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草原》教案

2025/09/16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草原》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草原》教案 篇1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教学目标:

1、欣赏女中音独唱《美丽的草原我的家》,体验歌曲优美抒情的情绪以及表现的宽广美丽的草原情景,体验蒙古族歌曲的风格。

2、初步了解、感知女中音柔和、浑厚的音色特点。

3、知道蒙古族是祖国大家庭的重要成员,乐于主动了解蒙古族文化,喜欢蒙古族音乐。

教学重点:

1、体验蒙古族歌曲的风格

2、初步了解、感知女中音柔和、浑厚的音色特点。教学准备:多媒体、草原图、唱名谱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师导入:看我们来到了什么地方?(出示大草原画面)

二、欣赏《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1、提问:你在草原上看见什么景色?(请学生发挥想象自由发言)

2、初听。师:听草原上传来什么声音?感受歌曲的情景和内容。听听歌曲中唱出了内蒙大草原怎样的景色?

3、学生回答。

4、再听。

师:大草原多么美丽啊!如果我们生活在这里,会是怎样的心情?歌曲中表达草原人民对草原怎样的一种感情?为什么?(学生回答)

出示歌词,进一步了解歌曲表达的对草原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1、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2、美丽的草原我的家,风吹绿草遍地花。水清草美我爱它。

3、彩蝶纷飞百鸟唱,草原就像绿色的海,一弯碧水映晚霞。毡包就像雪莲话......

4、了解女中音的音色特点。提问:比较一下和女高音的音色有什么不同?

5、介绍:女中音——音色柔和、优美、浑厚,它的音色不像女高音那么明亮、华丽,但有一种亲切柔和,不张扬的感觉。

6、跟录像学学内蒙舞蹈的基本动作,随音乐表演。

7、请学生根据歌曲情绪,设计一些简单的伴奏音型为歌曲伴奏分组讨论,可加入小乐器伴奏。

三、复习学过的歌曲《草原就是我的家》

要求:

演唱时声音亲切、自然。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欣赏了内蒙音乐,学跳了内蒙舞蹈,在以后我们还要学习其他民族的音乐,对少数民族能有更进一步地了解,开阔我们的视野。

五、结束课堂

课后小记: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银杯》

教学目标:

1、能够根据作品的情感演唱歌曲,并能背唱。

2、了解什么是“大调”“小调”“中国民歌”的概念及区别。

3、学习并感受五声调式音阶,尝试用五声音阶进行旋律创作。

教学重点:

能够根据作品的情感演唱歌曲,并能背唱。

教具准备:

钢琴、多媒体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银杯》歌曲教学

1、揭示课题,让学生先用口风琴进行识谱

2、学生自学时间

3、检查每个小组的学习情况:学生将歌曲完整吹奏一遍

4、抽查个别学生的自学情况

5、讨论交流学生吹奏中出现的各种错误,在小结中进行纠正。

6、可让学生提问学习中无法解决的问题,在交流中进行解决

7、学生清唱歌曲旋律,问:歌曲具有怎样的情绪?应用什么样的`声音演唱

8、交流、小结:热情的、积极的声音演唱

9、再次清唱,思考:歌曲的调式?

10、复习五声调式的音阶,可用琴带,可用清唱

11、简单介绍歌曲的背景:流传在鄂尔多斯草原的一首短调民歌。每当节日集会,招待宾客的时候,主人家便会在饮宴的过程中载歌载舞的高唱宴歌,以示对宾客的盛情......

12、以各种不同的形式表现歌曲(乐器、歌声)

三、音乐知识介绍:

1、由《银杯》的短调特性导入

2、短调:蒙古族的一种民歌。旋律优美抒情,起伏较大,表现感情细腻,音乐结构工整。

3、长调:旋律悠长辽阔,起伏较大,情绪热情奔放。

4、中国民歌:民歌是劳动人民集体创作的一种艺术形式,在人们一代一代的口头相传中不断得到加工丰富。

四、旋律创编

1、引导学生用五声调式的各音进行旋律的创作

2、要求:八小节、4/4拍

3、学生小组活动

4、各组汇报创作的情况

5、评出优胜小组,给予奖励

五、课堂小结

六、结束课堂

课后小记: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

《小黄鹂鸟》《筷子舞》

教学目标:

