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路难》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行路难》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行路难》教学设计 篇1
学习目标:
1、反复诵读,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理解诗歌的内容,感悟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3、赏析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学习重点:
学习目标2、3。
学习难点:
学习目标2。
学习方法:
研读和赏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
媒体运用:
多媒体。
课时安排:
一课时。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起唐朝,不能不说唐诗,说起唐诗,不能不说李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李白的一首古诗。板书课题。出示大屏幕。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诗的背景。大家齐读。
1、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年间,李白经朋友举荐来到长安,准备大显身手,但是没有得到施展抱负的机会,不久李白遭受谗言排挤,不得不离开了长安。此时李白写了三首诗,表达政治上遭遇挫折后的复杂心情。
2、释题。“行路难”是乐府古题,乐府指的是能够配乐的歌诗。乐府诗是一种古体诗。
二、自学指导一
诵读诗歌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比一比赛一赛,看谁读的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读准下列字的音
樽箸塞歧
理解两个通假字的意思
羞直
三、自学指导二
读诗品诗,体会作者情感是如何变化的?请大家四人一组相互讨论交流
请同学们以下面句式为依托。
我从……这(几句)句诗中,读出了一个……的李白。因为……。
示例:我从“停杯投著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苦闷的李白。因为前面写到“金樽清酒”“玉盘珍羞”,如此美味佳肴,李白竟然食不知味,可见此时的诗人,心中充满着一种怀才不遇,人生失意的苦闷。
(我从“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迷茫,前途艰难的李白。因为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冰塞川,雪满山”,这让人联想到诗人正感叹人生道路的艰难,寓含一种无限的悲愤。)
(我从“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这句诗中,看到了一个充满希望,理想未灭的李白。因为诗人借“垂钓碧溪”“乘舟梦日”的典故,表达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立一番伟业的信心。表现了诗人不甘消沉,继续追求的心境。
(我从“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内心愤慨痛苦的李白。因为诗人在这句诗中直抒胸臆。当他从乘舟梦日的理想和希望中醒来,回到壮志未酬的现实中,感到人生的艰难,因此向天地间发出这痛苦的`呼喊。)
(我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诗中,读出了一个自强不息、乐观奋斗的李白。哪怕他正面对着现实的艰难,哪怕前路障碍重重,但他坚信自已总有一天会像宗悫一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著和追求。)
点明全诗的情感层次,总结全诗。
师小结:这首诗歌里,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顾影自怜、自怨自艾的李白,而是一个不甘消沉的李白,一个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李白,一个穿越了千年依然在对我们自信地微笑的李白。
四、自学指导三,赏读(诗句赏析)
请大家富有感情的再来读读诗歌。分别从下列角度赏析诗句。
1、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从描写的角度)
2、欲渡黄河冰塞川,将行太行雪满山。(从修辞的角度)
3、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从表现手法角度)
4、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从炼字的角度)
诗词句赏析方法:(可以从以下角度从修辞方法角度赏析1表现手法手法角度赏析2从炼字角度赏析3表达的情感赏析4蕴含的哲理赏析5表达方式等)
五、课堂检测:
1、生活中难免经历痛苦与挫折,请你用本诗中的句子对身处逆境的朋友进劝勉。
2、本诗使用典故古人能有此机遇,自己也不见得没有的句子。
3、诗人以“行路难”比喻……。诗中具体体现“行路难”(照应题目)的诗句:……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六、自我小结本节课的收获:
这节课我没有做到最好,但我做到了更好。今天我学会了…….如:我学会了学习古诗词的方法是…….。我知道了古诗词的考点是…….我明白了古诗词的答题格式和技巧是…….
七、作业
1、正确默写古诗。
2、小作文(300字):如果在生活或学习中遇到困难或挫折,我们将以怎样的心态来面对?
