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说说父亲和母亲对巴迪的诗为什么有不同看法。
2、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父母两种不同的评价包含的都是爱。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巴笛的成长过程中为什么需要两种爱的声音。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出课题。
1、谈话导入:大多数人从呱呱坠地那一刻开始,就沐浴着父爱与母爱的恩泽。有了父母之爱,我们才能更加勇敢与自信,也才能健康成长。哪个同学愿意上来写一写这个“爱”字?
2、“爱”字并不难写,但大家能理解爱的内在含义吗?今天,咱们就一起学习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看看作者是怎样理解父母给他的爱的。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回顾全文
1、请大家回忆一下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课文写了作者小时候写了一首诗,母亲对此表示赞扬,父亲则对此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作者在这两种不同的评价中成长,最后成为一名大作家。)
2、现在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然后告诉老师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母亲:精彩极了;父亲:糟糕透了
三、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一)引导品读“童年的故事”
面对父母截然不同的评价,做为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能否理解呢?他有什么表现?请同学们根据提示再读课文1至14自然段。
(1)出示阅读提示,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阅读提示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第1—14自然段,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或段落画出来并读给同学听,想想从巴迪父母的话中你体会到什么。
a)学生自由朗读、批划、交流,教师巡视参与学生活动。
b)引导学生朗读感悟。
c)要求学生读一读从课文中找出的相关语句
(2)反馈交流
a)“母亲一念完那首诗……再次拥抱了我。”
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你能给同学们读一读吗?
(体会到了巴迪有一个很爱他的母亲)
学生齐读:注意母亲这时的'表情,“眼睛发亮,兴奋地嚷着”
b)“整个下午。..父亲的位置上”齐读这段话,作者的表现说明作者当时是什么样的心情?
说明了作者受到母亲的表扬后心里很激动、很自豪。
那么可想而知,他此时除了想把这首认真抄写好的诗给父亲看,等他回来夸奖,心里肯定还想马上再写几首漂亮的诗,也就是说,因为妈妈的夸奖,他热爱上了写作。现在请同学们想一想,如果巴迪的父亲回家看了巴迪的诗后和母亲的反应是一样的,也是对他的诗表示赞扬,想一想这样会对作者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估计:得意洋洋、骄傲自满,他就不施进取,俗话说: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但是,作者父亲看到诗后的反应又是怎么样的呢?
c)“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放回原处。
你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什么?
这句话说明巴迪当时写的诗怎么样?
文章当中还有一处说了巴迪长大了些后自己也承认了小时候写的诗很糟糕,找一找是哪句话?
(二)自主品读“后来的认识”
1、默读作者“后来的认识”的部分,提出自己不懂的或感兴趣的问题和大家讨论。
2、质疑、讨论。学生可能提出不少问题。一般性问题,可让学生互相解答。教师应引导学生提出并讨论这两个问题
①成年后,作者为什么越来越体会到儿时是“多么幸运”?
(作者体会儿时的幸运是因为,一是“我”有个常常鼓励我的慈祥的母亲,她常常肯定“我”,给“我”力量。母亲的爱是“我”创作的灵感和源泉;二是“我”还有一个严厉的父亲,他的警告和教育,使我不走向歧途,“我”写了很多作品,出版、发行了一部部作品的力量来之于父母两方面,所以我是多么的幸运。)
在交流时应注意引导学生抓住“越来越”一词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到巴迪对爸爸妈妈的评价由不理解到理解的过程。
②作者为什么说“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这一句话写出了“我”对母亲,“精彩极了”的赞扬声,和父亲“糟糕透了”的批评声,都有一个正确的认识,那就是父母共同的出发点,一个“爱”字。正因为“我”明白了父母的爱心,所以在成长的过程中能够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被哪一股风刮倒,意思是说,不会产生自傲和自悲。平常有父母时常的提醒,在爱的鼓舞下,不断前进。)
