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啸山庄》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呼啸山庄》读后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呼啸山庄》读后感 篇1
读《呼啸山庄》,里面的主仆关系,总感觉与我们民族历史上的主仆关系不一样。不得不承认,我们的仆没有独立的人格,就不是一个人。《呼啸山庄》中英国人的贵族意识也很强,而区分贵族与仆人的仅仅是知识、外表,从而说明一个国家崇尚知识,对读书人尊重。
读《呼啸山庄》时,书中的林惇使我想到了前面读过的《包法利夫人》中的包法利,两个人对夫人的好惊奇的相似,夫人又都是那么的不领情!结果都是幸福不能长久。
当读到耐莉受到希刺克厉夫威胁答应让凯蒂再入“虎口”,后来也履行诺言时,心中真是气愤,为什么耐莉不会变通一下呢?撒谎脱身后可以不履行诺言,毕竟自己的诺言是威胁下讲出来的.。想想估计是作者为了故事情节故意安排的,如果不那样,故事就讲不下去了。
书中对养育孩子的描写中(除希刺克厉夫),不管是仆人还是主人,都不会用武力压迫,而是尽量去说服,从小就培养了独立的人格,而不是听人使唤、摆布的工具,对孩子的教育很有启示。
读《呼啸山庄》,一直隐约感觉不是真的,不会有社会现实支撑,当读完译后记时,看到作者姊妹便常以读书、写作诗歌,及杜撰传奇故事来打发寂寞的时光,就不觉得奇怪了。
书中写哈里顿显然觉得太糟了,他先是因为愚昧无知而被人人嘲笑,而后为了努力改掉它却又被人嘲笑,他那上进的努力,既不能保护他避开轻蔑,也不能使他得到赞许,却产生了恰恰相反的结果。其实,我们生活中何尝不是,我们做一件事,总会有很多的反对声音,但当我们为了反对声音而放弃,那是非常可惜的,只有坚持,到最后才会有夺目的结果。
我痛恨希刺克厉夫的忘恩负义(他使我想到了《农夫与蛇》),主人收养了他,他却恩将仇报,吞并了主人及林惇家的财产;我无法相信希刺克厉夫的绝情,爱不能感化他心中的仇恨,任他一错再错;我怀疑希刺克厉夫是不是人,为什么小说要塑造一个这样的应该说是魔鬼。
当我读完译后记时,才发现自己的理解是多么的渺小,如果作者的思想是一颗西瓜,那我理解的只有一颗芝麻大小!译者说《呼啸山庄》中的男男女女不是大自然的囚徒,他们生活在这个世界里,而且努力去改变它,有时顺利,却总是痛苦的。那希刺克厉夫就是乡巴佬翻身的斗争,他获取的财富究竟是谁的呢?是大自然的,只是贪婪的人类将他们归为己有。另一方面,希刺克厉夫报复的成功,却使身为与他一样的我们读后憎恨他,究竟谁更可恨、谁更是非不分?希刺克厉夫最后醒悟了:这样的“以眼还眼、以牙还牙”的复仇方式必然只能走向寂寞与空虚!他成全了哈里顿与凯蒂!然后到达自己的天堂了,他不稀罕我们一般读者对他的评价。
这次写读后感,已经跳出了堆砌摘抄出来的句子,更多的是根据自己的思想,以及读书过程中的所想,一气呵成,感觉又进了一步!
《呼啸山庄》读后感 篇2
《呼啸山庄》的故事印证了我以前看过的一句话,是木心的“爱是一种天才行为”。它说——爱的强烈的动态使它迂回曲折的奔涌极致,但生命并无极致,于是爱的极致只能是死。当时并不是很能理解,读了一遍《呼啸山庄》后豁然开朗。
老肖恩从外地带回来一个无家可归的孩子,因为是黑皮肤且老肖恩对他宠爱有加,让家里的两个孩子对他怨气很重,尤其是儿子亨德利。在老肖恩的软硬兼施下,女儿凯蒂真心对待这个收养的孩子——希刺克利夫。物极必反,亨德利一气之下离家出走。在老肖恩去世后,希刺克利夫没有了保护伞,而亨德利此时也归家继承财产,同时对希刺克利夫进行报复——不让他接受教育,把他当做仆人使唤,在精神上侮辱他,让他觉得自己与他们是天壤之别等等。而已经成为希刺克利夫好朋友的凯蒂却爱莫能助,两人之间的嫌隙与差距越来越大。在所有人都贬低希刺克利夫,凯蒂一筹莫展时,她遇见了温柔又绅士有地位的加纳德。她为了独立,脱离哥哥亨德利的控制,用自己的力量帮助希刺克利夫,选择嫁给加纳德。
凯蒂在婚前向仆人倾吐多年心结。她说她很爱希刺克利夫,但在帮助他的同时要背叛他,她感到难过、犹豫、无助,她也无处发泄。她说:“他不是一种乐趣,不一定会更有趣,但他是另一个我啊!”
