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飘》读后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飘》读后感 篇1
《飘》,一个甚是贴切的书名,一字中的,洞穿了故事的结局,让人由衷地佩服中文译者对于原著的理解和文字的把握。“飘”,亦如白瑞德对斯佳丽的爱情,随风而逝,他多少年想守护的东西最终如指间沙滑落无痕,他们终于还是尘归尘,土归土,成了两个毫不不相干的陌路人。
白瑞德和斯佳丽,如此相似的两个人。他们一样只听从于内心的召唤,一样敢于直面和挑战世俗的规范,他们身上最能吸引和打动读者的地方就是他们性格和处事的真实与鲜活。正因为他们骨子里是一类人,所以白瑞德对斯佳丽是那么的了解,他直入她的内心深处,看透了她的好:她热情、不做作;她从来就不知道害怕,从不逃避残酷的现实;她勇敢、坚强,在美国南北战争给普通人带来的生活变故面前奋力承担起了维持全家生计的责任。但是,他也看透了她的坏:她任性、自私、冷酷,为了实现自己的利益可以不顾任何人的感受,她可以为了报复阿希礼抢朋友的未婚夫,也可以为了生计抢妹妹的未婚夫;她糊涂又固执地守护着不现实的、无望的爱情,做着她的春秋大梦,从不醒悟,在现实中却又依仗着白瑞德的爱度过一次次的关口。而白瑞德,他表面看似玩世不恭、花天酒地,却有着一个深不可测的、强大而坚硬的内心。他在现实生活事务的处理上游刃有余;他对宽容、谦和、善良的玫拉尼心存敬佩,并尽自己所能给予帮助;他多少年在内心等待和期盼着斯佳丽的爱,却眼看着她结了两次婚,直至自己心累了,人倦了,才收拾起了那份飘忽不定没有结果的情感,毅然决然地离开了。白瑞德和斯佳丽是两个太复杂的人,让人不知道该说好还是说坏。或许,这才是真正真实的人,人性本来就是如此,善恶美丑相互纠缠,难以截然割裂开来。
人活着,总喜欢遥望远方的幸福,总认为幸福在别处,对于身边的幸福却忽于把握。所以,多少年过去了,当斯佳丽在玫拉尼死后,突然地顿悟了白瑞德对自己在感情和生活上的意义,也才明白,其实这么多年来自己是依靠和凭借了白瑞德对自己不离不弃的鼎力相助和宽容呵护走过来的。然而,就如白瑞德对她所说的一样:“梦?你总在梦想,从没清醒过!”斯佳丽从少女时代就爱着阿希礼,此人貌似高尚、正直,实则虚伪、懦弱。他既在精神上背叛着妻子,喜欢斯佳丽的热情、勇敢,却又没有勇气在现实中离开妻子玫拉尼,接受叛逆的斯佳丽,在生活的变故面前又是那么地无力应对,无法撑起一个男人该有的担当。但斯佳丽醒悟的太迟了,虽然爱一个人没有错,但她爱得太糊涂,她根本就不了解自己的内心,亦如她从未了解过她的第一任、第二任丈夫以及那么爱她的白瑞德一样。她不了解自己该去爱谁,谁对自己用情至深,她终于把一颗爱她的心狠狠地伤透,远远地推开了。当她终于明白,哭泣着向白瑞德表明心迹时,却再也抓不住那份曾经属于她的情感,和此生的最爱自己的人擦肩而过,只留下了永失真爱的心痛和遗憾!