3、把自己喜欢的语句再读几遍,体会体会作者内心的感受。
四、回读课文,总结收获
总结写法(当学生总结出文章抓住了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来进行描写来衬托人物心理活动时,教师让学生到文章里去找找并画出这样的句子,
再次读读,细细地体会作者细腻的表达手法。
五、拓展延伸,学习写法
借鉴这篇文章的表达方法,把爸爸、妈妈对自己的爱写下来。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使学生懂得父母不同的评价方式都浸透了对孩子的爱。
2、学习抓住人物的神态、语言、动作进行描写来衬托人物心理活动的写作方法。
3、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感受最深的段落。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父母两种不同的评价包含的都是爱。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巴迪的成长过程中为什么需要两种爱的声音。
教学关键:
通过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描写的语句,体会作者怎样逐渐理解了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包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出课题。
1、谈话导入:大多数人从呱呱坠地那一刻开始,就沐浴着父爱与母爱的恩泽。有了父母之爱,我们才能更加勇敢与自信,也才能健康成长。
2、揭题:“爱”字并不难写,但大家能理解爱的内在含义吗?今天,咱们就一起继续学习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看看作者是怎样理解父母给他的爱的。请同学们注意看老师板书。(板书:13、“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二、继续学习课文:
1、上节课咱们已经了解了课文内容,现在请大家说一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谁来说一说。
(课文写了作者小时候写了一首诗,母亲对此表示赞扬,父亲则对此提出了严厉的批评,作者在这两种不同的评价中成长,最后成为一名大作家。)
过渡:面对父母截然不同的评价,做为一个七八岁的孩子能否理解呢?他有什么表现?请同学们根据屏幕上的提示再读课文1至14自然段。
(1)出示阅读提示,要求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2)学生回答
语段一:“母亲一念完那首诗??赞扬声雨点般落到我身上。”
引导:你从中体会到什么?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你能给同学们读一读吗?(师:体会到了巴迪有一个很爱他的母亲)
学生齐读:注意母亲这时的表情,“眼睛发亮,兴奋地嚷着”
导读:作者听了母亲的评价后他又有什么反应呢?
语段二:我既腼腆又得意洋洋,点头告诉她诗确实是我写的。
师:母亲的赞扬如雨点般落在我身上,使得他既腼腆又得意洋洋,既自豪又信心满怀,怀着这样的心情,巴迪在等待父亲回来。
语段三: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 师:你发现这句话的标点有什么特别之处吗?从中你读懂了什么?(说明巴蒂非常焦急地等待父亲回来。
小结:巴蒂既焦急又甜蜜地等待着,想象着父亲会比母亲更加赞赏他,可是,父亲回来了,他看到诗后的反应又是怎么样的呢?课件出示。
语段四:“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引导:(1)你会怎么来读这句话?(2)扔是一个怎样的动作?(3)我们看完一样东西的一般动作是什么?为什么这里要用扔?(这首诗确实不怎么样,很糟糕。)
小结:是啊,一个动作传递一种态度,一种感情,小巴迪听到听到父亲的评价后是什么反应?出示课件。
语段五:我的眼睛湿润了,头也沉重得抬不起来。我再也受不了了。我冲出饭厅,跑进自己的.房间,扑到床上痛哭起来。
可是,文章当中还有一处说了巴迪长大了些后自己也承认了小时候写的诗很糟糕,找一找是哪句话?
语段六:“几年后?糟糕的诗。”
学生齐读:说明父亲当时的意见是()?(对的)其实父亲和母亲一样的(疼爱)自己的子女,只不过作者的父亲比较(公正)。
父亲这句“糟糕透了”听起来好象对一个七八岁的巴迪来说很苛刻,但实际上这里包涵着父亲对儿子的爱,一种深沉的爱。但当时的巴迪那么小,他能够体会父亲的心吗?(不能)母亲对他的表扬使他得意洋洋,父亲的批评就好像对他当头泼了一盆冷水,请大家猜猜看,巴迪是不是因为父亲的批评从此就不再写作了?
请同学们仔细的阅读课文第16自然段,自由朗读
语段七:“我越来越体会到我当初是多么幸运”
为什么?为什么作者会觉得自己是多么幸运?
语段八:学生回答:“我有个慈祥的母亲?糟糕透了”
请同学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遍:“我有个慈祥的母亲?糟糕透了”
因为作者慈祥的母亲和严厉的父亲把作者成长道路上需要的两种动力都包含了,母亲慈祥的爱,激励他满怀信心地前进,父亲严厉的爱使他不被一时的成功冲昏头脑,所以作者说自己“多么幸运”啊。
好,现在同学们回答老师刚才提出的问题:巴迪是不是因为父亲的批评从此就停止了写作?
