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幼儿园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

2025/09/15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幼儿园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幼儿园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对物体沉浮产生好奇心。

2.体验科学活动的快乐。

活动准备:

1.小药瓶1个并将药瓶装一大半多的水。

2.一个大的透明饮料瓶,并装一大半水。

活动过程:

1.出示小药瓶激发幼儿的'奇心。

师:小朋友,你们看这是什么?

幼:药瓶

师:对,老师要用这个小药瓶来玩一个游戏,小朋友们想看吗?

幼:想。

3.教师操作实验,引导幼儿观察并请幼儿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大胆表达。

教师将一大瓶水拿出,将小药瓶放入大瓶水中,拧紧瓶盖,再收用力挤压水瓶,看看会发生什么?

小结:这是因为挤压水瓶时,压力会增加,水会进入药瓶内,使得药瓶重量大于水的浮力,所以就会往下沉,松开手后压力释放,重量变轻,所以药瓶就浮起来了。

4.教师请幼儿操作,并在边上巡回指导

5.活动结束。

幼儿园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体验泡发食品由小变大的乐趣。

2、愿意动手泡发食品。

3、能够按顺序泡发食品并认真观察。

活动准备

1、ppt图片。

2、幼儿每人人手一份木耳、银耳、茶叶,温水,透明玻璃杯,搅拌棒。

活动重点

愿意动手泡发食品。

活动难点

能够按顺序泡发食品并认真观察。

活动过程

一、图片导入,引发幼儿兴趣

1、师:小朋友们,今天老师带来了几种特殊的食物,它们会在我们眼皮底下长大,我们一起来看看是什么吧!(出示图片)有木耳、银耳、茶叶。

2、师:那小朋友们知道它们被水泡过与现在没被水泡过有什么不一样吗?等会我们就来做个小实验。

3师:我们来对比一下泡过的`木耳与没泡过的木耳有什么不一样?(泡过的大、新鲜)

二、生活经验联想

师:小朋友们还知道哪些食物泡发后会发生变化?(幼儿自由表达)

教师小结:有面条、大米、方便面等。

三、幼儿动手泡发食品

1、幼儿分组尝试泡发食品,选择木耳、银耳、茶叶等。

2、引导幼儿观察食品泡发过程中的变化,可以进行搅拌,帮助其泡发。

四、幼儿分享自己的发现

师:现在请小朋友来说一说自己发现了什么?食品有什么变化呢?(鼓励幼儿大胆发言)

教师小结:食品经过泡发变大了,更新鲜了。把杯子里面的水分吸收了,水变少了。

活动延伸:

进行游戏——变了变了,请幼儿假扮木耳、银耳、茶叶,教师讲述泡发食品的过程,幼儿变换动作,让自己越变越大,变到最大,教师进行“搅拌”,幼儿翩翩起舞。

幼儿园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了解夏季的特征。

2、学习如何适应夏季的天气,过一个健康、快乐的夏天。

活动重点:

了解夏季的特征。活动难点:学习如何适应夏季的天气,过一个健康、快乐的夏天。

活动准备:

夏天的图片若干。

在幼儿园选择合适的地方观察夏天场景。

活动过程:

一、体验夏季特征。

1、教师带领幼儿的幼儿园里活动,感受夏天的阳光,寻找合适的地方避暑。

小朋友们,你知道现在是什么季节吗?夏天到了,请小朋友在幼儿园里寻找夏天吧!

2、幼儿在幼儿园里寻找夏天

3、鼓励幼儿说己寻找时的.感受。

教师:你在寻找时感觉到阳光照在身上怎么样啊?有没有出汗,为什么会这么热呢?阳光照在我们身上,那我们怎么避暑呢?

4、幼儿在树荫下避暑,感受阴凉。

二、讨论、表述夏季特征。

1、鼓励幼儿讨论刚刚自己寻找、发现的夏天的特征。

你刚刚找到夏天了吗?请你说说夏天在哪里?

