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2025/09/19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精选5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1

多年前,我就曾听朋友介绍过,说有一本叫《穆斯林的葬礼》的长篇小说很不错,可一直没时间找来看,最近一偶然的机会得到了这本书,很厚的一本精装书,拿在手上,沉甸甸的;然而读完之后,心里更是沉甸甸的,让人神思穿越,心潮难平,伤痛不已,泪湿衣衫。因为这书中流淌着的是一条玉的长河、命运的长河和人生的哀歌。在书里,你能看到历史风云、时代变迁、家仇国恨、生死绝恋和人性的弱点、人生的无奈以及生命的价值。

玉,象征财富、身份和地位;月,象征纯洁、善良和明净。小说以“玉”和“月”分别代表两种人生、两个时代,并一章写“玉”一章写“月”,交替进行,一环扣一环发展情节,巧妙地将“玉”与“月”的线索贯穿于整部小说。

《穆斯林的葬礼》是回族女作家霍达倾心写作的一部长篇小说,它荣获了中国文学的最高奖——第三届茅盾文学奖。其以独特的视觉、真挚的情感、丰厚的容量、深刻的内涵和冷峻的笔法,将一个穆斯林家庭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形态,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展示给了读者,深情回望了民族与国家这段历程漫长而艰难的足迹,揭示了华夏文明与伊斯兰文化的融合与发展,以及在特定的时代氛围中对人生真谛的困惑和追求。书中着力塑造了梁亦清、韩子奇、梁君璧、梁冰玉、韩新月、楚雁潮等一系列栩栩如生、血肉丰满的人物形象。作品清新流畅,质朴无华;含蓄蕴藉,如泣如诉;笔触细腻,直抵人心;曲终掩卷,荡气回肠。

书中作者用沉雄壮阔、奇巧诡谲的篇章布局,巧妙地构织起“玉”和“月”两条在不同时空中平行发展而后又相互交接的.线索,并使之贯穿整部小说。“玉”以韩子奇为核心人物,展示梁家三代人视玉如命,为玉而生,为玉而死的家族兴衰、命运沉浮的历史悲歌、家国情怀、爱恨情仇;而“月”又是以韩新月为主体,叙写了她在韩家奇妙而谜一般的身世,以及她与自己的老师楚雁潮之间纯洁、动人、凄美、悲切的爱情。但是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最后“玉”碎“月”落,“玉”因历史的残酷和时代的悲剧而虽历经千难万劫终未能保住,而“月”却因身世的凄悲和宗教的无情而陨落。

《穆斯林的葬礼》,从美学意义上看,它具有崇高而完整的悲剧美的艺术感染力!它从书名上就为此书的情节发展走向和全书的结局定了调——“玉”(韩子奇)、“月”(韩新月)最终都被时代、命运和宗教双双送进了穆斯林的葬礼中,他们的悲剧人生揭示了历史的悲剧、时代的悲剧、社会的悲剧、家庭的悲剧、宗教人性的悲剧和爱情的悲剧。

鲁迅先生说过:“悲剧,是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读到纯美的新月在黎明来临时死去,人们是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眼泪的;而韩子奇用心血和生命换来的、“可遇而不可求的国宝,任何一件都堪与故宫博物院、历史博物馆的藏品媲美!”的绝世美玉遭遇覆巢之灾是,人们的心脏受到了死亡般的重创,几近停跳,这种摧肝裂胆、苍天泣血的艺术魅力,不正是悲剧的美学意义之所在吗?!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2

之所以被《穆斯林的葬礼》这本书吸引,是因为它每一章回的名字。月梦、玉魔、月冷、玉殇、月清、玉别、月魂本以为是一本带着宗教色彩的书,没想到一开始便用如此清冷哀怨的字眼震慑住了我。细细看完了这本书,内心复杂,道不清是什么滋味。再启卷,品之,掩卷,深思,心中才有了一丝了然。

