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教案 > 正文

《古对今》教案

2025/09/19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古对今》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古对今》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图画,读对韵歌,对照认识“圆、严”等12个生字,会写“古、凉”等7个生字。

2、通过朗读,认识“鸟语花香,朝霞”等7个词语,借助图片或联系实际,理解“朝霞,夕阳,严寒,酷暑”。

3、正确流利的朗读对韵歌,背诵对韵歌。

4.想想对韵歌中描绘的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来做一个相反词语对对碰的游戏吧,比如:我说上,你说下,我说多,你说少,远——( ),左——( ),粗——( ),黑——( ),快——( )

2、古就是古代,今就是( )

对,就是古代和现代相对,这是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板书:古对今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2.课文几个小节标出来,分小节读课文,正音。

3,出示本课的生词。

a.带拼音认读

b.不带拼音认读,

c.认读生字。

(多种方式读生字词语)

三、再读课文

1.自读课文,把不懂的词语画出来,同桌交流。

2.学生汇报

a.严寒,酷暑,

“严寒”就是很冷很冷,

“酷暑”就是特别特别热

再读第一小节,这个小节每组的两个词语是什么关系?(相反)

b.暮,和风

“暮”就是太阳下山了,

“和风”和微风,大风,狂风中哪个词相近?

风轻轻吹,雨丝细细的,就叫“和风细雨”

什么时候能看到朝霞?夕阳是什么时候的太阳?

这个小节每组词语之间是什么关系?(有些相反,有些同类)

c.学习第三小节

什么是“莺歌燕舞”?

莺是黄莺叫声动听,就像一曲悠扬的`歌曲,燕子的动作轻巧优美就像跳轻快的舞蹈,就叫“莺歌燕舞”

听,小鸟们叽叽喳喳的好像在说什么呀,在鲜花上飞来飞去,这幅美丽的画面就叫“鸟语花香”。

再读第三小节,每组词语之间是什么关系?(同类事物)

d.总结写对子歌,可以是同类事物,可以是相反事物

四,拓展延伸

我们再来读一首对子歌。

五、书写生字

出示要写的生字:“李”“香”

1、观察

2、范写指导,生书空。

3、生仿写。

4、评价。

《古对今》教案 篇2

《古对今》是一篇集中识字课。通过集中识字的形式,完成识字任务。本文以浅显的韵文为主,重点给学生充分读书时间,在韵语的过程中,认识生字,读准生字,突破“音”和“形”的难点,鼓励学生边读边记,逐步提高独立识字能力,感受识字乐趣。

一、注重识字方法,让学生在语境中识字

教学中,我积极引导学生发现、总结识字的方法、规律,并迁移到课外让学生自主找方法、用规律去主动获取识字方法。如:《古对今》的识字时,重点抓住以读课文为识字的切入点,以读生字、读词语、为识字的着力点,引导学生识字,将自己认识的字、词、词与课文整合起来,让学生在语境中识字,这就促使学生自主探究地识读新字,从而培养学生学会识字的方法。

二、积极倡导随文识字,力求认写分流。

随文识字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它从儿童身边的景物、生活这些鲜活熟悉的内容入手,以儿童感兴趣的图画、儿歌、童话故事等形式呈现,或借助拼音,或借助画面,或借助丰富多采的语言形式,给儿童爱与美的'启迪,定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古对今》一文识字中,就注重了借助拼音与儿童感兴趣的图片,引导学生识字,给予儿童爱与美的启迪,成功地运用教育的可接受原则和愉悦情趣再认知过程中的巨大影响力,创设了—种温馨而富有情景的识字环境,使孩子们在一种愉悦的氛围中去认读生字。

三、注重认写同步,互相促进。

识字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帮助学生阅读,而低年级的阅读,还在于更好地巩固识字效果。识字要在语言的实践交流中延伸发展,在具体语言情景中才能有效地提高。《古对今》课,我采用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巩固复习学过的生字,积极运用生字卡片让学生个别读、同座认读等形式,满足儿童识字后急于阅读的急切欲望,培养了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注重学法指导与习惯养成。

在识字教学中,教师应大力倡导生活识字、随文识字、以写促记、认读同步等识字方法,拓展学生的识字渠道,力求集中识字与分散识字相结合。更应注重读书、写字习惯养成。学生语境、语感训练,时时刻刻提醒他们读书要口到、眼到、心到;写字时做到身正、肩平、足安。拓展阳光课堂,丰富孩子童年时光。当学生掌握识字方法,乐于识字、善于识字后,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在生活中识字,让语文因生活而精彩,让识字因阅读而丰富,就能张扬学生的个性,开拓语文生本教学更为广阔的新天地。

