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匠精神演讲稿
爱习作提供的工匠精神演讲稿(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工匠精神演讲稿 篇1
昨日上午,泉州市委常委、晋江市委书记李建辉率队走访察看泉州轻工学院、泉州理工学院,调研晋江市职业教育发展及对接产业情况,并协调解决相关问题。
在泉州轻工学院大学生创业——基因裂变计划孵化基地,电子商务专业大一学生张秋玲、物流管理专业大二学生李毯均于不久前成立了新公司,分别为学校师生提供康复理疗、送货上门服务。在泉州理工学院,摆放在主楼一楼大厅的数项重大科研成果,展示了该校近年来的人才培养及科研创新等成就。
李建辉指出,晋江的职业教育伴随着晋江经济社会的发展,已经走过30多年的历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可喜的成绩,闯出了一条具有晋江特色的路子。如今,面对转型升级的新形势,加快职业教育发展、提升职业教育水平、推动校企紧密对接融合,既是大势所趋,也是形势所逼。只有扎实做好职业教育,产业转型升级才有支撑。
当前,晋江不少企业对实用型技能人才的需求较大,如何把职业教育提升到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水平是亟需解决的.一个问题。李建辉强调,要提高认识,高度重视,统一思想,凝聚共识,主动谋划对接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弘扬工匠精神,强化专业积累,推动职业教育跨越发展。
李建辉要求,要创新机制,政府要充分发挥桥梁作用,出台相应政策,要有标准、有机制,有平台、有联盟,汇聚各方力量,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与高职院校对人才的培养精准对接起来,使学校的师资引进、专业拓展、教学改革能更好地瞄准本土产业的特点和企业的需求;要提升水平,办国际化、专业化、标准化、本土化的职业教育,既要扎根本土,又要有国际视野,培养复合型、可持续发展的人才;要主动对接,进一步发挥行业协会的作用,加强校企间的深度对接,推动资源共享、基地共建;要加强宣传引导,营造氛围,强化责任,把职业教育放在与基础教育同等重要的位置,大力支持,全力办好晋江自己的大学,为晋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
据介绍,泉州轻工学院现有在校生4200人、教职工200余人,开设有7个教学系部20个专业,涉及鞋服、模具、机电、数控、机器人、物流、电商、动漫、建筑等与晋江产业发展密切相关的专科领域。泉州理工学院现有在校生5300人、教职工400余人,开设4个院系35个专业,以汽车、机械、建筑、能源、数字媒体等工科专业为主,电商、物流、旅游等商科专业为辅,目前正全力筹备升本工作。
工匠精神演讲稿 篇2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事:
大家好!我是信息监控中心的温馨,非常荣幸能够站在这里为大家演讲!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不忘初心,继续前行,努力在岗位上践行工匠精神”!
在演讲开始之际,我想说的是,非常感谢公司为我们年轻人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回眸过去,我a见证了谷竹、十房、郧十、宜保四条高速的相继开通、稳步运营,成为鄂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生命线、社会进步的大动脉,实现了康庄大道贯东西,通衢大道通南北的景象,翘首以盼的鄂西北人民可随心所欲走出大山来!作为鄂西北这个大家庭中的一员,我骄傲!
有这样一种人,他们精雕细刻、精益求精,追求卓越、不断超越,破除成见、不断创新,稳得住心神、耐得住寂寞,真抓实干、兢兢业业,用实实在在的行动和踏踏实实的努力在岗位上默默奉献着,他们就是工匠;有这样一种精神,它以理想为基,久久为功而不改初衷,精益求精而臻于至善,面对长久等待和超长吃苦而毫无怨言,敢于在突破和完善中超越,勇于在颠覆成见中寻求新发展,努力实现“芳林新叶催陈叶”,这就是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一种品质、一种追求,更是一种“神韵”、一种“技艺”、一种“磨炼”。它是精益求精、持之以恒、爱岗敬业、守正创新的代名词,是我们新时期贯彻落实“五大理念”的内在要求,是树立崇尚劳动新风尚的重要内容。践行工匠精神,已经成为高速事业发展的精神支柱和智力源泉,我们必须牢牢把握、认真理解、深刻认识、努力践行。
鄂西北高路人,这群能使天堑变通途的开拓者,勇闯敢干的先行者,祖国经济动脉的守护者,这群肩负着“大交通”“大发展”神圣使命的工匠,他们是工匠精神的缔造者,又是工匠精神的践行者!他们是承高速路担当的人、是展鄂西北能量的人。前行的鄂西北高速公路为何如此动人?那是因为有日夜坚守岗位的收费员、有甘于奉献的你我他——点缀着蜿蜒长龙的美丽。在这刚刚过去的某上半年,成绩斐然,成效显著。我们敢于说,鄂西北公司已步入正轨!我们敢于说,我们成长了、收获了!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鄂西北公司的正确领导,得益于广大干部的团结协作,更得益于这群工匠的拼力拼智!
