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活动教案
爱习作提供的科学活动教案(精选6篇),经过用心整理,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感知物体的沉浮现象。
2、发展比较性观察能力。
3、能积极参加探索活动,尝试记录实验结果。
活动准备
1、石子、泡沫、铁勺子、塑料勺子、橡皮泥、记录表格等;
2、4至5名幼儿为一组,每组一小盆水。
活动流程
一、导入:
师: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做好玩的沉浮实验,请小朋友看看你面前都有什么材料?
二、做实验:
1、请小朋友猜猜大大的泡沫和小小的积木放入水中,谁会沉下去,谁会浮上来?为什么?
2、请把它们放入水中,看一看。
幼:小小的.石子沉入水中,大大的泡沫浮在水上。
引导幼儿记录表格,小结:沉浮与大小无关。
3、出示两把不同材质的勺子做实验,引导幼儿观察。
两把勺子放在水中,它们会怎样?为什么?
幼:铁勺子沉下去,塑料勺子浮上来。
表格记录,小结:同样的物品,不同材质沉浮也会不一样。
4、球状的橡皮泥和薄饼状的橡皮泥会发生什么情况呢?
幼:猜测……
师:我们试验一下吧。
幼:球状的沉下去,薄饼状的浮上来了。
记录小结得出:同样材质,不同形状的物品沉浮情况也会不一样。
三、总结交流沉浮的原因。
四、延伸提问:
钉子、纸、铅笔等放入水中的沉浮情况。我的创新
儿童的行为,出于天性,也因环境而改变,所以孔融会让梨。
小结及反思
在科学课上,孩子手中必须有操作材料,实验前允许孩子出现错误,然后通过实验让孩子深刻的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我们还尝试用表格记录,效果不错,实验过程中孩子较兴奋又喜欢玩水所以桌子有些湿,应明确要求一些细节问题。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活动名称:科学:认识自己的物品
活动目标:
1、认识自己物品标记,知道要用自己的杯子喝水,用自己的毛巾擦手。
1、能用对应的方法找到存放自己物品的位置,区分自己与别人的物品。
2、乐意参加找自己物品的活动。
活动准备:
写有幼儿姓名的实物标记图一套,泡沫底版一张。
活动前让幼儿选择喜爱的图标,在其中一张写好幼儿姓名。将剩下的几张分别贴到茶杯箱和毛巾架处。
带领幼儿事先观察茶杯箱、毛巾架的摆放位置。
活动过程:
1、引导幼儿认识自己的标记图。
教师出示幼儿的标记图,贴在泡沫底版上,分别请幼儿指认自己的标记,说对了请该幼儿拿走,说错了教师给予一定的提示。
2、玩找物品游戏,知道使用生活物品的规则。
◎告诉幼儿每个人都有一套自己的生活用品,茶杯、毛巾,每个人只能用自己的物品。
◎让幼儿拿着自己的标记图,去对应茶杯箱、毛巾架的相同标记,找到属于自己生活用品的位置,对找到位置的幼儿,教师给予夸奖。
教师示范:这是××,它是我的标记,找找找。我的茶杯在这里。
幼儿找自己用品的位置,教师注意检查、引导幼儿观察物品位置上的标记与手上拿的标记图是否相同。 在活动开始时,多数幼儿还不太会回答问题、胆怯、不敢讲话,在谈话和游戏活动中,我们鼓励每一个孩子,并教孩子们讲,他们胆子大不了起来,能清楚地讲出自己是长幼的'小朋友和所在的班级。幼儿对教室的观察仔细了,参与活动的兴趣有所提高,知道去寻找各种他们基本能找出教室里的物品,但摆放的位置还不是很清楚,需要老师的帮忙。但还有个别幼儿不能参与其中。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在活动中探索“水宝宝搬家”的不同方法
2、通过探索活动知道哪些物品适宜运水,哪些物品不适宜运水
3、乐于参与科学探索活动教学准备:海绵、棉花、碗、勺子、小筐、竹篮、洗澡篮、针管、小毛巾、鱼网、小桶、瓶子、塑料袋、抽屉(冰箱)盆、罩衣、大筐、中筐
教学重点:
能自由探索出不同的方法,主要有:舀倒、吸挤、吸推
教学难点:
能自由探索并分类出适宜的和不适宜运水的物品
教学过程:
一、导入活动
1、提问:小朋友们,你们看!周老师这里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小桶,它是空的(拿起来看)还有一个装着水的盆。现在请小朋友们想一想,能用什么办法把盆里的水宝宝搬进空桶里呢?(引导孩子大胆说)
2、今天,周老师也给小朋友们准备了非常多的材料,我们一起来看看有什么?(迅速出示说)
二、初步探索搬水的方法
1、四个小朋友为一组,面对面站好,然后进行操作。
2、强调两点小要求:
(1)大筐中所有的材料你都可以试一试。
(2)在操作时,请你想一想你都用了哪些工具?你是怎样帮水宝宝搬家的?
