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2025/09/13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桃花心木》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篇1

【教材分析】

人教版小学语文第十二册课文《桃花心木》是中国台湾著名作家林清玄撰写的一篇中心突出、内容含蓄、寓意深刻的散文。文章先写“我”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即高个子种树人培育桃花心木苗时显得不按规律,漫不经心,于是心中生出许多疑团。后来通过与种树人的交流才明白原来种树人貌似不懂规律、缺乏爱心的种种举动恰恰是为了让树木自己学会适应不确定的环境,以便更茁壮、更坚强地成长。种树人的言行使“我”深受感动,并从中感悟到人的成长其实也是如此:唯有经得起各种不确定因素磨练与考验的人,才能在生活中练就独立自主的心,才能更顽强、更灿烂地生活与成长。全文借种树喻育人,清新平淡之中饱含深远的意味。

【教学目标】

1、以教材为凭借,引领学生关注生活现象,引发深入思考,产生独特体验,发表独到见解。

2、在对种树现象及缘由的学习探讨过程中,领会种树人语重心长的话语,受到生活与成长的启迪,丰富和提升学生的精神世界。

3、学会本课的9个生字及出现的新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设计理念】

本课教学最重要的责任在于以教材为凭借,让学生在阅读与交流中经历“发现奇怪现象→产生见解与疑惑→深究内在原因→产生自己的体验感悟→提升认识水平和精神世界”的过程,即让学生在自己的语言实践活动及与他人的交往过程中去发现、去思索、去感受、去体验、去建构起他们自己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初读探疑,导入新课

师:今天咱们学习一篇新课文,请同学们读一读课题。(生读课题。)

师:你们想知道什么?

生1:桃花心木是一种树吗?如果是一种树,它有什么特点,生长在什么地方?

生2:《白杨》也是以树木的名称为课题,作者借物喻人,《桃花心木》这篇文章也是借物喻人吗?

生3:作者写这篇文章要告诉我们什么?

师:这些疑问怎么解决?老师现在就告诉你?

生:不,我们自己读书解决。

师:好,俗话说吃别人嚼过的馍头没有味道,我非常赞赏你们的这种精神,学习*自己而不是*老师。下面请同学们读书,老师相信,一读课文,这些疑问就会迎刃而解。

设计意图:设疑激趣,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的阅读心向。

二、再读质疑,读中感知

师:读了课文之后,刚才提出的疑问有了答案了吗?

生1:现在我知道了桃花心木是一种特别的树,树形优美,高大笔直。

生2:同《白杨》一样,这篇文章也是一篇借物喻人的文章。

生3:作者借种树告诉了我们做人的道理。

师:非常好,自己不仅能提出问题,还能解决问题,真能干!请同学们再读课文,看看还能发现什么问题。

(生兴致盎然地再读课文。)

师:又发现了什么问题?

生1:我问种树人问题的时候,他为什么会笑?

生2:“语重心长”是什么意思?

生3:他的一番话,为什么使我非常感动?

生4:最后种树的人为什么不再来了,而且桃花心木也不枯萎了。

生5:“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这句话的意思读不懂。

生6:为什么说种树是百年基业?

师:很好,你们提的问题很有分量,说明你们很会动脑筋,很善于读书。一开始提的问题能自己解决,这几个问题自己还能解决吗?

生:能!(信心十足)

师:好,下面就请你们继续读书,老师提醒大家注意文章前后的联系。

设计意图:由好奇而读文,因读文发现,因发现而生疑。以上三步,让学生经历了正确读文,读懂字面意思,进而引发思索产生疑问的过程,正是在这种读、思、议的过程中,学生渐渐走进课文,与文中人物、事件开始初步对话。

三、三读解疑,适度存疑

师:刚才提出的问题解决了几个?

生1:“我”一连问了他四个问题,种树人发现我对他的作法感到非常奇怪,甚至多少有点责备的意思,他的笑是宽厚的笑。

生2:他笑我不知道他的用意。

生3:他笑我不懂怎样种树。

生4:他笑我只看到几棵树苗枯萎,不知道只有这样才能培育出长成百年的大树。

师:理解得好。练习读一读种树人的话,体会体会,怎样读才能读出种树人当时的心情。

(生练习读。)

师:“语重心长”的意思明白了吗?

