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两小儿辩日》教案

2025/09/19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两小儿辩日》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1

一、激趣引入,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孔子吗?你能讲讲他的故事吗?(学生讲述,老师结合学生的讲述补充孔子的生平,介绍他是一个极有名的学问家、政治家、教育家、思想家等)孔子这么有学问,可是有一次,他在周游列国时,却被两个小孩的一个简单的问题给难住了,你们想知道孔子遇到什么难题了吗?今天我们就学习《两小儿辩日》。

板书课题,齐读课题,说说题目是什么意思?(重点理解辩字)

二、初读课文,梳理学法

1.自由读课文,凭自己的理解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考查学生对古文的感悟能力)

2.想想我们是怎样学习《对弈》的?

一是要理解重点字词;二要读出诗文韵味;三要感悟人文内涵(意境、感情、哲理)。

三、读熟课文,自学理解

1.自由读课文,找出不认识的字,通过解决。

2.同桌互相读文,纠正字音。

3.反复读文,把课文读熟。

4.学生对照注释,自己理解课文,记下不懂的`问题。

5.按学习《学弈》的方法自学课文,小组内交流学习成果。

四、激励测试,交流感悟

出示测试题,各小组抢答积分,评出优胜学习小组。

1.回答下列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游:

其:

为:

也:

如:

此:

乎:

始出:

小儿:

2.两小儿在辩论什么?(太阳大小?太阳冷热?太阳远近?)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引导读好两小儿的话,理解句子的意思。

3.朗诵课文,看哪组能读出古文韵味。

五、深化感悟,明确寓意。

1.各组提出分歧较大的问题以及不懂的问题,同学交流讨论。(

(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这两个小孩争的是什么问题,他们各自的理由是什么?o引导学生理解两个小孩是根据不同的感觉说明地面距离太阳的远近。)CoC

2.你同意他们的意见吗?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根据学生回答引导学生课下收集资料,将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

3.这个故事中,你最喜欢谁,为什么?你想对他说什么?

(引导学生肯定两小儿敢于嘲笑孔子,挑战权威;或赞扬孔子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4.练习有感情背诵课文。

5.以表演的形式复述课文内容,看哪组理解得好(稍做表演准备)

6.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兴趣。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2

课文简析:

《两小儿辩日》是人教版十一册语文教材选入的文言文。选编的意图主要是让学生初步接触文言文,使学生初步感悟文言文的语言特点,品味感悟祖国的语言文字,同时意识到知识无穷,学无止境。这文言文文意比较浅显,叙述了古时候两个孩子凭着自己的直觉,一个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个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各持一端,争执不下,连博学的孔子也不能判断。

设计理念:

文言文的教学应重视朗读,在指导学生体会文言文读法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朗读练习,感悟语感。因为文不甚深,对于高年级的学生来说,文意的理解并不很难,况且学生们已有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和经验,因此,采取让学生读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解疑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活动中,增强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掌握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对照注释,理解句意。

3、能复述故事,背诵课文,体会故事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学生初步接触古文,因此把指导学生朗读和背诵作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把弄明白短文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来突破。

教学过程:

一、以图引文,揭示课题

1、教师出示两小儿辩日图,让学生说说这幅画的意思?

2、通过对画面的理解,而明白课题《两小儿辩日》的“辩”即为“争辩、辩论”,他们究竟在辩论什么?

二、启读、试读,体味语感

1、教师用稍慢、轻松的语调读课文。

2、听课文录音,让学生感觉你认为文言文怎样读?

3、学生自由发言听了范读后的想法。

4、用学生自已的方法试读课文,将读不准的地方画下来,纠正后反复读。

5、指名分小节读。

(读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朗读中所体现的情感来自于学生对课文的个性化理解。因此给足学生读的时间,通过多途径、多角度、多方式的活动引导学生去感受、体验文本。)

三、通读、参读,潜心会文

1、要想清楚的知道这文言文的内容,我们还需要一个小帮手,谁知道这个帮手是什么?(在此渗透学习古文的简单方法如:查字典、问老师、看注释等)