3、幼儿操作,教师巡视指导(提醒幼儿:1、针管在帮水宝宝搬家时不能对着小朋友的眼睛,要对准盆2、你刚才用了···工具,现在你可以再去选择一个试一试)
4、请小朋友把手上的材料轻轻的放在筐里,回到小椅子上坐好。提问:你刚才用了什么工具?你是怎么帮水宝宝搬家的?(选择有针对性的幼儿回答)
5、小结:原来不同的工具可以有许多不同的方法,主要有:舀倒、吸挤、吸推(边做边说)这三种方法,小朋友重复一次
三、再次探索,进行分类
1、刚才我们知道了帮水宝宝搬家的主要三种方法,那么在这些材料里哪些是适宜帮助水宝宝的.?哪些又属于不适宜的呢?
2、解释:适宜就是指帮水宝宝搬家时不漏水,而且又快又好的。而不适宜则是指容易漏水的
3、再次操作。
要求:
(1)筐中的材料都要用到
(2)把适宜的放进笑脸筐中,把不适宜的放进哭脸筐中。
4、教师巡视指导(引导孩子把物品归类放好)
引导语:你用的什么工具?它适不适宜?应该放进哪个筐子里?
5、现在请每组的小朋友一人端着一个笑脸筐和哭脸筐把它们放到前面来。让我们一起来找找,看看是不是都找对了呢?(1、巡视时发现有争议的在这时进行验证,2、如果出现没有分类完的情况,也让小朋友一起来帮助这组的小朋友进行分类)
四、运水比赛
1、刚才我们找到了这么多适宜帮助水宝宝搬家的工具,那么这些工具中你认为哪一个是最快最好的呢?(请幼儿大胆猜测)
2、接下来就要进入我们最好玩的运水比赛啦!听清比赛规则:
(1)等会请小朋友到前面的笑脸筐中拿一样你认为最能帮助你获得胜利的小工具,拿好后不能再换了。
(2)小朋友在帮水宝宝搬家时,除了注意你的速度要快,还要注意你的力度,不要把水撒出来了
(3)这次是八个小朋友为一组进行比赛,哪组小朋友先把水宝宝搬到红色的标记线则为胜利。听明白了吗?
3、比赛开始(烘托气氛)
4、点评下,鼓励所有的小朋友
5、总结最快运水的工具和方法(舀倒)
五、延伸活动
今天我们知道了三种帮助水宝宝搬家的方法,哪三种?(舀倒、吸挤、吸推)还知道了哪些是适宜运水的,哪些是不适宜运水。其实我们日常生活中还有许多不同的运水方法如:洒水车、消防车和农田灌溉(播放图片),请小朋友回家再来找一找,看看还有哪些不同的方法也能够帮助水宝宝搬家,明天把你的发现告诉我,好吗?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一.活动名称:《破译密码》
二、活动目标:
1.学习7的分解组成,知道7的多种分法。
2.提高对7以内数加法的理解和运算能力。
三、活动准备:雪花片、数字卡、PPT。
四、活动过程:
1.利用多媒体,玩“碰球”游戏,巩固复习6的分解组成。
“小朋友,我问你,我的`1球碰几球?”
“王老师,我告诉你,你的1球碰5球。”
2. 出示7个正反面不同颜色的雪花片,撒地面上,根据颜色引导幼儿说出7的6种分解。
3. 凑数游戏“我的朋友在那里”,7个幼儿拿着1-7其中一个数的数字卡,根据音乐两人找朋友组成7,以理解7的多种组成。
4. 利用多媒体,出示“森林音乐会邀请卡”,想参加音乐会就得破译密码,根据7的组成完成加法算式获取密码。
5. 播放音乐会乐曲,带领幼儿参加音乐会,活动结束。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标:
1、在活动中知道什么物体能通过弯管。
2、尝试用已有的经验解决问题(弯管堵塞)。
3、积极投入探索,肯动脑筋,大胆与同伴交流自己的发现。
活动准备:
弯管人手一份以上、水、沙、石头、棉花、筷子、纸、玻璃球、软铅丝等材料分类投放,记录牌(大)一张。
活动过程:
一、情景引题:水管的烦恼
1.找找生活中有那些管子
师:你们知道水管在哪里呢?
