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首页
爱习作 > 短文 > 读后感 > 正文

《呼兰河传》读后感

2025/09/20读后感

爱习作提供的《呼兰河传》读后感(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1

童年,在我们眼中,它充满了快乐,充满了幸福,所以人们常说,童年是一生中最令人难忘的日子,我想作家萧红也是这么觉得的吧!

在作家萧红的笔下,他的爸爸对他很冷淡而妈妈对他很凶,祖母更是对她不好,他的童年里最快乐的时光是与花园祖父在一起,因为在这花园里,他很自由,想干嘛就干嘛,院子就像是他的一样,而祖父很慈祥,永远不会不耐烦,因此在我眼里,萧红的童年生活是快乐的。

相比之下,而那团圆媳妇的命运就没有萧红那么好了,他十二岁就送到在呼兰河这座城市里名声很好的老胡家,可谁知,这才十二岁的.小姑娘,刚一送过来,天天拉车,晚上还得遭受婆婆的严刑打骂,不知身上有多少伤痕,最终年纪轻轻便去世了,而原本人丁兴旺的老胡家老胡家,从此惨遭灭门。看看,萧红在那么小就得不到父母的关心,只有祖父,这不令人很痛心吗?何况在当时,这样的生活还算是快乐,再来看看团圆媳妇,这么小就嫁人,不知耽误了自己多少的学业,浪费了多少的青春,再嫁过来后,还被婆婆如此虐待,丧失了一条无辜的小生命,无不令人痛心疾首?

我们现在的生活,十分快乐,幸福,有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宠着,爸爸妈妈呵护着,老师教导着,同学帮助着,和呼兰河传里的孩子们比较,我们的生活丰富得多,可是呀,我们并不知道如何去珍惜这一美好的时光,反而,动不动开口大骂,甚至动手,他们害了你似的,我想读完这本书你应该会有所启发。

让我们好好珍惜自己正拥有的东西:快乐幸福的生活。

成语痛心疾首:疾首:头痛。形容痛恨到了极点。如:《左传·成公十三年》:“诸侯备闻此言,斯是用痛心疾首,匿就寡人。”又如:瞿耐庵自从到任至今也有半年了。治下的百姓因他听断糊涂,一个个痛心疾首。——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二回

成语令人痛心:指让人悲愤痛恨。如:邓小平《在北方局党校整风动员会上的讲话》:“特别是我们这些负责的同志还有不少的歪风,给予工作的损害也是令人痛心的。”又如:路遥《平凡的世界》第三卷第24章:“我的朋友!这多么令人痛心。”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2

最近我读了《呼兰河传》。萧红的这本书让我深有感触,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感受到呼兰河城里人们那种让无法理解的愚昧至极的封建思想。

这本书主要在讲呼兰河城里的大街小巷,那里的大泥坑,扎彩铺;跳大神治病,四月十八逛娘娘庙大会,七月十五盂兰会放河灯,秋天唱野台子戏;这些都是冲着鬼神做的,只有在正月十五唱秧歌是为人准备的。“我”就出生在这里,常常跟着祖父到花园里玩耍。“我”爱念诗,吃鸭子,去储藏室里找东西玩。“我”的家却是荒凉的,许多人在这里租房子。其中老胡家来了个团圆媳妇,结果被折磨死了。长工有二伯的性情古怪,喜欢跟动物谈天。磨坊的冯歪嘴子和王姑娘私下结婚,受尽了大家的非议。王姑娘被人“说”死了,冯歪嘴子仍然坚强地活着,照顾两个孩子。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情节就是小团圆媳妇被老胡家折磨死的情节。读的时候,我仿佛看见小团圆媳妇,那个头发黑亮,脸蛋红扑扑的小姑娘。她变得又黄又瘦,最后被弄成疯子,死去了。我为小团圆媳妇感到愤愤不平。小团圆媳妇就因为第一天来家里吃三碗饭,大方得体不怕羞而被奶奶婆婆毒打,说什么要给一个下马威。其他的左邻右舍没事找事,相相呼应,这下好了,小团圆媳妇也就有点疯了。小姑娘生病了,却被说是什么鬼魂附体,什么狐狸精的小狐妖。一传十十传百,每个人都加上了自己的.奇特夸张,搞得事情一团糟不说,还极其迷信地去请跳大神来。不知从哪来的“云游真人”来给她治病,泡沸水澡,吃怪药剂。人们还评头论足地提出了各种不良偏方,如吃带毛的鸡鸭,黄连猪肉啊等等。这些周三奶奶,杨老太太等人就是火上浇油,雪上加霜。小团圆媳妇就像木偶一样被欺负,胡乱吃药,病就更加严重也是理所当然的。

这些“看客”实在让人大开眼界,让人无话可说。这些人说是要去救她,给她开各种奇怪的偏方。还有一次竟然让团圆媳妇当众洗热水澡,烫一次,昏一次……这些“看客”们是在善良地治小团圆媳妇的病吗?这难道不是狼心狗肺?他们麻木的迷信正在毒害着正常健康的人,这愚昧的思想是生命价值的低廉和浪费。

