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2025/09/19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伯牙绝弦》教学反思(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篇1

《伯牙绝弦》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尽管这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这篇文章而言,字词的理解不算很难,文章比较浅显,而让学生体会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为突破这个难点,自我感觉做得比较好的有以下几点。

一、课前铺垫,未成曲调先有情。

学习这一课的前一天下午,我就布置学生提前预习,查找一下关于俞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通过交流,大家知道了俞伯牙传说是晋国的外交官,而钟子期只是一个砍柴的樵夫,俩人地位悬殊,身份不同;知道了俞伯牙拜师求学、东渡蓬莱的的执着和艰辛;知道了俞伯牙十年没人能真正听懂他的琴声时心中的那份孤单和苦闷;同时也知道了汉阳江口,中秋佳节月圆夜,俩人因琴声相遇,相知,相约时心中的那份惊喜和感动,知道了一年后的中秋,同样的地点,同样的明月,俞伯牙得知钟子期染病去世后的那份悲痛欲绝、肝肠寸断的心情。这些都为后面的诵读理解做了很好的铺垫,同时也激发了同学们阅读的兴趣,还未读文,但心弦已被拨动。

二、反复朗读,心有灵犀一点通

崔峦老师在学术会上提到:小学阶段文言文教学,旨在体现小学与初中的衔接,主要是让学生见一见,感受一下,以至于到了初中不感到陌生。结合到文言文简洁、典雅,朗诵时具有音韵美的特点,本课首先注重学生的诵读:读通课文,读顺节奏为理解课文大意做好铺垫。

在教学过程中,我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多种形式朗读。从刚开始时要求读通顺,读流利,到读出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感情。每次的朗读不是简单机械的重复,而是环环相扣,步步提升,相机指导。如刚开始男女生比赛读时,女生把:“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读成了“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我问男生听出女生读的有什么问题吗?他们都摇摇头。我不动声色趁机在黑板上板书了两个字:兮和哉。并让他们猜猜“若”的意思。因为“峨峨”“洋洋”书中有注释,学生很容易猜到若的意思就是“好像”,那“兮”有什么实际意思吗?当他们明白这个字只是个语气词,相当于汉字的感叹词“啊”时才恍然大悟,明白了“兮”应连在前面的词语后,再读时不仅断句正确,而且自然的把“兮”拖长,读得有滋有味。

在朗读的指导过程中,我注意把朗读与想象及理解进行有机地结合。比如,指导学生抓住一个“善”字读出高兴、激动、称赞的语气,抓住两个语气词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抓住一个“绝”字,读出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由于朗读的多层次、多元化,词语的理解一点就通,通过朗读不断加深对伯牙与钟子期知音情怀的体会,真切地感受到文章不是无情物,字字句句吐衷肠。

三、拓展练习,高山流水悟真情。

教学中,我围绕“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一句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蛾泰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句式练习,有效地调动学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结构之美,又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既丰富了文本的内容,又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钟子期从俞伯牙的琴声里不仅能听出高山流水,还能听出他的胸怀,他的志向,他的喜怒哀乐,所谓的知音,就是世上那个最懂你知你的人。

我觉得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还应进行正确的价值导向。因此,我在学生体会伯牙失去知音后那种痛苦与绝望的心情,及时让学生说说自己想对伯牙说什么,在学生安慰、鼓励伯牙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让学生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然后告诉学生如果遇到了知音,应该好好珍惜,如果还没有找到,则应该真诚对待周围的朋友。

俞伯牙用炉火纯青的琴技,还有高山流水的智慧、情操,拨动了钟子期的心弦;而我,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尝试着用生动传情的语言,还有符合学生心智的方法,去拨动学生的心弦。但愿,学生能得意,得言,得法,他们的情感受到熏陶,心灵得到洗礼,语言逐渐丰富,思维更加清晰……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篇2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所以拿到教材,我首先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反复诵读,直到背出为止。然后,我又上网搜索了有关伯牙和钟子期的资料,高山流水的故事等。

