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2025/09/13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篇1

本文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主要描写了“外洞、孔隙、内洞”景物的特点。因为是游记,又恰逢春天旅游,踏青的好季节,学习叶老先生的游记写法,被我作为本课的训练重点。因此,在学习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记述顺序作为重点提示学生关注的内容。找出每一部分作者写的是什么内容是我引导学生关注的重点,我们随着叶先生的游览顺序,一步一趋地前行的同时画出游览的路线图。

游览图是可以较为轻松地画出来,但这样的课堂又难免枯燥乏味,因此,我又想,怎样才能让学生觉得趣味盎然呢?一是把自己扮作游客,和叶先生一起游览,但整个游览过程又似乎不太能引起学生的热情和共鸣。二是动作体验,这点似乎学生很感兴趣,或许是孩童的天性,我班的孩子特别喜欢在朗读的过程中加上一些动作。在体验孔隙的窄、矮、险时,加上动作,想象,体验后,再朗读,学生朗读的兴致比较高,从他们的表情和动作,可以看出,他们体会到了孔隙的特点。三是通过和现实场景的比较来感受外洞,内洞的宽大和神奇。和同学们在教室,操场集会作比较,学生的直观感受较为鲜明。也是帮助他们理解课文内容的好方法。通过以上的朗读和感悟,学生读得还算不错。但对于内洞的'感受,有些薄弱。

通过看一些教辅书,提及本文一条“顺”的线索,是作者的游览顺序,是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的。另一条是泉水,溪水的来路,是“逆”的线索。两条线索巧妙地交织在一起,使全文脉络清晰,并使景物的方位,方向和作者观察的角度及移动的线索都很清晰。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说了“逆”的线索学生反而糊涂了,因此,只是抓住“顺”的线索进行教学。等复习的时候,有机会提一下,看看学生们的反应情况如何?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篇2

学习第五段:

1、学生自学方法同上。

2、老师提问:

坐船进入内洞,内洞是什么样子的?当工人提着汽油灯看到了什么?

3、配乐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象洞中石钟乳和石笋的形状。

4、读完以后你的脑海里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

5、老师提问:

现在你知道溪水的源头在哪里吗?

对教材的思考及对教学的反思:

课文的第五段写游内洞的'情况。进入内洞的第一感觉是一团漆黑,什么都看不见,汽油灯在这里也能力有限,只能照见小小的一块地方。但是汽油灯照到的景物很有观赏性。从石钟乳、石笋使我们了解到这个内洞使一个石灰岩的山洞。对蜿蜒在洞顶的双龙一黄一青的描述,点出了洞名的由来。从有点像大都依据形状想像成写出了石钟乳、石笋的形状多,给了人们很多的想像的空间。四十多景点,写出了内洞景点的丰富。

为了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在体验内洞奇的时候,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象说一说钟乳石的样子,给它取个名字,有的说定海神针牛郎织女擎天一柱碧海云潭,孩子丰富的想象力让我为他们感到高兴。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篇3

教师这个职业决定了我们每天都要面对富于变化的课堂,因为学生是活生生的人,有自己的思维,有自己见解,因而课堂不可能是预设的,意外的插曲相信大多数老师都经历过,我也有过这样一次难忘的经历。

记得那是一节语文课,上的是叶圣陶先生的名作《记金华的双龙洞》。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浙江金华双龙洞的经过。双龙洞分外洞和内洞,连接内外两洞的是一个孔隙,进出靠一只用绳拉动的小船。课堂肯一个教学环节是让学生默读“孔隙”这一段,然后归纳孔隙的特点。看到学生默读后纷纷举起了手,我便开始点名了。一个男生站起来说:“孔隙的特点是很小!”高举的小手纷纷放下了,看来大家都赞同这个答案,相信教过这篇课文的老师也都不会否定这个答案,可正当我转身准备把“小”字板书到黑板上时,一个响亮的声音传来了。“老师,我有不同意见。”我捏着粉笔的手放下来了。“请说!”一名男生站起来说:“我认为孔隙的`特点是很大!”真是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室里顿时一片哗然,我也一时没有回过神来。同一段课文,归纳人同一个景点的特点,竟然有如此大的反差,我还是头一回碰到。这时,我只觉得同学们一双双眼睛齐刷刷地望着我,说一点都不紧张那是假话,但当时我还是比较镇定,我既没有肯定,没有否定,而是转向全班学生,用赞赏的口吻说:“你们真会读书!同一段课文,竟能读出两个截然不同的答案,看来值得大家深究一下。”接着,我让同学们再细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互相交流一下,看看孔隙的特点到底是大还是小,依据是什么?同学们的情绪一下子高涨起来,经过一番热烈地讨论,学生纷纷发言:

