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篇1
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大师列夫·托乐斯泰通过对安娜晶莹明亮的眼睛淋漓尽致地刻画,为《安娜·卡列宁娜》成为人类艺术的一颗晶莹明亮的瑰宝注入了无限的生命力。
安娜不仅风度潇洒,体态匀称,表情动人,而且道德高尚,感情热烈,她追求爱情与母爱的统一,家庭与义务的结合,但在安娜的家庭中,母爱和爱情是对立的,家庭义务也和爱情是冲突的,同时,宗教、法律、社交界的舆论都给安娜和追求道路设下了种种障碍,他们认为安娜的追求破坏了宗法制家庭,破坏了妇女应是贤妻良母的道德原则,但是作为一个争取个性解放的正面力量,安娜却毫无畏惧地与之斗争。作者通过描写安娜的眼睛来展现了为爱情和生活权利而斗争的情感历程。
安娜来莫斯科劝兄嫂和好的一次交谈中,作者是这样写的:“从她那浓浓的睫毛下发亮的眼睛里突然涌出了眼泪”。听了多莉的悲苦爱情之后,她流泪了,显出了她纯真的同情和友爱,体现了她的心灵之美,同时,从多莉的爱情中她似乎看到了自己的影子而引起了共鸣,也为下来见到伏隆斯基而产生爱情作了心理程度上的铺垫。
作者还借了基蒂的眼睛来写安娜,如:“安娜不像社交界的贵妇人,也不像有了八岁小孩的母亲。”如果不是她眼神里有一种使基蒂惊异而又倾倒的、非常严肃有时甚至忧愁的神情,凭着她的举动的灵活,精神的饱满,以及她脸上那种时而在她的微笑里,时而在她的眼眸里流露出来的蓬勃的'生气。安娜的热情、美丽、单纯、自然、快活有生气倾刻间都集于这一眸之中流露了出来,同时,眼眸中隐含着的一种复杂、神秘、高深莫测的情感更给安娜的形象注入了更高层次的美。安娜的这种神韵美的描写,为后来伏隆斯基被安娜的美貌倾倒做了铺垫,也说明了他对安娜的爱情含有猎艳成分,为后来他对安娜的热情降温提出了本质原因。在舞会上,基蒂看到安娜那种完全新的、使她感到意外的眼光正看着她,之后,安娜的眼睛是颤栗的、闪耀的光辉,不由自主地浮露在她嘴唇上的那种幸福和兴奋的微笑和神情,基蒂惊异于安娜陶醉的不是众人的赞赏,而是一个人的崇拜——伏隆斯基,每次他和安娜说话时,喜悦的光辉就在她眼睛里闪耀,幸福的微笑扭曲了她的朱唇。基蒂开始觉得恐怖了、绝望了。因为她看到安娜的迷人之中有些可怕的、异样的、恶魔般的、残酷的东西,足以夺走她的爱情。这也给那些社交界的人们对安娜的道德观产生了怀疑。同时,这次舞会与伏隆斯基的相遇,唤醒了她的受压抑的、处于沉睡状态的爱情,让她体验到一种从未有过的感情,她开始追求自己的爱情,可当时的社会是不允许她这样做的,但她义无反顾的精神,敢于冲破不合理的婚姻制度,追求自己的幸福,是很可贵的。
通过伏隆斯基的眼睛,安娜的形象更显得柔情蜜意些:“她那双在农密的睫毛下面显得阴暗了的闪耀着的灰色眼睛辛切而注意地盯在他的脸上,好像她在辨认他一样,随后又立刻转向走过的人群,象是在寻找什么人似的。在那短促的一瞥中,伏隆斯基已经注意到了有一股被压抑的生气在他脸上流露,在她那亮晶晶的眼睛和把她的朱唇弄弯了的轻微的笑容之间掠过。仿佛有一种过剩的生命力洋溢在她的全身心,违反她的意志,时而在她的眼睛的闪光里,时而在她的微笑中显现出来。她故意地竭力隐藏在她眼睛里的光耀,但安在违反她的意志在隐约可辨的微笑里闪耀着。”洋溢在安娜全身心的那股压抑不住的生气,我觉得有生活、爱情、幸福、家庭、社会等多重使命、多重含义。作者之所以在这里强调“生气”这个词,是为后来安娜的死埋下了伏笔,也表明安娜对生的渴望,对幸福的家庭、纯真的爱情的渴望,而这渴望在她丰富的感情世界中是强而有力的。同时,也道明了伏隆斯基之所以迷上安娜的原因及初识的印象及感受。