在反复研究的过程中,我发现课文的插图,其他教师在上课的时候都没有利用,而这幅插图其实表现的正是伯牙和钟子期相识相知的情景。于是,我就设计了结合插图进行第一句教学的环节。我问:“同学们,大家仔细观察一下课文插图,插图描写了什么情景?谁能从课文中找到这句话?”同学们很快找到第一句话:“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在后面的品句读文中我也多次让学生观察插图。在讲到伯牙把感情溶进乐曲中去,用琴声表达了他像高山一样巍然屹立于天地之间的'情操,以及像大海一样奔腾于宇宙之间的智慧,而钟子期的情操、智慧正好与他差生共鸣时,我又引导学生观察插图中两人的动作、表情,使学生真正体会到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之情。一节课下来,这知音间美好融洽的情景也一定能深深地印刻在学生脑海里。

对于如何让学生理解伯牙痛失知音的悲伤,我还是让学生观察插图,体会到不管伯牙如何弹奏,子期都能准确地道出伯牙的心意。伯牙因得知音而大喜,到:“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学生深刻感受到子期死后,伯牙悲痛欲绝,觉得世上再没有人能如此真切地理解他,“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我又补充了伯牙和钟子期相遇相知的背景资料,并讲述了钟子期死后,留下遗言,要把坟墓修在江边,好在八月十五听伯牙弹琴的细节,让学生在高山流水的音乐里诵读伯牙当时的心声:摔断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这样,可以使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伯牙当时的痛楚和心碎。哀莫大于心死,伯牙破琴绝弦谢知音的举动就不难理解了。

根据自己的特质,我将自己的课堂教学定位于婉约智慧。但通过上课,发现自己整堂课的节奏没有把握好,前松后紧。在初读课文的环节,费时较多。加之没有出示课文的节奏,导致学生把握不好。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很有思想,对文本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但因为时间的紧张,所以个别学生的发言被我打断。课后,有一学生跑上讲台,给我看他的课本,他写了很多感想,没来得及说。现在反思的时候,我想如果课堂上时间再充裕些,学生能把自己所感悟的当堂表达,才是他最渴望的吧。另外,在全课结束的时候,我安排了背诵环节,因为上课过程中没有任何提示要求记住课文,所以显得有些突兀。最大的遗憾是,做到了婉约,却不够智慧,因此课堂教学缺乏行云流水之感。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篇3

今天要上《伯牙绝弦》,真是担心啊,对于文言文,真是一点底都没有啊!它是小学六年级唯一的一篇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它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写照,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

本文是文言文,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对于文言文的特点和理解方法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因此我把重点放在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先把课文的字词理解了,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再进行对“知音”的解读。

上课文之前,请教了办公室老师,抓住文章的重点与难点。古文教学,朗读是一大特点,因此,教学中,注重了朗读。理解课文我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是对难读的三句话:“峨峨兮/若/泰山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谓/世/再无知音”进行了指导,目的是为了学生在朗读古文时能注意停顿恰当,读出古文的韵味来。在理解课文时我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也注重了指导朗读。

一堂课下来,首先一点,觉得在对古文的朗读指导中,还欠缺教学方法,以后有待提高。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篇4

《伯牙绝弦》一课是我今年刚刚接触到的一篇新课文,也是一篇文言文。本篇课文说它不难吧,的确不难,只有77个字。说它难吧,它又很难。因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这77个字里边讲述了这样一个千古流传,这样一个感人肺腑的故事。这77个字的背后究竟有多少深厚的人文内涵呀!通过这一节课的教学,我再一次深刻的认识到:阅读教学的过程就是老师、学生与文本之间充分对话的一个过程。

一、老师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前提。

老师与文本的对话,也就是大家通常所说的备课,这是教学之前的准备工作。准备工作越是充分,课堂教学就越是精彩。拿本课来说,教学片断1中的课前谈话这一部分,正是因为老师进行了充分了准备,所以在后面教学中,对伯牙琴声的理解时,学生才能异口同声,深入理解。教学片断2中,老师从学生的传说中引入课文,讲到课文是这个传说的历史记载,只有五句话,77个字,既“镇”住了学生,也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学片断4中对“知音”内涵的'揭示上,也正是因为老师在上课之前对文本有了独到的理解,才能让学生也理解得如此到位。所以,一堂精彩的课,老师的精心准备,老师与文本的充分对话,老师对文本的独到理解是至关重要的前提条件。