板书
欢乐希望自信苦闷失望
《行路难》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 能够读准字音,把握节奏,达到熟读成诵。
(2) 通过自主研讨,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提高学生的古诗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教学重点:
通过学习,体会诗人复杂变化的情感及乐观自信、积极追求理想的顽强精神。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提起唐诗,不得不提到李白,提起李白大家会想起那些诗句呢?(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他的经典诗歌不胜枚举。李白最大的爱好是喝酒!可是,这样一个酒仙,也有面对美酒佳肴喝不下去的时候,什么原因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李白的《行路难》这首诗,寻找答案!(老师板书 “行路难 李白” )
(二)预习展示
1、作者介绍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
2、背景资料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3、 读准字音
金樽 zn 投箸 zhù 冰塞sè 川
(三)朗读
1、(幻灯片展示《行路难》朗读节奏)
《行路难》李白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听范读,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
3、自由读,要求读准字音,掌握节奏。
4、指名配乐朗读。
5、 同学互评评价
6、全班齐读。
(四)理解诗意
1、根据注释,独立理解诗意,对文中的疑难处做好标记。
2、小组交流自己理解不了的诗句的意思。
(小组交流时,教师巡视协助)
3、小组组长推荐代表展示。(以后进生为主)
(五) 品读诗歌,体会感情
1、个人独立思考,画出疑难。
2、小组交流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
3、教师指名回答。
(幻灯片出示):
(1)李白因受奸臣的排挤被迫离开京城长安,朋友设宴为他送别,诗中是怎样描写酒宴的?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朋友的做法表达了对李白的怎样的情感?
明确:(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夸张)(不舍和惋惜之情)
(2)面对美酒佳肴,豪爽纵酒的李白是怎样做的?他的心情如何?为什么?从哪些动语可以看出来?
明确:(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极度苦闷、抑郁)(结合背景:仕途艰难)(停 投 拔 顾)
(3)诗中“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是实写吗?运用了什么修辞?诗人用“冰塞川”和“雪满山”比喻什么?用“欲渡黄河”和“将登太行”比喻什么?
明确:(不是,是虚写,是想象)(比喻,对偶)(人生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仕途道路的艰难) (对理想的追求,在仕途上有所作为。)
(4)在写了自己仕途受挫后,诗人又写了哪两个典故?李白写这两个典故有什么目的呢?
明确:(吕尚和伊尹得到贤君重用成就一番事业的故事)(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5)李白在受挫折后,发出了怎样的感慨?运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在?)(反复,抒情)(对人生感到很担忧,很茫然)
(6)仕途受挫后的李白是否心灰意冷,意志消沉?从哪里可以看出来?从此句中我们感受到了什么?
明确:(没有)(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自信乐观的态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六)赏析名句
1、明确赏析诗歌的方法:
(1) 抓关键词
(2) 修辞方法
(3) 表达方式
(4) 情感
(5) 蕴含的哲理等
2、分配任务,几个小组赏析一句相同的句子,形成竞争组,比较哪组赏析的更全面,更准确。
(1)1、2、3组赏析:“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2)4、5、6组赏析:“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3)7、8、9、10组赏析:“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3、小组中每个同学先自己赏析,然后在小组中交流,汇总意见,使句子的赏析更全面。
4、 小组组长推荐代表展示(以后进生为主)。
赏析同一句诗句的几个小组分别展示,其他组成员对这两个组的赏析做出评价,评价优点与不足。
明确:
(1)“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停”、“投”、“拔”、“顾”四个连续的`动作,形象地显示了作者内心的苦闷抑郁。
(2)“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采用典故的修辞手法,借吕尚和伊尹得到贤君重用成就一番事业的故事,委婉含蓄的表现作者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3)“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采用卒章显志的写法,表现了作者自信乐观的态度和积极进取的精神。
同学们请看:联系前面的难以下咽,难以施展,难以选择,无论他的人生路怎么样,我们都看到一个怎样的李白?
(真实、坚定、不屈服、不放弃、独立、一身傲骨、洒脱)
(幻灯片出示)
这是一个虽然怀才不遇,但在豪迈中不乏豪迈气概,是一种仍怀有希望的李白!
他入京求官时: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他面对权贵时: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他想念长安时:狂风吹我心,西挂咸阳树;
他思念亲情时:归时倘佩黄金印,莫学苏秦不下机;
他赞美友情时: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他人生失意时: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
(七)再次诵读,尝试背诵
1、 “掌一,坐二,蹲三,站四”四遍读法(读完第一遍,与同桌击掌,坐在座位上读第二遍,蹲在地上读第三遍,站着读第四遍。)
2、 分组竞争读。
3、 尝试背诵
(八)总结
同学们,历史的天空中,总有一些响亮的名字,如恒星般绽放无尽的光辉,给人力量、催人奋进。李白,就是这样!他离开我们已经1300多年了,但他却依然鲜活生动、永葆青春,深深扎根在我们的心灵里、血脉中。今天我们重新开启了一扇认识李白的大门,希望大家课下多读读李白的诗歌,吸取那里面释放出来的一切正能量,通过自己的积极进取,在我们这个大好的时代,争做出彩的中国人!加油~!