教师引导幼儿发现生活中随处可见的水管
2.水管的烦恼
教师以水管自述的方法,讲述水管堵塞带来的.麻烦。
二、探索活动:谁能过弯管
(一)尝试探索
1、自由选择材料区,初步探索什么物体能过弯管。
2、教师巡回指导,并引导幼儿仔细观察操作现象。
3、集体交流:(1)什么物体能过弯管?并记录操作结果。
(2)能通过弯管的物体的共同特征。
4、教师小结。
(二)验证探索
1、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材料进行探索。
2、对有疑惑的材料进行探索。
解决难题
1、教师出示幼儿在探索中出现的物体卡中间的弯管(棉花、纸头等),请幼儿用已有经验疏通弯管。
2、教师介绍好方法(吹气、用水、用软铅丝)
三、活动延伸
1、生活中的运用:不要在弯管中乱扔东西,造成堵塞。简单的管子堵塞可以借助小工具疏通。
2、提出新的问题:你们还想知道什么东西它能不能通过弯管。
记录幼儿的问题,让幼儿把问题带回教室继续探索。
科学活动教案 篇6
活动目标:
1、知道黄豆可以制作豆浆、豆、豆干等豆制品。
2、通过观察比较黄豆的外形特征,提高感知事物的能力
3、养成不挑食的好习惯。
活动准备:
1、每人一筐干黄豆,一盆湿黄豆,一杯豆浆、一盆豆制品(用牙签插好的黄山豆干和卤汁豆干),一块毛巾。
2、电视机、录象机、豆浆机、电火锅、一玻璃杯水,一只空玻璃杯,一锅事先煮好的豆浆,抹布、录音机、磁带。
3、黄豆宝宝胸饰一只,豆、素鸡、百叶、油豆、豆干实物各一盆。
4、小朋友隔天浸泡黄豆。
活动过程:
1.、初步了解黄豆的外形特征。
(1)师:(教师枉黄豆头饰)小朋友,我是黄豆宝宝,我还把我的好朋友都请来了。今天,家就来和他们一起玩。让我们先来看看黄豆宝宝长什么样子。小朋友可以看一看,摸一摸,捏一捏自己筐里的黄豆宝宝,等会告诉家。
(2)师:“黄豆宝宝是什么颜色的?它是什么形状的?”
(3)师:小结:黄豆宝宝是一粒粒黄颜色的圆溜溜的小豆豆。
评析:在组织幼儿玩的过程中,运用多种感官对黄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幼儿十分感兴趣,有的说,黄豆宝宝是黄色的,有的说我摸上去黄豆宝宝是圆圆的。)
2、知道黄豆可以做成豆浆。
师:我们的本领可了,会变许多魔术,小朋友每天喝的豆浆也是我们变出来的。通过进一步观察比较干湿不同的黄豆的外形特征,发展幼儿感知事物的能力。
师:“做豆浆前首先得把‘我’放在水里泡上一天,所以,小朋友昨天也在自然角把‘我’泡一天,请小朋友每人拿一盒,看看、比比,泡过的‘我’和没泡过的‘我’有什么不一样?你可以把发现告诉旁边的小朋友。
②幼儿观察干湿不同的黄豆。 ③师:“泡过的黄豆和没泡过的黄豆有什么不一样?” (有的幼儿说:“泡过的黄豆,没泡过的黄豆小。”有的幼儿说:“泡过的黄豆的颜色有点淡,没泡过的黄豆的颜色有点深。”有的幼儿说:“我摸摸泡过的.黄豆是软的,没泡过的黄豆是硬的。”)
④师:小结:黄豆宝宝只要在水里泡上一天,就会比原来的一些,软一些,颜色浅一些。
3、了解黄豆还能做成其他的豆制品。
①师:“我们黄豆宝宝本领可了,除了能做豆浆,还能做许多东西呢,
②师“录象里的东西都是黄豆宝宝做成的,今天它们也来了,哪些东西你是吃过的” (幼儿边讲,边指。)
③师:小结:豆、百叶、素鸡、豆干、油豆、都是用黄豆宝宝做出来的。 (评析:通过电化手段--看录象,进一步唤起幼儿的回忆,丰富幼儿的认知,知道黄豆还能做出各种豆制品。)
4、知道黄豆营养丰富,培养幼儿爱吃豆制品的情感。
(1)师:“什么东西这么香?”
(2)请小朋友一起品尝用黄豆宝宝做出来的东西。并教育幼儿它们不光味道好,而且还很有营养,是我们的好朋友。
(3)听优美的音乐,幼儿吃豆浆、豆干、卤汁豆干。并提醒幼儿吃好豆干后,牙签放在盆子里,擦干净嘴巴。
活动反思:
豆浆、豆制品,是幼儿园经常要吃的食品,但也常常有小朋友不爱吃豆制品,根据孩子的年龄特点,利用教学的趣味性,运用拟人化的口吻,用变魔术的方法,来激发孩子的兴趣,教育孩子爱吃豆制品,引导宝宝运用感官比较、观察,泡过和没泡过的黄豆的不同,发展了宝宝的观察力,提高了幼儿宝宝的感知事物的能力。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来调动孩子学习的积极性,使宝宝在认知、能力和情感方面都得到发展。如:在了解黄豆的外形特征时,运用了观察的方法,接着又比较和观察,使幼儿了解泡过和没泡过的黄豆的不同,发展了幼儿的观察力,提高幼儿感知事物的能力;又运用电教手段丰富了幼儿的认知;最后,通过品尝豆制品,进一步激发了孩子爱吃豆制品的情感。可能宝宝太兴奋了,所以有个别的太“活跃”了,发出了尖锐的叫声,纪律有些松懈了,不过整体状况还是比较好的,宝宝现在也知道了以后要多吃豆制品,这样对身体有益!