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语言教案《好饿的小蛇》
爱习作提供的小班语言教案《好饿的小蛇》(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小班语言教案《好饿的小蛇》 篇1
活动目标:
1、通过绘本教学,初步体验趣味阅读的快乐,感受绘本中带来的数学游戏的乐趣,愿意动脑进行思考。
2、学习用恰当的词汇描述物体的颜色与形状,乐意表述自己的观察、猜测与想象。
3、初步理解故事,感受小蛇吃各种水果身体变形的故事情节,更好的学习图形,同时了解两个图形组合后会变成另外的图形。
活动准备:
PPT课件,小蛇图片,各种形状的食物图片。
活动过程:
一、以小蛇引出课题。
1.出示PPT,
师:请问你们看到什么了?(蛇)它是一条怎么样的小蛇呢?(好饿的小蛇)你们肚子很饿的时候会干什么呢?(吃东西)
小蛇跟你们一样的,当它很饿的时候也会吃东西。你们猜猜它找到了吃的东西没有?
二、引导幼儿观察PPT,教师初步讲解故事。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故事的趣味性。 1.第一天吃苹果。
①小蛇和苹果的图片: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森林里散步,它发现了什么?什么样的苹果?好饿的小蛇看到苹果会怎样呢?(幼儿自由想象回答)
②吃下苹果小蛇的图片:苹果哪儿去了呢?小蛇的肚子变成什么样了?(幼儿自由回答)
因为苹果是圆的,所以小蛇吃了苹果之后肚子就变圆了。 2.第二天吃菠萝
①吃下东西的小蛇的图片:小蛇扭来扭去,小蛇吃了什么呢?肚子变成什么样子的了?你是怎么看出来的呢?(幼儿自由回答)
②小蛇和菠萝的图片:真的是菠萝,你们真厉害,你们看了小蛇的肚子形状就知道小蛇吃的什么了,你们真聪明。 3.第三天吃饭团
①吃下东西的小蛇的图片:小蛇扭来扭去,小蛇又吃了什么呢?肚子变成什么样子的了?什么东西是三角形的呢?(幼儿自由回答)
我们来看看小蛇到底吃的是什么?
②小蛇和饭团的图片:是饭团,它的味道有点咸咸的,这个饭团外面包着一层翠翠的海苔。
4、第四天吃西瓜
①吃下东西的小蛇的图片:小蛇扭来扭去,它东看看,西瞧瞧,这次它又吃了什么呢?肚子变成什么样子的了?弯弯的东西可能是什么呢?除了香蕉还会有什么呢?让我们来问问小蛇,吃的到底是什么东西呢?(幼儿自由回答)
②小蛇和西瓜的图片:是西瓜,西瓜是圆圆的,怎么成了弯弯的呢?因为是切开的西瓜,一口咬下去,像弯弯的月亮,眉毛。有些东西原来是一个样子,咬一口又会变成另一个样子。
三、动手操作,体验学习的乐趣.
1、师:小蛇吃饱了,它可高兴,它高高兴兴的去找它的朋友玩,我们来请出它的朋友们,一起来看看他的朋友们。快跟它们打声招呼,你发现小蛇的朋友有什么秘密啊?你是怎么发现的?
小蛇的朋友头上戴的帽子有的是正方形,有的是圆形,有的是三角形,它们头上戴的帽子的形状不同,还有一条绿色的小蛇,其它的小蛇都是橘色的,
2、请小朋友帮忙给小蛇吃它们想吃的东西。(图形分类)这些小蛇也很饿,你们帮帮它们,让它们吃些好吃的东西,好吗?但是这些小蛇还有一个秘密。小蛇说,我最喜欢吃我头上帽子形状的东西。
每个人来挑一条喜欢的小蛇,帮它去找它喜欢的东西去喂它。
3、集体检测操作结果,请孩子自己发现问题,老师进行引导。图形宝宝的本领很多,它们拼在一起,可以变成不同的图形。
四、结束离场。
小班语言教案《好饿的小蛇》 篇2
活动目标:
1、激发幼儿喜欢阅读的兴趣。
2、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大胆的表现能力。
活动准备:
《好饿的小蛇》绘本书、故事课件等
活动过程:
一、导入
教师出示绘本《好饿的小蛇》引导幼儿观察图书封面
提问:封面上有什么?小蛇饿了,它会找什么吃呢?会发生一件什么有意思的事情?