爱,是需要用心细细体会的,谁才是你人世轮回中的相伴,需要睁大眼睛,用心感悟,方能和真爱携手人生,才不至落得一个擦身而过,最终相忘于江湖的结局。
这是一位乱世佳人在美国南北战争中的一段传奇人生;是一个错失真爱的让人心痛的爱情故事;是一幅美国南北战争中社会、政治、经济及普通人生活变迁的侧面长卷;是一部经得起时间检验,读者挑剔的伟大著作。
《飘》读后感 篇2
郝思嘉,任性如小孩,梦幻如女孩,坚韧如女人。她的存在,是偶然的凑巧、宿命的必然。
作为《飘》中当仁不让的女主,她的身上不单有普遍女主有的闪闪发光的优点,作者玛格丽特?米切尔还抛弃了那些仅有虐死人不偿命的女主光环,致力于“一生只做一件事”,使得郝思嘉性格更加矛盾多面,也使我渐渐对她转恨为爱、转恶为怜。
16岁以前的她,是一个出生于南方种植主家庭的所谓“富家女”,生活似乎从来没有对不起过她,捧于众人掌心中,万众瞩目,于是傲娇甚至任性。她认为漂亮的衣裙和清秀的面孔是征服命运的武器,而她拥有了这一切,便注定常驻于成功,直到得知自我的梦中情人卫希礼要与他的表妹媚兰结婚的消息,她第一次尝到受挫的滋味,在遭到他的拒绝、逃婚后,赌气地嫁给了媚兰的弟弟查理。然而,美国的南北战争间接导致了查理的死,但这并没有给她带来多大的伤悲,唯一遗憾的是她有了遗腹子并且有了寡妇的称号,而之后又因贫穷勾引了妹妹的未婚夫并间接导致他的死,之后又嫁给了一向默默爱着她的白瑞德。
郝思嘉毫无疑问是一个与当时的时代格格不入的人,她没有理所应当地成为大家闺秀,甚至对南方上流社会的条条框框嗤之以鼻,她的一系列离经叛道的行为带来了止不住的流言蜚语,而她却并不对此十分在意。她是社会的反叛者,又是自我的牺牲品。她虚荣自私,为了自我的目的,在三段婚姻中,葬送了别人的幸福,却不为此深感抱歉,战乱后一切都面目全非时,却能够因为金钱使一些卑劣的狡诈伎俩,无情地间接害死了好几个人。
然而,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全然的坏人,郝思嘉也并非没有可敬之处。历来为人称道的是她在战争中体现出的坚韧。她一向信守着当初对卫希礼的承诺,冒死保护媚兰母子,热了回忆,却不让承诺变冷。回到塔拉后,发现精神支柱没有了——妈妈去世,爸爸之后也疯了,两个妹妹大病初愈,家里还有两个声称只干家务不干农活的黑人,她还要抚养韦德、媚兰母子,全家的重担全压在了郝思嘉肩上,然而她却没有弃大家于不顾,并努力保住父亲口中唯一永恒的东西——土地。
在我看来,她的可贵之处还在于她的独立,当时社会要求女孩做个“柔软无助、依靠性强,有着小鹿般眼睛的可人儿”,但她却自我经营锯木厂,公然与这个“男人的世界”反抗。
书中还有两条为人瞩目的感情线——她与卫希礼、她与白瑞德的感情纠葛。她一向以为自我爱的是卫希礼,而正如瑞德所说“她爱他只是因为她得不到他而已”,而她的本性根本无法容忍一个男人爱上别的女人而不是她自我,她的这份爱,就像一个小孩子要东西吃,要马骑,要一张柔软的床一样,既简单明了,又不可理喻,而她却不了解他,否则不会爱他。同样她也不了解白瑞德,不然就不会失去他。相比卫希礼,白瑞德不是那种公认的绅士,他嘲笑甚至欺辱郝思嘉,但这却是因为他爱她,甚至了解她,他说他们是同一类人,郝思嘉是他所认识的女人中唯一一个用实用眼光看问题的机会主义者,然而,再永恒的爱也会有磨光的时候,最终他心灰意冷,选择离开……
小说的最终一句“明天又是另外一天了”引人遐思,“所有随风而逝的都属于昨日,所有历经风雨留下来的才是面向未来”,是郝思嘉,教会了我们坚韧,更教会了我们要珍惜当下,希冀未来。
《飘》读后感 篇3
现在很少有人看外国名著了,出于重温,我整整化了一个星期,专心读完了美国长篇小说《飘》,这部不朽的传世名著,确有其不朽的文学价值,引起读者的共鸣。
《飘》或叫《乱世佳人》主要描写主人公斯佳丽(也有释成斯克雷特)爱情婚姻的故事,同时,小说通过美国的南北战争,种族斗争为主线,描写了斯佳丽一个天真的少女,由于无知的婚姻,三嫁丈夫,最后成为一名寡妇。由于战争的磨难,使她的人生不断成熟,终于事业上苦苦经营有成,她的三度婚姻却空空一场。
