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2025/09/16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篇1

《我要的是葫芦》这个故事中,那个种葫芦的人眼睛只盯着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也不管,结果,小葫芦慢慢变黄了,一个个都落了。为了引导学生明白为什么小葫芦会落?我设计了问题导读的方法。

在出示课题的时候,我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学生们提出的问题比较集中,分别是:这个“我”指的是谁?他要的.葫芦得到没有?然后学生们带着这些问题初读课文。在交流时,我让他们充分地说,一来检测他们的自学情况,二来可以借此梳理课文内容,了解故事主要内容。然后学习课文第1、4节,找出葫芦的前后变化,从开始的“可爱的小葫芦”到后来的“都落了”,引起学生的思维矛盾,质疑:为什么没过几天,那可爱的小葫芦会慢慢变黄,一个一个落下来呢?以这个问题作为突破口,引领学生学习。导读第2、3自然段时,着重指导学生读好描写人物语言的句子,感悟人物的内心活动,同时及时进行语言转换训练。例如:“长得赛过大南瓜才好呢”这句话还可以怎么说?“叶子上的虫还用治?”和“叶子上的虫不用治。”的比较,体会反问句和陈述句在语气上的不同。同时,引导学生展开想象,那个人在说“我要的是葫芦”这句话时,心里怎么想的?在讲到“叶和果之间关系”时,我让学生交流预习时所了解的知识,由此轻松地解决“做任何事都得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这一难点。

但是上下来,还是感觉教师的“导”过多了些,使学生显得比较被动,在以后的教学中还要注意研究怎样引导学生自主地学习。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篇2

《我要的是葫芦》这篇课文讲的是一个种葫芦的人,一心只想得到葫芦,却不管叶子上长的蚜虫,结果蚜虫把叶子吃光了,刚长出来的小葫芦变黄了,都落了。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如果只顾葫芦,不管叶子,最后葫芦也长不成。

这篇课文是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来写的。语言朴实,用词准确。如:“长满了绿叶”,“满”是说叶子长得很多,郁郁葱葱,十分茂盛的样子。“藤上挂了几个小葫芦”,“挂”就是“结”的意思,但用“挂”比“结”更准确,因为葫芦的柄长,从藤上垂落下来,就像挂在那里一样,十分可爱。“他盯着小葫芦自言自语地说”,“盯”是注意力十分集中地看,用“盯”突出那个人只要葫芦的形象。

本课还有两幅插图:第一幅画的是课文第一段的内容,种葫芦的人盯着可爱的小葫芦,非常高兴。第二幅图画的是课文的最后一段,种葫芦的人不听邻居的劝告,不给叶子治病,结果小葫芦慢慢变黄了,一个一个都落了。

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是:引导学生认识事物之间是有联系的。要抓住第一段与第四段中写葫芦的句子,使学生知道叶子与果实之间的关系。抓住写种葫芦人所想、所为、所说的句子,使学生在具体感受故事中的人物形象之后,知道不了解或不不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光顾葫芦,不顾叶子,是得不到葫芦的。

教学过程中,我试图通过“生本”理念,先学后教,不教而教。教师确定学习的内容和进度,让学生自己学,对学生的学给予恰当而不过分的指导,确定学生在课堂上的根本性地位。

具体的教学目标及教学过程,我是这样安排的。

预习:学习生字,通读课文。通过各种方式查找资料,了解植物叶子与果实之间的联系。

第一课时: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内容。初步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感受语言的朴实,用词的`准确。会写八个生字。

第二课时:结合课文插图继续学习课文第一和第四自然段,感受事物的变化。理解课文,懂得做任何事情都要注意事物之间的联系。体会反问句、感叹句与陈述句的不同语气。

通过师生的共同学习与交流,我主要有以下一些心得与经验。

做得较成功的地方有:教案设计符合孩子的学习特点与学习规律,脉络清晰,容易操作,让人感觉语文就是要这样简简单单地教。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也表现得很从容,能很好地驾驭课堂之上。因为整结课注意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努力将学生推向“舞台”,因此课堂氛围轻松活泼。在这样的气氛下,学生小组之间的合作效果很好,小组成员敢说敢评价,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我也将小组学习作为训练重点,通过各种互动,孩子们也自然而然地悟出了故事所要说明的道理。

有待改进的地方有:学生的小组展示还是要移到台前,那样更能锻炼学生的应变能力与表达能力,从小培养从容淡定的说话习惯。小组合作时各组员的职责还需要更细化一些,让每一个孩子都有事可做,让他们其中的任何一个都积极地参与到学习中,不放过每一次展示的机会。在学习中还可以更放手一些,充分信任学生,并为其创设更和谐的学习环境。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篇3

《我要的是葫芦》是一则寓言故事,讲授的是一个人种了一颗葫芦,叶子上长了蚜虫却不知道要治理,认为只要葫芦,不要叶子,结果一个葫芦也没得到。需要让学生明白事物之间是存在必然联系的道理。