1、出示小蛇吃东西的图片,引导幼儿进行猜测。
提问:请你猜一猜小蛇肚子里吃了什么?(引导幼儿发挥想象力大胆猜测)
2、教师根据课件生动的讲述故事
指导语:让我们一起完整的听一听故事,看看小蛇是究竟吃到了什么好东西。
提问:故事的名字叫什么?"小蛇都找到了些什么好吃的东西?
总结:苹果是圆圆的、红色的;香蕉是长长的、黄色的.;饭团是三角形的;葡萄是一串一串的、紫色的;菠萝是带刺的。
3、教师带领幼儿一起学小蛇吃东西的样子。
双手分开表示小蛇的嘴巴,生动的表情表现“啊呜”和“咕嘟”这两个拟声词。
4、教师第二遍完整的讲述故事
(1)教师和幼儿共同分享图画书《好饿的小蛇》
(2)教师讲故事,幼儿进行大胆表演。
二、结束
讨论:最后小蛇会怎样?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后环衬和封底。
小结:小蛇吃饱了在呼呼呼的睡觉呢。
活动反思:
《好饿的小蛇》是一本适合小班年龄特征的绘本,其内容简单、画面有趣。整个活动,我是以PPT的形式和幼儿共同阅读的。在活动过程中,大部分幼儿可以感受到故事的风趣幽默,能够理解故事的情节。在活动中我采用一定的互动形式,让幼儿主动开动脑筋,根据小蛇的形状大胆猜想。幼儿的思维基本上是跟着我走的,在活动中幼都能被有趣的童话故事所吸引。
小班语言教案《好饿的小蛇》 篇3
小班语言教案《好饿的小蛇》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我们该怎么去写教案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小班语言教案《好饿的小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小班语言教案《好饿的小蛇》 篇4
活动目标:
1、在快乐的阅读中能清楚地用语言表达自己的猜测和想象,并学说一句完整的话。
2、感受故事的幽默与滑稽的氛围,知道吃东西要细嚼慢咽,而不能吞。
3、通过观察图片,引导幼儿讲述图片内容。
4、领会故事蕴含的寓意和哲理。
活动准备:
小蛇木偶、自制图书一本(转转书);吃饱食物的小蛇每人一条(分别是吃了菠萝、草莓和梨头);
活动过程:
一、导入活动:(出示小蛇木偶)猜测、想象
1、前几天老师看到了一条有趣、又特别的小蛇,它哪里有趣呀?(幼儿自由猜测)
2、其实这是它吃下去的一样东西呢?猜猜它吃了什么?(一个怎么样的某某某)。谁猜对了呢,我们一起把它请出来吧。
3、第二天,好饿的小蛇还吃了什么呢?
二、理解故事
1、小蛇到底吃了一个圆圆的什么东西?我们请小蛇带我们去看看吧。(讲述故事前半部分)提问:
(1)好饿的小蛇是怎么吃苹果的?(啊呜一口吞下去)
(2)谁来学学好饿的小蛇吃苹果的.样子?(集体也尝试一遍)
2、第三天,第四天好饿的小蛇还会发现什么好吃的?(请每位小朋友从椅子底下拿出图片看看),提问:谁来说说好饿的小蛇发现了一个什么好吃的,是怎么吃的?
梨头:请吃了梨头的小蛇上来,我们来学学小蛇吃梨头的样子(梨头吃饱了请小蛇回家吧)
草莓:还有谁的小蛇也吃了红草莓请上来,学学吃草莓的样子。
3、继续观看大图书
第五天,好饿的小蛇还发现了一样奇怪的东西?是什么?(我们一起说转转转,把他转出来吧)
第六天呢?好饿的小蛇又发现了什么?|(请一位小朋友来转)
4、观看图书结尾
(1)、好饿的小蛇吃东西总是这样狼吞虎咽的,有一天他很着急的吞下一样东西,这下肚子不舒服了,他吞了什么呀?
(2) 原来是一棵又高又大的苹果树,看到它这个样子你想对它说什么?好饿的小蛇也说了:“不好吃,不好吃”。
(3)那你们平时是怎么吃东西的?
