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常见的碱的教案

2025/09/17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常见的碱的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常见的碱的教案 篇1

常见的碱的教案

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常见的碱的教案,欢迎大家分享。

常见的碱的教案 篇2

第十单元酸和碱

课题 1 常见的酸和碱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知道酸和碱溶液能和酸碱指示剂反应;能自制酸碱指示剂,并设计和完成与之有关的实验。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酸溶液和碱溶液。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进一步增强探究物质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教学重点]

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酸溶液和碱溶液。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白醋、稀盐酸、紫色石蕊试液、酚酞试液;点滴板、滴管;花。

2.学生准备:每小组自制2~3种指示剂。

[教学过程]

[教学目标]

[教学重难点]

[教学准备]酚酞试液、

[教学程序]

[提问]成红色

探究实验:稀盐酸、稀硫酸与锌粒及氧化铜粉末的反应。

[小结过渡]:稀盐酸、稀硫酸都能与锌粒及氧化铜粉末反应,由此可见,它们在性质上是有了些共性的。为什么它们会具有一些相似的性质呢?

探究实验:氯化钠导电性实验。

[提问]:氯化钠溶液为什么会导电?

回忆物理中学习的导电的原理,推测氯化钠溶液导电的原因。

FLASH动画展示氯化钠溶液的导电过程,解释电离的概念,介绍电离方程式。

[结论]:溶液能导电是因为溶液中存在着能自由移动的阴、阳离子。

探究实验:稀盐酸和稀硫酸的导电性。结论:稀盐酸与稀硫酸都能导电。

[分析]:为什么稀盐酸和稀硫酸能导电?

[归纳]:稀盐酸、稀硫酸中都存在着相同的阳离子──H+,所以它们在化学性质上具有了相似性。不仅稀盐酸、稀硫酸中存在H+,还有其它的一些物质也能电离出唯一的阳离子──H+,我们把它们归为一类物质──酸。

[小结]:)探究思路──通过实验发现一些物质具有共性,试图去解释具有共性的原因,通过对导电性的`探究,发现存在相同的阳离子──氢离子,归纳出酸的概念。

[自主探究]:碱

[评价与小结]:评价自主探究成果

[新知识提示]:氯化钠属于哪一类物质?

[课外学习]:什么是盐?

探究学案:什么是酸、碱、盐

[示范探究]探究活动一:

稀盐酸稀硫酸、紫色石蕊试液、锌粒、氧化铜粉末

结论:探究活动二:导电性实验发现:

稀盐酸_______(能、不能)导电; 稀硫酸 原因:什么是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acid)。

[自主探究]

铁溶液

结论:探究活动二:

______(能、不能)导电。

原因:

______的化合物叫做碱。

常见的碱的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认识石蕊、酚酞这两种酸碱指示剂;

2.会用酸碱指示剂检验溶液的酸碱性;

3.能自制酸碱指示剂,并设计和完成有关的实验。

教学重难点

重点:运用酸碱指示剂检验酸溶液和碱溶液。

难点:通过一些实验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图片展示,食醋、柠檬、山楂、葡萄。

【提问】图片中的这些食物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酸)

【总结】像以上这些有酸味的物质中通常都含有一类特殊的化合物——酸。对于酸这种物质我们并不陌生,在以往的化学实验中我们遇到了稀盐酸、稀硫酸等化学药品。无论是食物中含有的酸还是实验室中常见的酸,都属于一类物质——酸。

【问题】图片展示,洗头膏、洗衣液、沐浴露、香皂。这些日用品都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总结】这些物质都有一种滑滑的感觉。它们中都含有一种碱性的物质。生活中的这些物质中常含有氢氧化钙、氢氧化钠等碱性物质,在实验室中我们也会用到这些化学药品。氨水、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都是常见的碱。

【交流讨论】(展示白醋和澄清石灰水两种试剂),白醋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酸溶液,澄清的石灰水是常见的一种碱溶液,你知道怎样区分它们吗?

【总结】可以用闻气味的方法;可以用通入二氧化碳的方法;还可以用手触摸的方法……

【交流讨论】(展示稀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两种试剂)这是实验室中较常见的两种腐蚀性比较强的酸和碱的溶液,你又该如何区分它们呢?能不能用上述方法鉴别呢?