601公里,这个数字让我们相守在一起,无数个日日夜夜开拓坚守,让我们天南地北的人们成为高路人相聚在鄂西北这片土地上,樱桃的甘甜、霸王醉的醇香、老黄酒的地道、汉江水的柔情、房陵诗经的韵味、野人谷的神秘、秦巴山脉的神灵,更有峻美灵秀的大洪山、垂涎欲滴的宜城大虾、心驰神往的炎帝故里、别样的`保康原生态,这就是我们骨肉相连的鄂西北高速公路,一路美景饱足眼福。收费人员作为鄂西北公司公路的“守门人”,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守护在岗位上,将工匠精神作为工作的准则、努力的方向和奋斗的目标,围绕践行工匠精神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对照工匠标准努力,按照工匠模范前进,把岗位职责抓在手上、挺在肩上,为鄂西北公司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面对繁琐的收费业务,他们没有任何怨言,学习收费理论只是,操作收费系统,处置特殊情况,做好信息上报,从最基础、最根本的开始学,在实际操作中提高个人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他们对人谦虚谨慎,对事认真负责,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智往一处谋,将工匠精神贯穿工作始终,把鄂西北人集体积极向上、拼搏进取的良好精神面貌和个人热情服务、娴熟业务技能、扎实基础知识展示给大家,努力展示好新风貌,树立好新形象,赢得了社会普遍赞誉和司乘的一致认可。
“技可进乎道,艺可通乎神”,工匠精神是不忘初心、继续前行的启明灯和指南针。相信在未来的发展中,鄂西北公司这群工匠将继续守住初心不忘承诺,守好岗位不忘职责,用“一针捅破天”的决心和“愿坐冷板凳”的毅力,把岗位职责落到实处,为鄂西北公司转型发展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
工匠精神演讲稿 篇3
经历30多年粗放、高速的发展,当前中国经济发展已进入新常态,经济发展的内在支撑条件和外部需求都已发生深刻变化,正需要推动中国制造从低端迈向中高端。五一劳动节前夕,笔者去一些民营企业调研,发现不少企业主抱怨生意难做,部分行业产能相对过剩。但笔者认为,这恰恰是中国品牌重塑的过程。现在中国许多产业的产量规模居于世界前列,但是大而不强,产品档次整体不高,靠山寨和低价竞争的企业并非少数,自主创新能力偏弱的问题突出。正是这样的背景呼唤工匠精神的回归。
“工匠精神”一词事实上并不是舶来品,而是一个具有浓郁中国传统文化色彩的词汇。早在战国时代,中国人已经将“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的卓越能工巧匠视作具有“济世”之能的“圣人”。从本义上来讲,工匠精神就是专业精神的代表,不仅体现在对产品的精雕细琢,更体现的是追求品质,打造精品。
曾几何时,中国工匠成为标识世界的名片。但是随着工业化时代的流水化生产和大规模生产代替传统生产方式,产品生产被分解为无数的环节,生产者无需完整和独立生产一个产品,曾经耳熟能详的木匠、铜匠、铁匠、石匠、篾匠等老工匠角色逐渐淡出日常生活。但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手工业者的工匠精神不应丢弃。
第一,消费需求升级呼唤工匠精神。近年来,中国游客海外抢购电饭煲、马桶盖、化妆品等情况屡见报端,排队购买“苹果”新产品的现象也不再稀奇。这种消费需求严重外流的现象,反映的是对“中国制造”短板的`不满。而这种国内国外市场出现的“冰火”两重天现象,说明我国“需求侧”依然旺盛,只是消费者品味发生变化导致需求升级。