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是阅读教学的核心目标。

学生与文本的对话过程最主要的是就是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了解文本,形成他们对文本的独到理解和认识。在这一堂课中,老师几次设计了学生“读”课文的环节。先是初读,大致熟悉一下文言文,让他们说一说第一次接触文言文时的感受。学生的回答不尽相同,但老师却抓住对他们有利的一面进行指导,告诉他们文言文其实很有意思,学起来会很容易,很有趣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是让学生边读边理解,接下来老师告诉他们读文言文的方法,应该如何断句,应该怎么读出轻重缓急来,师进行范读,甚至领读。最后让学生模仿读,学着读。一堂课下来,学生从不会读,读不好,到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正是他们与文本有了充分对话的有力证明。

三、老师与学生的对话过程是阅读教学的促进手段。

在课堂上,老师应该力求和学生进行最简洁,最有效的课堂对话。在本堂课的教学中,老师的每一个问题都经过了精心的设计和准备,老师的每一个问题都有着很强的针对性。此外,老师与学生的对话过程还体现在老师对课堂“生成资源”的把握上,一个优秀的语文老师,他应该是对“课堂生成资源”具有极强的敏锐度,充分利用课堂上现有的“生成资源”来进行教学,语文课堂更容易出彩。本堂课中,有一个学生忘记了钟子期的名字,在回答问题时说了一句“那个姓钟的人”,引得学生哄堂大笑。老师就紧紧抓住了这一“生成资源”,相机提问:“是啊,钟子期确实是姓钟,那么,大家是否知道,伯牙姓什么呢?”结果,充分预习了课文,收集了相关资料的同学都知道了正确答案“伯牙叫俞伯牙,姓俞。”,而另一部分同学则回答“姓伯”。通过老师学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对这一课外知识也加强了记忆。

阅读教学中,只要紧紧抓住老师、学生与文本三者之间的充分对话,大家的课堂教学就会生气勃勃,活力无限!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篇5

《伯牙绝弦》是一篇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六年级的文言文。故事感人至深,短短5句话77个字,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这是我第一次在公开课这样的活动中指教文言文,对我来说既是一次勇敢的尝试,又是一次自我的挑战。在本课的教学中,我觉得有以下几点做的比较好:

1、读写结合,渗透方法。

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想充分体现“指向习作的阅读性教学”这个理念,将学生的“读”和“写”充分结合,因此,在上课过程中,我不断地强化学生“说”和“写”的意识,整节课一共有三次比较完整的读写结合点,比如,在理解课文内容时,让学生加入自己的思考和想象说一说课文大意,这就是对课文一次扩写,在学生们的想象中,故事的人物或情节变得更加的生动、丰满;在体会知音的默契和心有灵犀时,我让学生仿照文中句式进行仿写或者改写,通过皎皎明月、徐徐清风、皑皑白雪等词语,进一步体会了知音之默契。“授人之鱼不如授之以渔”,在引导学生读写的同时,我也注意到了传授学习方法,我进行了及时的总结,并加以板书:扩写、仿写、补写,及时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2、反复朗读,体验文言文之美。

文言文的教学,我觉得朗读是一大特点,因此,教学中,注重了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尤其是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之后有感情、有韵味的'朗读。本课的前半部分,引导学生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尤其注意“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善哉,洋洋兮若江河”这两句的停顿,通过我的范读让学生体验到了古文的韵味。文章的后半部分,我主要抓住了“子期死”这一句话,通过学生不同的朗读,那种缓慢、沉重、悲伤的语调很自然的就出来了,这时,再来感受人物情绪,更加能体会到伯牙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

3、以乐带情,声情并茂。

音乐的力量是无穷的。本课的教学中,我加入了几次背景音乐,在补充介绍伯牙在子期墓前悼念子期时,也以惨婉动人、略带悲伤的音乐加以烘托,让学生入情入境地体会伯牙那种悲痛欲绝的心情,最后,让学生在音乐高山流水的音乐下,再次诵读课文,感受伯牙和钟子期那种知音情谊。

4、拓补资料,丰盈文本。

张伟教授曾经讲过一个“拓补法”教学法,就是充分运用教学资料,多退少补,以期达到高效的课堂。本课的教学中,我就用了这种方法,起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在子期墓前,伯牙吟诵了一首短歌,来追悼自己的知音钟子期,接着由同学读出:忆昔去年春,江边曾会君。今日重来访,不见知音人。但见一抔(pōu)土,惨然伤我心!伤心伤心复伤心,不忍泪珠纷。来欢去何苦,江畔起愁云。此曲终兮不复弹,三尺瑶琴为君死!这个补充资料虽然简单,但它对学生体会课文人物情感及升华感情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当学生朗读完这一段话之后,同学们的脸上开始有了丰富的表情,凝重、悲伤、哀叹……整个课堂就像一个情景再现一样,让学生犹如身临其境。

