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加法》教学设计

2025/09/15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加法》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加法》教学设计 篇1

课题

课型

新课

课时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家庭生活中日常支出项目的调查和了解,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通过计算有关项目的合计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本单元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并产生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3、通过此次教学,使学生能积极关注家庭收入情况,体贴父母工作的艰辛,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精神。

重点

难点

支出和收入在计算时采取的方法

课前准备

让学生提前收集:上月的电话缴费单,水电燃气三个月的缴费数据

师生教学互动过程

教学步骤

教师

学生活动

一、导入

二、新授

三、延伸

四、总结

1、拿出你家上个月的电话缴费单,看看每个月的电话费包含哪几个部分。

1、上月余额、本月消费、本月余额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你能写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吗?

本月消费有很多,你怎样算本月消费的合计数。

计算一下是不是存在这样的关系呢?

上月余额—本月消费=本月余额

××的爸爸中途又充了100元话费,那么又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帮他算算。

2、把你收集到的你家近三个月的水电气消费的数据填在书上,然后自己算一下合计数,看看谁家的哪项费用最少?

①家庭支出较低者:

②家庭支出中等者:

③家庭支出较高者:

再与你家庭的收入情况结合起来考虑,哪些同学的家庭储蓄额最多,支出较多的同学考虑一下能不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呢?通过这次的记帐你有什么样的体会?

3、统计一下自己上周的收入、支出和结余情况。

你的收入是从哪儿来?你的支出合理吗?必要吗?

你结余多少?你准备怎样处置你结余的钱?

4、我们应当如何合理安排收入与支出?

回去收集你家一周内生活费用的支出情况,并用计算器算出合计数。并对家庭支出的各种数据作出相应的判断,给父母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初步学会理财。

选择适当的机会组织交流,特别要组织学生经历活动的过程,关注活动经验的积累及活动中的体验。

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整理家庭收入与支出情况,已具备了初步料理家务的能力,掌握了一定的理财技巧,相信经过一定时间的努力,我们也一定能治理好国家,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小组交流,分组汇报

小组交流一下谁家的电话费最多,各自的余额又是多少呢?

学生独立完成后,再分组交流、比较

自由讨论发言

小组交流后,自我总结

后记

《加法》教学设计 篇2

教学内容:

青岛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信息窗三13页至14页的内容。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字母来表示。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获得探究的乐趣、成功的喜悦,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

4.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掌握加法的交换律和结合律,并会用字母表示他们。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通过讨论,计算从而自己发现并总结出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的过程。

教学准备:

课件、投影仪、卡片

教学过程:

一、拟定导学提纲,自主预习

(一)创设情境

1.谈话:同学们,长江,黄河就像两条长龙盘卧在中国大地,特别是黄河被称为我们的“母亲河”。这几天我们一直在学习有关黄河的知识,了解到了许多有关黄河的信息,除了我们学过的,你还了解到那些有关黄河的知识?(学生根据课前调查回答)想不想再多了解一些?

课件展示情境录像:(课件展示的关键是让学生从中知道黄河流域的小知识,例如上游: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中游:黄土高原下游:华北平原等小知识)最后大屏幕定格在信息窗三的情境图。

以上展示在大家面前的就是黄河流域图。教师板书:黄河流域

请同学们仔细观察,你能获得了哪些数学信息?

学生观察汇报,

生汇报:根据黄河流域图我了解到黄河分为上游、中游和下游(1、黄河上游长3472千米,中游长1206千米,下游长786千米;2、黄河上游流域面积是39万平方千米,中游是34万平方千米,下游是2万平方千米;)

教师适时板书相应的信息条件。

2.你能根据这些信息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呢?学生口答。教师板书出问题。

问题(1)黄河流域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问题(2)黄河全长多少千米?

(二)出示学习目标

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有价值的问题,那么今天我们将解决那些问题呢?请看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让学生经历探索加法运算律的过程,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会用字母来表示,能够运用所学的运算定律进行简算。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观察、比较、抽象、概括能力,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三)出示自学指导

为了能够更好地解决今天的学习目标,老师给大家提供了一些指导意见,请看自学指导。

(自学指导:请同学们认真看教科书第13—14页的信息窗3的第一个红点和小电脑的内容,重点看解决问题的过程,思考:(1)怎样解答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哪种方法简单?(2)什么是加法的结合律?怎样用字母式表示?(3)什么是加法交换律?怎样用字母式表示?