这本书讲述了北京的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多年在世代变迁中的兴衰沉浮。两代人围绕着玉的爱情纠葛是故事的主线,而最后意料之中的悲剧,爱情、亲情乃至整个家族的悲剧是由他们心中的恨、痛、无奈、苦楚酿成的苦果。月与玉相间、两代人的.故事相互穿插,时空的变换,游离在两个年代之间,仿若身临其境,让人倍感惊喜。

初读此书,对爱情的理解与认识还带着小女孩特有的偏激、不成熟。直到读了第二遍、第三遍,才正视理解了韩子奇与冰玉的爱情,也不再那么盲目地去看待一个人。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恶人。立场的不同让他们走上了不同的路。没有永远的对,也没有永远的错,只有永远的爱。这大抵是我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

玉,象征着财富、地位、身份。

月,象征着纯洁、善良、明净。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玉是风雅高洁的象征,古人多以玉来形容比喻自己的品德、气节。君子比德于玉就是这个寓意。玉,确实醉人。虽没有钻石的璀璨,宝石的富贵,水晶的晶莹,但它神秘,精致,宥永,富有生命力。

在我看来,玉和月也是代表着两个时代。君璧、冰玉,两个以玉为名的美丽女子,相互扶持姐妹情深的碧玉两人,只因为时代不同,接受的教育不同,对爱情、对人生的态度竟也产生了天壤之别。玉儿对于爱情的执着,对于自由的渴望,她的大胆,果敢与无畏,正体现了新时期中国青年的新气息!而作为旧代妇女的代表,碧儿虽然有着旧时代女性的自强、能干、坚韧,但她的迂腐、落后、不包容、嫉恨,以及对于爱情的盲目、束缚和对于生活的依附,又是我不得不为之悲哀的姐妹的反目成仇,勾画了先进与愚昧之间的鸿沟,是一个时代的悲哀。

书中凄美的爱情也为人所津津乐道。它虽美,却透着无穷无尽的无奈与悲哀。韩子奇,被玉俘虏的一个假回族。他的一生,琢玉,卖玉,护玉,守玉,爱玉。视玉如命。我相信他对发妻是有感情的,但他真正的爱情是能够和他产生共鸣的人,也就是冰玉。他们的爱情没有错,错在他们的年代,错在他们相爱的时间。这是一段苦缘,甚至还牵扯到了下一代,但他们是无辜的。冰玉不能接受带有瑕疵的爱情而远走高飞,现在看来,当初他们义无反顾的爱情真叫人觉得敬佩。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3

看了文题也大概猜出了文章类型,但自始至终,情节没向着我所想方向走,总是出人意料。于是,我被它深深牵引着,进入人物的悲欢离合。

很多人会为新月的命运,和楚教师的感情所打动,或是对韩子奇一生所感怀。但我的心却被一个人物深深勾住——梁冰玉。

故事背景发生在战乱年代。在那个新旧交替的年代,中国人的思想开始从封建腐朽转向新生,而梁冰玉就是新社会女性的代表。敢于同命运搏斗,敢于为感情付出,同时也有迷茫,也有失败,但最终她认清了自我,认清了生活。

和璧儿一样,从小时候起,失去了父母的疼爱,玉儿和姐姐有了相同但截然相反的性格——坚强。姐姐被生活所迫,敢于当家作主,却没有主见,没有知识;而她学会了自强,她经过知识的汲取和自我的认知,重新定义了坚强。我想这才是新时代女性所应有的思想。

随着渐渐长大,我升入了大学。大学里,她有了自我的第一个恋人,也是深深伤害了她的恋人。应对恋人的打击,同学们的另眼相待,也曾另她对生命感到迷茫,也曾对感情失去了信心,甚至狠心拒绝对她忠爱热爱的奥立弗,说明她曾迷茫于感情,和现代的女性一样。但不一样的.是,她能从奥立弗的死中重新正视感情,并能敢于追求真爱,这却是现代女性所缺乏的。