【总结】不能,因为腐蚀性强所以不能再用手触摸;通入二氧化碳时反应现象不明显。

【过渡】在实验室中,人们常用酸碱指示剂来区分酸和碱的溶液。

【旧知回顾】

实验一:探究二氧化碳溶于水的化学反应,醋酸、碳酸溶液都能使紫色的石蕊溶液变红。

实验二:探究分子运动现象的实验,氨分子扩散进酚酞溶液中,使溶液由无色变成红色。

这两个实验中的紫色石蕊溶液和无色酚酞溶液是实验室中常用的两种酸碱指示剂。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一下吧。

【实验探究1】分别向4支试管中加入少量白醋、苹果汁、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再分别滴入几滴紫色的石蕊溶液,振荡,观察现象。

【实验记录】

白醋,苹果汁,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加入紫色的石蕊溶液,变红色,变红色,变蓝色,变蓝色。

结论:酸溶液使紫色的石蕊溶液变成红色,碱溶液使紫色的石蕊溶液变成蓝色。

【实验探究2】另取4支试管,分别加入少量的白醋、苹果汁、石灰水和氢氧化钠溶液,然后再分别滴入几滴无色的酚酞溶液,振荡,观察现象。

【实验记录】

白醋,苹果汁,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加入无色的酚酞溶液,不变色,不变色,变红色,变红色。

结论:酸溶液不能使无色的酚酞溶液变色,碱溶液能使无色的酚酞溶液变成红色。

因此说紫色石蕊溶液和无色酚酞溶液都可以用来区分、判断酸和碱这两类溶液。

【问题】根据这两个实验,你能总结出什么结论吗?

【总结】通过实验可知:紫色的石蕊溶液遇到酸溶液会变成红色,遇到碱溶液会变成蓝色;无色的酚酞溶液遇到酸溶液不变色,遇到碱溶液会变成红色。

【概念讲解】像石蕊、酚酞溶液这样能跟酸或碱溶液起作用而显示不同颜色的试剂,叫做酸碱指示剂,通常也简称指示剂。

【注意事项】

1.酸指酸性溶液,碱指碱性溶液;

2.酸碱指示剂与酸或碱的溶液作用时,变色的是酸碱指示剂,而不是酸或碱的溶液。

【过渡】你知道科学家是怎样发现酸碱指示剂的`吗?我们通过一段视频来了解一下。

【播放视频】《波义耳与指示剂的发明》

【过渡】通过视频,我们可以感觉到:生活中处处皆学问,平时只要我们用心观察、细心观察,我们也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在生活中,还有好多的花瓣或果实(如牵牛花、月季花、紫甘蓝等)也具有类似石蕊、酚酞的效果,让我们来探究一下吧!

【探究实验】将采集几种呈鲜艳颜色的花瓣或果实,在研钵中捣烂,加入1∶1的酒精溶液浸泡,过滤,得到滤液,即制得指示剂。然后将制得的指示剂依次分别滴加到盛有白醋、稀盐酸、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钠溶液的4支试管中,观察并记录现象。(每组自制1~2中试剂即可。)

指示剂(汁液)在不同溶液中的颜色变化。

白醋,石灰水,盐酸,氢氧化钠溶液。

【交流与总结】自制的指示剂在酸、碱溶液中能显示的不同颜色,因此也可以作为一种酸碱指示剂。但不同的指示剂在酸和碱的溶液中所显示的颜色也是有区别的。

常见的碱的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1)认识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了解其用途。(2)探究CO2和NaOH的反应。(3)学习总结碱的通性

2、过程与方法:通过一些探究活动,进一步认识与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学会用碱的有关性质解释有关生活现象。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实验设计及实验分析,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通过学生亲身参与科学探究活动,激发学习化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发展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学精神。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内容是是初中科学内容的重要部分,是在学习了常见的酸后来认识常见的碱。通过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生动、丰富多彩的化学物质,设计有趣的探究实验,让学生初步了解研究物质组成、性质和变化的方法,获得探究物质及其变化的亲身体验,享受到探究物质的乐趣,体会到研究身边的化学物质对提高人类的'生活和质量、促进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NaOH和Ca(OH)2的性质教学难点:碱的化学性质

教学过程:

【回顾】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对比的方法学习了硫酸和盐酸这两种常见的酸,并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酸的通性,同学们能否描述酸的通性?

