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目送》读后感

2025/09/12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目送》读后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目送》读后感 篇1

第一次接触《目送》还是高二那年,那时候与父母的关系几乎降到了冰点,叛逆、网瘾、成绩下滑、争吵不断。无心学习便看起了闲书,书里面的文字像有什么魔力似的,呆呆地望着书本,眼眶不禁湿润了起来,第一次因文字流泪。

那时候父母长年在外务工,只为提供我和我姐姐的学费,只有年底才能见上几天,初五六便得动身去工厂。小时候的周末或是暑假,爸妈总带着我和我姐干农活,插秧,打稻谷亦或是砍柴,采蕨菜。那时候总抱怨很累,却不知那便是家的滋味。而如今呢?似乎以及感受不到家的存在,每到放假时,看着校门口接学生的家长,总在想我的爸妈会不会出现呢?那时候有家长给同学送零食、衣服之类的,我总是一个人呆着角落。总是不断的问自己:我做错了什么?为什么我没有陪读的父母,似乎只有在游戏中我才能忘却一切,在那里都是公平的。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是你和她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而我似乎连目送他们离开的机会都没有,总是在睡梦中时,他们便背起行囊远赴他乡。而我也无数次被教育懂事、听话,理解父母,可谁又理解我呢?也正是目送让我感受到直击人心的文字力量,也让我对文学着了迷。

辗转匆匆,先前的那一本《目送》被我弄丢了,如今要毕业了,又买了本新的。父母仍在外务工,他们也依旧唠叨,让我存钱买房,娶媳妇...殊不知母亲的头发已经斑白,父亲总是腰疼。在他们眼中哪有什么“望着你的背影渐行渐远,用背影告诉他们不必追。”母亲总喜欢“出尔反尔”,高中那会儿就说等上大学就不管我了,进入大学时说毕业了就不管我了,如今毕业了还有管我找什么样的工作,买什么样的房子,就算这些都达成了,她也会想办法制造羁绊管我。

我多想告诉她:你只需要目送我长大,你才是自己人生的.主角。可似乎他们也听不明白,做不到。因为他们一生都在追逐孩子的背影

去年年底,和姐商量给父母买养老保险,计划着有时间带他们去旅游一趟。记得过年给他们买了一双鞋,他们一边抱怨我乱花钱,一边不忘数落鞋子不好。总说他们的眼光才好,买的东西多么物美价廉,而我不过是个不懂事的孩子。倘若高中时期的我定会跟他们挣个高低。而如今我也学会了“出尔反尔”,嘴上应和着他们不再乱花钱,心里总想给他们带来更好的生活。

《目送》对父女母子关系总结诚然是对的,可真相是如此的直击人心。父母一直在追逐我成长的背影,而我也做不到只是目送他们老去的背影离开,用尽全力,去抓住那终将离去的背影。

《目送》读后感 篇2

她在浅浅的时光中伫立,蒙着一身光华。微微垂眸,翘长的睫毛在眼睑下方投下一片阴影——她端守在生命的彼岸,静待一株花开的烂漫……

岁月静好,与君安老。

她是历史罪恶的批判者,她是祖国如今的栋梁才。而在这本书中,她龙应台,却只是简简单单的一位母亲,一个女儿。她用细腻的笔触,与敏感的情思,勾勒下一个个稚嫩而引人深省的简单生命。无疑,她是一个用心的浇灌者,对生活,对他人,报以最充沛的热情,而在这儿,龙应台却是茫然无助的母亲和愧疚无奈的女儿。

她站在街对面的树荫下,看着第一次上小学的.儿子团团软软的身子,淹没在一百多个花花绿绿的书包中,她向着远处极目望去,发现那小小的身影回过头来注视她,那眼神是多么清澈而又不舍,透着浓浓的缠绵与担忧——这是她,目送自己七八岁的儿子;她在机场门口停下了脚步,紧紧抱住自己将要美国留学的孩子,她的头只能堪堪到孩子的胸口,但她却那么用力地搂住自几十六岁的儿子,她在身后,看着孩子一步步走向远方。她在等孩子的回眸,但没有,一次都没有——这是她,目送自己十六岁的儿子;母子两人坐在静谧的车里,孩子在听着只有他一人能听到的音乐,她转过头,看着孩子已经长大的眉眼,成熟、理智,以及与母亲的尴尬与隔阂——这是她,目送自己二十一岁的儿子。