生:我查了字典,字典上解释的是:言辞诚恳,情意深长。

师:那么怎样读才能读出种树人的“语重心长”呢?

(师指名读,师范读之后让学生再练习读,读出“语重心长”的含义。)

生:我明白了他的一番话为什么使我非常感动。

师:请谈谈你的理解。

生:种树人讲的是种树的道理,我很受启发,联想到了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师:“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你们身边有这样的人吗?

生1:咱们班的林慧敏就是,***妈一个人带她,中午***妈有时不能回来给她做午饭,她就自己做饭吃;有时***妈上夜班,她就自己睡觉。她真了不起。

生2:她还自己洗衣服。

生3:她不用家长帮助检查作业。

生4:每一学期她都被评为三好学生。

师:让我们为林慧敏同学的独立自主鼓掌。

师:从种树人的话你联想到什么?

生1:要锻炼独立的生活能力!

生2:要做一个独立自主的人,不能什么事都依赖爸爸妈妈。

生3:自己要主动地学习,不能总是等着老师教。

生4:要学会自己学习,不需要家长和老师的督促,自己能主动地学习。

师:理解得好!老师读了种树人的话也颇受启发,老师需要锻炼、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今天,你们就表现得非常好。建议你们为自己良好的表现而鼓掌。

生: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枯萎了,这是因为桃花心木自己学会了在土里找水源。

生:种树是百年的基业,是说要让今天的树苗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的成长,长成参天大树。

师:理解得真好!

生:“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这句话的意思还是读不大懂。

师:今天读不懂没关系,随着年龄的增长和知识的丰富,以后你们慢慢会明白的。

设计意图:联系已有经验、生活实际等与文字内蕴的东西进行碰撞,从而受到情感熏陶、心灵震撼、思想启迪等。引领学生从文字信息本身渐渐朝着自身“心灵深处”跑去。

四、熟读记忆,用中积累

师:种树人的话都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是吗?现在我就是本文的作者了,你们就是种树人,我可是有几个问题要问你们,你们能给我以满意的答复吗?

生:能!

师:回答我的问题可不许看书,老师建议你们再读一读种树人的话,最好能记住。

(生读种树人的话。)

师:不看书能回答我的问题吗?

生(信心十足):能!

师走到一位女同学身边,问:我说你这个种树人可真是的,既不按时给树苗浇水,又不浇一定量的水,瞧,树苗都枯萎了,后悔吧?

生:不后悔。我之所以不不按时给树苗浇水,不浇一定量的水,是要让它们自己学会在土里找水源,自己会找水源的,才能长成百年的大树,自己不会找水源的,枯萎了也没什么可后悔的。

师又走到一位男同学身旁:种树人,我有个问题要向你请教。

生:没问题,你问吧!

师:嗬!口气不小啊!

师:我问你,如果按时给树苗浇水,浇一定量的水,结果会怎么样?

生: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底,一旦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可以存活的,遇到狂风暴雨,也是一吹就倒了。

师:噢,我明白了,开始我还以为你很懒呢,原来不是啊!

师:同学们的确掌握得不错。自己会找水源的树苗,将来能长成参天大树;从小能够独立自主的孩子,将来必成栋梁之材。愿我们每一位同学都能成为一名自立自强、独立自主的'好孩子。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努力拉近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或补充典型事例来与文本再度展开对话,使原来远离学生的深刻道理变得鲜活生动,真实可及。

五、回归课文,深化感受

师:种树人的一番话,给了作者,也给了我们不少启示。而当初仅及膝盖的树苗,如今又怎样了呢。

(课件出示高大的白杨树)“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假如你就是如今长成大树的桃花心木中的一棵,你想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自己的感受:对种树人说……;对已枯萎的同伴说……;对一起成长的伙伴说……;对前来散步的人们说……)

总结:同学们,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风雨的考验,屋檐下的小鸟飞不上广阔的蓝天,在逆境中自强不息,是成才的一条通路。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对文本的感悟,不仅充实、升华了文章主旨,也使课堂焕发出蓬勃的个性风采,闪现着灵动的智慧之光。

【板书设计】

种树人──桃花心木

浇水无规律

(树苗)──(人)

会找水源生活考验

拼命扎根锻炼自主

长成大树努力成长

(种树喻育人)