【回答】酸的五点通性

【意图】通过复习,从学生已有经验出发,引出新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并且引导学生用对比的方法分析问题。

【引入】常见的碱有哪些呢?他们有没有通性呢?这节课我们共同来探究。

【设疑】常见的碱有哪些?

【齐答】氢氧化钠、氢氧化钙等

【讲述】研究物质的性质一般先从物理性质入手,下面请同学们注意观察并思考。

【实验一】氢氧化钠固体和氢氧化钙固体于表面皿中

1【观察】学生充满好奇感

【回答】氢氧化钠为白色片状固体,氢氧化钙为白色粉末状固体。

【意图】通过实验增强对比性充分把握物质的异同

【设疑】氢氧化钠俗称烧碱、火碱、苛性钠,这可能与什么性质有关?

【回答】强腐蚀性

【展示】固体氢氧化钠、氢氧化钙试剂瓶标签

【讲解】当然,氢氧化钙也具有一定的腐蚀性,它俗称消石灰、熟石灰,所以使用时也要注意安全。

【意图】通过标签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培养安全实验的操作意识。

【继续探究】继续观察氢氧化钠固体表面的变化

【回答】氢氧化钠表面逐渐变潮,少量已经溶解了,形成了溶液附着与固体表面

【设疑】同学们观察真仔细!这个现象叫做“潮解”,这说明了氢氧化钠固体具有什么性质?是什么变化?

【回答】吸水性,属于物理变化

【追问】利用这个性质有何用途?

【思考】用作某些气体的干燥剂

【讲解】碱石灰固体干燥剂(介绍成分、装置和干燥范围)

【实验二】将一药匙的氢氧化钠固体和氢氧化钙固体加入3mL水中振荡,并触摸试管壁。

【体验】氢氧化钠溶于水,感觉试管壁发烫,而氢氧化钙形成了悬浊液。

【结论】氢氧化钠易溶于水,溶解放热,水溶液有滑腻感,氢氧化钙微溶于水。

【意图】通过实验探究让学生对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有较强的感性认识

【总结】

一、常见的碱的性质

(一)物理性质

2【意图】将性质以列表的形式进行总结,一目了然

【过渡】常见碱的化学性质如何?让我们进行以下探究吧!

【展示】探究内容

(二)化学性质

【意图】将需要探究的内容列出,有利于学生进行实验,增强实验的目的性

【提问】在这张表格中哪些是你已经知道的呢?

【回答】

1、这两种溶液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无色酚酞变红;

2、澄清石灰水与二氧化碳反应生成沉淀

3、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生成蓝色沉淀

【意图】发学生回忆,激发学生原有认知,有利于学生知识层次的进一步提升

【实验三】两份NaOH溶液+(分别)石蕊、酚酞(分别)观察颜色的变化。

【结论】碱溶液可使紫色石蕊试液变蓝色;无色酚酞试液变红色。

【启发】还有些反应能否发生,现象如何,需要通过实验来研究

【实验四】二氧化碳气体气体通入氢氧化钠溶液

【观察】无明显现象

【提出问题】氢氧化钠是否与二氧化碳发生了反应?求学生设计实验说明

【意图】通过实验产生认知冲突,激发学生对新问题的探索

【学生合作探究】

利用压强的变化,充分联系已学知识,利用身边仪器和物品学生想到以下方案:①将充满二氧化碳的试管倒插入氢氧化钠溶液中②在软塑料瓶中充满二氧化碳,然后倒入氢氧化钠溶液振荡,观察现象等等

【意图】学生借鉴之前学过的一些实验的设计思路和方法,发挥创新思维,设计各种形式的实验装置。

充分肯定学生的实验设计

3【表达交流】各组汇报自己的实验设计和实验结果,交流实验现象。

【意图】进行简单的交流和评价,体现探究的开放性。

【质疑】上述实验真的能说明发生反应了吗?实验设计严密吗?如何排除水的干扰?

