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读《人生》有感

2025/09/17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读《人生》有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读《人生》有感 篇1

读完路遥的《人生》,篇幅短,故事情节连贯易懂,断断续续不到两天就读完了。小说写出了那个时代人物命运的无奈,因为身份,因为户口,因为固定分配。一个人的命运和归宿不由它的能力决定,而是由你出生在什么样的家庭决定,这是那个时代的悲哀。

在社会大背景的洪流下,个人价值和努力显得微不足道,但即便如此,我还是推崇个人努力及对知识的学习,既然我们不能逃离或者改变这个社会,那就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在自己的这个小圈子里发挥作用,形成小气候。其实归根结底,你学习,你读书会使你无论在哪个圈子里都不会太贫瘠,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小说的结尾给我们留下了很大的空白想象空间,高加林回到村子里后来怎么样了?这些没有在小说中说,我觉得一个有知识有追求的青年,即便在村子里,也不会过地太差,一旦有机会,他一定有最敏感的嗅觉和卓越的能力比其他相对没有读过书的人做的要好。

相比小说中的那个年代,和现在对比,目前在一定程度上我们是可以资源共享,自由迁徙的,不过只是一定程度上。

再回顾一下高加林和巧珍及亚萍的爱情线。按照小说中的描写,我几度被巧珍金子般的心所感动,为那种纯纯的付出,不求回报;独自默默地承受一切,不声不响,不哭不闹,人不自觉都是同情弱者的么?但是我心里也矛盾着,加林若是一辈子和巧珍在一起过,激情和感动过后,茶余饭后的聊天的话题会是什么?张家长李家短吗?今天王家下了几个猪仔,后天邻村的'某某娶了小媳妇?我想这一定不是加林的归宿。但一定没有办法了吗?小说中说巧珍其实也是聪明并且敏感的,什么事儿一点就通,加林可以做小学生的民办教师,为什么就不能做巧珍的老师呢,爱她就带她一起成长才最好的爱的模样。

再说加林和亚萍,当他得知自己被打回原籍丢掉工作后,第一时间是去亚萍那里和她分手,亚萍完全属于被分手,没有一点商量和选择,加林不愿也不相信亚萍会和他回农村,这个模式是不是很熟悉?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常常代替对方替他(她)选择,我们一厢情愿信誓旦旦地告诉自己这是对她(他)最好的“归宿”,可是真的是这样吗?放手让他自己选择吧,每个人自己有权利选择来过什么样的人生。

最后,两个女人其实都爱着高加林,而他却把他们都弄丢了。

高加林这样的人,拿到现在这个时代来看,可能会被一些人批判、看不起。但是我却觉得这正是小说人物的代表意义,他身上代表了一部分男人,特别是很多年轻男人在没有阅历、刚踏入社会时的选择。所以小说开篇点题,“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这几步就决定了以后的人生轨迹。”这几句话,真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读《人生》有感 篇2

人生有时是那么的具有戏剧性,上一刻可能还是平步青云,下一刻有可能落至人生低谷。人生的路,起起伏伏,充满了迂回与曲折,还是该一步步地踏踏实实地走!

看完这本书,脑海中挥之不去巧珍哭着求高明楼再让高加林去教书的模样,高加林那沉痛的呻吟还震动着我的心。命运真是和高加林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没能考上大学的他刚适应了教书的日子,村里的“大能人”高明楼让自己的儿子顶替了高加林的位置。高加林无力改变自己的命运,只能用一种近乎自虐的方式发泄心中的.怒火。任双手鲜血淋淋,任身体精疲力竭,这也是他对权势压迫的无声无力的反抗。然后没过多久,命运又再次垂青了高加林。他的叔父转业回乡,他也终于再次回到了城市,成为了一名通讯干事。这个满腔激情与活力,才华横溢的俊朗小伙很快在城市中大显身手,成为一个名人。可命运再次捉弄了他,他彻底被判回了黄土地,这一次他失去了前途,失去了爱情,失去了对于未来的希望。

高加林本来受过高等教育的熏陶,有远大的理想与抱负,同时拥有坚毅聪慧的心性,他应该拥有一个大的舞台来发挥他的才能。然而复杂的社会,错综的利益关系没有给他任何机会。他刚踏入社会还不久,虽然已经见识到了竞争的残酷和社会的不公,但身处那个落后时代的农村,他根本没有选择的权利。

在他被赶回农村,失意的时候,是巧珍这个纯真热诚的女孩儿再一次给了他希望,让高加林尽快走出了阴影,重新燃起对未来生活的希望。既是村里人传出他们之间种种绯闻,既是自己的父亲极力反对,既是高加林回到城市工作,巧珍也从未对高加林有过一句怨言,反而一直为高加林做着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就算是高加林向他提出分手之后也是强忍眼泪默默接受了,就算是嫁给了马栓也依旧袒护着高加林。用德顺爷爷的话说“巧珍,那就是一块金子啊!”。直到最后高加林才后悔没有好好珍惜那样一个善良的好女孩儿!