有人会说梁冰玉是个下流的女人,背叛姐姐而和姐夫在一齐。但正如她所说,那个时候谁都不能保证自我能活下去,仅有两个人相互依靠,才有了能活下去的勇气。而她与韩子奇的爱,也不再只是为了生活和后代,而更多的是因为内心所感,心灵相通。虽然因为韩子奇的懦弱,没能最终在一齐,但她的决绝足以让人震撼,。

她的一生不像新月,韩子奇般曲折,但却折射了自我的光彩。我佩服她的坚强,佩服她的勇敢,佩服她的敢作敢当。人的生命仅有一次,碌碌无为或是大放异彩。也许你平淡地活着能够活到100岁,但轰轰烈烈地活着只能到50岁,但这50岁却比100岁值得的多。

我总以为自我生活中很勇敢,但和玉儿比起来,却差了天地,我曾觉得自我足够坚强,却没有经历过亲人的抛弃,战争的恐怖,或许我们缺少的也正是这些。不光是生活中,学习中也亦如此。玉儿凭自我的坚持考上了大学。我们坚持的不应当只是考上大学那么简单了。我们将来会有更多选择,学业上的,人生上的,都离不开坚强。

也会有风雨阻挡,不可能一帆风顺。勇敢的小船才能乘风破浪,不管是学习上的,感情上的,总会充满挫折,想不为之所打败,仅有努力扬帆,像玉儿一样勇敢,不为别人,但为自我。

书中的开头,便埋下了疑问,结尾的呼应才明白了前因后果。用玉儿的回来结尾或许是有深意的,她是那个年代的代表,一家人几十年的代表。

一部杯具书,看完没有哭,而是有了许多感触,学会了很多,看清了很多。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4

值得推荐的一本书。但请做好承受心痛的准备。

全书读来真的挺让人心绞痛。一人在宿舍里,一边洒泪一边品读,尤其随着新月的命运遭到不测,心跳得更是紧张。我承认生与死这样重大的命题,还是没有足够的勇气去直面。但我们仍然需要用心去领略世上的悲痛,欣赏现实世界的不幸刻画在艺术作品中的悲壮美。

一个个鲜活的生命,还没经历他本该人生的各个阶段,没有享受到应得的幸福,便突遭命运捉弄,与世长辞……太悲哀了。

梁师傅一生恪守本分,只靠自身手艺支撑起家庭重担,明知奸商利用他辛苦成果发家致富却称那是人家本事。而当他不幸意外摔坏他的宝船,满腹鲜血喷口而出,怀着恨意远离人世时,奸商却毫无怜悯之意,尽显人性卑劣面目。梁师傅却永远看不到天明……

新月,表面她拥有爸爸妈妈哥哥这样幸福的家庭,拥有很好的物质生活条件,拥有知识与美貌,但她心灵却不是完整的。她备受母亲那层隐藏恨意的折磨,也承受了来自上一辈恩怨情仇的苦果,患上不可医治的心脏病,甚至爱情来临时竟受到母亲的阻挠。但她却是本书最美好的人物。她的爱情是纯粹的、美好的,有着如同梁祝那样美好的`爱情。但命运多舛,她在花一样的年纪便得知了生命即将凋萎的噩耗,终究凄美凋落人间……

“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事物展现在大家的眼前,然后残忍的将它打碎、破坏。”

韩子奇,在他一生中,仿佛做了一场虚假的梦。梦的开始,是玉的感召;梦的结束,是玉的破碎。他一生大起大落,曾辉煌无比,最后回归落魄,灵魂深处无处安放。最后还是害怕死亡的拷问……他的人生,因玉而光辉,也因玉而灰暗。但临近死期,他却后悔了痴迷于玉,这样不忠于自己的选择,可以说是坦荡的人生吗

还有很多很多个性鲜活的人物,如楚老师,韩太太,梁冰玉,姑妈,韩天星,陈淑彦,亨特夫妇和他们痴情的儿子,候师傅,新月大学同学等等,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活着都不容易,在特殊的年代似乎都笼罩着一曲曲凄美的悲壮的命悲歌……