【设问】生成什么物质

【学生讨论】可能是二氧化碳与水的反应。通过对比实验的方法,上几个实验都需要设计对比实验,才比较严谨

【实验五】两个充满二氧化碳的塑料瓶中,分别加入等量水和氢氧化钠溶液,加碱的瓶子变得更瘪。

【得出结论】确实发生了反应。

【归纳方法】采用对比的方法,控制变量排除干扰。

【意图】对学生进行控制变量、对比实验等科学方法的教育,培养学生探究能力,体现探究的严密性,深刻性。

【引导】是否还有其他方法?

【讲述】我们不要立即实验,先分析需要研究的问题,选择最佳实验方案

【总结】研究一个问题我们有多种方法,同样的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在探究过程中一定先设计好实验方案选择最优方案实施

【实验六】向充满二氧化碳的软塑料瓶中滴加NaOH溶液,振荡,瓶子变瘪,反应后,加入稀盐酸,溶液中产生大量气泡,瓶子又恢复为原状。

【讨论】可以证明氢氧化钠减少或者证明反应产生了碳酸钠,有人说用酚酞,有人说加盐酸。

【讨论并实验】各组在点滴板上做碳酸钠溶液与酚酞的反应,发现碳酸钠也能使酚酞变红色,不能用这个方法。在试管里做氢氧化钠与盐酸的实验,没有气泡产生,可以用这个方法。

【意图】培养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反思问题的学习习惯和方法。培养学生实验探究的目标意识和优选意识增强学习兴趣,进行方法教育。

【思考】请模仿CO2与Ca(OH)2溶液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出CO2与NaOH反应的化学方程式。CO2+2NaOH==Na2CO3+H2O2

【思考】工厂烧含硫煤会产生大量SO2,污染环境,一般可通过NaOH溶液吸收,为什么?写出

4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书写方程式】SO2+2NaOH==Na2SO3+H2O

【思考】用所学知识分析:如何保存NaOH固体?能否用NaOH来干燥CO2、SO2等气体?【思考】如何设计实验证明表面皿上的NaOH固体已变质?

【提问】根据氢氧化钠的性质,实验室应当如何保存?为什么?

【回答】应当密闭保存,因为既能吸收空气中水蒸气而潮解,又会与二氧化碳气体反应。

【意图】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化学性质介绍

【联系】学习酸的性质时,我们就已经知道酸可以与碱反应了,请同学们尝试写出NaOH、Ca(OH)2,分别于稀硫酸、盐酸反应的方程式。

【思考讨论】书写方程式

【实验七】(试管+CuSO4(FeCl3)溶液+NaOH溶液蓝色(红褐色)

【思考讨论】请完成下列化学方程式:

NaOH+CuSO4——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________________

NaOH+FeCl3——___________________,现象:________________

【演示】澄清石灰水与硫酸铜溶液混合

【讲解】这是配制农药波尔多液发生的反应

【拓展】“波尔多液”由来

观察并记录实验现象

【意图】通过演示实验增强学生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兴趣

【总结】(二)化学性质

【意图】性质以列表的形式进行总结,一目了然

【归纳】碱的通性

1、碱能与酸碱指示剂作用

2、碱能与非金属氧化物作用生成盐和水

3、碱能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

4、碱能与某些盐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

【提问】碱为什么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

【思考回答】不同的碱在溶液中都能产生相同的OH-

【意图】指导学生从物质的组成结构分析物质的性质,初步形成物质的组成决定物质的性质的观点。为后面学习酸碱中和反应作铺垫。

【活动】拓展应用

【提问】常见的碱有哪些主要的用途?