1、能用正确的情绪情感演唱歌曲《小黄鹂鸟》。

2、能用二部合唱的形式演唱歌曲。

3、能够完整、有表情地演奏《筷子舞》。

教学重点:

完整、有表情地演奏《筷子舞》。

教学难点:

用二部合唱的形式演唱歌曲。

教具准备:

钢琴、多媒体、学生自带的筷子等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二、《小黄鹂鸟》教学

1、初听歌曲,设问:

(1)听一听,你能听出歌曲的调式吗?(五声宫调式)

(2)歌曲的演唱形式有哪些?(齐唱、轮唱两部分,但轮唱部分基本上是原曲模仿式的卡农)

(3)歌曲的音乐风格是什么?短歌?长歌?(短调即短歌)

(4)学生听后针对以上问题与老师进行交流。

2、再次复听,感受以上所提到的调式、风格等等在歌曲中的表现作用。

3、学生单独借助口风琴进行学习,由于轮唱部分的旋律基本相同,因此学生学习第一声部即可。

4、全体学生随教师的钢琴伴奏吹奏第一声部。

5、随琴视唱歌谱,利用头声唱法仍是歌唱教学的重点。

6、组织学生与同桌为伴,用口风琴合作练习歌曲的轮唱部分。要求:注意声部间的和谐与均衡,把握稳定的速度。

7、学生练习时间

8、鼓励更多的合作小组为同学进行表演,观看的同学可以以老师提出的要求对表演的同学进行评价

9、全体同学分组进行合作表演

10、引导学生用轻快、活泼、赞颂的情绪演唱歌曲

三、《筷子舞》学习

1、先将学生分成四个声部:口风琴部、筷子部、碰铃部、手鼓部

2、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声部自行分析谱例

3、在老师的组织下各组进行粗线条的练习

4、分组分声部各自练习,教师巡视指导

5、分组试奏

6、各声部进行合成

7、教师弹奏第一声部,各组进行演奏

四、课堂小结

五、结束课堂

课后小记:

《草原》教案 篇2

教案准备

1、斑马的图片。

2、图画纸、炭铅笔。

教案过程

一、出示斑马的图片,请幼儿观察斑马的外形特征,向幼儿提问:

1、斑马的外形有什么特征?(身上有黑白的条纹。)

2、斑马身上的黑白条纹有什么作用?

(一种说法是,在日光和月色的照射下,斑马的条纹可以将斑马身躯的轮廓打乱,使其形状变得模糊,不易被天敌发现,起到保护自己的作用;另一种说法是,当斑马群奔跑时,斑马的花纹会让袭击者眼花缭乱,从而放弃追捕。)

二、请幼儿利用炭铅笔,在图画纸上绘画斑马。

教师可介绍炭铅笔是绘画和素描的工具,并示范使用炭铅笔的技巧,例如怎样控制手的力度,绘画出不同粗细和深浅的线条。

三、教师可指导幼儿先画椭圆形作为斑马的.身体,然后画四条腿和蹄子,再画脖子和头部,最后才画身体上的黑白条纹。

四、幼儿可丰富画面,例如两只斑马在吃草、斑马在草原上奔跑等,为图画设计丰富的背景。提醒幼儿不要用手磨擦线条,以免弄脏画面。作品完成后,教师可将作品喷上定画液作保护,防止炭粉脱落。

五、请幼儿描述图画中的故事,并把作品展示在展览角中,供幼儿互相欣赏。

教案建议

教案前在美工区投放炭铅笔,可让幼儿使用炭铅笔随意绘画,引发他们的兴趣和探究欲望,帮助幼儿熟悉材料。

分享一下教案需要用到的关于草原上的办法图片展示:

《草原》教案 篇3

教材简析

这篇精读课文是一篇叙事散文。文章主要记述了作者到内蒙古草原访问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盛情款待来访各族同胞的动人情景,反映了各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厚情谊。