(5分钟后,比一比谁汇报得最清楚。)

(四)学生自学

师: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学指导”开始自学,比一比谁看书最认真,谁自学效果最好!(师目光巡视每一个学生,特别要关注特困生。)

二、汇报交流,评价质疑

(一)调查

师:看完的同学请举手?

(二)全班汇报

1.问题一:黄河流域的面积是多少万平方千米?

学生在列式解答时,可能会出现两种情况:

(1)39+34+2和34+2+39

(2)(39+34)+2和39+(34+2)。

2.问题二:黄河全长多少千米?

学生可能出的情况:

(1)、3470+1210+790和1210+790+3470

(2)(3470+1210)+790和3470+(1210+790)。

今天我们要学的知识就在这两组算式中。

(设计意图:充分运用教材情境图,引导学生获取信息,提出加法问题。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列出算式。通过这两组算式学习今天的新知识,为下面学习埋下了伏笔。学生会马上把精力投入到这两个算式的研究中,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

3.观察、比较、发现规律

(1)观察这些算式,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汇报:每组算式运算的数相同,运算的结果相同,运算的顺序不同。

例如:

(39+34)+2=39+(34+2)

(3470+1210)+790=3470+(1210+790)。

(2)是不是所有的三个数相加都符合这些规律呢?举例验证一下吧:(每个学生在练习本上写出几组这样的算式,看结果怎样)

生汇报:

(35+63)+15=35+(63+15)

(325+82)+18=325+(82+18)…

(3)把你的发现告诉大家?(将学生的举例用实物投影展示)

(三个数相加时,先把前两个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

师指出这条规律叫做加法结合律。

(4)你能用你喜欢的方法表示这加法结合律吗?

学生用各种符号、字母表示这个运算定律。最终教师指出,在数学上,我们统一用a、b、c来表示三个加数,因此加法结合律可以写作(a+b)+c=a+(b+c)。学生齐读,教师板书在黑板上

小结:刚才我们通过解决两个问题发现并归纳出了加法结和律。

(设计意图:本环节经历了猜测—举例—验证—得出结论的过程,无形之中培养了学生一种数学思想。)

4.学法迁移,探索加法交换律。

那么,加法运算中还有其他的规律吗?想不想知道?我们先来做个游戏吧。

(1)游戏:找朋友。

在每个小组中都有一个算式卡片,请同学们小组合作,仔细想一想,算一算,它应该是屏幕上哪个算式的好朋友?为什么?

(2)同学们真棒,很快就为自己的算式找到了合适的朋友,还有谁的算式没有找到朋友?你能根据刚才同学们的方法给他介绍一个合适的好朋友吗?

《加法》教学设计 篇3

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经历探索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初步感受到应用加法运算律可以使一些计算简便。

2、在探索运算律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分析、比较、抽象、概括能力 ,培养学生的符号感。

3、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和习惯。

教学重点

理解加法的运算律。

教学难点

概括加法的运算律,尝试用字母表示。

教学过程

一、教师适当引导,进入新知。

二、教学加法交律。

1、课件出示:这是同学们课外活动的情况。谁能来解决这个问题?根据学生回答,联系题意讲解,并板书:28+17=45(人),问:还可能怎样想:17+28=45(人)。

板书算式。

2、比较这两道算式有什么不同?

3、得数相同的算式我们可以用等号把它们连成等式。

4、举例:你能再说出几个这样的等式吗?自己写一写。学生说,老师相机板书等式,并追问:介绍一下你是怎么写的?核实是否相等。

5、概括规律:仔细观察,有什么规律?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引导发现规律。

6、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这个规律?可适当提示:用符号、文字、字母

学生思考,充分发表自己意见,教师给予肯定。

7、数学上,我们一般用a、b表示两个加数,可以写成:a+b=b+a.老师小结:

引出:加法交换律(板书)

8、小练习:填数

三、教学加法结合律。

1、过渡:刚才我们一起动脑,有了很多发现,大家真不简单。现在我们再来解决一个问题,看看会有哪些收获?课件出示

2、列式解答,利用题意追问算式含义,并相机加括号表示先算。还可能先算什么?说算式含义

3、比较这两个算式:有什么不同?什么相同?得数为什么相同?我们可以用等号连成等式。

4、出示书上题目,说一说,算一算。

5、概括规律:仔细观察,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回答,教师引导发现规律。

6、你能不能再举几个例子?学生举例。

7、教师小结,引出:加法结合律(板书)。如果用a、b、c分别表示这三个加数,加法结合律可以表示成?