本书的文学素养很高,很是推崇。还有一个至关重要的点,便是宗教信仰的问题。活了这么久,没有进过教堂,除了高中时有一位信仰基督教的同学,没有接触过其他宗教信仰的人。我本能的为那些有宗教信仰的人感到敬畏,即使他们的信仰也如同出生一样不能抉择,但他们那很强的自律便让我佩服。可能在我看来,那些礼仪习俗教条过于束缚自由,于我是不能接受的。但每个人都是应该被尊重的,信仰也应该受到尊敬。坚信信仰使人崇高,但世上还是发生了因为宗教问题而引发战争的悲哀的事,这又超出了我的想象。这话题太过沉重。

我们能从书籍感受什么,获知什么,便会知道历史无情,人生没有彩排。书籍是人类的精华,我体会到了。

《穆斯林的葬礼》读后感 篇5

案头摆放了一个月的《穆斯林的葬礼》终于翻到了最后一页,我目光贪婪地看完了最后一个字,终于合上了书。内心却久久不能平复。

我闭上了眼。

那是有关一个穆斯林家族,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

整部小说的构思很巧妙——玉和月,互相交错,最终汇合在新月的身世上……

玉,是父亲,韩子奇。

他对玉的爱,让他离开吐罗耶定,离开那条去圣地麦加朝圣的路,留下当梁亦清的学徒;他对玉器的爱,使得他和师父的大女儿璧儿的婚姻,成了理所当然。然而,这样的婚姻是没有爱情的。直到动乱年间,他被迫和小姨子玉儿一起去了英国,两个漂泊的灵魂在患难中产生了感情,并有了爱情的结晶——新月。可是这毕竟是一段不该有的感情啊!回国后,他无法面对等候他十年的妻子。最终放弃了爱情,没有和玉儿一起去英国,玉儿也无法接受这个有瑕疵的爱恋,在韩子奇苦苦哀求下,留下了女儿新月,远走高飞他宁可守着有名无实的婚姻,宁可瞒着女儿的身世,守着他心爱的玉和他心中的那一轮皎洁的新月。

他是玉王,他为了自己的玉得到了许多,却又舍弃了许多,孰不知,他到底是值还是不值。

月,是女儿,新月。

在她与她的`老师楚雁潮刚擦出一些爱情的火花时,她的生命也在悄悄地流淌。这段爱,这段和自己的老师产生的爱,这又是不被允许的。可是这段爱,又是那么美好,那么纯净。当他们知道这段爱是一定会被死亡中断的爱时,他们不怕了,不再隐藏自己的情感了,他们连死都不怕,何须隐藏。可是他们还是无法在一起,因为他们之间有一条大海:民族的差异。这使他们只能隔海相望,无法跨越。

当死亡来临时,那饱含深情的吻,是初恋的吻,亦是诀别的吻。

死亡可以夺取性命,却阻止不了爱情……

这本小说写得很真实,好像故事就发生在我的眼前,让我亲眼目睹六十年间的兴衰,三代人命运的沉浮,两个发生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内容却又交错扭结的爱情悲剧。让我身临其境,感受到书中人物的快乐和痛苦,却只能看着,无力改变这些爱情悲剧的结局。

几代人的爱恨情仇,在新月身上消散。而新月也用她的爱,谱写了一篇凄美的爱情诗篇,用她的生命为诗篇传唱。

我睁开眼,抚摸这本书,相信这本书会伴我成长。

我抬起头,仿佛看到了新月,她亲启红唇,告诉我:“活着,还拥有着生存的权力,这样说来,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抱怨生活,抱怨命运呢?也许,你的人生之旅正面临着难以逾越的鸿沟,也许你现在的人生之路正充满荆棘,但无论境遇如何,请学会潇洒一些吧!珍重生命,只要你还呼吸,就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将你打败!除非,你选择了自我放弃或是自我毁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