2、幼儿相互交流

3、教师播放夏天的图片介绍夏天。

教师:夏天的太阳晒在身上火辣辣的,地上的草长高了,树长的很茂盛,树叶绿绿的、许多花都开了,听到了知了的声音,蚊子、苍蝇多了起来,因为天气热,人们穿了短袖、短裤、凉鞋,这样会凉爽舒服一些。

三、讨论如何健康度过夏天。

1、夏天天气这么热,我们该怎么度过呢?

2、夏天到了,商店里有许多的冷饮,小朋友能吃很多吗?卫什么呢?

3、夏天到了小朋友出门时要注意什么呢?

教师:夏天我们要保护好自己,多喝温开水,适当吃冷饮;注意卫生、不吃变质或不干净的食物;吃水果时要清洗干净。因为夏天热,容易出汗,我们要天天洗澡,换衣服、要常洗头;少在太阳下玩耍,可以扇扇子或将空调打开到适当的温度,让自己凉快些,如果要出去,需要戴上太阳镜、或打伞等。效果分析:

幼儿园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 篇4

活动名称:科学《大象的长鼻子》

活动目标:

1、观察认识大象,了解大象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

2、通过拼图和模仿表演大象的长鼻子,进一步感知大家的主要特征。

3、爱护动物,初步具有保护大自然的情感。

活动准备:公象、母象图片各一张,不同姿态的大象拼图若干幅。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引起幼儿兴趣。

可用谜语导入,老师说一个大象的谜语,请幼儿猜出出谜底。

二、观察大象,认识其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

出示大象图片,请幼儿观察:大象是什么样子的?

大象看上去怎么样?它的眼睛是什么样子的?耳朵呢?它的尾巴看上去怎么样?它的腿呢?

出示公象和母象的图片,提问:这两头大象长得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小朋友都喜欢大象的长鼻子,这长鼻子有什么用呢?

大象喜欢吃什么?

三、智力游戏:拼图

引导幼儿将画面剪成块状,进行拼大象的活动,比谁拼得快。

四、游戏活动《碰一碰》

提问:你拼出了什么?你喜欢大象的什么地方?我们一起用双手合起来做大象的长鼻子,你想用长鼻子做什么呢?

让幼儿自主地做一做动作并带领小朋友学大象走路。

下面我们一起跟着音乐玩“碰一碰”好吗?

教师带领幼儿随着边唱边表演大象走路,并根据教师的评议指令,碰一碰身体的`相应部位。 活动准备时除了准备了教学挂图,还从网上搜集了不同姿态的大象图片若干。为了让幼儿理解因为环境问题导致动物们生活困难的图片,让幼儿通过直观的感知来激发保护自然的情感。

活动反思:

用谜语导入活动一下就吸引了幼儿的注意力,另外因为教学挂图很清晰,很直观,便于幼儿观察、比较。加上幼儿对大象充满了好奇和喜欢,所以活动中幼儿始终很认真。很多孩子对大象已经有所了解(平时在电视里、动物园里和书上看见过,也听过大人讲过),因此在活动中能大胆发表自己的见解和观点。对于不了解的地方也能专心听老师讲解。通过活动幼儿进一步认识和了解了大象,知道原来公象长着长长的象牙而母象没有,知道象喜欢站着睡觉,象的鼻子会做很多事情等。幼儿都表示要爱护大象,要保护自然。

幼儿园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了解蝴蝶的外形特征及其变化过程。

2、尝试用肢体动作表现蝴蝶的生长变化过程。

3、体验活动带来的乐趣。

4、在交流活动中能注意倾听并尊重同伴的讲话。

5、发展幼儿的观察力、想象力。

活动准备:

蝴蝶玩偶,教学图片

活动过程:

一、通过猜谜,引出蝴蝶主题。

老师:小朋友们好,今天,老师请你们猜猜一个谜语它是说的是什么的小动物呢?"有样东西真美丽,四片翅膀像花衣,春天飞到花园里,停在花上好神奇",你们来猜猜是什么小动物呢?(蝴蝶)老师:你们说说为什么是蝴蝶呢?(幼儿回答)老师:小朋友们说的真好,这个谜语的谜底就是蝴蝶!你们真的很棒呢,给自己拍拍手吧!