一个学生说:“我认为孔隙的特点是很小,因为它只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而且这只小船只容两人并排仰卧,再设法容第三个人。”

“我反对”,另一个同学站起来说:“我认为孔隙的特点是很大才对。理由是“孔隙”在字典里的解释是“窟窿眼”“小裂缝”,而这里孔隙却能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

“我认为很大。课文中写道:虽然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进出。从这个转折的语气就很明显地看出孔隙是很大的。”

“有道理。”我暗暗称赞。

又一阵清脆响亮的声音传来:“老师,我觉得应该是很小才正确,课文第四自然段告诉我们,外洞容纳1800人开会都不觉得挤,而孔隙只容一只小船进出,孔隙和外洞相比实在是太小,太小了。”

“说得真不错!”我不由地伸出了大拇指。由此可见,大与小是──学生脱口而出──是相比较的!

“真了不起!”我情不自禁地叫好。很抽象的道理竟这样轻而易举地被学生悟出来了!我灵机一动,顺势引导:“还能举出生活中的例子吗?”此刻,学生的思维再一次被激活了,同学们争先恐后地说开了。

一个学生站起来说:“椅子小,课桌大。”另一个学生站起来说:“讲台大,课桌小。”“对了!这就是相比较的大小。”我鼓励道。

“老师,我来说:月亮小,太阳大,月亮和星星比,月亮也很大。”

“老师,我也能说:西瓜大,苹果小,苹果和葡萄比,苹果也很大。”

课堂与生活就这样巧妙地联系起来了,知识与感悟就这样自然生成了。我为学生们活跃的思维,高昂的学习积极性及自悟自得的能力而感到由衷的喜悦。

这小小的插曲前后不到五分钟,却使学生和我都受益匪浅。在学生通过读书、思考、思维的碰撞,对辩证法的观点有了初步的感悟和理解;而我,对“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这一教学新理念也有了更真切的体会。是的,尊重学生,珍视他们独特的见解,思维的火花才会闪现。个性化的阅读必将带给课堂更多的不确定因素,这就要求我们每位教师都要善于把握这种不确定因素,真正使我们的教与学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历程。

试想:如果我按照预先设定的教案垄断课堂,硬牵着学生走,会有刚才那精彩的瞬间吗?教案是课前预先的设想,但不能成为课堂的羁绊。课堂是学生成长的舞台,我们应该相信学生,把课堂还给学生,把发现、质疑、讨论、争辩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课堂变成思维碰撞和观点交锋的课堂,变成学生体验成长快乐的课堂。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篇4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游记,也是一篇典型的游记类散文,语言虽然直白,但是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主要描写了“外洞、空隙、内洞景物”的特点。我在教学时,反复研读文本,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课文,把握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反思自己的教学,有几处感触颇深。

一、抓主线,散而不乱

这是一篇游记,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游览顺序。在教学时,我让学生默读课文,圈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了解游览线路,再让学生到黑板把自己的发现写上去金华———罗店——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在学生理出文章的线索后,再让学生细细朗读、品味。将文本的语言达到内化、并一同去感受景色的美,最后整理出游览图,了解写游记的一些技巧,学习体会词句的精妙。