《呼兰河传》在作者平淡的语言叙述里几乎不含任何的感情,全都是从观察的角度来描述这些人和事。可是让我感受到了深深的悲伤和无奈。我推荐你也来读一读这本书,你也可能和我有同样的感受。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3

在阅读《呼兰河传》这本书时,给我印象最深的人物是冯歪嘴子。在小说的前六章中,小团圆媳妇、有二伯、老厨子等人物无不反映了封建社会对人精神的蚕食,读来让人的心一点一点地沉重;可是在第七章,作者描绘了一个与他人截然不同却又藕断丝连的冯歪嘴子,他成为了灰暗的呼兰河城上一抹亮丽的颜色。

冯歪嘴子与其他人物藕断丝连,是因为他本质上和其他人并没有区别:作为一个小磨坊的磨倌,他娶妻生子后无处安身,妻子死了他不得不独自拉扯两个孩子。他和其他人一样逆来顺受,像是低等的植物一样生存。但是他非常明显地区别于其他人的一点是,他改变了自己对生活的态度:当别人面对打击都已经麻木的时候,他仍以积极的态度迎接挑战;当其他人只着眼于当下的苦难时,他却带着美好的愿望憧憬未来;当其他人面对绝望只表现出绝望时,他却能从绝望中找到希望。别人嘲笑他的命运,他不当回事,反而使别人感到恐惧:这样活着是可能的吗?世界上有这东西?

有的,当然有的。正是这种积极面对人生的态度,才使我们拥有了如今的美好生活,才使我们没沦落到与麻木者为伍的地步。积极是麻木这块废墟上生长的蔷薇花,历代各种各样的人都在坚守它。

比如,在雨果所著的《巴黎圣母院》,卡西莫多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生来就奇丑无比的他遭到了众人的抛弃与厌恶,被主教收养寄住在圣母院里。尽管命运对他如此不公,他仍有颗积极追究美的心,最后因为追求所爱之人而死。卡西莫多美丽高尚的.心灵最终胜过了他丑陋的外形。

再比如苏东坡,身为大文豪的他仕途却一再受挫,接连遭贬。可苏东坡并未像柳宗元那样被怀才不遇所困扰,相反,他怀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写诗自勉,不论在怎样的困境里都在为百姓服务:修建苏堤、烹饪东坡肉、练书法,并成就了一代文豪的佳名。后世学者评论到:苏东坡的文化已经根植于中华文化,若将它两根拔起,中华文化将千疮百孔。

一段积极的人生是思想荒漠上的一朵蔷薇,它不仅出现在呼兰河城里,在圣母院里或苏东坡身上,它早已根植在我们的心中。让我们积极地面对生活,为这个世界增添一抹生机。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4

在我的知识的海洋里,有一本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就《呼兰河传》这本书。每当我经过书店门口的时候,我总会情不自禁的想起《呼兰河传》这本书。然而,此时此刻书中的每一个情节都驻足在我的脑海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

文章深深地触动了我的心灵,让我觉得人怎么可以无情到这种地步?节选主要讲的是老胡家的小团圆媳妇的悲惨命运。她只是一个十二岁的小姑娘,却已经是别人家的媳妇了,还被她的.婆婆说她有病,说她不能受凉,还用棉袄把她蒙起来,蒙的没头没脑的连脸也不露出来,明明是想憋死她,表面上还说怕她受凉。真是太虚伪了,如果将心比心,如果有人这么对待她的女儿,她会怎么样。

真是不知道她被折磨过多少次,“等一会你看吧,就要洗澡了。”这句话竟然是小团圆媳妇自己对“我”说得,可想而知她一定是不止一次被这样折磨了,接下来真如她所说的该“洗澡”了,但此“洗澡”非彼“洗澡”,她的洗澡是被她婆婆在众人面前把衣服扒光扔进滚热的热水中,还被人按着头,从头上浇水,对于我们常人来说洗澡是非常享受、舒服、惬意的,而小团圆媳妇却洗的吱哇乱叫的,可想而知这是怎样的折磨!

她最后被烫昏过去了,就这样连续洗了三次才肯罢休还说是为了驱邪;就这样被折磨了六七天里,她都是不饮不食的昏睡;就这样她家里的人还说“她这种不饮不食,似睡非睡的状态不但不用引以为忧,反而觉得应该庆幸”。她昏睡四五天她的家人就快乐四五天,她睡了六七天她的家人就快乐六七天,这不是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吗?如果我当时在场,我一定会问他们还有没有人性,这样对待一个小姑娘,他们的良心被狗吃了吗?

更可恨的是在小团圆媳妇死的那天,埋葬她的那天去帮忙埋葬的人却好像是过年回来的,而不是出丧回来的,读到这里我深刻体会到了萧红说的话:“以上我所写的并没有什么,什么幽美的故事只因为他们充满我幼年的记忆,忘却不了,难以忘却就记在这里了。”是呀,人性愚昧到如此地步,人情冷漠到如此地步,怎能让人忘却呢?