从小说的全部过程看,斯佳丽有得和失的二个方面。失的方面,年轻美丽的斯佳丽,深爱着上流社会风度翩翩的阿希利,而且成为自己心中的偶像。当阿希利与美兰妮结婚消息传到斯佳丽耳朵以后,这对一个天真的十六岁少女是多么沉重的打击,为赌气,使她作出了人生错误的选择,和自己根本不爱的美兰妮哥哥结婚,不久,丈夫在南北战争中牺牲,自己成了年轻的寡妇。第二次失败婚姻是嫁给富来克,动机不是为了爱情,为了保留父亲遗留下来的农场和跟随她身边一群人的生活,当瑞特不借给钱,使她又赌气嫁给了有钱的富来克。为了事业,她根本没有承到一名妻子的责任,缺少对家庭的照顾和温暖,导致丈夫误入“三K党”被抢决。又第二次成为寡妇,第三次是和瑞特结婚,这应该是一场圆满的婚姻,也实现了爱情、婚姻、事业共同发展的目标。可是,她还是念念不忘阿希利,对阿希利的爱是挥不去,抹不掉,结果造成瑞特绝望出走。到了最后,自己心目中的形象,战争创伤以后的阿希利却是个扶不起的“阿斗”,也反映了那些风度偏偏的贵族公子哥,在战争和乱世面前的无能,困难面前的颓废,斯佳丽失去了一切爱,也对爱彻底失望。当然斯佳丽也有得的方面,战争苦难磨练了她,她父亲爱尔兰人的坚强、勇敢、泼辣性格造成她是一个事业型的女性,她学会了劳动,学会了管理企业,学会了商业谈判,学会了上流社会里的社交活动,因为她的母亲是法国上流社会有教养的女性,遗传造成斯佳丽本心善良的一面,她善于帮助别人,关心别人,同情底层,遇到困难想得开,不计较得失,这些都是主人公的可贵之处。
作家玛格丽特—— 米切尔是一位富有才华的女作家。小说以美国南北战争为主线,以种族斗争为背景来描写斯佳丽的人生,把乱世和佳人有机结合,增加了小说的可看性,更激起读者对斯佳丽的同情心。同时,小说把斯佳丽对阿希利深爱贯穿小说全过程,也激起人们对这位善良、正直、勇敢女性的.爱怜。这种在心底里默默而深深的爱正是对爱情至高无上和高雅文明的理念,也是人们内心普遍向往和追求的一种爱,引起读者的共鸣,这正是小说成为不朽之作的重点。其实斯佳丽许多方面的错误选择,都是为深爱阿希利才做的,她后来选择了瑞特,应该也是幸福的婚姻,可是,他心目中忘不了阿希利,她的善良也使她忘记不了美兰妮临死前托付,要她照顾好丈夫阿希利。其实瑞特也有误解她的方面,这说明有时候爱是多么自私啊!
作者才思是多方面的,小说不仅对场景描写、景物描写、心理描写、对话描写都出于高巧的艺术手法,特别对人物介绍不直说,而是娓娓道来,引人入胜,读而不厌。小说对战争、政治、社会、事业、生活、社交等描写广泛,读后增加不少阅历和做人道理,可见不愧为世界名著,本人读后也只能略见一斑,仅算班门弄斧,夸夸其谈吧!
《飘》读后感 篇4
同学们把这个《飘》“漂”到我身边。我在一千多页的厚厚一叠里看着就害怕。当时我就盯着她看。“飘”有什么不好?怎样才能有信心和耐心看完?所以这个《飘》是我放在床上的,也只是每天陪我睡觉。直到最近生病在家的时候,杂志都看完了,没有书看。突然想起来这本书《飘》,是我留下的。随便翻了几页,没想到这一翻就停了,直到花了三天时间一口气看完。
《飘》有很多主题,比如乱世美女的命运,飘零的美国南方文化。主人公的思想感情深受美国内战的影响。战争改变了女性。他们在战火和硝烟中守护着自己的土地。他们勇敢、坚强、不屈不挠,因为“明天又是新的一天”。
如果说读《飘》让我感到压抑,那么读《活着》让我感到更加愤怒和难过。
对斯佳丽的卑鄙、残忍甚至阴险感到愤怒。我们过去看到的女主人公,要么温柔贤惠,大方宽容,纯洁善良,忠贞不渝,要么历经磨难却最终找到真爱。不,小说开篇没多久,斯佳丽为了报复魏西丽和梅兰妮的订婚派对,勾引了梅兰妮的弟弟。不久他们结婚了,生了一个儿子。看到这个地方我很生气。我希望女主角天真的形象消失。她的骄傲、贪婪、虚荣,为了达到目的不择手段,都表现在下面的故事里。她渴望爱情,不顾一切世俗的想法,勇敢地追求自己的爱情。但当感情和现实利益发生冲突时,她坚决把经济需求放在第一位。为了陶乐300元的房租,在骗了瑞特的钱但失败后,她又重复了勾引连姐姐未婚夫的干爹弗莱的老把戏,只因为干爹有个小木材厂,能给她300元。