学生回答:不是,请从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来回答这个问题
语段九:“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的每一个人?总结、提高”
其他同学的感受又如何呢?请同学们一起把这句话读一遍
这句话说明了作者虚心接受了父亲的批评,并把它当作自己前进的动力。(母亲的鼓励使巴迪今后写作会有自信心,而父亲对他的严格要求是为了让他知道自己还不是很好,不能骄傲自满,要注意总结提高,才不会被胜利冲昏了头脑。)
过渡:若干年后,巴迪体会到父母对他的评价,对他的爱。接下来看着课文第17自然段,随音乐齐声朗读。
恩,读的非常的精彩。
下面请同学们体会一下这句话:“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下面哪位同学来把你的感受说给大家听听,最好能联系一下实际。
“精彩极了”代表着妈妈的赞许、鼓励,是一种慈祥的爱、鼓励式的爱,“糟糕透了”代表着父亲的批评、提醒,是一种严厉的爱、严格的爱,表现形式虽然不同,二者都是希望我努力奋斗,争取好成绩,二者的共同出发点都是爱。导读:你体会得真好,来,再读一次给同学们听听。
从你的朗读声中,老师听出了你对父母的感激之情。其他同学又是怎么理解的?来,大家一起来读读,把你们的感受读出来。
3、小结:这节课大家不仅读懂了课文内容,还读懂了父母对你们的爱,真难得!的确,父亲的严厉也好,母亲的宽容也好,这都是出自对儿女的——爱。(板书:爱)在父母的关爱下,我们健康成长。
四、总结
课文中的巴迪从父母的评价中感受到了爱,他是幸运的。老师相信你们也是幸运的,有了父爱与母爱,你们一定会更加勇敢、自信、健康成长的。最后老师想送给大家一句话: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只要谨慎地把握住生活的小船,使它不因“精彩极了”而搁浅,也不因“糟糕透了”而颠覆。
五、课外作业:
1、背诵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
2、你如何看待巴迪的父母对他的爱?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的想法,在写下来。
教学反思:本文的文字浅显生动,人物形象鲜明,凝聚着作者深厚的感情,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情感体验十分接近,学生易于理解。教学中,应抓住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包含的爱,感受爱的不同表达方式,让学生通过朗读感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 篇3
【教学要求】
1、结合课文理解“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含义,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感悟父母对孩子的爱。
【教学过程】
一、激趣引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大家想一下,我们平常在什么时候说“精彩极了”在什么时候说“糟糕透了”?课文中的“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分别是谁说的?哪些自然段具体写了有关“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小故事?
二、精读“童年故事”(1~14自然段)部分
1、就自己喜欢的角色读课文1~14自然段,要求:读正确,不添字,不漏字,富有感情。
2、领悟:
⑴“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分别是谁说的?他们所评价的对象一样吗?
⑵他们做出这些评价的理由是什么?
⑶刚才大家就自己喜欢的角色读了1至14自然段,那么现在,谁能告诉老师“我读懂了……”
(当“我”作了第一首诗后,父母分别做了什么评价,面对这些评价“我”的反应有什么不同?)
3、为什么“我”的父母会有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呢?
“精彩极了”是母亲的评价,这句评价是感情化了的。因为母亲对待子女比较重感情,所以为了鼓励子女,常会说些感情强烈却与事实并不十分相符的话。母亲看到七八岁的“我”能写出诗,就会为写诗这件事动情,并不多想诗本身的质量如何,而会借着诗为话题,赞赏“我”写诗的行为。“糟糕透了”是父亲的评价。父亲注意的不是我写诗的行为而是诗本身的质量。父亲特别重视理性,所以他对“我”的评价过分强调事实而忽略了感情,没有考虑到“我”的承受力。不过,在这里,这位父亲说的“糟糕透了”是针对母亲的'“精彩极了”而言的,他认为母亲的鼓励有点过分了,以致使孩子“洋洋得意”,此时,给孩子一些警告,可能更有助于他的健康成长。
4、请大家再一次朗读1~14自然段,注意:这次读要进入角色。那么,我们怎样读才能进入角色呢?