中心校的各位领导今天听取了第一课时的教学,本节课设计的识字教学,通过猜谜语导入,引出课题,通读课文了解大意,圈出识字,扫清阅读障碍,其中的识字部分,采用多种识字方法,偏方归类,形声字归类,熟字替换,加一加,换一换,利用多种方式练读词语,加以巩固;初步感知课文,体会主人公的情感变化,读出相应的语气,基本上完成了教学目标,但是纵观整节课,还有许多不足之处:

1.首先是对孩子们出错的字词上,处理不当:“盯”字在组词时,有孩子组词“园丁”,当时只是给孩子强调了这个“盯”需要用到哪个身体部位,而没有对出错的这个“丁”字进行进一步的解释说明;

2.其次是在理解课文内容时对孩子们的引导不到位。感受课文第一自然段中葫芦的可爱,通过描写葫芦的样子体会葫芦的健康和茂盛,为了突出结果的意外性,特别提出一个问题让孩子们感受到葫芦在生长过程中遭受的变故“如果照着这样长下去,能不能得到想要的葫芦?”可是孩子们都回答“不能”,这样的回答是不符合情节发展的规律的,所以在这里,多次进行引导,最终用了几次才是孩子明白过来,所以还是对孩子们思维的'引导方式有所欠缺;

3.在认字摘葫芦环节,孩子们情绪高涨,争先恐后,可是名额有限,没能上前摘取葫芦的同学,有些失望,所以在这里,没有有效的把握和调节好孩子们的情绪,使的部分孩子有些懊恼,所以以后在设计活动时,尽量顾全所有孩子的情绪,以免打消孩子们的积极性;

4.课堂教学中,孩子应该是主体,可是本节课中教师需要太过冗长,没能给孩子们留足空间和时间,有些本末倒置,应将课堂交给学生,培养孩子们的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教学,博大精深,对于学识有限的我,还需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摸索改进,希望能尽早理清语文教学模式,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和业务水平!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篇4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认识课文中常用的标点符号,在阅读中体会句号,问号,感叹号所表达的不同语气,本课的教学重点是,体会反问句、感叹句的表达特点;“?”和“!”对于学生来讲比较熟悉,但是反问句学生有些疑惑,我就引导学生区分了疑问句和反问句,让他们知道反问句是明知故问,加重语气。在体会事物之间联系时,个别学生对植物的生长有了解,但大部分学生不明白植物的生长需要,我就给他们播放了光合作用的图片,学生在了解的基础上就明白了为什么主人公没有得到葫芦。

但是这节课中我没有充分发挥学生的朗读能力,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主旨。所以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篇5

我教学的是第一课时,从整个教学流程看,自己的设计是比较完整的,但是从孩子们的课堂表现看,我的教学还是不够扎实,还充在许多问题,俗话说:‘‘取人之长,补己之短,’’方可使自己有所进步,下面是自己的教后反思:

1、首先抓题眼,质疑问难是给学生一定的空间,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自主选择解决方案是教给学生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体现课堂的.民主。在导入环节,孩子们的问题是很有价值的,为我的教学做了很好的铺垫。

2、在识字环节,孩子们能运用自己已有的识字方法小组进行合作交流识字记忆字形,教师省了很多的字形分析和讲解,只是在扩词训练上没有给孩子们充足的时间进行说话训练。

3、阅读教学应立足于培养孩子阅读文章的兴趣,引导孩子品味语言,积累语言,从而发展他们的语言,达到他们会读书的目的。在的教学设计中,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有几个虫子怕什么?’’‘‘叶子上的虫子还用治?’’‘‘我的小葫芦,快长啊,快长啊,长的赛过大南瓜才好呢,’’通过品读,评读,个人读,分角色读,齐读,分组读,引读等不同方式的阅读,最终达到‘‘豁然开朗’’‘‘柳暗花明’’的境界。在日积月累的训练中,让孩子们养成结合语境理解字词以及主动阅读的习惯,从而提高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

4、如能将课文内容排成课本剧让孩子们来演一演,孩子们的个性会得到张扬,学习氛围会更浓,对文本所蕴涵的道里理解会更深刻。

总之,在学校组织的这次平行研讨课活动中,我们又得到了一次锻炼和学习的机会。我深感上好一堂课是多么得不易,不仅要深专教材,紧扣目标,还要根据学情因材施教。从这几天的讲课情况看,我校的教学水平在稳步提升,我发现了自己与别人的差距,应迎头赶上,努力专研教材,认真备课,关注每一个孩子,虚心向别人请教,多看有意的书籍,多进行课后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质量。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 篇6

《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15篇

身为一名到岗不久的人民教师,教学是我们的任务之一,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教学反思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我要的是葫芦》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