表白爱情时,安娜的眼睛是万种风情的。“我早就对您说这话”她坚决地望着他的眼睛,她满脸烧得通红。无疑,他在鼓励伏隆斯基倾诉他的爱情,从而可见她追求爱情的坚决程度。当她劝告伏隆斯基回去找基蒂时,却用了充满爱的眼睛盯住他,这种言不由衷的感情表露了爱的神力及她矛盾心理。
安娜的眼神对于伏隆斯基是柔情的、多变的,而对于自己的丈夫卡列宁则是呆板的、没有色彩的。
当卡列宁警告她不要在众目睽睽之下不要犯错误时,她那双正以神秘莫测的神色使他惊骇的含笑的眼睛,没有任何的羞愧或不安,她的平静让他惊异、害怕,可见,这一点上安娜战胜了宗法制观念。当他丈夫说她不检点时,她正视着他的眼睛,但已经不带着以前那种有所隐瞒的快活神色,而是带着坚定的神色,把自己与伏隆斯基的事说了出来,公开了自己的爱情,安娜是大胆的,也是勇敢的,她敢于向那个维护一切虚伪的旧礼教的上流社会挑战,她不顾后果毅然决心的追求自己的幸福,从精神上战胜了封建道德的束缚。
安娜和卡列宁发生争吵之后,安娜无法入睡,而卡列宁发生争吵之后,安娜无法入睡,而卡列宁却响起鼾声。有这样一段描写:“她睁着眼睛,一动不动地躺了很久,她几手乎感觉得她可以在黑暗中看见她自己眼睛的光芒。”可见,安娜对自己生命的理解是多么的透彻,对幸福美好生活有着强烈的渴望啊!
作者在描写安娜眼睛的同时展现了安娜的情感历程,给安娜的内在注入了美的神韵。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篇2
看完《安娜卡列尼娜》,我不确定这到底算不算是一部女性主义的作品。但对于安娜的遭遇,我感到很熟悉,她和《红与黑》中的德雷纳夫人、《玩偶之家》中的娜拉似乎都有相似之处。
虽然这三位女性都有不同程度的不幸,但是应该说她们原本都是过着幸福、安逸的生活的。她们有丈夫,有孩子,有不错的社会地位,几乎没有什么烦恼的事。但是后来她们都觉醒了。她们发现原来她们的幸福只是表面的,不同的是安娜和德雷纳夫人是通过爱情,而娜拉则是通过一次危机。她们都发现自己的丈夫爱社会地位、名誉更甚于爱自己。因此,她们觉醒了,前面两位找到了自己的爱情,而后面那位则选择了离家出走。
安娜的命运中充满了矛盾,她一方面觉得生活很枯燥、乏味,不想在虚伪的上流社会,另一方面她想追求自己从未体验过的爱情。她在这样的感情冲突中把握不住方向。见到丈夫和儿子后,她都有了异样的感觉。在内心深处,作为妻子的她与作为独立女性的她为丈夫争辩起来:“他毕竟是个好人,正直、善良,事业上有成就。”“可是他的耳朵怎么显得这样怪呀”。在安娜和情人第一次互相拥有之后,她并没有特别幸福的感觉。相反,她感到罪孽深重,又害怕又恶心。起先她把脸藏起来,一句话也不说。后来脸上露出冷漠绝望的神情。“她觉得无法用语言表达那种又羞愧又兴奋又恐惧的心情”。这是她想要追求自己的爱情与道德伦理约束之间的矛盾。但最终她勇敢地选择了不顾一切地追求爱情,她不在乎世俗的眼光,毅然与渥伦斯基相爱,她抛弃了家庭,抛弃了孩子。虽然德雷纳夫人也追求自己的爱情,但她一直处于犹豫不决的状态,她只要和于连偷情,总要受到良心的责备。起初安娜对于她的家庭、孩子也心存愧疚,安娜在难产快死的时候,说出过她真正的心里话。她的内心深处充满了对丈夫的愧疚,对往事的悔恨,叫丈夫饶恕她,而他丈夫,那个富有同情心男人,也确实原谅了她。 她说:“在我心里有个魔鬼,她随时会占据我,另外一个那不是我,我知道”。可是后来,安娜为了爱情抛弃一切,她比起德雷纳夫人更加勇敢,她敢于向大众公开她与渥伦斯基的爱,公然挑战当时的社会制度,也敢于抛弃她原有的一切。这也使得最后当安娜被渥伦斯基抛弃时变得一无所有。