让我们齐诵这首诗,带着对李白的崇敬和我们那挂云帆,济沧海梦想——扬帆远航!
(九) 布置作业
基础:背诵默写。
提高:将本诗扩写。
(十)板书设计
行路难
唐 李白
《行路难》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诗的鉴赏,理解诗人怀才不遇的情怀,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李白《行路难》教案。
二、教学要求
1.体会诗人悲愤中不乏豪迈,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2.体会李白诗歌的艺术特点
3.背诵本诗
三、李白生平及其创作
酒入愁肠,七分化作月光,余下三分呼为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余光中
“盖自有诗人以来,我未尝见大泽深山,雪霜冰霰,晨霞夕霏,千变万化,雷轰电掣,花葩玉洁,青天白云,秋江晓月,有如此之人,如此之诗。”——北宋徐积《李太白杂言》
1.李白的生平
一生大致可分五个时期:蜀中学习与漫游时期(25岁以前);远游求仕时期(26至42岁);长安时期(42至45岁);再度漫游时期(45至55岁);安史之乱时期(44至62岁)。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杜甫的诗句“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就是对李白诗歌高度成就的十分形象的概括。李白约在二十五、六岁时出蜀东游。天宝元年(742),被玄宗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不满两年,即被迫辞官离京。此后11年内,“浪迹天下,以诗酒自适”。天宝十四载,安史之乱爆发,李白正在宣城、庐山一带隐居。次年十二月他应邀参加永王幕府。永王触怒肃宗被杀后,李白也因此获罪,不久流放夜郎。途中遇赦得归,时已59岁。晚年流落在江南一带。61岁,准备北上讨伐安史叛军,半路因病折回。次年在当涂病逝。
2.李白的思想
李白的思想主要体现为儒、道、侠三者兼综的特点。儒家的忧患精神与用世济时的思想及其人生价值观,始终影响着李白,而道家超尘出世、追求精神自由的人格精神及道教的神仙世界,又始终沾溉着李白的思想与性格。此外,李白的思想与人格中还渗透了游侠和纵横家的侠义精神和人格理想。
3.李白的创作
李白诗歌现存有900多首,内容丰富多采。主要表现在:⑴表现个人的理想抱负与建功立业的渴望,以及理想和愿望难以实现的失意与愤懑的情绪。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⑵关怀现实的政治、忧患时局和批判现实的黑暗,以及对人民的热爱和对民生疾苦的关怀。⑶热情讴歌大自然,寄托自己的情怀:《蜀道难》《望庐山瀑布》……⑷歌唱爱情和友谊。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沙丘城下寄杜甫》、《赠汪伦》等。(5)对女性的同情与赞美:《长干行》……(6)为帝王撰写的游乐诗。(7)边塞诗。
4.李白诗歌的艺术特色
李白的诗具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浪漫主义艺术魅力。(1)浓烈的自我表现的主观色彩;(2)奔放豪迈的感情;(3)综合运用想象、夸张、比喻、拟人等手法,造成神奇异采、瑰丽动人的意境;(4)语言明朗、活泼、隽永,词采瑰伟绚丽,风格飘逸自然。李白的词作体裁以古体、绝句见长。
唐人所编的李白集子,现在没有流传下来。北宋有《李太白文集》30卷,刻于苏州,世称“苏本”。今人瞿蜕园、朱金城的《李白集校注》是迄今为止李白集注释中最详备的本子。关于研究李白的著作:五四运动以后至建国以前有李长之著《道教徒诗人李白及其痛苦》、戚惟翰著《李白研究》等;建国以后,有詹著《李白诗文系年》、《李白论丛》、王运熙等著《李白研究》等。四、写作背景天宝元年,42岁的诗人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供奉翰林。诗人以为可以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建立一番功业。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朝政已被奸佞把持;而李白那种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也根本无法见容于近宦权臣。因此,李白逗留宫中将近两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官职,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发落出来。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败。《行路难》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写成的。这首诗是《行路难》三首的第一首,一般认为是天宝三载(744年)诗人退出朝廷之后、离开长安之前的作品。
五、插播配乐诗朗诵行路难
李白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六、题解“
行路难”是古代乐府杂曲,本为汉代歌谣。《乐府题解》云:“《行路难》备言世路艰难及离别悲伤之意。”李白此作的题旨也相类,但全诗却悲而不伤,自有豪气英风在。胡震亨说:“尝谓读太白乐府者有三难:不先明古题辞义源委,不知夺换所自;不参按白身世遭遇之概,不知其因事傅题、借题抒情之本指;不读尽古人书,精读离骚、选赋及历代诸家诗集,无由得其所伐之材与巧铸灵运之作略。”李白此首《行路难》独特的思想和艺术个性,也必须解“三难”,然后可得其意。