二、出示蝴蝶实物,引导幼儿观察蝴蝶的外形特征。

老师:好了,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美丽的蝴蝶是什么样子的呢?

老师设置以下问题进行提问:

(1)蝴蝶的身体是什么样子的?(椭圆形的)

(2)蝴蝶的头上面有什么?(两个触角)

(3)蝴蝶的胸部有什么呢?(有脚)

(4)蝴蝶的翅膀是什么样子的?(翅膀上面有花斑)

(5)蝴蝶有几只脚呢?(六只脚,脚也叫做足,两只脚就是一对足,那我们数一数有几对足,三队足)

(6)蝴蝶在哪里生活呢?(蝴蝶喜欢花,生活在花丛中)

(7)它在花丛中飞来飞去是在干什么呢?(蝴蝶喜欢吃花蜜,所以它们就喜欢待在花丛中)老师小结:刚刚小朋友们说的都很好,蝴蝶的身体是长长的椭圆形的,头上有两个触角,胸部有和腹部长有三对足,翅膀上有花斑,喜欢生活在花丛中,因为它们很喜欢吃花蜜,它们在花丛中飞来飞去就是在寻找自己喜欢吃的花蜜哦!它们只要找到了自己喜欢吃的花蜜就会赖着不走。

(8)那小朋友知道蝴蝶是怎么来的吗?

三、引导幼儿了解蝴蝶的生长过程。

1、老师有感情的.讲述故事.

一只美丽的蝴蝶妈妈在她要死去之前在树叶上产下了一批像菜籽一样大小的东西,这个东西的名字就叫做卵。这个卵经过了一段时间的成长,慢慢的蜕变成了一只毛毛虫;因为天气的变化,这个毛毛虫就把自己藏到了一个椭圆形的小篓子里,这个椭圆形的小篓子的名字就叫做蛹,慢慢的这个蛹长出了翅膀,长出了椭圆形的身体,两只触角,三对足,身体上也长出了花斑,漂亮极了。春天到了,花儿都开了,蝴蝶姑娘们都出来了,看!她们正在吃着甜甜的花蜜呢!

2、老师进行提问,帮助幼儿了解蝴蝶生长变化的过程。

(1)蝴蝶妈妈在树叶上产的什么呢?(卵)

(2)蝴蝶的卵是什么样子的呢?(像菜籽一样大小的东西)

(3)这个卵经过成长蜕变成什么了?(毛毛虫)

(4)毛毛虫在小篓子里发生了什么事情?(长出了翅膀,还有三对足,两个触角)

(5)蝴蝶是由什么变的,怎么样变的?

3、鼓励幼儿尝试用肢体动作变现蝴蝶的生长过程。

老师:我们一起来学一学蝴蝶蜕变的过程,好吗?

四、结束部分:

我们美丽的蝴蝶仙子们我们一起出去吃花蜜吧!跟我们后面的客人老师说再见吧!

(幼儿有秩序的离开,活动结束)

活动反思:

由于本次活动的开展,是从孩子的兴趣点生成的,所以幼儿对整个活动充满了兴趣,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得到了很好的激发。活动中蝴蝶图片的欣赏、多媒体课件的运用、游戏与音乐的有机结合,不仅使幼儿了解了蝴蝶的种类、成长过程、身体特征,使重点和难点的学习得到很好的解决,更重要的是: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到了美,在游戏中体验到了快乐。整个教学活动中,语言(故事)、艺术(表演)、健康(游戏)等领域教育的渗透,体现了新《纲要》中“整合”的教育理念。表演和游戏活动的开展,也正顺应了孩子活泼、好动、爱表演的年龄特点,幼儿在动静交替、轻松愉快的氛围中真正体验了快乐。

幼儿园小班科学公开课教案 篇6

1 、感官游戏

感官游戏是指教师为幼儿提供实物或自然物作为游戏材料,让幼儿运用眼、耳、鼻、口等各种感官去感知、辨别,理解自然物的属性和功能的游戏活动。

一般在幼儿园小班和中班运用较多,需要在一种心平气和的心境下进行,否则,会因心浮气躁影响感知的效果。

幼儿园通常在小班会进行一些感官游戏,如“黑箱”或“摸箱”游戏就是一种训练触觉的游戏,“气味瓶”游戏则可以训练幼儿的嗅觉。

简单易行且十分有趣的感知游戏

(1)视觉游戏“照相机”