5、小结:吃东西时要一口一口的吃,要细嚼慢咽,千万不能象好饿的小蛇一样,啊呜一口吞下去。
三、完整欣赏故事一遍
谁还记得小蛇吃了哪些东西?我们一起把小蛇吃东西的事情连起来说说吧,题目叫《好饿的小蛇》
教学反思:
《好饿的小蛇》是一个很有创意性的故事,很适合小班幼儿的年龄阶段,因此,我选择了这个内容。活动中我让幼儿发散思维大胆的猜测小蛇的肚子里吃了什么东西。根据形状猜测、根据生活经验猜测,我让他们猜测的不仅仅是绘本上的东西,我还增添了几样其他的物体,孩子们的兴趣很浓。
在教具的设计上很巧妙,打破了传统的看大图书或者看幻灯,而是运用了可以自由翻看的转转书让幼儿进行猜测,给孩子设置了想往下看的许多个悬念,激起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并通过看一看、猜一猜、摸一摸、说一说等形式感受绘本的趣味情节,尝试用完整的语言大胆表述,使孩子有一个语言技能的提高。最后完整欣赏、阅读图画书,体验绘本所带来的乐趣。
小班语言教案《好饿的小蛇》 篇5
目标
1、帮助幼儿体验和理解故事内容,尝试讲清简单的事情。
2、愿意欣赏散文,感知散文语言的优美,风趣。
一天,好饿的小蛇在树林里扭来扭去。忽然,它发现了一个圆圆的苹果,啊呜--咕嘟,真好吃。第二天,好饿的小蛇又扭来扭去在散步。它发现了一根黄色的香蕉。于是,它一口把香蕉吞了下去……啊呜--咕嘟,真好吃。第三天,呀,真美味,原来它发现了一个带刺的菠萝。第四天,哇,真好吃,这回它发现了一串紫色的葡萄。第五天,啊呜--咕嘟,真好吃,好饿的小蛇发现一个红红的草莓,第六天,有大收获了。这回,它发现了一棵结满红苹果的树。它继续扭来扭去地爬上树。然后……张开了大嘴……一口把结满红苹果的树吃掉了。好饿的小蛇吃饱了,呼呼呼地睡大觉?
反思:
1、元素的巧妙构建:为了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激发他们对故事的兴趣,,在故事讲述中,我巧妙地渗入了多种元素:肢体语言元素(如"扭来扭去""在散步"),情景元素(发散性趣味游戏),这些元素将整个故事的学习理解过程进行了有效的串联,充分挖掘出原着故事中诙谐、幽默的情感元素,让幼儿在倾听、欣赏和游戏的过程中自由表达对故事的理解,使整体课程层层递进,环环精彩。
2、课程整体环节设计上,我注重师幼情绪、情感的吸引与融通。如:当我从口袋里引出主人公小蛇时的那种神秘,瞬间点燃了孩子们好奇心和探究的欲望;如:蛇宝宝与大蛇之间似乎不经意的碰碰头、抱一抱、拉拉手、跳一跳等,让孩子们不由自主的和小蛇成为亲密的朋友;这种情绪与情感的吸引与融通,充分满足了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及语言表现的欲望。
3、活动细节的精巧设计:
1、教具选择来源于生活:我上课的道具是来源于生活中常见的'不经意的一些小物品:围裙,袜子。" "一条围裙稍加装点就是一片草地,一个小口袋就是小蛇的家,袜子套在手上,神形活现的小蛇砰然出洞,这些教具简单新颖,摒弃了传统教学中教具量大,繁琐的缺点,变繁为简而又充满无尽的情趣。
2、将身体作为一个支架,围裙穿在身上,把物品粘在围裙里面,所有的物件通过粘帖瞬间跃于眼前,过程神奇而风趣,当每一件物体从我身上变出来时,孩子们的眼神是那么的惊讶和惊喜,被我和道具深深吸引了。
3、创编环节:幼儿创编遵循其思维开阔发展的科学原则,从有形的蔬菜园到无形的超市,层层推开幼儿思维创想的空间,为其更广阔的后期创想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这节课我们可以看到孩子们的学习是快乐,在孩子的快乐学习中,我也倍感快乐和幸福!