2、我们借助注释,自由读课文,遇到不懂的地方,你可以联系上下文的意思进行猜想,可以给老师提出来,也可以和小组的同学商量。

(放手让学生探讨课文中的疑难,通过各种途径来解疑、释疑)

3、组织交流,结合学生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点拨。

(学生通过自由探讨得到的认识、理解,需要老师进行整合、补充,因此,老师在学生讨论之后,要用比较准确的语言让学生突破疑难,从而让学生对每个问题得到一个完整、清晰、正确的理解)

4、出示“孰”、“汝”明白其意思。提问:在你积累的词语中有哪些词也当“你”讲?(君看一叶舟、子非吾友也、您好、任尔东西南北风)文章中的“你”指谁?你对他了解吗?

四、研读、精读,深入情境

1、你认为文中的两个小孩谁对谁错?你支持哪一个呢?(给学生一个自由的选择的空间,自然形成一个辩论的氛围)

2、现在我们就展开一个小小的辩论,一方是认为太阳在早晨离人近,一方是认为太阳在中午离人近。每组选已的代表,再读课文,找出有利于自己一方的观点和理由。

3、进行辩论,弄清两个小孩子的看法及原因。

(讨论交流是探险究学习的一种方式,在课堂讨论中可为学生的思维表达更宽广的空间。目的是从学生的需求出发,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激发学生积极参与的兴趣。)

五、背诵积累、延伸

1、分角色有感情朗读全文。

2、学生试背课文。

3、课外延伸:两千多年前的孔子没能回答两个小孩子的问题,是因为当时的科学技术不发达。到了今天,如果能穿越时空,你到了遥远的古代遇到了两小儿辩日,你将怎么呢?请你在课下查阅资料和同学们合作来完成两小儿辩日续。

课后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活动中,老师力求让自已是一个等参与者,引导学生积极的思考,自主的探究。因为初学古文,学生们对朗读的兴趣很大,通过范读、试读学生们基本上都能把课文读通顺。在理解课文这一环节,有一部分学生借助注释也不能真正明白文意,教师便引导学生用猜想的方法去试一试,效果很好。在理解课文之后,因观点不同而展开辩论则更适合了学生的心理,通过辩论加深了理解和体验。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能根据课后注释及工具书疏通文章。理解字词古今不同含义,如语气词“乎”“去”“汤”等。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并复述故事。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提问: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知道孔子吗?请讲一讲。

孔子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也就是说要谦虚实在,不能不懂装懂。孔子又说过看一个人要“听其言、观其行”,也就是说,从这个人所作所为去判断一个人,是否言行一致。那么孔子是不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呢?刚好,《列子》中有一个故事告诉了我们。(板书课题,解释课题——两小儿讨论关于太阳的问题。)

附注:

(1)【原文】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译文】孔子说:“子路啊,我告诉你,知道吗?知道的就是知道的,不知道的就是不知道的,这就关于知道的真谛。”

(2)春秋·鲁·孔丘《论语·公冶长》:“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解释:听了他的话,还要看他的行动。指不要只听言论,还要看实际行动。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弟子们周游列国,从陈国逃往蔡国后,也没得到蔡君的重用,常发“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感慨,一天发现弟子宰予中午还在睡大觉,气得说宰予是朽木不可雕,弟子们赶紧来安慰孔子,孔子说今后听其言而观其行,好自为之

二、温习旧知:

1、教师指出需掌握的重点文言词语

(1)东游:名词做状语,向东;辩斗:辩论,争论。

(2)故:原因,缘故。

(3)以:以为,认为。

(4)去:距离。

(5)及:等到。

(6)则:就。

(7)此不为:是。

(8)沧沧凉凉:阴阴冷冷,天气凉爽的样子。

(9)探汤:把手伸到热水里去。指天气很热。

(10)决:裁决,判断。

(11)孰为汝多知乎:孰,谁,哪个;为,通“谓”,以为,认为;汝,你;知,通“智”,智慧。

附注:通假字

通假字有广义、狭义之分。

广义通假字,包括古今字、异体字和通假字。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新字成为长期工。如苏东坡的《石钟山记》中的“莫”,为“暮”之古字,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异体字: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通假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作为临时工。如“蚤”与“早”;如“当”与“倘”。其特点是“因音通假”。