交流讨论并回答

【意图】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培养自学能力。

常见的碱的教案 篇5

【板书一 、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

【教师】 下面老师为大家做个演示实验,我们通过这个演示实验来学习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实验现象。用钥匙取出几粒氢氧化钠固体放在干燥洁净的表面皿中,让学生观察氢氧化钠的颜色、状态,在空气中放置一会儿后观察氢氧化钠固体表面是否发生变化,然后取几粒氢氧化钠将加入盛水的试管中,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触摸试管外壁。然后让学生看书上图片,给学生说明氢氧化钠具有强烈腐蚀性,提醒学生在使用氢氧化钠时要小心若溅到皮肤上如何处理。小结归纳出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腐蚀性及氢氧化钠的俗名。

【板书】 白色透明固体、易潮解、易溶解于水(放热)

特性:强烈腐蚀性

俗名:烧碱、火碱、苛性钠

【教师】 好!接下来请同学们看看老师根据前面所学习的知识总结的一个小口诀,请同学们和老师阅读,然后请同学们下课后将小口诀抄到笔记本上,下去多读几遍我相信每位都会将我们前面所学习的只是记忆在脑海中!通过氢氧化钠的易吸水性让学生查阅有关氢氧化钠的用途的资料,下节课我们一起讨论。

【挂图】 本为白色透明固,遇空变暗且潮解。

遇水溶解又放热,烧碱、火碱、苛性钠。

具有强烈腐蚀性,大家使用要小心。

【板书】 二、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1、氢氧化钠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

【教师】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两种酸碱指示剂他们是无色酚酞和紫色石蕊试液,我们知道无色酚酞试液遇酸不变色,紫色石蕊试液遇酸变红。那么无色酚酞和紫色石蕊试液遇碱会有什么现象产生呢?好!接下来请同学们四人一组做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同学们在使用氢氧化钠溶液时一定要小心!)首先请每组同学取两支干净的'试管,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几滴氢氧化钠溶液,给其中一只试管中加入一滴无色酚酞试液,给另一只试管中加入一滴紫色石蕊试液,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然后请每

组同学派一个代表回答一下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同学们,学习完氢氧化钠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后,我们是否可以解释前面老师为大家做的趣味实验,老师是如何设计这个趣味实验的?

【学生】 老师事先给白纸上用氢氧化钠溶液或者无色酚酞写上氢氧化钠的字迹,然后向上面喷洒另外一种溶液,若白纸上用氢氧化钠溶液写上氢氧化钠的字迹,则喷洒无色酚酞,否则相反。

【教师】 这位同学的猜测是非常正确的!这个同学说的两种方法都是正确的。老师就是事先给白纸上用氢氧化钠溶液写上氢氧化钠的字迹,晾干后。刚才让学生在上面喷洒无色酚酞溶液。

【板书】 无色酚酞试液 变红

氢氧化钠

紫色石蕊试液 变蓝

2、 氢氧化钠与非金属氧化物CO2的反应

【教师】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习过当向澄清石灰水也就是Ca(OH)2溶液中通入CO2气体时则澄清石灰水会变浑浊,其化学反应方程式为:Ca(OH)2+ CO2=CaCO3↓+H2O请同学们猜想一下当向氢氧化钠溶液中通入CO2气体时,氢氧化钠溶液是否也会变浑浊?好!接下来老师为同学们做个演示实验。请同学看看老师手中的这个矿泉水瓶,这是老师已收集好的一瓶CO2气体,请同学们矿泉水瓶的形状,看看反应前后矿泉水瓶的形状是否发生变化?当反应结束后向反应溶液中滴加几滴HCl溶液,观察实验现象。试验后让学生根据Ca(OH)2溶液与CO2气体化学反应方程式写出NaOH与CO2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板书】 NaOH +CO2=Na2CO3+H2O

【现象】 当向装有CO2气体的矿泉水瓶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时,发现矿泉水瓶变扁了!且反应后溶液澄清!当反应结束后向反应溶液中滴加HCl溶液,有气泡产生。

【板书】 3、氢氧化钠与酸的反应(中和反应)

【教师】 下面请同学们四人一组做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同学们在使用氢氧化钠溶液时一定要小心!)请每组同学取一支干净的试管,向试管中加入几滴氢氧化钠溶液,试管中加入一滴无色酚酞试液,然后滴加稀盐酸直到溶液颜色褪去为止!最后请同学们用PH试纸测反应后溶液的PH值!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然后请每组同学派一个代表回答一下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最后向学生说明酸和碱发生的是中和反