俗话说:“教学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本课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很多缺憾。首先,我对课堂语言的把握和设计有待进一步提升。在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或者说出自己的理解时,不够沉着,不够机智,而且过渡性语言说得不够流畅,有点走教案的倾向。对于学生的回答,或者是课堂上的生成,我的评价语言就显得匮乏、无效,这也是我的一个巨大的缺陷,张教授讲的着三种方式(归纳式、引导式、激励式)我就会用归纳式,也就是总结式,而恰恰这种方式是最老套和无效的,我想,这些应该是我以后改进和学习的一个侧重点。其次,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关注不够灵敏,没有及时应对和改变教学方法。就像老师们所说的,学生在读“峨峨兮若泰山”这句时,就是三番五次的不会停顿,一直把“兮若”连在一起,我没有及时发现和纠正,这一点就没有做好,这个问题我完全能够发现和改正,但是却一直没有引起重视,可能光顾着走教案去了。

讲课虽然已经结束了,可是我的语文教学之路却刚刚开始,相信每一次锻炼都会成为我的新起点,我会一直努力,让我的课堂更精彩,让我的教学更完美!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篇6

《伯牙绝弦》是一篇人教版新课程实验教材六年级的课文。文言文初次被编入小学教材,对于小学生来说,“文言文”是一个新的名词,这张陌生的“脸”会让孩子欣赏和热爱吗?我有点疑惑。

高山流水,知音难觅。伯牙和钟子期,一个善鼓,一个善听,而且善听者深得奥妙,能从琴声中知其表达的志趣与内涵,由解琴、解音而推衍为解人、解心,这就十分难得了。怎样引领学生在这篇千古绝唱中去徜徉,去读知音,品知音,悟知音,从而领悟到“高山流水不息,千古知音难觅”呢?

一、“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知音

语文课首先要有语文味,古文更是如此。《伯牙绝弦》充满着浓浓的语文味,教学时我扎扎实实地进行朗读指导。不论是从词语生发还是句段入手感受知音难觅,也不论是自由读、指名读、接读、范读还是背诵,“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每一次朗读都步步落实,毫不含糊。学生在朗读中理解语言、品尝语言、运用语言,在扎实的语文实践中习得语感,积淀语感,领悟语言规律。

二、“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品知音

语文离不开字词句组成的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文章。叶圣陶在《语文教学十二韵》中指出“一字未宜忽,语语悟其神,唯文通彼此,譬如粱与津。”整堂课,我引领着学生如同畅饮着一杯醇香的酒,品味着一杯清香的茶,在字里行间,去品读,去感悟。

让学生找出“善”字一共出现了几次,每次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在现代文中,这个字的意思又是什么。这一品,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琴技的高超,子期对伯牙琴声的喜爱,以及他们之间的情谊。

让学生用文中语言的规律来赞美伯牙的琴声,学生自然而然运用课前积累的语言来说话,看似不经意的课前伏笔却在这里熠熠发光,令人折服。通过这样的师生对话,学生入情入境,领会了“知音”心有灵犀的难能可贵。

让学生想象:伯牙在断绝弦的时候,还断了什么?通过想象说话,再一次让学生深切感受到伯牙失去知音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痛。

让写一写安慰伯牙的话,这一品味,让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那就是“千古知音最难觅”,珍惜拥有,珍惜友情。

三、高山流水总见情—悟知音

人文关怀是语文的终极目标。在这节课上,我把自己的情感也深深地融入到文本中,与学生随着作者的情绪时起时伏,或歌或泣、或思或诉,努力实现师生“共鸣”。使得学生的`个性和认识,得到最大化的赞扬和释放,人文情怀得到滋润和滋养,人生境界得以提升,这是一种“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无为”境界。

最后,我播放了乐曲《高山流水》,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孩子们的心灵,令人感叹:人生得一知己足矣,知音可遇不可求。伯牙绝弦谢知音令人感伤,令人钦佩,这堂课上,努力营造的强烈的文化氛围,引导学生多向感受,让学生把心放进课文里,设身处地去读,去想。让学生的灵魂沉浮于字里行间,让心灵浸染书香,同文本真切地畅谈,与老师真情互动,孩子们不仅理解了“知音难觅”,还收获了对生命的感悟。