小班语言教案《好饿的小蛇》 篇6
活动目标:
1.通过阅读故事绘本,理解小蛇吃水果的情景。
2.学习用恰当的词汇描述物体的颜色、形状等,能大胆地用语言表述自己的观察、猜测与想象。3.感受故事传达的幽默与滑稽的氛围,初步体验阅读活动的快乐。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学习用恰当的词汇描述物体的颜色、形状
难点:能大胆地用语言表述自己的观察、猜测与想象。
活动准备:
《好饿的小蛇》课件,西瓜、香蕉、葡萄等图片。
活动过程:
一、出示课件引起幼儿兴趣。
今天李老师给小朋友带来了一本有趣的图书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好不好呀!教师用课件,引导幼儿观察封面和前环衬。提问:封面上有什么?小蛇的身体是怎样的呢?小蛇在森林里干什么呢?诶,小蛇怎么张着大嘴巴呢?
二、引导幼儿观察图片,教师初步讲解故事。
1、小蛇和苹果的图片: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森林里散步,它发现了什么?什么样的苹果?好饿的小蛇看到苹果会怎样呢?(幼儿自由想象回答)
2、吃下苹果小蛇的图片:苹果哪儿去了呢?小蛇的肚子变成什么样了?(幼儿自由回答)
3、小蛇和香蕉的图片:第二天,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散步,它发现了什么?什么颜色的香蕉?好饿的.小蛇看见香蕉会怎么样?
4、吃下香蕉的小蛇图片:小蛇张开嘴巴“啊呜,咕嘟,”一声把香蕉吃到了肚子里“啊—真好吃。”小蛇的肚子像什么?
5、小蛇和饭团的图片:第三天,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散步,他发现什么?什么形状的饭团,你猜猜好饿的小蛇会怎么样?那小蛇会怎样吃饭团呢?(带幼儿模仿)
6、吃下饭团的小蛇图片:小蛇的肚子变成了什么样子了呢?
7、第四天,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散步,这次小蛇会吃掉了什么呢?(吃下葡萄的图片)如果是葡萄,那葡萄是什么样子的?(小蛇和葡萄的图片)这次好饿小蛇吃了一串紫色的葡萄。(模仿小蛇吃东西的声音)
8、第五天好饿的小蛇还是没有吃饱,这次它吃掉的又会是什么呢?(吃下菠萝的图片让幼儿看图猜测)如果是菠萝,那菠萝是什么样子的?
9、小蛇和菠萝的图片:小蛇果然吃掉的是菠萝。(模仿小蛇吃东西的声音)
10、葡萄肚和香蕉肚图片:你是怎样猜出小蛇吃的是什么的呢?
11、小蛇和苹果树的图片:第六天,好饿的小蛇扭来扭去在散步,你们看它又发现了什么?这回,它发现了一棵结满红苹果的树。你猜猜好饿的小蛇会怎么样?苹果是那么高,小蛇该怎么办呢?小蛇张大嘴巴会怎样呢?
12、吃了大树的小蛇图片:小蛇到哪儿去了?(请幼儿来指指,小蛇的尾巴呢?头呢?)小蛇变成了什么?
13、最后小蛇会怎样?还会发生什么事情呢?引导幼儿进行观察后环衬和封底。
小结:小蛇吃饱了在呼呼的睡觉呢。
三、完整的讲述故事,体会故事的幽默有趣。
1、好饿的小蛇是怎样走路的呢?(教师和小朋友一起模仿一下)
2、小蛇都找到了什么好吃的呢?(一一出示小蛇吃过的东西的图片)它吃苹果(香蕉、饭团……)时的声音是这样的呢?好饿的小蛇吃下苹果(香蕉、饭团……)后,它的肚子变得怎样了呢?
小结:原来小蛇吃了什么形状的东西,它的肚子就会变成什么形状。
四、游戏环节:贪吃蛇
1、规则:幼儿扮演小蛇与水果的角色,小蛇吃掉一个水果宝宝,这个水果宝宝便站在在小蛇的身后拉着小蛇,直到吃完所有的食物。
2、幼儿自主游戏,教师指导。
五、结束环节:带好饿的小蛇们去外面找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