她上大学教书,父亲用破旧的小货车载着她去学校,父亲猛地停下了车子,转头慌张地说“这不是载大学教授的车”,然后匆匆离去。她提着行李,然后街角拢紧衣服,在风中望向父亲车子离开的背影——这是她,对中年父亲的目送;父亲瘫痪,坐在轮椅上,生活不能自理,她坐飞机急急赶来,在玻璃门后看着护士退走父亲的身影,停留片刻,然后没入街道——这是她,对衰老父亲的目送;火化场中,雨丝斜斜吹打在她的额头,她在远处,看着沉重厚实的黑色棺材,顺着人群,一点点推移,滑行,然后缓缓被火蛇吞噬——这是她,对逝去父亲的目送,也是她最后一次的目送。

世上最深情的声音,是母亲的呼唤,而最动听的,又何尝不是儿女的期盼呢?

她在彼岸看花——看着儿子的生命,在一点点璀璨,盛开,从平庸变得不平庸,孩子的花朵如同向日葵一样,朝气,蓬勃,自由,青春,生命在绕着太阳转动,于是,她,这个母亲,欣慰地笑了;而在她的身后,父亲的生命,在一点点枯萎,花朵已经绽放,渐渐凋零在秋天,叶片蜷缩,色泽黯淡,父亲的生命在走着下坡路。可惜,她,这个女儿,只能看到满地的残花碎叶。

有多少人在叹息亲人远去的同时,能回头看看曾经的幸福,不要只顾着哀怨生命的离去,回首才发现,过去的过去,我们也有太多回忆,值得人去珍惜。

在浮世骄阳中,静待花开。

默念:“岁月安好,我亦不老。”

《目送》读后感 篇3

我是一个爱好文学的小女生,曾经沉迷于沈石溪的动物世界,曾经徜徉于杨红樱的校园生活,也曾为了何马的《藏地密码》手不释卷,但总的来说,我涉猎的图书实在算不上广泛。有一天,我突然觉得如果要实现自己当作家的理想,应该让自己阅读的书籍内容更丰富些、种类更多一些。于是,在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我决定去书店买几本文学大家的书。

经过几次筛选,我挑选出了龙应台的《目送》。选择此书的原因,一是龙应台被誉为华人最有力的一支笔,二是这本书占据了各大销售排行榜的重要位置,我想深入学习文学大家是如何形成的。

翻开这本书,扉页上一行小小的文字“献给我的父亲、母亲和兄弟们”,一股亲情就这样弥漫在空气中,让人感觉暖暖的。全书共由74篇散文组成,都是一些情感性、亲情类的文章,书中,龙应台写出对父亲的怜惜和体恤,写出与兄弟的携手同行,写出与儿子的离别之情、对朋友的牵挂……最让我记忆深刻、感触良深的就是那篇《目送》了。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看着这篇文字,我眼前就浮现出这样一些画面,爷爷送我上学校的时候,妈妈会站在阳台上,一直和我招手,直到爷爷背我的车转过拐角,她看不到为止;有时妈妈送我上学的时候,我背着书包下车,她仍然是目送我进校门,直到拐进楼梯口;晚上睡觉的时候,妈妈也总是在我额头亲一下,道声“晚安”才离开我的房间……似乎在我的生活中,每分每秒都离不开妈妈关爱的目光。我上课时,认真听讲,开一次小差耳边就会响起妈妈的叮嘱;做题时,我不畏难题,因为妈妈说过难题就是纸老虎,会者不难;跑步时,我抬头挺胸,妈妈说过女孩重要的是气质……可是,当我时时处处在妈妈的关爱中成长的.时候,我却嫌妈妈唠叨,嫌她的嗓门大,嫌她管的事多,可以说我当时看《目送》有多感动,我当时就有多后悔,后悔我的少不更事,后悔我的任性妄为,后悔我对妈妈的爱远没有她对我的爱多……我要大声把对妈妈的爱说出来,更要用实际行动做出来!妈妈,我们之间不会渐行渐远,因为——你养我长大,我陪你变老!

《目送》,深邃、忧伤、美丽的文字会让你体会到亲情的伟大、人性的真善美,值得静心品味!

