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爷爷的手教学反思
爱习作提供的地球爷爷的手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地球爷爷的手教学反思 篇1
地球爷爷的手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刚到岗的人民教师,我们的任务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学习到很多讲课技巧,优秀的教学反思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地球爷爷的手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地球爷爷的手教学反思 篇2
低段教学的重点是字词教学,所以我在教学中,重基础,“写字教学”贯穿始终。
我在导入新课后即板书课题,先“请同学们一起看一下‘地球’怎么写的”。随即在黑板上书写,“‘球’字左面是王字旁,右面是‘求’字”。“现在我一起读题目。”这样的写字教学一点不刻板又起到了识字的效果,做到“润物细无声”。
接着我让学生把课文中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语划下来,然后指名学生把自己划的词语写在黑板上。一个学生写了“桃”字。我相机进行写字指导。“这位同学‘桃’字写得很好,很正确。对学生的好的写字习惯给予表扬,激励和引导学生注重写“‘桃’字的右半部分的笔顺,随后又书写‘跳’字”,通过两个字的不同偏旁对比,加深区别记忆。最后我和学生一起把文中的'生字书写了一遍,提出了一些注意点,并让学生认真描红才结束此课。
这样教学下来的效果,发现孩子的书写进步了,效果很好!
地球爷爷的手教学反思 篇3
本课以童话的形式,通过桃子落地的事,生动形象地告诉人们地心引力这一科学常识,引导学生留心身边的科学,爱科学,学科学。
在教学本课时,我觉得有几个环节效果达到预期效果:
一、游戏形式导入。
教师有责任培养学生从小善于观察、研究的好习惯。成熟的桃子落地是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谁也没去考虑过“为什么”。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我采用了游戏(玩纸飞机)导入,就把学生熟悉的生活“搬到”课堂上,调动了学生的生活和情感的积累,启发他们架设并建构新知的平台,使学生开始兴趣盎然地注意这个平时没去思考过的熟悉的现象。这样,他们在对课文的探究性阅读中必然是主动、积极的。
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实践性。
由学生自己来放飞纸飞机,这就使学生再次亲身体验、感受“地球爷爷”那看不见的“大手”,这很好地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实践性。本课生字较少,且较简单容易容易。而本班学生已基本具备自主识字的能力,放手让他们运用喜欢的识字方法识记生字,学习效果较好。
但是本节课上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可能由于第一次在这样的大环境上课,学生似乎很紧张,表现的有些扭捏,说话声音也显得小了些,注意力似乎也不是太集中,朗读不如平时课堂上有激情。也可能与我调动的还不够有关,总之,教师应当始终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帮助他们架设并构建新知的平台。这些,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和前提。
地球爷爷的手教学反思 篇4
《地球爷爷的手》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通过成熟的桃子自己落地的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地心引力”这一比较深奥的科学现象和科学常识,鼓励学生留心身边的科学,从而爱科学,学科学。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注重了以下几点:
一、找准话题,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朗读是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要让学生在自由、民主的氛围中学习,自主地读、说,那就要找准一条教学的主线,由此切入。课文的4-9自然段比较琐碎,教学时容易出现一问一答的局面,因此,我在课堂中始终围绕“你是从课文中的哪些地方知道地球爷爷有手的呢?”这条主线展开,在引题时就提出这个话题,让学生回顾第10自然段,然后再次提出这个话题,让学生读文(4~9自然段)感悟,学生很快发现从小猴摘桃这件事中也能看出地球爷爷有手,然后围绕这个话题开始学习4~9自然段,学生学习的自主性被充分发挥,我也显得不那么罗嗦了。此外,课堂中小兔对猴伯伯说感谢的话,我用了一个句式:小兔()说:“猴伯伯,谢谢您!”让学生多元体验,能有自己不同的感悟,并把这种感悟融入朗读之中。对于课文的难点——什么是“地心引力”,我让学生在自读自悟、主动探究中读懂故事,并结合句式训练:“地球爷爷的手能让能让还能让。”来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的积累与感悟,初步了解“地心引力”,同时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中的科学奥秘产生兴趣。