我不敢评论生活中的善恶,因为毕竟我的人生轨迹还不到三分之一。二十多岁,思想可能比较幼稚。平心而论,我也有点同情斯佳丽。对于她“不择手段”的“自私自利”,也许这些都是她为了生存不得不采取的权宜之计。然而,静下心来想是真的。在斯佳丽生活的动荡多变的时代,一个弱女子根本无法支撑一个家庭,一群朋友也无法留住父亲留下的陶乐。斯佳丽靠斤斤计较挣钱,通过各种残酷的手段,为自己获得了新的生活,也为朋友的家庭获得了新的生活。
另一方面,斯佳丽对梅兰妮也很好,极其体贴。也许这是因为对魏西丽的爱,但后来完全不是。这两个性格完全不同的女人,竟然达成了一生的友谊,真是奇迹。
虽然《飘》只是小说,但通过阅读《飘》,我对美国内战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北方战胜南方是历史的进步,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但看了《飘》,我们可以看到,从道德判断上,南方奴隶制中有温情,有友情,北方对南方发动的战争,某种程度上也是侵略,破坏了南方的秩序和关系,但在某些方面加剧了白人和黑人的种族冲突。
读完整本书,留学网还挑出了两句喜欢的话:
“美不使人高贵,衣不使人高贵。”——告诫贪慕虚荣的人。
“我从来都不是那种人。我不能耐心地捡起一些碎片,粘在一起,然后告诉自己,这个修好的东西和新的一模一样。东西坏了就是坏了。我宁愿记住它最好的样子,也不愿意去修复它,然后一辈子看着那些破碎的地方。”
通过一遍又一遍的略读,我无法体会到多少道理。也许,我看了几遍,收获会更多。
《飘》读后感 篇5
十六岁是浅尝爱情的一年,眼里只容得下情花轰轰烈烈在绽放。那年里第一次不知不觉中钟情,第一次悄无声息地失恋……,也是第一次读到了《飘》。花季明媚而简单,我像小蜜蜂,无视生活花蕊的奇巧造物,只顾浅浅采集甜或不甜的爱情花蜜。好比那时读《飘》,真正读到心里去的只有斯佳丽苦涩而丰盛的爱情,如同我熟知它《乱世佳人》的中文译名一样媚惑,在暗淡纷乱的时代背景中,带着浓厚亮色飘在十六岁姑娘所能看到的最显眼处,让人感叹又目眩神迷。二十八岁是解读生活的年龄,爱情早已潜移默化地和生活长在一起。连日来,在平淡的日子里操作简单的爱情,那一段把个体命运和情感发挥到极致的故事冷不防在闲暇处冒了头。所以,在想读《飘》的时候适时重新捧起了它。“斯佳丽.奥哈拉长得并不美……”,故事从老地方开始,而今当生活授我以体恤,婚姻授我以头脑,孩子授我以母性的时候,我的心灵不断在玛格丽特优美的文字中发生新的碰撞,继而滋生出许多细小琐碎的思想碎片来。
-磨难-
塔拉的春天是极美的,漂亮的公子哥儿和小姐坐在荫凉的走廊下说笑,猎犬和马匹安静耐心地卧在红土上等待它们的主人。屋里是主妇温柔的话语和黑人们从田里归来的欢声笑语,屋外飘来泥土和植物的芬芳,文字间弥漫着春天懒洋洋的散淡和生机,如果这能是永恒,斯佳丽将是这种生活中最明媚的点缀品,直到她容颜老去。然而,战争来了。
作者笔下的南北战争是美国历史上残酷血腥的重要构成,是中学历史课本上枯燥乏味的必背章节,也是十六岁时翻书的手不耐多停留的文字。可是真正带着对个体命运的关注,走进这场女性笔下的战争,才发现这是些多么生动的场面!五角场大撤离,四辎重军车、救护车、堆满行李的马车充斥街道。黑人和白人小孩无人看管,前者满街乱跑,后者大哭大叫。军队开仓放粮,老小疯狂抢运,成百上千的伤员曝晒在毒日下面,等着被抬走或者死亡……;穿越火场的描述更仿如世界末日的来临。建筑物上空咆哮的烛天火光把黑夜照成斯佳丽,斯佳丽将是这种生活中最明媚的点缀品,直到她容颜老去。然而,战争来了。
白昼,南军中衣衫褴褛的少年无声地倒下,平日里风度翩翩的瑞特狠抽着马背驾驭马车在炼域般的火隧中飞奔。战争再怎么紧迫现实,到了后人的眼光中也就带着艺术油画般的壮美了,就好像作者给斯佳丽的磨难,总是在无奈悲哀中透出摄人魂魄的美。她独自驱车带着病弱稚残的一车人通过封琐线,她抬起接受舞伴的臂向闯进塔拉的北军强盗射出了致命的一枪以求自卫和复仇,她用她挑选衣裙的手在地里寻找一块萝卜以求为全家人裹腹,她竭力在一贫如洗的家里拼凑出一套行头以求讨瑞特的欢心,又不得已使出她全身的爱情招数诱惑一个讨厌的老男人以求保全塔拉……,每一个细节折射出斯佳丽身上的韧性,她那些不被和平认可的任性强悍主见和没心没肺,在磨难的调色下全都绽放出了别样的魅力。