通假字是中国古书的用字现象之一,“通假”就是“通用、借代”,即用读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由于种种原因,书写者没有使用本字,而临时借用了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替代,有人认为部分通假字就是古人所写的白字(别字)。事实上,第一个写通假字的人可以说是写的白字,但是后人纷纷效仿,也就积非成是了。通假字大量存在于古书之中,是造成中国古书难读的祸首之一。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例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曾子杀彘》)句中“女”就代表“汝”。

通假字的成因:

(1)古人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哪个意思还在形成过程中,没有一定规律,既可以使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又可以使用另外一个声音相同或者相近的字表示那个意思。时代越后的文章,通假字越少,反之,通假字越多。

(2)古人在做记录时,一时想不出本字而用了别字代替,清代的赵翼在《陔余丛考》一书中指出:“字之音同而异义者,俗儒不知,辄误写用,世所谓别字也。”第一个人这样写固然是前面所说的写了白字,但后人都这样效仿以后,便成了合法的“通假”字了

(3)秦始皇焚书坑儒之后,古书几乎都被烧光,到汉代,相当部分书籍都是凭一些读书人的背诵、记忆重新写出来,“著之竹帛”。由于当时背诵者只记住个读音,未记住其字形,书写者往往会因方言的差异或其文化程度的影响导致记录时将同一个字记录成不同的形体。

古人认为语言凭借声音而存在,强调既有此音,即表此义,闻者听音则知义,因而古人在记录时往往依据声音来记录。清代学者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在《经义述闻》就这样说“训诂之要,在声音不在文字。”

附注:什么是通假字呢?古人在造字的时候,造出一个字,表达一个意思,可是该用哪个字表示某个意思呢?有时候是有一定之规的;但是有一些字还在形成当中,没有一定之规,可能用这个字表示某个意思,也可能使用一个同音字表示那个意思,这个同音字就是"通假字",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就叫做"本字"。例如"甚矣,汝之不惠(《愚公》)",在当时,在一般情况下使用"慧"表示智慧,但是,有时候也可以使用"惠"去表示,于是"惠"就成了"慧"的通假字。又例如"列缺霹雳,丘峦崩摧。(《天姥》)",按照一般的情况,应该写成"裂缺",但是在古代,也可以使用“列"代替"裂"。于是"列"就成了本字"裂"的通假字。这个办法一直保存了下来,以致20世纪的孙中山先生也按照这个办法写,如"予三十年前所主唱之三民主义、五权宪法,为诸先烈所不惜牺牲生命以争之者,其不获实行也如故(《黄花冈》)""唱"就是"倡"的通假字。

古人使用通假字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原来的字,能够代表很多意义。后来为了减轻这个字的负担,便造了一个新字,可是,古书上还是旧字。在后来的人看来,那旧字便是通假字,新字是本字。例如"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版"那个时候使用"板"。"板"可以表示木板,也可以表示印版。后来为了减轻"板"的负担,专门造了一个"版"字表示印版,于是"板"成了"版"的通假字,"版"便是本字。

在多数的情况下,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是一样的,因为通假字就是本字的同音字。可是,由于从古到今,读音有了很大的变化,所以有的通假字和本字的读音不一致。例如"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师说》)",通假字"读"代替了本字"逗"。"读"音dú,"逗"音du。

复习通假字,千万不要离开课文***记硬背,而要把它们放在句子当中去记忆,这样记忆才牢靠。下面列出常见通假字的表。根据通假字的读音,按照汉语拼音顺序排列,不按照本字的读音顺序排列。

2、特殊文言现象:

(1)、通假字:

为,通“谓”,以为,认为。

知,通“智”,智慧

(2)、古今异义:

去:(古)距离;(今义):离开所在地到别处

汤:(古义):热水;(今义):煮东西的汁液

(3)、省略句: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去人)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去人)远,而日中时(去人)近也。

3、教师总结文言直译的方法。

总结:留——人名地名,不必翻译。人身称谓,掌握规律。吾余为我,尔汝为你。

补——省略词句,定要补上。换——古语白话,注意转化。

调——遇上倒装,调整语序。

三、以读促思:

