样适用。
实际上,父母将子女拉扯大,其实他们也没太多想过能从子女那里享受多少福,他们的想法很简单:只要子女过得幸福比什么都重要。他们想要的并不多:一通简单的电话,一句节日的问候,一个理解的眼神,一起吃一顿家常饭菜,平日里一份微不足道的关心,又或者是一份小小的礼物……都能让他们高兴得像个孩子。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一定好好陪伴我们的父母。父母就是我们的根,根在了枝叶才会繁茂,莫等到有一天他们不在了,才追悔莫及。
高老头读后感 篇3
这个故事也发生于法国十八、九世纪,与《欧也妮·格朗台》社会背景差不多,整个社会充斥着欺骗、虚荣、浮华与奢侈。人们都希望靠着一些名门望族的关系跻身上流社会,从而获得一些虚荣与满足,却不惜牺牲他人的利益,甚至更为惨重的代价。
伏脱冷是一个苦役牢犯,凭着他的机敏与胆量逃脱法律惩罚数年之载,后来终究逃脱不过法律的制裁,殊不知警长的动机是出于对他的财富和金钱的嫉妒,最后能归公所有。他机智灵敏,谙于世事,老于事故,办事果断圆滑,由于阅历和社会经验及年轻时的磨练与经历,他把世界看的透之又透,他一双敏锐的眼睛能洞穿一切,包括人的思想。他相信:世界上没有原则,只有神话;没有法律,只有时势。巴黎人闯荡社会,不是靠天才的光芒,就是靠腐蚀的本领。在这个人堆里,不像炮弹一样轰进去,就得像瘟疫一样钻进去。法律与道德对于富人全无效力,财产是金科玉律,财富即道德!他的这些思想是当时社会的本真反映,淋漓尽致地描写了当时的社会风尚与背景。
欧也纳·拉斯蒂涅是一个大学生,他起初有着美好的情感,有着学识、教养和过人的胆量,和被人羡慕的外表资本。他一直想走一条捷径来实现自己进入上流社会的梦想,可是他不惜牺牲自己父母的辛勤劳动成果,拿他们的钱来寻欢作乐,走关系,套近乎。他始终相信伏脱冷的话,靠着女人的财产来实现梦想是最为上策。但当他真正进入上流社会,尤其是与高老头的小女儿但斐娜交往之后,才发现上流社会并不是他想像的那样美好,浮华与奢侈的背后隐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东西。表面看上去高傲、不可一世的贵夫人暗地里不得不忍受丈夫对他们的侮辱、摆布、冷落、控制与遗弃,他们的全部财产与陪嫁全都被丈夫控制,但是为了显示自己的高傲和享受被人羡慕的荣誉与尊贵她们不得不到处借债来添补自己内心的空虚。巴黎的爱情基本特征就是吹捧、无耻、挥霍、哄骗。最后他终于被高老头那种朴实无华的爱心所感动,最后发出要与整个社会较量一下的.感慨。
高老头是一个爱女如命的没落商人,他把两个女儿看做他的心肝宝贝、情妇,他给她们还债,给她们每人八十万的陪嫁,满足他们的一切需求,包括合理与不合理的,他都能做到。他以为这样就栓住了女儿,以为日后能得到她们的尊重与孝敬。但是当他们的女婿得知他一无所有的时候,他们开始讨厌他,奚落他,遗弃他。因为他已经没有了利用的价值,再也没有什么能付出,他只会给他们丢脸,两个女儿身不由己,不得不顺从丈夫的意见。高老头一辈子过的屈辱、逆来顺受、与世无争,最大心愿就是能得到女儿的认可与接见,可这些就是因为钱他一样都不能实现。他痛恨自己不能永远有钱,这样就能拉紧栓住女儿的缚绳。直到高老头离开人世,两个女儿也没有到跟前去看一看他们的爸爸。高老头为了两个女儿宁愿付出自己的生命,世界上还有比这更伟大的情感吗?在当时那种社会风气下它显的多么伟大、让人崇敬。弥留之际,他不得不发出“我对她们的爱,她们都以怨报德,像刽子手似的对我施以酷刑”。很可惜,高老头的过分执着使他在临死的一天才认识到了社会的本质,可是一个父亲爱他的女儿有什么错误吗?