《古对今》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图画,读对韵歌,对照认识“圆、严、寒”等12个生字;会写“古、凉、细”等7个生字。

2、通过朗读,认识“鸟语花香、朝霞、夕阳”等7个词语,借助图片或联系实际理解词语。

3、正确、流利地朗读对韵歌,背诵对韵歌。

4、想象对韵歌中描绘的画面,感受自然之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背诵课文。

难点:了解课文内容,感受语言的对仗美。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欣赏图片,激趣导入

1、启发谈话。同学们喜欢对对子吗?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组对子歌。

2、展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大自然景物的图片,说说图片上的景色。

二、读文识字,发现规律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请学生读课文,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3、教师与学生合作读。(教师读前半句,学生读后半句)

4、通过读课文,你们发现了什么?

学生甲:文中的字和词都是一对一对的。

学生乙:文中的词语都是描写大自然的。

5、出示生字、新词卡片。

(1)借助拼音读准确。

(2)让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

①加一加识字:木子→李;禾日→香。

②加偏旁识字:纟田→细;冫京→凉;讠吾→语。

(3)结合图片理解词语。

①(课件出示早晨、朝霞、暮色、夕阳等图片)请学生说说图片上的景色,随机出示对应的词语,让学生认读。

②看课文插图说话,想象并描述春天的'情景,随机出示“和风、细雨、柳树、莺歌燕舞、鸟语花香”等词语让学生认读。

三、初读韵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巩固生字。

2、小组比赛读。

3、指导学生发现对子歌中的特点。

(1)字数相同。

(2)意思相反或相近。

(3)动物与动物、植物与植物、天气与天气对。

四、学习第1节对子

1、出示图片,让学生对比图片,说出图片内容,教师随机引入课文。

(1)古人与今人对比图。(古今)

(2)铜钱。(外圆内方)

(3)四季对比图。(严寒,酷暑,春暖,秋凉)

2、课件出示第1节对子,指名朗读。

3、结合第一、二幅图片,让两名学生合作读出课文中的对子。

4、结合第三幅图片,四个同学合作读对子。

5、教师点拨:了解大自然四季变化的特点。(可结合识字1《春夏秋冬》所学)

6、写出下列汉字的反义词。今——()圆——()暖——()

五、学习生字“古”“凉”“细”

1、出示生字,观察占格、结构。

2、教师讲解,范写。(绞丝旁的笔画分布)

3、学生口述、书空。

4、学生练习,教师指导。

5、集中纠错讲解。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生玩游戏对对子导入。

二、研读课文,学习第2节对子

1、指名读第2节对子。

2、出示图片,对应认识字词。

3、播放日出、日落动画视频,理解“晨—暮”“朝霞—夕阳”两对词。

4、结合识字1冬雪与秋霜的图片,理解“雪对霜”。

5、理解词语:和风细雨。

(1)引导学生想象:春天已经悄悄地来到我们身边,阳春三月,沐浴在阳光下,春风拂面,这春风跟冬风有什么不一样?

(2)引导学生回想春天的雨和夏天的雨的区别,出示图片分别展示。

三、学习第3节对子

1、自由读第3节对子,引导思考:“桃”“李”“柳”“杨”分别指的是什么?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它们的区别。

2、齐读最后一句,引导学生发现成语,再指名朗读。(相机出示:莺歌燕舞、鸟语花香)

3、播放视频,强化感悟“鸟语花香”。

四、整体回顾,感悟课文

1、学生领读、个别读、齐读课文。(读出节奏)

2、引导学生边读边悟:课文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3、启发思考:当你看见眼前的景物时,你想到了什么?有什么感受?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悟对子的精妙。

五、指导写字

1、用“加一加,减一减”的方法识字。

古(十口)凉(冫京)细(纟田)李(木子)

语(讠吾)香(禾日)夕(多—夕)

2、指导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教师范写,讲解“李”“语”“香”“夕”。

(1)“李”“香”的竖要短。

(2)“夕”的撇要与横撇齐平。

3、学生书空、描红、临写,教师巡堂指导。

7、填一填。

(1)“夕”是结构,共画。

(2)“李”的第五笔是,可以组词为。

[教学板书]

古对今古—今晨—暮桃—李

圆—方雪—霜柳—杨

严寒—酷暑和风—细雨莺歌—燕舞

春暖—秋凉朝霞—夕阳鸟语—花香

[教学反思]

