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教学设计
爱习作提供的《第一次……》教学设计(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第一次……》教学设计 篇1
一、设计说明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也是学生第一次在教材中接触马克·吐温的作品,学习这篇文章,不可从传统的道德角度做思考评判,而应着重从文章叙述的事件中体会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及文学的感悟力。全文语言诙谐幽默,笔调简洁明快,学习时可调动学生的语言体验细细体会,以此激发阅读马克·吐温其他作品的兴趣。
二、教学目标
1、体悟作者热爱生活、热爱文学的追求,使学生初识文学的魅力。
2、了解本文叙事的详略之处,体会马克·吐温作品诙谐幽默的语言风格。
3、品味文中的真情实感,指导学生课外阅读,引导他们关注生活中的'语文现象,唤醒他们在生活中学习语文的意识。
三、教学过程
1、故事导入:讲述《马克·吐温与理发师》和《死是千真万确的》两则笑话。
2、课前热身:请学生谈谈对马克·吐温的认识与了解。他何以让一位19世纪的大出版商成为那个时代无可争议的头号大傻瓜呢?
课件展示作者画像,简介作者。(可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
3、读文正音:同桌两位同学为一组,互相听、读,诵读全文。
4、速读,理清作者的思路,弄清课文的结构:教师出示投影,展示文章的层次结构。
5、马克·吐温的第一次文学尝试做了那么多近乎“恶作剧”的事,结合自己的情感,体验一下他当时的心理动机,细读课文,说说少年马克·吐温的哪些方面令你钦佩,你最喜欢他的哪一点。
6、作者的第一次文学尝试新鲜而刺激,也非常成功,你有第一次尝试的经历吗?回忆一下你当时的感受。
7、揣摩语言,思考:马克·吐温的作品让人捧腹,让人深思,这得益于他独特的语言风格。本文语言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试举例加以说明。
四、拓展延伸
1、将本文与《金庸传奇》(节选自《读者》20xx年第17期)做比较阅读。
2、思考:你对近年来的少年作家现象有何看法?
3、课后阅读一部马克·吐温的作品,并学习做读书卡片。
《第一次……》教学设计 篇2
一、导入
1、同学们,听着熟悉的歌曲,我们知道歌颂母亲是永恒的话题。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一次抱母亲》。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母亲生病住院,护士要换床单,母亲不能下床,便有了作者第一次抱母亲。可作者没想到母亲这么轻,差点摔倒。现在,请同学们打开书,轻声朗读第2-3自然段,找出描写作者第一次抱母亲后的心情的语句。
二、精读
1、学生朗读第2-3自然段,找描写作者第一次抱母亲后的心情的语句。
2、学生交流。
3、“母亲竟然这么轻”,“我”的心里为什么很难过?再读读课文,谈谈你的体会。
4、学生交流。
相机课件出示: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A、请同学们读读这段话,想想你从这段话中体会到什么?
B、学生交流。
C、这段话中有两个“担子”,请同学们再读读这段话,想想这两个担子的意思一样吗?
D、第一个“担子”是指什么?
对呀,炎炎夏日,骄阳似火,知了不停地叫喊着,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寒冬腊月,雪花纷飞,呼呼的北风无情地刮着,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背上背着妹妹,肩上再挑100多斤重的担子翻山越岭。这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E、第二个“担子”又指什么?
课件出示:我一直以为母亲力大无穷,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想想母亲会去干什么?
F、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母亲?
G、指导读“在我的记忆中,母亲总是手里拉着我??没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体,去承受那么重的担子。”
5、过渡:母爱是伟大无私的,它不仅感动了作者,也让护士感动了,引读:护士也动情地说:————。但是,母亲呢?
6、课件出示:母亲笑了笑说:“提那些事干什么?哪个母亲不是这样过来的?”
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7、是呀,每个母亲都是一样的。同学们,想想你们的母亲平时为你做了什么?课件出示:选择一句或几句,说说你们的母亲为你做了什么?
清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晚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当我生病时,母亲____________;
当我伤心时,母亲____________;
当我____时,母亲___________ ……
8、同学们这就是爱啊,这就是母爱啊!作者也想到了这样一幕。
(1)我决定抱一抱母亲,就像母亲无数次抱我一样,为了让母亲入睡,护士不忍离去,就在边上看着。我以为母亲睡着了,我忽然看见有两行泪水从母亲的眼角流下来。(师配乐范读。)
(2)母亲的泪水是母亲因为病痛而流下的吗?这是怎样的泪水?