七、讲读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极言宴饮的丰富、奢华。前句化用曹植《名都篇》“美酒斗十千”;后句用《北史》“韩晋明好酒纵诞,招饮宾客,一席之费,动至万钱,犹恨俭率”的典故。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停下酒杯,投开双箸,猛地腾身而起,拔出寒光闪闪的长剑,前后左右,茫然回顾,内心无限的寂寥、怅惘——“举杯消愁愁更愁”啊!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回首往事,展望前程,眼前浮现的是一派艰险可怖的景象。开元十八年,诗人抱着“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的自信,“西入秦海,一观国风”,可是得到的却是“冷落金张馆,苦雨终南山”、“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鲍照《舞鹤赋》中“冰塞长川,雪满群山”正是李白这两句诗点化脱胎的所在。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两大典故:商朝末年的吕尚(即姜子牙),未遇周文王时,曾在渭水之滨垂钓。伊尹受命于商汤之前,梦见乘舟过日月旁边。吕尚和伊尹都是诗人的自况。诗人梦寐以求的就是象两位先贤那样,受命辅弼圣明之君,做一番济世拯物的事业。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久郁诗人胸中的.不平,再也压抑不住了,突如洪水出闸,一发而为“行路难”的连声浩叹。诗人大声疾呼:“多歧路”——那四通八达的青天大道,而今在哪里啊?写到紧要之处,诗句突然由七言转为三言,一语重出,反复咏叹,节奏急切,适应诗情的迅速激化,把思路推向一个豁然开朗的视野。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结句却又使诗境豁然开朗,诗人的心飞向未来,他坚信,总有一天会高挂云帆,乘风破浪穿越广阔的海面,向远方驶去……用典:南朝名将宗悫的典故,《宋书》记载:宗悫少时,叔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人用乘风破浪比喻施展政治抱负。
与《行路难》同时之作有《梁园吟》,其末句“东山高卧时起来,欲济苍生未应晚”与此诗末句思想感情如同一辙,反映了当时诗人壮志未酬、雄心不泯的自勉。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美酒佳肴的铺陈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停杯拔剑的苦闷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黄河泰山的设想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吕尚伊尹的比况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行路艰难的感叹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云帆沧海的憧憬1、3、5句或写实或比兴,都是侧重客观现实的一面,这是第一条线索。2、4、6句或直言或用典,都是表现主观思想的一面,这是第二条线索。
这首诗一共十四句,八十二个字,在七言歌行中只能算是短篇,但它跳荡纵横,具有长篇的气势格局。其重要的原因之一,就在于它百步九折地揭示了诗人感情的激荡起伏、复杂变化。通过这样层层迭迭的感情起伏变化,既充分显示了黑暗污浊的政治现实对诗人的宏大理想抱负的阻遏,反映了由此而引起的诗人内心的强烈苦闷、愤郁和不平,同时又突出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和他对理想的执着追求,展示了诗人力图从苦闷中挣脱出来的强大精神力量。这首诗在题材、表现手法上都受到鲍照《拟行路难》的影响,但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两人的诗,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封建统治者对人才的压抑,而由于时代和诗人精神气质方面的原因,李诗却揭示得更加深刻强烈,同时还表现了一种积极的追求、乐观的自信和顽强地坚持理想的品格。因而,和鲍作相比,李诗的思想境界就显得更高。
八、李白饮酒诗的个性特征豪放率真。
李白饮酒诗展现了诗人豪放爽直的性格魅力例如:《行路难》、《山中与幽人对酌》、《梁甫吟》、《将进酒》等山中与幽人对酌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有意抱琴来。傲岸自负。李白饮酒诗是诗人自我人格的外在体现如《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将进酒》等答湖州迦叶司马问白是何人青莲居士谪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湖州司马何须问,金粟如来是后身。
《行路难》教学设计 篇4
教材简析
