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红楼梦有感

2025/09/12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读红楼梦有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读红楼梦有感 篇1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在一抹斜阳中,风静静吹散了地面上的落花,你款款微笑,浅浅低吟着。是你,林黛玉,你的葬花、痴恋让我深深震撼。

红楼,恰似一场梦。黛玉却用短短的一支笔在这一页纸上写出了一个人生,其上有花朵,映射出黛玉的凄美爱情,其上有泪花,哭出黛玉的悲惨人生。

黛玉和宝玉的爱情大概是从合读《西厢记》时开始萌芽的。他们的爱情在这喧嚣、富贵的贾府里显得多么纯洁、令人向往,但生不逢时的爱情就是痛苦的代名词。黛玉性子里独有的叛逆和孤僻,以及对世俗的不xie一顾,使她在当时社会中显得如此特立独行,卓尔不群。

众人皆讲你性格太傲,看不起一切。可我认为你对男子的厌恶,不畏众人言语,你的诗情画意、灵秀慧黠,都是你独特的标志。你就如一朵洁傲独放的木兰,始终执着自己的那份清纯,仍如碧玉那般盈澈。所以你对宝玉的爱太过于细腻、深切,但你的身世和处境却让你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情意。

世俗皆知你是贾母的外孙女,即使你带着富贵的光环,但也改变不了你寄人篱下的事实。这也注定了你多愁善感的性格,孤苦无依的命运。还记《葬花词》中:“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两人爱情因葬花升温,也因葬花破碎。黛玉错疑宝玉,悲痛欲绝,以一词《葬花吟》发泄内心的压抑。与其说黛玉在贾府的地位和自身的懦弱造成了她的悲剧,不如说是黑暗愚昧的封建扼杀了她与宝玉的爱情。

封建社会的黑暗,造就黛玉一生的悲怆。在命运面前,黛玉选择了最不可挽回的方式,为生命演绎最悲怆的美丽。在安排面前黛玉以一种抗拒的姿态,在她身心俱疾的大观园里,不可挽回的陨落。你的病逝,宝玉的无奈,只剩一只名叫八哥的鹦鹉静静地凝望着。

但是细细想来,对于黛玉而言,死亡也许是一种解脱,也许爱情在短暂的瞬间是美丽的,浪漫的。但一切就如落花绚烂一时,终罢成了封建社会的陪葬品。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红楼,终究是一场让人怀念与向往的梦:犹记朵朵桃花落地时,那最悲怆的美丽……

读红楼梦有感 篇2

《红楼梦》开篇第一回,或许便是小说拉开前的缩影。《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是第一回的回目。假如没有兴趣读完全部,会不会以为甄士隐与贾雨村便是书中的主角?哪有什么贾宝玉的影子啊。这回小说,没有说到贾府的故事,只有一个梦,甄士隐的一个梦。一个神话故事引发的引子,在姑苏阊门十里街人情巷葫芦庙旁展开。

这位甄士隐老先生算是当地望族,家中人不多,老两口只养了一个女儿。家中有一些佣人使唤。老先生在一个炎热的夏日午后,梦见了神秘的一僧一道,带着一块刻满了字的“通灵宝玉”,他请求看看,只看到了通灵宝玉四个字,更多的字却是一个没有看到便跟着僧道两人到了太虚幻境牌坊前。那块玉被讨要回去。他想跟进幻境,被响声惊醒,依旧还是热热时光。这梦很有想象力,是真的吗?

被惊醒了的甄士隐,转脸看到奶妈抱着他的女儿,粉妆玉琢的小英莲。这是他生命中唯一的孩子。自己抱过来了。正好这时又过来一僧一道。他那个浪漫的梦,被惊醒时忘掉了大半。这时候好像第一次遇到僧道。僧,癞头跣脚;道,跛足蓬头。假如谁在生活中看到这样的僧道,肯定不会多看一眼。和尚看甄士隐抱着孩子,居然大哭起来:“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这样的疯话,又有谁愿意听?甄士隐,书中说将真事隐去之意。这个下午发生在甄士隐身上的事儿,哪一件是真的?

后来,甄士隐还有更多的意想不到不得不接受。转年到了正月十五,家人带着孩子出去看灯,不曾想将孩子丢了。家人逃走了,留下甄士隐夫妇每日痛苦。又过了两个月,隔壁葫芦庙炸贡品,居然失火。大火烧掉了甄士隐的所有家产,两口子无奈投奔岳父母。那个名叫封肃的老丈人,可能是风俗所致,对女儿女婿不甚好。他甚至半抢半骗地掠去了女婿家变卖田产的银子。真是人情纸薄!