现在,不少消费者对国产品牌的总体感受与体验是人性化设计不够,缺乏潮流引领;精细化不够,耐用性不强。究其原因,除了设计理念的问题外,工匠精神的缺失不可忽视。细节决定品质,中国企业必须善于从细节发现需求,有工匠的耐心,臻于至善地追求品质,以赢得消费者的青睐。
第二,“双创”时代呼唤工匠精神。随着国家一系列支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的出台,近年来创新、创业的众创平台在蓬勃发展。然而,其中也存在一些不好的苗头,急功近利、投机取巧和暴富心理正在成为影响深度成长的隐患;对实体产业认识不足,过多拥堵在虚拟经济中,只玩概念不做产品,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一个充满活力的中国经济需要创新驱动作为动力引擎,更需要脚踏实地、“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工匠精神打造实体产品。在双创的大背景下,创业需要工匠般的耐心和韧性,创新需要工匠般的用心和踏实专注的“匠气”。今天世界经济进入中国时代,做强国货是中国时代的重要课题。找回“工匠精神”,是打造世界级中国产品的“金钥匙”,只有大国工匠才能支撑起大国产品。
工匠精神演讲稿 篇4
当你对企业抱怨的时候,就是你即将离开企业的时候。
企业的三个基本原则:推崇、原则、部门交叉不影响。
既然选择了,你就是最好的!
人敬人高,人踩人薄!人踩人踩成石,人敬人敬成神!
送人玫瑰,手有余香!
心中有佛,眼中的人都是佛;眼中是狗屎,心中也是狗屎。
用有限的时间,创造最有用生活。
人生一生的成败取决于你在和谁一起学习和学习什么。更取决于你身边是一群什么样的人!交友不慎,就会遭此横祸!
耳不听。心不烦!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当我们不能创造环境的时候,我们要学会选择环境! 用一种积极的向上的精神,再具备一种素质的`员工,一个企业害怕什么呢! 自身正,无令则从;自身不正,虽令仍不从。
生命是你存在的唯一资本,发展才是你生存的未来!
一个好习惯的养成,一个好行为的养成,只有三句话:说给对方听,做给对方看,让对方在你面前做一遍,一遍一遍又一遍,直到养成好习惯!
工匠精神演讲稿 篇5
夏天来临之前,是西安铁路局安康工务段巴山线路工区最忙之时。4月8日上午,工长王庭虎像每天那样,集合点名,安全宣誓,然后背上十几公斤的巡道工具,带着工友上道干活。
先是趴下,脸几乎贴到钢轨上,目测水平度;在关键处,用轨尺量水平、轨距;往前行进时,用长柄检查锤敲击钢轨和固定钢轨的每一个扣件……
繁忙的襄渝铁路,每7分钟就有一趟列车。旅客不会注意到,这些汗流浃背的养路工,有人身怀绝技;更难想到的是,旅途的安全和舒适,有赖于他们的技能和汗水。
耳目神技,让40余万零件万无一失
有这样一幅照片:铁路工人身体几乎趴在道床,耳朵贴近乌亮的钢轨,目视前方,凝神静气。人们都以为,那是用耳朵在“听”铁路,其实不对。“那是看,是眼睛目测钢轨的平滑度,因为身子趴得很低,耳朵快贴到钢轨上了,别人误以为是用耳朵在听。”王庭虎笑着说。
不过王庭虎确实可以用耳朵听出钢轨的毫发裂纹。他给记者现场演示:找到钢轨接头处——容易出问题的地方,蹲下,检查锤敲下去,“梆……”同时松开手柄,感觉锤的弹跳和钢轨的回声。看到记者一脸茫然,王庭虎解释说:“这就是好钢轨,回音响亮、持续,弹跳长而均匀;如果表面有裂纹,或者内部有伤,声音发木,弹跳短而不匀。”他告诉记者,用检查锤敲扣件,都是一样的道理。