在这样社会里,人们已经成了物质的奴隶,金钱的俘虏,衍生的是一些麻木不仁、冷漠、嘲笑、六亲不认的卑鄙情感。人与人之间不存在真正的感情,所有的一切情感都是表面上的掩人耳目的,骗人的,浮夸的,自欺欺人的。
高老头读后感 篇4
《高老头》是巴尔扎克1834年发表的优秀作品小说以1819年底和1820年初为时代背景以伏盖公寓和鲍赛昂夫人的沙龙为舞台以高老头和拉丝蒂涅两个人物的平行而又交叉的故事为主要情节.
《高老头》体现了巴尔扎克的创作天赋有着极强的思想和艺术价值.《高老头》全书译成中文不到十八万字而其视野之广人物形象之多姿多采简直够得上一幅全景画卷它真实的再现了当时法国社会是一部"法国社会的风俗史""标志着一个时代".充分体现了巴尔扎克驾驭素材和提炼生活的能力.
这幅"风俗画"的背景就是十九世纪初的波旁复辟时期的法国社会这时候资本主义思想已经在西方社会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封建制度还没有退出历史舞台是封建宗法制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这一新旧交替时期.《高老头》就对这一时期封建贵族权势的得而复失盛而复衰的.历史趋势作了细致而深入的描写.
鲍赛昂夫人是"贵族社会的一个领袖"她的府邸是贵族住区"最有意思的地方"能在这金碧辉煌的客厅里露面就等于一纸阀阅世家的证书""一朝踏进了这个比任何社会都门禁森严的场所""就可以到处通行无阻".初出茅芦的拉斯蒂涅一旦被人提到"跟鲍赛昂太太是亲戚"立即就身价百倍资产阶级妇女以能挤进这个贵族沙龙为最大光荣.这些贵族态度高傲谈及资产阶级妇女时极尽鄙夷挖苦之能事"那般中产阶级的妇女以为戴上我们的帽子就有了我们的风变".鲍赛昂夫人对高老头的二女但斐纳的评价是"动作都脱不了高里奥气".这是何等的盛气凌人.但是表面的荣华富贵遮掩不住内心的失望颓唐排场上的阔绰掩饰不了政治上的败局.时代的变迁是无法挽留的资产阶级的进攻是不可抗拒的.巴尔扎克在描绘这花团锦簇的繁华盛世时就同时指出了潜藏着的危机预示了隐伏着的灾难.拉斯蒂涅被引进鲍府的时候鲍赛昂夫人已到了"被遗弃的关头"她骚动在心中的不安已经溢于言表"上流社会最可怕的祸事"已经临头.第二天下午2点左右,高老头的病情又加重了……临死之前,高老头哭天喊地地想见自己的女儿一面,但这丝毫也感动不了女儿的冰冷心肠……” 读到这儿,我也曾落泪,这泪是因为资本主义世界人与人的之间的金钱关系痛恨的泪。女儿们为什么不愿来见高老头,因为他已经没有钱了。
以往,只要她们叫一声“好爸爸”,他就能满足她们的愿望。高老头以为她们孝敬的是他,其实不然,她们孝敬的是钱!“钱能买到一切,能买到女儿。”临死前,高老头才明白过看来,明白了这社会的残酷。 我相信任何看完这本书的人都会忍不住赞叹:怎么会有这么可恶的女儿?怎么会有这么傻的爹?两个女儿爱钱不爱爹,向我们道出了父亲爱女儿,女儿爱金钱的悲剧。客观来说:时代造就人,在那个金钱至上的时代里,谁能不爱钱?一个个为了钱,勾心斗角,你争我斗,又向我们道出了人是一代比一代冷酷,一代比一代无情。 泪,痛斥的泪,悲伤的泪,痛恨的泪,凄凉的泪……愿高老头的悲剧不再重演。
高老头读后感 篇5