这是一个两人合作的游戏。一个人扮演摄影师,另一个人扮演相机。“照相机”要闭上眼睛,等摄影师寻觅到自然自然美景或趣味镜头时,就会按住“照相机”的耳朵约3—5秒钟,“照相机”此刻立即打开快门“睁开眼睛”。在极近的距离内,摄入眼睛的物体就像特写镜头一样会非常深刻地印入脑海。

(2)、听觉游戏“倾听心跳”

这是体验树木的新颖游戏

树木的心跳是树木将大量的树液源源不断地输送到枝丫的声音。

在早春时节,选择一棵直径15CM且皮薄的'树来听它的“心跳”。落叶树比针叶树听得清楚,把听诊器紧紧贴在树干上不要动,以免听到杂音。多试几个地方,就会找到最佳的“听点”

落叶树是指寒冷或干旱季节到来时,叶同时枯死脱落的树种;常绿树是指春、夏季时,新叶发生后老叶才逐渐脱落,终年常绿的树种。如:国槐、垂柳、法梧、银杏、水杉。

2、运动性游戏

运动性游戏是将科学教育寓于体育活动中的游戏。

运动性游戏能充分满足幼儿好活动的特点,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发展幼儿活泼开朗的个性。这类游戏适宜在室外进行,活动量较大。

如:捉影子 吹泡泡 玩水 玩沙 堆雪人 跷跷板 放风筝 玩风车 打电话

3、分类游戏

分类是指幼儿根据物体的形状、颜色、用途、材料等方面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进行区别分类的游戏。一般在中班和大班运用较多。

例如:“汽车工厂”就是一个分类游戏,教师出示各种不同的车辆,面包车、轿车、卡车等,让幼儿将各种车辆进行分类,排出不同的车队,说说分队的理由,并思考其他分队的方法。

4、竞赛游戏

竞赛游戏是指教师利用科学方面的知识内容,让幼儿通过知识竞赛的形式开展的游戏。适合在幼儿园中班和大班开展。

例如:教师为大班举办的“动物知识竞赛”,让幼儿以小组或者个人的身份参与游戏,用抢答的形式来回答问题,答对问题数量最多的幼儿(小组)即为本次比赛的冠军。

科学游戏的指导

(1)注意游戏的趣味性与活动性

科学教育内容以游戏的形式出现,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能引发幼儿对活动的兴趣。因此在组织幼儿的科学游戏活动时,教师首先保证游戏的趣味性。

为了增加游戏的趣味性,教师可以运用一些道具,如动物的头饰、脸谱等。此外,开展活动的过程中应有变化,随时给幼儿新鲜感,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保持其参与游戏的兴趣。

设计简单易行的游戏规则,并指导幼儿按规则进行游戏.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维果茨基曾说“规则是游戏本质的特征”。只有遵守游戏的规则,才能开展游戏。游戏规则是幼儿顺利进行游戏活动,实现游戏性愉悦体验的前提。

因此,在游戏活动前,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幼儿一起设计并制定简单易行的游戏规则,在游戏过程中,应首先向幼儿说明游戏规则,并指导、监督幼儿严格遵守。

教师应适当参与并积极投入幼儿的游戏活动中

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教师不仅是一个组织者,同时也应是一个活动参与者。教师参与幼儿的游戏活动是对幼儿活动的一种积极肯定,能及时对幼儿提供必要的帮助,使幼儿获得心理支持,有利于提高幼儿学科学的兴趣。

应做好游戏的评价工作

在游戏结束时。可以组织幼儿交流一下游戏中自己的所见,所想和自己的发现及内心的感受等,应该为每个幼儿在游戏中的出色表现喝彩,如果是团队集体游戏,还应感谢大家为成功的开展游戏所付出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