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无声告白》读后感

2025/09/16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无声告白》读后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无声告白》读后感 篇1

这本书讲的故事很简单,就是一个小女孩落入湖中死后,她的家人对此展开的一系列的回忆与反思。插叙倒叙穿插其中。对于此书真正想表达的东西,我看得不是很透彻,但是给我感触很深的有三点。第一,父母们没有实现的梦想,不能强行塞给下一代,他们只顾着在孩子身上找回当初那个年轻的自己,那些自己未实现的梦想,并没真正的问过孩子喜不喜欢,愿不愿意,强大的压力压在孩子身上,让孩子忍耐着负重前行,只会适得其反。第二,父母不能总看重和关注孩子的学业,成绩,也应该关注孩子的社交和课余的生活,引导和帮助孩子更好的`学会与他人相处,学会结交朋友,不至于感到那么孤单,不至于一个人默默承受内心的煎熬与痛苦。第三,父母应该学会聆听,聆听家中每个孩子的内心想法,无论他们是否优秀,都应该抽出时间与孩子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与失败的痛苦,哪怕只是一次成绩的进步,不要让孩子觉得父母不关注自己,久而久之,他们就习惯了不与父母进行沟通交流,父母再也无法进入孩子的内心深处。

与此同时,这本书也涉及到一部分对华人的歧视,混血黑发蓝眼睛女主与周围黄头发的美国同学存在差异,与周围环境格格不入,在学校没有朋友,女主的哥哥内斯,也是黑发,学游泳时被周围的小伙伴嘲笑,在游泳课后被同学捉弄,这让其父亲想到了自己年少时的遭遇,感同身受。而女主的死也让她的白人母亲和华人父亲反思了他们遭到反对的婚姻是否正确?最近刚看过的一部电影《我的名字叫可汗》中宗教信仰的歧视,给生活在美国的穆斯林教徒khan一家人带来了永远的悲伤与痛苦,影片中女主在失去自己的孩子之后,也开始质疑自己与穆斯林教徒的khan的婚姻是否正确,怀疑正是khan这个后缀,这个穆斯林的代表,让自己失去了心爱的孩子。

这个世界上只有两种人,只有好人和坏人。如果这个世界能少一些种族歧视,少一些宗教信仰歧视,多一些关心和爱,这个世界一定是和平美好的。

《无声告白》读后感 篇2

无声告白,一种独特的叙述方式,讲了一个不独特的故事。开篇第一句,“莉迪亚死了”道出该书的核心,接着从家里各个成员的角度去探寻莉迪亚死亡的真相。

这本书虽然说的是一个美国华裔家庭的故事,但是,这个故事却又是如此的普遍的存在于我们身边!很多的父辈总是期望自己的后代不要经历自己曾经走过的错路,弯路;总是期待自己的后代能够超越自己;总是期望自己的后代能够完成自己当初未能完成的梦想!他们并未把自己的子女当做一个独立的人来看,更多的是把子女视为自己的生命的延续,视为自己的傀儡,甚至是自己的私有财产!从小开始就要求子女按自己定下的期望成长!一句“我们是为你好”,“你不懂,我们吃的盐比你吃的米还多”,就抹杀了子女的所有独立性!殊不知,社会在演进,每个人的经历都是独立的存在,并不具有绝对的参考性!何况还隔代!

在父辈的'畸形关心下,也就产生了,读书时不让谈恋爱,大学毕业后就催婚的畸形人生观!似乎毕业后这么短短的几年,就要决定人生的几个重要大事,事业、婚姻!

文中的莉迪亚就是在这种父母的期待下,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为了迎合母亲的梦想,奋力逼迫自己读书,因学习成绩下滑造成巨大的心理压力!为了成为父亲心中的“合群的人”,经常装着再给并不存在的朋友打电话!最后这一切终于压垮了她!

希望这种父母越来越少,希望有这种背负的人都能摆脱这种不合理的期待,寻找到自己的人生!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存在,生而为人,是来体验自己的人生!而不是某人生命的延续,也不是某人的橡皮泥,随便揉捏和摆设!

《无声告白》读后感 篇3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初见这本书便被封面上的文字打动。讲述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中美混血儿—莉迪亚在背负父母的各种期望下,最终选择结束生命的故事。

莉迪亚被给予无限厚望和父母的憧憬,只要母亲能留下,她母亲的所有心愿都变成她的承诺。所以每当母亲说“你想不想”的时候,她都会说“是的”。她知道父母一直渴望什么――不用他们说出来就知道,而她,希望他们开心。她不幸的少女生活没有任何自己的选择。最后,以终结自己年轻的'生命为结局。莉迪亚的经历真的让我想到轻盈的雪花和致命的雪崩,是同一种东西。