这就是我对《呼兰河传》的读后感,希望可以和大家一起分享。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5

《呼兰河传》是一本萧红写她过去故乡的书。茅盾曾说过:“《呼兰河传》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

作者讲述的那个呼兰河时代,好像离我们有一些遥远,但作者却用自己的文字把我们带回了那个好似黑暗又有一些美好的故乡。

在故乡中,小萧红最亲的就是他的祖父了,在这个“吃人”的世界里,小萧红宁愿依偎在祖父身边听那些讲了很多遍的故事,也不愿去触碰父母和祖母冰冷的心。这不仅衬托出了祖父的温暖,也拉出了一个大的无情的背景。

文中讲到:“我总是能不分昼夜地听到团圆媳妇的哭声”。团圆媳妇也是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个人,她年纪很小,做事大大咧咧,却总是被婆婆打骂,被折磨的生了病。婆婆又是请来大神,又是用各种奇怪的方子只管往她身子里塞。这不但没把病治好,还把团圆媳妇吓得天天做噩梦,也招来了街坊邻居来看笑话。他们把这当成是好看的大戏,你一言我一语地评价着。在我们看来这近乎扭曲的人性,在那个时代却是再正常不过的了。那些麻木不堪的人却从未感觉到他们正在慢慢地毁了一个人。

这个地方的深处,好似住着一个“吃人”的怪兽,但可悲的是,人们都喜欢它。

村中有一个大坑,却没有一个人愿意把坑填平,生怕花掉自己一点钱。可却有多少小孩,包括鸡鸭羊这些牲畜,用这种方式无意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本是填平就不会发生的意外,这多么令人惋惜和无奈。

如今,我们再远观那个时代,那个远去的呼兰河,很遥远、很陌生,又很无奈。

这本书有一个神奇的魔力,尽管有时间的差距,但那种黑暗时代给人带来的来自心底的冲击,却是那么真切又深刻。萧红揭露了麻木的`人性,这种感觉印在心中,久久不能忘记。

在我们如今的时代,没有迷信的团圆媳妇的婆婆,没有围观人的无情,没有路上没人填平的坑。可是那只“吃人”的怪兽还在,只是以不同形式适应了当下的社会。

所以,我们面对曾经远去的呼兰河,站在这个新的时代里,一定要坚定心中所想,做那些自己心中认定是对的事。

去奋斗吧,奔跑在这个可以实现梦想的时代中!

《呼兰河传》读后感 篇6

《呼兰河传》,它的作者是萧红,一代才女,但她的一生坎坷苦难,这本书,就是她生前写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这是一部充满温情、童趣、娓娓道来式的“回忆性”小说。

这本书主要写了萧红小时候镇子里的旧事,平凡的小镇却蕴含了深情的回忆。说道最有趣的莫过于东二道街那五六尺深的大泥坑了,下雨时它就成了河;天晴时它就成了‘‘蚊子’’坑;晒多了就成了“提炼炉”;雨下多了就成了练胶的大锅。这个大泥坑就像我小区的“马路大窟窿”,很多车子经过时难免会摔倒、颠簸,就连汽车经过时也会抖一下。这个泥坑有时也会淹死猪,人们就把“瘟猪肉”低价卖掉。可见人心的黑暗,因一己私利去祸害别人。这个泥坑成了此处的标志,很多人都想办法不掉进坑里,却从来没有人要填起来,这个泥坑是和他们一起生活的,似乎还有了感情,社会还有一丝温情。

我最触动我的心的还是“团圆媳妇”的那件悲剧,团圆媳妇还是挺漂亮的:她的头发又黑又长,梳着麻花般的辫子,这辫子竟长到了膝间,皮肤也是黑乎乎的。她的婆婆为了给她的下马威而天天打她,小团圆媳妇每天也叫个不停,直到一个冬天,迷信的婆婆以为胡仙上了她的身,用了好多方法都不管用:抽帖儿、吃药、洗澡……但这些都不管用,还没到二月,本来笑呵呵的团圆媳妇就死了。好好的一个人,若不是因为迷信,怎会如此,人们就如此愚钝吗?不仅仅是这件事情,

在呼兰城随处可见因愚昧无知而发生的.一个个悲剧……这些人他们宁肯顺从天意,也不愿相信事实,自以为是。他们每天漫无目的地做着相同的事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只是为了活着而活着,为了死去而死去。没有积极向上的精神,让我不知道到底是该可怜还是该痛恨这些无知的人们。

告别了社会的灰暗,来到后花园,萧红就可以忘记一切烦恼,和亲爱的祖父一起玩耍,看着这如画的童年,我又想起了我的现在。是啊!我们与她对比起来是多么幸福,没有社会的阴影,没有吃食的烦恼,却不知珍惜,当时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呼兰城里封建思想的受害者就是当时全中国的写照。我们是不是应该珍惜现在的生活,珍惜亲人,立下目标,为自己而奋斗,不为别人!

著名作家茅盾先生曾经这样评价《呼兰河传》:“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图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呼兰河传》一部不朽的文学经典,看似没有什么优美的文字,但处处是故事,回忆里透着悲伤,我们可不能像书里的人们一样愚蠢,要积极向上,为了学习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