“以后再去想吧,等我能经受得住的时候再去想过去的伤心事。”斯佳丽这句口头禅把她以及同类的人从一味怀旧固守的人群中绝决地提炼出来,打磨打磨,直至她们最终成为重建时期美国精神的重要构成。至此,磨难把斯佳丽由一道美丽的风景升级成真正主宰生活的主人。
《飘》读后感 篇6
第一次接触《飘》,应该是看的由它改编的电影《乱世佳人》,三个小时将整个六十多章的故事有了一个概貌。正因为少了一些文字的细述,也或许也因为我的理解力差,看完只了解它故事整体内容,而真正人物的性格、特点却知之甚少。所以除了思嘉因最终变得孤苦而博得我不少眼泪外,别的感悟几乎没有。最近,看了《飘》的文字之后在这方面就有了深层次的认识。
女主角思嘉刻画得虽不是完全高贵却十分真实,读懂了她,似乎看到了另一个有那么多不同的自己。她漂亮,有众多的情人败在她的石榴裙下;她自私,战争都是男人们的事,她只关心艾希礼是否爱她;她自负傲慢,除了眉兰,其余女人都极度地讨厌她;她做事(像我一样)冲动,不顾后果,嫁了她不爱的人。
但她对感情是那么的专一,我也不知道这一点是否好。或许对对的人专一,可以让你幸福一辈子;而对错的人专一,则会让你痛苦一辈子。在我看来她对艾希礼就是错误的,艾希礼根本就不爱她,她在对艾希里的感情里早已没有了自己最宝贵的尊严——她甚至于祈求艾希里去爱她,即使只当他的情人:因为她以为他是爱自己的。这种以为,以至于她失去了自己真正的幸福——瑞德?巴勒特,一个真心把思嘉疼到骨子里去的男人。
但我还是认为思嘉是一个有爱情信仰的人,她没有把婚姻当一回事,但是爱情一直是她不变的信仰。我认为她的婚姻都不过是为了用来滋养在她心里那份抹之不去的爱情, 思嘉对爱情的执着是她一生坚不可摧的信仰。为了实现对希礼的承诺,她在亚特兰大成为一片火海之时,坚持照顾她的情敌—希礼的妻子媚兰,一个即将临产的孕妇。那份信仰支撑着她跨过一个又一个的困难。
思嘉的生命被她演绎得足够绚烂,而爱情却在如秋树般静静地死去。
在十二橡树的她,是那么地让人厌恶:自私自利,心胸狭窄,软弱无能,贪图玩乐……而经历亚特兰大之灾后的她,却是让我刮目相看:顾全大局,沉着冷静,坚强勇敢,永不言败……困难一波波地出现,尽管她是那么害怕、无助,但为了养活媚兰、她父亲和黑奴等人,她勇敢面对现实,顽强支撑到最后。这一点深深把我折服,因为自己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总是将困难放大,让自己痛苦,让自己逃避……这就是我与她的很大不同之处,自己只是只纸老虎,色莅内荏的人。
另外一个女主人公媚兰,在我看来她真的算是一个非常完美的人了。媚兰娇小的身体总给人一种柔弱的感觉,再加上她那一脸的文静更增加逆来顺受的柔顺。但是谁都没有想到她会是那么的勇敢坚强,丝毫不亚于思嘉。我觉得媚兰是完美的,不仅在对思嘉抱有一种自始至终的信任与宽容,同时她的身上具备了她们那个时代那个地方一个好女人应当具备的所有品质,娴静、善良、温柔、贤惠……
她的度量很大,不管多坏的事和人,她都会换一个好的角度去看待。这让我觉得自己也应该有一个好的心态去对待身边的人和事,对待生活。想起曾经的我,生活给我的是一滴水的困难,我却觉得就像是整个海洋的水都泼向了自己,不停抱怨,不懂得换个角度去看待。现在觉得之前的自己是那么浮躁,消极,懦弱,幼稚,天真……
始终觉得自己现在还有很多不足,但我相信自己努力去学习书中人物和身边朋友的好,一定会达到自己想要的境界与高度。用积极的态度对待生活,就像思嘉绝不向北方佬妥协那样……
媚兰生如绿叶,去如秋叶,都是那般静美;思嘉生如夏花,去时又会如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