母亲的话要读得激动,富有激;父亲的话要读得严肃、冷静;“我”的话要读得天真烂漫,受到不同的评价时所表现的得意及沮丧的感觉。
(过渡:妈妈对“我”作的第一首诗的评价是“精彩极了”,爸爸的评价是“糟糕透了”,这两种评价对于“我”起到什么作用?)
四、精读后来的认识部分(15~17自然段)
1、自由读15~17自然段,划出自己印象最深的句子或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和大家讨论。
⑴作者为什么说“‘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⑵成年后,作者越来越体会到儿时是“多么幸运”,这是为什么?
2、默读最后一个自然段,讨论:
⑴“两种声音”指的是_____。
⑵“一直交织在我的耳际”的意思是__________。
⑶“精彩极了”代表_____;“糟糕透了”代表_____。正因为有_____,所以作者才会努力地向前驶去,成为_____。
五、再读课文,谈感受
1、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巴迪的心灵,再一次感受父母最深沉的爱。请大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15~17自然段。
2、在作者看来,爱有两种不同的表达方式,是哪两种?你有过同样的感受吗?
六、作业
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了什么?请把你想到的用二、三百字写下来。
【板书设计】
19、“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得意伤心鼓励严厉
↘↙↘↙
感受爱
在爱的鼓舞下努力向前驶去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精彩、糟糕、誊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选自己感受最深的部分背下来。
【教育】
从父母亲对孩子的评价中体会到父母对孩子的爱。
【发展】
通过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提高归纳、综合能力。
【过程】
一、质疑导入
1、板书: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读这两句话,体会不同的'语气。
2、质疑: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题目?这两句话分别是谁说的,为什么这样说?
二、结合预习自读自悟
充分读书,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在读书前,多读几遍生字词。
思考:父母不同的评价对孩子起了什么作用,在自己感受最深的语句旁边加上批注。
提出自己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
三、交流讨论
1、指名读课文,把难读部分多读几遍,读好课文。
2、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体会,讨论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
3、全班交流:
提出小组成员都感兴趣或不懂的问题,留待进一步读书讨论。
四、围绕提出的问题小组合作讨论
五、小组汇报讨论情况,其他同学补充,师点拨
同一首诗,妈妈为什么说“精彩极了”,爸爸却说“糟糕透了?”
假如父母都说“精彩极了”或“糟糕透了”又会怎样呢?
六、练习朗读、背诵
1、自由读自己喜欢的句段,把它背下来。
2、小组内试背。
3、汇报,评议。
七、交流读后感受
一一从这篇文章,你学会了什么?
八、作业
一一读后感《我明白了》。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感悟作者对父母评价的理解。
2、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后记:
在教学本课时,我力求体现新课程标准的一些思想和理会,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新课程标准提倡让学生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对文中重要部分的朗读处理,我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以小组为单位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一方面促使学生去认真,自主,积极地读书,另一方面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如有的小组就采用分角色读,讲故事读,表演朗读等方式,虽然学生的表达水平不高,读得……
二、学习课文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1~14段。
2、有没有哪个小组跟他们不同的方式。
3、从这件事中,你有什么体会。
板书:
得意、沉重
4、那以后的我对父母的不同评价又有什么感受呢,请大家自由读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把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划出来。
5、小组交流:
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6、全班交流(结合生活实际):
指名交流:
出示第16段“一个作家……提高”指名读。
“爱的力量”"和“警告的力量”分别指什么?
这段话是说,在一个人的生活中,需要爱的鼓励和赞扬,使自己鼓起前进的勇气,扬起生活的风帆,勇往直前。另外,人的生活中还需要一种警告的力量,需要有人指出自己的不足和错误,提醒自己小心谨慎,更加努力:缺少前者,人生很可能丧失信心,停而不前,而缺少后者,人生就可能骄傲自满误入歧途。
假如当初父母都说“精彩极了”可能会怎样?假如当初父母都说“糟糕透了”呢?
让我们用朗读来细细地体会这份深深的爱,自己读读。
齐读。
还有哪些句子让你感受比较深的?
出示第17段。
“两股风”指什么?