1、教师配乐诵读课文,请学生听完课文后用一句话概括课文内容。

明确:两个小孩争论有关太阳距离人远近的问题,相持不下请孔子作评判,孔子也不能决断。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较长句子的合理停顿。划出两个孩子的观点及其依据的句子。

反馈意思: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像车盖那么大,到了中午就像盘盂那么大,这不是远的事物小而近的事物大吗?他是从视觉来判断;一个孩子说:太阳刚出来的时候天气比较凉,而到了中午的时候就像手放进热汤里一样,这不是热的事物挨得近暖和一些而离得远凉些吗?他是从触觉角度判断。两小儿采用不同的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对同一事物进行判断,难免意见不一致。

两个孩子的观点和依据虽不同,但他们都是从感官经验出发有一定的局限性。我们的感官往往会误导我们。比如将一根筷子插入水中,从水面上看似乎筷子浸入水下的'部分弯折了,这就是光的折射导致视觉的错觉。

3、实际上早晨中午太阳距离地球是一样的,大小也相同,为什么早晨较中午看起来大些,中午较早晨热些呢?

明确:早晨的太阳看起来大一些,中午的太阳小一些,实际上是一种视觉误差。因为,早晨太阳刚从地平线上升起来时,有山峰、树木等地面物体作对比,太阳就显得大一些;而中午的太阳高悬在空旷的天空,相形之下就显得小一些。实际上用仪器测一下,若不考虑地平线上大气折射的影响,早晚是一样的。至于地面温度的高低,主要取决于太阳高度角。早晨,太阳斜射,同束阳光照射的面积大,单位面积上得到的太阳辐射少;同时,因为斜射阳光通过大气层的厚度大,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多,再加上夜晚地面辐射散热,日出前后地面热量亏损到极大值,因此,早晨气温低,显得凉爽。而中午呢,一方面太阳高度最大,阳光直射或接近直射,热量集中,另一方面阳光通过大气的厚度小,太阳辐射被削弱得少,再加上地面热量盈余,气温已经升高,因此中午就热得多。实际上对于每秒30万千米的光速来说,早晨和中午日地距离的微小差别根本不会影响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的多少。

4、两个孩子的观点虽是错误的,但他们身上有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么?

明确:两小儿喜欢探索,精神可嘉;两小儿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结果就不一样。

5、孔子对两个孩子争论的态度是什么?请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并说说你从中得出的启示。

明确:孔子"不能决也"。孔子能正确对待小儿提出的问题,不知为不知,实事求是。

对于文章结尾,孔子"不能决也",应让学生知道,许多自然现象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些普通的科学常识,但在古代由于科技不发达是难以解开的谜,所以孔子"不能决"是可以理解的。可见宇宙之大,知识之广,上下纵横,虽智者也不能事事尽知。孔子没有"强不知以为知",而是本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因此,教学时不要把两小儿笑话孔子作为主旨去理解。

四、吟咏诵读:

1、诵读训练:各小组自由诵读,请带上你们的情感态度,读出文章抑扬顿挫的音韵之美,也读出你们对这个小故事的体会理解。

2、先配乐齐读全文一遍,然后指导学生背诵两小儿对话部分。

前两句说的是两种相反的观点,都用肯定的语气读;后两句说的是根据,有为自己辩护兼驳斥对方的意思,都用反问的语气读。

“我以”“一儿以”“此不为”之后,须作停顿。

“大如车盖”重读,“则如盘盂”轻读——使有对比色调。

“沧沧凉凉”轻读,“如探汤”重读——同上。

自由练习诵读,能大体成诵即止。

3、各小组推选一个代表配视频诵读。若哪位选手遇到困难自己的组员可立即支援。

五、总结归纳:

一、积累文言知识:

古今意义、通假字、省略句、省略量词、反问句、重点实词、文言断句。

二、启示:

1、人们懂得的东西总是有限的,知识是无穷尽的,学无止境,我们要不断学习;

2、认识自然,探求客观事理要有独立思考、大胆质疑的精神;