【教后反思】

我就有意识地让学生联系现实生活来理解,领悟其中蕴含的道理。

学生明白了做人的道理,即只有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才会有自立、自强的精神和本领,只有这样的人才会得到生存与发展。反之,长期在确定中生活的人,依赖性强,生存能力差,甚至会成为废物,被社会淘汰。

学生从文和道两方面受到启迪,既学习了语言,又受了教育,所以联系现实生活来学习语文课程能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只有将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真正有效地达到教学目的。

学生的个别差异是客观存在的,好生常抢走慢生思维和表达的空间。所以本课教学中,我特别关注差异,如小组合作探究学习中,有意识参与到相对薄弱的小组中去,掌握学习情况,有目的地帮助他们。在汇报交流时,照顾到胆小说话少的同学,鼓励他们大胆地说,并充分肯定他们。使他们愿意跳一跳摘果子,学习积极性也就随之而兴。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篇2

一、提问导入,设疑激趣

同学们,你们认识桃花心木吗?它是怎样的一种树?(学生根据查阅资料汇报。)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

2、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什么事?

三、细读课文,重点感悟

1、自读课文,把握重点:

桃花心木是一种名贵的树种,培育它一定要用尽心思使其成材,而文中这位与子众不同的种树人是怎样培育桃花心木的?请同学们读课文,把写种树人种植培育树苗的词语或句子画下来,并写写你的感受。

2、汇报交流,感受种树人的“奇怪”行为:

⑴ 在自读感悟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抓住关键词句讨论。

如:“他弯腰种树的时候,感觉就像插秧一样。”“他来的并没有规律,有时隔三天,有时隔五天,有时十几天才来一次。”“有时浇得多,有时浇得少。”“有时早上来,有时下午来,时间也不一定。”说明种树人给树苗浇水没有规律,看似漫不经心。

⑵ 读了这些句子,你想提什么问题?

四、精读课文,合作探究

面对种树人的做法同学们心中有许多不解,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读后讨论流。

1、你怎样理解下面种树人说的话?

⑴ 但是,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联系上文“ 不确定”是指老天下雨是算不准的。让树木生活在不确定的环境中,就会拼命把根扎进土壤深处寻找水源,这样的树根基很深,一定能够经受风雨,长成大树。

⑵ 树苗就会养成依赖的心理,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侥幸存活下来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依赖的心”指树苗依赖定时定量的浇水,根不会深入地下,找不到水源,就会枯竭而死,即使侥幸存活的树,不能牢牢的扎根,也会被狂风暴雨吹倒。

2、小组讨论:种树人的做法是不是有道理?

3、导读:

种树人是营造一种自然的生长环境,让桃花心木学会适应环境,寻找到最合适的存活办法。种树人貌似漫不经心,实则是用心良苦。请你带着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读读这两段话。

4、练读、指名读、齐读。

五、联系实际,领悟事理

1、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种树尚且如此,更何况是育人呢!种树人的一番话,不仅解开了我们心中的谜团,而且使我们从中悟出了育人的道理。

出示句子:

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棵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为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2、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3、小结:

不经风雨怎能见彩虹。我们在艰苦的环境中经受挫折的考验,就会想方设法战胜困难去生存,也才会锻炼出顽强的意志,坚强的心。

六、总结全文,情感延伸

正因为桃花心木从小苗时期就在不确定的环境中生活,经受了重重考验,终于长成一棵棵生机勃勃的大树。同学们,不要再做笼中小鸟,学做搏击风浪、翱翔蓝天的雄鹰,在挫折与逆境中快快成长吧!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和理解下列词语:汲水、枯萎、依赖、一旦、锻炼、优雅、勃勃生机。

2.过程与方法:

⑴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⑵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句段,联系生活实际,领悟文章蕴涵的道理──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教学流程:

一、讲述故事,激趣质疑

1.教师动情地讲述故事:《一个大学生的故事》。

师:同学们,当你有一天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时刻,你会是什么心情呢?