学生说;这是兴奋的泪水、幸福的泪水、这时高兴的泪水,这是感动泪水。这是爱的泪水……
(3)师:小时候,母亲从无数次的抱过我,而这仅仅是我第一次抱母亲,却给了母亲无比的激动和幸福,让我们也读一读,让我们这个画面留住,留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脑海里。生齐读。
三、升华
1、母亲为我们付出了很多,回报母亲恩情的方式也很多。作者用“抱母亲”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爱母之情,你们想用什么方式表达你们对母亲的感恩之情呢?(播放《母亲》)
2、学生各抒己见。
3、今天,正好有许多母亲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中,希望同学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来报答母亲的恩情,让我们对着母亲有感情地朗读诗歌《母亲的爱》。
4、请同学们去抱一抱自己的母亲,说一说自己的心里话。
《第一次……》教学设计 篇3
一、教学目标
1.学生能感受学习有苦也有乐,没有最初的失败就没有后来的成功。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愿意尝试新的学习。
2.学生通过体验活动,培养观察和动手能力;学生通过和同学们交流自己的学习经验,培养口语表达能力。
3.学生能够了解学习有苦也有乐,没有最初的失败就没有后来的成功。
二、学情分析
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程度来看,小学三年级学生通过两年多的学习,已经掌握和积累了一定的知识与能力。在学习中,他们或多或少地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从中获取了信心与力量。这是教师开展进一步教学活动的基础,教师应当充分挖掘这部分内容,予以积极引导,帮助学生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增强学习的兴趣,并让这种自信心与兴趣迁移到其他方面的种种学习中去。但是,正如城市学生在学习进程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一样,农村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会存在一些问题,如他们在生活能力的学习上也许会驾轻就熟,但在课堂知识的学习上,可能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还存在畏难情绪,他们也许还没学会合理安排、科学利用学习时间,没有掌握好的学习方法,还不能自觉地总结并分享成功的学习经验。在“为什么学”等问题上,还缺乏主动性和正确认识;在意志品德等方面的学习上还是被动的;学习途径可能过于单一等等。
针对以上的学情分析,本课确定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通过自我展示,了解自己的特点,看到自己的进步,增强自信心。感受学习有苦也有乐,体味学习给自己带来的乐趣,为自己的进步感到高兴。教学难点是让学生明白没有最初的失败就没有后来的成功。在交流自己的学习经验中体会到学习的乐趣,愿意尝试新的学习项目。
要想突破重难点,让学生有所感悟,教师可通过讨论交流“我的第一次”等生活学习情境,增强学生不断挑战自我的能力与信心。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应指导学生把学习过程说得具体些,从中感受到最后的成功是建立在最初的失败和所受到的挫折上的,体会到学习有苦也有乐。
在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让学生联系自己在生活中的学习与成长来展示自我,不要只局限于在学习上取得的成绩,更多的是围绕他们学到的本领或特殊的才能(如生活中的能力,学会的特长等)来展开,要多挖掘出农村学生自理能力强的优势,要让学生明白,生活中的这些本领,也是学习的结果,在生活中锻炼自己的能力,也是一种学习,让他们为自己的每一点成长与进步感到高兴与自豪。同时,教师要尽量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自我的机会,尤其是那些平时不受关注的学生,哪怕有一点进步或特长都应该让他们充分表达出来,帮助他们树立起学习的自信心,并让这种自信心影响感染到其他方面的学习中去。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学生能够了解学习有苦也有乐,没有最初的'失败就没有后来的成功。
2.教学难点:学生能感受学习有苦也有乐,没有最初的失败就没有后来的成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愿意尝试新的学习。
四、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杯子、乒乓球、吸管、筷子;相关“我的第一次”课件。
2.学生准备:自己学习第一次的经历;“我的第一次”调查表。
五、教学过程
活动一说说我的第一次
1.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学会了很多本领。每一项都是从不会到会,都有一个学习的过程。你还记得第一次学会做这些事情的情景吗?
[播放动画:第一次种花生、第一次学洗碗、第一次洗衣服、第一次在妈妈的指导下做菜、第一次小制作。]
2.过渡:看了这么多别人经历的第一次,你是不是也想到了自己学习的第一次?
3.谈谈你第一次成功的喜悦或失败的烦恼。(板书:我的第一次)
4.学生在组内交流.