希刺克利夫误解了凯蒂的意思,唯一能让他坚持下去的人就是凯蒂,而她却选择嫁给别人,他一怒之下伤心离家。三年后,希刺克利夫再归来时已有了自己的财富。凯蒂欣喜若狂,而加纳德却禁止他们往来。当希刺克利夫问及凯蒂为什么要背叛自己嫁给加纳德,一句轻飘飘的话,却像一块大石头压在凯蒂的心上。她坐立不安,她痛不欲生,她两面为难。随后不久,精神错乱。在与希刺克利夫最后一次见面时,她拼尽了全身力气扑入他的怀中。他是她在生命的最后也要紧紧抱住的人。
希刺克利夫说:“我的未来就是两个词——死亡与地狱。但是,若是失去她,我活着也是在地狱之中。”凯蒂死后,希刺克利夫开始病态的无人性的复仇,他用以牙还牙的方式对待亨德利的儿子。强加自己的意愿于自己孩子的婚事上,甚至连孩子都成了他复仇的工具和手段。
他成了行尸走肉,他除了报复,就是活在自己那个有凯蒂永生的精神世界里。他一辈子都是极致的爱,极致的恨。到了生命尽头,他反而每天都神采奕奕却不吃不喝,他在精神世界里得到了足够的欢愉,他说他每天都能见到凯蒂。
故事的结尾用神秘的手法写到牧羊人总是能在旷野看见希刺克利夫与凯蒂的灵魂一起手拉手散步。
小说刚出世,就有很多人评论“阴森的,骇人的”。但这正是小说的独到之处,它像一部瑰丽的'叙事诗,用狂风呼啸的旷野为基调,用梦幻、预兆、灵魂书写它的神秘莫测。
作者艾米莉·勃朗特内心刚强,孤寂高傲,沉郁压抑,渴望爱却得不到爱,心里充满了不被理解的痛苦与失望,她全都倾注在了作品之上。更让我惊讶的是小说大胆的创造和强烈的爱恨。他们爱的痛苦、绝望,他们逃不掉,排遣不了,让人替他们感到痛苦。作者把他们的爱上升到哲理高度——“他是另一个我啊!”
小说的奇特闪烁着光辉,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看完之后,心情久久不能平复。他们的爱情如此炽热,如此毫无保留,如此原始,胜过一切,胜过一切的一切。
《呼啸山庄》读后感 篇3
很多时候,回忆曾经的过往,天空总会是一片灰色。压抑的时候,并不觉出它的压抑,只是当压抑过后再回首,总觉得那时候的伤痛,隐忍着流传红色的血液,惨烈地撕扯着。
那座雪夜中鬼魅的召唤圣灵的呼啸山庄,那些挣扎在道德底线上痛苦却又畸形的快乐的人们。
每一次看到希斯克里夫这个名字,总觉得那字字都透着残忍,暴戾。还几分的又一张发黄的英文报纸上面的一句话:“一个在童年时代就遭遇不公的人,他的人格还能有多么积极向上呢?”仿佛法老的咒语,缚住本应该高兴快活的小希斯克里夫,强硬粗鲁的将仇恨灌入一个幼嫩到甚至惹人怜爱的心。有的时候总是在想,到底是谁会希斯克里夫,是老恩肖,是约瑟夫,还是亨德利?后来看到那一晚上的暴雨雷电,我懂,在呼啸山庄,除那可爱的她爱着的姑娘,希斯克里夫,他什么也没有。一个人可以被侮辱,可以被打压,却不能被此生最真实的爱所背叛。那高背椅子后,孤独而又冰冷的灵魂,隐隐的触伤人心。那是怎样的人啊,爱的时候,令人窒息,恨的时候呢,又叫人深深的恐惧。他就如同一座阴云,他离开。仿佛一切都没有阴郁,呼啸山庄依旧一如既往的麻木着,酒气熏人,可我们美丽的凯西·恩肖,却住在那好像永远都只有阳光的画眉山庄,与她优雅绅士的丈夫快乐依偎。但,那只是仿佛。
凯西的裙带纯净漂亮,“在整个教区里,就属她的眼睛最漂亮,她的微笑最甜蜜,她的脚步最轻盈。”看起来活泼快乐的小姑娘,她就真的活泼快乐吗?就像所有的女孩子一样,凯西是虚荣的,只是那虚荣遇上希斯克里夫,她便害两个炼狱中苦苦煎熬的人儿,生生拆散一对明明爱另一个胜过爱自己的.恋人。一个人可以逃脱命运的安排,可以逃脱每一个残暴的敌人,却万万逃不脱自己的心。真正理解着爱着凯西的,或许只有希斯克里夫吧?!我始终难以承认内莉是凯西的朋友。一个朋友,她不应该在看到朋友人格迷途时漠然以待,一个朋友,她不因该在朋友矛盾痛苦时冷言冷语。所以凯西,她是那样的可怜,不同于希斯克里夫的可怜。她的人生处处是矛盾,希斯克里夫早已对人生恨得彻底,他可以将全部的爱都只寄托在她的身上,爱着她,让她去感觉的每一寸心跳,虽然他不说,可是她会懂。而凯西呢,没有一个朋友,可以让她倾吐内心的压抑。她火一般的渴望着,渴望着可以向一个人敞开心扉。可是没有,没有一个人,包括希斯克里夫,包括她绅士优雅的丈夫---埃德加·林敦。凯西·恩肖,她本来是那么天真纯净的姑娘,即使生活在令人发疯的呼啸山庄,也都是那么的热情和善于爱。只是生活呵,它总是不住的用体面的生活来迷花人眼。