3、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要实事求是;

4、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标准不同,结果就不一致,因此要注意客观科学地分析事情。

三、学习方法:

扫清字词障碍疏通文意归纳总结积累文言知识

以读促思探寻文本主旨熟读精思成诵反复品位

六、拓展阅读:

盲人识日

生而眇者不识日,问之有目者。或告之曰:“日之状如铜盘。”扣盘而得其声。他日闻钟,以为日也。或告之曰:“日之光如烛。”扪烛而得其形。他日揣籥,以为日也。日之与钟、籥亦远矣,而眇者不知其异,以其未尝见而求之人也。道之难见也甚于日,而人之未达也,无以异于眇。达者告之,虽有巧譬善导,亦无以过于盘与烛也。自盘而至钟,自烛而至籥,转而相之,岂有既乎?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4

5月5日,我们到师大礼堂观看王崧舟老师执教《两小儿辩日》。

《两小儿辩日》事一篇篇幅短小的文言文,文本的语言偏离了我们现在孩子的实际,孩子在学习中比较难走进文本。对于这样的文章如何让孩子激起学习兴趣?如何让孩子理解文本内容?似乎成了我们许多的老师考虑最多的问题了。而在王老师的课堂中,王老师首先问大家准备好了吗?(检查大家的预习情况,指名学生上来听写词语)在这个环节的设计在中不是单独的只是为了听写,而是为下面的学习埋下了伏笔。之后,他抓住了听写的“车盖,盘盂,沧沧凉凉,探汤”这四个词语展开了教学。王老师先让一学生上来用动作演示车盖,盘盂这凉词语,在初步了解了词语的意思后王老师在黑板上的词语之间划了一条线:

车盖—————————盘盂

沧沧凉凉———————探汤

然后问到你们猜猜这两条线有什么名堂?(学生听教师范读课文)这一问让学生深入思考,从文中找到了词语之间的联系。在这样的引导理解之下在让学生试这读课文,初步感受文本。从而让学生了解两小儿辩日的语言。之后的教学设计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王老师把两组词语擦去让学生联系实际用“远和近”填进去。在这样的情景创设中让学生进如辩的场景,以此来揭示课题中的“辩”。

在学生自读课文找到辩的内容后,找两个学生上来辩一辩。之后教师也加入了和学生辩日的活动中。在这一来一去,一大一小三四次的辩斗过程中,学生自然的感悟了辩斗的场景。这样的设计使课文中的辩斗场面在课堂中精彩的.呈现了。王老师的课堂再一次让我领略到了名师教育艺术的精彩。

王老师的课堂是艺术的展示,是自身自信的展示。扪心自问,我在自己的课堂中真的缺少了那一份自信。我也好想给自己多一点自信,好希望自己能游刃于自己的事业。我想在以后的课堂中我们要学会思考,学会尝试。有思考才能有灵感,有尝试才能有收获,让自己努力追求过灵动、焕发生命力的课堂,给孩子带来语文课堂学习的享受吧!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5

教材简析:

《两小儿辩日》选自《列子汤问》。讲述的是孔子在路上遇到两个小孩儿在争论太阳什么时候离人远,什么时候离人近。双方各持己见,争执不下,就连孔子这样博学的人也无法裁决,被两个小孩儿笑话。故事体现了两个小孩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同时也体现了孔子实事求是的态度。这篇文言文不仅叙述事情层次清楚,而且还蕴含着道理引人思考。

学习这则文言文的目的:让学生感知文言文的语言特点,了解古人的思想;理解故事的内容,引导学生明白文中所讲的道理,并受到一些启发。

设计理念:

学习文言文最基本的方法是诵读,最好的方法也是诵读;重点在读,难点也在读。因此,在朗读上必须有时和量的保证。要多读精讲,让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从而丰富语文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理解重点词句,感受两小儿善于观察,说话有理有据及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4、帮助学生学会“盂、孰、汝”3个会认字和“盂、孰”2个会写字。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理解课文所写的事情和其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难点:

让学生参考注释读懂每句话的意思。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读题存疑

今天我们学习的《两小儿辩日》是一篇古文。(板书课题:两小儿辩日)齐读题,理解:“辩”——争辩、辩论,“日”——太阳。

学生质疑:两个小孩儿在争辩,他们在争辩太阳的什么呢?