这本书叫无声告白,有太多对他人的告白在里面,就像莉迪亚对家人的告白,直到她死去他们都没有听到。同样,莉迪亚对自己的无声告白,又何尝不是在生命的最后一刻才意识到呢?这不是一本能够使人愉悦的小说,甚至可以说是一部令人绝望的无声悲剧,但是这本书会让人思考,给人以启发。

家永远给我们带来稳定安全感,与此同时也不可避免的带来了平庸和束缚,我们生活在其中,总会受到家人的影响,我们习惯了被期待,习惯了被要求,习惯了被认同,习惯了在预设道路上半步不敢偏离的小心前行,我们害怕孤独,害怕一个人,害怕他们的眼光。可是,我们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不是要成为普通的大多数,也不是要成为父母眼中的“别人家的孩子”,更不是外界环境要求我们成为的模样,而是要成为我们想成为的自己,一个拥有独立思想的自己。当然,成长的道路上每个人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压力,各种各样的不顺心,可这些压力不应该一直成为自己的负担,反而可以成为我们努力的动力。

最后,愿每一个人都能过上自己理想的生活。

《无声告白》读后感 篇4

这本书讲述的就是那个时代,那个歧视感很强的美国二十世纪。其实,这种歧视现在也是还在的,一年也会有几十个因为种族歧视杀人的,但这本书告诉我们:“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一开始,我以为他会是一本普通的推理小说,但这本推理小说并不普通,不能用看推理小说的心态来看这本书,它比推理小说的情感要更细腻,更能让人感动。这本书的题材也基本上没有什么人用过—华裔歧视。对于作者为什么要选这个题材,其实很简单,作者也是一个华裔,她虽然没有这样被别人对待过,但她也是写这篇文章的最佳人选。

这本书中没有过多的.渲染,没有过多的言语,但是有很多心理描写。每个人心里都对这件事的看法不同,但他们都认为这个女孩不应该被杀;每个人都想要成为最好的自己,但最好的一定就是真正的自己吗?每个人都冲着别人的好来努力,但你真的有尝试着去寻找你的自己吗?你的最真实可能不是你的最好的,不过,那肯定是最自在的,不用在乎别人的眼光,只要做你自己就好了。

如果你不在这一生中做到自己的真实,你肯定我会后悔的。因为美好的永远是短暂的,可能就是一瞬间,就像书中一个情节:莉迪亚的妈妈在厨房做家务,他一回头就发现莉迪亚已经站在了厨房门口。对于一个母亲来说,孩子是最重要的,但她错过了莉迪亚一生中最有意义,也仅有一次的“第一次走路”,她连莉迪亚已经可以站起来了都不知道,她甚至都不知道现在她现在应该是高兴,还是悲伤。可是生活不就是这样吗,我们忙了这个,忘了那个,我们专注于这个,错过了那个;成长就好像一个取舍的过程。

这本书的结尾出乎意料的感人,还好莉迪亚走的时候没有带着愁恨,还好他们还拥有彼此。当找到答案成为一种解放的时候,那莉迪亚临走前失去的一声晚安就是最后开门的钥匙了吧。

“莉迪亚死了,但没有人知道……”

《无声告白》读后感 篇5

去年我买了这本书的纸质版本,但一直被各种事情干扰,它一直被搁置。

终于与它重逢,庆幸自己没有错过这本书,有很简洁利落的文风,精准的比喻和描写,不多不少,非常细腻。

文中所呈现出的各自背负的压抑,每一种我都能深深理解。

理解父亲因为种族问题和童年经历所衍生出的自卑,理解母亲一直心怀梦想,却最终被现实羁绊无法实现的痛苦。理解莉迪亚被爱的枷锁束缚到绝望的痛楚,理解汉斯和汉娜不被家人重视冷落的难过。

印象深刻的`是莉迪亚第一次和朋友看电影,父亲在车上尴尬又兴奋的样子,极力的希望自己的女儿能够拥有正常的社交生活,拥有他所未曾拥有过的平常,这样微小的一件事也令他夸张得快乐。

莉迪亚竭尽全力的满足了母亲和父亲的愿望和期待,可她最终不堪重负,并没有人问过她,她想要的是什么?过多的爱和期待变成种沉重的枷锁,我们任何人都没有办法负担得起别人梦想的重量。

事情是从哪里开始错的?错的离谱至此?

所有的事情的发生都有因果,都有迹可循。

埋在心里的阴影不会消失,只会以另一种方式影响我们自己,以及我们身边的人。有些事,你当时不知道为何要这样思考,抉择,其实,归根结底,总能找到原因,我们的潜意识推动了我们去做那样的事。

莉迪亚的死亡像是一场无声的告白,把这一家人从过去的阴霾里拉了出来,重新沐浴的阳光下,审视生活,重建自己,在阴影里呆久了的人需要这样的阳光,需要这样痛苦的反思,也许痛苦之后我们每个人都能抚平自己内心的创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