全文按照访问的顺序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讲作者初次见到草原的美丽景色和感受。这一部分是写景,作者用简练、生动的文笔描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讲作者访问草原的经过。作者按照“远道迎客——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联欢话别”的顺序,描写了蒙古族人民热情欢迎、款待远客的情景。这一部分是叙事,语言朴实、流畅,耐人寻味。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一类生字,积累词语,运用关联词语造句。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友好的深厚情谊,培养热爱中华民族大家庭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1.通过引导学生自主读书,用心感受和体会草原的美丽景色和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2.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按照空间位置、事情发展、思想感情三条叙述的特点。

课前准备

1.布置同学搜集老舍先生的简历和他的作品。

2.搜集有关草原的文字资料、图片、歌曲等。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们看见过草原吗?谁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学生自由谈自己心中的草原)

2.草原辽阔无际、一碧千里、牛羊肥壮、野花遍地,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草原吧。(出示草原美景图或放映草原的录像片)

3.看到片中的景色,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4.是的,我国现代著名的大作家老舍先生正是带着这种感觉写下了今天我们要一起学习的第十七课《草原》的。

5.板书课题:17 草原

二、初读课文,理解大意。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还要注意读书姿势要正确。

3.指生读生字、生词,教师及时正音。(可采用指名读、轮读、齐读等方式)

4.你觉得哪个生词的意思比较难理解,而你已经理解了,介绍给大家。教师引导学生理解个别生词意思:翠色 欲流、一碧千里、墨线勾勒等。

5.你觉得哪个生字容易写错,请提醒大家。

6.指生逐段朗读课文,及时纠正读错的字词。

7.默读思考:课文的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内容?一会儿把你读懂的自然段读给大家听。

8.学生读书思考后回答问题,教师及时板书:

第1自然段:草原美景和作者的感受(写景)。

第2—5自然段分别写:远道迎客、蒙古包外、蒙古包内、联欢话别(这部分叙事)。

三、精读课文,理解和体会草原美景。

1.初读课文后,草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2.围绕草原“景色美”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你从哪些字词、句子和段落感受到草原的美丽景色。

3.引导学生从作者对草原景色的描写和自己的感受两个方面,品味草原美景。描写:天空、空气、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小丘线条柔美,羊群,等;感受: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骏马和大牛静立不动,好像……,等。

4,在引导学生理解内容的同时,进行朗读和背诵指导。

5.指导学生课上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巩固。

1.师生回忆:课文第一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2.指一生背诵课文,全班背诵课文。

二、学习课文第二部分(第2—5自然段),体会和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1.指生朗读课文。

2.默读思考、标划:你从哪里体会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

3.学生汇报,教师及时引导、归纳。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体会:

(1)远道迎客——一群马,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几十里外欢迎远客,等。

(2)蒙古包外——许多匹马,许多辆车;也不知道谁的手,总是热乎乎的,握住不放,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等。

(3)蒙古包内——一点儿不拘束,不大一会儿,干部、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再举杯,再回敬,鄂温克姑娘既大方,又有点羞涩,等。

(4)联欢话别——饭后,小伙子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民族舞蹈,太阳已经偏西,谁也不肯走,等。

4.面对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我们”有哪些表现呢?(引导学生从课文的描写中,体会客人们的表现——有礼貌,亲热,一点儿也不拘束,依依惜别)。

5.指导学生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延伸拓展。

1.引导学生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的含义。

2.在话别的时候,主人会对客人说些什么?客人又会对主人说些什么?如果客人中有北京人,有新疆人,等等,他们会对主人说些什么呢?

3.本文只是表达蒙古族和汉族人民的团结互助吗?如果不完全是,那么,老舍先生还想表达些什么?(引导学生理解本文要表达的各民族团结互助,情谊深厚的主题)

四、总结全文。

五、作业

1.书写字词。

2.背诵第一自然段。

3.搜集表现各民族人民团结互助的故事。

《草原》教案 篇4

《草原》教案(合集15篇)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教案应该怎么写才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草原》教案,欢迎阅读与收藏。

《草原》教案 篇5

活动名称:

草原上的舞会

活动目标:

1、能不受事物颜色,形状,大小,排列或其他因素的影响,感知5以内等量物体的数守恒。

2、能够幻灯片出示的图片,使幼儿摆出相对应的图案。

3、激发幼儿学习数学的兴趣。

活动准备:

物质准备:幻灯片、录音机、彩色吸铁石、不同图形的卡片

知识经验准备:能够手口一致的点数五。

活动过程:

(1)活动导入:播放喜洋洋的音乐,“小朋友们,看看前面的大草原,漂不漂亮,今天在这片丽的大草原上要举办一场舞会,我们来看看都谁来参加了这场舞会。”,通过幼儿熟悉的音乐,创设故事情境,激发幼儿的'好奇心以及参加活动的兴趣。

(2)出示半张红太狼的图片,让小朋友们猜一猜,是谁来参加的这场舞会,幼儿猜出是红太狼之后,出示排列整齐的五张红太狼的图片,使幼儿手口一致的点数五,然后请一名幼儿将图片上红太狼排列出来的队形用红色吸铁石摆放在黑板上。然后用相同办法请出美羊羊,用黄色的的吸铁石将美羊羊的队形摆放在黑板上。

(3)让小朋友用不同颜色的吸铁石,通过点数的方法得知,虽然颜色不一样,但是他们都是5。

(4)接着将故事进行下去,红太狼和美羊羊得知自己和对方一样多之后,美羊羊将自己变大并且换了一个队形,红太狼也换了一个队形,让5只变了队形大小不同的美羊羊和变了队形的红太狼进行比较,看看他们是一样多还是谁多谁少,得出结果,他们虽然队形不一样,大小不一样,颜色不一样,但是他们都是5。

(5)结束故事:红太狼知道自己怎么变也没有美羊羊多,不高兴的回家了,而美羊羊在红太狼走后,自己跳的很开心,一直跳到天黑,也回家了。

操作活动:

(1)将幼儿分成四组,出示四组图片,请小朋友进行比较,谁多谁少,只要答对就奖励幼儿装有图片的信封,第四组图片是老虎和松鼠的比较,比较完交幼儿《上山打老虎》的手指操,巩固知识。

(2)让四组幼儿打开老师发给他们的礼物,根据小组编号,按照幻灯片上出示的图片,摆出相应的图形,谁先摆好,将摆好的图片摆到前面的黑板上,四组全部摆完之后,比较他们谁多谁少还是一样多。

活动结束:让幼儿去外面寻找自己喜欢的数字五,进行比较:谁多,谁少,还是一样多。

活动延伸:回家看看爸爸妈妈双手,比较他们的手指是不是一样多。

《草原》教案 篇6

(一)教学目标:

1、读通课文,会读“旋、逝、尘、拳、雹、劈、卷、辽、阔、眺、潭”等生字,理解“狂风翻卷、沙尘滚滚、劈头盖脸”等词语。

2、理解2、3两段,知道草原上的鹰能为人们做些什么事。

3、体会草原上的鹰是人们的好朋友。

(二)教学重难点:

知道草原上的鹰能为人们报告天气、指明方向,从而体会鹰是人们的好朋友。

(三)教法学法:

多媒体辅助教学、读读悟悟、自主学习

(四)课前准备:课件、课文重点句板贴卡片

(五)教学过程:

一、看图说话,提示课题

1、播放课件:大草原和鹰,配上音乐《牧民新歌》。

谈话:同学们,你们去过大草原吗?那就让我们一起去吧!

教师一边操作课件一边引叙第一段:当你来到辽阔的大草原,首先见到的往往是鹰……

2、这节课,就让我们和草原上的鹰交个朋友吧!齐读课题:草原上的鹰

师激读:草原上的鹰是多么勇猛呀!再读

二、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你想进一步了解草原上的鹰吗?打开书本自由朗读课文。

要求:把课文读通顺,读准确,碰到不会读的字做一个记号,也可以先问问同桌或老师。

老师巡视,把课文给学生圈出不认识的字。(做到生字让学生确定)

2、老师出示课文,让学生读不认识的字。(学生能读的让学生读,不能读的老师注拼音让学生读。)

3、分节读课文。

①你觉得你能读好哪段?指名读一节。

②谁最想锻炼一下?再指名读。(通过多种形式指导学生读通课文。)

4、你们很会读书,还想读吗?请你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要求:哪一句话最能看出人们对草原上的鹰有着深厚的感情,边读边划出一个句子。

5、指名说,并板贴句子: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朋友。

指导朗读好这个句子,教师随机评点:老师感觉有点像好朋友了,再读。

三、读读悟悟,体会情感

学习第二段

1、(导)为什么说草原上的鹰是人们的好朋友吗?自由朗读第二段,想一想:你从哪些句子中体会出鹰是人们的好朋友?