(生的回答是:高兴、激动、兴奋……)

师:是啊!这的确是一个令人无比激动的时刻。然而,有这样一位大哥哥,在接到北京师范大学的录取通知书时,却忧心忡忡,不知所措。(生露出疑惑不解的神情。)

他是个从小失去父母的孤儿,姐姐为了照顾他,辍学工作,赚钱供他上学,对他照顾得无微不至,呵护得无可挑剔,从小到大十几年不让他干任何家务活,只要求他努力学习。读到高三毕业,他连自己的袜子都不会洗,方便面都不会煮,更不愿与人交流,必要的人际交往都很少,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无奈,又喜又忧的姐姐只好陪他一起去大学报到,但学校不允许这种情况的陪读,姐姐千叮咛万嘱咐后担心地离开了。他坚持不到3天便哭着打电话要姐姐来接他。因为他根本不能料理自己的生活,除了埋头学习,他一切都不会做。结局是遗憾而又令人无奈的,他退学了,与已经实现的大学梦想做了最后的告别。

2.请学生自由发言。听了这个真实的故事,你有些什么想法?

3.小结:同学们,这位可悲的大学生为什么会有如此结局呢?究竟是他的错还是他姐姐的错呢?(生思考回答。)

师:那今天我们就一起到《桃花心木》那里去寻找答案。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读课文。

要求:字字入目,做到三不:不加字、不减字、不读错字。

2.小组交流自学生字、生词的情况。

3.教师请举手最快的前10名同学串读课文。

(师生共同正音,并对他们积极读书的态度予以表扬。)

三、朗读质疑,抓住重点

1.本文主要讲桃花心木,那么桃花心木是什么样子呢?老师今天给你们带来了图片,你能用一个词说说它的样子吗?速读课文,作者是怎样介绍桃花心木样子的`呢?(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

2.树形优美,高大而笔直,再读一读这句话,感受它的高、直、美。(自由练,指名读。)

3.这样一棵桃花心木,它是如何长成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3~11自然段,回答问题,注意把相关语句画出来。

师:谁来说一说,桃花心木成长都有哪些不确定因素呢?

(板书:天数不定、水量不定、时间不定、苗数不定。)

师:哎呀,文中的种树人真是很奇怪,不光我们觉得奇怪,作者也觉得很奇怪,我们看他提出了哪些疑问。(生回答。)

师:作者发现时间不定,为什么时间不定?为什么水量不定?为什么带来的树苗不确定?他还不是每天都来,为什么天数也不固定呢?(生回答。)

四、默读思考,切入重点

1.发现了这些奇怪的举动,产生这样的疑问,现在你们自己默读12~13自然段,看看能不能帮助作者找到答案,你能解决哪个问题?

(板书:自找水源、汲水生长、拼命扎根、减少枯萎。)

2.了解了种树人要让桃花心木自找水源、汲水生长、拼命扎根、减少枯萎,他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换句话说,要长成百年大树应具备哪些条件呢?

生:学会自我生存。

五、自读合作,解决难点

1.我们现在知道了种树人希望桃花心木具有自我生存的能力,仅仅是桃花心木需要这种能力吗?自读14~16自然段,你读明白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都用笔在书上标注下来,再与小组同学交流,都不明白的一会儿我们全班讨论。

2.桃花心木是依靠什么从及膝高长到与屋顶一般高的呢?

生:自身的生存能力。

3.种树人更关注的不是桃花心木的生长程度,而是桃花心木的生存能力。当桃花心木具备了生存能力,离开了任何人都可以生存,所以文章结尾说……(生齐读课文结尾部分。)

六、畅所欲言,扎实训练

“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物竞天择,适者生存”,树尚如此,更何况人呢。今天学完这篇课文后老师也很受启发,希望我们都能够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特点、依据学生的学习水平和认知能力,按照新课程标准精神,从三个维度确立以下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有关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运用已有的读书方法,理解课文内容,阅读中有自己的见解,体会种树人的用心,理解作者从中领悟的道理。

4、初步领悟“借种树喻育人”的表达手法,受到生活与成长的启迪,丰富和提升精神世界。

本课的重点和难点是理解种树人的话的含义和“我”从中感悟到的育人的道理。

教学方法

学法指导

本课的主要学习方法是:抓住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感悟。

【教学程序】

本课教学设计了以下四个环节:

一、以趣导学,揭示课题

1、开课伊始,我这样导入新课:同学们,猜猜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出示桃花心木种子模型)这个模样怪怪的东西,是树的种子。它长着一个长长的翅膀,每年的端午节前后,是最令人期待的了,种子会像竹蜻蜓一样随风飞舞、旋转飘落,心也随着轻盈起来。所以我们又把它叫做“会飞的种子”。

2、揭示课题:

同学们,知道它是什么树的种子吗?随学生的回答板书──桃花心木。

3、交流资料:

通过课前预习,谁来说说对桃花心木的了解和认识?学生交流过程中,当说到桃花心木的样子的时候教师随即板画。

教师小结:是啊,这种树的木材由于有着淡红色桃花般的色泽,所以有了这个好听的名字──桃花心木。让我们齐读课题。

设计意图: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源动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促使学生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关键。这个导入的设计意图是从桃花心木奇特而有趣的种子入手,从一开始就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然后通过简笔画,让学生直观感受桃花心木的高大美丽,既而对它的成长充满好奇,层层深入,步步激趣,营造探究氛围。

二、通读课文,理清顺序

在这个环节中,首先指名接读课文,了解学生课前预习情况,然后快速浏览课文思考这篇课文围绕桃花心木写了一件什么事?随后在交流文章主要内容的过程中,理清文章的叙述顺序。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体现了学生在深入了解课文之前,对全文有个大致的了解。其中快速浏览课文,也是第九册“阅读要有一定速度”的巩固练习。

三、研读课文,感悟哲理

1、启迪发现,顺学而导:

教师小结上一环节的教学,并引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第一部分内容。我是这样设计的:这么高大优美的桃花心木种树人是怎么培育出来的呢?(教师随即板画桃花心木苗)请自由读1~11自然段,你从中有什么发现?

方案一:如学生直接说出种树人很奇怪,则引导学生品读课文,边交流边归纳出他浇水时的奇怪之处有三点:天数不一定,水量不一定,时间不一定。也就是说种树人浇水是没有规律的。

教师引导朗读:是呀,这个人真是很奇怪,不光我们觉得奇怪,作者也觉得很奇怪,所以我们都会产生这一连串的疑问。生齐读11自然段。

方案二:如学生发现这一部分问号特别多或作者有许多疑问的话,请学生读一读这些作者的疑问,然后思考:为什么会产生这些疑问?承接方案一,是因为种树人有许多奇怪之处。指导学生带着疑问读一读描写育苗人奇怪举动的语句。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因好奇而读文,因读文而发现,因发现而生疑。以上步骤,以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为主旨,让学生经历了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的过程,正是在这种读、思、议的过程中,学生逐渐走进课文,与文中人物及作者开始初步对话。其中两个方案的设计,体现了以学生为本,顺学而导的教学理念。

2、深究解疑,感悟用心:

⑴发现了种树人这些奇怪的举动,产生了这样的疑问,那他这样浇水到底有没有道理呢?继续读书,边读边想边画,看看能不能自己找到答案?

⑵发表见解,感悟种树人的用心:

引导学生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从三个方面对“这样浇水有没有道理”发表见解,重点是引导学生学会发表见解的方法:

①联系种树人的话,从正面(这样浇水有什么好处?)来说。指导学生理解种树人浇水的不一定是在模仿老天爷的不确定。并进一步探究,种树人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树苗可以:自找水源、汲水生长、拼命扎根。随即板书。

②联系种树人的话,从反面(如果不这样浇水有什么坏处?)来说。

③联系最后两个自然段,从事实(后来,种树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苗长得怎么样呢?)来说。

设计意图:“种树人这样浇水有没有道理?”这个问题,对于学生并不难理解,在这里用了较大的力度来进行引导,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发表见解的方法。发表见解,在这里首先要先说“有”还是“没有”道理,然后要说明理由,才能令人信服,理由又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说,通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对于发表见解的方法也就比较明确了,这样扎实有效地落实了本组重点训练项目。

⑶换位体验,感悟种树人的用心:

假如你是那棵百年大树,你想对种树人说句什么?假如你是那棵被风刮倒的树木,你想对种树人说句什么?假如你是那棵枯萎的小树苗,你又想对种树人说句什么?

⑷指导朗读,感悟种树人的用心:

假如你们是那位种树人,老师就是那位充满疑惑的作者,你想怎么对我说这一番道理呢?师生进入角色,教师引读──种树人,面对你奇怪的行为我满腹疑惑,你笑了,对我说:(指名读)──你又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另指一生读)──全班齐读种树人的话。

3、借树寓人,感悟生活:

⑴过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种树尚且如此,何况是育人呢。(课件出示14自然段相关内容)

“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深化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学会把很少的养分转化成巨大的能量,努力生长。”

⑵指导学生具体交流“生活中的不确定”会有什么?