8、小练习:填数。

四、总结新知,组织练习。

1、刚才我们学习了加法交换律和加法结合律,它们都是运用在加法中的规律。师总结。

2、课后练习:

(1)下面等式各应用了什么运算律?学生说一说,对第三道重点分析,引出加法运算律有作用。

(2)比较体会运算律的作用,知道凑整百。

(3)凑整百小练习。

《加法》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万以内的口算进位加法,会正确地进行口算。

2、创设情景,激发学生主动探索新知识的愿望,通过多种方法解决问题。

3、培养学生相互协作的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点:

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的口算方法。

教学准备:自制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澄溪小学大队部昨天派四、五年级部分学生到黄沙调查关于《殡葬改革》问题,四年级去了19人,五年级去了26人,大队辅导员从公交公司包来了一辆48座的大客车,你觉得这些小朋友能坐下吗?你有没有什么好方法?(电脑显示大客车,座位数,上车各组人数)

2、只要算出19+26=?就可以了(教师板书:19+26=)

二、合作学习,探究新知

1、19+26=?可以怎样计算?有几种不同的算法?请四人小组一起讨论?

2、全班交流:学生汇报各小组讨论结果。(教师板书)

生1:10+20=30 9+6=15 30+15=45

生2:19+20=39 39+6=45

生3:9+6=1510+20=30 15+30=45

生4:19+1=20 20+26=46 46-1=45

生5:26+10=36 36+9=45

生6:26+4=30 30+19=45 49-4=45..

3、你们真棒!想出了这么多好方法,仔细看一看,想一想你最喜欢哪一种方法呢?悄悄的和你的同桌小朋友说一说,为什么认为这种方法好?

4、学生反馈

5、第二种方法是怎样的呢?谁能说说。

生1:19+26=45想:19+20=39 39+6=45

6、用你喜欢的方法算一算下面这几道题(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37+2756+3864+28

(1)学生自己算一算

(2)学生自己说说是怎样想的

(3)学生反馈

(4)抽做得快的学生说说用的是哪一种方法,帮学生导向计算时选择步骤少的计算较快一些。

7、小结、归纳: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怎样口算。

8、针对练习

54+38 37+46 68+32 76+18

28+43 19+75 27+73 44+39

刚才同学们真聪明,通过自己学习就学会了好方法解题,这道题会吗?1900+2600=

(1)自己算一算,再与同桌小朋友交流算法

(2)反馈

生1:1900+2600=4500想:19+36=45然后在得数后面加两个0就可以了。

生2:1900+2600=4500想:19个百加26个百等于45个百,也就是4500。

生3:1900+2600=4500想:只要算19+26=45后面加两个0就好了。

(3)为什么加两个0就可以了呢?老师不明白能帮忙解释一下吗?

生:后面加两个0也就是把这个数看成了整百数,所以是对的。

10、巩固练习:

29+5756+3818+36

290+570 560+380 180+360

2900+57005600+38001800+3600

(1)学生先独立计算

(2)反馈校对

(3)通过计算你知道了什么?

生1:第一组题都有数字29、57

生2:只要算出29+27=86,整百数相加在后面加一个0,整千相加在后面加两个0

生3:29+57=86想:9+7=16;20+50=70;16+70=86。后面两道题只在86后面加0就行了。

生4:有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加法,也有整百整十数加整百整十数的加法。

生5:两位数加两位数进位加法想:个位加个位,十位加十位,整百整十数加整百整十数的加法想:先把前面的数相加,然后整十数在后面加一个0,整百数在后面加两个0。

11、归纳、小结。

三、巩固提高、知识内化

1、综合练习

37+28 45+17 3400+3900 56+21

230+480 67+27 480+20035+75

《加法》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实例,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会根据有理数加法法则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正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用数结合的思想方法得出有理数加法的法则。并能运用有理数加法解决实际问题。

3.对学生加强数感的培养,感受数的意义,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既会独立思考,又能勇于创新。

重点难点重点: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会根据有理数加法进行运算。

难点:有理数加法中的异号两数的加法运算。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问题情境

小明在一条东西的跑道上先走了5m,又走了3m,如果以向东为正,他两次运动后的总结果是什么?