应,给学生说明中和反应的定义:酸和碱反应生成盐和水称作中和反应。请同学们根据老师刚才所说的酸碱中和反应的定义写出NaOH与HCl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板书】 NaOH+HCl=NaCl+H2O

【现象】 所测溶液的PH值接近于7。

【板书】 4、氢氧化钠与某些盐的反应。

好!接下来请同学们四人一组做实验。(在这个实验中同学们在使用氢氧化钠溶液时一定要小心!)首先请每组同学取两支干净的试管,向两支试管中分别加入几滴氢氧化钠溶液,给其中一只试管中滴加CuCl2溶液,给另一只试管中加入FeCl3溶液。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然后请每组同学派一个代表回答一下所观察到的实验现象!实验后引领学生一起写出NaOH溶液与CuCl2溶液和FeCl3溶液的化学反应方程式。

【板书】 NaOH + CuCl2 =Cu(OH)2↓(蓝)+NaCl

NaOH+ FeCl3= Fe(OH)3↓(红褐)+ NaCl

给学生解释为什么会产生上述现象。强调学生记住这两个化学反应方程式!这在今后的学习中是至关重要的。

【教师】让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一起来总结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板书】三、氢氧化钠的用途

阅读资料: (1)精炼石油。石油产品经硫酸洗涤后,还含有一些酸性物质必须用氢氧化钠溶液洗涤,再经水洗,才能得到精制产品。

(2)造纸。造纸的原料是木材或草类植物,这些植物里除含纤维素外,还含有相当多的非纤维素(木质素、树胶等)。加入稀的氢氧化钠溶液可将非纤维素成分溶解而分离,从而制得以纤维素为主要成分的纸浆。

(3)纺织。人造纤维如人造棉、人造毛、人造丝等,大都是粘胶纤维,它们是用纤维素(如纸浆)、氢氧化钠、二硫化碳(CS2)为原料,制成粘胶液、经喷丝、凝结而制得。

(4)印染。棉织品用烧碱溶液处理后,能除去覆盖在棉织品上的腊质、油脂、淀粉等物质,同时能增加织物的丝光色泽,使染色更均匀。

(5)用石灰改良土壤。在土壤里,由于有机物在分解过程中会生成有机酸,矿物的风化也可能产生酸性物质。另外,使用无机肥料如硫酸铵、氯化铵等,也会使土壤呈酸性。施用

适量石灰能中和土壤里的酸性物质,使土壤适合作物生长,并促进微生物的繁殖。土壤中Ca2+增加后,能促使土壤胶体凝结,有利于形成团粒,同时又可供给植物生长所需的钙素。

(6)制造肥皂。肥皂的主要成分是高级脂肪酸的钠盐,通常用油脂和氢氧化钠为原料经过皂化反应而制成。

【板书】作业:P.58 1题〈2〉 2题 P.64 1题〈1〉〈2〉

让学生查阅有关氢氧化钠用途的资料,下节课一起探讨。

练习:

1.氢氧化钠是_ 色_ 体,_ 溶于水,溶解时放出 _。

2.固体氢氧化钠在空气中易_ 水分,而_ ,所以它可以做为某些气体的_ 。

3.氢氧化钠有强烈的_ 性,所以它又叫 _、_ 、_ 。

4.下列气体中,可以用氢氧化钠干燥的是()

(A)H2(B)SO2(C)CO2(D)HCl

5.用天平称量固体氢氧化钠时,应把氢氧化钠放在()

(A)天平的托盘上 (B)滤纸上(C)小烧杯内 (D)试管中

6.下列物质暴露在空气中,质量增加且变质的是

(A)浓硫酸 (B)火碱 (C)水 (D)浓盐酸

7.按下列要求各写一个化学方程式

(1)NaOH →Cu(OH)2

(2)NaOH→NaCO3

(3)NaOH→NaCl

8.盛有盐酸、水、氢氧化钠的三瓶无色液体,请选用一种试剂将它们区别开 。

常见的碱的教案 篇6

一、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内容,与教材前后紧密联系,初中化学将碱这部分内容安排在常见的酸之后,常见的盐之前。对前面学习酸的知识可以进行巩固,对后面学习盐的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有关碱的这部分内容是中考命题的热点。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让学生一定要正确对待!学习好这部分内容,为中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 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目标