令我觉得奇怪的是,为什么处于封建社会的西方,一个丈夫能够容忍妻子背叛自己,拥有她的情人。这无论在我国古代、近代,乃至现代社会都是无法接受的吧。经过一番思考,我认为主要原因在于上流社会的人都非常在乎自己的名声,因此即便是有这样的事,丈夫也会为了维护自己的声誉而当作什么也不知道。对于我国自古以来只允许丈夫背叛妻子,不允许妻子背叛丈夫的观点而言,我认为西方的封建社会已经算比较尊重女性了,更别说绅士风度之类的。
其实在上流社会里,到处都充斥着妻子背叛丈夫,或是丈夫背叛妻子的事情。但是,安娜并没有像其他上流人士那样把自己的爱情变得龌龊,见不得人,她的爱情是纯洁的、健康的,因此她敢于把自己的爱情公诸于世。可是也正因为她这样的做法,违背了上流社会的“潜规则”,进而遭到了她所处环境的人们的唾弃。这正因如此,当安娜失去了丈夫、失去了孩子,失去了情人,并且受到社会的唾弃时,安娜只能走上一条不归路了。
我在思考,安娜这样的结局,这样的命运可以改变吗?如果安娜选择了安分守己,乖乖地在家相夫教子,做一个贵妇人,也许这样的生活很平静、安宁,但是她并不是真正的快乐。丈夫一开始就是安娜的姑妈介绍的,卡列宁比安娜大二十岁,难以避免肯定没有感情基础,而且年龄的关系也必会导致存在隔膜,而且卡列宁更重视的是他的工作,他的应酬。虽然这样安娜能够成为一个无论在外人眼中,抑或在家人眼中的好妻子、好母亲。但是安娜的生活中只有无奈,没有幸福。然而如果安娜追求自己的爱情,与渥伦斯基私奔,安娜很快乐,但她对不起她的丈夫,她更对不起她的儿子,还要受到社会舆论的压力。安娜父母早逝,她并不爱她的丈夫,对她而言最重要的就是她唯一的儿子,但她为了爱情却要失去她的儿子,当她的.爱情也化为泡沫时,她的人生毫无寄托,只剩绝望。这两种对立的结果是很难化解的。
我转而又想,如果安娜不是女性,而是一名男性,那结局还会这样吗?如果安娜是男的,一开始他就可以追求自己的爱情,可以追求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像列文那样。列文可以追求自己喜欢的基季,还可以研究劳动力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探讨人生的目的。即便他要同自己的妻子离婚也应该会比较容易些,孩子依然可以跟在自己身边。即便最后他受到了情人的抛弃,他还有自己的事业,自己的地位,他还不至于绝望。归根结底,还是因为当时的女性没有独立的意识,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始终还是要依赖男性。
虽然安娜是新时代女性的代表之一,她的自我意识已经觉醒,但是托尔斯泰对安娜有的只是怜悯,他并不认同安娜抛弃家庭,他更认同传统的贤妻良母。我作为一名女性,我能够理解安娜的感情冲动与无奈,但是当自己已经有了家庭,还是要对家庭有一定的责任感,特别是对自己的孩子,这是更成熟的做法。安娜承受太大的压力,以至于不能很好地处理自己的情感与行为。只能说面对环境,个人的力量是相对薄弱的。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篇3
每个人都来自不同的环境,环境对人的影响都各不相同,所以,每个人的思想都不同,阅读所理解的程度不同,所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对于众所熟知的安娜,自然也有不同的见解。列夫托尔斯泰,不惜浓墨,用大量的篇幅和文辞修饰貌美如花的安娜。对于热爱生活,把爱情看做人间最美丽的花朵的托尔斯泰,自然在其笔端倾注对安娜狂热的热爱和无尽的爱恋。
伏伦斯基,第一次看到安娜脸上那种亲切温柔的神态,被压抑的生气,过剩的青春无不一一在字里行间流露。于是这位花花公子,萍水相逢立即被安娜所倾倒,放弃功名,隐居乡村。不怕舆论,携安娜离开亲爱的祖国。得不到安娜之时,不惜开枪自杀。