在那些反着腐烂气味的子句中,在哪做氤氲漫步的山庄中,所有的人都期盼着,期盼着阳光降临,期盼着被宽恕,可是所有的人都不知道,遮住那阳光的啊,恰恰是他们自己。
凯西,它具有人世间最为高贵的品质……在绝望中爱。
只有爱才可以去感化,惨烈着充满着绝望的压抑。
《呼啸山庄》读后感 篇4
《呼啸山庄》所叙述的是一个爱情和复仇的故事。呼啸山庄的主人恩肖先生带回来一个身份不名的孩子,取名为西思克利夫,他夺取了主人对小主人亨得利和凯瑟琳的宠爱。主人死后,亨得利为报复把西斯克利夫贬为奴仆,并百般迫害,希思克利夫愤而出走,三年后致富回乡,对亨得利进行疯狂报复,通过夺走了亨得利的家财,亨得利醉死,儿子哈利顿成了西斯克利夫的奴仆,西斯克利夫复仇得逞了,但他无法从对死去的凯瑟琳的恋情中解脱出来,最终不吃不喝苦恋而死。
《呼啸山庄》不仅结构奇巧,手法独特,而且在细节上的描写和语言的运用上,也有其独到之处,不管是景色、器物、还是人物外表,描写都极为鲜明。尤其是西斯克利夫的复仇行为,就更显得阴森恐怖了。
亨得利和西斯克利夫的复仇行为贯穿着整本书,仇恨使得两个原本朝气蓬勃的青年变得阴暗无比,还不断牵连到身边的亲人和朋友。然而,究竟实是什么扭曲了他们的人性呢?
一切的仇恨和报复行为都愿与一个人狭小的心胸。亨得利在失去了父亲的宠爱后固然会有嫉妒和仇恨,但这种心情不应该一直笼罩在心头,如果他能把对西斯克利夫的仇恨转为友谊,能和他和平相处,那也就不会有后来的.一系列报复行为了。西斯克利夫其实是一个受害者,他保受压迫和摧残,但他如果能放下自己的尊严,忍一时之气的话,也就不会有那么多的悲剧发生了。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大到国家,小到个人,处处都有这种事发生。国家与国家之间,很有可能昨天还是友善相处,今天就反目成仇,甚至还有的用武力来解决问题。然而最后受害的都是那些无辜的百姓。现在人人都渴望和平,和平也成了全世界共同探讨的一个问题,但仍有一些国家为了一些小事而动武。又有一些集体之间,因为一些小误会而结仇,以至于变得势不两立,但如果又一方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能退一步想想的话,也就没有那么多的误会了。不仅是国家和集体,有时连亲兄弟之间也会有仇恨和误会,引起这些误会的也无非是一些不足为奇的小事,难道真的有什么事是比手足情深更重要的吗?曹植的诗中不是写道“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吗?如果国家之间,集体之间的仇恨是因为自己的利益,还可以理解的话,那么兄弟之间的反目成仇就真的是难以理解了。
如果一个人的心中有了仇恨,那么这个人将变得很可怕,它的生活中将不再有真正的快乐,满腹的仇恨只会将他推向阴暗。有快乐的生活让我们选择,我们为什么就偏要选择仇恨的生活呢?一个人一旦有了仇恨,他就会不惜一切代价,不择手段的达到目的,以至于连累到身边的亲人和朋友。凡是退一步海阔天空,纵观历史,能忍一时之气的人都能成大器,越王勾践卧薪尝胆,韩信能忍跨下之辱等等,这些例子都说明了能忍一时之气的人才能成器。
呼啸山庄毕竟只是一部小说,但他给我们的启示是很大的,至少他让我们知道了“比大地更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更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宽广的是人的心胸。”
《呼啸山庄》读后感 篇5
昏黑的天际覆压在呼啸山庄的上空,希斯克利夫是否沉睡在一片祥和的宁静中!