伤心失意的甄士隐,眼看活不长了。某天,他一个人拄着拐杖闲溜达,竟然又看到一个跛足道人。那道人疯癫落脱,麻屣鹑衣,口内念着几句“不是好,就是了”的言词。这段话到是合了万念俱灰的甄士隐的心境。甄士隐与跛足道人对上了话,还自告奋勇地为那些“好、了”作注。注解完毕,跟着跛足道人扬长而去。

这是甄士隐的故事,真事隐去的故事。甄士隐走了,甄家娘子只得在娘家苦熬岁月。新任太爷上任了。这位太爷名叫贾雨村,曾经潦倒地寄住在葫芦庙里被甄士隐救助过。贾雨村一表人才,不同于甄士隐的老迈年高。他心怀大志苦于没有银子。甄士隐的帮助,给了他龙回大海鸟飞天空的机会。如今,贾雨村回来了。而贾雨村再没有机会报答他的恩人甄士隐。贾雨村的表演,明明是世相,放在今天同样有市场。作者偏偏说是假语村言。

甄士隐的退场与贾雨村的登场,可见得真,真的很难。唯有假,才能活跃,才能步步高升!甄士隐和贾雨村,是两个人的故事。后面徐徐拉开的大幕,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故事,是真还是假?

读红楼梦有感 篇3

“最好不相见,如此便可不相恋。最好不相知,如此便可不相思。”他与她到底是没来由的缘分。

这年黛玉正值芳华,带着谨慎与懵懂,入了贾府。那天阳光朦朦胧胧,她着一袭长衫,与姊妹们坐在一起谈笑风生。她生了双暗含秋波的眸子,莲步轻移,朱唇轻启,闲静似姣花照水,行动轻软如同花影,若在万紫千红中,也定能一眼就认出她。

初相见,宝玉眸子里映着如脉脉春风的柔情千种,见黛玉第一眼便喜得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像风过处的暗香朦胧,她也心下想道:“好生奇怪,倒像在那里见过一般,何等眼熟到如此!”他们两人都陷在这惊鸿一瞥里了。也应了那句“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宝玉道出的那‘颦颦’二字,似痒痒的甜蜜涌进她的心窝。这缘,似白月光,照耀了二人的心房。

黛玉眉间总染着红尘的些许愁思,是宝玉的爱成了她冷清世界里唯一的温暖,亦成了她的生命之火。浅浅轻语,耳鬓厮磨,深深思绪,魂牵梦萦,这些都如同从云女的颈上滑落的漫天温润的雨,凝结在黛玉心尖。她恋着他,像酒,浓且纯。他们二人,心心相惜,都有着一颗灵性执着仿佛随手便可摘下黎明流韵的心。你不言,我不语,只相视一笑,便可知对方心意,这情,凝聚成一缕如玉的梦,也本该这般续下去的……

可黛玉多愁善感惯了。那日,她错疑宝玉,不顾夜里湿寒,独自一人于花荫下,低声呜咽。望着满地的狼藉,可想而知的那每一片花瓣上,写满的是她眸中的哀凉与痴想。泪又是一阵暗涌,抬手试去,试不掉的唯有那阻不断的愁绪。旦日,时光微凉,昔日那一幕幕的温情被春水浸泡。带着刺骨的冷,她来到山间,步履轻盈,生怕扰着满地的落红。纤弱的身子映照在烈阳下,越发地清瘦单薄更是像极了那在溪边浣纱的西子。微风轻抚,早已带走铅华,清绝明净。惹得人心房掠起旖旎,却不曾柔和。更抚不平微皱的眉,消不了满腔的苦。那白月光,到底是浸满黛玉的忧伤。在每一个夜里,深深凝望。

满腔的话语涌上心头,却不知从何说起,亦不知向谁倾诉,惟将两行痴泪挂满。在万般绝望的一刻,用素手举起那无情的花锄,泥土飞扬间,那挥洒满地哀愁的落花,最终却收去一片苦痛。淹没了她处处的哀叹,葬了她的情思,引得宝玉悲痛倒在山坡,那怀中的落花洒满一地,无人再去怜惜。

一个春日,花飘零,人飘零,爱亦飘零,飞花万盏,像极了她的一生,荣华而短暂。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琉影清浅,暗香浮动,再提笔,道出娓娓愁苦,待红尘终了,仍是负了尘缘,负了卿……