吉娣一见安娜,就为她倾倒,她周身散发的魅力,优雅的举止,落落大方的谈吐,无一不吸引着她的眼神。于是乎,短暂的会晤,吉娣立刻被安娜所征服。
大地主——列文,应邀到安娜与伏伦斯基的乡下别墅,看到安娜的画像也忍不住着迷,每一个角度,每一处线条都令人神魂颠倒。一头乌黑的卷发,光滑的臂膀,嘴唇上若隐若现的迷人微笑,令人销魂的眼神,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而当真正的安娜出场时,列文喜不自胜,禁不住赞叹造物主的神奇,那种令人心醉的丰韵美,使其彻夜难眠。
就连铁路工人,看到安娜之时,也忘却前行的路,亦步亦趋不知如何行进。
国色天香的安娜,集万千宠爱于一身,身处俄国上流社会,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然不忍年长二十岁的卡列宁呆板的说教,官僚主义的丑恶嘴脸。偶遇伏伦斯基之后,身上那被控制许久的生命之火终于熊熊燃烧,且一发不可收拾。
于是热恋中的安娜不顾世俗的偏见,冲破道德的藩篱,历经重重磨难,即便抛弃心爱的谢辽查,冒天下之大不韪,决意和伏伦斯基走在一起。这在当时十九世纪的俄国,为上层社会所不容。经历短暂的幸福之后,生活重归于现实,一切以荷尔蒙为代价的冲动,只是一时的情感寄托,终不能长相厮守。而安娜在经历诸多寂寞失落之后,一连串的猜疑出现,自认为完美的幸福,只是昙花一现,终于在忍无可忍之际,断然离家出走,依然选择卧轨自杀。自古红颜多薄命,在各种各样的文学作品中大抵都以此种形式收场,安娜也无一幸免。
安娜的出现,彻底击碎伏伦斯基那颗躁动不安的心,为安娜放弃所有功名,远离上流社会花天酒地,纸醉金迷的生活,把全部感情献给了她。不惜离开亲爱的祖国,乡村隐居,为博红颜一笑,在乡村建立现代化农业产地,建立设施完善的医院,解决当地人的就医问题。可,人毕竟是群居动物,任何离群独居的行为只能填充一时的快感,却不能弥补内心寂寞的空缺。
伏伦斯基可以为安娜放弃功名,改变生活方式,但不能把自己的生活长期局限在同安娜在一起的二人世界,他需要社会活动,需要培养之间正常的交往,而无法做到向安娜想象的那般。初相见的美好,终被凌厉的现实所代替。长时间的审美疲劳,致使二人相互猜疑,精神上的压抑,长期得不到释放的苦痛,困扰着他们,终于迫使安娜走上自我毁灭的道路。
“一切都是虚假,一切都是谎言,一切都是欺骗,一切都是罪恶!”这是安娜临终前的叹息,也是她对生活的控诉,更是俄国十九世纪新旧交替之时人们对社会的鞭笞。而托尔斯泰在安娜身上无不寄予深切厚望,无论是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美艳,还是对压抑生活不得释放的痛楚,通过大量篇目一一再现,既有对其无限的同情,也有对其无限的怜悯和热爱。
安娜,这个美丽而又孤独的灵魂,在无尽的遗憾之中香消玉殒。人都是为希望而活,因为有了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气。而爱情,最绚烂的花朵,人生最美好的礼物,最大的快乐和最大的幸福最终将安娜带入了痛苦的深渊。如同飞蛾扑向烈火,注定这场爱情要将她毁灭。
安娜因为羡慕光明,爱上了外表俊美,内心空虚的伏伦斯基。对爱情,对幸福的无限渴望是她忘却了一切烦恼和恐惧,在幻想之中只为了爱情而活。
虚妄的狂热也笼罩了伏伦斯基,他对安娜一见钟情,沉迷于她的美丽和独特气质,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与安娜的特殊关系带给他有一种征服感,荣辱感。这种虚荣之心决定了他对安娜的爱情十分肤浅。而安娜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伏伦斯基对她来说,就是她所有的希望和寄托,就是她的一切。这种纯洁无暇的爱使伏伦斯基自惭形秽,推动着他不得不重新认识与安娜的关系,对自己的肤浅和轻率表示自责,并在精神上强迫自己进一步爱这个女人。