成年后的作者终于明白了,“精彩极了”,“糟糕透了”这两个评价,虽然有点矛盾,有些极端,但都是父母对自己深深的.爱。
母亲之爱是怎样的,和蔼的,鼓起自己前进的勇气,给作者信心和力量;父亲的爱是严厉的,警告性的,帮助作者修正前进的方向,提出努力的目标。
“它们像两股风不断地……刮倒”你有什么见解?
能否用一个字来表达:“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分别是什么样的爱?
让我们用读来体会这份至真至纯的爱,自己试读,指名读,齐读。
三、拓展延伸运用语言
1、指板书,在本文作者看来,爱有两种表现形式,是哪两种?
不是很好,但我觉得这都不要紧,要以这样训练下来,他们一定会进步的。
2、那么,就你个人而言,你比较喜欢哪一种爱?
说说你们的理由 辩一辩。
【板书设计】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
得意 沉重
《“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的:
①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从中感受到巴迪父母对儿子的两种不同形式的爱和巴迪对父母的感激之情。
②让学生理解"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两种评价方式的积极作用和不足之处。
③重视学生的阅读感受和体验,倡导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读出自己独特的见解来。
二、重难点:
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说父母不同的评价都饱含着爱。
三、设计理念
新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本课的设计恰当定位主题,通过阅读、感悟来理解父母两种不同评价中饱含的爱;重视组织学生进行扎实的语文实践活动,以读为本,读中感悟,读写结合,力求在各项实践活动中使学生语文能力得到整体提高。
教学过程:
一、借助课题,复习回顾。
1、上一节课,我们已经知道:父母对“我”写的第一首诗,作出了截然不同的评价——(引读课题)
2、从课题中,你发现了什么?
二、创设情境,引起思辩
1、教师简要介绍作者的文学创作成就。指出文中也讲到“我”出版了一部部小说、戏剧和电影剧本。
作者简介。
幻灯出示:巴德舒尔伯格:美国著名的畅销书作家。美国好莱坞电影生产者班杰民舒尔伯格的儿子。所出版的作品有很多,有——《在滨水区》、《码头风云》、《什么使萨米逃走》、《醒着的梦》、《聪明的糊涂和糊涂的聪明》、《我喜欢这个不讨人喜欢的人》……
2、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辩论:“我”之所以能取得这样的成就,首先应当归功于谁?
3、出示自学提纲。
三、研读巴迪第一次写诗的情景,品读文本重点句子,感悟父母的截然不同。
(一)抓住重点句子中的关键“言语形式”感悟妈妈的鼓励。
1、重点句子交流。
(1)▲母亲一念完那首诗,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着:“巴迪,真是你写的吗?多美的诗啊!精彩极了!”
(从哪里感受到了妈妈的鼓励?重点“言语形式”把握:眼睛亮亮地、兴奋地嚷、“真是……吗?”的疑问,两个感叹句。预设达到的理解:我的诗到底写得怎么样?——一首相当糟糕的诗。妈妈的评价是“精彩极了”,你感受到了什么?——这是巴迪的第一首诗,妈妈想鼓励他多多写作。)
(2)▲“亲爱的,发生了一件奇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
(你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什么?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如何读?)
2、感受妈妈的评价带给巴迪的心情影响。
“同学们,如果你就是小巴迪,听到妈妈对自己的诗评价那么高,你心情会是怎样的呀?——那么小巴迪的心情怎样呢?仔细地到课文中去找一找、读一读表现巴迪心情的句子,并用曲线划出来。”
重点句子交流:
我既腼腆又得意扬扬,点头告诉她这首诗确实是我自己写的。
我简直有点迫不及待,想赶忙让父亲看看我的诗作。(迫不及待是什么样子的呀?用你的朗读让大家一起感受一下!)
整个下午我都怀着一种自豪感等待父亲的到来。
将近七点钟的时候,我悄悄走进饭厅,满怀信心地把它平平整整地放在餐桌父亲的位置上。(我为什么会自信满满的`呢?)