二、适度拓展,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趣就有了主动探究的重要基础。所以,激发探究的兴趣是教学成功的关键,是教师应始终致力去做的事情。但怎样使学生对课本上要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在复习巩固的环节里,我设计了过词语河的游戏,让学生来复习词语。课文的难点是让学生初步了解什么是地心引力,但如果过分注重对地心引力的讲解会让冲淡语文课的味道而演变成科学课,在这一难点的突破上,我采取适度拓展的方法,用短短半分钟的实践做了磁铁*近回性针的实验,让学生感受引力,再通过看一幅图来直观感受什么是地心引力,又找了一段很段的录象让学生感受没有地心引力会产生什么变化。平时学生对扔上去的东西最后都会落下来,已经是习以为常了,谁也没去考虑过其中的“为什么”,就像课文中写到的桃子熟透了会自动掉在地上一样。现在,老师又把学生熟悉的生活“搬到”课堂上,调动了学生的生活和情感的`积累,启发他们架设并建构新知的平台,教师巧妙的“强调”,使学生开始兴趣盎然地注意这些平时没去思考过的熟悉的现象。这样,他们在对课文的探究性阅读必然是主动、积极的。不需要多余的讲解,直观和形象的诠释很好地帮助学生理解了地心引力,也为进一步朗读奠定了情感基调。
当然,教学设计只是课堂的一种预设,真正的课堂是生成的。执教完这节课后,我觉得这堂课还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比如对课文4——9小节的学习虽然借助了一个话题,但我的牵还显得多了一些,可再放手一些,让学生自己区读懂课文。再如让学生在举出地球爷爷有手的例子时,有一位学生讲到了把餐巾纸从窗外扔出去还是会落到地上,这时教师应对学生适当进行讲卫生,不乱扔纸屑的教育。总之,课堂是灵活的,是多彩的,教师应当充分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处理好生成和预设之间的关系,这些都是教学成功的基础和前提。
地球爷爷的手教学反思 篇5
《地球爷爷的手》是小学语文一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课文以小学生喜爱的童话故事形式出现,通过成熟的桃子自己落地的事,生动形象,深入浅出地向学生介绍了“地心引力”这一比较深奥的科学现象和科学常识,鼓励学生留心身边的科学,从而爱科学,学科学。
在教学本课时,我觉得比较成功几点如下:
一、精彩导入。
成熟的桃子落地是人们习以为常的现象,谁也没去考虑过“为什么”。为了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我采用了游戏(丢铅笔)导入,让一个学生把铅笔丢在地上让另提个学生捡起来,再丢再捡,学生们一下子对地心引力有了浓厚的兴趣,这样就把学生熟悉的生活“搬到”课堂上,调动了学生的生活和情感的'积累,启发他们架设并建构新知的平台,使学生开始兴趣盎然地注意这个平时没去思考过的熟悉的现象。这样,他们在对课文的探究性阅读中必然是主动、积极的。
二、成功运用省略号
课文的第10段里地球爷爷说:能让成熟的桃子掉下来,能让踢到半空的足球掉下来后面有一串……,课文结束后还有一个学习小泡泡:“我还能举出例子说明地球爷爷有手。”于是我创设情境把这两个地方有机的结合起来,在大屏幕上展示:地球爷爷的手还能()。让学生来造句子。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实际,纷纷举手发言。郭元鑫说:地球爷爷的手能让抛到半空的篮球掉下来。刘继钊说:地球爷爷的手能让放出去的纸飞机掉下来。田童舒说:地球爷爷的手能让树上成熟的梨呀苹果呀掉下来。杜豫蒙说:地球爷爷的手能让人站在地上而不是飞在半空中。张兴宇说:地球爷爷的手能让汽车在路上跑来跑去而不会飞起来。
通过一个简单的句式,孩子们知道了地心引力的作用,对课文理解了,也做到了有效的拓展,一举两得,我和孩子们都很高兴!
地球爷爷的手教学反思 篇6
本次授课总体来说还是在我的设计安排之内的。但是,在课文内容学习结束之后,我有一个环节是分角色扮演:请学生到讲台前读对话,并给他们佩戴了动物头饰。在这个环节,由于同学们比较热情、积极,都争相恐后地想参与,因此课堂有些混乱。对此,我认为这是我没有提前备课堂的原因,我只是单纯地通过“1.2.3,坐端正”这样的口号来调整课堂纪律,但在当时的情景中,学生们太过积极,并不是很有效果。所以,如果今后遇到这样的情况,我可以通过给表现好的学生发星星章的形式来鼓励大家学习效仿;还可以评选最佳小组……这样的经历,我认为对我是很有必要的,让我能够去反思、去总结、去想办法来应对今后的课堂。
第一方面,在角色扮演环节,为了方便听课教师了解课文,我把课文内容打在了PPT上,学生上前面来的时候,我并没有叫他们带着自己的书,所以他们都是回头去看投影的,因此我准备的头饰是背对着大家的',并没有展现得很好。
第三方面,由于以上原因,我对第一轮的角色扮演并不是很满意,所以我请同学来了第二轮。其实我本来设计是想一轮就可以的,然后将头饰送给学生。结果,因为有了第二轮,所以时间延长了,导致在最后的总结阶段很匆忙……这也是我比较遗憾的。
虽然不是一次很完美的授课,但是,我依然很欣慰,因为正是因为这些不完美,我才可以有反思、有总结、有进步!加油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