(如,我们学校外来务工子女生活不安定,频繁转学、学业苦恼,贫困家庭较多,面对的生活中的不确定相对更多……)

教师小结:是啊,生活是变化无常的,苦难和不幸总会不期而遇,这就是我们生活的“不确定”。

⑶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应该怎样面对生活中的不确定。

(引导学生要独立自主,克服依赖性,经受住磨难的考验,学会生存和发展的本领。)

⑷指导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朗读14自然段。

设计意图:“不确定”这个词在文中具有提纲契领的作用,抓住这个词语进行研读,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体会种树人的用心和育人的道理。因此,本课以“不确定”作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运用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内容、感悟哲理、发表个人见解,进一步落实本组的重点训练项目。

四、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总结全文:

教师引导学生看板书总结全文,这篇课文借种树喻育人,先写了种树人浇水没有规律我感到奇怪,接着自然引出种树人的一番道理,使我从中悟到了育人之道,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2、拓展延伸:

⑴其实,《桃花心木》这篇文章所讲的正是作家林清玄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他在这种风风雨雨、坎坷磨难中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写作素材,成了一名海内外著名的大作家。他的散文文笔流畅清新,在平易中有着感人的力量,老师给大家提供一部分他写的书和相关网站,希望同学们课余时间阅读欣赏。

⑵教师渲染:

人的一生总要经历这样或那样的挫折与磨难。能独立自主、经受住考验,才能成为栋梁之材。老师送给大家一句话,课件出示“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全班齐读。让我们拿起手中的笔,在书签上为自己或朋友送上鼓励和祝福。放背景音乐“阳光总在风雨后”,学生写后交流,可互相赠送书签。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要“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此处写话、交际及课外阅读的拓展正是基于这样的理念展开的,并着力体现有序、适度、高效。通过这一开放的过程,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整合了更多的信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篇5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学会本单元9个生字,掌握“枯萎”“汲水”“依靠”“一旦”“一番”“锻炼”“优雅”“勃勃生机”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二)潜力训练点

1、训练学生能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训练学生阅读要有自己的见解。

(三)德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悟到作者借种树喻育人,懂得人应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学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不能养成依靠心理。

(四)美育渗透点

使学生感受到人生之美在于能经得起生活的考验,在于学会自立、自强。

二、学法引导

(一)教师教法

教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并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二)学生学法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全班汇报交流。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难点

透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进而悟出课文是借种树喻育人,体会其中所蕴含的`深刻道理。

(二)疑点

1、种树人给树苗浇水的时间为何没有规律?浇水量为何不必须?

2、为什么说:“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木也不会枯萎了?”

(三)解决办法

教师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并透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所蕴含的道理。

四、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引导学生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透过自读自悟、合作解疑、联系实际谈感想等形式进行深人的探究,指导学生透过编演课本剧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五、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这天我们共同来学习一篇蕴含深刻道理的文章。(板书:6桃花心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字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个别不理解的新词用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再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自主学习,谈感悟。

1、抓段落,谈感悟。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说说自己喜欢的部分,并陈述自己喜欢的原因。

2、抓句子,谈感悟。在学生畅谈自己喜欢段落的基础上,先引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认为含义深刻的句子,反复阅读,细细品味,再组织学生讨论,谈感受,谈见解。

着重理解以下句子:

(1)“在不确定中找到水源、拼命扎根的树,长成百年的大树就不成问题了。”

(2)“如果我每一天都来浇水,每一天定时浇必须的量,树苗就会养成依靠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无法深入地下,一旦我停止浇水,树苗会枯萎得更多。幸而存活的树苗,遇到狂风暴雨,也会一吹就倒。”

(3)“不只是树,人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人,能比较经得起生活的考验,会锻炼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

3、抓品读,促感悟。教师引导学生品读,让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段落或句子,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然后在小组中读,推荐读得好的同学在全班同学面前比赛读。

第二课时

(一)主动探究,悟道理。

1、重点探究:“种树的人不再来了,桃花心水也不会枯萎了。”桃花心木为什么不会枯萎了?“我”从种树人的一番话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2、读了这篇文章,联系生活实际,你想到了什么?