这首乐府古题是李白于天宝三年被以“赐金放还”的名义打发出长安时所做。作者做翰林供奉仅两年却受奸佞权贵所害,被迫离开,此诗抒写了他怀才不遇的苦闷、愤慨和逆境中豪迈乐观的气概。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复杂矛盾的感情变化,苦闷失意中仍怀希望的思想境界。
2、反复诵读,理解诗句意思。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全诗。
4、赏析重点语句,品读诗人形象。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读诗词,感受诗人激荡的情感变化。
难点:体会诗人悲愤、失意中自信积极乐观的思想境界。
教学方法
诵读法 讨论法 自主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走近李白
从小到大我们是在李白诗句的浸润下长大的。在你记忆的宝库中存了多少,请大家动手数数。(学生回忆诗句)
在丰富的诗句中,李白的形象也渐渐树立在我们心中,请你用一句诗仿照例句说说自己心中的李白。
(学生回忆自己积累的李白的'诗作名句,并借助诗句归结形象。
例如:我从“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中读出了孤单寂寞的李白。(投影出示)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真是一个千年万年读不厌、都不透的李白。这节课我们一起走进他的千古名诗《行路难》,看看你又将认识一个怎样的李白。
二、初读感知 扫除障碍
(一)出示学习目标:
反复诵读,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全诗。
2.自主研讨,理解诗人复杂矛盾的心情。
体会诗人的高尚品格
(二)学生自己朗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把握好节奏。
(1)学生自读古诗
(2)集体齐读,纠正易错字音:塞(sè)
(三)了解乐府古题。学生再读古诗,把握感情基调。
(四)师生互读,走进意境。
(听着你们读,也勾起了老师的朗读欲望,大家听听和你读的有什么不同。)
学生点评(每一部作品背后都有其鲜为人知的背景,谁了解这部作品的背景。)学生点评后教师补充。(出示背景)
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他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诗人“安社稷”“济苍生”的愿望无法实现。《行路难》三首皆是离开长安时在朋友为他饯行的酒宴上所作。
三、细读品味艰难处境
(一)学生再读诗文。
1、诗中哪些词句能看出作者艰难的处境,请你结合诗句分析。
(学生在品读的同时,用圈点批注法分析词句,老师巡回检查。)
问题预设:学生会涉及到表现技巧上的问题,如:对比、比喻、反复、设问)
2、作者的处境为何如此艰难?
3、他的心情如何?(请同桌之间相互竞读,读出“歧路多彷徨的苦闷”)
4、穿越时空,假如你是李白,面对这样的境遇,你的心境是怎样的?请同桌之间再次合作,诵读全诗,相互展演。
(他心中仅有怀才不遇的苦闷愤慨和茫然吗?你从哪里看出的?)
四、品读形象
“诗如其人”,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中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李白?
(悲而不伤,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使他摆脱了歧路彷徨的苦闷,坚信长风破浪的日子一定会来临。他将直挂云帆实现自己“安社稷”“济苍生”的伟业。这就是李白,一个在逆境中不顾影自怜、自怨自哀的李白,而是一个豪迈乐观,穿越了千年依然对我们自信的微笑的李白。我们为他的诗折服,更为其高尚的品质折服。)
五、感谢有你,李白
生活中难免经历痛苦与挫折,在多歧的迷茫中我们苦闷过,也彷徨过,认识了李白,就有一种豁然开朗的释然。请以“感谢有你,李白”写一段话,记录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潇洒自如的李白也有苦闷的时候,但李白毕竟是李白,生活的挫折并没有让他一蹶不振,他选择了坚强、自信和乐观。人生历程风雨兼程,遭遇逆境时让我们也像李白一样乘长风破巨浪,直抵苍茫的彼岸。让我们在吟诵全诗中结束这堂课。)
六、作业
背诵并默写
课外阅读《行路难》其二、其三。
《行路难》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1、了解三首诗词的作者生平及相关的背景知识,有感情地朗读并熟练地背诵。
2、品味字句,研读赏析,领会诗词所抒发的思想感情及诗词中所描绘的意境。
学习重点:
培养对祖国古代文化的兴趣,丰富文化积累,提升文化素养。
预习导学:
1、指导学生积累字词。
朗读课文,找出文中生字词,并注音。
金樽()投箸()歧路()
柯畔()暂()
2、作者链接。
(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陇西成纪。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有“诗仙”之称。他生活在盛唐时期,性格豪迈,热爱祖国山河,写出大量赞美名山大川的壮丽诗篇。他的诗,既豪迈奔放,又清新飘逸,而且想象丰富,意境奇妙。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将进酒》《静夜思》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2)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唐代中期诗人、哲学家。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被贬为朗州司马、连州刺史,晚年任太子宾客。其代表作有《乌衣巷》《秋词》《竹枝词》(六)、《浪淘沙》(一)、《浪淘沙》(八)、《杨柳枝》(一)、《西塞山怀古》《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等。其诗集有《刘宾客集》。