去年3月8日,王庭虎就是靠这把小锤,在巡道中“听”出了一处道岔尖轨的细如发丝的裂纹。“道岔尖轨,位置很关键,如果断裂,列车过来会出大事故。”巴山工务车间书记魏尚宪说。
王庭虎的眼睛也特别厉害,趴下身子目测钢轨的水平度、弯道的平滑度,一眼看出去几十米、上百米,毫厘之差都逃不过那双炯炯有神的眼睛,目测的结果再用轨尺测量确认,几乎没有走过眼。轨距,钢轨内侧的距离,全路以1435mm为基准,大6mm、小2mm,都是合格的;但王庭虎的标准是“1435mm±1”。“就是只允许有1毫米的正负误差,这比国家标准严格多少倍的标准,是在基础特别差的山区铁路上实现的。”巴山工务车间主任莫志明说。
依靠耳目神技,王庭虎常年徒步往返在他管辖的12公里铁道线上,一个来回,“脚数、耳听、目测”44160根枕木上的钢轨、441600颗道钉和扣件,万无一失。
28年来,巡查行走线路等于绕地球3圈多
王庭虎的养路神技不是等闲得来。
襄渝铁路巴山段是该路的最高峰,这里有着全线最高的桥梁、最长的隧道、最小的区间半径、最大的坡度等“六最”,被称为铁路的“地质博物馆”。
王庭虎1988年来到巴山铁路,赶上了铁路发展最快、跨度最大的时期:钢轨型号从43轨到50轨、60轨,越来越高级;单轨长度从12。5米到25米、跨区间全无缝轨,越来越长;轨枕从木枕到69型、二型、三型灰枕,越来越大;列车时速从50公里到60公里、140公里,越来越快……每次提升,都对养护的要求越来越精准。
“巴山铁路做到了38年零事故的全路最高纪录,凭什么?招术就是巴山精神,它培养了12个省部劳模、百名各级先进,全国劳模王庭虎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像道钉一样扎根巴山28年,做了16年的工长。”西铁局安康工务段书记谭宗林告诉记者。
大巴山2号隧道,是巴山铁路的.“最短板”,渗水、翻浆不断,病害闻名于全国,只好限定时速15公里。可是王庭虎接过师父的接力棒,长期调养,现在已将这个卡脖子隧道的列车通过时速提高到90公里。“被判死刑的隧道”变成了优质隧道。
有人算过,王庭虎巡查线路,每巡查一遍弯腰1.1万次、记录1.1万个数据、检查几十万个道钉和扣件,28年来,这些重复动作都是天文数字。其中,仅行走的线路超过13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3圈多。通过这些单调重复的劳动,他和工友们消除安全隐患2819起。
一杯水测出晃车仪测不出的隐患
王庭虎每次回家探亲都选择火车,上车后倒满满一杯水放在面前。别人纳闷:这人真怪,一口不喝,却一直盯着杯子。其实,这是王庭虎的特殊工作法。“空吊是特别隐蔽的病态,就是钢轨下面藏着暗洞,平常的检查发现不了,但列车驶过时钢轨会下沉。”
去年春运前,王庭虎就是用这种方法,发现列车经过一个隧道时,杯中的水有旅客不易察觉的一晃,他记下了位置“K438+300”处。回来后仔细查找,发现列车通过时钢轨确有一沉。经过整治,“晃车仪测不出来”的隐患被排除。
王庭虎参观啤酒厂,看到原材料进去、易拉罐出来,他受到启发:把12公里线路划分为200米的单元,按照轻重缓急,每次集中力量,一次性、全方位养护,把每个单元都做成精品。
20xx年,“工厂化单元修”新理念开始在巴山铁路推开,至今已做完40个单元8公里线路。“重复劳动减少,效率显著提高。以前道岔每周要用一到两个天窗点来修,现在延长到一个月以上。”目前,该理念已走向全路。
道岔养护四步法,异体复查,大兵团移动式作业,不信眼睛信仪器,不靠估计靠科技……王庭虎总结的新理念、新方法还有不少。
眼下,王庭虎正在琢磨“集成式工具包”的事:“我想做个箱子,每样工具有专用地方,这样上工背起箱子就走,收工时缺什么也一眼能看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