5+3=8

如果小明先向西运动5m,再向东运动3m,两次运动的结果是什么?

(-5)+(-3)=-8

如果小明先向东运动5m,再向西运动3m,两次运动的`结果是什么?

5+(-3)=2

足球循球赛中,通常把进球数记为正,失球数记为负数,它们的和叫做净胜球数。

图中,红队进4个球,失2个球;蓝队进1个球,失1个球,那么红队和蓝队的净胜球数如何表示?

二、知识点拔: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两数相加,取相同符号,并把绝对值相加。

2.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绝对值较大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减去较小的绝对值,与为相反数的两个数相加得0.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这个数。

三、例题指导

例1 计算

(1) (-3)+(-9)

(2) (-4.7)+3.9

解:(1)(-3)+(-9)=-(3+9)

=-12

(2)(-4.7)+3.9=-(4.7-3.9)

=-0.8

四、练习巩固:P22 1、2。

五、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

六、作业:

习题1.3 1、8、12题

《加法》教学设计 篇6

教学内容

教材第50页例题和“试一试”,完成第50-51页“想想做做”第1-7题

课时

第六课时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结合具体的植树情境,会根据同一幅图列出两道减法算式,掌握6、7减

几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进行计算,加深对减法意义的理解。

2、进一步理解图画应用题,明确图意,初步体会根据同一幅图列出的两道减法算

式之间的内在联系,培养学生分析判断的能力。

3、进一步加强加减法算式书写的练习,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重点

正确计算有关6、7的减法。

教学难点

理解图画应用题,明确图意。

教学具准备

口算卡片、学生准备数字卡片。

教学环节

一、引入

1、教师出示口算卡片,请学生口算。

2、开火车。

二、展开

1、教学例题。

(1)出示主题画,让学生观察:图画上画了什么?有几个?

(2)教师引导学生说完整话:原来有7棵树,已经栽好了3棵,还有4棵没有栽。

(3)教师先带领全班小朋友说,再找小朋友说,最后让小朋友互相说。

(4)教师边说边板书:61

问:原来有7棵树,已经栽好了3棵,还有几棵没有栽,应该用什么方法计算呢?

(5)7-3等于几呢?

(6)我们刚才是用这所有的树木减掉已经栽好的,如果老师反过来,用所有的树木,减掉没有栽过的,可以吗?

(7)仔细观察两个算式,有什么相同的'地方?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8)教师小结:一个数减掉一个数等于另一个数,减掉另一个数就等于这个数。

2、教学“试一试”。

(1)首先让学生看图说说图画的意思。

(2)教师引导学生说:一共有7个胡萝卜,去掉5个,还有2个。

(3)教师媒体演示:虚线,表示去掉的意思。

(4)教学大括号的意义:同学们,这条虚线就表示去掉的意思,表示去掉一部分,还剩多少?

(5)将这到图画应用题完整地说一遍:一共有7个胡萝卜,去掉5个,还有几个?

(6)让学生将这到图画应用题试着说一说。

(7)列式计算,教师板书:7-5=2

这是去掉左边,如果是去掉右边呢?

(8)教师小结:同学们,像这样的题目我们叫做图画应用题。图画应用题中有也有虚线:表示去掉一部分,还剩多少的意思。

三、拓展

1、完成“想想做做”的第1题。

(1)课件出示依次第1题图,让学生在书上独立完成。

(2)组织交流,说出填写的算式,并说说每组算式所表示的意思。

提示:看到这个算式,你能马上想起来另外一个算式吗?

(3)集体订正。

2、完成第2题。

独立完成后组织交流,说说每个算式你是怎样算的,(从7-6=1想7-1=6)

3、完成第3题。

(1)课件出示第3题图,提问:树上有几个家,白菜老师问小鸟应该飞回哪个家,我们可以怎样看?(指名回答)

(2)学生把小鸟与飞回的家用线连起来。

(3)反馈交流。

4、完成第4题。

(1)学生独立计算,把答案写在书上。

(2)比较每组中三个算式的相同点与不同点。说说得数是怎样变化的,为什么会这样变化。

5、完成第5题。

(1)课件演示游戏玩法。

(2)组织学生用准备的数字卡片进行游戏。

6、完成第6题。

(1)说一说7只蜻蜓可以分成哪两部分?

(2)你能写出几道减法算式?

(3)交流反馈。说出所有7减法几的算式。

(4)补充6-□=□。

四、总结全课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学会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