3、背景链接。
(1)公元742年(天宝元年),李白奉诏入京,担任翰林供奉。李白本是个积极入世的人,被世人称作“诗仙”,他才高志大,很想像管仲、张良、诸葛亮等杰出人物一样干一番大事业,可是入京后,却没被唐玄宗重用,还受到权臣的谗毁排挤,两年后被“赐金放还”,变相撵出了长安。李白被逼出京,朋友们都来为他饯行,求仕无望的他深感仕路的艰难,满怀愤慨写下了此篇《行路难》。
(2)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刘禹锡罢和州刺史任返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归洛,两位诗人在扬州相逢。白居易在筵席上写了一首诗相赠:
“为我引杯添酒饮,与君把箸击盘歌。
诗称国手徒为尔,命压人头不奈何。
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
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
刘禹锡便写了《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来酬答他。
4、文体常识。
唐诗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其体裁之完整,技巧之纯熟,风格之遒劲,境界之高远,都达到了完美与辉煌,堪称中国传统诗歌之集大成者。
宋词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种独立的重要的文学形式。它原是配合隋唐“新声”(燕乐)而创作的歌词,直到晚唐五代才逐渐脱离按曲拍填词的束缚,成为一种长短句的诗体,以格律诗的形式流传至今。
合作探究:
学习《行路难》
(一)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2、读通诗意。
(二)文本探究
1、哪些动作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内心情感?
2、李白诗中“欲渡黄河”“将登太行”是写实吗?作者为何会有这种感受的?
3、诗人引用吕尚、伊尹的典故有什么用?
4、你认为“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好,还是鲍照的“对案不能食,拔剑击柱长叹息”好?
(三)名句赏析
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四)诗歌主旨
学习《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一)整体感知
1、读准节奏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2、读通诗意
(二)文本探究
1、首联交代了什么?“凄凉地”和“弃置身”表露出诗人怎样的心情?
2、颔联在表现手法上有什么特点?描写了怎样的现状?体会作者此时此刻的心情。
3、颈联写的是什么意思?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境界?
4、结合诗题,说说尾联的用意。
5、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拓展延伸:
爱国诗词积累。
千年史册耻无名,一片丹心报天子。(宋陆游《金错刀行》)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宋李清照《夏日绝句》)
一寸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思亲。(明于谦《立春日感怀》)
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清谭嗣同《狱中题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魏曹植《白马篇》)
《行路难》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对诗歌的反复诵读,培养学生提高对语言美的感知能力;
2、通过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以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创造美的能力。
3、掌握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语感的培养和诗歌表现手法的学习。
教学方法:
情景导入法、诵读教学法、合作探究法
教具:
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咱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诗歌的王国,它孕育了许多伟大的诗人,他们就象满天星斗一般,在璀璨的群星中,我摘取了一颗,请大家读对联,猜一猜,他是谁?