在伏盖太太的公寓里,住着18位包饭房客,他们是歇业面粉商人高里奥(高老头)、穷苦大学生欧也纳、被银行家父亲逐出家门的可怜女孩泰伊番、老处女米旭诺和人称鬼上当的伏脱冷…
巴尔扎克给本书起名“高老头”,其实贯穿始终的真正主角是欧也纳。他是一位来自外省的青年,在巴黎攻读法律专业。欧也纳原本勤奋好学,但不甘于按部就班的发展,希望快速成功。在远房表姐特·鲍赛昂子爵夫人的引导下,欧也纳决定找个有钱的贵妇人做情妇,使对方成为自己向上流社会攀登的阶梯和后盾。
他最初的目标是特·雷斯多伯爵夫人(即高老头的长女阿娜斯大齐),受挫后转而追求银行家特·纽沁根的妻子但斐纳(即高老头的次女)。
高老头曾经是位非常成功的面粉商人,妻子去世后,他并没有再娶,而是将全部的'爱奉献给了两个女儿——阿娜斯大齐和但斐纳。女儿结婚时,他将大部分家产平分给两个女儿,只为自己存了一笔终身年金。但父亲毫无保留的付出并没有换来女儿的孝敬,相反,她们开始厌烦父亲、嫌弃父亲,不欢迎甚至禁止父亲到家里来看望自己。除了缺钱的时候,她们当然也不会主动到伏盖公寓看看老人。而父亲却并未因此怨恨女儿,他总能为女儿想出各种难处和借口,恰如热恋中的人总喜欢自欺欺人。当老人的钱财被两个女儿榨干后,哪怕在老人弥留之际,她们也不愿来看看父亲。到是欧也纳一直陪伴在老人左右,并在老人去世后为其料理后事。
在欧也纳追求但斐纳的过程中,高老头帮了他很多忙。老人希望女儿能在欧也纳身上获得真爱,并帮他在一处较好的公寓租了房子,希望从此可以常常见到女儿。与此同时,伏脱冷也看穿了欧也纳的心思。他告诉欧也纳,可以帮其快速获得巨额财产。具体计划是,由其安排手下向泰伊番的哥哥,即泰伊番父亲指定的唯一继承人挑衅,并在决斗中想方设法将其杀死,如此一来,泰伊番的父亲就只能将财产留给女儿了。
而泰伊番一直钟情于欧也纳,如果欧也纳能在其贫困潦倒时接受她的感情,那在她取得继承权之后,也必然对欧也纳不离不弃,从而使欧也纳成为巨额财产的真正拥有者。而欧也纳只需将一小部分财产支付给伏脱冷作为报酬即可。最初,欧也纳拒绝了伏脱冷的建议。但在其得知但斐纳徒有银行家夫人之名,非但对夫家财产无法染指连自己的嫁妆也被其夫控制之后就动摇了。随后,一切按照伏脱冷的计划进行。但就在泰伊番的哥哥被杀死之后,欧也纳又后悔了,他的良心和对伏脱冷的恐惧让他无法接受这样的安排。就在此时,米旭诺发现伏脱冷就是人称鬼上当的通缉犯,并以每年3000法郎的年金为条件向警方告发了伏脱冷。随着伏脱冷的被捕,欧也纳暂时摆脱了这个幽灵。
安葬完高老头,站在墓地的高处欧也纳远眺巴黎——“只见巴黎蜿蜒曲折地躺在塞纳河两岸,慢慢地亮起灯火。那便是他不胜向往的上流社会的地方。面对这个热闹的‘蜂房’,他看了一眼,好像恨不得把其中的甘蜜一口吸尽。他神情异常地说:‘现在咱们来拼一拼吧!’他深深地吸了一口气,为了向社会挑战,决定明天到特·纽沁根太太家去吃饭”。
这个结局很是耐人寻味,高老头的死并没有打消欧也纳挤进上流社会的念头,尽管两姐妹的贪婪、自私和对父亲的绝情让欧也纳反感,但为了自己的目的,他依然愿意借助但斐纳这把梯子。他现在还是有良心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在巴黎这个大染缸里,他是否会彻底迷失,最终变得和他曾经讨厌的人一样,贪婪、自私和绝情!