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面临许多重要的选择,我们不得不让自己的道德与利益做出选择,走过之后回想自己的人生,或许能为我们带来很多美好的回忆,我想这就是《人生》要传达给我们的真谛。

读《人生》有感 篇3

我的太爷爷今年已经八十四岁了,身体健康,语言幽默。二十年前是老科协的局级干部。他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他记录了一本《人生记述》送给我们这些子孙后代,让我们从他的经历多了解一些那个年代的面貌。在寒假期间我阅读了这本书,书里面好多有趣的小故事引人入胜,有《照蝲蛄》、《放风筝》、《母亲纳的.鞋底》、《第一次坐飞机》、、、、、、但最令我感慨的一则故事,是《老照片凝固的记忆》。这则故事讲述的是太爷在十四岁时的遭遇。那时他的家里非常贫穷,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给当时驻扎在本溪煤铁公司的日本鬼子当童工。每天上下班携带的劳工票上需要贴照片,于是由该公司劳务科给新入厂的工人拍照片。太爷爷的书上说:那时的照相机很原始,一只木箱上蒙着黒红两色的布,有长脚支架。他和其他人轮流站立在铁丝网墙下拍照,每个被拍照的人,胸前挂着一个编号的小牌子,活像临刑前的囚犯。在太爷爷给日本鬼子当童工的那段日子里,经常要受日本鬼子的打骂,哪里有脏活.累活他就要到哪里去干,饭不给吃饱,衣不给穿暖,日本鬼子从来不把中国人当人看待,尤其是对待童工,非常凶狠,经常“摔柔道”(即从背后把人从头顶上摔下去),摔得你爬不起来,他们却在一边哈哈大笑。有的时候嫌你活干的不好,还捆起来罚跪一天。后来,由于忍受不了日本鬼子的虐待。加上过度劳累,太爷爷累病了,被辞退了。七十多年过去了,太爷爷还留着那张破旧的老照片,他说,这张老照片要让我们后人永远也不要忘记那个年代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压迫下,人们过着怎样艰辛的生活,有着怎样的血泪史。太爷爷的一篇篇小故事提醒着我们这代人,让我们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多么来之不易,是靠多少前辈和先烈用生命好汗水换来的。我们只有刻苦学习.勤奋工作,才能使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加繁荣富强。

读《人生》有感 篇4

《奠基幸福人生》这本书是我妈妈在一个教授的讲座上买下的。这本书有着丰富的内容,博学的知识,神奇的发现等等,只要我们读了,就一定可以从其中悟得道理,获得人生的启迪。

这本书是由若干个故事部分组成的,每一个部分都会使人领悟到深刻的道理,每一个部分都有一个小短语组成,如:《开启智慧》、《感恩奋进》、《润泽生命》等等。。其中一个故事叫做《比灾难更可怕的》,这个故事给了我深刻的影响,故事大意是这样:一对夫妻去麦田。将2个儿子放在家。结果哥哥点燃了被子,家里起了火。而父母却没能及时回来。弟弟被烧的浑身是火,面目全非。哥哥却没事。因为父母急用钱,未能给弟弟做整容手术。以后,弟弟因大火被烧过,做了很多手术。在学校,他成绩优异,经常受到老师的夸奖,这使他有了希望,但世界上没有人能接受他——包括他的'父母。弟弟18岁那年,哥哥找到女朋友,在一个餐桌上吃饭。父母说:“老二,你到二叔家去吃,你这模样,让其他人怎么吃得下?”弟弟默默回到房间,写了一张字条:我可以在别人的歧视下生活,但受不了来自你们的冷漠。随后离家出走了。

是呀,这就是冷漠。父母来自的冷漠。虽然我没有这样过,但是我却知道冷漠的后果。冷漠会使一个孩子失去自尊,会使他受到伤害,使一个人的心灵扭曲,甚至数以万计的伤害,威力堪称生化武器。所以父母应该正确的对待孩子,要给他关爱,他才能健康成长。

如果你还想再了解书中的故事,就来读《奠基幸福人生》吧!