阅读完整本书,我不禁感叹于艾米莉·勃朗特精妙的构思和绝伦的表现手法,她并未通过大段的心理描写为我们勾勒出人物的关系,也并不是用传统的小说写法,而是用景物与议论穿插于字里行间。凯瑟琳有意无意的中伤,埃德加义无反顾地痴恋,以及希斯克利夫的疯狂与荒诞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这是一出压抑的剧目,整个故事围绕着男主人公从悲惨的出身到悲惨的离世,其中不可否认穿插着些许感动,但是正如小说中所印证的那样,希斯克利夫是那个不祥的征兆。
“我在琢磨怎么跟亨德莱复帐。只要最后能报仇,不管等多久,我都不在乎。我希望在我还没报仇以前,他别死了!”
“真丢脸,希斯克利夫!”我说到,惩罚坏人,这是上帝的事。我们应该学会宽恕别人。
“不,上帝怎么能代替我在惩罚坏人之后感到的那种痛快呢?”他回答说,“我多希望知道有什么最好的办法呢!让我一个人待着,我总会想出办法来的。只要想着报仇,什么痛苦也感觉不到了。
是什么使本来一个善良的人变成这样,根据小说的意图来看,这或许是当时社会的黑暗所造成的`,但在我看来却不是这样的,至少我认为我们没有权利去指责他。我相信在他的心中有着牵挂也只有他是唯一一个一心一意牵挂着凯瑟琳的他野兽派的作风,恶魔的面容,以及一种近乎变态的“看我不顺眼的人,能给你心里添堵,我真是舒坦的心态在书中一次又一次的被渲染。可是正如书中所描画的恶魔终究是人,终于他再一次的笑了,回到他心爱的人身边。但是纵然这样他所面对的只有人单纯的恐惧和嘲笑,或许并不是他毁了荒野,是荒野毁了他,让他的童年一次又一次的处在幸福的希望与幻想中,只可惜现实是残酷的,幻想终究只是幻想,终于他疯了,他一次又一次地获得拥抱幸福的机会。第一次,他被带入欧肖家获得疼爱与安慰,但老欧肖的离世打破了这个假面,第二次希斯克利夫离自己的爱人如此之近,可是凯瑟琳却离开了人世。
他的机会一次又一次地从身边溜走,而造成这局面的却并不是他。生活将他的希望磨灭了,所以最后那个野兽般的人物的形成似乎也在理论范围内了。在我看来,这应该是哈里顿和希斯克利夫的区别吧。一个从天堂来到地狱,一个从地狱走到天堂。人们总是在地狱里回忆起天堂的幸福却并不曾想过去摆脱了。
整部小说从表面上看似乎每个人都是对的,似乎每个人都没有过错。希斯克利夫为自己的过去鸣不平,于是让所有的人一齐悲鸣,艾伦为维护自己的东家而忠诚于自己的职守,小林顿为了逃过惩罚而欺骗凯茜,一切的一切都近乎情理,任何一件事都存在发生的理由,但是他们都下了巨大的错误,人不是泥土、石头,人都有承受力,人还有理智,不会完全的被情感所牵绊。你应该希望并且学会抹掉哪些显得很不高兴的皱纹;你应该希望并学会大大方方地抬起眼皮,把那两个“小鬼”变成天真烂漫、信心十足的天使,如果不能断定对方是仇敌,那就把他看做朋友,别老疑神疑鬼的。别像恶狗一样,一方面,好像知道自己被人踢了,活该;另一方面,却又因为被人踢了,不但恨踢自己的人,而且恨整个世界。后来的希斯克利夫回来了,可惜早已太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