高老头读后感 篇6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红楼梦》
上面这一段话是清代著名作家曹雪芹于其名著《红楼梦》中所写,是说“孝道”已泯灭,痴心父母再难见孝顺儿孙了!曹雪芹是想借此来唤醒不孝者的孝心,然而他所期盼的未立竿见影,甚至还沦为笑柄。于是,一位法国作家“看不下去”了,他提起自己的笔开始了对道德沦丧的社会的猛烈抨击,用他的笔撕毁了时人的伪善面目。他就是法国社会的明镜——巴尔扎克,著写了令人深省的《高老头》。
《高老头》是巴尔扎克的代表作之一,写的是巴黎上层社会人与人之间的明争暗斗,与家庭里的感情瓜葛。是一本“高尚”社会的百科全书,更是奢侈糜烂的巴黎的一张“全家福!”
书中故事发生在1819年末至1820年初的巴黎。高老头以前是个面粉商,他为了讨好两个女儿,卖了店铺,把钱分给了她们。两个女儿如愿以偿地得到了钱后,竟把高老头从家里赶了出来。他六年前住进了巴黎的公寓,不知为什么,他由最好的房间换到了最低等的房间,人也越来越瘦。心狠手辣的女儿们又来向高老头要钱,可怜的高老头被逼付出了最后一文钱,致使中风症发作。临死前,高老头想见女儿们最后一面,都被推辞掉了,而他就只能在~张破床上孤苦伶仃地离开了人世。
金钱是资本主义新时代的标记,而父爱是过了时的宗法制残留感情,这两者构成高老头的矛盾性格。
在社会上,高老头是个资产者,顺应时代,追逐金钱。可是,在家庭内,却是个时代的落伍者,他还保留着对亡妻和女儿的一片痴情,达到了病态的、疯狂的地步,他把血亲之爱摆到高于金钱的地位上,因而钱尽情绝,最后就像野狗一样,惨死在公寓里。
为了女儿,他聘最优秀的`教师指导读书、习艺、骑马等高雅的家庭教育;等到她们长大了,又给她们每人八十万法郎的陪嫁,嫁给社会上的体面人物。他将大女儿阿娜斯大齐许配给雷斯多伯爵,做了贵族夫人;将小女儿但裴纳嫁给了银行家纽沁根,当了资本家太太,从而踏进了达官贵人家的门槛;他为了不失女儿们的体面,还停了面粉生意,搬进了人们称之为“私人救济院”的伏盖公寓:甚至为了女儿们的恣意挥霍,他可以节衣缩食,变卖最后一点财物。
《高老头》是一部内涵深刻的小说,读过它的人,有些为巴黎上流社会的荒淫伪善所激怒,还有些为世人对金钱与利益的贪婪所气恼。不过,当我读完《高老头》时,我更感到伤感,我因曾甘为女儿倾家荡产的高老头死时却连买口棺材的钱都没有而痛苦,我更因爱女儿胜过一切的高老头到死都未再听过女儿真心地叫他一声“爸爸”而心碎。唉,高老头,你这是为哪般呢?难道久战“社会”这片沙场的你没有看出你的两个女儿有所变化吗?在金钱、虚荣等社会产物的“熏陶”下,你的女儿已经沉沦物质了,已经成为没有感情的禽兽了,难道你还没有看出来吗!噫,高老头啊高老头,你一定已经知道了吧!不要不愿意相信,不要再用你单薄的身躯去支持你女儿的萎靡了!看清楚吧,在这个奢华的巴黎城里感情已如粪土,时髦的人们(包括你的女儿)须要金钱来撑起自己的腰杆,撑起自己徒剩其表的“家”!
啊,高老头!不,不,不,现在我更愿意唤他的全名——高里奥(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