(二)综合实践,练潜力。

1、以小组为单位,合作编写课本剧,练写作。

2、小组内排练课本剧,练表演,练表达。

3、班上演出,赛水平。

(三)总结拓展

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有何感受,请写一篇读后感。

(四)记忆生字,指导书写

1、小组内交流你是怎样记忆本课的生字的。

2、指导书写,重点指导“萎”“锻炼”等字。

(五)布置作业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附:板书设计

6桃花心木

种树:浇水不定时、不定量长成百年大树

人:在不确定中生活经得起考验

(借种树喻育人)

《桃花心木》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正确读写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喜欢的部分。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课文借种树喻育人说明的深刻道理,能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体会。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交流资料

1、揭题板书,齐读课题。

2、学生交流搜集到的有关桃花心木的资料。

3、你想知道课文写了些什么内容,就让我们一读为快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桃花心木写了哪些内容。

2、交流

(1)以学生自愿报名的方式分自然段朗读课文,相机检查指导生字新词的朗读。

(2)交流问题

三、品读课文,质疑解疑

1、细读,准备介绍文中的桃花心木和种树人。

2、启发交流: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认识了桃花心木这种树,也结识了一位举止奇怪的种树人,谁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可以用文中的句子来描述,也可以用自己的语言来介绍。

3、种树人奇怪的举动使大家心中满是疑惑,如果老师就是这位种树人,就在你面前,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呢?相关句子:“我忍不住问他,到底应该什么时间来?多久浇一次水?桃花心木为什么无缘无故会枯萎?如果你每天来浇水,桃花心木苗该不会这么容易枯萎吧?”

5、同学们一定急于解开心中的疑惑,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走近这位种树人,听听他是怎么回答的。

6、自读种树人说的话,讨论刚才提出的问题。

7、同桌两人分角色扮演作者与种树人,通过对话解决刚才的问题。

四、潜心会文,领会主旨

1、种树人朴素的话语中闪烁着智慧的光芒,让我们受益匪浅,作者听了种树人的话,更是领悟到了深刻的道理。

2、默读,启发思考:同学们能理解吗?可以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所了解的名人事例来体会句子的含义,有困难的地方可在小组里展开讨论。

3、交流汇报:

(由于学生阅历尚浅,教师可通过课件简单补充张海迪等人的事迹,以加深学生对此段话的理解。)

4、小结引读:这段话,作者由树的成长想到了人的成长,多么富有哲理啊!你们喜欢吗?那就请你有感情地读读吧!

(设计意图: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努力拉近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联系个人生活实际或补充典型事例来与文本再度展开对话,使原来远离学生的深刻道理变得鲜活生动,真实可及。)

五、回归课文,深化感受

1、种树人的一番话,给了作者,也给了我们不少启示。而当初仅及膝盖的树苗,如今又怎样了呢,课件出示——

“现在,窗前的桃花心木已经长得与屋顶一般高,是那么优雅自在,显示出勃勃生机。”

2、假如你就是如今长成大树的桃花心木中的一棵,你想说些什么?

(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自己的感受:对种树人说……;对已枯萎的同伴说……;对一起成长的伙伴说……;对前来散步的人们说……)

3、总结:同学们,温室中的花朵经不起风雨的考验,屋檐下的小鸟飞不上广阔的蓝天,在逆境中自强不息,是成才的一条通路。

(设计意图: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的独特体验,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谈出对文本的感悟,不仅充实、升华了文章主旨,也使课堂焕发出蓬勃的.个性风采,闪现着灵动的智慧之光。)

读写练习题

一、根据课文填空,完成练习。

1.树苗种下以后,他常来浇水,奇怪的是,他来的并没有 ,有时隔 ,有时隔 ,有时隔 才来一次; 也不一定,有时浇得 ,有时浇得 。

①.抄写说明这样做的道理的句子:

②.写出你读了这些句子的感受。

2.他的一番话,使( )非常感动。不只是( ),( )也是一样。在不确定中生活的( ),能比较( )生活的考验,会( )出一颗独立自主的心。在不确定中,( )了对环境的感受与情感的感知,就能( )把很少的养分( )为巨大的能量,努力( )。

①.“不确定”指的是生活和学习中的什么情况?

②.“养分”、“能量”分别指什么?

③.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二、按分好的段归纳段意。

第一段(1、2自然段):

第二段(第3自然段至结尾):

三、总结本课在写作方面值得学习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