《目送》读后感 篇4

这个寒假是孩子上学九年来最短的一个假期,也是学习任务较重的假期。大年初六走完亲戚回来,孩子告诉我说:”爸爸,你还有一个作业别忘了,写一篇读后感,要认真地写。”提醒我更提醒了他,该静下心来了……

是呀,已有很长时间没有如此细致地阅读一本书了,早已习惯各种网络的碎片化、娱乐化快餐阅读。静下心来读《目送》,才体会到这是一种享受,更是一种与心灵的对话!从书中仿佛走来年少的自己,人到中年的我,和那即将到来的暮暮老去的身影。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其实,《目送》只是这本书中的开篇。开头作者是写自己在孩子第一天上学时看着他慢慢地一步一回头地走进校门,消失在自己的视野中;再到孩子十六岁时在机场目送他离开;当孩子慢慢地不再粘着父母,不再愿意和父母齐头并进的时候,这个做母亲的人,慢慢地独自咀嚼着这份落寞,慢慢地眼前出现了另一个背影,这个背影也是落寞的。在被泪水湿润而模糊了的视线里,我们都看到了那个背影,是被长大了的我们无意时怠慢了的父母的背影。他们从不打搅我们,总是在离我们十步之遥的地方缓慢前行,是为了看我们是否安全,是确保我们在无助的时候能第一个出现在我们的面前,是在看到我们欢乐时他们也能偷着乐……是的,养儿方知父母恩。在我们目送着孩子远离了自己的视野时,才知道这样的滋味父母已经尝过了很多遍。

反复地读着这段惊心动魄的话,眼泪就像决堤了一样再也不能收住。我一遍一遍地读着这段话,那“不必追”三个字狠狠地刺痛着我的眼睛。孩子所去的方向是灿烂的未来,而那个背影要去的.地方却是无尽的黑暗。我知道,花开总有花落的时候,但是,真到了那天,情何以堪?熟悉的老屋却没有了最亲的人,庭前花开却失去了驻足欣赏的人,你的喜悦再也无人分享,世界上再也不会有人知道你额前的伤疤出自何时来自何处,你,可以想象得出这会是什么样的情景吗?

感谢龙应台的《目送》,让我们下定决心再对父母好一点,再好一点。穷尽我所有,爱他们,因为我们是爸妈最亲爱最疼爱的孩子!

《目送》读后感 篇5

上井归来在家时,偶然在妻子的书桌上发现了一本书——《目送》,信手翻阅书序《你来看此花时》,一段契合心境的文字顿时跃入眼帘,让我难以释手。

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段,作者叙写自己送儿子去上学,幼时手牵着手穿过几条街,母亲看着儿子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儿子往前走,不断地回头;待到儿子十六岁赴美去做交换生,却已是很明显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作者一直等候儿子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没有,一次都没有;再往后,儿子就读她任教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乘母亲的车。此种落寞,让她回忆起自己当年由父亲送去任教大学报到,直到小货车转弯不见,

她还站在原地。

或许是自己还年轻,作者传达出的某些情感我尚不能彻底体悟,但我在心底早已深深地感激龙应台能用冷静、隐忍的笔触,以真挚、朴素的方式,展现自己曲折的心路,分享并表达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

的感情、最刻骨铭心的伤痛。即使龙应台说了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但我依然感激于他的分享。

《目送》关注的是作者自己的人生亲情感悟,收录的73篇散文,写父亲的离逝、母亲的衰老、儿子的成长、朋友的牵挂、兄弟的同行、失败与脆弱、失落和放手,不见刀光剑影,唯感清风拂面、动人心弦,处处都有我们

感同身受的亲情滋味,篇篇皆是让人沉吟难忘的人生情景。书中还插有作者“走在路上凝望时间”的自拍照片,温馨有味,情趣盎然。

文章两次写了这样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

,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句话映照出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及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物。让身为子女的'我们逐渐明了人世中亲情的牵绊,不仅是当下的感动,亦是渐行渐远的必经路程。

“作为父母的子女,作为即将成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转换”,龙应台告诉我们这就是生活和生命的本真。是啊,在这世上,路终归要一个人走,只是希望我们今世的缘分能

够更长一些、希望我们此生的凝望能再久一点……谁也赢不了和时间的比赛,谁也输不掉曾经付出过的爱,再多的“伤逝”与“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在幻变的岁月中我们唯有心怀感恩坚定前行,学会懂得花满春枝的悲

欢,学会珍惜身边至亲的眷念,学会目送自己的时光和故事,学会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