5.小结:我们每个人在学习中都会有第一次,有第一次成功的喜悦,也有第一次失败的烦恼。不过,当我们回想起来的时候,会觉得很有意思。
活动二取出杯中乒乓球
1.做一做:小实验“取出杯中乒乓球”
教师出示用具:杯子、乒乓球各一个
出示活动要求:
(1)4-6个人为一个小组。
(2)不要用手接触杯子和乒乓球,想一想用什么办法可以让杯子里的乒乓球出来。
(3)可以借助工具进行尝试。
2.学生分组进行尝试
3.请同学们谈一谈失败的原因或成功的经验。(板书课题:挑战自我不懈努力)
活动三学习经验交流
1.在同学们获得了成功的经验之后,请大家介绍一下自己是怎么学会这个本领的,在学习过程中遇到了那些挫折,自己是怎么坚持学会的;成功后自己的心情是怎样的。老师也可以参加交流,谈一谈自己学习时的感受。
2.学生交流。
3.小结:我们每个人都在失败和成功的过程中一步一步成长起来的,学习有苦也有乐。只要我们多动脑思考失败的原因,反复尝试、不断修改,勇于挑战自我,不懈努力,就能到达成功的彼岸。
六、板书设计
我的第一次
挑战自我不懈努力
《第一次……》教学设计 篇4
一、教学目标:
1、识记与理解
记住工业革命首先开始的国家和时间;记住哈格里夫斯发明“珍妮纺纱机”,瓦特改进蒸汽机,富尔敦建造第一艘汽船,史蒂芬孙发明蒸汽机车的基本史实;认识蒸汽机在大工厂生产中的作用和铁路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影响。理解工业革命的概念和英国首先发生了业革命的原因以及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英国最早发生工业革命的原因和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重大影响的分析,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概括历史问题的能力。通过对工业革命中一系列工作机相互作用以及各部门间相互促进的认识,培养学生运用比较、判断、联系、推理分析历史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了解工业革命中的一系列发明创造,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科学态度;通过工业革命中一系列国家的科学家在发明创造中相互学习,相互促进的史实,让学生树立互相学习、互相促进的`开放性观点;通过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使学生认识到社会发展需要技术革命,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二、重点难点:
重点:英国最早进行丁业革命的原因;工业革命中的重要发明创造及工业革命的影响。
难点:工业革命中各环节的相互促进和工业革命的影响。
三、课标要求:
了解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基本史实;探讨其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四、教学过程:
自主学习
1、请同学们阅读第一、二子目内容,归纳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主要条件和主要发明创造。
(归纳工业革命的主要条件要注意角度:从前提、资金、劳动力、技术、市场;可能性、必要性等方面归纳,主要发明创造要进行归类、便于记忆。)
(1)主要条件(工业革命首先在英国发生?)
可能性前提资产阶级的确立(政治保证、社会稳定经济发展)
资金扩张贸易
劳动力运动
技术时期的积累
市场最大的形成
必要性工场手工业不能满足对工业品的需求(直接原因)
(2)主要发明创造
生产领域1765年、英国哈格里夫斯
——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标志
动力突破1785年,英国瓦特蒸汽机
交通领域1807年美国富尔敦
1814年,英国史蒂芬孙
2、请同学们阅读课本第二子目的内容、分析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1)、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使人类进入“”
(2)、导致人类生产、生活方式的巨大变化:
①生产组织形式:制度兴起;
②生产方式:代替手工生产;
③生活方式:出现了浪潮;
④阶级关系:出现工业和工业;
⑤社会意识:自由放任经济思想盛行
(3)、促进世界市场。(进一步影响)
3、阅读第三子目内容,认识第一次工业革命对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发展的影响
(1)形成条件:
①工业革命完成,机器生产需要更广阔世界市场。(英国:1840年前后,工业基本取代、成为世界第一个,等国相继完成工业革命)
②资产阶级拓展,抢占,世界贸易的范围和规模迅速扩大
③的改变,世界各地区的联系更为便捷。
(2)表现:
①落后国家被卷入世界市场;(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亚非拉地区)
②发达国家主动扩大世界市场;(英国成为世界、世界贸易中心)
③,以欧美资本主义为主导的世界市场。
(3)影响:
以英国为代表的欧美资本主义国家在攫取利益的同时,客观上也传播了
和,开始改变世界的面貌。
合作探究
1、阅读材料“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鞭炮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来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把它当饭吃”———鲁迅
思考:中国的科技也曾长期领先世界(如四大发明),为什么没能促进生产力的飞跃?在同时代的中国为什么没能发生工业革命呢?
2、忙了一天的William到了家中,他收到一封来自法国表兄亨利的来信,亨利也是从事棉纺织业的工厂主,以下是信的大致内容:亨利准备到英国考察纺织机械,进口机器,一行人准备7月28日启程,预计7月31日可到达,请他尽快做好前期准备工作;此外亨利抱怨最近法国国内市场基本饱和,他的企业的产品准备销往亚洲一个叫China的国家,问William有没有兴趣和他合作?……
质疑一:亨利表兄的来信中的“进口机器”、“3天到英国”、“准备向中国销售产品”,是否符合当时的历史史实?
质疑二:1837年亨利表兄选择进口英国先进机器而不是直接将产品销售到英国,1837年英法之间的贸易是否存在某种障碍如贸易壁垒?如有,那该如何解决?
3、工业革命后世界市场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什么?