1、 掌握氢氧化钠的物理及化学性质,了解氢氧化钠的用途。

2、 通过实验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 过程与方法目标

1、 通过实验探讨法,加深学生对氢氧化钠的物理及化学性质的理解。

2、 通过学生共同合作来操作实验,使学生能主动的进行交流和清楚的表达自己的观点,逐步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

〈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 通过有趣的化学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2、 发展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敢于实践的科学精神。

3、 使学生学习从个别到一般认识事物的规律,增强学生比较、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教学难点:氢氧化钠与酸、盐及非金属氧化物的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书写。

四、 教法

1、 引导回忆法:我将通过回忆旧知识来引出新的知识,进而使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牢固掌握。

2、 演示法:我将通过演示法让学生学习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及一些化学性质。

3、 实验法:我将指导学生分组动手做实验来学习一些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

五、 学法

1、 使学生通过观察的方法来记忆掌握。

2、 使学生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动手、动脑及动口能力。使学生学习过程和认知过程为统一整体。

六、 教学过程

1、 新课导入:我将通过联系旧知识和演示实验的方法导入新课。首先让学生回忆碱的定义,一些常见的`碱。然后给学生简单的讲解碱的电离方程式,最后用一个趣味小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新课的兴趣。用时5min.

2、 讲解氢氧化钠的性质:首先我通过一个演示实验为学生讲解氢氧化钠的物理性质,通过两幅图片给学生说明氢氧化钠具有强烈的腐蚀性,给学生强调在使用氢氧化钠时要小心,最后运用一个小口诀让学生记住前面所学习的氢氧化钠的知识。用时8min.接下来我从四个方面给学生讲解了氢氧化钠的化学性质。我通过一个演示实验讲解氢氧化钠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让学生学习氢氧化钠与酸、盐及酸碱指示剂的反应。用时15min.

3、 讲解氢氧化钠的用途:我通过阅读资料为学生讲解氢氧化钠的用途。用时3min.

4、 结课:我事先用小黑板写几道与今天所学习的知识有关的练习,为学生讲解进行我的结课。用时5min.

5、 布置作业:P.58 1题〈2〉 2题 P.64 1题〈1〉〈2〉。用时1min.

七、 教学媒体

黑板、小黑板、挂图、实验中用到的实验仪器及试剂,书本中的图片。

八、

九、 板书设计 教学评价

1、 本节课运用实验的方法使教学更加有趣,能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2、 本节课采用探究活动为主的启发式教学,注重基础,适当增加加教学内容,又不增加学生太多的负担,使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有机结合。

3、 本节课体现了新课程理念下的学习方式,教为主导和学为主体相统一。

板书设计

总体评价:

本节课讲的比较成功,教态大方,自然!为今后能够成为一名好老师奠定基础,导入很好后面又给学生解释了导入时的实验现象这一点做的很好。内容安排恰当,时间把握的也很好,能与学生积极互动!所设计的习题很好讲解的也很清楚!就是内容上有些地方设计的不是很好,做实验不是很规范,有些内容衔接的不是很好。

课后反思:

通过此次讲课,给我最大的收获就是我对今后即将成为一名化学老师的信念更加坚定,从中我真正的感到作为一名化学教师是非常好的。虽然在这次讲课中自己讲的不是很成功,也谈不上精彩,但是给我的收获却是如此之大!从这次讲课过程中我注意到了在讲课过程中应该注意一些细节问题,比如在讲课过程中不能慌,要给学生讲明白所讲的内容,给学生说明白本结课的重难点内容,在讲课过程中最重要的是要教会学生的学习方法,而不是只教会只是就可以啦!这都是我应该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我相信只要我肯努力,在以后的讲课过程中多注意一些细节问题,多看一些优秀老师的讲课视屏,多向老师及同学请教,认真倾听他们的意见,我相信我肯定会成为一名优秀的的化学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