七点。七点一刻。七点半。父亲还没有回来。我实在等不及了。
3、幻灯出示句子,齐读句子感受。
“同学们,让我们在朗读中一起去享受一下妈妈的评价带给他的无限愉悦。”
(二)师生对话补白文本感对爸爸的提醒。
1、过渡语带入爸爸回来之后的情境。
“快到八点钟时,父亲终于推门而入。他进了饭厅,目光被餐桌上的那首诗吸引住了。母亲上前对父亲说道:“亲爱的,发生了一件奇妙的事。巴迪写了一首诗,精彩极了……”想不到爸爸的评价居然是——
2、重点句子交流,理解爸爸的提醒。
▲“我看这首诗糟糕透了。”父亲把诗扔回原处。
“你猜猜巴迪的爸爸当时心里会怎么想呀?……爸爸仅仅是认为这诗糟糕才这么说的吗?”
3、交流朗读。过渡语继续情境。
“妈妈发现爸爸的评价和自己的完全不一样,又站出来嚷开了:亲爱的,我真不懂你是什么意思!这不是在你的公司里。巴迪还是个孩子,这是他写的第一首诗,他需要鼓励。此时爸爸并没有退让,他的评价依然是——”
4、重点句子交流,师生对话补白中更深理解爸爸的评价。
▲“我不明白,”父亲并不退让,“难道这世界上糟糕的诗还不够多么?”
“七八岁的小孩能写出诗来已经很了不得了,你不鼓励他,还这么坚持说糟糕透了,你叫他以后还能写出东西来吗?……你为什么如此坚决地不肯退让,还这么坚持自己的评价?”
5、如果你是那位父亲,你应该怎么说这句话,为什么这样说?
(三)讨论:为什么面对同一首诗,父母的的态度截然不同?
“原来妈妈的“精彩极了”是鼓励我,父亲的“糟糕透了”是提醒我,
交流思考。
四、抓住关键“言语形式”自读感悟父母的评价对巴迪的影响。
“随着巴迪一天天长大,爸爸妈妈对他的评价依然是截然不同的。几年后这种评价又带给巴迪怎样的影响呢?请大家再读读课文。……读完的同学和四人小组里的伙伴讨论一下,你读懂了什么?”
1、重点句子理解交流
▲几年后,当我再拿起那首诗,不得不承认父亲是对的,那的确是一首相当糟糕的诗。(我理解了爸爸的批评是实事求是的,是谨慎的。)
▲“不过母亲还是一如既往地鼓励我。因此我还一直在写作。”(母爱的力量是我创作的动力和源泉。)
▲“写得不怎么样,但还不是毫无希望。”(他批评我,但也给了我希望)
▲根据父亲的批语,我学着进行修改。那时我还未满12岁。(批评的话尽管不中听,但忠言逆耳利于行。爸爸的批评让我懂得去修改文章,使作品越写越好。)
2、穿插小结
3、自然感悟基础上找文本重点句子。
“同学们,巴迪成名之后才理解到你们刚才说的这些。到课文中去找找他是怎么说的?”
4、出示句子,朗读。
“一个作家,应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人,都需要来自母亲的力量,这种爱的力量是灵感和创作的源泉。但是仅有这个是不全面的,它可能会把人引入歧途。所以还需要警告的力量来平衡,需要有人时常提醒你:“小心,注意,总结,提高。””
5、“自己读读这段话,从这段话里,你对“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这两个截然不同的评价又有什么更深的理解呢?”
6、交流小结:“偏听则暗,兼听则明。我们的成长,既要听动听的赞美,也要听听批评和警告。精彩极了,糟糕透了,尽管表达的方式不一样,但是出发点是共同的,那就是爸爸妈妈对我们的爱啊。作者也从心底里感悟到了。到课文中找找作者是怎样说的?——”
7、学生齐读句子,出示感悟:
“我从心底里知道,“精彩极了”也好,“糟糕透了”也好,这两个极端的断言有一个共同的出发点——那就是爱。”
8填空小结、提升认识。
“精彩极了”是母亲对孩子的(),母爱像(),它()。
“糟糕透了”是父亲对孩子的(),父爱像(),它()。
9、小结
五、解读自己的生活,丰富延伸爱
1、日常生活中,像这样“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的爱,你有过吗?说说看。
如果说爱有两种,一种是慈祥的母爱,一种是严厉的父爱,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2、一首小诗,献给同学们,我们一起读读,结束爱的行程。
六、拓展作业
1、拓展阅读:《父爱,在拐弯处》、《背影》
思考:这三篇文章在表达上有什么不同?(预习本)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爱,并把自己的感受写成一个片段。(作文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