读红楼梦有感 篇4

绿竹斑斑渐黄昏,相思无寄几度闻。寒塘至今度鹤影,冷月何时葬花魂。 ——题记

细雨斜织的夜晚,不喧闹,只有那雨水与芭蕉碰撞的声音,只有那千百竿潇湘竹随风摇摆的声音。透过纸窗,黯淡的烛火闪烁,一女子在蜡烛旁持书静看。“咳咳咳”一阵咳嗽声打破雨夜的寂静,随后,依然是那淅淅沥沥的安静,依然是单薄、孤独的身影……

她就是《红楼梦》中最柔弱,最多泪的潇湘妃子——林黛玉。

“潇湘馆”是黛玉的住处。“一带粉坦,数楹修舍,有千百竿翠竹掩映。”“有大株梨花并芭蕉”,而忧愁芭蕉与清高翠竹正与黛玉性情相符。

有人说黛玉就像寒冷的雪莲,美丽却孤傲,冰冷。可黛玉真是如此吗?没错,黛玉有时说话带刺,令人难相处,但她也有热心的一面啊!就比如说,在香菱想学诗时,宝钗对香菱说学诗并无大用,不要过于认真,而黛玉不同,她认认真真地教香菱学诗,并把王右丞的全集借给香菱,让她去揣摩,帮她分析诗句。可见黛玉比宝钗待人更简单,纯真。

黛玉就像那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子,诗如其人,她的诗也是超凡脱俗的。“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将白海棠的素静优雅写到了极致。香帕墨迹,留下了“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的优美诗句。

一阵风吹过,树上桃花吹下一大斗来,落的满身满地皆是花片。黛玉肩上担着花锄,花锄上挂着纱囊,手内拿着花帚,收拾起落花,不由感花伤己,在花冢哭道:“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香榭,落絮轻沾扑绣帘……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是啊,这纷飞的单薄花瓣,不正像黛玉孤苦的身世吗?“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难道从这儿,曹雪芹就已为黛玉的“红消香断”埋下伏笔了吗?欠泪的,泪已还后,苦绛珠也该魂归离恨天了吧!

如此简单、如仙的女子,匆匆结束了她的一生,也许是凡间太多尘,仙子不属于这“花柳繁华地,温柔宝贵乡”吧?

读完《红楼梦》黛玉的一颦一笑,一泪一喜都让我难以释怀。我读黛玉,读的是一种孤傲、一种气质,一种绝俗,一种灵动。面对封建社会的枷锁,黛玉以泪默默反抗,哭得像桃核一样的眼中,充满了与那个社会格格不入的,对爱情的追求……

黛玉仙珠,我多想更多的了解你……

读红楼梦有感 篇5

小时候读红楼,是最最普通、庸俗的观点:宝钗完美,黛玉小心眼。这样如此错误不堪的观点在我心里扎下了根。

过了几年,再读红楼,心中所想又不同了:宝钗普普通通,黛玉值得人可怜。这种想法也过于偏激。

直到最近,我看了那么多专家的观点,网上的那么多资料,做出了自己的准确判断:宝钗是封建礼教的奴仆,最终被“主子”害死了;黛玉是封建礼教的被利用者,封建礼教就是要用黛玉这样的人物“杀一儆百”。

她们之间是可以划等号的。

有人说宝钗的冷漠。其实,那是封建礼教逼得,你可能会说:“为什么林黛玉就可以叛逆呢?”其实,你应该设身处地。如果你是宝钗,生活在那样的环境里,从小受到父母的熏陶,你能保证你不会遵从封建礼教?林黛玉毕竟不是凡人,可是薛宝钗是凡胎!因此,我们可以;理解宝钗的冷,理解她的遵从封建礼教。

我曾经看过曹慕容写得一篇《谁是最痛苦的人》,曹慕容认为是宝钗更痛苦,林黛玉是站在痛苦上,宝钗确是痛苦的六次方!说的好啊!黛玉虽说在人世的生活并不如意,可那是姻缘注定,是宿命。她本来就是下凡历劫来了,何况报完灌溉之恩后仍然可以重返天界,与宝玉做天上夫妻呢?但是宝钗不能够拥有这样的幸福。这就已经是一种痛苦了。

我从来不认为宝钗的城府有多么多么的深,我觉得那确确实实是宝钗的一片真心。宝钗的这些所作所为是符合封建礼教的,也是封建礼教中的标准好女孩儿的标准,所以宝钗对于众姐妹如同清泉流进心窝。但是宝钗不可以在柳湘莲失踪后表现过分的热情,那是有悖于封建礼教的规则的,所以她表现的如此冷漠。

我也从来不认为黛玉是心胸狭窄的,她其实是挺爱说爱笑的,但是她的身子弱,弱不禁风啊,再加上父母双亡,寄人篱下的生活,只能让她处处怀疑,这是多么真实地反映了封建礼教的冷漠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