出示对联:
千古诗才,蓬莱文章建安骨;一身傲骨,青莲居士谪仙人。
学生:李白。
教师:(出示李白画像)没错,他就是李白。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今天让我们带着对李白的了解再次走进诗仙李白,一起来学习他的《行路难》。
天宝元年,42岁的诗人经朋友举荐,受玄宗皇帝诏聘来到长安,供奉翰林。诗人以为可以施展自己的经国济世的宏愿,建立一番功业。但是此时的玄宗已丧失了早年励精图治的精神,朝政已被奸佞把持;而李白那种不能摧眉折腰的嶙峋傲骨,也根本无法见容于近宦权臣。因此,李白逗留宫中将近两年,一直没有得到正式官职,最后竟被玄宗找了个借口发落出来。几十年的功业追求化为泡影,李白在政治道路上遭到第一次失败。这首诗是《行路难》三首的第一首,是诗人退出朝廷之后、离开长安之前的作品。
二、整体感知
(一)读一读
1、播放配乐诗朗诵。(要求学生注意读准个别生字,如:樽、斗、羞、箸、塞、太行、岐、沧等字并以课件的形式显示标注拼音。)
2、教师范读。
3、学生朗读。(要求读准、读顺、读熟)
4、个别学生朗读。
5、以小组活动形式,争取短时间内能背诵,小组派代表试着背诵
(二)品一品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
极言宴饮的丰富、奢华。
前句化用曹植《名都篇》“美酒斗十千”;后句用《北史》“韩晋明好酒纵诞,招饮宾客,一席之费,动至万钱,犹恨俭率”的典故。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停下酒杯,投开双箸,猛地腾身而起,拔出寒光闪闪的长剑,前后左右,茫然回顾,内心无限的寂寥、怅惘——“举杯消愁愁更愁”啊!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回首往事,展望前程,眼前浮现的是一派艰险可怖的景象。开元十八年,诗人抱着“何王公大人之门,不可以弹长剑乎”的自信,“西入秦海,一观国风”,可是得到的却是“冷落金张馆,苦雨终南山”、“大道如青天,我独不得出”。
鲍照《舞鹤赋》中“冰塞长川,雪满群山”正是李白这两句诗点化脱胎的'所在。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两大典故:
商朝末年的吕尚(即姜子牙),未遇周文王时,曾在渭水之滨垂钓。
伊尹受命于商汤之前,梦见乘舟过日月旁边。
吕尚和伊尹都是诗人的自况。诗人梦寐以求的就是象两位先贤那样,受命辅弼圣明之君,做一番济世拯物的事业。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久郁诗人胸中的不平,再也压抑不住了,突如洪水出闸,一发而为“行路难”的连声浩叹。诗人大声疾呼:“多歧路”——那四通八达的青天大道,而今在哪里啊?写到紧要之处,诗句突然由七言转为三言,一语重出,反复咏叹,节奏急切,适应诗情的迅速激化,把思路推向一个豁然开朗的视野。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结句却又使诗境豁然开朗,诗人的心飞向未来,他坚信,总有一天会高挂云帆,乘风破浪穿越广阔的海面,向远方驶去……
用典:南朝名将宗悫的典故,《宋书》记载:宗悫少时,叔父炳问其志。悫曰:“愿乘长风破万里浪。”后人用乘风破浪比喻施展政治抱负。
三、重点赏析
(一)诗文一、二句给我们描绘了一幅丰盛的宴会图。“金樽清酒”“玉盘珍馐”至少是五星级的标准,可是诗人为什么“停杯投箸”食不下咽呢?找一找诗文中有暗示我们原因吗?在哪里?
【引导明确】诗人食不下咽的原因是因为诗人此时心中充满了愁闷。从课题《行路难》中便可以感受得到。路是一种象征,象征人生之路。(补充诗歌写作背景)
(二)古人饮酒时,常舞剑以助酒兴。在这里也是舞剑助酒兴吗?
【引导明确】不是,在这里舞剑有激愤的味道。
(三)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怎么理解这句话?诗人想做什么呢?
【引导明确】诗人想“渡黄河”“登太行”,但是是什么让自己的仕途道路受阻、济世安民的理想无法实现呢?用“冰塞川”“雪满山”作比喻进行说明。
(四)我们说希望越大、失望越深,诗人李白的政治理想难以实现,苦闷的心情大家可想而知。但是,大家知道李白是不会轻言放弃的,接下来诗人是如何感叹的呢?用了怎样的历史故事,哪位同学能跟大家讲一讲?
【引导明确】姜尚、伊尹巧遇明主,给诗人迷茫的心田注入了希望之光,梦想着自己有朝一日能像古人一样,为统治者信任重用,建功立业。当他的思绪再次回到现实中来的时候,仍然感到了生活的艰难。瞻望未来,只觉得前路崎岖,歧路甚多,要走的路,究竟在哪里呢?
(五)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的最后一句齐读一下。
【教师总结】这句诗中,我们读出了一个自强不息、乐观奋斗的李白。哪怕他正面对着现实的艰难,哪怕前路障碍重重,但他坚信自己总有一天会像宗悫一样,乘长风、破万里浪,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表现了诗人的倔强、自信以及对理想执着的追求。
四、 总结
这首诗为古风,巧用典故,夸张的描写,象征的运用,跳跃式的结构,体现了李白浪漫主义的诗风,全诗基调是昂扬激越、乐观向上的。
学生再次读这首诗歌,背诵。
五、作业
比较阅读李白的《将进酒》。
完成课后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