被爱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幸福,,快乐始终赠与那些无私的爱者。可是,“水满则溢,说盈则亏”,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而没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始终靠幻想活着的人终会有幻灭的一天。
当迎面扑来的火车碾过安娜轻柔弱的身躯,突然发现,原来人是如此脆弱。人真正脆弱的不是肉体,而是人的灵魂。当被寄托所有的爱情消失不见,若爱最后只是单行,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篇4
擅长描写心理的作家总是使我很敬佩,要么是聪明,洞悉人的心思,要么是自己本身心思细腻,内心戏很多。
关于印象深刻的片段
阿尔卡季奇不后悔自己的背叛,他懊悔的只是没能很好的瞒过妻子。人在做错事以后,被揭发的那一瞬间最先想到的都不是事情本身给对方造成了多大的伤害吧,毕竟在做之前就知道后果,在乎的程度不够而已
一个极力想要装出眼里坚决,却只流露出困惑痛苦;一个想要装出温顺可怜,却依然容光焕发。
“装”就已经把两人所处的情景,以及内心的活动很显然的描绘了出来,这场景,其实不少见,这其中,都是可悲的人。
虽然阿尔卡季奇努力想要做个关怀备至的父亲和丈夫,但他怎么也记不住他是有妻室儿女的人,他有独身者的嗜好,他只想按这种方式过活。
阿尔卡季奇为什么这么讨人们的喜欢呢,因为颜值高呀,书上说了,即使没有愉快的谈话内容,看见他人们就觉着高兴
基蒂是个太过显山露水的小姑娘,她的美因不着岁月沁涤而充满活力,弗隆斯基也是如此,却在表面的浮华下又多了追逐危险的心思。安娜历经世事的美丽与哀愁对弗隆斯基有种近乎离经叛道的吸引力。
在舞会里的场景,翻天覆地的心理活动,几场戏,如果此处拍成电影,一定很有意思
至少那一刻的弗隆斯基是真诚的,怀着满腔赤诚,愿意放下一切与安娜奔走红尘
关于赞美作家
托尔斯泰对列文亲自参与割草的描写实在是厉害,那一段看完,让我油然而生起一种归隐田间的愉悦感。按时节劳作,任汗水挥发,在他的的笔下,一切都实在是惬意!
没有认真去了解过这个人,但看书到现在,也许列文是最大限度对自己的投射吧,敏锐的感觉和细致的感情,和对农民的赞颂。这种赞美又和谢尔盖因为新鲜感和对城市的厌倦而产生的赞美是不同的,列文是打心底里认为自己和农民,和土地是天然一体的。
作家大概都是逻辑很强的人吧,书中多次出现颇具冲突性的辩论,设计政治,哲学,伦理等的方方面面,一个人能写出对立双方的缜密推理,不得不让人倾叹。
关于阿列克谢,弗隆斯基,和安娜
阿列克谢说过一句话:“有人打你的右脸,连左脸也由他去打;有人夺你的上衣,连衬衣也给他”。
对于这句话所反映的阿列克谢的内心世界,我不予置评,只能说成体统的观念是根深蒂固的。
阿列克谢虚伪么?不,他只是很好的接受了他所受到的教育,并严格的秉承着其中的原则,安娜在病危中不也说过“阿列克谢真是个好人啊,他自己还不知道他是个多么好的人呢”。
披上追寻自由的外衣就会高尚一些吗?我不认为安娜优于阿列克谢。
关于价值观的问题,为什么孔儒思想被视为正统,且经久不衰,被社会普遍默认为是对的?大概是有益于社会的整体进步吧。但又是谁给社会进步定下的笼统定义呢?思想原本是不趋同的,又是什么原因形成的主流价值观呢?