二、读读悟悟,重在体会

课文中关于孔隙,作者用墨最多。孔隙下流水,孔隙上是岩壁。中间不过容许一艘小船进出的距离。由于空间太过狭小,所以带给我们的感受着实深刻。这里是一段非常精彩的进入内洞的叙述。文章中把孔隙狭小的特点描摹得十分传神,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所以我在教学本课时“以读为突破口,训练学生的'语感”。读书要做到“读进去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有感悟。学生对读书的思考和感悟往往还停留在表层,在教学中我不断引导和点拨,应该说这节课中,文本的朗读是充分的扎实的,主要包括朗读整篇课文或自然段、抓住关键词句朗读。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文章内容,我让通过语言文字学生进行想象,抓住洞太窄,必须躺卧。层层深入的引导,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了过孔隙的感受,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感受到了孔隙低矮窄小的特点。

三。自主学习,逆向思维

本篇文章有两条线索,一明一暗,明线为作者游览的顺序,暗线为贯穿全文的溪流的流经路线,在学习时,我不断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在在每一自然段除了描写了双龙洞,还写了什么?为什么?同学们很容易找到泉水,为了激发学生的兴趣,每学一段都抛出这个问题,引导孩子自己发现原来我们沿着泉水的流向,也可以来到双龙洞内,找出这条暗线。对于六年级的孩子来说,根据作者的浏览路线画出图示非常简单,为了加强同学们对写景文章的了解,进一步体会作者独特的写作方法,我让孩子自己思考画出泉水从洞内流出到山下的图示,这样逆向思维,既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深化了他们对课文的理解也掌握了本文的两条线索。

本课结束后,我发现让同学们带着问题去自主探究的学习,往往比老师一味的引导着学习的积极性高,学习的效率高。作为六年级的学生,完全有能力进行探究性学习,作为老师也要和孩子一起成长,要时刻把上课前“背学生”放在心中,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篇5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写的文章。我对这篇文章印象很深刻,是因为我参加工作时它就有。我教学的是第一课时,基本设计环节是(一)课前三分钟了解作者;(二)让学生在文中找表明游览顺序的词来达到理清课文脉络的目的;(三)学写生字“蜿蜒”;(四)学习“孔隙”部分;(五)读写结合,让学生在观察中把自己的感觉写出来。

1.加强重点字指导与理解。《记金华的双龙洞》虽是四年级下册的课文,但中年级依然要把识字、写字作为重点,只是在方法和策略上有所不同。与低年段相比,我的识字教学教的少、扶放多,进一步加强词语教学的理解、辨析和运用,减少用词不当的情况出现。教学“蜿蜒”一词时,我先让学生观察,找出容易出错的地方进行强调,“蜿”容易加一点,“蜒”里面“正”最后一笔是竖折,经过强调学生都能正确书写。然后我出示第四课和《长城》中有“蜿蜒”的的句子,让学生在具体的例句中感受“蜿蜒”的用法,结合“蜿蜒的长城”的图片来理解“蜿蜒”的意思。

2.理清文章的游览顺序。理清文章的游览顺序孩子们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了,孩子们在学习第四课时我就教给了他们理清游览顺序的方法,本以为会很快找到游程路线,可事实证明孩子们第二次接触还不是很熟练的。

3.抓重点段落学习。

作者过孔隙是一个相对比较复杂、比较有特点的过程,给每一个进出双龙洞的游客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叶圣陶先生也不例外。所以在总结了游记文体特点后,由整体到局部,让学生学习最让作者感到好奇、感到刺激的孔隙部分,由结构段慢慢过渡到自然段,学习段落写法,做到一课一得。

4.落实语言文字运用的训练

(1)借小船的小体会孔隙的窄小。我通过对比句子让学生体会、感受小船的小。

(2)学习“月”字旁的字和身体有关。从而掌握识字规律。

(3)品味过孔隙的“感觉”,让学生抓重点词语体会作者过孔隙时的真实感受,将见闻和感受有机结合,使人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5.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会感悟

阅读教学应是学生、教师、作者、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上,我采用了情境创设,让学生的.身份转化为游客,以读代讲,真切感受作者过孔隙时的感觉。“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时我有什么感受?“我又感觉要是把头稍微抬起一点儿,准会撞破额角,擦伤鼻子。”通过设境体验,学生当场感受作者洗练、准确的语言表达及其令人身临其境的表达效果。