《伯牙绝弦》教学反思

《伯牙绝弦》选自《列子·汤问》,故事感人至深,却只有5句话,77个字,而这77个字里却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感人肺腑的故事。尽管这是学生第二次碰到文言文,但是就这篇文章而言,字词的理解不算很难,文章比较浅显,因此我通过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对于这篇文章,我觉得让学生体会到伯牙与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感受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

一、以“绝弦”为线索,体味“知音”情深

理解课文开始,我就引导学生就课题的“绝弦”展开思考,理解其含义,告诉学生翻译文言文要学会变通,用熟悉的表达方式把意思表述清楚。接着,我让学生根据课题质疑:伯牙为何绝弦?他为谁绝弦?然后找出文中说伯牙绝弦的句子“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再去思考:俞伯牙与子期地位相去甚远,他为何为了一个樵夫而“绝弦”?初步感受知音情深。在之后的教学中,学生始终带着这个疑问深入文本,感知文本,体会他们的互相理解,心有灵犀,从中感受知音情怀。

在理解完课文后再向学生提问:“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琴弦’吗?这时学生很迅速地反映到:“绝的也是心弦”!”让学生真正明白课题“绝弦”的深刻含义,同时也感受到了知音之死对伯牙的震撼,更深刻地体会到了知音情深!

二、反复朗读,感受文言之美。

“读”在文言文教学中尤为重要,首先要读通、读顺,然后是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在教学过程中,我基本抓住“初读——理解——朗读——再理解——再朗读”的基本方法,多种形式反复朗读,从而感受文言文的结构特点,感知文言文的韵律之美。

教学中,我也注重了朗读。理解课文我首先指导学生把文章读正确、流利,特别要注意停顿恰当。理解课文时我把理解与朗读相结合,在感悟文章的每一句话的同时,也注重了指导朗读。文章的前半部分,要读出称赞的语气,读出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文章的后半部分,指导学生带着对伯牙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的心情的理解有感情地朗读。在教学尾声之时通过播放《高山流水》音乐,让典雅流畅的琴音款款地浸润学生的心灵,再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朗读课文,会更好地增强课文的表现力,让文言文那优美的韵味深深地植根在学生心中。

三、拓展练习,丰盈文本。

教学中,我进行了必要的拓展延伸:“我们知道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峨蛾泰

山,洋洋江河,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在学生充分想象的基础上,再对“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这样的场景进行句式练习,有效地调动学生去感受文言文的结构之美,又步步深入,准确地演绎着文本中丰富的信息,在不露痕迹的教学中,让学生明白了所谓的知音,就是那个世上最懂你知你的人。

四、资料补充,升华主题

理解体会伯牙与子期的知音情谊是本文的难点,但就文本而言,让学生体会到那种情谊,特别是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或许学生很难理解。所以我对文本进行了补充,给学生讲述了伯牙作为宫廷乐师,却无人能听懂他的琴声,无人理解他的心意,从中感受到他的孤独寂寞,了解知音难求,感受“相识满天下,知音能几人”,从中也为下文知音之死的悲痛欲绝、肝肠寸断作铺垫,让学生的情感达到高潮。

当然,在教学中我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比如在讲求师生合作的同时,是否也该重视生生间的合作,安排小组合作学习的环节?生生互动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主动参与课堂的机会,让他们在教学中从单纯的旁观者,转变为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使学生从与他不同的观点中得到启迪,有利于学习的广泛迁移。

第二,学生初识文言文,朗读不是很到位。尽管我给了学生停顿符号学生也注意到了停顿。但这篇课文中有两处停顿难点:“哉”“兮”是表示感叹的文言虚词,读这样的语气词,延长、停顿一下,颇有音乐美。如果我能及时地给学生以范读,相信学生能更好地体会这种美,表现这种音乐美。有助于培养学生对积累、诵读文言文的兴趣。

第三,在教学中,我觉得我的教学语言的精练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有些时候,我的语言还有些碎,没有达到最凝练的效果。有的导语的设计还不够细致、到位,影响了课的精彩。

当然,在教学文言文字词上,是否考虑到了面向全体?对于虚词、实词的理解是否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