啊,我似乎陷入了诡辩论的坑里。
阿列克谢在安娜坦白自己的行为以后,他对多莉说过:“我倒宁愿还有怀疑的余地。我怀疑的时候,固然很苦,但却比现在好。我怀疑的时候,我还有希望;但是现在什么希望都没有了,可还是怀疑一切。我是这样怀疑一切,我甚至憎恨我的儿子,有时候简直不敢相信他是我的儿子。”这是他第一次把内心的煎熬告知于人。纵然他是自私的,却也实为不幸,忍不住同情。
弗隆斯基的痛苦和羞耻看到后来也说得通了,阿列克谢明朗的,平静的态度感动了他,使他自己愈发渺小了,他感觉到一种更高的,像是有他这种人生观的人所望尘莫及的情感,他感到羞耻,屈辱,有罪,而且被剥夺了涤净他的'屈辱的可能。
他一路坚持的很大原因是他自以为伟大的自由爱情,而当他的这份感情由于阿列克谢的原因,使他明白太过卑劣和不值一提的时候,就像一直以来信念的崩塌,这份打击无疑是巨大的。
安娜最后选择卧轨的方式正和弗隆斯基第一次见面时有人被火车轧死相呼应。她带着对所有人的仇恨,抱着惩罚自己和所有人的心倒在了车轮轨道上。最后一瞬间,似是猛然清醒的安娜突然惊讶于自己的行为,想要站起来,却来不及了。
所有的苦难,虚伪,悲哀和罪恶全都熄灭了。
这一处,使我想起魂断蓝桥里费雯丽在滑铁卢大桥上绝义无反顾的脸,车水马龙中带着同样绝望的心情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关于影视形象
作为一本经典小说,自然是有很多个版本的影视剧,苏菲玛索和费雯丽都演过安娜的角色,keira knightly就不说了,她不太符合我对安娜的形象想象。其实费雯丽在我心目中可以出演所有名作里眉目如画肤如凝脂的的美人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 篇5
安娜毋庸置疑是美丽的,她如同芜草丛中的奇葩,她的美不仅溢于言表,更富于内心,她心地善良,感情热烈真挚,一种妩媚却真诚,充满活力而且轻盈,聪明又懂分寸的美。她热情感性,八年不懂爱情的生活,使她在遇到真爱时可以不顾一切,断然放弃名誉家庭甚至儿子。安娜,她追求属于自己的爱情,她正直不放荡。当她一经接受弗龙斯基的爱情以后,她勇敢地向丈夫跟旧生活决裂,她说:“我知道了我不能再欺骗自己,我是活人,罪不在我,上帝生就我这样一个人,我要爱情,我要生活。”她追求真挚的爱情,她也曾对弗龙斯基说:“爱,我所以不喜欢那个字眼,就正因为它对于我有太多的意义,远非你所能理解的。她是真诚单纯的,爱变爱的轰轰烈烈,无所遮掩,宁玉碎,不肯容忍自己欺骗。
卡列宁,这个官僚制度的化身,他在生活中孜孜以求的只是勋章和官爵。在他看来,他之所以需要一个家庭,并非出于爱情的需要,而是因为他在仕途上少不了这样一个点缀品。
这么一个冷酷的政界高官,一个从小便是孤儿不懂得爱只会追逐名利的人,一个让安娜八年后想起便会哆嗦的丈夫!他是现实卑劣的,为了前程娶下毫无感情基础的妻子,冷漠对待安娜与自己唯一的儿子。他,无疑不能给安娜带来她所心心念念的爱情。他和安娜的结合,在我看来,自始至终都是个错误。安娜心中对爱情的渴求与可列宁的冷酷无情完全无法磨合。所以,安娜之后才会如飞蛾扑火式的深爱弗龙斯基,因为他能带给她所谓的爱情。