4、概括指出当时英国形成了怎样的对外贸易的特点。分析促进英国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
《第一次……》教学设计 篇5
教学设计:龚侃 复旦初级中学
教学目标: 掌握在说明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理解本文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理解科普小品文依据科学性和入门性的文体特点安排详略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掌握在说明文中提取信息的能力,理解本文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理解科普小品文依据科学性和入门性的文体特点安排详略的写作特点
教学目标:
一、导入
1、古人对地球形状想象的图片——“地球是圆的”背后,是人类探索世界的充满艰辛、勇气的漫长科学史
2、一同了解“地球”成为“球”形的科学史的同时,学习科学史类科普小品文的写作方法
二、麦哲伦旅行在文中的作用
1、阅读课文,依据文中信息在地图上画出麦哲伦环球旅行的'航线,验证麦哲伦的航线是否成为了“环形”?他的航行能否证实地球是球形的?
2、你从麦哲伦环球航行的史实中能吸取哪些经验和启示?
3、从全文的角度看,写麦哲伦航行的事迹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教育我们应当学习他在科学探索中反映出的可贵的品质吗?这一段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
放在整个科学史中来看麦哲伦航行的意义
三、科普小品文的详略安排
1、阅读课文1-7小节,说说人类发现地球是“球”形的,前后经历了怎样的过程?
2、在介绍人类发现并证实地球是球形的整个科学史的过程中,作者详写哪些内容,略写哪些内容?详略安排的依据是什么?
主要详,次要略;
代表性强详,代表性弱略;
重大转折详,中间过程略;
实验证实详,理论阐释略;
3、结合文体特点和写作目的,说说这样的详略安排有什么好处?
科普小品:向大众普及科学常识,需要兼具科学性和入门性。
《第一次……》教学设计 篇6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学习如何作文取题的技巧
能力目标:能运用校园论坛上传作文,并交流;能结合文章内容与标题对文章进行点评。
情感目标:让学生喜欢写作,乐于上传作品,乐于交流对同学作文的看法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实现作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学习“如何给作文命题”。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
难点:实现作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
三、教学设想:利用网络实现资料的收集,实现限度的作文交互评改,打破语文教学课堂内外的界限。
四、教学时数:1课时
五、课前准备:各生上传课堂作文——以“拥有”为话题,自命题作文,到校园论坛的.专属主题“方春华老师教学区”
六、教学过程
1、进入校园论坛页面
2、登录并进入主题:“会员论坛”——“方春华老师教学区”——“作文指导”
3、浏览同学搜集的“如何给作文取题”的主题,了解作文命题的技巧。
教师点拨,提示重点:(学生选重点记录)
(1)巧用修辞:比喻、借代、层递、比拟、对偶、对比、双关、设问、反问、顶真、反语、仿拟、引用、反复、通感等。
(2)善于引用:引用诗词、引用歌词、引用广告词。
(3)借用符号:借用标点符号、借用数学符号。
(4)其他形式:转换角度、故设悬念。
让文章标题新颖、曲折、吸引人,当然还有很多方法。不过,我们要注意不管用哪一种方法,一定要:
A、贴切鲜明,新颖生动。 B、言简洁凝练,不拖沓冗长。
C、题目能揭示文章内容或显示文章主旨。D、耐人寻味,能激起阅读者的阅读欲望。
4、取题训练:根据材料,请同学设计作文题目,各同学发表在本小组的专属主题,以跟贴的形式进行,使内容更容易集中。
材料:
早上外出没带伞,一场雨不打招呼就洒了下来。提着两棒玉米一根红萝卜两只馒头一杯豆浆,站在商铺的屋檐下无奈地看着天。阶下不断有人打着各色花伞缓缓走过,身边有人冒雨冲出去跳上刚刚靠停的公车。我转身看看橱窗里各式美丽的花瓶,又转身看看淅淅沥沥唱着心情老歌的天,看看自己的高跟鞋,摸摸绑得好好的头发,最后开始犹豫是否还要等到雨停再走。
心情突然坚决起来:走!淋一场雨又何妨?
淡粉的皮鞋镇定地穿行在细雨的嬉闹中,高尖的鞋跟清脆而有节奏地敲击着彩色的路砖,任凭雨水浸湿了脚趾也气度从容。雨点淘气地亲吻着我一身雪白的连衣裙,并霎时把它弄得面目全非。头发很快就湿透了,雨水顺着脖子滑向前胸后背,竟有丝丝痒痒的感觉。知道有避雨的人在看着,但我不管不顾,就一个人这样不急不缓地走着,还不忘欣赏下两旁的花草被雨水洗涮后的娇嫩,甚至想起女儿昨晚的呼叫:“妈妈,杯子倒了,水流掉了!”杯子倒了,水流掉了!多有哲理的一句话!
回到楼下大门,善良的女清洁工轻柔地跟我打招呼:“没带伞吗?”我笑笑:“淋一淋,痛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