2、指名说,随机重点训练以下句子:

(1)出示句子:

果然,()在朝霞消逝的地方,出现了一片黄云,()狂风翻卷,沙尘滚滚,拳手大的冰雹就劈头盖脸地打下来。

A、天气有怎样的变化?学生说,老师出示以上句子。

B、其实天气变化是有一定先后顺序的。请你给这两个句子加上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过不了多久、接着)

读一读这两个词语,你有什么感觉?(体会天气变化之快。)

C、天气的变化不仅快,而且越变越恶劣。

先看图(配音)感受

看了图,你有什么感受?请你用书上的一两个词语来说一说这时候的天气情况。(如:狂风翻卷,沙尘滚滚,劈头盖脸)教师马上指导读好这几个词。

你能通过读把这恶劣的天气展现出来吗?自由练读整句子→指名读→评议→全班男同学读、女同学读(师点:女同学要是能通过朗读,把这恶劣的天气展现出来,那真的很了不起)→齐读。

D、第一次激情引读重点句:鹰为人们预告了这么恶劣的天气,可以让人们早做准备,怪不得草原上的人们见到在草原上空飞翔的鹰会说—学生齐读句子: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朋友。

(2)你还从哪里体会出鹰是人们的好朋友?

指名说,再师生共同学习句子。

A、先看图,教师激情:瞧,月亮高高地挂在空中,清风阵阵地吹着,多美丽的草原夜色,多宁静的草原之夜呀!学生齐读句子:晚上,月亮高高地挂在空中,清风阵阵地吹着,草原上空不时传来鹰的长鸣,这是它在预告,明天天气一定晴朗。

(要是学生读不出来,老师再点拨:要是能再轻一点,老师会感觉草原之夜更宁静更美)。

B、指导朗读全段:男女同学分读“早晨”“晚上”两部分,特别要注意读好这两种不同的意境。

3、小结:草原上的鹰能为人们——引板:预告天气

4、第二次激情引读重点句:鹰为人们预告天气,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多大的方便呀,草原上的人们只要一见到在草原上空飞翔的鹰就会说:(齐读)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朋友。

学习第三段

1、你还从哪里体会出草原上的鹰是人们的好朋友呢?

2、指名说,并随机板书:指明方向

3、这段话写得很美,老师读着读着就把它读成了一首诗,出示:

——

蓝色的天边

闪动着的一些

黑点

就是鹰

朝着鹰飞的方向走

你也许能

发现( )

碰到( )

也许能

找到( )

(1)老师把最美的部分留给你们补充!学生填空。

(2)读读这首诗的第二节,你体会到了什么?(试图引导体会找到方向时越来越欣喜的感觉。)

师生对读这首诗,读出诗的韵味。

(3)齐读诗,并给诗加题目

(4)第三次激情引读重点句:鹰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在大草原迷路的我们终于找到了村庄,此时此刻,我们肯定会情不自禁地,感激地对鹰说——学生齐读重点句: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朋友。

四、课堂小结,升华情感

1、总结,第四次激情引读重点句,达到高潮:草原上的鹰能为人们预告天气,为迷路的人指路,其实还能为人们做许许多多的事,难怪人们对鹰充满了感情,让我们站起来,抬起头,对着在草原上空飞翔的鹰高呼吧!—学生呼: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朋友。

2、把“。”改成“!”,再来一次。

3、在句子前面加上“啊”,该怎么读?学生酝酿后齐呼。

板书:

预告天气

草原上的鹰

指明方向

草原上的鹰,真是人们的好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