我想在我看来安娜是勇敢的,她始终不悔自己选择的道路:“假使一切要从头再来,也还是会一样的。”她鄙视那班贵族男女堕落虚伪的生活,在剧院里她向整个社交界抬起了高傲的美丽的头。
爱,只有简单笔画,却比想象复杂。安娜跟弗龙斯基的爱情,到最后可以说只是单行线。
安娜性格自身有着不可弥补的局限性,她曾对弗龙斯基说:“你要明白,自从我爱上你以后,在我一切都变了。在我只有一件东西,一件东西----那就是你的爱!”“一切都完了,我除了你以外甚么都没有了。请记住这个吧!”她变成了攀扶在弗龙斯基这棵树上的一条青藤,树倒藤亡。弗龙斯基成了她生活中和全部意义,一旦失去他的爱,她的生命便不可挽回地灰飞烟灭。可是后来弗龙斯基对她的爱已愈走愈远。她内心永无休止的矛盾与痛苦,她对生活对自己目前处境的迷惘与恐惧。她的生活,她的信仰和她的追求都找不到一个平衡的支点,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她本能地反抗一切,又本能地忍受着一切的冲击。她爱得愈深便愈没有安全感。到了最后,她甚至被迫使用一般上流妇女使用的靠姿色与服装去吸引弗龙斯基的视线。企图牵住他日益冷淡的爱情。
安娜,这个美丽而又孤独的灵魂,在无尽的遗憾之中香消玉殒。人都是为希望而活,因为有了希望,人才有生活的勇气。而爱情,最绚烂的花朵,人生最美好的礼物,最大的快乐和最大的幸福最终将安娜带入了痛苦的深渊。如同飞蛾扑向野火,注定这场爱情要将她毁灭。安娜因为羡慕光明,爱上了外表俊美,内心空虚的伏伦斯基。对爱情,对幸福的无限渴望是她忘却了一切烦恼和恐惧,在幻想之中只为了爱情而活。而一种虚妄的'狂热也笼罩了弗龙斯基,他对安娜一见钟情,沉迷于她的美丽和独特气质,但更为重要的是,他与安娜的特殊关系带给他有一种征服感,荣辱感。这种虚荣之心决定了他对安娜的爱情十分肤浅。而安娜全心全意地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弗龙斯基对她来说,就是她所有的希望和寄托,就是她的一切。这种纯洁无暇的爱使伏伦斯基自惭形秽,推动着他不得不重新认识与安娜的关系,对自己的肤浅和轻率表示自责,并在精神上强迫自己进一步爱这个女人。被爱是一种多么了不起的幸福,而快乐始终赠与那些无私的爱者。可是,“水满则溢,说盈则亏”,这个世界从来只有更美,而没有最美。而最靠近完美的一刻,就是最容易走向相反的时刻。始终靠幻想活着的人终会有幻灭的一天。
当迎面扑来的火车碾过安娜轻柔弱的身躯,突然发现,原来人是如此脆弱。人真正脆弱的不是肉体,而是人的灵魂。当被寄托所有的爱情消失不见,若爱最后只是单行,一切都失去了意义。
哥赛特说的很好“在看这部作品的时候,我的心中满是欣喜,也由衷的升起了赞叹。不管是安娜、基蒂还是卡列宁、渥伦斯基,还是杜丽、列文……他们都是人,在现实生活中扮演着自己的角色。”不能把这部书当成琼瑶剧或者小人书来看,名著的伟大一方面就在于塑造的人物形象的饱满,让人深深体会到,这是一个人,一个生活中实实在在存在着的人。列文最后找到了有关生命问题的答案,不是像电影所描述的那样皈依了宗教。实质上列文便是托尔斯泰意志的体现,他找到自己人生的信仰,真理与善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