本课是以对对子的形式出现的识字课,在诵读对子的过程中,我尝试引导学生感知对子的语言形式,激发学生收集对子的兴趣。经过一节课的学习,学生们感受到了对对子就是把字数相同、内容相关联的字词对起来。同时,学生在边读边悟的过程中了解了对子中描写的景物,从而感受到了对韵歌中的意境美,完成了预先设计的教学目标,引起了教学共振的效应,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古对今》教案 篇4

教材分析:

本课设计依据文本特点,旨在通过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使学生初步了解“对子”这一传统文化,同时将识字与学文有机结合。

教学中,力求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学生主体活动作为教学活动重点,以识字为主线,创设丰富多彩的教学情境,并采用字歌识字、字谜识字、故事识字等多种方法,使学生感受到识字的乐趣。通过丰富多彩的诵读方式在潜移默化中使学生得到民族文化的熏陶。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通过观察图画、读对韵歌,对照认识圆、严等12生字;会写古、凉等7个字。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认知“鸟语花香”等七个词语,借助图片或者联系实际理解朝霞、夕阳、严寒、酷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对韵歌中描绘的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四季之美。

教学重点:

识字和朗读教学是重点

教学难点:

词语理解严寒、酷暑。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1.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师)

2.制作带有生字的卡片。(学生)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篇很好听的拼音课文《古对今》。

2.板书课题,揭示本课特点。本课的每一句中都有一个“对”字,“对”字前后分别是两种相对的事物,我们也可以叫它“对子歌”。(课件展示课文)

3.齐读课题。认读生字“古”。

二、初读课文,识字学词

1.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画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2.指名读、开火车读生字。

3.交流识字方法。

4.再读课文,识词。

5.认读生词,指名读、开火车读

三、读韵文,感知对子。

1.自读课文,遇到读得不熟的字或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指名或指定小组互读对子,全班交流正音。

3.各种形式读对子,直到读熟。

(1)师生交叉读

(2)男女生对读

(3)学生分三大组拍手赛读,优胜组集体表演读。

4.交流对子歌中的特点:

(1)反义词对:古对今圆对方晨对暮严寒对酷暑春暖对秋凉

(2)天气现象对:雪对霜和风对细雨朝霞对夕阳

(3)植物和动物对:桃对。李柳对杨莺歌对燕舞鸟语对花香

(4)课件展示几种对子及相关图片。

5.背诵《古对今》指名背,小组背、齐背。

四、指导写字,布置作业。

1.指导7个生字的书写。

(1)认读7个生字并组词。

(2)师范写,生观察每个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及笔顺,讨论交流。

(3)作品展示,全班评价。

2.布置作业:

(1)同桌互背《古对今》

(2)抄写课后词语。

《古对今》教案 篇5

《古对今》教案

在教学工作者实际的教学活动中,时常会需要准备好教案,借助教案可以让教学工作更科学化。那么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古对今》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古对今》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图画、读对韵歌,对照认识“圆、严”等12个生字,会写“古、细”等7个生字,从中感受到识字的乐趣。

2、通过朗读,认识“鸟语花香、朝霞、夕阳”等7个词语,借助图片或联系实际理解“严寒、酷暑、朝霞、夕阳”。

3、正确、流利地朗读对韵歌。背诵对韵歌。

4、想象对韵歌中描绘的画面,感受自然之美、四季之美。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准生字,特别是“圆、严、寒”等容易读错的字;指导“夕、语”的书写;正确、流利地朗读对韵歌,通过多种多样的诵读方式,达到熟读成诵。

难点:借助图片或联系实际理解“严寒、酷暑、和风细雨、莺歌燕舞”等词语,学会想象和口头表达。

【教学过程】

课前背诵古诗:《春晓》、《赠汪伦》、《咏柳》、《千字文》。

一、游戏导入认识“古”

1、同学们,我们做一个相反词语对对碰的游戏,我说上、你说下。我说左,你说右。谁听清楚了?