【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通过对“辩”和“日”字的理解,引导学生理解课题,提出问题“两小儿在争论太阳的什么?”,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教师范读课文。(语速较慢,停顿恰当,读出古文的.韵味,便于学生初步了解课文的意思)

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方法:一要把朗读的速度放慢,二要停顿得当,三要读出不同句式的语气。

2、学生自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提出朗读有困难的地方,老师帮助解决难读的语句。

3、读课文,对照课后注释、查字典,自己尝试弄懂课文中句子的意思。

4、学生复述故事,老师根据学生复述的状况进行即席点拨。

5、反复诵读,共同感受古文的“韵律美”,以期达到熟读的效果,为深入理解课文铺平道路。

【古文的学习,先要读通、读顺、读熟,再求理解、翻译。“读书百遍,其义自现”。由于有注释的帮助,本篇古文学生基本上能够自己读懂,当学生对个别句子的理解不到位时,教师再进行适当的点拨。此环节的教学,教师应当相信学生,积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机会和条件。】

三、品读课文,理解感悟

1、小组合作,弄清“辩斗”的观点及理由。

2、检查学习效果并品读课文。

(1)在学生分别汇报两小儿观点和理由的同时,完成板书。

“辩斗”的观点: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午时远也。”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辩斗”的理由: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2)由于两小儿观点不同,看太阳的角度不同,看到的`现象也不同,两小儿根据自己的观察,把自己的理由说得有理有据,我们分组来读一读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及理由。

(3)指导学生反复品读。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全班交流,弄清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和理由,在反复的品读中感受两小儿说话有理有据。】

3、开展“辩斗”。

(1)理解“辩斗”的意思。(争辩、辩论、辩驳)

(2)学生反复诵读两小儿“辩斗”的内容。(两小儿各自的观点及理由)

(3)小组合作展开“辩斗”。

激烈的“辩斗”就要开始了。为了赢得这场比赛,请你与小组的辩友合作,好好练习。

(4)请两学生上台当两小儿进行“辩斗”,老师友情出演孔子,师生一起上演一出《两小儿辩日》。

4、理性看待“孔子不能决”。

(1)两小儿的观点,孔子赞成谁?反对谁?学生读课文中的句子。

(2)介绍孔子,引导学生谈论对“孔子不能决”的看法。

(3)针对“孔子不能决”各抒己见,感受孔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体会学无止境的道理。

【“辩斗”这一环节巧妙地再现故事的情境,使平面的、静止的文本变得可感、可触;学生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不仅有效地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激活思维,发展语言,同时也加深学生对文本理解和感悟。】

四、评价人物,抒写感受

1、读了《两小儿辩日》这篇课文,你喜欢这两小儿吗?为什么?你想对孔子说些什么?

2、结合实际写一写自己的感想。

【评价的目的在于能够提高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整体把握能力,同时能够提高学生对作品思想内涵的感悟能力。因此,让学生谈谈两小儿和孔子,写一写自己感受,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意识和表达欲望。当学生理解孔子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之后,就可以联系自己生活实际,学以致用,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五、尝试背诵,力争达到“熟读成诵”。

六、布置作业,课后延伸。

1、抄写生字。

2、查阅有关资料,用科学知识解答两小儿提出的问题。

3、向学生推荐阅读《女娲补天》、《夸父逐日》等文言文。

板书设计:

两小儿辩日

早晨中午

近大车盖盘盂小远

远凉沧沧凉凉探汤热近

《两小儿辩日》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会写“援、射”等6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4.理解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学习《两小儿辩日》时,了解两个小孩的观点以及他们的依据。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都学过下棋吧?来说说你们学习下棋(围棋或者象棋)时有什么感悟吧!(唤起学生对下棋场面的回忆,从而进入课文。)