读《人生》有感 篇5

用了不到一天的时间,便读完了路遥先生的《人生》一书。当翻到最后一页,读到高加林又重返农村的时候,那一刻,感触很深,我想我是能够体会得到高加林当时的心情的。特别是那段描写高加林当时的矛盾心理的语言。路遥先生写到:“是的,现实是不能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谁如果要离开自己的现实,就等于要离开地球。一个人应该有理想,甚至应该有幻想,但他不能抛开现实生活,去盲目追求现实中还不能得到的东西。尤其是对于踏入生活道路的年轻人来说,这应该是一个最重要的认识。”

看完全篇之后,难免会有人去纠结其因果是非。而这一切的悲剧性结局,不是高加林的错又会是谁的错呢?但是感情这种事情本身就不是一个人的事情,由其是爱情这种事,如果全部归结于一个人的身上,那未免太过于残忍了。

首先,我们会想,高巧珍和黄亚萍这两人都是爱着高加林的。而高加林的矛盾心理也是因为这两个人而反反复复无法抉择。然而,爱情注定是无法脚踏两只船的,他必须要做出选择。

再来看一下这一段描写黄亚萍的文字,路遥先生是这样描写的:“生活啊,生活!有时候它把梦想变成了现实,有时候又把现实变成了梦想。”黄亚萍得到了苦苦追寻的高加林,短暂的甜蜜之后,顷刻间又要失去,黄亚萍无法接受。假如换成我们呢,我们又该如何选择?可以肯定,黄亚萍心里是爱着高加林的,一直都是。只是,她并不像巧珍那样彻底,那样干脆。而作为巧珍,也许她是整个故事中最为悲剧的一个人了。巧珍的爱情,从来都是放在高加林身上,她痴心绝对的去爱她的加林哥,毫无犹豫,不顾一切,甚至跟父亲决裂。但是作为这样的一个女人,如果男人不靠谱,那么对她造成的伤害绝对是致命的。对于巧珍,我既同情也惋惜。同情她爱了一个不该爱的人,惋惜她嫁了一个不该凑合的人。爱情这种东西,本身就不是可以随便凑合的不是吗?可是,现实中又有多少人的爱情不是凑合的呢?巧珍的爱情,因为一开始就是被动的,所以就注定结局是悲剧的,爱情中,一个人爱的越深,被动的越深,伤的就越深。而另一个男人,张克南,可以说是跟巧珍一样的人物,在这里,也只是同情而已。

在整篇小说里,令我最感兴趣的就是高加林了,因为他才是最有矛盾性的一个人物。也许正是这样的矛盾,才会令读者对高加林争议不断。

其实,路遥先生对《人生》也是倾注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倾注了深深的感情,看似是写高加林,巧珍和黄亚萍三者之间的爱情,实则是写高加林两面的人生。巧珍和黄亚萍代表着他的当下与过去。当下他收获了事业的成功和爱情的甜蜜,可以说,高加林的未来是光明的。前提是,他必须得跟黄亚萍永远在一起。而现实是,他必须与过去决裂,与巧珍,与自己从小生活的家乡和父母彻底告别。在走与不走,选择是否之间,他犹豫了。细细想来,高加林身上的特点,点点眉目似乎和我们相差无几,不说相差无几,却也有着藕断丝连的关系。现实就是这样,面对人生的十字叉路,一时谁也无法做出正确的抉择。而凭着感性随意做出的选择,往往是个错误。

事实上,作者笔下的高加林又何尝不是现实中的'我们每个人呢?很多时候,我们总是如主人公高加林一样,追求着可望不可即的人生目标。从来不会低下头来看看自己脚下的路,只是一味的看着诱人的事物无脑的向前冲。最后,自己才会发现,人生没有捷径,原来我们不是鸟儿,我们无法离开地心引力去飞翔。

想必,大多数人都希望结局是高加林和巧珍终成眷属吧?可是人生偏偏授权于命运,给我们开这样一个跌宕起伏的玩笑,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并不总是像高加林式的乌托邦,谁也无法离开自己鞋子去跋涉千里外的终点。

小说最终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什么样道理,我想小说的最后,德顺老汉对高加林说的那句话说颇有一番一番道理,那是一个老人一生的生活经历,他说:“娃娃,你还年轻,不要灰心!一个男子汉,不怕跌倒,就怕跌倒了不往起爬,那就弄成个死狗了......”是啊,我们难免犯会像高加林这样的错误,但是这些不是生活的全部,只是一生生活中的一段插曲。就像高加林,他才24岁,重新爬起,一切来得及。而作家柳青为《人生》作序是这样说的:“没有一个人的生活道路是笔直的,没有岔道的,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

最后,我且引用我的大学老师蔡东岭常对我们说的这么一句话来结束《人生》。原话记不清了,大体的意思是:年轻人,就要有梦想,就要学着去折腾,不要放弃,更不要怕累,不要怕折腾!你的青春越是折腾,你的人生越是顺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