上——下

左——右

远———近

开——关

男——女

粗——细

高——低

安静——热闹

勇敢——胆小

寒冷——炎热

2、还记得我们上学期学的一首对韵歌吗?出示(指名读、齐读)

3、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对韵歌,题目叫做《古对今》。板书课题:古对今古是今天要学的生字,你怎么记住它,谁来组个词。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识记字词

1.请同学们自己读两遍这首对子歌,不认识的字怎么办呢?借助拼音多读几遍。谁听清读书要求了举手。

2.谁来读第一小节,(我读书,我倾听)第二小节,第三小节(评一评读书吧,优点,提出建议)

3、师生合作读。(老师读前半句,你们接后半句)

4、男女生合作读。

5、我们读一读今天要认识的生字,用手指着带拼音的字。

6、⑴出示图片,谁读这两个字:古今

(2)看这两个图形:圆方比较圆和园

(3)看到这两幅图,你想到了什么词语呢?(严寒)

(4)冬天过去了,我们来到了什么季节?(酷暑)

“暑”是什么意思?暑:一年中最热的时候叫“暑”,“暑”就是热的意思。

“酷暑”是什么意思呢?“酷”的意思是很,非常。那么“酷暑”的意思就是——非常热

(5)谁读这两个词语?(春暖秋凉)看第一幅图:说几句话,第二幅图:秋天来了,天气转凉了,树上的叶子有什么变化?

(6)读第一小节。

7、(1)再看这两幅美丽的图片,谁发现了这两个字都有什么?(日)

“晨”可以组什么词?(早晨、清晨)晨:日下的“辰”是指星星,星也叫辰。在星星还没落下,太阳已经升起的时候就叫“晨”;所以早上就是“早晨”,暮:“暮”也含有“日”,两个日字都藏到草丛中,太阳藏起来了,不就是太阳下山了。这时候就叫“暮”。

(2)谁发现了,这两个字都是什么偏旁(雨字头)

(3)什么是“和风”?“和风”和“微风、大风、狂风”中哪个意思相近?

有谁知道什么季节(时候)有和风、细雨?

春天。春天风轻轻地吹,雨丝细细的。读这两个词。

(4)什么时间能看到“朝霞”?(早晨)

“夕阳”是什么时候的太阳?(黄昏、傍晚)夕和哪个字相似?(多的一半)

多美的自然景象啊!让我们读一读第二小节吧!

8、(1)谁流口水了?什么样的桃子?什么样的李子?

(2)柳杨都是什么偏旁?看着图片背诵《咏柳》

(3)出示图片,理解词语: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4)想象说话:

师:听,它们叽叽喳喳,好像在说什么呀?

——鸟语花香。

(5)、感情朗读:多美的春天啊!让我们一起读读第三小节,赞美春天的美景。

三、送字回文,诵读韵文(拍手读)背诵。

四、游戏激趣,巩固识字

1、读词语,同桌互读,找一组展示。

2、有不认识的吗?找同学帮忙。

3、单独出字,同桌互查,组词,展示。

4、多音字,

5、坐汽车放气球游戏。

五、手指操游戏。

六、观察字形,指导写字

1、找出左右结构的字:凉、细、语

2、观察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左窄右宽。

3、指导书写,强调主笔。

4、观察写字姿势。

5、自己练写,老师巡查,同桌互评。

七、学习四字词语

八、语境中识字。

【教学反思】

本课是识字教材,教学目标主要以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有效的方法认识生字、理解词语,正确规范书写生字为重点,积累并运用识字方法,为今后自主识字打下良好的基础。

本节课我从复习学过的对韵歌引入,让学生再次感受对韵歌节奏感强、朗朗上口的特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在揭示课题之后,相机指导生字“古”的书写,分散识字。通过自己读、指名读、师生合作读、男女合作读等形式,激发学生朗读韵文的兴趣,让学生在反复朗读过程中加深对生字的印象,落实了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的教学目标。抓住“暑、晨、朝”三个生字的共同点,引导学生通过借助图片、结合字理或联系实际等方式记认生字字形,理解“朝霞、夕阳、酷暑”等词语,能够化抽象的汉字为具体形象的事物,降低识字难度,让学生更容易识记。

随文识字环节,通过讲解字源的`方式,引导学生记认“寒、夕、暮”的字形,理解它们的意思。并通过引导学生借助图片、联系生活等方式,理解“和风细雨、鸟语花香”等词语,完成理解词语的教学目标;在理解词语的基础上,教师创设情境,引导学生展开想象,感受自然之美、四季之美,既丰富学生的表象,又有效地训练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可以有效落实第4点教学目标。在充分认识生字的基础上,再次回归整体,在有节奏地诵读韵文过程中巩固识字效果,落实了认识生字的教学目标。

在书写环节,引导学生发现生字结构上和字形上的异同点,结合生字意思熟记字形,有利于提高生字书写的正确率。通过重要笔画的指导,促进学生把生字写得美观匀称,突破写字的难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