2.板书课题。说说“弈”指什么,“学弈”又是什么意思。

3.导入新课。今天我们来学习《孟子8226;告子上》里面的一篇文章,看看两个学生跟随他们的老师弈秋一起学习下棋时,分别取得了怎样的学习效果。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大声朗读课文,组成小组,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弈(yì)秋 弓缴(zhuó)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援”“射”“俱”,并且在黑板上的方格中示范。

三、再读课文,走近作者,正确断句。

1.作者孟子:战国时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名轲,字子舆。他认为人性本来是善的,都具有仁、义、礼、智等天赋道德意识,提出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等论点,著作《孟子》是儒家经典之一。

2.《学弈》选自《孟子8226;告子上》,本文是他谈到学习态度和聪明程度的问题时举的一个案例。

3.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四、通读课文,感知整体。

1.默读课文,并根据注释将课文翻译成现代汉语。

2.默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两个学生跟同一位老师学习,因为两人学习态度不同,产生的结果也不同。)

3.通读课文,本文通过学弈这件小事,作者意图说明一个什么道理?

(作者阐明了做事的时候,一定要专心致志,不可三心二意。)

五、理解深意,背诵课文。

1.请同学用简洁的`语言说一说专心致志和三心二意的区别。

(“专心致志”意为一心一意,集中精神,把心思全放在一件事上。形容非常认真地去做某件事。“三心二意”形容犹豫不决,意志不坚定或用心不专一。)

2.流畅地背诵课文。

(重点熟读第二句话并理解“惟弈秋之为听”“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然后理解结论:“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最后连贯在一起进行背诵。)

3.学生试背。

4.指名背诵。

5.联系实际说一说,学习了本文,大家懂得了什么道理?

(虽然我们是同一个老师教的学生,但是,因为每个学生的学习态度不同,所以产生的学习效果也不一样。)

6.用自己的话给同桌或者朋友、家人讲一讲这个故事吧,最重要的是深刻领悟故事蕴含的道理。

学弈

态度决定成败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在日常生活中和同学或者朋友就某一事件展开过辩论?辩论到最后是否有结果?结果是什么?(唤起学生对辩论的兴趣)

2.春秋末期的大教育家孔子在游学的时候,就曾经见过两个小孩在辩论,他们在辩论什么呢?(板书课题)

3.导入新课。现在,我们就一起走进课文,去了解一下两个小孩在辩论什么,到底谁说的对。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阅读要求:大声朗读课文,小组内合作,认读本课生字、新词。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辩(biàn)日 盘盂(yú)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并理解词义。

着重分析指导“辩”,并且在黑板上的方格中示范。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默读课文,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什么内容。

(孔子东游的时候,遇见两个小孩在为日出离人近还是日中离人近辩论无果,于是问孔子,孔子也不能决断。)

2.通读课文,为什么一儿认为“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而另一儿却认为“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是从大小角度看问题,另一儿是从人对阳光的感受看问题。学习古人为认识自然、探求真理而善于动脑、大胆质疑的精神,及孔子谦虚谨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

3.怎样理解“孔子不能决也”?

(宇宙无限大,知识无限多,学无止境。即使是博学多闻的孔子也会有所不知。勇于承认自己的无知并不可耻,这也是孔子提倡的“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的道理所在。)

4.自由朗读课文,准确断句。

重点指导:(1)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2)我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3)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4)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5)孰为汝/多知乎?

四、交流探讨,理清结构。

1.第一层,写孔子路遇两小儿“辩日”,是故事的起因。

2.第二层,写两小儿对争论的问题所持的观点和各自的依据,是故事的经过,也是主要部分。

3.第三层,写孔子不能决断两小儿谁是谁非,这是结果。也就是说,这篇文言文是按照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的顺序来叙述的。

五、课堂延伸拓展。

1.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和讨论,你从课文中受到什么启示?

(学无止境,勇于探索,大胆质疑;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谦虚谨慎,实事求是……)

2.同学们,我们来给两个小孩写信,告诉他们所争辩问题的答案以及当今科技发展的现状吧。

3.写读后感:读《两小儿辩日》后的感受。

日初出 日中

两小儿辩日

教学反思

1.引导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理解文言文的内容,使学生理解透彻。

2.让学生理解文章大意后,复述故事,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