6.读写结合训练

每届学生在写“我的校园”或“我的教室”时,只是对景物进行了细致地描写,但写出来的文章都显得干巴巴的。读了叶圣陶先生的文章,我明白了,孩子们的文章只写了自己用眼睛看到的,却缺乏自己对事物的感觉,也就是没有把自己的感受融入到看到的景物之中。为了让孩子们的文章更加生动,我为孩子们提供了一些我们对人的感觉的词语,孩子们用的还可以。如果时间再充足一些,让孩子们进行充分地自我感觉,教室里的事物就会更加地生动。后来我看了孩子们的文章,孩子们在自己的文章中有意识地把自己的感觉融了进来,虽然是初次接触,能看到孩子们在学习之后的一点点变化我也是很欣慰的。

每一节课都有自己的一些遗憾,我会继续在课堂上下功夫,在孩子们的写作上多琢磨,让我的学生越来越优秀。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篇6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融情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课文按游览的顺序,依次写了去金华双龙洞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以及乘船出洞的情况。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浑然一体,井然有序,两条线索有机交融,贯串始终;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叙述有详有略,详写孔隙、内洞风貌,突出了双龙洞的特点。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表达的方法,通过语言文字领略金华双龙洞的神奇之美,培养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一、教学效果(思效)

本节课围绕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效果: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金华的双龙洞,离学生实际生活较远,因此我在教这课时,创设了一个快乐夏令营的情境,让同学们以夏令营队员的身份,去欣赏课文,并且以这条游览的主线贯串整节课的始终。通过自已设计的过渡语,让学生沉浸在游览双龙洞的情境中。这样不仅把枯燥的文字变成有趣的游览,还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2、抓住课文的写作线索。作者采用了两条线索,并将其有机地融合,条理清晰。课始,学生非常容易地找出线索之一:出金华——过罗店——渐渐入山——到双龙洞口——游外洞——过空隙——游内洞——出洞。在讲读课文时我就主要采用这条线索来讲。线索之二:泉水,迎着溪流上山——溪流从双龙洞口往外流——外洞泉水来路是石壁下方的孔隙——泉水在内洞缓缓流——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这条暗线学生没有一下子说出来,是在我的提示下找出来的。

3、“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让学生带着问题自读自悟,边读边想象,以读促悟。借助图片、录像等电教手段创设情境,努力营造自主阅读、积极对话的氛围,使学生能感悟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情韵,把自己对文本的综合体会表达出来,把课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使课堂上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

4、抓住重点语句理解。文中有两个句子写出了作者乘船进入内洞时的'真实感受,无疑是本篇课文中的重要语句。教学时,我先播放配乐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直观体会作者的真实感受;然后,又让学生抓住“挤压”“稍微”“准会”等词语,联系生活实际解读作者心情;最后,水到渠成地小结学法,热情鼓励。这样处理,不但顺利地达成了预设目标,而且渗透了学法指导,还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思想感情,效果很棒。

二、成功之处(思得)

在教学这一课的时候,我最大的成功是及时抓住教学契机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动笔写了一段话。例如,在讲解内洞墙壁上的一段文字:“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时,我及时抓住这个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机会,让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想象在内洞的石壁上可能还会有什么样的图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学生在短短的几分钟内,都能依据自己的想象写出一小段话,既锻炼了动笔写的能力,又训练了学生的想象能力。

三、不足之处(思失)

在教学中按游览路线带学生学习外洞、孔隙、内洞的时候却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图片、录象出示的时机没有把握好。

四、改进措施(思改)

如果我再重新来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让学生浏览文本,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课件引领,引导学生感悟文本,使学生能感悟出语言文字背后的情韵,把自己对文本的融合体会表达出来;接着创设情境,启迪学生展开想象,讨论交流:“这些石钟乳、石笋像什么?”老师发图片,结合课件启发学生想象;最后在学生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行口语交际“我是小小导游员”,在内化语言的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读书悟文能力,可谓一举两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